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事业单位财务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培训方法
根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于财务人员培训方面的筹划和安排,结合单位的实际特点和后续发展方向,需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机电要求:首先,开展一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岗位操作培训计划,对于事业单位中各个部门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制定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其中包含出纳、核算、统计与分析等各个方面。将实际案例作为培训和教学的核心,以提高实用性为根本,使岗位的操作培训不断向常态化转变,建成一个合乎标准的培训模式。其次,专业化、制度化单位运营过程中的组织会议。依靠审计、财务以及监管等机构,对培训任务进行合理布置,把检查、统计、分析与理念的传播全部纳入到人员培训工作中,将传统意义上的会议型培训模式进行更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扩充。再次,创建新增与修订体系,在事业单位财务理论分析的全新时代中,新技术、系统、观念的推广应制定特殊的培训机制。
需对我国财务税收的实际变化,与理论上的改革进行广泛的关注,并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知识结构层次上的更新与优化。将国家政策的转变、经济理论对应的研究成果当作核心内容,展开分门别类的培训活动,这样的培训方式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与国际和当代社会很好的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待提升单位管理效率而推行的服务型内容,比如GRP、网络银行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更应该开创全新的培训体系,推动财务相关的信息化发展,使财务人员能够更好的利用当今先进技术。同时,开设各种考核的专题培训活动,由专业的教育人员进行组织,制定完善的课程,从而为需要进行考核的财务人员提供有效的培训与教育。最后,试图组织协调单位内高管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不断学习对于自身和工作方面的替身,而且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管理效果与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由于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的单位,因此经济利益的激励作用相对较差,致使会计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责任心。外加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除缺乏职业实践经验外,部分会计人员,在职业综合素养方面表现的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岗位职责意识。另外,由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对会计人员的科学管理,忽视财务管理方法和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导致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工作责任心。
(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在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大多的财务管理者其思想较为陈旧,认为会计核算仅是简单的整理财务资料,以及理清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缺乏全局管理意识,其工作方式并不能够展现整个事业单位的情况。也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应用不完善,致使会计电算化作用未能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对其普及应用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四)财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由于该问题的存在,致使诸多财务问题产生,如存在财务信息质量不达标,以及单位主管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财务信息对上级管理者的决策和领导具有重要的作用,若是信息错误,常会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为保证其对称的财务信息,关键在于技术处理平台,若缺乏管理,便会存在不对称财务信息,严重制约决策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优化
(一)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能够有效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基础,其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这几方面的内容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均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会计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制定新的规章和体制,进一步明确会计人员和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并且对会计档案、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程序,给出具体的规范,结合新进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改变以往低标准、低要求的管理现状,制定更高的标准,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除基本的管理制度外,还需制定必要的激励制度,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对于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以及会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财务管理由核算式管理向管理型的发展和过渡,提升财务管理的作用,且对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间的矛盾也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促进会计核算效率和核算质量的提升,还可将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提供给决策者,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度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促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以及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表现的更加的明显。除一般的内部控制标准外,事业单位自身还需在系统控制方面,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控制,改变以往不相容岗位不分离的情况,使其设置为分离的岗位。首先需实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分析和内部程序控制的分离设置;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用户仅需对所提供的处理数据负责,而不应参与到日常系统的其他部门业务的管理中;再次,除系统内部发生错误外,严禁将差错进行擅自更改,应当将错误的数据退给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对应的更改,之后再将其交给职能部门处理;最后,确保系统部门仅对系统部门的物资财产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部门的财产物资仅负责数据处理。
(三)注重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培训由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对该技术的普及应用。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需重视相关人员的选拔任用和培训。结合当前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程序设计、系统设计、系统操作和维护等,从整体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学习,提升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水平。事业单位培训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会计资格证考试、在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考试,并且纳入相关的课程,各级财务部门为组织培训的核心。此外,其他相关部门也应纳入培训,提升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水平,在培训组织中还需要求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主动配合。对于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需由财务部统一培训。
(四)促进会计电算化功能和软件管理优势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主体发展方向为网络化的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对电算化的应用,应当充分的发挥其管理功能模块,进行会计材料全面的分析、处理、决策和预测。同时实现事前分析、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统一结合。还可建立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把和其他系统相联系的,以及将会计处理作为核心的人事管理、物资财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等多部门、多职能的结合,且适合科学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网络,为上级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同时促进事业单位系统、全面、科学的管理,结合其他的部门,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其应用可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进一步的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财务管理是价值形式的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是用好管好有限的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当前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未来和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1.资金来源多样化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出资、民间集资创办国家予以补贴,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数是国家出资创办,并受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管理。在中国行政编制中,事业单位的经费与人员工资由国家财政预算的事业费开支。有偿服务、有偿办学形式的出现,增加了培训中心的资金来源渠道,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收入也有所增加。日常运行所需的资金来源从以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集团内部培训收入,发展到如今合作办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变化。这种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使得财务管理形式日趋复杂,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在不同属性的单位运行,需要施行不同的财务制度加以管理。
2.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提供资金,提供者期望收获的是社会效益;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许多的服务是无偿的,对于需收费的劳务或产品往往按成本价进行收费。培训中心是集团内部培训机构,多划分为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开展集团内部培训服务,追求的经济目标是保证集团培训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收支平衡。由于集团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人才服务功能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形式等方面持续创新,使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不断提高,是其重要任务。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无偿性决定了其管理目标的服务性。
3.核算基础不同
事业单位主要采用预算会计制度,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国家财政补助,同时承担部分有偿办学及有偿培训服务,主体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资金的使用要遵守财政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规定。附属盈利性经营机构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营活动发生的收支业务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在两种会计基础上形成的不同质量的信息都在财务报表中出现,尤其在合并报表中,这些信息不容易被理解,不能准确有效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事业单位一般没有利润指标,非盈利性导致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缺乏动力,因此很容易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缺乏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手段,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做到表面平衡,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监管相对于企业也不那么严格有效。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把关不严,资金的分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重视往来款项的管理等方面。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预算程序简单,预算设计粗放,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指标制定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往往与实际情况脱节,预算外资金的增加使得资金运动的范围和规模发生变化,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不能达到通过预算控制成本支出的效果,预算监督信息反馈环节也难以发挥作用。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指明其适用范围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但由于没有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按照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及财政系统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种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实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推行规范的分级授权审批制度,实施相应的内部稽核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将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并及时加以解决。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往来账管理和专项资金的管理,及时处理项目结转结余资金,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程序进行资金分配,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事业单位实际业务情况,修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及流程。围绕事业单位财务目标,打破预算内外的界限,优先保证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编制单位内部经费执行预算,加强经费执行过程控制。
(1)对于批准的各项支出,要制定科学的项目进度,并对支出费用进行明细分解,办理日常收支和资金拨付业务,要严格按照预算和项目计划进度执行,及时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通过预算差异的对比分析,为管理层选择对策提供数据支持,
(2)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力度,将事后发现变为事前控制,明确各责任企业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3)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预算管理软件,提高信息化管理能力。
有效控制管理下属单位和部门的预算模式,加强各部门预算管理员培训工作,统一填报口径,从源头起做到预算数据的真实准确。
(4)建立预算执行情况考评长效机制,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确保各项业务按照设定的方向推进。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提升活动的总体部署与方案,制定恰当的预算考评方法,加大考评力度,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做到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及时总结预算执行结果,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3.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应当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发挥内控在内部各业务环节的作用,财务部门应当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战略目标,研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通过岗位分工控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通过授权批准控制,严格按照授权范围和权限处理业务,建立重大会计事项集体审批制度;通过财产清查控制,采取定期盘点的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内部报告控制,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通过信息技术控制,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尽量减少人为操纵因素的影响。内审部门还应经常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要将内部控制完全融入单位的业务流程管理中,使之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面、动态对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解决对策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财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但从整体发展状态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有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不熟悉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因此使得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职能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缺少职能分工,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缺少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经费使用等财务方面的有效管理,对于财务预算的编制缺少正确的认识,有些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于预算编制方法没有进行限定,这些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在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中,没有对预算外收入与支出进行有力的监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事业单位缺少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
审计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做好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有的事业单位缺少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岗位,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从事这方面工作人员缺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不能保证内审的质量。此外,有些领导的财经法规意识淡薄,没有加强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出现失真等情况,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有些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财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理财的理念非常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有些财务人员对于收付款凭证的审核不严格,各种账目处理存在交叉的混乱现象等。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了事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加成本管理理念,树立成本意识,能够利用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风险的规避。市场经济中竞争日益加剧,管理者要树立市场化的管理观念,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意识,进行运行资金的规范化,提高财务资金的运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力。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建设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编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预算管理体制建设,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资金管理环节中的预算管理决定着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所以可以将收入和支出进行综合的核算与管理,在预算编制时进行详细资料的收集,进行收支的细化,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管,健全收入分配制度。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资产运行的管理
事业单位加强对资产运行的管理,首先应该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对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了解资产状况;其次,确立“钱物分离、互相牵制、职权明确”的管理原则,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分工,划分职责范围;再次,进行采购形式的改革,采用公开招投标制度,增加采购环节的透明度;最后,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仓储管理制度,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管理。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加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持证上岗制度,从硬件方面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掌握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通过单位组织的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综合素养,提升管理人员的经济效益观念,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重用作用,提高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水平。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基础,定期的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进一步规范化事业单位的基础会计工作。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重点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此外,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工作对财政运行的预警保障作用。
三、结语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与其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管理人员要进行观念的转变,加强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的建设,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潘月.论新经济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12):150-151.
[2]张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财经界.2011(24):195.
财务管理方式滞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式滞后,严重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不完善,管理过程不科学,无法详细规划资金使用情况与单位运营情况,无形之中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运行风险。内部控制弱化。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力度较为薄弱,部分单位尚未设置审计部门,已设立审计部门的单位尚未充分发挥审计应有作用,进而导致事业单位各项财务活动缺乏内部监督。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弱化,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从整体上来说,事业单位缺乏高素质财务预算管理人才,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普遍有待提升,相关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无法对各种数据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严重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预算管理不透明。一直以来,事业单位都忽略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而且,缺乏完善的内部审核制度与监督机制,预算管理不透明,很容易导致资金乱用、账实不符等问题。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强化
中图分类号:U692文献标识码: A
一、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国家于2011年3月份颁布实施了关于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中发[2011]号)文件,该文件主要提出了三个主要内容:
1、对事业单位的类别进行科学的划分:划分标准可以按照事业单位主要的社会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公益服务、行政职能和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个主要类别;
2、推进公益服务在事业单位事业的改革,处理好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关系,适当落实好事业单位的自,促进事业单位公益事业的发展;
3、建立健全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构建以推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财政机制,并积极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动向进行严格的把关,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对事业单位资金进行管理。
(二)保障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安全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我国社会经济也出现相应的发展和变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由过去财政拨款的形式到现在的多样化来源渠道方向发展。事业单位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环境,以往的《会计制度》显示众多细节内容与现在的时展不相协调和适应,例如:固定资产没有计算提折旧、企业资产负债报表不规范和真实、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区分不明和财务报表与使用者的需求不符等,事业单位这些财务问题都迫切要求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制度改革。
(三)适应财政改革要求
财政改革要求对财政的拨款方式和财政管理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些改革的内容对事业单位资金运转、预算编制和资产管理等内容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科目和会计管理科目标准的制定。随着相关改革内容的不断发展,改革相关准则和规范的确立是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逐渐趋于成熟,财政部门和其他的部门以财务制度的方式对现有的改革制度进行规范和调整的,并附以改革制度相关的法律意义,以颁布法律文件的形式进行硬性规定。因此,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制度改革要积极吸收现有的改革成果,充实自身的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体系构建内容,适应财政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落实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制度中规定的财务会计的分工过于死板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分工比起其它企业而言有很大不同,它的分工过细,设置的小科目过多,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设置方式。所以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分工普遍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这就造成信息的传达不及时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管理的层决策力,造成决策不当或决策延误现象时常发生。
(二)财务制度中设定的财会呈报体系不合理
目前,事业单位的财会报表无法如实反映的单位财务情况,且在报表中没有设置变动情况表,无法反映出单位资金流动的具体情况,这样就会造成财会核算中的不实现象,造成虚假报表,一方面影响单位决策者的决定,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事业单位的违规违法现象。
(三)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佳,财会制度中对财会人员的职业培训设置不当
财会人员是财会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能力的高低是财会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保证。然而,现今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财会人员的培训问题不够重视,致使一些财会人员职业能力低下,职业素质不高,违反规章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建设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内部控制体系要不断加强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工作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发展战略,防止营私舞弊的现象出现,为此,事业单位应该要不断改革完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为实现管理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程序和方法。且据我国《会计法》规定,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财会内控制度,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
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各个财务科目组成,财会制度的改革也包括财会科目的重组,将大部分冗杂,过细的科目重新组合,排演出一套合理的财会分工体系,做到权责分明。现今的事业单位财会分科方式主要是围着日常的工作进行收支核算,也是为了将单位的收支情况纳入国家财政体系中。然而在对单位资金运作规律考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体制中资本运作的方式,尽力改变财务科目设置上的一些不足,可以在账目设置中加上实际投资收入一栏,用来核算单位所投的资金、材料、无形资产等情况,使账目更加清晰明确便于查看及核算。
(二)加强对预算制度的执行力度
在新规则下,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制度建设 的重点内容就是加大对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有关预算编制的制度,事业单位在健全制度的同时,应该加强自身对预算编制的认识,并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制定预算编制制度,在健全预算编制制度的过程中,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其次是对预算评估体系进行完善,在财务制度建设的过中,需要对预算评估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对于能够按照预算编制的规定进行操作的部门和员工,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对于没有按照预算编制来进行财务管理的人员,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建设创造 出良好的环境。
最后要严肃预算执行计划,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一定能够要提高员工对预算 的认识,并加强预算管理,防止和避免出现更改预算计划的情况发生,在资金的使用 方面,要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避免出现资金挪用的现象。
(三)不断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在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的工作。在进行内部监督时,应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作用,防止出现财务监督走形式的状况,在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应该对监督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并要求监督人员在工作方面一定要保持公正性和独立性在进行外部监督时,事业单位需要和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单位做好配合,并接受这些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信息应该及时进行公布,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外部监督力量来净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构建出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科学性和财务制度体系。
(四)提高会计人员技术水平
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改革与单位中的每一个会计员工息息相关,要做好财务制度改革,就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从员工自身出发促进改革的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会计人员的职前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这个培训不仅指职业技能培训,保证会计员工拥有良好的核算能力,还必须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和毅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主动渗透企业文化,在员工的工作中,管理者要考虑员工的情感、职务等方面的需求,从内到外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与企业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以单位为家,主动寻求技术提高,为单位尽自己的力量。
第三,职中技能培训,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出现,会计人员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财会工作的要求,所以单位要为员工提供职中教育机会,通过职中培训,让员工与时代接轨学习新的财会运算、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主动为单位献计献策。
另外,在进行职前、职中培训的同时,可以给员工提供短期进修、考察的机会,在系统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水平。
参考文献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评价体系维护着企业的资产,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对于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内涵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以及会计资料进行必要的审核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性目的的一种工作。事业单位相对于外企和私企而言,财务管理较为轻松,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利用率。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审计体系的重点。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事业单位资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审计工作在我国历史发展比较短暂,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作出具体说明。
(一)内部审计意识观念淡薄
内部审计意识观念淡薄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重要问题。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都不能正确认知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审计工作的意识。一般来说,事业单位作为相对特殊的行业不具备相关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功能,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做出记录。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相对简单,加之事业单位又经常接受行政财务收支审计、 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等审计工作。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或者相关管理人员就认为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必要进行内部审计。这种内部审计意识淡薄就导致今后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会遇到障碍,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结构设置不合理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事业单位虽然表面上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并没有安排相关审计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工作。相反,他们则是采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审计。试想,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反过来又让财务人员自身对财务进行审计,这样的审计能够查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吗?
同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还表现在过度重视领导的意见。有的事业单位往往在查出问题时,汇报给领导,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这在很多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审计工作特有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关键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种专业性强的特点就要求相关的统计人员必须是相关专业的人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担当,他们缺乏相关审计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做好相关审计工作。
部门审计人员仅仅把安排给自己的审计工作当做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得过且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更好地做好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笔者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一)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
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是做好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基础。这里提到的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事业单位的领导提高自身的审计意识。只有领导从主观上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工作计划中安排并重视相应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下属以及相关的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工作。领导重视审计工作,下属以及相关的审计人员才会真正脚踏实地地做好相关审计工作,客观事实地进行工作审计,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真正发挥审计工作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外在保障。这里提到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单独设置一个与财务部分无关的审计机构进行企业内的财务审计。审计部门永远独立的审计权,不受其他部门约束,也不受领导的影响独立行使审计权,一旦发现问题,全权处理。另一方面主要是审计部门的相关成员需要由审计部门专业的人才来担当。审计人才是审计部门的重要组成人员,如果只从表面设置了审计部门,并且审计部门拥有了审计权利,但是如果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也很难发现问题。因此,要通过专业的审计人才参与审计工作来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发现审计问题,发挥审计部门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是审计部分的重要执行人物,只有审计人员专业过硬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这里提到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在招聘时,事业单位领导要招聘相关审计专业本科生以上的人才,从源头上做好审计人员的选聘工作。而不是随便招一个非本专业但是有背景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重视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这种培训包括事业单位内部的培训也包括与外界合作的培训。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可以与外部审计部门进行业务方面的合作培训。只有加强他们的培训,才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而做好相关的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对于确保事业单位资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及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这方面做好审计工作。只有真正做好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水平决定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影响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的质量。目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预算资金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基于这一现状,探究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现状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现状
1.1预算制定不合理。当前时期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预算制定不合理的现象。科学的预算制定,需要遵循“零基预算”这一原则,这就需要财政预算不考虑事业单位历史预算支出,而是站在零预算的基础上,重新分析事业单位具体的资金使用需求。而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导致了编制出来的预算超出实际需求,也就无法到达收支平衡。
1.2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也是目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现状。导致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预算编制的不合理,预算资金和实际使用需求存在偏差。(2)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管,一部分人员在使用预算资金的时候,存在“铺张浪费”等现象,或并没有把预算资金应用到该用的地方。(3)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资金使用管理时,只是简单的记录各项资金使用的明细账,缺乏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
1.3缺乏对资金使用的监管。预算资金使用缺乏监管会导致资金盲目使用、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使用财政部门下发的,但在资金下发至事业单位之后,由于缺乏监管机制,就导致审批机构难以掌握到具体的资金使用动向,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也难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为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不当提供了先行条件。(2)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导致审查部门难以准确掌握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状况,监管工作只是依据事业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查看原始凭证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问题,这样的监管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发挥监管的实质作用。
1.4资金的会计核算不到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不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完善的制定标准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虽然我国已出台了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准则,但这些准则还存在很多瑕疵,不能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全面的、细致的标准。(2)缺乏完善的原始凭证管理制度,时常发生原始凭证丢失等现象,从而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3)缺乏原始凭证填制缺乏统一的标准,会计人员不规范的填制会降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1.5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财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而导致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在这种观念下,对高素质财务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大,在选聘财务人员时,设置的门槛较低,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2)缺乏培训。一方面是专业素质的培训,很多事业单位可能很长时间才开展一次财务专业培训,而培训内容也脱离实际需要。另一方面,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没有加强对财务人员思想意识的教育。(3)缺乏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部门中各岗位员工的权责不清,从而促使财务工作混乱。
2、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的措施
2.1完善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制度。想要做好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制度。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职工在财务预算资金管理中的权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配合程度,从而提高资金管理效率。(2)完善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流程和标准,发挥监管作用。(3)完善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使资金管理基础工作的开展用章可循、有制可依,从而保证资金管理顺利进行下去,提高资金管理质量。
2.2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想要改善过去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局面,就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办法,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1)合理编制预算,只有编制预算和实际资金使用需求一致,才能避免资金浪费。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的考虑事业单位实际经营需求,对比历史目标预算和实际预算执行之间存在差异及问题,并在当前预算编制中避免这些问题,从而使预算编制更加合理。(2)加强预算只用过程中的监督,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从而使预算资金的使用被完全掌握,避免资金流失现象。(3)建立预算资金统一管理制度,即又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消除多余账户,优化预算资金的配置。同时还需要做好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并加强对该计划的执行力度,保证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使用。(4)加强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记录,对每一笔预算资金使用过程、去向记录在案,做好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从而事业单位制定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决策提供依据。
2.3加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加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措施:(1)建立内部监管制度,发挥内部监管的作用。完善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和社会监督力量及政府监督力量的合作,制定三方共同监督的体系,确保预算资金使用不存在监督死角,从而避免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2)不断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事业单位可通过新媒体或其他传媒手段来披露预算资金使用情况,从而引导社会群众来进行监督。
2.4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引导工作,不断完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从而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的依据。(2)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实际会计核算需要来制定相应会计核算准则,明确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及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出来要进行账务的记录和核算以外,还需要做好原始凭证的管理,一方面是原始凭证的规范填制,另一方面就是原始凭证的妥善保存。(3)建立科学的原始凭证审核程序,确保原始凭证准确无误,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总之,通过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来为预算资金管理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2.5打造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团队。想要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素质,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转变事业单位领导观念,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资源的投入,提高财务岗位的薪资待遇,从而吸引高素质人才,并留住人才。(2)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准则,从而使有能力的财务人才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3)优化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集合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以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4)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从而避免预算资金管理过程中发生违法违规现象。
3、总结
事业单位想要加强财务预算资金管理,首先需要完善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制度,为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还要优化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加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避免不合理的资金使用。并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打造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团队,从而提高预算资金管理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光.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牌,2015(1)
[2]李硕.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现状与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现今事业单位中其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增多,为了适应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所提供的功能也在增加,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已经成为其必然的发展趋势了,对于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的优势以下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在实际中加强会计电算化应用效果的措施。
一、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1.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通过计算机及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信息进行储存、管理、应用、分析及处理,使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速处理。首先,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原有的人力资源情况,降低了会计人员在处理财务信息时的负担,避免重复工作,并且核算更加准确、简单,其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保存,从而方便之后的查阅及使用;其次,会计电算化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分析系统对财务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及处理,使会计信息更加清晰、明确,方便后续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最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较为烦琐,为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对财务信息内容进行细化,而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利用其程序对各类财务信息进行分类,使统计工作更加准确。
2.打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局限,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属于一个独立的体系,其由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工作,并且在实际中其相对独立的特点使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强,造成一些财务信息模糊的情况,而利用会计电算化则可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财务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准确,在实际中可以对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及配置。首先,应用集中式、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可以对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处理,使核算工作可以从多方位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其所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加客观、全面,提高了财务管理控制的效果;其次,可以保证财务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利用计算机网络共享的这一特点可以有效提高财务信息的收集效率,并且对各部门的财务可以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同时也加强了财务管理部门与领导层之间的联系,使决策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最后,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会计电算化可以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系统进行统一,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清晰、透明,对内部财务决策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1.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应用制度
首先,需要根据财务管理要求及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制度,从而保证会计电算化可以在财务管理中规范、有效的应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其次,确定岗位责任制度,以此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并明确其责任,保证其工作可以有效率的开展;最后,对会计电算化的权限进一步的提高,避免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会计信息被篡改的情况,通过权限的制定来保证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真实。
2.强化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专业培训
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可以在财务管理中发挥出应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事业单位中应将人才的培训作为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的重点之一。事业单位需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保证其可以掌握最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及技能,并且在会计电算化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计算机技术及电算化能力,其还需要熟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原理,从而应对会计工作中对其系统维护及操作的需要,因此在培训工作中应注重完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内容符合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所需。
3.全面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作用
网络化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作用,结合事前预测、是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加强会计资料的全面分析、加工、整理与预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智能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的会计信息网络,实现财务管理信息、人事管理信息和会计核算信息的共享,为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做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使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结语
在事业单位中会计电算化管理已经成为财务工作中的重点,其所具有的优势可以满足现今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需求,并且优化了人力资源的应用,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其所具有的高效、准确等特点使财务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使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琳.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6):83.
二、事业?挝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7.html" title="财务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利用自身管理知识和技能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再加上一些财务管理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无法根据实际科学部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计划,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此外,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难以突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质量无法保障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阻碍因素,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受过专业的财务管理培训和教育,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降低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此外,一些财务管理人员主动学习能力差,对新知识的接收和消化不足,难以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进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低下。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1.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导是确保财务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导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树立财务管理理念,正确的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履行好岗位职责,最大限度的降低事业单位财务运行风险。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等内容。其中人员管理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对管理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降低财务管理失误的发生几率。同时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充分结合国家财务会计管理规定,加大内控制度的实施力度。严格规范资金凭证流转程序,细化财务审批工作,减少或避免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责任制度,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避免财务管理人员逃避责任状况的发生。
3.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卫生事业单位作为行政事业机构中社会性质较强的构成要素,其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团结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卫生事业单位机构的快速发展,其财务工作也正进行深刻的改革,而随之财务风险问题也更为突出。对于正处在关键转型期的各卫生事业单位,只有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内控体系才能够有效地防范外界各种风险,提升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以期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财务损失,进一步提升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一、简述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
以往,卫生事业单位的经营资金多源于国家财政,其经济活动主要追求公益性,很少涉及盈利性。为避免国有资产的铺张浪费,实现其保值增值,卫生事业单位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卫生事业单位经营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国有资产,有效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使得公众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在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运作资金更丰富多样,除国家财政支持外还有社会公益机构所吸收的社会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单位的财务风险。在此情形下,通过加强单位内部内控体系建设从而有效管理好财务工作对卫生事业单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好财务内控体系,通过良好的内控体系保护单位内部财产的安全完整,有利于确保财会信息的真实可靠,协调好单位内部各项经济行为,使职能控制方法更加规范系统化。此外,良好的财务内控体系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法规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实现卫生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职能。再加上财务内控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预测单位内部相关的财务风险,以便于单位人员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防范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可能发生的行为,为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健康良好的内部氛围。
二、卫生事业单位内控体系防范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一)人员素质欠缺,内控体系执行不严
卫生事业单位的经营工作牵涉到众多普通老百姓的性命安危,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由此,单位内部的财务内控体系工作也需要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身体力行,而财务人员的素质状况就直接影响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质量。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卫生事业单位中相关财务人员的素质尚待提升,有一部分财务人员未持有相关要求的证件便上岗工作,缺乏相关财务内控体系风险防范的系统培训,未能完全掌握单位相关财务会计工作的核算处理规则,更不了解财务内控风险防范体系。这一情况将直接影响单位通过内控体系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效果。此外,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未能普及到相关财务工作的各个细节业务,未能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例如,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缺乏重要票据管理、业务痕迹管理、岗位交接等多种必要制度。再加上有效监督工作的缺乏也放松了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当前,多数卫生事业单位仅靠外部审计机构的账目、报表、政策等方面的工作审核进行监督工作,没有发挥其他方面的作用。而审计的低频率,单一的目的均不能起到有效的日常监督功能。
(二)财务认知不足,内控体系不健全
国家部门早已颁布相关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指导文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单位未能及时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些基层单位甚至未能严格按照规定科学设置财会岗位,仅招聘一人同时负责核算与出纳,违背相关会计规定,没有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部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自我要求不高,审核工作仅流于表面,某些细小问题屡查屡犯,存在财务风险隐患。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即职工关于内控制度的认识不透彻,内控制度意识淡薄,合规意识较差。另外,有些基层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完全忽视重大资金需要集体审核的制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而与此同时,有些卫生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滞后,缺少专业人员负责财务内控体系防范工作,内控机制体系不健全。
(三)内部交流不畅,信息反馈欠佳
卫生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是一个涉及单位日常活动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对信息共享与反馈的高效要求较高。在当前阶段,存在一部分卫生事业单位仍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会计记账,财务内控风险防范信息化程度欠缺,单位内部人员与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不及时,导致潜在财务风险的存在,内控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风险防范的完善措施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并结合单位具体实际情况以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以下将针对上述我国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控防范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增强人员素质,严格内控体系的执行与监督
卫生事业单位服务的是全体人民,因此,增强财务人员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单位要提高人员素质,首先要从人员纳入方面入手,在招聘人员时选择可以胜任岗位的人来工作。会计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学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次需要从单位方面入手,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培训的方式来提升每个会计人员个人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不仅要提升个人素质,同时也要将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到会计技能培训上,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工作技能,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同时定期举行相关的财务风险内控体系防范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课程,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另外,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对财务人员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等工作作风的培养。而要想严格内控体系的执行与监督,首先,卫生事业单位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内部制度,以制度保障单位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此外,为了确保内控制度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还需要建立一整套审计监督体系,将内外部监督统一结合起来。内部建立财务风险内控体系的独立机构并派专人负责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外部依靠国家财政部门加强对单位的监督。
(二)增强财务风险观念,健全内控体系管理
首先,卫生事业单位领导层应紧跟时展的潮流步伐转变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认真研究学习现代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在单位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领导管理层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自身现代化财务风险理念,大力促进对财务风险内控体系的宣传,增强单位上下对财务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其次,领导管理层应注重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设工作,按照国家相关的法规规范准则的规定严格科学设置相关内部控制的部门与各个岗位,选派具有充足内控管理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负责内控工作。与此同时,卫生事业单位应增强对内部控制部门的管理与培训,使内部控制部门深刻了解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以期能够及时发现财务方面的潜在风险,完善单位财务风险内控防范体系的预警机制,确保单位财务风险内控体系防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促进单位内部交流,加强信息化建设
卫生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作为一个涉及日常活动所有方面的系统工程对信息的共性与反馈有着极高的要求。故单位应紧跟时展的潮流,顺应信息潮流化趋势,加大会计信息化在财务风险内控体系防范工作中的应用,加强信息的共性与反馈。首先,单位应购置预算管理信息化、资金审批信息化等信息管理系统所必须的电脑等机械设备和相关财务风险内控体系防范的软件系统,并加强对其日常的安全维护工作,完善软硬件设施;其次,充分加强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学习,认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设施的使用方式与技巧,有效杜绝人为的财务风险,这样财务信息得到增强,各部门与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有效提高,内控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卫生事业单位经营理念与模式的进步,单位对内控体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卫生事业单位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内控体系以实现财务风险的防范,避免财务管理漏洞。通过实施完善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措施,可以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与财务风险的防范,有助于保证单位资产安全,还有助于开源节流,为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从根源认清内控制度的作用,建立真正科学高效的财务内控体系,才能有效实现财务风险的预防以提升单位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万鹏,于润吉.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与控制[J].卫生经济究,2013,12(21):67-68
[2]范辉.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企业内控管理研究[J].财经(学术版)2014,06:164-18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而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在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在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下,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效能普遍不高,这就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制度
在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时要积极遵循合法性、适时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原则等,与此同时,应当结合财务管理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从而确保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能够更为适应于当前管理之需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七个部分:一是要明确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机制;二是健全资本资金的融资管理机制;三是建立货币资金和往来账户结算管理机制;四是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五是健全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六是建立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七是形成财务报告及其评价制度。以上制度对于财务活动的各大环节均做出了十分明确之规定,能够确保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国《会计法》明文规定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并且做出了原则性之规定。各家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符合以下各项要求:记账人员、会计事项办理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等不同财务岗位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彼此分离与制约,这样就能为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以及行为准则。
二、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事业单位已经开始逐步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事业单位既要以“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为目标,又要根据市场经济特征,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筹资渠道也变得更为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也变得更为复杂,一些业务还具有经营性的特点。因此,在事业单位资金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之下,事业单位应当引入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制定出适合于自身的内部成本核算形式,这样一来,就能强化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从而降低各类开支,提升经济效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要把经营活动与事业活动之间的成本核算予以隔离,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通过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从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熟悉财经方面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较好的政策理解水平。要坚持将操守作为重点,坚决不做假账。所以,一定要全面掌握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主要情况,主要包括了他们的年龄结构、资证状况、学历情况及日常工作表现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在这一基础之上,要制定出财务人员的培训计划,分别针对不同的类别与层次的财务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从而全面提升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落实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是要举办事业单位法人财务知识培训班。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学习有关财务知识以及法律法规,从而切实提高依法开展财务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举行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培训班。通过集中组织学习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目前财政部门每年组织地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实为提升财会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很好举措。
四、开展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法制法规建设
各事业单位的监管主体均应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而努力奋斗。各地财政主管部门应当综合运用经济、行政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手段,不断加大执行会计监管法规的力度,要把处理事和处理人相互结合起来,把追究责任人员的相关责任落实到位。在处理违法和违规问题时要分清责任主体,严禁“避实就虚”即对违法单位罚一点款交一点钱,而对相关责任人却既往不咎,这种对事却不对人的无关当事人痛痒的做法,其结果是屡查屡犯,甚至屡禁不止,从而难以真正树立起《会计法》之权威。有法必依与执法必严是财政主管部门履行会计监督方面职责的一条生命线,同时也是会计监督职能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对于已经发生的各类违法行为,各级财政主管部门一定要做到铁面无私和依法处理。当地审计机关也应当更加严格地依据《审计法》来正确行使行政监督权以及处理处罚权。对于各种违法、违规的会计行为,应当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处罚或者依据程序移交至其他部门进行处理。通过实施更加严格的执法,能够反映出事业单位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其事业发展活动当中的各类深层次问题,从而把会计监管放置于法制化环境当中,这样就能充分提高会计监管工作的总体成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也很有必要强化其内部监管以及监督职能的实用性,通过苦练内功以强化会计监管的力度。这就意味着会计监督的效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事业单位之利益,确保事业单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也是维护和管理好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重要方式。所以,一定要全力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效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工作,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