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4 09:28: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最基本的方法

篇1

检察机关专业化预防职务犯罪要做好新媒体宣传工作,形成引导社会正确的舆论,分析评判社会倾向的正能量,这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预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检察机关要从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结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在传播检察机关预防工作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预防工作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以及民众对社会法治舆论正确判断和认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用好社会资源,通过媒介实现社会廉洁目标

在现代社会,一个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不会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部门,是无法有效实现廉洁政治目标的。因此,开展好检察机关专业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离不开新媒介这个“宣传资源”。各级预防部门需要注意发挥好新媒体在反映和表达检察机关专业化预防工作符合民情民意,调控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运用新媒体驾驭和引导法治舆论的能力,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来应对和化解各种法治舆论危机,及时消除不良影响,更好地为实现清廉目标服务。

三、重视舆论引导能力,提高专业化预防素养

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后,舆论传播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态势和新格局。针对这种变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加强引导社会法治舆论能力和评析社会法治舆论的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检察机关专业化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一是要增强社会法治舆论引导的本领,提高法治舆论引导的能力,掌握法治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要引导好社会法治舆论,就要具备高超的专业化预防工作的能力,要能够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当国内外重大法治事件发生的时候,要能够快速做出反映,用法治眼光和方式,争取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采集,并通过新媒体及时出去,这样才能赢得引导法治舆论的主动权。

二是要引导好法治舆论,要在撰写新闻报道方面显示自己的能力。能够善于分析社会法治信息的主流,根据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状况,及时地进行报道撰写、策划,迅速地组织起有效的新闻报道。要善于利用各种报道方式,评述法治舆论事件正确与否,讲解分析手段和方法的正确运用,引导公众获得对事件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从而将社会法治舆论引向正确的轨道。

三是要发挥好微博等新的传播形态和方式的积极作用,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法治舆论引导能力建设,要讲求引导艺术和能力,要坚持不懈改革创新,以增强法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2

幼儿德育有些什么主要特征呢?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幼儿德育具有基础性特征

幼儿德育具有基础性的特征,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最基本的起点。例如,培养幼儿爱劳动、守纪律等优良品质的时候,应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得到生活的体验并从中使幼儿受到熏陶与感染。另外,要把良好的道德培养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可以说,幼儿如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具有一些较基本的能力,假如幼儿没有这些基础能力,就无法呈现幼儿自己想要表现的思想行为。

二、幼儿德育具有感知性特征

幼儿德育具有感知性特征,所以,要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就要尽早地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引导幼儿加入角色之中。例如,培养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及爱憎分明的情感,就可以由演童话剧《小白兔与大灰狼》来表现,以剧中的角色让幼儿进行分辨和体会。另外,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的感知往往会直接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家中老爸常常说粗话、说脏话,幼儿久而久之便能效仿;老妈天天爱打扮、浓妆艳抹,久而久之,幼儿也会酷爱打扮。为此,应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随时针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对幼儿进行说服、进行教育,绝不要错失良机。

三、幼儿德育具有情感性特征

幼儿对身边的一切,不像成年人那样以道德认识开始。而是凭借印象断定是是非非,去凭自己的主观情趣辨别他的好与坏。例如,一个人不管他的心地如何善良,假如他的容貌丑陋、穿着破烂,幼儿就不会与之接触,更有甚者会认为他是“坏人”;相反,一个人的内心不管如何阴险狡诈,假如他能呈现温柔、和善,幼儿就会很快与之接近,把他当作“好人”。正是由于幼儿具有这种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心理,就形成了幼儿德育的情感性特征。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不能空洞地说教,更不能强制压迫,令其服从。而要正面进行引导,用美好的情感去滋润幼儿纯真无邪的美好心灵,促使幼儿茁壮成长。

篇3

一、引言

高校的德育教育虽然一直被强调,但是其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界比较特殊的教育内容,虽然没有被文化教育那样重视起来,但是其教育意义却非常之大。随着教育工作者对近年来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分析,教育也要向着“先做人后做事”的方向努力。一个优秀的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其对社会所带来的就不是贡献而是伤害。近年来,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事件。影响最大的就是地沟油事件,专家分析,地沟油的提炼,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无法研制出来的。由此可见,即便在高的科学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即便再高的学位也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在利益促使下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去体验乡村生活中的道德文化智慧,体味其中的淳朴与真实。因此,本文的重心在于研究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二、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分析

乡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一种真正形式上的文化。乡村的生活,自然祥和,充满淳朴善良的气息。我国农村的覆盖面积还是非常大的,农民给我们最多的印象就是辛勤、朴实、善良、坚韧。很多美丽的词汇,都能够在乡村的生活中找到,让我们真正的能够体味到那份纯真。乡村的智慧与文化,则更加显得光彩耀眼。二十四节气的总结,对于土地的了解与热爱,天气的瞬息万变,似乎都能够在老百姓的心中。他们似乎就真正的了解大自然,他们身上的智慧虽然没有一些科学家那样的灿烂,却更见显得朴实无华,具有亲和力。

三、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近年来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事情,就可以分析得出,教育状况并不好。高校作为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学习平台,给予了学生们更大的发挥与学习的空间。但是在管理方面,却没有更加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所谓的自由与广阔往往成为了一些学生们放纵自己的空间与机会,与预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从几个方面考虑,高校德育教育的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诚实守信已经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这个问题似乎可以联想到一个故事,在一个快要被浪潮吞噬掉的小船上,装满了金钱、爱情还有诚信等人的本性。但是这个人丢掉了诚信,而获得了生存。诚信在当今社会似乎也变得和那个危难时候就会被丢掉的一样,越来越不值钱。诚信本来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但是却成为了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学术诈骗,一些具有

很高学历的博士或者是科学家们,居然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来欺骗国人,说自己研究出了什么最为先进的技术。采用这样的手段,还换取庞大的利润。但是却失去了诚信,失去了作为一个学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高校给予学生们学习的平台,传授他们知识与学习方法。但是这些毕业后投身社会的学生们却连最基本的诚信道德都无法做到,进而欺骗社会,骗取利益。

公德心,是对于学者们的第二个考验。近年来,直到现在,地沟油一直存在着。危害着国人的身体健康,让黑心的厂家获取庞大的金钱利益。但是,专家们已经给予了回应。地沟油的提炼过程复杂,技术困难,没有博士学位的专家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技术的。这一现象又深刻反应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严重问题所在。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们,通过自身努力与拼搏,成为饱学之士。但是,却在利益的驱动下,做起了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勾当。这样的高材生,培养他们真的是有意义的吗?经过多年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就是这些血淋淋的刽子手吗?他们用自己的学识以及超强的智慧,制造了侵害人们身体的劣质食用油。为了金钱利益,连自己的良心也丢掉了。这个现象深刻的反映了,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爱国主义在步入高校后,已经渐渐被部分学生们遗忘,从而踏上了与自己祖国相反的路。祖国给予我们学习的平台,机会,但是当那些高材生获得了足够的空间的时候,却选择了出国留在外国,为外国贡献着自己的生命与智慧。高校的德育教育真的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注,培养人才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先培养品德过关的人才。学习成绩无法确定其所有,有才无德的人才必将成为社会未来的祸害。

总之,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现在的状况下,急需一种精神或者是文化来影响高校的德育教育,影响在高校学习的人才们。

四、高校德育教育与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经过分析,高校的德育教育现状比较惨淡,存在这很多问题。应该明确的是,人才的定位并不是其智商有多高,学习能力有多强。道德品质也应该能作为其最为主要的考核标准,没有良好品行的高材生一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上文中分析,可以知道,爱国主义、良心以及诚信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这些最为基本的德育内容,却成为了目前缺失最为严重的道德素质。那么,针对目前这些现状。是否可以考虑一些比较传统的文化呢?考虑那些虽然传统,但是却依然纯洁质朴的文化,来结合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道德教育。

(一)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虽然乡村的生活没有那么多色彩,简单而似乎显得枯燥。但是,乡村的道德文化却一直没有缺失,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简单,让生活更加简单明了;更加朴实无华,却充满人性的美丽。乡村文化,讲究诚信,善良的农民,从来不会多拿别人一分钱。自食其力,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来获得应有的价值。很多舞台上,也演绎过这样的场景。那些淳朴善良的劳动人们,不喜欢外表的美丽与光鲜,他们认为劳动才是最为光荣的。答应别人的事情,从来都不会食言。虽然没有经过特别多的高级教育,却懂得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这就是道德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精彩的体现。在微小的事情上才能够体现一种精神的伟大。诚信老实的乡村人,对于答应别人的事情从不食言,也绝对不会反悔。让众多所谓的学者们钦佩,他们的笑容也是最为纯真的。

乡村的生活简单而朴实无华,虽然那么清苦,却依然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良心两字,他们的信仰也许没有那么高尚,但是他们都信仰良心。农民的口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我没什么信仰,但是我们会信仰良心。良心对于他们就是一种使命,一种生命最高的价值体现。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些通俗的言语都是来源于乡村,他们本着这样的信念,世世代代的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但是却在平凡中,培养了多年的良好道德文化,值得多数人学习。

(二)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引入乡土气息

在很多情况下,高校教育似乎都给学生们知识上的灌溉,给予他们大而全的教育方式,总是将实用的东西概念化。那些所谓的德育教育都是书本上的文字,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也收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形象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真正去体会,去回味。一味的宣传:诚信、爱国、道德。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实际接触,让学生们去体味。虽然有些高校也确实将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到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去,但是却依然收获不到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如果仅仅是通过学分的约束来教育学生们,收到的肯定不会是预期的效果。相反,学生们也许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更加无法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引入乡村气息,最大的关键在于,能够让高校的学生们真正的去体味那份纯真。乡村的气息,虽然给人一种乡土的味道。但是,面对这大城市的利益诱惑,学生在面对种种吸引的时候而无法得到满足,因为身边的色彩太过于鲜艳,而无法让他们真正的去感受其中的乐趣。这样就会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与奢求,这种渴望慢慢成为了一种欲望。在学校的时候,成为了一种被压抑的欲望。而等到了社会上追求理想的时候,却往往因为社会的现实与残酷,而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一旦有一种捷径,能够让大学生最快的实现其已经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就会让他们忘记曾经所谓的道德与素养。因为,他们没有过真正的道德底线教育,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严重的影响与后果。只是为了满足曾经压抑已久的欲望,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因此,身边的影响最为重要,会对其以后的选择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乡村的朴实与质朴,正是可以淡化大学生们那内心的贪婪,让他们清楚认识大什么才是生活的最高追求。

五、结语

乡村生活虽然充满这乡土的气息,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以及淳朴的乡村气息却值得多数高校在德育教育中给予参考。生活中的诱惑往往存在于自己的身边,大学校园处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远离了生活的乡村,却带走了很多质朴的情感。给予学生们乡土的文化,让他们更多的清醒的活在对于生活的真正追求之中,而不是只为追求奢华的生活,满足自身的欲望。在追逐了很久之后,也会慢慢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造福社会,让自己的价值得以最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娇珍,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59-62

[2]胡伟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111-112

篇4

朗诵似乎是语文学习的专利。但在教学中发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新的政治教学中有许多人文性、情感性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民族精神等,对于这些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我觉得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正好新课程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感受这些情感的工具――朗诵。比如:在学到友情时,关于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是值得每一位学生思考的问题,答案也很广,此时课本中的中英文对照诗歌“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干脆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学生们很起劲,有的干脆用英语版的朗诵。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此时再去讨论,他们对友情的理解便已经基本到位。再比如学习精神时,我想再多的解说也比不上的“七律•”那样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所以我就干脆让学生朗诵甚至要求背诵,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概括段落大意、划分层次

篇5

二、概括段落大意、分层次

篇6

1.思想品德的导向性。在现阶段,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

2.道德品质的可塑性。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其次,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性、讲实效性可行性。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方面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注意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应该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现在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及时地向学生进行的教育,正面的东西不学习,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篇7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针对专科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随着关注国内外的教学动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自身学科的特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

二、 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是前提

新一代的高等教育老师应该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可以总结为20个字:“德才兼备、善于沟通、有效管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三、 教学内容改革

(一) 德育教育是关键

无论学生的专业知识多么专,实际动手能力多么的强,但是如果没有最基本的做人准则,那么对于这种学生进入社会后只会是能力越大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就会愈大;因此德育教育就摆在了关键的位置。

(二) 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培训、考试、实践

许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本校也许不具有培训的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其他机构开展的培训。例如瑜伽、咖啡师培训、武术、茶道、外语,动漫设计,乐器、体育项目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去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或地方开展的各种考试,比如会计证、人力资源证、营养师证、乐器学习的等级证、外语学习的等级证、咖啡师调酒师的等级证等等。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培训、考证、工作的机器,而是让学生从中培养兴趣和陶冶性情,在愉快中提升自己。

(三)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和发展兴趣;增加学生有兴趣的选修课程。

有的学生可能什么专业都不想学,他们对以后有另外的打算和追求,只要积极的,就应当鼓励。即使是喜欢抽烟、喝酒、泡吧的学生,也可以正确的对待,是不是可以选修烟,酒的文化和发展,调酒,酒吧文化和经营,可以延伸到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如果一件事情不是被禁止的,学生或许会渐渐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申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校根据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和活动。

(四) 备课是基础

美国教育学家给大学新教员提了一个建议,根据美国专家的说法,他们备课和上课的时间比是2∶1至4∶1,最少是2∶1,多则是4∶1。我们的老师如果一星期2门课,每门课大概4节,备课时间至少得12小时;如果按照4∶1比例,备课时间就得24小时。提前备课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备课的过程中,坚持“五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备作业。

(五) 教学方法改革是根本

现代教育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任务,还要完成发展能力及渗透专科教育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法,通过灌输方式,强化知识记忆。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这种传统方法必须加以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专科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已成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启发性教学方式,通过课堂的互动和介绍社会上生动的真实案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如法律专业;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课堂中双向互动式的讨论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深化学生对律师公证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务的掌握。

3、讨论、辩论式教学法

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是社会型应用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课堂案例的讨论、辩论是培养学生这些最基本技能的最主要的实训方式。

(六) 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必然

加强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据现有的特点和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其次,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最后,根据每门课程的实训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都对应一个项目。实践教学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品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素质。

(七)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促进

传统教育模式下,最后学生的成绩分数都是来源与期末的卷面考试,很明显,这个在当今这种教育体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制下已经不能满足;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评定呢,最后得出一个能够体现学生真正能力的分数呢?在这里,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学生能力的评定:

考勤:迟到、早退、缺勤,学生按时上课时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积极思考:课堂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课后主动和老师探讨交流。

课堂纪律: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不准大声喧哗、玩手机、睡觉等,这些都是考察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态度:有的学生基础会相对好一些,有的学生可能对某门课程的感知能力要差一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更需要注意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进步。

篇8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335-02

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

1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2要认真专研教材大纲、学习《课标》要求,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2.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2.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2.3.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3.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发挥德育功能淡华竞争强化合作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且还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的组织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活动等,这在事实上而不是主观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消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思品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思品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探索新教法,激发主动性

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地树立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篇10

中学德育工作,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注重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

三、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合学生的现状以及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研究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德育工作的系统性、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是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教育性。

2.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现在的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正面的东西不传授,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传授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篇11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明确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方向,从而使高职院校更增强德育忧患意识,确立"以德治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思路。通过教学手段促进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搞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二、“立德树人” 的含义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研究“立德树人”的基础

1.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目前,企业在招聘学生时,最看重的除了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外,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品德。他们认为,技能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但品德不好,就没有培养的价值。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等。

3.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事

这是对每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这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方法、竞争力,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同,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大家的集体智慧,所以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要帮助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

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重点,确定职业方向,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要学会多方位择业。

四、研究“立德树人”的意义

篇12

所谓德育课。它应该是一门规范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心灵的重要课程。学校开设德育课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为社会培养出最基本的有素质有修养的人。然而,在如今我们的职业学校中,德育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相当多的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就是德育课教师本身也只停滞于完成教学计划,而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教法单调。在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影响下,“说教堂”“一言堂”等形式至始至终占据着我们德育课教学的主导位置,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鲜明的个性被活生生地扼杀掉了。就算是现今在课改的模式下,德育课的教学媒体变得更加的丰富和生动,各种教学资源也更加日趋完备,但依旧没有改变教学方法的传统单调。

其二,流于形式。我们现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大多仅仅是应我们教学课程的要求而去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忽略了作为德育课最基本的品德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只是为了维持好教学的秩序,大大地偏离了“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的。

其三,评价失衡。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一直以来沿袭普通中学德育课的评价体系,存在过分依赖量化、“学科本位”色彩浓郁,注重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忽视知识传授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相结合,弱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教师处于评价中的权威地位,缺乏客观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学没有目的性,教师的教缺乏感染性,教学双方都是在毫无热情与激情的状态中演绎着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

2008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教学原则,强调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的创新。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我们高职的德育课需构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性

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以及学生循规蹈矩地学,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高职的学生,他们本身的素质比较高,而且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在课堂上有很强表现欲望,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只需要当好一个引领者身份,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学习过程中。在相互合作探讨问题中,彼此思想得以交流,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最终在相互之间的比较争辩中,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自然也可以顺利实现。

二、开辟“第二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的水平和就业、创业的能力,发奋学习、早日成才,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我们德育课的教学只有向日常生活延伸才可能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感悟与熏陶功能。使德育课从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导之以行,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运用”和“行为”。通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展厅、走向社会,通过进社区、下企业、上岗位,让学生切身感受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业的规章制度,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唤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使其外显为自身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台一”的目的,最终提高我们高职德育课的实效性。

三、强化就业性,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