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工作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十分注重实务与操作,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与社会相关的各种理论,而且更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方法、技巧,具有较高的操作动手能力,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社会服务中。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需要专门的场所设置,进行实务训练。社会工作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提高操作能力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功能
至今,我国已有250所左右的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也不在少数。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模拟运用的能力,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促进专业建设。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社会工作实验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体现了专业服务的基本宗旨。
(二)促进教学与科研。
社会工作实验室一方面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的学习以及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如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提供实验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访谈、沟通、协商、辅导及治疗技巧的训练与操作,现已开出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15个,涵盖十余门课程;另一方面为教师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丰富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扩大了专业影响,为把专业知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提供基本途径。
(三)加强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项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技能与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实验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紧密,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服务社会。
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JN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创建了“同心圆”社会工作协会,在各社区开展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面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八点半”和“小脚丫”辅导班;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协助小组;高校中的社工关怀工作室;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服务等等。
三、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运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实验室队伍建设、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时间短,舆论宣传不到位,社会工作专业与职业还远未被社会各方面广泛了解和认同,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制约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JN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自建立以来,主要的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换代升级,设备陈旧,部分配件破损,很难满足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服务社会的需要。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多、实验仪器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仪器损坏率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完善。
按照教育部要求,实验室应该实现校系二级管理,现在许多学校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还是三级管理体制,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没有归口管理,因而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运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实验室师资队伍不健全。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及实践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很多从事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没有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的系统教育,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拥有实验室专业技能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在JN大学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中,46.6%教师的专业背景是社会学,46.6%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其中只有1人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至今尚未配置实验室的专职教师。
(四)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到位。
社会工作实验室主要是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是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服务的主要场所,还未能全面地向全校和社会开放。一方面,由于社会工作实验室许多仪器设备已很陈旧,严重缺乏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中的仪器设备,限制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至今,JN大学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只对本学院的其他专业学生实行开放。另一方面,由于设备落后、管理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实务能力不强,不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对社区居民的开放。
四、改善措施
(一)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通过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和校外筹措资金的途径,改造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支撑条件,扩大社会工作系实验室的规模,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断加强硬件建设,逐步将其建成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实验室,实现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系统科学的管理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实行应由学校统一规划,实行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与学校的其他实验室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以挖掘实验室的潜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作为负责组织与管理教学方面的学院,应合理规划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岗位明确,责任到人,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与合理运用。
(三)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请进来” 通过聘请著名专家、学者讲学,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同时邀请一些机构的丰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务操作水平。另一方面,“走出去”,到国内外一些社会工作较发达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实验教学的水平。
(四)全方位开放社会工作实验室,提高利用效率。一方面提高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力度,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实行分层次、分模块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模拟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另一方面,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更多的社会公益项目,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社会服务实践,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2011年,广州市正式下发《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提出,到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不仅促进了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加快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进程。不可否认,这是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进步的体现,但由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正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残疾人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其传入我国及兴起的时间较晚,且由于地域及文化的不同,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所积累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开展,且现有的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
在《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的激励下,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已经覆盖市内的所有街道,成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约150多家,全面铺开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多个服务项目,搭建起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据笔者了解,广州市各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虽然全面铺开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但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服务相对松散,尚未能形成一个囊括专业服务理念、工作手法的整合体系。
二、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践探讨
沃莱基斯和格林(BetsyS.Vourlekis&RobertaR.Greene)在1992年出版的《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一书中,对个案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奠基在个案管理者和案主(系统)之间的关系,彼此间共同发展照顾计划,以增进需要长期协助的案主之机能,并提升其支持网络,而且促进并确保连续照顾的范围,使之成为有效的服务。介入则反映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在对案主的能力和环境的需求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改进,这些部分包括改善伴随失能或疾病而来的问题,建立支持网络,促进案主水准的服务协调,并产生系统水准的效力。”[1]
传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小组及社区三大工作手法开展工作,不仅服务的人数有限,而且无法实现服务的全覆盖,更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复康人士及其家庭的动态。因此,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个案管理这一模式引入到残疾人社会工作当中,尝试探讨和搭建一个完整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个案式建档
个案式建档,是搭建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第一步,亦是整个服务体系建立的基础。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480名复康人士均以个案的标准去建立完整的个案式服务档案,详细了解复康人士的失能程度、残障对其个体及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复康人士个体及家庭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复康人士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社会保障的落实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界定该个案的服务需求、订立服务目标以及制定跟进策略。
(二)分级跟进个案
为了体现个案管理的系统性,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从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出发,设定了复康个案分级表,将个案划分为活跃个案、普通个案及非活跃个案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跟进方向、跟进频率及跟进方式。复康个案分级表评估标准包括复康人士个体失能程度、复康人士增能需要、照顾者压力、照顾者技能提升需求、社会保障落实情况、资源需求度及危机指数七大方面。建立个案式档案后,社工会根据该个案的实际情况及结合社工的专业判断,填写复康个案分级表,将该个案划分等级,并按照其所属的等级跟进要求去开展服务,活跃个案以社工跟进为主,其跟进频率在活跃、普通及非活跃三个级别当中是最高的,反之,非活跃个案跟进频率最低,且采取社区工作人员电访为主、社工跟进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进。
(三)调级制度
社会环境是时刻变化的,复康人士个体及其家庭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问题或需求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缓解或加重。因此,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调级制度纳入个案管理这一服务系统中,这就意味着复康人士个案所属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复康人士个体及其家庭的实际状况进行级别上调或下调。当复康人士面临问题或困境,在社工的介入下,其问题或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解决的情况下,社工会重新评估该个案的实际状况,将其所属个案级别进行下调,如由活跃个案变成普通个案或非活跃个案、由普通个案变成非活跃个案。相反,复康人士遭受丧亲、重大疾病、离婚等重大事件时,社工亦会根据其实际情况,将其所属级别上调为普通个案或活跃个案,重新设定跟进目标和方向,并提升跟进频率,以更好地满足复康人士的实际需求。
三、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用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提升了服务的覆盖面,强化了社工对复康人士的关注与支持,有助于社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服务以满足复康人士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复康人士的福祉。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成效,但由于其推行时间尚短,虽然已经搭建起一个服务系统框架,但这个服务体系尚未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专业服务开展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资源整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个案管理注重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单位的共同合作和协商,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2]。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目前所建立的个案管理服务体系,虽然整合了残联、居委会、精神病院等部分正式系统资源,但忽略了辖区内的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系统资源。
(二)社工专业素质需进一步强化
社工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社工的专业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残疾人士的“失能”,让残疾人士在生活中遭受多方面的阻碍,如个体无法正常就业、成立家庭、依赖家属供养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低自尊、受到社会的排斥、嘲笑和冷漠对待等,其问题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而社会工作者普遍年轻[3],对专业认识和专业技巧的把握不够深入,且缺乏直接的实务经验,难以有效应对和处理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三)居民对社工的认同度有待提高
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职业在近几年虽然得到了迅速推广,但居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对社工的认同度过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4]。广州市C街处于城市边缘,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对社工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认同度还是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需要继续提升其对专业服务的理解和认识。
四、解决策略探究
要解决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证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及高质量,则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和应对。
(一)加大对社区资源的利用,提升社会资源整合度
要做好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仅仅依靠社工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对社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社区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社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升社会资源的整合度:一方面是充分挖掘与残疾人服务相关的单位,如残联、居委会、康园工疗站、精神病院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形成合力,共同为辖区内的复康人士提供系统化服务;另一方面是挖掘社区的义工资源,为复康人士提供定期探访及情感支持服务。
(二)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提升服务专业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专业,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实务经验,社工才能更好地应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其一,社工在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摸索,不断积累实务经验;其二,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社会工作者获得一种新的服务体验,并将其整合运用到实务工作中去,不断融会贯通,逐步积累服务经验。这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成熟的香港专业督导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
(三)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认同度
一、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概念及内涵
1999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伦理守则(1996)修订委员会主席Frederic.G.Reamer(1999)曾给伦理困境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1]
Frank Loewenberg 和Ralph Dolgoff(1988)也明确指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与效率或能力与平等。”[2]
二、伦理困境的具体案例归类及其分析
(一)保密及隐私权
保密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除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外,没经案主同意不得泄露任何案主相关信息,对案主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密。
1、案例介绍
高女士,女,32岁,已婚,无业。高女士的儿子是一名自闭症患者,现在某市一家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接受康复治疗近三年,高女士家里条件不好,带领孩子来到复机构后,得知机构有关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优惠政策,每个月享受所在区残联2000元补贴来抵消康复训练中心应交付的学费。高女士申请到该补贴并一直享用至今,但事实上,高女士一年前已经把户口专业到其他地区,只是其并未告诉现在康复机构的任何人员。这些信息是高女士在小组活动中分享到的,她希望机构社工能为她保守秘密。
2、伦理困境的解决
上述案例中的两难困境,为了更好地维护案主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可鼓励案主主动承担问题,鼓励其主动向机构说明自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案主确实不符合接受那个2000元补助的话,社会工作者可向机构以及残联相关负责人申请,帮助案主获得其他方面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既维护了机构的相关利益,又没有损害案主的利益,可在实际实践中把问题处理的更加完善。
(二)案主自决权
案主自决权原则指案主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案主的自决权,在结合案主的选择的基础上,彼此双双共同达成一致目标。
1、案例介绍
来访者李某,女,年龄34岁,已婚,无业。据李某提供的信息,其从小缺乏父爱,在她的描述中,父亲不但是其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没有对自己一点的照顾,甚至也会因为怀疑自己偷懒自己家里的东西而对其进行打骂,李某有很强烈的恋父情结。在她与其老公结婚前,因当时比较依恋老公对其父亲般的照顾,二人便冲动地结了婚。谁知道婚后老公像变了个人,她们二人存有很多差异,加上二人年龄的差距,总觉得有隔膜。儿子出生以后,被检查出患有自闭症,老公更是对母子俩不管不问,照顾孩子的任务完全落到李某身上,现在的李某,觉得很是孤独,很痛苦。
2、伦理困境的解决
在该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案主的自决权,帮助案主分析她即将面对的不同境况,让案主自己做出选择。若案主依然选择回到那个让她很困苦的情境中,社会工作者唯一能做的是帮助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其自信心,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
价值中立,也就是对案主的一些看法和价值观念持非评判态度,对案主进行接纳。而价值介入即是指社会工作者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对案主及其问题作出评判,并利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要求案主做出相应的改变。
1、案例介绍
来访者陈女士,37岁,已婚,儿子今年12岁小学五年级,丈夫是出租车司机,张女士为了儿子的学习,一年前辞去工作在家全心带孩子。来机构的诉求是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帮助其改善与儿子的关系,陈女士总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最好的,儿子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陈女士觉得自己的儿子学习一定要每次拿第一,儿子小的时候,家长每次带他出去,别人总是夸儿子乖巧。现在儿子一点也不乖巧,并且做不到一天两遍刷牙换内衣,有时换了以后还不及时清洗。张女士觉得还是儿子小的时候比较好,什么都听自己的。
2、伦理困境的解决
这种案例,在一开始的应认真听案主说出她的诉求,不要给其一个肯定的答案,更不要去建议她怎么做,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充分地肯定她所作出的努力,社会工作者可少说话,但要尽量引导案主去思考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可找来孩子,让二者进行角色扮演,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再看看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面对这类案主,应尽量控制自身价值观的介入,避免一开始就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有关价值观的选择问题,更不应该直接指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更有效的是进行间接引导。
三、社会工作实务中伦理困境的可能选择
谢吕莎提出了社会工作伦理抉择的总原则,包括自主性、无害性、获益性、诚实性和公正性五点[3]。而库少雄教授在《社会工作实务》一书中指出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序列,如下:1、保护生命;2、维护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3、营造平等的机会;4、提高生活质量;5、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隐私权;6、讲真话,并开放所有的信息;7、根据资源原则行动[4]。
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个人总结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个人价值符合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
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遇到很多与自身价值严重冲突的案例,当个人的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和专业价值标准发生冲突时,一般要求是个人价值观念应该服从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应该服从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真正应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不同的伦理困境选择。
第二,保护生命原则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经常会遇见很多保密原则与保护生命原则冲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应该坚持保护生命原则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因为生命是每个人最大的财富,生命权是最高的人生权利,在服务的过程中,保护案主的生命安全应该是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第一原则[5]。
第三,保护案主最大利益原则
正如前面伦理困境中的案例举例,有时社会工作者会面对很多可能会损害案主利益的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坚持案主最大利益原则,即将案主的利益减到最小,尽量找到所面临的两难困境的出口,最大限度地保护案主利益,使其更容易地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最小的伤害中被允许的强制性定要经过民主决议决定,同时不能伤害到案主的生命健康。[6](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2]郭明军.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对策[J].学术前沿,2008,(08).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07-02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发生着改变,同时也为构建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带来机遇和挑战。构建21世纪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不仅仅要求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在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改造、发展、创新,从而实现对我国社会工作伦理体系构造的理想。
一、紧随当代核心价值体系
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认识,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要实现的目标,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构建要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背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党提倡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政策目标,国家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倾向,从而决定了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取向,也关系着社会工作能否顺利协助政府实现美好社会景象的愿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以人为本,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恰好符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取向,让我们更加坚信要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强调对人的尊重,强调人人有平等权利享受社会赋予的福利,不会因为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而有所偏颇,在公平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法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制定政策法律时应当特别考虑到社会当中的“最小受惠者”,因此制定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要合乎政策法律要求和本土的伦理道德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定了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这也是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标准,伦理守则作为指导社会工作者行为的指南,只有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才能发挥专业本身的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立足本土文化
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对集体的重视远远胜于个体,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个人和集体利益面前,个体利益对集体利益的无条件服从和牺牲是无可争辩的选择。在这种“集体主义”思想的束缚下,个人总是作为集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群体中的个人地位和身份决定了个人的位置所在,集体利益的维护要求个人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来确保。正如梁漱溟所说:“在中国的思想中,所有传统的态度总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而是把人认作‘依存者’”,这种大同、和谐的思想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文化里,家庭和国家永远是个人的庇护所,过分强调了集体对于个人的作用,长此以往个人容易对集体产生依赖性,从而削弱了个体奋斗和创造的激情。虽然这与西方追求个人主义思潮和这种群体主义思想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文化不能用对错来判断,它是与社会的历史发展相伴相生的,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样的社会,同样这种文化也会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模式。无论怎么样模式的社会工作只要能在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范围内,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起正向的促进作用,那么这种模式就是好的。对于全世界来说,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工作模式,因此也不会有一套普适的社会工作模式。当然,即使有普适的模式,对每个国家来说也不一定适合。虽然我们对个人价值的重视程度与西方的差别较大,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构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我们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之上的,这就是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是一种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网,人们喜欢以自己为圆心画一个社会圈子,从内向外划分亲疏远近,我们的社会制度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关系的远近”的人情关系。而西方社会把制度放在管理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唯有“铁的制度”是最有效的,最公平的,通过制度来管理国家约束个人,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执行国家福利政策的一个原因。因此,社会工作应在运用“以理服人”工作方法解决问题时,需充分考虑本土“以情感人”的交往方式的影响。
三、融合西方文化
社会工作这种职业化的助人工作,其发起源于西方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社会睦邻运动的助人理念,这种理念原本是个体自发的,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需要,西方国家把它列为一种利他的制度和职业来协助解决人与社会和环境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这种助人的行为打上了制度的烙印,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对从业者具有了强制性和约束力。一方面,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是通过社会制度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依靠相关制度的支撑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提供服务时,需要专业的工作方法对案主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借助于相关社会制度的协助对案主提供帮助。从案主的角度来看,他们寻求帮助首先相信的是制度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然后才认为社工有能力帮他们把制度转化为需要的资源。社工会因此获得应有的报酬,而案主的困难得到缓解,达到了双赢。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服务代表的不是个人的慈善之举,而是社会福利制度,这种社会福利制度是政府为增进案主的福祉提供的服务,是一种政策性的行为。社会工作被列为一种社会制度,有自己独特的工作守则、方法、手段等一系类解决社会问题的体系。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其实也是源于社会制度的支撑。
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很大一部分是民政系统的行政工作,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掌握的仅仅是助人的政策,将这些政策转变为行动的专业技能和方法还有待提升。因此,从我国现状出发,首先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原有民政系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在原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把办事方法规范化专业化;其次要注重对新生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吸纳,为原有的民政工作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形成畅通的交流机制,如老人带新人、新人教老人的互动学习模式,这样能迅速转变民政工作的模式;最后要对一些伦理专家,社会工作伦理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提出的见解仔细研究,并认真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的效度,从而及时对理论的应用情况反馈,不断更新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钟林,黄晓燕.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一、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情况
当前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社区统战工作在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凝聚合力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总体看,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广大社区统战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立足基础工作,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社区范围内统战成员数据库,并分门别类、建档立簿,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夯实了统战基础管理工作。
2.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绝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把社区统战工作与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创建和谐社区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社区统战工作有效融入社会管理创新。
3.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各社区在充分整合社区党政资源、统战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用社会化的理念积极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统战工作全面融入社区管理和建设方方面面。广大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各方面资源,采取结对、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场地、设施、器械等资源条件,形成共享共创工作合力,促进了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当前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管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1.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虽然社区统战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但有的社区统战组织网络仍不健全,有的社区统战工作队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区统战委员身兼数职,负责多项工作,往往疲于应付,开展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精力不够,社区统战干部更是严重不足。
2.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载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区统战工作活动载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社区统战工作载体不同程度的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有的社区没有统战成员活动场所,甚至有的社区统战成员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活动。
3.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虽然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多,但在更好的融入社区管理创新、更好服务社区管理等工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4.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虽然各社区在创新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上,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但社区统战活动平台不够宽阔,统战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活动不多,影响力不大,甚至有的统战成员常年不参加社会管理活动。
三、关于深化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创新组织网络,工作载体、体制机制、活动平台,从根本上化解统战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瓶颈,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创新组织网络,努力扩大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影响力。社区统战工作是一项对象广泛、社会性强的工作,必须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上完善纵横交织、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统战工作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完善社区统战工作组织体系,社区、楼宇层层健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充实人员力量,统筹协调统战进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
2.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载体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统战工作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建设统战成员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不断拓展社区统战工作阵地,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
3.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升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信力。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区统战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必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筑牢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积极建立健全社区统战委员(干部)职责及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党政有关部门统战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处理突发机制和统战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关制度,有效推进社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联席评价进出机制,采取上级评议、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等予以评价考核,建立客观公正、重点突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违法违纪一票否定和综合评价末位淘汰的方法,对党外代表人士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代表性和纯洁性。
4.创新活动平台,努力提高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贡献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必须把搭建活动平台作为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不懈的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系列活动,为统战工作服务社区管理提供广阔舞台。积极开展“非公企业服务月”活动,通过开通建言献策信箱、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为统战成员服务。鼓励基层商会组织非公企业“抱团取暖”,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科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融资和转型升级。积极引导统战成员服务社区,促进和谐共建,发挥各派优势,指导组建各派“同心・社会服务团”,吸引各党派成员中有技能特长的知名专家教授参加,积极开展义诊医疗、法律咨询、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实现社区统战工作深度服务社区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一)搭建组织网络平台。一是规范完善“妇女儿童之家”机构、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目前,10个社区均设立了“妇女儿童之家”,并积极整合了各社区服务中心资源,为辖区妇女建立了社工服务档案,提供心理支持、家庭辅导、权益维护、居家探访等各项服务;二是借助“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党政社群社区共治工作”等基层议事平台,组织妇女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与建设,使之成为妇女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三是充分发挥____流动妇女联合会的作用,利用“流动妇女儿童读书会”“手工坊”等,搭建信息分享、技能培训、参与交流等组织平台。
(二)搭建诉求服务平台。一是成立“塑造妇女阳光心态工作室”,启动“__”和谐家庭关系援助计划,通过专题活动、沙龙、学习小组、心理咨询、网络支持等多种形式,为辖区单亲、贫困、遭遇困境的妇女儿童家庭提供维权咨询指导、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关系调适、邻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帮助。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专题活动约200场,受益群众约1000人次;二是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各社区定期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法律及安全知识讲座、结对帮扶等形式,提高认真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妇女自主维权意识。三是加强与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构筑“维权协调、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心理帮扶”社会化维权网络机制,使妇女儿童诉求有渠道、怨气可释放、情绪能控制、权益得保障。
(三)搭建自主、志愿服务平台。一是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充分调动女性的力量,组建了由300多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妇女骨干及女性党员组成的社区巾帼志愿服务活动队伍,活跃在社区环境美化、治安巡逻、信息收集反馈、矛盾排查化解、关爱助老等各个领域,为维护社区稳定、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我们依托文华社区楼长自治平台,充分调动女性楼长的积极性,多渠道引导女性楼长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巡逻、劝阻不文明行为、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社会治安,让她们成为社区自治的中坚力量。二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力量,组建培育各类特色志愿者服务队伍,着力打造“一社一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文华社区组建小熊公益服务队,每月定期举办“爱心公益集市”,并成立了北斗地铁监督队,及时与地铁施工项目部沟通协调北斗地铁站施工噪声、卫生、交通等问题,督促其文明施工;__社区组建“关爱助老队”定期上门走访、帮扶该社区内的25名东纵和边纵的老游击队员空巢老人、残疾人员等等。
(四)搭建宣传教育平台。一是依托__街道女子素质学校、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社区婚育学校等活动平台,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累计在各社区开展婚姻家庭、卫生保健、心理调试、法律知识、家庭教育等多种知识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近百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寻找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深入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二是积极整合社区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力量,采取“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策划组织开展各类特色服务项目。如:联合__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向日葵成长计划”,帮助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增能、促进社区朋辈关系建立和发展;以社区单亲特困母亲、失业女性及遭遇特殊困难女性群体为服务重点,开展“阳光妈妈成长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亲子教育等系列活动增强辖区困难母亲的亲子沟通技巧、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生活信心,改善家庭关系;在__社区创办“微爱手工坊”,通过组织全职妈妈学习手工技能提升全职妈妈的自我价值和能力,进而为辖区居民开展志愿服务。
(五)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利用“阳光妈妈”培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编织、刺绣、创业指导等各类技能培训,累计免费培训下岗失业妇女524人。与
劳动保障部门、爱心企业洽淡建立就业平台,促进辖区女性失业人员就业。2015年已实现952名女性失业人员就业,为684名女性失业人员申请了困难就业人员认定,全年共调解辖区劳资纠纷60余宗,涉及人数300余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1、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层妇女干部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妇女干部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工作思路不宽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宣传、教育、引导妇女等方面能力不足,在引导妇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自觉维权等方面相对作用不够,导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妇联职能的发挥。
2、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辖区妇女群众流动性强,需求多样化,对妇联组织的设置布局和运行模式、妇女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服务妇女的手段渠道、妇联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途径。
3、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创新。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妇女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妇女群众工作对象、内容以及环境的变化为妇女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妇联组织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
此实习项目为每位专业实习生安排两位督导老师,一位是学校督导,一位是机构督导。学校督导由高校社会工作系专业任课老师担任,机构督导老师是代表机构对实习生进行任务的安排并提出具体的实习要求,并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
笔者在此项目中接受的督导主要包括每次课程之后的督导、实习中期督导和实习终期督导:(1)每次课程后的督导。由机构督导负责,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及时以小组分享和反思的形式进行,听取专业实习生的感受、问题和思考,机构督导进行解答和总结,并进行鼓励或提出下一步的目标。(2)实习中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不仅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询问和解答,还要以社会工作系提供的表格为依据,对专业实习生的表现进行中期评估和考核。(3)实习终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以学生的社工日志、每次课程或活动的社工评估表和主带社工自我评估表为依据,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督导和考核,并综合给出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
二、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启示
(一)ITP模式
Bogo和Vayda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环路模型,简称ITP模式。ITP模式是一个由4个清晰的步骤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深入的概念体系(如图1),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连接起来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图1 ITP模式图
但督导作为一种专业训练方法要完成由理论学习到实务运用过渡并不容易,需要借鉴和形成更多成熟、有效的方法模型。将ITP模式引入到社会工作督导方法中,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资料。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服务对象多方面的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文化心理、掌握资源等,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能够对服务对象的资料进行概括描述和专业角度的评估;(2)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注意觉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所唤起的个人的主观反应,包括感受、思考、情感和一些猜想或假设等,并帮助实习生对这些个人主观反应进行思考、界定和澄清;(3)联接。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根据案主多方面、多层次的资料、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主观反应寻找学习过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并进一步对所“联接”的理论进行反思、澄清和探讨,使其能够成为制定专业服务计划和进行专业服务行动的指导依据;(4)专业反应。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确定会谈或者服务活动的具体方案和计划,并引导专业实习生将服务计划付诸实践转化为合格的服务行动。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就是相关人员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核查的工作。我国的社会保险的特点是制度缺位与福利早熟,前者是指对农民的保障制度缺位,后者则是指城市中某些项目福利水平过高,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作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力保障,社会保险的稽核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滞后,制度还不够完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险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保险还没有专门性的行政法规,各项工作只能仅仅依靠一般的规范性文件,各处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统一、不规范,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造成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无法可依,面对屡禁不止的社会保险方面的欺诈现象,稽核机构往往力不从心,容易陷入打击力度不够的尴尬境地,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形不成足够的威慑力。
(二)企业漏报瞒报现象严重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常常利用少报、瞒报社会保险费的手段来为企业降低成本,非法攫取其中的利益。企业通过瞒报缴费基数和参保人数、用劳务来取代劳动合同、以实物或其他来代替工资发放等层出不穷的逃避方法来躲避社会保险的稽核,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同时也减少了社会保险的基金收入,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三)稽核机构专业人员缺乏,稽核不严
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这就对稽核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状却是,社会保险稽核机构设置不够规范而稽核队伍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的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普遍面临经办环节多、操作人员多、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这些漏洞的存在,很容易造成有心人的趁虚而入,使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另一方面,稽核机构内部人员也存在因利益或人情而违法违规的行为,稽核队伍重外部稽核但却轻内部控制。
(四)参保对象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的社会保险其中的短板之一就是对农民的保障制度缺位,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对社会保险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是一个巨大的团体,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当面对一些企业在雇佣时不签订劳动合同等等逃避社会保险的行为,往往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快立法步伐
为了使社会保险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国家应尽快出台一应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社会保险方方面面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另外,各级政府也应做到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缴费和稽核程序,形成政府行政督管、机构专门监督和内部控制形成三位一体的完善稽核体系。
(二)加强企业督管,加大处罚力度
社会保险稽核机构要贯彻年检制度,严把基金出口的关节点,防止社会保险基金的跑冒滴漏,此外还要学会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对参保单位和个人有关数据的了解和掌握。另外,社会保险稽核机构还要依法严厉打击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加大对骗取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并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力量,对社会保险的欺诈行为摆出高压态势,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威慑力。
(三)加强机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从事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不仅需要熟悉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还要对财会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精通审计方法和技巧。另外稽核队伍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关系存在于方方面面,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人员首先自己要做到洁身自好。在这点上,稽核机构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定期对现有稽核队伍进行专业性培训,对稽核人员素质问题要常抓不懈。在平时的稽核工作中,要实行责任制和错误追究制,对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的稽核人员,尤其那些违纪违法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保氛围
社会保险稽核管理机构还要经常进行保险相关的政策宣传以及咨询活动,努力做到让社会保险政策深入人心。稽核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工具,宣讲如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缴纳程序及缴纳基数、待遇计算办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深化职工对自身权益的关注,让他们明白参加社会保险的好处,还有缴费基数与其退休待遇是密切相关,让他们缴的明白,缴的放心。除了要让社会保险稽核相关事项深入人心,还要对那些不如实申报、不参保缴费、拖欠社会保险费的企业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广大参保职工的维权意识,营造人人模范遵守社会保险稽核政策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关乎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实施的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社会保险稽核管理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责任重大。从政府、企业、稽核机构和参保对象四个方面来说,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保险的稽核管理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之浅见[J].现代商业,2009(24):67-68.
一、地方文献的体系建设
1.1地方文献的概念
首相要准确地了解这项工作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地方文献呢?通常对地方文献的理解是这样的:地方文献是指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做的实事求是的记载,在未来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建设中,其作用是其他类型文献无法替代的。就文献的著述形式来说,学位论文、专著、报刊、会议记录、文告、传单、各类文件的汇编、谱录、各种注释及说明书等形式至少应包括在地方文献里面;地方文献的载体类型,则包括了光学和化学制品(照片、影片和缩微制品)、数字化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U盘)、纸制品(如铅印本、写本、抄本、拓本、手绘本及各种影印、复印本),及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就出版发行渠道来讲,地方文献中除公开出版物外,更有大量的非书资料和非公开出版包含其中。
1.2地方文献体系建设
1.2.1做好地方文献体系建设的规划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图书馆工作尤其是地方文献相关工作受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变化的条件下继续做好地方文献的体系建设就需要一个科学、稳妥的规划。首先,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聘请专家进行论证,以此来确定地方文献征集的区域和范围,以及征集内容的范畴。其次,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符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地方文献收藏、利用的工作条例,来保持地方文献体系建设的一贯性和长期性。最后,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团队,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为开展高效的工作奠定人员基础。
1.2.2地方文献征集的内容和范围
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我馆对省内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编撰的图书、图片、图册、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进行全方面的收集。有关吉林的史志史料、民间流传的谱录;满铁文献、抗联文献、洲国文献,还有金代、辽代、渤海国、扶余国、东夏国、后金等国文献资料;玉米、大豆、关东三宝、东北虎、鹿等吉林省丰产和特有的动植物文献;朝鲜族、满族(包括萨满资料);吉剧、二人转文献等等。
1.2.3地方文献资源全方面、多载体的多元化变化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光盘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文献信息越发生动和直观的改变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信息传输平台,将电子出版物资源、虚拟图书馆资源及地方专业网站上的信息资源收集和整理。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深挖隐含在地方文献里的知识单元,对这些知识单位进行采集、提取,建立系统的、多层次的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整合有形的和无形的数字资源。这样无疑将合理优化地方文献资源的体系结构,充分展示地方文献所体现的魅力和风采。
二、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
2.1地方文献的原则
2.1.1地域性原则
地方文献的“地方”二字,充分体现了其专属性之强的本质特征,这就说明了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能够反映出这一地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灾异、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域性原则必须以行政区域的划分为标准,各地根据当地的用户群的需求和习惯,将区域划定在合适的范围内。
2.1.2文献性原则
地方文献必须具备存史、资政、励志的特性和具有历史价值。只要内容涉及到这一地区的图书资料,无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都应被看做是地方文献。文献的特质,也使地方文献成为当代人为后代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2.1.3内容原则
广泛性:凡是涉及到本地区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相关图书资料都应该被视为地方文献收集的对象。
全面性:就是收集的地方文献的内容要全面,无论涉及到该地区的任何重大事件,只要属于收集的范围,必须对此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及产生的重大影响完整无误的进行收录。
精选性;就是收集的地方文献质量必须要高,尤其是对于一些非正式出版物、非法出版物,必须对其文献真伪、使用价值、保存价值进行认真的筛选,以确保文献收集的准确和客观。
2.2地方文献的分类
地方文献因其特性和使用目的,各地都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特殊的分类法,虽然体现了各地方在文献分类工作当中的创新探索,但是因为各地都根据本地地方文献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分类法,严重制约了地方文献藏书数据库的标准化进程和资源共享。所以,我们要努力客服某些地域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制定一部通用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和主题词法,用来规范文献整序的基础工作。
三、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作用
长期以来,地方文献工作者甘于默默无闻的四处收集整理各类文献资料,埋头苦干。但是多数人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工作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地方文献工作者来说,不但对文献的收集工作造成一定难度,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就吉林省图书馆而言,因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开展宣传活动,广造舆论,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例如,可开展洲国宣传活动,展示时期各类珍贵文献、地图、画册,尤其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更加会有重大意义;还可借助地方文化特色,向社会公开征集各类吉剧和二人转理论、发展、表演的文献资料,充实吉剧和二人转信息库;吉林是朝鲜族和满族聚居地,也可借助独特的民族特色,开展朝鲜族和满族的宣传周,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献共享。通过以上活动,增添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途径,增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影响。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从事地方文献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克服资金有限的困难,还要努力提升业务水平,规范地方文献的管理,优化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大力加强地方文献的数据库的宣传和阅读指导工作,通过地方文献的开发,使地方文献转变成为动态的情报信息源,有针对性的将地方文献的信息提供给广大读者,展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的信息含量和功能。在吉林省近年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吉林省图书馆作为省级图书馆,更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方特色出发,做好长远规划,探索出一条更好更新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开发和服务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工人阶级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建设和改革,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是中国工会的重要职能。根据总书记总书记“工人阶级要成为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楷模”的要求,各级工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建功十二五、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个主题,大力弘扬劳动奉献、创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引导广大职工建功立业作出新贡献。要以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重点工程立功竞赛活动、“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工人先锋号”评选、职业技能带头人评选、“杰出职工”评选宣传表彰活动以及劳模的评选管理等工作为载体,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一流的业绩。要加大普通劳动者的宣传力度,唱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主旋律,扩大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发挥“大学校”作用,为经济建设夯实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各级工会要始终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工会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要着力构建工会大学校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新载体、搭建新平台,大力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继续深化职工素质提升工程、“职业道德双十佳”评选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活动和“职工书屋”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职工学校等工会文化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使广大职工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是发挥“娘家人”作用,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和谐的劳动关系,稳定的职工队伍,是保障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级工会要按照“两个普遍”(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加大工会组建和源头参与力度,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会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反映表达职工心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经济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这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工会工作的迫切要求,是广大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热切期待。
我要在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要认真学习社区卫生工作的国家方针政策,学习社区卫生工作的各项制度、工作纪律及医疗业务知识,做到学深学透,掌握在脑海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做好各项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卫生业务工作水平,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大局观,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力争取得良好成绩,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诚恳踏实,做好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
社区医疗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优质、价廉,使社区居民群众真正享受社区医疗的实惠,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必须真正树立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做到诚恳踏实,认真做好各项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以社区居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方向,以社区居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把社区居民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好。我们除了给社区居民群众做好医疗工作外,要为社区居民群众建立健康档案,指导他们怎样防病,告诉他们怎样吃、怎样运动,为社区居民群众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提供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服务与全程服务。
三、努力实践,提高执行力,服务好社区居民群众
要做好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保障社区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获得社区居民群众的满意,关键在于提高执行力。为此,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做到在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与上级部门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定和各项决策部署;善于把上级部门的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要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和工作进度,象白求恩那样,永远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充沛的工作干劲,不讲条件,不怕困难,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高质量、完美地完成各项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取得优异工作成绩。
(一)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以平安开发区创建为重点,在村、企业等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大力推动企业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年内100%企业达到新一轮平安创建标准。
(二)加强综治机构建设。各企业要有专职的综治人员,着重加强自身建设,充实力量,健全制度。加强调查研究,明察暗访,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狠抓各项综治措施落实。
(三)健全企业、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确保年内基本完成以开发区党工委为核心、企业和村“两委”为支撑、警务室和调解室为骨干、治安巡逻队为基础的企业、村平安建设工作体系的目标要求。
二、着力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维护社会持续稳定
(一)进一步加强对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化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和的发生。
(二)充分发挥综治机构协调组织作用,滚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真正实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对企业、村重点整治,结合开发区实际,进行各项专项整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分裂、恐怖、宗教极端势力和组织的渗透与分裂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四)进一步落实开发区警务工作职责,健全工作制度。推行治安与保险互动、治安防范责任制和企业法人治安责任制。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职业化。
(五)加强综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切实加强综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综治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