时间:2023-08-24 09:28: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私营企业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私营企业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该市的私营企业来源于改制、招商和自然形成三个方面。改制为私营企业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经营,艰苦运作,一些企业实现了新的跳跃式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化工有限公司,投产还不到两年,仅*年上缴财政的税金就1111万元;*啤酒有限公司发展迅猛,*年上缴税金930万元;*冶金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年纳税额由改制前*年的38万元,增加到*年的131万元。自然形成和招商引进的私营企业普遍良好,象*制衣有限公司、*管材有限公司、*应用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都显示出了勃勃的发展生机。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在该市已初步形成。金属冶炼制造业、酿酒业、服装加工业、塑料制造业已成为该市的四大支柱产业。
(三)私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能力,*、*等企业,纷纷从全国各地引进技术和管理型人才,据初步统计,全市引进各类人才2200多人,这些人才的引进,提高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档次,增加了企业活力。*、*等企业引用了“目标成本考核制”、“成本包干制”、“千分考核制”以及其他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主动寻求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令人振奋,迄今为止,该市先后有42家私营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
二
*市私营企业发展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特别是有些企业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问题依然不少,而且有的已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桎梏。
(一)流动资金短缺,融资贷款难。在企业的诸多困难与问题中,贷款难、流动资金短缺是首要的困难、关键性的问题。*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原企业欠贷问题解决得不够妥善。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互补性。该市工业重工业与工业的比重为1:1.1。从表面看分配比例近乎合理,实则不然。首先,重工业与轻工产品不配套,没有形成产业链。重工产品以轴承、汽车轮毂、冶金机件、钼铁为主,轻工产品以针织服装、塑料制品、酿造业、制药业为主。其次产业内部也不能相互衔接,相互依存。例如泳装业大量面料全部从广州等地购进;针织厂织出棉布、化纤布等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往西柳市场或转口国外。
(三)规模经济发展不足,运行质量不高。表现在企业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产值合计仅7.7亿元。全市总产值42.3亿元,仅相当于外地大型私营企业一家的产值。大部分企业处于略亏损或微利状态,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普遍偏低。使企业的信誉度下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四)出品产品少、档次低。该市工业出口产品主要有针织品、泳装、轴承、汽车轮毂、钼铁、皮装五类。其中泳装、皮装、针织品主要出口俄罗斯,轴承、钼铁出口美国,年出货值4.7亿元,仅占总产值的11.1%,其中自营出口3.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8%,占总产值的7.5%,其余大都转口。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仅为30户,占企业总数的0.5%。出口产品档次偏低,在国外进入的也只是中低档市场。
(五)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在企业改制时转为私营企业的大都组建了有限公司,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并未真正组建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组建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也未真正运行,自然成长起来或后引进的私营企业更是如此。这种管理,增加了主观臆断,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出现了人才断层,特别是实用技术型人才十分缺乏。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岗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的局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影响投资者信心。一些执法执纪部门仍然存在着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存在着厚此薄彼、以罚代管、乱收费、乱罚款等执法不严、不公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域外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到企业检查和处罚的现象有增无减,造成了本级与上级重复检查,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耗费了企业领导大量宝贵时间,破坏了*的发展环境。
三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培植税源、安置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兴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扶持。我们应以更多的精力、更高的认识、更新的观念、更大的热情为私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入世为私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该市的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所以入世后的形势是利大于弊。在四大支柱产业调整上要趋利避害。第一,金属冶炼制造业,更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高科技产品比重。开发产品以高精度轴承和精锻粉末冶金连杆为主。第二,酒水加工业,要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白酒有以营养型白酒开发为主,啤酒要壮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饮料要利用当地水果资源做深加工文章。第三,塑料制造业,要大历程开发生产国家推广的大口径塑料波纹管材。第四,针织服装业要上规模,上档次,争占国际、国内市场。要努力打造兴城泳装品牌;要抓好针织、印染加工区建设,形成纺织、印染、加工一条龙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要鼓励、扶持一批重点私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私营企业也要在世贸组织游戏规划下参与公正的国际市场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将不复存在,政府的扶持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企业的好与坏,关键还在于自身,没有好的企业素质将难于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炼好内功,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塑造诚信的企业形象。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盈利性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它有三种类型:(1)独资企业。是指一个投资者经营的企业.。独资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2)合伙企业。是指二人以上按照协议投资、共同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合伙企业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3)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及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及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经过20多年的完善,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努力下得以良好的发展。但是有一批私营企业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发展缓慢甚至破产。这些因素我们应该重视并认真探讨。
一、重视“人”的重要作用
1.从企业发展战略来看
私营企业实行人力资源有效地管理是保证公司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体分析了企业达到目标需要的人力如何配置,企业目前人才储备量,市场人才供给量,如何取得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何分配企业内部资源等。
2.从企业管理层来看
首先,对企业的决策层。现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人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第一资源。只有充分招揽了英才,只有管理好了人才,才算抓住了管理的纲要和精髓。
其次,对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的人,更多的是在企业里扮演一个“组织、领导、协调”下属工作的角色。他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业务,更重要的是开发下属的潜能,建立完善的组织团队。这在私营企业里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对一个普通员工。私营企业里的员工更想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更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想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挥自己的能力。那么,有一套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其加以指导和督促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实现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为指导方向,综合分析行业的动态变化,评估和预测竞争对手的行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一个战略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战略的决策过程。
私营企业制定战略必须确定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和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愿景是企业内部的成员所制定,借用团队讨论,获得企业的一致共识,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企业愿景不只专属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内部每一位员工都应参与构思;企业使命表明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明确企业使命,能够为企业确立一个始终贯穿各项业务活动的共同主线,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主题;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沿着经营方向所预期达到的理想成果。企业战略目标能够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三、整合优化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是指员工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福利、服务和待遇。它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
私营企业中,良好的薪酬结构对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保障作用是其他任何保障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在现实生活中,私营企业的员工一方面要追求实在的利益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要追求自身的价值。因此,薪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同时,薪酬是私营企业购买劳动力的成本,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大于成本的预期收益。这种收益的存在,成为企业聘用员工的动力机制,也明确了薪酬对企业的增值功能。薪酬除了对于员工和企业具有直接的功能外,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独特的功能,它可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此可见,私营企业优化薪酬管理制度对于整合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建立富有向心力的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合理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私营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企业文化,使之成为和其他企业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用团队文化凝聚人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各部门、各层次的成员团结在企业的周围,产生向心力。通过企业团队文化建设,私营企业的生产关系和人事关系得以规范化。
其次,用制度文化约束人才。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能够使员工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再次,用精神文化升华人才。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是企业各种制度和管理理念的有机体。通过精神文化来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创造更加辉煌的工作业绩,从而体现了员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总之,私营企业要想前进和发展,必须重视人的核心价值,规划好企业战略目标,加强内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异常竞争的市场经济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辛颖.关于我国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5.
当今世界正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和新产品的迅速增长。第二是企业运行本身的大变化,即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企业提供了重组、再造企业的资源链、经营链与市场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无限可能性,从而使企业运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了大变化。这一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作相应的调整。第四是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大变化及其竞争的加剧。这四大变化不仅为私营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而且使私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激烈动荡和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中,任何企业特别是私营和民营企业,要在国内和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就要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私营企业真正科学地制定和认真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并不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战略危机”。
二、私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没有企业发展战略
许多私营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因此也不会去研究、考虑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这样,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因此,许多私营企业的成长性差,总是“长不大”。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型私营企业基本上是属于无发展战略的企业,这也是企业生命周期短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根据一些地方调查,私营企业破产率或歇业率高达10%―15%。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以来,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片面追求企业“做大”“做多”“做快”,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他们或是盲目地做大项目,搞并购,扩张资本;或是不切实际地与世界500强相比,制定超高级发展速度;或是赶时髦搞所谓多元化,搞房地产,搞生物制药,搞保健品,搞环保,似乎什么都能搞,结果什么都搞不好;或搞所谓集团化,铺大摊子,摆空架子等等。比如三株集团、巨人集团和飞龙集团等公司就吃了这种“冒进战略”的苦头,几乎毁了自己。这个问题不仅在一些民企中存在,在一些民办院校中也存在。
发展战略制定上的主观主义和短视行为。制定发展战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行大量的市场和资源调查、论证、计算和方案设计与比较,包括对技术的可能变化,对预期市场供求的发展趋势及容量的测算,对竞争对手的战略和策略分析,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等等。但是,许多企业都忽略或不重视这些前期工作,往往采取静态的“大概”的“估算”,加上一厢情愿的扩张欲望,把制定发展战略简化为老总“拍板定案”的瞬间行为;或是简单地采取盲目“跟风”办法,仿效别的企业的成功战略,甚至急功近利,做出短期趋利的决策。这些都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误导企业走向毁灭。
发展战略实施上的简单化、急躁和投机心态
有了一个好的企业发展战略,要切实实施要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要有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进行艰苦的科技创造,要进行细致耐心的、长期的思想文化工作等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有的老总在发展战略实施上表现了强烈的急躁情绪,甚至寄希望于“一夜暴富”,难以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制定私营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长效性原则
企业发展战略是较长远的谋划,考虑的是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现代企业许多活动,如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改扩建工程、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往往都要跨年度,有的要持续多年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发展战略要长远谋划,不能行为短期化。发展战略的成效也要以长远效益来衡量,短期打算或权宜之计不能称为发展战略。
(二)全局性原则
企业发展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的,涉及的是企业的总体布局和企业发展的大问题,追求的是企业的整体效果,虽然也包括企业的局部活动,但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的。这就使企业发展战略同时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是指它从外部环境到内部条件,从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到行动计划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综合性系统性的决策。
(三)竞争性原则
企业发展战略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赢得竞争优势而制定的。因此,提升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之一。其具体表现是,密切注视市场竞争态势和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弱点,以求在“商战”中克敌制胜,保障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
(四)动态性原则
社会经济运动的随机因素很多,这会使情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们也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所有变化。因此,企业发展战略也需要不断地、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与调整,要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状况的变化和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国家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四、私营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
制定一个科学正确的发展战略,要做好大量的调查、研究、测算、论证和比较选择的工作。其中包括:一是对预期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及容量的测算;二是对竞争对手的潜在供给、价格和竞争手段的分析以及可能采取的对策;三是对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可行性论证;四是对今后资源供应及其价格变化的测算和计量;五是对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在预期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的对策。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遇,化解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要设计规划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规划好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即将来企业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好的问题,包括可能进入新领域的最佳时机和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延伸,未来产品群的构成,核心技术的定位以及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二是规划好股本结构的调整,即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投融资战略、资本扩张及资产重组并购等问题;三是规划好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对于大型私营企业要将家族化改制为现代企业,完善决策程序和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放权与制衡、授权与监督、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广义的企业发展战略还应包括制定与上述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科技与研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产品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和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等等。
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中,要特别加强企业的创新。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具有原创性的东西,指过去完全没有的东西,包括知识、思想、观点、方法、技术、材料、产品、市场、制度等等;二是将已有的事物,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带来新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和结果。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私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得到发展壮大的,已经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私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也愈加明显,对于困境的分析和研究,并找出突破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私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1.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1)私营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性因素。由于私营企业的规模小、交易成本高、信誉度低,使得银行的贷款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多为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国有银行,其服务对象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贷款是很难的,并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其最初目的仍然是服务于国有企业的,制定了较高的上市融资门槛,以行政性配置指标居多,私营企业是很难从资本市场获得股权融资的。
私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表现为贷款的满足率较低和融资成本较高两个方面。根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程序较为复杂,而所能够获得的贷款余额却是大型企业的百分之五左右。私营企业贷款的满足率最低,仅为60.4%,而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的贷款所占比重则较大。
(2)政府职能错位及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的职能错位及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私营企业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进而制约了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政出多门的局面,“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当私营企业面临问题时,各相关的责任部门又相互推卸责任,造成了私营企业征地难、贷款难、出口难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内部环境的制约
(1)私营企业的家族管理与私营企业的发展
家族制的私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依据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私营企业创立初期、社会信誉度较低的情况下,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且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当私营企业扩大规模、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其弊端也会日益暴露出来,因而,私营企业应该及时的抓住机会,建立起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
(2)私营企业的私有财产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我国私营企业的产权保护意识微弱,法庭系统无效,司法受到其他政府分支的干预,财产可能被征用。现有的产权制度,并不能够为私营企业主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在实践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承认和保护,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并不一致,因而不能够有效的激励私营企业主的创新性经营活动。
二、私营企业发展的突破方式
1.选择较为有效的企业制度,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力度
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私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常情况下,企业制度可以划分为古典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家族制经营管理模式是否应该保留,主要是看该种经营管理模式能否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及提升其利润空间。
由于大多数私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采用家族式的、产权较为封闭的企业制度,反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强化对于私营企业的主的产权激励,但随着时间的改变,时代要求私营企业也应采取新的经营模式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的组织形式要从合伙制、个人业主制,向现代的、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吸收社会资本、建立内部整合和人才激励制度。
2.放松对私营企业的从业限制,扩宽经营范围
我国已经加入WTO,世界一体化经济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无论是在企业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市场准入、融资、税收等诸多的方面,都要对各种性质的企业平等对待,实施公平的企业政策。对于一些需要发展的、但政府财力暂时不足的企业部门,要仅仅抓住国有经济部门调整的机会,以政府监督为基础,准许一些经营规范、素质良好的私营企业进入到市场经济中。不但可以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到普通的市场经营范围内,还应当允许私人资本有条件的进入到一些垄断性部门行业中来,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垄断的范围、层次、环节,作出必要的论证,将能够充分市场经营的部门进行剥离,以允许私营企业能够进入到这些部门,扩大竞争力度,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拓宽空间。
3.转变政府服务意识,增强政府对于私营企业的服务力度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游戏准则,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性干预,为产权提供法律保护,减少政府自身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当前,政府所实施的重点性政策是制度建设,依法行政,增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力度,增加经济的可预期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结语
总之,私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的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私营企业必须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和保障,政府有责任为私营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使其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任立东,唐国忠.浅析私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J].中国经济快讯,2002(04).
[2]杜冰.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
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它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及时反映私营企业发展情况,了解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制定发展私营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威海市企业调查队近期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调研相结合方式,对全市40家私营企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调查。
基 本 情 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市三市一区及两个开发区的私营企业,抽中样本基本能够反映我市私营企业发展情况,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私营企业呈现以下特点:
二.私营企业发展模式二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私营企业的起步和发展大体可划分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它是以个体、工商户发展成私营企业,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企业的起初投资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22.5%私营企业经营者任现职前是农民出身,这种模式特点是,起点低,自发性强,有活力。 第二种模式,部分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政府出台加快私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决定放弃企事业、机关部门工作,迈进了私营企业创业之门。他们把部分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个人经营,或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合伙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大多数企业起死回生,企业效益转亏为盈。有67.5%的私营企业经营者来自企事业、党政机关。这种模式特点是,起点较高,发展较快,效益较好。
三.私营企业组织形式日趋规范 从本次调查反馈的情况看,我市的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由最初私营独资、私营合伙,发展到如今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与外商合资等多种形式,其比例分别为25%、5%、50%、12.5%、7.5%。有限责任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趋势,组织形式日趋规范化。
1.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法人资格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出资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允许不同规模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降至3万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降至500万元。除一人有限公司外,允许不同行业、区域和不同企业规模的公司注册资本分两年缴足,其中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可以分五年缴足。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水利、交通、能源、电力、公交、供水、供汽、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建设,在准入条件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享受同等待遇。
2.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可设立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投资、担保分开);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各县(区)企业,可冠市名;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可冠“”名称;由拥有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其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最低可放宽到3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的,注册资本可放宽到5000万元;从事文化、教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科技型个体私营企业或外向型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可放宽到1000万元。鼓励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申请无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最少人数由5人降低至2人。
3.扩大股权出资的范围。允许境内自然人或境内企业以其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向在本市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促进资本自由流转。既可以省内登记注册的公司的股权出资,也可以省外登记注册的公司的股权出资。既可以向改制、重组的内资公司出资,也可以向新设或增资的内资公司出资。允许非货币出资比例最高可放宽到注册资本的70%。
4.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各行政审批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凡设置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条件的应当由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作出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不得设定前置审批条件。
二、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5.进一步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改善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简化信贷评估、贷款程序等环节,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产业和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体私营企业,经审查、评估,确认资信良好的,在贷款利率上适当给予优惠。
6.鼓励民间资本创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凡符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在我市注册、对本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项目投资总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投资机构,比照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财政奖励政策。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信用担保,对当年达到准入标准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给予10万元补助,同时按当年平均担保额3‰给予奖励。
7.积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小额贷款业务,设立1年后,经自愿申报、省主管部门审核,可增资扩股;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登记事项、合规经营情况监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政府部门与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对业绩良好、合规经营的优先推荐申报村镇银行,尽早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如今后上级出台相应的政策,按上级政策执行)。
8.扩大股权出质登记的范围。进一步激活静态资本存量,放大股权出质融资的功能。允许企业以自有或第三人持有的本省注册登记的有限责任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办理出质登记。既可以把股权出质给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也可以把股权出质给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从事财产性权利质押业务的典当公司、担保公司或者一般类企业和自然人。既可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东人数200人以下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出质,也可以股东人数200人以上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出质。
9.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实行资本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规模优质企业发行债券和在境内外融资。引导企业积极股改上市,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因历史原因,部分权证不全但无争议的房产,需补办房产权证的,有关部门应依法予以办理,办理过程中涉及的税费予以免交,只收取工本费。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对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切实改善和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境外融资有关外汇管理的服务。
三、积极扶持个体户、私营初创中小企业有序发展
10.放宽动产抵押登记范围。允许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现有或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为抵押,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以及符合政策要求的民间借贷等渠道融资,到工商部门办理动产抵押登记。
11.推动家庭工业提升发展。组织家庭工业领头企业考察发达地区市场需求,承接加工产品,成熟后带出一批家庭工业企业。推动大企业与相关联的家庭工业相对接,外地企业或市场与本地家庭工业相对接,鼓励大型企业与家庭工业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开展“传、帮、带”,促进家庭工业向专业化、协作化生产发展。
12.积极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13.降低初创小企业创业成本。凡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首次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对农民在农贸市场或者当地政府指定区域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股权出质免收登记费用。取消企业登记资料查询费。
14.放宽网上经营条件。大力鼓励创新,推进多种模式网上市场发展,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融合。对已持有营业执照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事网上商品交易和服务的,经营范围可依申请依法核定;对申请从事网上商品交易和服务的企业,名称可依其申请使用“电子商务”;对申请从事网上商品交易和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不开展实体经营的,名称可依其申请使用“网店”。
15.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业务范围。除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外,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组织收购、销售成员及同类生产经营者的产品;开展成员所需的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名称或注册资本无需再提交验资报告。
四、提升个体私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6.建立科技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积极贯彻我市科技创新和工业经济发展政策,市科技创新投入、工业发展资金等政府性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为区域块状经济、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和区域技术中心的培育。个体私营中小企业经市科技行政部门认定为科技型企业的,享受市科技型企业相关扶持政策。
17.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支持企业开展技术转让,经技术部门认定,报税务部门备案免征营业税,对一个财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8.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立全市优势行业企业品牌培育库,在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认定中,重点扶持高新制造业、外向出口、现代服务业、农业、传统地方产业等五类企业。鼓励个体私营企业申报注册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对获得驰名商标(司法认定除外)、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省知名商号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在境外注册商标并在该地区有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按每只商标奖励1万元。对新获“国家级,省AAA级、AA级、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的服务业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出口名牌称号的外贸企业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予以奖励。
19.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把发展中介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育。着力提高中介服务行业发展规模和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咨询类、鉴证类、评估类、担保类、类等中介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规范中介服务行为,维护中介服务秩序。大力扶持、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经营资质。
五、建立完善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0.建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个体私营企业人文教育素质提升“1+3培训工程”(人文教育实践工程与高级经理特训工程、经营管理业务培训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每年选择一批个体私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入国内外大专院校参加学习深造,组织经营者外出考察取经,加快创建企业家俱乐部。鼓励各类院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职业技术培训。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在当年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至该年度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扣除。
21.营造宽松市场环境。实行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告诫制度,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未造成直接危害后果且主观过错不大,事后能够及时消除违法状态的,先进行提示、警示、告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再依法处罚。对商标权属争议、企业名称争议等纠纷,基于当事人双方的自愿,引导和帮助化解争端,努力化解矛盾。对于上年度7月1日以后出资期限到期的无违法记录的企业,因资金紧张无法按时缴付出资的,依企业申请,允许延长出资期限至本年度年底。对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成立后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允许其延续至本年度年底。
一、中国特殊的信任机制研究
社会学中关于信任研究的传统由来已久,涂尔干、卢曼、马克斯・韦伯等多位社会学家都对社会信任问题进行了论述。将信任的功用与社会资本的内容结合得更紧密、更充分的是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福山认为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之上的信任度是国家繁荣和竞争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信任无法扩展到家庭以外的社会范围的“低社会资本”的国家(如中国),经济组织只能以家庭或家族企业为主,无法自发地产生大型经济组织。与之相反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正是因为有着较高的社会资本和信任程度,才得以保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受福山的影响,中国许多学者在做关于“信任对私营企业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时,大多把焦点集中在特殊信任方面,普遍认为中国没有建立起超家庭的合作信任组织。对于私营企业的规模无法扩大的原因分析,也都是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或从中国市场治理不完善方面找原因。
有些学者认为福山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只是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消极作用,并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脱离了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实情形。中国现实中的社会信任不同于福山所论述的是“血亲关系本位”的社会,而是基于“血亲关系”和“情感关系”的关系本位社会。中国社会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特征在的“差序格局”理论中最能反映出来,在其传世之作《乡土中国》中阐述了我国传统社会关系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论中,认为,中国人的内外边界是相当模糊、相当有弹性的。“自己人”可以包括任何想拉进圈子里来的人,“外人”可以经过交往而成为“自己人”。人际信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人之间实质关系的好坏,而非两人关系中先天的联结(如血亲关系)或形式上的归属(如同属一个群体)。
对于当代中国的信任结构与特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李伟民、梁玉成,进行了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人所信任的人群虽然以亲属家庭成员为主,也包括有不具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亲密交往关系、置身于家族成员之外的亲朋密友;血缘家族关系虽是制约中国人是否信任他人的一个主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关系中所包容的双方之间的情感内涵对中国人之间的信任具有明显和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人根据人际关系所确定的有选择倾向性的特殊信任,与根据有关人性的基本观念信仰所确定的普遍信任,两者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或相互包容的,而是各自独立、无明显关联。” “由于交往导致了自己人与外人的相互转化。这种现象发生是个人性的,即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中,相互建立了亲密情感、信任和义务感。由于传统的自己人是亲属自己人,因此,这样的外人变为自己人往往要获得相应的拟亲属身份,例如干亲、拜把子兄弟等。这一过程被称为‘拟亲化过程’”。由此可见,在中国社会中,外人通过交往是可以被接纳为自己人。
二、中国特殊的信任机制对私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私营企业的信任最经常、最主要存在于家庭与企业两种群体之中:一种是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它表现为注重家庭内部团结协作的家族主义,容易造成非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排斥,社会信任程度低,聚合社会资本的能力弱。另一种是企业内部成员间互助合作的团体主义,这有利于促进更广泛的社会信任,聚合社会资本的能力强。信任程度较高的私营企业,往往易于建立现代化管理的大型企业;信任程度较低的私营企业,则往往仍然是家族性的小型企业。现代企业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给员工更大的自由,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企业效率。
1.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建筑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众多的建筑人才极大的补充了我国私营建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2.国有建筑经济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很多私营建筑单位都是由原国有建筑单位的工作人员组织成立的,他们另起炉灶,形成了私营建筑企业。另外一方面,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造成一部分国有建筑企业的私营化,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化管理现象严重。
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都具有家族或家庭管理的特征,在私营建筑行业尤为显著。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人事配备的问题上很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根本得不到重用,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家庭管理模式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企业决策的片面性,员工的意见得不到老板的重视,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2.经营结构比较单一,经营规模小。
私营建筑单位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一般为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扩张能力以及融资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私营建筑经济单位的负责人或者法人代表很多都是由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人员转化而来的,缺乏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3.经营活动的短期性。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经营时间短的问题。这是由于在经营过程中,私营建筑经济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欠款的追缴困难,导致企业经营的时间较短。
4.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表现在行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企业财产的合法性没有受到法律的保障,企业员工利用法律规定上的漏洞进行胡乱报销,造成企业财产的流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1改变落后的经营方式
私营建筑企业要改变原来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创造出新的适合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适应新时代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摒弃落后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整合先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营者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私营建筑经济经营者要对当前的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摒弃家庭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结合企业所处的现实状况,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实践工作,减少企业内部消耗。
3政府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私营建筑经济企业权益。
私营建筑企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会给企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发展动态,听取行业内的声音,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4加强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
私营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资金问题。国家对私营建筑企业的资金优惠政策很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为私营建筑企业提供贷款,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很难维持经营。政府应进行金融创新,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对银行现有的贷款制度进行调整,消除企业融资壁垒。支持私营建筑企业上市,扩大企业规模。要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私营建筑行业的管理,促进企业得发展壮大。
5建立合作机制。
私营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机制。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所以企业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首先要加强团队建设,从企业内部着手,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业务素质,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当企业的发展到一个高度时,才有与国外企业竞争的资本,赢取大型的项目,并且与这些项目的决策者达成一定的共识,逐渐形成长久合作机制,规避短期经营,使企业稳步发展。
6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私营建筑企业要了解自己的特点,通过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要在私营建筑行业推广先进科技的使用,开展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是致力于激发活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通过*市审批;妥善解决企业改制的遗留问题,扎实开展企业改制的扫尾工作;农村综合改革、乡镇土地管理体制调整稳步推进,村(居)撤并调整工作正在组织实施;积极化解县乡政府债务,开展了村干部垫交农业税兑付工作,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行清理核实;投融资平台初步构建,融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213家执收单位实行了非税收入网络征管;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国库统管。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先后组团参加国际徽商大会、首届家电博览会等16场大型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籍在京乡友恳谈会、*(*)招商推介会等10场专题招商推介活动;组建了第四批驻外招商小组;完善了招商引资奖励政策,重奖招商功臣。初步预测,全县共引进项目187个,到位县外资金62.5亿元,增长56.3%;完成进出口总额5340万美元,增长27.5%,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增加到51家。
三是致力于增强后劲,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对投资额超千万元的223个项目加强了调度。实行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新开工项目周报制、竣工项目月报制,狠抓项目落地、开工、投产,累计开工建设项目191个,竣工投产项目69个。列入县“项目推进年”活动的第一批13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7亿元。列入市“1346”行动计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0.1%;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97.8%。
四是致力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家,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挂牌。新增设施栽培1890亩、露地蔬菜21000亩。撮镇镇李六村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养殖业发展加快。新增各类养殖小区155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5%以上。全面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重视抓好动物防疫工作,被列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省渔业富民先进县和畜牧富民表彰县,长临2814渔场被列为全国水产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完成成片造林4000亩。在18个示范村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试点。以实施“四把一促”工程为重点,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成效明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撮镇二站及刘营三站技改工程顺利完成,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9座。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完成305公里,石长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二期工程即将竣工,范栏路、石高路开工建设。精心实施世行加灌三期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大型农机具252台。巩固沼气建设成果,改造和新建沼气池520口。完成农村改厕856座。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扎实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加大。大力实施“缩村让地”项目并在全市率先取得突破,争取到土地置换指标2200亩,有效化解了建设用地短缺的矛盾。旅游工作成绩显著,撮镇镇被评为全省优秀旅游乡镇,春博山庄等6个农家乐旅游基地受到省、市表彰。
五是致力于提升形象,东部新城初展新貌。精心组织规划修编。《*市东部组团总体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审批;继续修编完善了《*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新农村试验区总体规划》、《撮镇镇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县城建设投入加大、项目增多、亮点纷呈。八斗路和八斗路桥建成通车,公园路改造工程完毕,塘杨桥拆除重建;天然气主管道配套、南环路污水联络管工程开工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店埠河综合治理二、三期工程基本完成;龙须沟改造工程积极推进;灯饰亮化工程延伸至次干道;青少年公园建成使用,续建店埠河公园和景民游园;对主次干道、重要节点、街头绿地等进行大规模绿化改造。被评为全省首批园林县城,并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检查验收。开通了店埠至*公交车。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合马路拓宽改造完成,合六高速全线贯通,合宁铁路即将通车,合宁高速四改八扩建工程快速推进。拆除各类违法建设3.2万平方米。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市容市貌有了很大改观。完成房地产投资12.5亿元,销售商品房80万平方米。楼盘集中展示中心投入使用。龙岗开发区、*新区共建成拆迁恢复楼21万平方米,新建道路15公里,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循环经济园区建成“三横三纵”主干路网18公里,18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小区即将交付使用。新农村试验区3条4.8公里区内道路正在建设,园区框架初步拉开。5个工业聚集区乡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六是致力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公开招考198名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工作在全省得到推广。县会计核算中心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四中谭海美同学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一中宣沫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我县荣获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科普工作不断深入,科技应用日益广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生机勃勃。举办了*市第一届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演出等文化活动,包公镇大邵洋蛇灯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闻宣传质量提高,*广播直播开通,有线电视用户新增4860户。卫生事业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公开招录了23名医药卫生类专科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立案查处非法行医45起。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创佳绩,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改革店埠镇城区人口计生工作管理体制,将298家驻镇单位全部纳入“属地管理”。认真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启动了全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积极创建“平安*”,再次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建成30个基层警务室,在重要部位、治安复杂场所布建了前端摄像探头。“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不断深入,人民调解工作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得到加强,县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大,非煤矿山企业安全风险抵押金存储额达1677万元,对东二十埠地区烟花爆竹经营进行了规范管理,全县工矿、商贸领域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工作扎实有效。强化了工作责任,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在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七是致力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着力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3082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散居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460元,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160元;为农村低保人员、五保对象等代缴参保资金36.2万元,救助大病患者72人次;向201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35019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15%,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3617万元;对重大传染病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免费开展结核病检查和艾滋病病毒检测,救治贫困结核病患者70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11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开工建设,对52个村卫生室各补助2000元用于购置医疗设备;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14.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完成8所学校危房改造任务,22所学校危房改造正在实施;开工建设1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可望解决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对1121名农村计划生育户实施了奖励扶助。此外,启动实施了24座危桥改造工程;在*循环经济园区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兑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928万元;开展了青年文明号结对帮扶、“金秋助学”、“春蕾计划”等活动,资助贫困学生557名;对部分城镇特困家庭实行住房补贴;将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人员住房公积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解决了教师医疗保险差额部分,增加了退养民师生活费标准;新增就业人数3333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重视做好残疾人工作,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30万元,为10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对200户残疾人危房进行了改造,启动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双拥工作扎实开展;乡镇敬老院“515”工程第一批项目基本建成;积极开展了灾区倒房重建工作。
八是致力于提高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全年共办理市县人大代表建议、意见78件,政协提案96件。集中开展了作风教育月和“查摆找补创”活动,着力解决影响政府效能建设的实际问题。扎实开展了“规范行政执法百日行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7项。推行了首席代表、事后评价、审批专用章等制度,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实行“流动审批”,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限。为民服务全程制进一步规范。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全新改版,开通了县长电子信箱。开展了涉企收费大检查活动,清理和整顿了各种乱收费行为。加强了政府机关廉政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政风、行风有了新的好转,被评为“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县”。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6-0038-04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标。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企业界的关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私营经济。通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私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私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优势日趋明显。在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区,私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中国私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私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值得关注的两种现象。其一是规模难以扩大:私营企业发展到亿元规模时,就难以再长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华人中虽有不少亿万富翁,但却很少有能力构建起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也难以寻觅华人企业的身影。其二是“寿命”不长:中国私营企业“各领三五年”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相比较,中国的私营企业普遍“短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到10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各类企业“寿命”在5年内的高达50%以上。
以上两种现象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即一个私营企业如何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持续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即私营企业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时刻都面临着严峻的经营风险。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击败竞争对手,稳立潮头,顺应市场规律,求得长久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从两者的内涵及本质特征上去认识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文中以及后来出版的《竞争大未来》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1. 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 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如同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可以扩展到广泛的经营领域中,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伸展,将能量不断拓展到最终产品。
3. 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轨道逐步培育和积累形成的,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可以说,深深印有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难以被其他企业轻易占有、模仿或替代。
4. 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个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不足以成为核心竞争力,而必须要企业内其他技能、技术的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并在向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过程集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指:企业生命活力的持续性、成长性和创新性。企业生命活力的持续性是从时间尺度上刻画企业生命活力的状态,即企业生命活力的“长生不老”;而成长性则是指企业生命的质量,即企业生命活力的“青春永驻”;最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落实在企业的创新性上,知识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持续性、成长性和创新性三者之间密不可分,成长性是企业在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持续性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持续,创新性则对企业持续性和成长性都有重要贡献。
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来看,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能力,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只有创新才会发展,才会有突破,固守旧模式只会被社会淘汰。这种创新是伴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而逐步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运用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赶上时代的潮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创新市场,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二)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的一致性来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即核心竞争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占领企业所在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由于企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管理也必须随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只有管理不断创新企业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企业文化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特征,是企业生存、发展及竞争力之本;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四大因素,同样也影响和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或者说,这些因素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成长性以及创新性,进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见图1)。
(三)从系统论角度来思考两者的关系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在方法论上,笔者认为,应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企业可持续发展视为一个系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在阐述系统自组织时的观点,子系统的合作形成序参量,而序参量又支配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的行动,从而主宰着系统演化的进展与结局。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等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子系统的几个重要的“序参量”,它们在系统内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系统的进步。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是处在技术(或制度、管理、文化)―经济接口处,求得技术、制度、管理、文化长久发挥其经济增长系统的内生力的过程;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处在经济―社会接口处,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具有一致性效应。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企业文化,提升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一种文化力。众多成功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拥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使得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活力和凝聚力,使得企业能够渡过重重难关,从而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经济学家们称之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一种开放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与日俱增,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潮流。张瑞敏曾说过,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是海尔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时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以创新文化来规范企业文化整合。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创新,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性思考私营企业制度选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私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社会众多媒体对于私营企业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予以全盘否定,有人甚至把许多私营企业的失败归结于家族企业制度。这种不加分析的片面的否定是十分错误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理性思考。
1. 家族企业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选择,它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劣应当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去选择。企业制度的选择是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制度要视行业、规模、社会化程度以及企业发展阶段来选择。如有些技术简单、社会化程度低的行业选择家族企业制度就要比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成本低。私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大多都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2. 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家族式管理,是与其生存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是企业面对无序市场的一种自我保护。中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商业游戏规则尚未建立,企业仍然面临巨大的社会道德风险。国家法律法规对规范他们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提供安全保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投资者将要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只有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次优企业制度。私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以一个理论上“优越”的现代企业制度替代现实中有效的家族企业制度,更不能固守家族企业制度,应该因地制宜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私营企业建设问题应当遵循所有者决策原则,应当尊重所有者选择企业体制的权利,应当相信所有者具有优化制度的动力,避免拔苗助长现象的发生。
(三)提升私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私营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优势。技术创新是提升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私营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两种战略,即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而这两种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另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而取得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费,增加私营企业收入,提高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科研、培训和开发等关键环节整合成“技术创新链”;第三,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在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的同时,集中一定人力物力财力有选择地加强自主技术创新。
(四)创新管理制度,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1. 创新企业的管理机构。目前,私营企业传统的单一“职能型”机构设置已远不能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私营企业组织机构应体现多样性,要引进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分权型的组织结构形式,将集中的权力分散到各个事业部或战略经营单位,从而极大地激发组织机构的活力。私营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企业战略在不断调整,管理结构也应随着战略调整而变化。
2. 创新企业管理运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私营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是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目前,私营企业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员工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考核奖惩的规则不统一、对员工“炒”得随意,中高层人才因无股份,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真正发挥等等。私营企业应实行人本管理,破除家族式统治和家长式管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3. 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制度建设,用严明的规范约束人是实施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私营企业要规范各项管理事务,加强制度建设,使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协调、和谐的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管理将向弹性化、网络化、资本化、虚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私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人事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及产品销售方式等都应通过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来实现,这有助于缩短管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云.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4).
[2]黄明元.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J].经济与管理,2006,(4).
1.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占企业总户数的75.6%,其次是个人独资企业占22.5%,再次是合伙企业占1.9%,统计表明,私营有限公司早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但个人独资企业以设立成本低、退出容易、经营灵活等特点仍然为许多私营企业经营者所青睐,尤其是化肥等农资市场放开以后,成为农资经营者的主要经营形式,我辖区的个人独资企业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形式,包括私营有限公司,但由于个人独资企业与有限公司相比,其社会地位、风险承担、管理制度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合伙企业所占私营企业比重不大,但今后相当一段时间这种经营形式因经营者的需要仍将存在。
1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民营企业己遍及全省各地,并涉足各个行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民营企业己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2013年统计报告,共有民营企业约202万户落户在沿海经济带,创造约22万的就业岗位,总营业额收入达到381亿元,总计利税总额接近29亿元。除去垄断行业外,在大多数工业类行业里均有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在一些传统行业占据了民营企业主要的主营业务收入。辽宁中小企业厅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辽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1.6%,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9.7%,缴税年均增长24.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9%。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使总就业人口达到1123.2万人。辽宁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食品工业、石化工业、纺织服装业和冶金工业等[1]。辽宁沿海6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组成的沿海经济带,沈阳等8市(沈阳、鞍山、抚顺、营口、本溪、阜新、辽阳、铁岭)组成的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市(阜新、铁岭、朝阳)组成的辽西经济区,民营企业分工协作,发展平稳。众多数量中小企业的创办,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加快实现全省民营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
2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行政审批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创办难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改革效果较明显,一系列的审批环节和收费项目被取消了,但行政审批服务仍有不到位的地方,集中表现在对创办民营企业的审批事项上。第一,一些行政部门在利益的驱使下,借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之名人为地提高审批门槛,巧立名目设立行政审批收费权,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交叉,效率低下,挫伤了投资者创办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第二,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机制不透明,审批准入制度含混模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企业的发展,对外来的民营资本持排斥态度,往往在行政审批上做文章。口头上说欢迎投资,但涉及具体项目,地方政府哪些限制、哪些鼓励便语焉不详,在行政审批时故意拖延时间,投资者无奈只好放弃投资。第三,与国有、集体和外资经济相比,辽宁省许多地方政府在对民营企业资格的认定、贸易渠道的开放、投资许可等方面实行更多的前置审批程序,致使民营投资手续多、事项杂、时间长、见效慢,无形中造成民营企业在与非民营企业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扼杀了民间投资创办民营企业的信心。
2.2融资服务门槛高,民营企业融资难
辽宁省民营企业多属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大多不合理,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借贷抵押资产不足,加之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途径,致使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直接借贷门槛高,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和资本市场凑集资金。据辽宁省工商联2013年对该省102家中小民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90%以上受访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资金成本较高,现有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辽宁省资本市场不发达,民营企业正规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但其他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也较强,这就造成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争夺借贷资金的局面,出于风险和利益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大企业,在信贷资金供给有限时,民营中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可能性就大大低于大企业,民营企业无奈只好通过非金融机构融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2.3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民营企业运营难
政府帮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合理、有序和健康发展。目前,辽宁省对民营经济发展疲软的态势与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辽宁省民营企业增长方式普遍比较粗放,这需要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引导经济朝集约式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进行创新。仅有少数的大型民营企业享受财政贴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税收上未受惠,难以进行技术革新。第二,对民营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退税率,以缓解国内需求不足对民营企业造成的冲击,但该措施对辽宁省出口型企业的影响有限。辽宁省出口型以生产大型装备为主,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价格受需求的影响不太明显。因此在国外对大型装备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加之生产周期长的因素,出口型企业每年出口的商品数量较少,出口退税对其影响不大。此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出口退税手续比较繁琐,成本较高。
2.4家族式管理普遍化,民营企业发展难
辽宁省民营企业在创办之初,创办者多把“家文化”植入企业,造成民营企业长期以家族经营为主,出资者和管理者没有分离,“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代代相传,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复杂多元化,内部分工专业规范化,以往那种任人唯亲,用道统代替制度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弊病百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家族式”管理体现在:第一,家族成员把持民营企业的主要职位和部门,企业成员按照家族辈分等级进行排序,“任人唯亲”导致近亲繁殖,不同的利益集团勾心斗角,与现代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第二,“家族式”管理下的民营企业,往往忽视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致使职工整体素质低下,企业效率不高,企业经济效益长期停滞不前。此外,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缺乏现代企业家必备的素质,目光短视,缺乏创新意识,他们在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式上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意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不利于辽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发展。
3促进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3.1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有利于构建一个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第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素质。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制度两种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其在对待民营经济审批事项时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发展的工作。另外要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审批工作中要突出“快”字,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为民营企业服务效能。第二,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便捷创业环境。工商、质监、税务部门要通力合作,通过“一站式窗口服务”推行民营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实行“一照一码”制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办事人员参与对行政审批人员的绩效考核,激发民营资本创业热情。第三,探索对民营企业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法无禁止皆可性”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把事前审批事项变为事后备案事项,最大程度提高提高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
3.2优化金融借贷服务,营造便捷的融资环境
辽宁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存在融资难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支撑环境。第一,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创办“自己的银行”,以减少民营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具体做法是通过政策优惠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民营企业设立村镇银行、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进入金融领域参与金融创新,通过搭建金融平台解决其他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第二,针对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局面,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鼓励励民营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通过发行公司债、私募债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第三,通过民营企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例如,针对那些创新型的民营企业,相关部门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项科技小额贷款,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过程的金融借贷服务,科技创新成果由企业和金融机构共享。第四,直接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在贷款金额、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上,政府部门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让金融机构根据抵押物和信用等级情况给予适度照顾,防止民营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第五,降低政策限制,鼓励行业融资平台建设。辽宁省政府可以考虑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树立信用典型,大力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大平台,利用信用平台依法披露相关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技术交流以及实现资金需求者和提供者的接口。第六,加快民营企业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创新。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需要开发专门适用于小微企业的授信制度、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制定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标准、授信体制标准和程序,使评定标准科学化、小微企业信用等级合理化,促进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改善。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产品的宣传和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决策咨询、金融信息和金融产品应用指导等服务[4-5]。
3.3加大财政帮扶力度,营造有利的营运环境
财政帮扶是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援助,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税收和资金流压力,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辽宁省应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渡过经济发展换挡期的寒冬。第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费压力。税务、财政、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创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第二,对出口型民营企业而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进行间接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帮扶[6]。政府采购重心要逐渐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转移,要优先采购同等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政府采购能刺激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民营企业国内需求不足的发展困境。第四,借鉴国际经验,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直接减免税费。例如,对于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和在落后地区新建的民营企业,其社会保险费用可按人数比例由政府承担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盈利再投资的部分直接免税。再如在税收上,可将中小民营企业用于技术研发、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准予税前扣除以减轻企业税负。
3.4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营造现代的管理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部门,是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条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7-8]。辽宁省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式”的组织管理方式盛行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去家族化。第一,在选拔机制上,管理者应鄙弃传统“任人唯亲”、“因人设事”的用人思想,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为民营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二,在组织结构上,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聘请管理精英到民营企业任职,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第三,在对公司经营者的管理上,不再是依靠传统的监督机制,而是依靠激励和绩效考核并重的机制。第四,积极培育“创二代”健康成长。民营企业多是代际传承发展,为保持辽宁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创二代”培育计划,使民营企业接班人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帮助其掌握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技能,转变“家族式管理”思维,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