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财政学和经济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输入自己的学号,密码,初始密码为自己的身份证后六位。
4、阅读首页须知后,点就确定正式进入教务系统。
5、点击信息查询后出现下拉信息。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限度减少研究生考试招生期间的人员流动聚集,切实保护考生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现就我校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及复核工作安排公告如下:
一、初试成绩将于2月21日之后向考生。具体成绩时间和查询方式再通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20-02
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教材间内容重叠现象比较普遍,不同课程老师给学生授课时容易都讲或都不讲,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教材间内容重叠的主要原因
1.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要求所致。高等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并不以各个大学的课程安排为基准,尤其是专业类教材间的分科之间都有关联,并不能将某项知识独立的分为哪一门分科,因此,从编者角度,涉及科目的相关知识一般不会因其他书中提到过而删减。高校一个专业是由很多课程支撑的,每门课程往往需要一门教材。教材编者编写教材时要尽量顾及教材适应不同的学校、专业、课程和学生,财经类的教材还适应经济管理工作者的阅读需要,往往将教材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教材间内容撞车自然不可避免。
2.学生培养方案的缺乏系统性。高校通常会对开设的每个专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很多课程体系构成,有些课程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如《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选读》基本就是一个翻译版一个原著的区别,绝大部分的内容是相同的。如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够系统,两门课都向学生开设,就会造成严重的教学内容重叠。另一种情况是,专业基础课(特别是概述性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的内容交叉重复,内容由浅到深的重复是合理额,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对两类性质的课程授课的深度作做出合理规划。
3.新老师或新课程的内容重叠。由于国内高校进几年持续扩张,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滞后,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毫无课程概念,就拿着一本教材就开始照本宣科给本科生上课,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讲、还应补充哪些内容,全凭自己感觉。这种情况在财经类课程中尤为突出,因为财经类的教材编写有相当一部份篇幅进行理论回顾,而理论的共同性导致了教材间内容的重复。新课程虽然已经在相关层面进行了严格把关,但很难做到内容“全新”,而且缺少和整个课程体系的磨合,一些经典理论和关键内容很可能和其他相关课程存在重复。
4.不同课程教师教学缺乏沟通。不同课程教学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也容易引起教学内容重复。如《金融市场学》与《金融期权与期货》两门课程教授里面都有远期和期货的定价、期货套期保值策略、金融互换、期权与权证等内容,如果两门课老师授课时沟通不足,很容易造教学的重复。
二、教材间内容重叠的不良影响
1.造成教与学的效率低下。多门课程的老师都为同一个所谓重点或经典内容不必要地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却可能是学生并不认可老师准备的“丰盛的午餐”;如果老师没有发现是教学内容重复的原因,教学效果难以对症下药改善。以某校本科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学市场学》《投资学》《期货与市场》《投资银行学》为例,所选教材分别为张亦春等主编(第三版)、张宗新主编(第二版)、John C.Hull主编、何小锋等主编(第二版)为例,诸如债券、股票等证券知识和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介绍每门课程都有,且占据教学内容的分量都不轻。由此可见,高校课程间教材内容重复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其对师生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无效占用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造成师与生的双重懈怠。以某所财经类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有《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程》《产业经济学》等课程,授课老师选用的教材分别来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里都有相当大篇幅介绍了产业经济学知识,授课老师都在课堂上都不厌其烦地向学生重复了这些知识,学生自然是兴趣全无,只有少数学生坚持门门课都听,更多的学生选择做自己的事,或看报纸,或玩平板,或发短信,甚至旷课缺席,严重影响专业学风。与此同时,由于学时少等原因,一些可能在其他课程中重复出现的章节,老师们又侥幸认为其他老师在其他课程给学生讲了,自己讲不讲都不重要,采取略讲甚至不讲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遗漏,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博弈论”“财产分配”在两门课程中出现过,但老师们都没有讲。
三、教材间内容重叠的教学整合
解决高校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叠问题,可采取材编写、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不同课程间老师授课内容信息共享等措施多管齐下加以解决。但由于一般院校师资和经费缺乏,最现实的办法是加强教学内容整合,对现行课程的教材逐一梳理去重,然后按照知识的理论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重新排序,增强课程教学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开放性。教学整合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民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指针,它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课程开设的前置条件(学生在学了哪些知识后才开本课程)、开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重要内容。老师开课前应当仔细阅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一个专业如果没有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质量就没有保证。一般情况下,学校开设专业前都要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并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和社会反馈信息定期修订。不过,倒确实有学校只对专业编制了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进一步对每门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在此情况下,授课老师应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补上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进一步深刻理解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内涵,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创设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要。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在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途径。“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它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教育观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以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生活性、发展性为基本特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校企双方的联合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深刻领会“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
1.素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一般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与心理条件下,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化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品质,是从事特定工作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道德操守与专业技能的集合。职业素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职业素质,不同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有时也不相同,这是由基本职业素质与个体职业素质的区别导致的。二是应用性。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来获得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内在性。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职业人员通过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经验积累等,逐渐将职业需求有意识地内化为职业素质。四是综合性。职业素质不仅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还包括职业业务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等。五是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动态的更新,职业人员为了适应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推动本身职业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