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商管理的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目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工商管理部门应当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知识。除此之外,还要依据符合当代现状的工商管理的科学理论及有效方法来解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采用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剖析工商管理中的管理行为,探索工商管理内部的基本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进行。
2.当代工商管理的重要地位
当前,经济体制不断地进行着深化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复杂。这样一来,工商管理就凸显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和监管;二是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监督和执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这样一个形势之下,有效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从而推动市场的长效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工商管理的发展都非常关注,还对这一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究。这一举措十分有效地提升了工商管理的研究水平,除此之外还会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另外,自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社会管理体系方面改革的脚步就从未停歇,工商管理势必发挥其突出的职能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工商管理体制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大大降低了工商管理部门有效职能的发挥。故而,如果我们要想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与时俱进,并满足新条件,发展并完善工商管理的职能成为了关键一环'
3.工商管理各个职能间的关系
3.1管理与引导
企业的健康运行是以工商管理各部门实现职能化管理为前提和基础的,相关的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强化管理,使其规范化运行,需要这些部门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引导各企业逐步走向本身的基础性产业,不断地引导企业扩大其产业链,对难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更要严格把关;同时,对已经登记的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不要让这些企业出现转行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要切实结合当下市场的需求,对于当地已经饱和的产业应该采取向外地引导的方法;而对资金、技术相对落后却需求较大的行业则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
3.2管理与服务
工商管理部门在发挥其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以便对其提供帮助和支持,为其解决问题,排除障碍,有效发挥工商管理的服务职能。此外,工商管理部门针对大规模的企业,要采取加强定点的措施,对重大的项目实行跟踪服务;服务中小型企业时,要尽可能地实现分区管理,对部门内相对突出的问题要进行特殊化解决。
4.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职能发展与完善
4.1调整符合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意识
管理是思想意识的行动化,一位出色的管理者会审时度势地对自己的管理思维做出调整,在变化的形势中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促使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意识在指导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调査,管理意识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管理混乱也恰恰来自于错误的管理意识,有时还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所以,培养正确的管理意识成为工商管理职能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的管理意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管理能力;二是管理者的职业道德。从事工商管理的人员要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完善管理服务的态度,将有关国家工商管理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底,树立起“管理是为了创造卓越的服务”的意识p]。
4.2严格按照工商管理原则行使管理职能
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念的管理制度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管理制度因不符合当下的经济形势而被淘汰,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适时地对制度进行补充。但是,其补充过程应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4.2.1从实际出发,关心企业前途
改革开放这一国策的实施,促使各个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革,在企业整改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工商管理部门参与其中。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应当主动承担起协调企业的责任,做到能办速办、不拖欠、不推迟;对于本部门职权范围之外的事项,要给予企业详细合理的解释。针对企业有关改革方面的事项,工商管理部门在对企业服务的时候切忌对企业说空话,假承诺,而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
4.2.2依法行使权力,加强法制监督
各个工商管理执法部门在日常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促使企业能够自觉遵守法规。当问题出现时,一定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解和处理,问题解决之后要及时总结反思,避免相同情况的再次发生。除此之外,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受到工商管理部门的严格保护。工商管理部门还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来规范企业的发展。
4.2.3抓住重点,促使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
(1)市场准入资格灵活化。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针对企业的设立、变更还有注销条件等具体问题,如果此类企业符合市场准人的条件,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以扶持和培育为原则,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教条化地去遵循条款。
(2)市场经营行为严格化。制定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职能来规范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行使商标监管的职能,促使商品的专用权得以维护;行使广告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开拓市场,行使合同监管的职能,将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在法律之中,行使市场监管的职能,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4.2.4调整内部职能机构,明确职能关系
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下,工商管理的不同职能部门出现了职能相互交叉,并且管理分散等不良现象,这一状况致使监管的执法力度大幅度减弱。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据有关工商管理的要求,对每一个工商管理的职能部门做到分工明确;将“行政许可和审批、行政监督和处罚、行政督察”划分开来,只有做到分工明晰、职能明确,才能促使工商管理内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避免出现工商管理机构的冗杂和覆盖重叠,促使工商管理执法力度的进一步深入。
4.2.5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很多不同于我国的价值观念一拥而入,这一状况不免会造成我国国内市场价值观的混乱,导致部分企业和人们对判断事物的标准失去了正确的认识,混淆了原来的道德标准,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表现为诚信的丧失。例如:三聚氰胺事件、毒奶粉、地沟油等问题,都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科学的发展不但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不被正确利用也会导致危害,近年来食品造假”的事件不断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诚信机制,促使企业诚信经营。
(1)树立起自身的诚信形象。工商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谨记于心,只有心系人民,为人民解决问题,才能让社会公众对工商管理部门产生信任,也能促使公众支持其工作。此外,工商管理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公众的认可。
(2)帮助各企业建立起诚信机制。诚信不是商品,它是用金钱所买不到的。然而,如果具备良好的诚信则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只将利益作为追求目标的企业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因此,针对帮助企业树立诚信这一问题,工商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监督管理机制,从而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促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3)帮助提升公众的诚信意识。诚信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只是要求企业遵守诚信,也是要求社会公众遵守诚信。换言之,每一个社会大众都应该遵循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切忌采用讹诈企业的方式来谋取自身利益。所以,工商管理部门在确保自身诚信的同时,务必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帮助消费者树立诚信意识。努力提高执法的效率,充分发挥工商管理不同部门的职能,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工商管理职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国在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深入和改革的过程中,以及企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工商管理的作用愈发的突显出来,而且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工商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不仅可以在监督管理方面进行很好的体现,还是政府监管职能发挥方面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我国工商管理职能的成就在近几年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对工商管理职能方面的要求在日益增高,严格的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在经济社会这样发展的形势下,目前的工商管理机制与其发展要求不能很好的适应,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需要对工商管理工作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并且要一直保持和遵守实事求是与依法行政这两大发展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工商管理职能更加的完善,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取得更多的利益。
二、我国现阶段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工商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占整个工作比重中的大部分,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在进行实际的内部控制的时候,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我国工商管理职能当中包含着很多个部门,所以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支撑起来,而且内部控制存在不完善等问题,不能将这些投入进去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导致工商管理部门会出现一些浪费等不良情况。此外还有一部分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没有审计部门,在经济控制上面会存在一定缺陷,容易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缺少健全、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
工商管理在划分上面是根据一定的地域要求来划分的,但是这种划分在实际应用方面对于管理的综合发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每个地域、地区都需要采取与这个地域、地区相应的管理方式,而且还有一部分地区仍然采用着地方保护措施,这样会对工商管理工作职能的挥发造成一定的阻碍,不能让它的作用全部的发挥出来,所以从这些问题上就可以再看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
(三)工商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比较的紧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工商管理人员在这种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从业要求越来越高,工商管理的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在基本工作能力具备的前提下,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除了需要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重视加强内部人员的经济、财政等方面知识培养和技能培训,但是因为在实际管理中相关部门并没有重视这些方面,所以导致工商管理部门创新型人才和相关的专业人才都比较的紧缺。
三、新时期背景下让工商管理职能更加完善的有效措施
(一)对工商管理内部职能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每个部门在工作分工上面不是十分的清楚,权力和职责分工上面也不是十分的明确,每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作用都是保持在相互交叉的基础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工商管理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想要改善工商管理内部职能部门的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将它们的分工、权利、职责都进行非常清楚、明确的划分,这样才能避免工商管理内部职能部门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影响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改革、创新工商管理的意识和观念
想要让工商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在意识和观念上做出一定的转变和更新,因为这些是提高工商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意识主要指的是工商管理有关的操作能力和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一些方面,创新工商管理意识主要指的是秉着坚持一切从群众出发的原则,将为人们服务的宗旨有效的落实下来,并且再此基础上加强工商管理服务观念的改善和进步,以态度为首要的出发点进行转变,并且在不违反国家指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工商管理职能在履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相关的管理原则
工商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每个工作都井然有序,就一定要严格遵守实事求是和依法行政这两个管理原则。工商管理工作在开展的时候,一定要将工作的核心重点的把握住,在遵守实事求是和依法行政原则的基础上,不让工作核心发生偏离,其中实事求是的原则主要指的是要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掌握企业目前所面对的发展问题以后,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和处理方案,让企业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依法行政原则主要指的是要加大工商管理正常法则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自觉性,让他们可以自觉的去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从根源上消除企业违法操作,如果有的企业出现违反政策和法规的行为,那么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惩罚和处理,决不允许出现包庇、维护等行为,这样才能让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高,促进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是飞速发展。中国的外贸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货品多样化以及交易频率的提高,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科学而积极地推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工商管理职能的分析成为学者以及企业家所关注的重点话题。
二、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引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朝着战略目标进步,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引导各个部门协调运作,完成企业所分配的任务,达成企业目标。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在基础性产业的发展平台上创新发展,经营好企业主打产业的同时,管理好企业的细小以及边缘企业。做好企业成果的把关,严格控制企业运行的大方向。二是企业在引导运营时要依据当前以及可预测的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管理企业。当企业的发展面临市场饱和状态时,企业要做好开拓新市场的引导。
其次,企业与服务之间的联系。工商管理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企业服务,对企业进行管理以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改革以及创新提供资金、技术等的支持。
三、工商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借鉴外国管理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所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逐渐复杂。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工商管理就逐渐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其职能的发挥也受到了市场的阻碍。当其功能无法发挥时,工商管理的存在就毫无价值。
1.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工商管理的体制是人为按照行政区域的不同划分的。
2.专业人才奇缺
就目前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来说,其起步相对较晚,市场的发展需求大于人才的培养力度。
3.审计部门尚未健全,影响其职能的正常发挥
工商管理的内部管理与监督亟待规范化。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内部职能以及部门划分较为粗化。例如:国家投入相当多的钱财支持工商管理的建设,却忽略了其法律法规的设立以及内部建设要求。
四、新时期工商管理职能的运用
1.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新工商管理的理念
这是提高工商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其要求不断汲取国外有价值的经验。正确的管理理念包括管理的执行力、管理者的从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等。并且工商管理部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准则,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2.整顿工商管理内部机构,合理划分其职能
这是为了防止工商管理职能的重叠以及集权,增强其执法的能力。打破行政管理的区域化,使各个工商管理部门相互合作连结,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强强联合,提高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3.做好三个工作重点
一是指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管理的目标就是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服务态度,变通地为企业服务不仅仅是指严格按照准则条款办事。二是指合理有效地监管企业行为。运用管理职能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合理而有序发展。三是严格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规范企业行为。
4.加强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
监督管理职能是保证工商管理职能正常运行的法宝,在依法行使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出现,就应加强法律的监督力度。在监管的过程中对各个企业进行相应的法律宣传,增强企业经营的法律意识,不违法犯法。当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出现违法行为时,工商管理部门应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不放过任何一个违法人员,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所以,工商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使企业明确知晓自身的责任与权力。
5.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由于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工商管理的教育过程中,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其他经济思想。例如:会计管理思想、国际经济贸易、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并且,学校可以制定关于综合能力水平的考核指标,囊括学生的执行能力、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现实水平等,逐渐弱化以成绩评断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核标准。
国外工商管理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创新是无法一一列举的,总体来说,可将其归纳为三类,即基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教学方法创新;基于社会心理学及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基于IT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随着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内MBA教育的兴起,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国内一批著名经济管理院校率先建立工商管理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中欧管理学院等中外合作的院校直接引进国外的师资,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方法嫁接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等一大批院校积极开展远程教育。
国内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国内管理院校通过赴国外考察、引进国外师资或归国人员、派遣教学人员到国外培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了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并将其导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方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主流。二是自创或改良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科研以及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中的经验,创造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教师在应用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教程中,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特殊性,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的改良。
这种方式的创新在我国目前还处在一种自发、零星的状态。三是将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方法引进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员工培训由于有专业机构的介入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专业机构包括管理咨询公司、专业培训机构、大公司创办的企业大学等,它们为企业员工提供的管理培训十分注重企业及其员工的需要,强调实用性,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一些工商管理院校的教师在与这些专业机构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这些培训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独特作用,并将其引进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方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解决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与企业的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A10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A10项目是“新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该研究课题的全称为“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国内外工商管理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2)对工商管理专业主千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如何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应用CAI、案例教学、团队学习、模拟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
企业家讲座是深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别是MBA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以课程中的知识点为主题,邀请了本地的一些企业家到课堂上作主题发言或讲座。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企业家讲座具有如下积极作用:(1)企业家讲座突破了学校工商管理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的瓶颈,使学校得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2)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可以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行业背景和行业发展动态,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3)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讲座中通常会介绍和分析自己的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这可以帮助学生跨越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4)企业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都会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对于学生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思想教育。
两年多来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显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确实具有重要作用。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反思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行”与“思”的统一,课题组成员以及国内的同行在“行”的方面,即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方面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但在“思”的方面,即在教育理念及指导思想的探讨方面仍是远远不够。正因为如此,本文尝试提出有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种新观念。
1.为学生创造价值。
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促使企业的经营观念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即从忽视顾客的需要转向重视顾客的需要,从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导向转向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导向。这种观念的转变导尊企业的屬营_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类似地,工商管理教育也应该转变观念,应该从忽视学生的需要转向重视学生的需要,应该从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中心转向以为学生创造价值为中心。
为学生创造价值的含义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学校和教师要像企业尊重顾客的需要一样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学以帮助学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为导向。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及市场的需要来开展,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建立在对学生及市场需要的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并非是简单的投其所好,由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根本需要是获得自己将来立足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而哪些知识与技能才能帮助他们立足于社会则取决于市场需要,这种市场需要往往是许多学生(特别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所不了解的,他们提出的要求有时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需要。因此,尊重学生的需要还意味着要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他们的真正需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真正需要来开展,才能为学生创造价值,并且让学生感知到价值。
反观国内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无论是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人们对学生及市场需要的研究都极为不足,大量的教学方法改革都是在不了解学生及市场的真实需要的情况下开展的。就以案例教学为例,课题组成员通过多种渠道对国内工商管理院校的案例教学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案例教学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衰减”现象,即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热情逐渐消退,逐渐演变成应付式的案例讨论与分析,甚至发展到教师给学习小组布置任务后,
小组又私下商定由一个成员来代替小组作案例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基本上还是把案例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并没有对学生的需要作深入的分析,没有深入研究案例教学与学生渴望提高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感觉不到它对自己的价值。
树立为学生创造价值这样一种观念,将会对教学方法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观念将改变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标准,直到今天,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如果能够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或者受到学生的好评,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是从为学生创造价值这一角度看,某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或者受到学生的好评,都只是必要条件,这种教学方法并一定就是好的,因为它不一定能帮助学生获得他们将来立足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种观念还将促使人们从“顾客”的角度去研究教学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以最低的成本(时间、精力、费用等)获得最大的收益立足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它将促使人们像经营者研究企业的价值链一样,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这样的研究在今天还是寥若晨星。
2,项目法教学。
项目法教学就是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看作是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原理、工具与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项目法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它强调教学活动应该以满足和超越学生的期望为目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明确定义并且最终提供可交付成果;强调教学是学习过程与管理过程的统一;强调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与方法的集成;强调教学与环境的关联性。
项目法教学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明确定义并且最终提供可交付成果,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确立相应的教学目的是有区别的。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目的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的,一般以完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及相关训练为目的,它对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难以计量的。项目法教学则要求应用范围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由师生共同探讨学生的真实需要,以满足和超越学生的期望为目的,确定课程所要达到的一些明确的、可以计量的、并且得到双方认同的目标。
项目法教学强调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与方法的集成,这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因为各种工具和方法(甚至是旧的工具与方法)的每一种新的组合,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反观现有的教学实践,人们对各种教学方法似乎作了过于严格的区分,钟情于某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往往会排斥其它的教学方法,倾向于用单一的方法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项目法教学则主张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复杂性,面对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应当灵活地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里程碑式教学法就是将项目管理实践中的这种做法移植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设置里程碑,师生为达到这些里程碑而共同努力,每达到一个里程碑(例如学生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或者利用这种工具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就要进行成果展示。里程碑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事后控制变成了过程控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断地看到自己经过的里程碑而获得持续的激励。在这些优点乏中,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3.开放式教学。
2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边界,例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Z生与学生之间、教学方法之间、课程i=与课程之间、课内和课外之间、学校〇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边界。人们的保W守与封闭就在于默认这些边界存在的^合理性,不愿意去打破这些边界。正工是由于人们的这种保守与封闭,才使得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到极大的限制U开放式教学则是指摈弃保守与封闭,不默认任何边界存在的合理性,使教学成为一种没有边界的活动。这样一种观念对于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原有边界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会引起教学方法的一种或者一系列创新。
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边界而言,长期以来都没有人怀疑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边界的默认导致了人们一直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如果人们对这种边界的合理性提出怀疑,敢于打破常规,让师生的角色互相颠倒,或者让师生都成为学习团队的一员,就会形成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课题组成员就曾尝试过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选择主题,让学生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像学生一样问答组织者的提问,参与讨论与分析。
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边界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消除学生之间在知识、经验、技能交流方面的无形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于人们在潜意识里认定每个学生只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后果负责,就像在一个高度分工的企业里人们把只做自己份内的事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一样。如果人们能够突破这些障碍,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团队中的责任,乐于与词-伴分享知识、经验与技能,将会引起教学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课题组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就看到了这种变化。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中,市场分析、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熟练使用EXCEL的技能,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前面一些
1.企业工商管理的含义。企业工商管理是指以企业管理人员为管理活动的实施主体,以企业经营状况、营运状况为管理内容,以企业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为管理手段,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管理指导依据,以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为管理根本目标的动态化决策管理过程。
2.企业工商管理的类别。在新的经济形式的作用下,企业要加速工商管理改革,制定出适用于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自身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有效地降低市场波动所带来的各种经济风险。就企业工商管理的类别而言,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基于战略管理属性的企业工商管理,它也是企业工商管理中级别最高的管理形式,具体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执行。第二,基于管理理论属性的企业工商管理,其主要包括企业进行工商管理时,所采用的管理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等。第三,基于管理心理学属性的企业工商管理,其主要是对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进行心理研究,进而准确掌握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发展动向。
3.企业工商管理的原则。首先,企业工商管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应对各项经济业务和活动的过程中,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剖析影响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从而提高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其次,企业工商管理要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在不断强化工商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职能的监督实施动态性分析和追踪。
4.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在实施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和生产经营模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循环发展优势的形成,而且还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软实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总之,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其一,企业工商管理能够实现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组织和监管,其二,企业工商管理能够对市场活动进行有效分析和判断。
二、企业工商管理不同职能的关联性分析
1.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管理职能与引导职能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是确保企业良性循环和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必须发挥好对企业战略部署和组织变革的引导。首先,企业工商管理部门要在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环境、企业资源需求和法律政策变化等要素的基础上,对企业所实施的内部组织形式改革进行强制规范和宽松引导,从而实现管理职能与引导职能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其次,企业的发展要和现阶段的市场需求相匹配,一方面加强区域饱和产业向外地发展的引导,另一方面对资金、技术落后的产业采取政策支持和引导。
2.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企业工商管理部门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行为。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在明确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以及相关的业务办理服务,从而使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得以全面发挥。
三、我国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在职能发挥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尚缺乏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工商管理在规范企业经济行为、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缺乏健全的工商管理制度和体系,则企业在进行转型升级、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就会面临较大的问题和阻碍。现阶段,在管理体制上,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工商管理制度的内容设计不全面,且内容陈旧,整体更新速度缓慢;第二,工商管理制度中对地域经济的保护非常严格,从而忽视了对区域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工商管理制度中尚存在制度漏洞或空白,从而为经济犯罪活动的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专业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强的工商管理人才大量匮乏。从工商管理的工作性质考虑,其技术含量和专业度较高,而且涉及的管理内容多而广,细而杂,因此,只有专业素质较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够胜任该岗位。据统计,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特别是综合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第一,就工商管理人才培训而言,培训方式单一落后、培训内容陈旧,且实用性差;第二,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脱离了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性差。
3.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力度上还有待于提升。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和企业进行依法治理的力度还有待于完善和提升,现阶段工商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第一,工商管理部门执法手段单一,缺少创新和突破;第二,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权威性上,出现了行政处罚权、强制执行权的分离,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执法的有效性;第三,地域保护现象的形成,对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进行了限制,进而影响了执法效果。
4.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做支撑。内部管理体系的健全化也是影响工商管理职能灵活运用的关键指标。良好、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在对工商管理活动和部门秩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各部门的配合度,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如果工商管理部门内部管理?C制不健全,不仅会造成部门职能划分的模糊性和交叉性,还会阻碍内部审计工作和职能的顺利执行。
四、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实施的具体措施
1.加强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工商管理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在对企业工商管理职能进行完善和运用的过程中,要先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从而才能在工商管理意识的作用下,提高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执行力度。另外,企业要想突破传统的经济瓶颈的束缚,不仅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还要不断对新形势下工商管理职能的健全进行动态研究,从而为实现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和企业发展规划的联动性创造条件。
2.提高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加大职能监督力度。新形势下,积极发挥企业工商管理职能,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的不足,从而不断规范和调整企业行为,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发展策略,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能够依据工商管理职能的引导,严格监督市场行为,从而避免走上违法经营的道路,以确保企业能够向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3.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岗位知识的培训。为了能够全面发挥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积极引进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到位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把握几个要点:第一,就企业工商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具备快速捕捉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趋势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管理执行能力和计划控制能力;第二,就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而言,不仅要注意培训方式和方法的灵活变通,还要在培训内容上进行精简优化,从而提高培训的可靠性和专业性;第三,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招聘和引进,要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市场用人标准为导向,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契合度。
4.改善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职能的规范化。首先,在对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要对一些业务流程进行精简设计和规范化处理,从而在不违背相应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实现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其次,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工作措施的公示,从而实现企业工商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互相监督;最后,加强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建设。
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专业的许多课程,诸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本身来源于客观的管理实践;第二,配合专业就业实际而设计的课程,强调工商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的个别性、典型性相结合。
1.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空间分类
校内实践课程,是指利用校园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开设的实验课程。工商管理的校内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上机、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是指由专业任课老师指导的实验课程、设计课程,比如“电子商务”“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等等都有大量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的实践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是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完成的实践课程。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整体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设有“市场研究”域市场调研与预测)实践课程,营销专业设有“营销诊断与策划”实践课程。
所有工商专业修读基础课程后二年级有“认识实习”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以后三年级有“专业实习”迈入社会前四年级好有“毕业实习”此外另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4个模块。培养总体素质的“社会实践”是结合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虽然没有列入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在不少高校在课程改革后,已经把它归入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2.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性质分类
按照不同性质,可把实践课程划归为“基本模块”“拓展模块”和“创新模块”3部分。“基本模块”结合本校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拓展模块”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立,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比赛。为了
密切高等教育与企业管理实际的关系,举办一些企业家论坛、企业家讲座式,邀请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到校园开设大课堂,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了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创新模块”是与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的实际的工作能力,从选题选点开始,进行体验、设计,最后提交报告,从未完成课程学习。
二、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管理的问题
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在执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1.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广泛的内容和分散的执行形式,决定了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实践课程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除了一些集中的实验课程,相当部分的实践教学其核心过程由学生个体或者学生小组内部进行,老师不能在同一环境中控制教学质量,而是需要分散进行质量控制,由此增加了质量控制难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相同的教学要求下表现出来的课程质量效果也具有个案差异性。实践课程的分散性使教师无法及时地发现个体差异,及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在一个由团队进行的完整课程设计中,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优势,动手能力有差异、合作能力有差异,给团队的评价难以体现个体差异,也导致教师难以具体、精确地发现个体同学的问题,及时校正教学误差,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
实践课程由于教学过程的分散性,过程跟踪具有很多困难,很多时候教师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在评阅学生提交的课程报告时,才了解其课程质量的效果。
课程设计的教学是拟出其设计计划、任务书、进行方案研究和设计、撰写设计报告;专业实习是选择实习岗位、投入实践工作、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实践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更侧重于学生提交报告后老师给予的评价。因此,有时候出现学生利用广泛的信息途径帮助自己完成报告来获取高分,并未全心投入实践,也未能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于教学质量管理而言,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使课程进行的中期无法及时掌控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只能被动接收结果,无法纠错,无法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依赖性
些实践课程需要有良好的空间环境、实验设备,另外一些实践课程需要依赖社会力量,诸如服务单位、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企业和实践单位提供实践空间、实践项目、工作岗位,还需要专业人员、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和指引,不同的教学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在扩招的背景下,也要考虑要减少大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的干扰,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和承担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实践平台和环境进行评估、选择、管理和控制。
4.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
在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现场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质量监控,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课程初始到结束各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比较均衡。但相当部分的实践课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的路径推进,其过程无法重复,同时由于对实践平台的依赖性,学生的实践受制与实践对象等实际情况,不同环境条件下学习的收获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三、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模块化
在课程性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模块,推行模块化管理很有必要。我们把所有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归为“基本模块”“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3部分。
1. 基本模块管理
“基本模块”结合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是对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和校内课程设计,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学院实验设备潜力和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与根据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在关联性,依据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统一修正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模式、时间配置、教师安扫^并组织完善、修订任务书和实验指导书。同时制订实验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条例及质量保障措施。
2. 拓展模块管理
“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活动等,可以作为实习环节的前期教育。按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组织企业家、职业经理、学生创业者以及专家到校园开设大课堂,举办讲座。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拓展模块可以直接与实习相结合,在一定的拓展积累基础上,到相应的企业做进一步的调研,然后完成实践报告。如果受认识实习条件制约,还可以直接把拓若干次讲座课堂及其他实践活动,申请进入实践实习第二阶段,通过规定的资料搜集完成报告。
3. 创新模块管理
“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选题开始,经构建框架、设计、模拟和评价等环节完成。全面、系统地总结、检讨前阶段分散与集中的存在问题,可进入嵌入式专业实习模式。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深入、广泛地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横向项目作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结合进行创新,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还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使之富有新意。二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企业利用实际经营经验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同是相对稳定的实践环境使教师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更为明晰,基地实习对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具有优势。
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依托学院固定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有效利用教师横向课题单位的实习实施措施和规范方法及保障制度,以及制订相配套的实践环节过程管理条例。
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层次化
1.实践课程质量控制框架
实践课程质量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实行多元控制,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实践课程的分散性特征,尤其是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比起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自我管理程度大大提升,而教师的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基于实践课程的效果反馈的滞后性和质量的不稳定性,需要找出“关键质控点2确定质控反馈支点,实现有效控制。即在不同的阶段安排和设计关键质量控制点,把管理分为计划、过程和成果3个层次,(图1)管理全面和有效地提升课程。
2.计划的质量控制
对于学生而言最基本的自我质量控制在于实践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对课程形式和要求等规范的了解。创新和拓展模块,包括科学的任务书的编制,其要素包括目标选题、实践内容、实践路径等内容,这是重要的前馈环节。计划阶段也是团队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疑问组构团队,也可以根据班团组织管理的便利组构团队。在团队准备时,同学们要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设计任务书。
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需要课前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准备,包括实践指导书的编制和实践课程教学目的设计,比如拟定开放性的设计课题,提出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对于团队设计的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主要是任务的意义和创新度、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和最佳路径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基层教学管理部门,在计划控制阶段主要承担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管理,根据实践环境安排工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的平台,同时完善和编制课程规则、质量规范,并进行适当的效果评估。具体而言,包括制定实验室工作规则、实习工作细则,对实验教学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给予明确规定,使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3. 过程的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是把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控制上,对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严格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现教学质量控制的超前性和主动性。创新模块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其自我质控包括3个关键质控对象,一是执行规范,如果实践过程过于随意,容易导致实践的虚假、空泛和无效;二是工作日志、周记,工作日志或者工作周记记录实践过程,是学生进行内部监控的依据,学生可以随时根据工作记录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三是任务的修正,实践课程具有实践环境的依赖性和实践过程质量的不稳定,学生发现原法进行的时候,需要进行任务某些内容或着路径的修正。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纪奉活动控制和变更的任务评估。实践i致教师控制的难度,无论是个人实习纪律和规范必须遵循。如果指导书[理规范能够保证正常工作的秩序,教业上的关键因素管理,包括对关键技学生、关键团队的控制,保证学生自兰课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和事件,对一些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帮助他们对需要修正的任务进行评估和引导。
管理部门在此环节,承担重要的教学质量纠偏和阶段性关键成果管理。需要畅通各种沟通渠道,并通过质量信息的采集进行质量监控。包括对校内外教师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监管,通过重要的规模的变更任务进行控制管理,对代表性的关键成果进行管理,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质量偏差进行有效的纠正。
实践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影响到最后完成实践课程的效果,如果过程控制无效或失败,将导致最后课程质量控制的无效或失败。做好过程控制,才能克服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更好地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4.成果的质量控制
实践的成果表现形式是实践报告,包括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结题报告。报告清晰记录实践的结果、结论,将是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报告是质量控制最后一个关键质控点。
学生在实践工作的后期,逐渐进入成果总结的环节。学生需要利用第二个层次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所达成的目标,所完成的任务,按照课程报告的要求,用合适的语言、适当的篇幅对实践的收获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初期任务书的内容,指出没有完成的任务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指出后续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方面。报告的质量是实践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报告的重视程度、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此层次中,教师承担成果验收、评价的角色。教师需要从三个程度进行评估,一是完成任务的程度;二是内容和形式创新的程度,;三是报告质量的层次。基础、拓展和创新三个不同模块的实践课程三者的权重将根据模块的任务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团队的成果质量控制,还有一种方式是“成果演示”课程设计的团队可以进行成果交流。在成果交流环节中,创新团队把自己的课程报告进行演示、,创新团队允许其他团队质疑并保留答辩的权利,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得到一次信息的共享和自我优化的机会。演示答辩后,教师的评述是给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揭示,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所实习的科利公司,隶属于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 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00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千余台;拥有2.6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和3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近700米的工作船码头和4万余平方米的海域,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公司于1998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通过了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取得了"计量保证确 认合格证书"; 200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科利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浇注明天"的服务品牌, "构筑精品,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 "务实求新、敢争一流"的企业精神有了初步了解。
一、坚持以经营为龙头,不断开拓山东地区传统施工领域
抢抓水工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大型水工工程的跟踪公关力度,认真作好了北船重工搬迁、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工作,承揽到北船重工大坞、烟台港三期二阶段、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标段、日照港区东部岸线等工程,确保了传统市场战略项目不丢失。同时,发挥地域优势广揽信息,积极跟踪,承揽到东营港扩建和蓬莱国电等工程,在开拓传统工程领域发面取得了新进展。
二、强化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切实加大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运行力度,进一步强化了体系检查、文体整改和业务指导,对内审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追踪检验,建立了基层单位与机关部室双向评价体系,不合格报告同比降低了50%,符合率和得分率较前年有了增长,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得到有效的运行。
三、坚持以经营为龙头,积极实施“1433”经营举措,促进经营持续发展。
2005年公司经营工作思路确定为“1433”,即要成立一体化经营领导小组,建立四个经营分公司运行体制,坚持三位一体的经营原则,充分发挥经营工作的三个积极性,不断开拓山东地区、南方、桩基和陆域市场。
“1433”经营思路具体内容是:公司成立一个精干高效、信息反馈迅速的公司经营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经营工作的领导;建立经营分公司、厦门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和陆域经营分公司四个经营分公司的经营运行体制,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坚持以市场价中标,不投亏损标,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三项经营原则;充分调动公司经营部、经营分公司和经营人员三方面经营积极性。
在新的经营思路指引下,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山东地区传统市场的开拓力度,全力以赴地做好前湾港、日照港、烟台港新建码头、黄岛招商国际码头、青黄复线、青黄隧道、东营港后续工程等工程项目的跟踪公关工作,紧盯不放,志在必得,巩固传统市场,力争在承揽特大型工程项目上有所突破。继续坚定不移地开拓南方市场,干好厦门、温州、海南等在建项目,赢得业主满意,树立企业形象。发挥经营分公司的作用,加大对重点工程的经营公关力度,做好投标工作,确保目标工程不丢失。以项目为依托,在开拓新的市场上有所作为,保持南方地区经营产值持续增长。坚定不移地开拓桩基市场,切实加大桩基设备投入,锻炼桩基施工队伍,进一步增强桩基施工能力。坚持水陆并进,提高规模效益。利用房建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认真总结路桥施工经验、教训,加大陆域市场开拓力度,实现陆域市场的稳步发展。
同时通过实习我发现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属单位科利公司也存在问题:
1、 市场观念和经营体制不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市场开拓的步伐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距;经营体制还不完善,经营队伍、经营人员的责权利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施工组织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合同要求进行施工组织管理的意识不强,施工管理现状与施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存在较大差距,只是我们有的项目在开工初级阶段和施工过程中难以进入状态,不能满足业主要求。
3、 成本意识不强,成本控制水平不高,个别项目不存在管理粗放、施工大手大脚的现象,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效益的意识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以至于我们的成本控制与先进的施工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
4、 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化还不完善,,在分包合同管理发面存在程序不衔接、管理不闭合的现象;项目部对分包队伍达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手段和制度落实上存在薄弱环节。
5、 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能够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利益,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和依法治企的意识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对此,我提出了我的有关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生产是经营继续的观念。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0-02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仍存较大缺口,同时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课程设置,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市场更贴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层次人力资源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也能够为其他专业学生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尝试建立多维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使学生能够更贴切市场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可雇佣能力,同时帮助学校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
一、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者,是未来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要素。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为实现企业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可雇佣能力,并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征善战、远见卓识、门类齐全和实力雄厚的精英团队。但就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不能够很好地同市场需求相吻合,其可雇佣能力还有待探索。特别是在当下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需要管理自己的职业路径, 因为职业发展是所有企业员工工作的期望,职业发展意味着员工能沿着组织层级阶梯的晋升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或者能跨越组织间流动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而职业发展须具备明确工作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具备相关的职业可雇佣能力、技能、专长,掌握适当的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保持自己在将来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可雇佣能力,强化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影响力、创造力、亲和力、穿透力、执行力、学习力、企划力和控制力。从本质来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可雇佣力,只有这样,才能直面挑战,科学发展。因此,如何站在可雇佣能力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建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归宿就是能够充分揭示导致高可雇佣能力所必需具有的可雇佣能力要求,其作用在于它可以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可雇佣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调查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来总结和搜集具体指标,以可雇佣能力为侧重点进行探讨,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以达到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可雇佣能力的努力进行评估。
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表1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得出指标权重。在模型中,每个因素对整个Y构的价值或者说重要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采用比较法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据此类推,可得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表,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的权重结果可知,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组成要素而言,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其权重达到 0.3095,之后是个性品质(0.3040)和社会资本(0.2803),最后是组织与发展(0.1062)。从具体二级指标中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风险意识、团队管理与合作、人际关系、行业和区域背景等都是组成可雇佣能力要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三、结语
由上可知,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学生自身而言有利于提早认知职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学校优化培养方案,培养更多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可雇佣能力的学生;对社会而言,拥有较强的可雇佣能力可以减少就业或者择业的困难,有利于当下就业择业难问题的解决。当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与全力配合来实现。
[课题项目:1.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课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LXC-01);2.惠州市2016年人才工作课题研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人才评价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C16011)]
参考文献:
[1] 陈广,张好徽.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J].文教资料,2015(21)
[2] 袁庆宏,王春艳,陈琳.基于职业生涯成功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养成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3] 田双喜,田艳媚.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实践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
[4] 苏文平等,构建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 孙俊华,汪霞.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分析视角、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0(08)
[6]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7] 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02)
一、引言
各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根据所处产业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整合模式,实现联盟内的知识整合,获取知识整合的创新价值,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联盟内实施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整合成本。所以供应链联盟内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整合将是一个知识整合成本与整合创新价值的博弈过程。本文假设在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特征、战略空间效应函数的基础上,实行多阶段的动态博弈。在博弈中,寻求成本与知识收益的平衡点。
二、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设条件
在博弈过程中,为了简化分析,主要研究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个其他节点企业间形成知识整合共享的过程,而多企业之间的这种知识整合共享关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广。基于此,提出假设条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双方有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动态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业为C,其他节点企业为E,博弈模型为(C,E)。在动态博弈中:第一阶段,其他节点企业面临两难选择:由于知识的独有性和时效性的矛盾,导致知识创新价值的机会收益和知识学习成本的矛盾选择。其他节点企业此时有两种策略:即不共享知识或共享知识。
第二阶段,其他节点企业如果选择不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自学或不自学。如果核心企业不自学,各自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根据知识的学习成本,如果核心企业花费自我学习成本(U0),获得这项知识工商管理论文,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整合创新价值的回报。此时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与其他节点企业分享收益,此时,其他节点企业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为U2,核心企业从其他节点企业处学习知识的学习成本为U1,则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为(1-λ)Q-U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为λQ-U2。核心企业的另一种决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时,核心企业又有两种选择:自学或不自学。要么根本不学这项知识,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要么自己学习这项知识,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三、博弈双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价值分析
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则选择在按λ比例获得回报的条件下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共享知识的成本U1和U2与知识整合创新价值Q与其他节点企业的机会收益P0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使寻求纳什均衡解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我们通过变量大小关系的变化,推出纳什均衡,进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胁策略的纳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根据以上效用价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不共享知识,无论核心企业选择自学或不自学工商管理论文,都达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创新价值的回报。核心企业如果接受这个要求,那么两者的收益函数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从而得到两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
解1:当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解2:当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对于某项知识的自学成本与知识整合共享过程中双方耗费成本的大小关系,成为实现知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双方通过交流,确定合适的λ值,促使其他节点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发生,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价值。供应链联盟各节点企业间,尤其是核心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显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其他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知识整合博弈过程中,明确各种知识学习成本的关系,是判断能否达到博弈均衡,实现知识整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漪,王志刚.知识管理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08,(04) .
[2]牟绍波.论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陈红丽,郗英.基于过程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策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07) .
[4]吴冰,刘仲英.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J]. 软科学, 2007,(04)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打造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指出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通过将产教融合落实到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当中能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当中突出实践这一根本原则,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的全面进步。
一、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产教融合的意义
将产教融合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来推进教学改革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将高职教育打造成以应用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充分满足企业以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产教融合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必须,实现产教融合是当务之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对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灵活的掌握,同时也需要运用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技术为工商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策略和决策策略。而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突出教育的实践应用性以及技术性特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当中,不少教师没有良好的企业实践经验,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不够全面,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产教融合能够有效拓宽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产教融合推动着高职院校教育的转型,使其能够真正走向应用型发展道路,在这一办学模式下,企业能够参与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环节,而师生也能够融入企业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确保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工商企业培养出更多满足岗位需求的员工。
二、产教融合下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以及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确保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具有一专多能素质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建设中,除了要继续巩固理论教学基础以外,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社会与企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可以首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了解和划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并有针对性地采用分流培养的方式展开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尤其要注意协调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当中所占的比例,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机会。为了避免因人设课问题的发生,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努力构建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工商管理专业选课体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机会,例如,双学位、课外学术交流活动等。
(二)明确教学改革方向
产教融合是一种以实践为重要指导理念的教育模式,那么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必须要积极响应实践教学改革潮流,明确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依据教学规律和产教融合的教育要求,紧紧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效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革新教学理念,树立能力本位,面向市场与社会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必须要了解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样化的就业岗位群,并以此为基础来积极探寻产教融合的突破口,从而更好地与企业生产和发展进行融合与合作,楣愦笱生提供岗位和丰富的实践机会。第二,改革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而且人才培养的方法也需要在产教融合下进行完善与创新。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当中必须突出产教融合理念,要重视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合作研究,尤其是实践教学类的方案在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更是要尊重企业意见,了解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三,制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方法需要进行创新改革,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内容需要有所侧重,重点突出产教融合和校企协调。
(三)确立教学创新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明确目标,这样才能够为产教融合的实现提供方向指导,并进一步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的方向以及改革成效。高职院校必须对产教融合进行全面分析,一方面考虑到高职院校本身是以就业和职业为根本导向的教育形式,在产教融合建设中是非常专业的,而且适应性极强。另一方面,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商科类专业,与产业以及市场具有天然的关联,通过专业教学能够为产教融合的实现提供策划和指导。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生产以及整个市场对应用型的工商人才进行培养,同时需要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并在这一平台上,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产教融合的协同效应以及专业集群效应,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也能降低实践成本。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内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巩固专业基础,进而通过融入企业生产以及整个市场与社会来完成专业技术的教育。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而且通过目标的实现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和就业率。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来丰富实践内容,而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基础实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管理和企业认知实习,使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自身专业学习和企业之间的关联,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了解与之相关的产业、市场等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大一大二期间邀请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作专题讲座和座谈会,其内容包括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这样的基础实践内容也可以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一个补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核心课程实习。涉及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包含相关的实践实习内容,通过对核心课程的实习方式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综合实习。综合实习可以在大三阶段开展,主要内容是专业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五)构建职业发展平台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在实践与发展中要根据现实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构建高职院校职业化发展平台,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进行集团化办学,努力打造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内部平台。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企业化的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以及产教融合建设。高职院校必须要拓宽教育发展的思路,注重推进高职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建立产教集团来发展专业教育,同时也要树立多元化运营的思路和理念,积O推进实体经济和产业建设,用产业收入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进步提供支持,并用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为实体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和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将企业引进到高职院校当中建立产业科技园,拉近产与教的距离。最后,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当中要为职业发展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发展做好铺垫,并且要牢牢把握产教融合的决策权和主动权,确保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六)创建量化评价体系
创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能够为教学改革以及产教融合下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满足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际实施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性课程以及实践操作类课程比例必须要进行大幅调整,提高实操类课程所占比例,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可以一边鼓励学生创业、实习,一边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选择的知识学习,根据工作岗位当中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需要以及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要缩短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的比例,鼓励学生更多地在创业平台、实验室等创业实践场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学习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达到巩固知识和能力的目的。最后,要积极构建职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是否优秀以及在职业发展当中的表现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需要包括学生在产教融合当中的作品、任务完成情况、创业表现以及学生自身、教师、家长、企业、社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
产教融合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一种符合高职教育改革以及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加快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必须在产教融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策略的变革,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创建量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立华.开放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在自主创新中的运用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02).
[2]王有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2015,(12).
[3]王仁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多维产教结合新模式[J].科学咨询,2016,(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商管理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一直在探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专业人才能力目标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是提供某种职业、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它包括动手技能和智力技能。高技能人才必须手脑并用,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解决企业第一线的难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高职学生应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社会调研、实践,并不断修正,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采购、市场营销、行政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
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及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职业规划、获取新知识与信息搜集、决策等能力,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包括较强的现场管理和组织能力、处理公共关系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务实勤奋、谦虚好学的品质等。
此三项能力要素的整合决定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应对能力。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组由相互联系且互相制约的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教高[2006]16号文指出:“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纵横交织的系统化课程结构。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多年实践,确定了“四层五块一贯穿”的“宽平台、活模块”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层:本层包含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和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人文、健康素质以及语言文字、人际交往、学习适应、信息处理、自我管理和就业创业等能力。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职业岗位(群)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层:按专业所属行业必备的通用基本技能要求设置课程,搭建职业能力基础平台。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制订课程标准,安排专业见习。[1]选择能支撑本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的职业基础技能资格证,一般取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组织学生参加本类专业所属行业、地区职业基础技能竞赛。
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认证(模块)层:根据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课程,形成本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制订课程标准、设计课程项目,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方式组织教学,安排生产性顶岗实习。必考本专业核心职业岗位资格证,一般取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
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层:根据专业综合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多个核心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性技能课程,如职业拓展能力限选课(以职业岗位综合性训练项目组织教学)、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现职业训练与学生就业零距离对接。训练学生毕业后获取本专业职业岗位二级资格证书的基本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本类专业所属行业、地区及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
本课程结构始终贯穿着职业能力本位这条主线。据此,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见表1。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评价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指出: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据此,本课程体系具备如下特点。
1.始终贯穿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一个职业包含若干工种或岗位,一个工种或岗位有不同等级的职业能力要求。本体系横向以职业中的工种或岗位设置课程,纵向以职业等级要求安排课程顺序,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本改革实施后,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9%以上。
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职业能力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对从业者做出明确的规定。它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胜任各种职业需具备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可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改革实施后,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取得率从2009年的78%提升到2012年的100%。
3.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和序化课程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能力三要素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境中通过内化、整合和迁移而形成的。因此,课程开发和序化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本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综合职业素质必修课完全模拟真实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加快了职业能力的动态变化,因而出现国家职业标准有时滞后于职业发展的状况,技能竞赛对此可做弥补。行业、地区和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均有紧跟科技进步的著名企业支持,因此竞赛内容及时反映相关职业的新成果,体现竞赛的先进性。仅2012年,该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6次,获奖3项(分别为“2012年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广东赛区团体三等奖、“2012年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决赛团体三等奖、“全国统计调查技能大赛” 团体和个人二等奖)。实践表明,职业技能竞赛反馈的信息促进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