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24 09:29: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探究教学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探究教学的特征

篇1

数学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推理、证明、计算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猜想、发现等各种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并培养数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数学探究教学,可以使学生以多角度、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广阔的开放性。数学思维的自由创造性,决定了数学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形成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因此,数学为学生个体施展其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但经过整理成为知识体系时往往以封闭式的演绎方式处理,滤掉了当时的开放式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开放性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开放式的思维和封闭式的表达相结合的数学特点。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表现为: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来选择,而不必也不应局限于课堂及书本知识的探讨和应用,这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对于研究的课题不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更多的需要在课堂之外去观察、实践、调查,进行充分的探索活动,这就体现了学习时间、地点的开放性。研究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究式教学允许学生因人而异,对于研究的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研究结果的表达等可以互不相同及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的开放性。

篇2

1 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选定的原则性 

 

1.1 符合性原则 

国家出版的权威大英阅读教材是首选。几种权威版本的阅读教材是依据大纲指导编写而成,有先进的阅读理论和教学理论支撑,有系统的语言基础框架,有广泛的材料来源,且材料难易程度选择经过科学的论证,体裁丰富,题材也照顾到多样化。阅读内容、呈现方式考虑了课堂、课外配合使用,适度向课外延伸,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 

1.2 目的性原则 

Alan Cunningsworth(2002)提出,阅读课教材通常会有以下目的:发展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呈现语法项目;扩大词汇量;提供写作模式;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提高口语水平。蔡基刚(2004)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中提到:与1985年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新突破,即:(1)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2)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他同时提出,在培养目标中把第二位的听说挪到第一位,或与读并列是合理的。由此推论,现行的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在继续巩固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满足阅读促进听说的需要,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 针对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阅读教材要有针对性,需要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1)考虑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2)考虑语篇的长度;(3)语篇材料的真实性;(4)考虑语法及语篇中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词汇涉及的范围;(5)考虑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思考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语篇涉及的图式相关度;(6)考虑材料是否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1.4 探究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大纲为指导,为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教学形式,它不同于教授文学作品,学生要完成的篇章并不都具备文学作品的特点,这不意味阅读材料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探究兴趣。也不意味大学英语的阅读课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成分。与学生的认知冲突相一致的情景时,也会诱发学生研读的动机或兴趣,激励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探究。课堂探究的过程包含琢磨课文、推敲语言的自能读书的过程,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是群体合作互动的过程。 

 

2 文化语境特征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离不开语篇的文化语境,特定的语篇类型是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因而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Malinowski认为:文化语境指 “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Halliday和Hansan(1985)发展了他的定义,认为: 文化语境指 赋予篇章价值并限制其解释的习惯和观念等。胡壮麟(1994)又根据Halliday的定义,把文化语境总结为,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哈孟德(Harmmond et al.,1992:2)认为,文化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活在同一文化中的任何群体的态度、价值观和共有的经历;(2)在文化中形成的对行为方式的期待;(3)在文化中形成的做事或达到共同目标的方式。 

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文化语境也指背景、知识,即读者理解某一个语篇所必须具备的该语篇所涉及的态度、价值观和共有的经历、对行为方式的期待、做事或达到共同目标的方式等外部世界知识。背景知识是英语文化的部分,对操母语的人来说,阅读那些源于相同文化背景的著作要相对容易一些。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语篇的理解中会存在文化语境空白,要想深刻理解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篇,就得具有相关国家的文化语境图式,使语篇与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图式相吻合。

教师在备课时注意以下几点:精心准备教材,吃透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文化语境空白,精选材料,或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线索,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要处理语篇的文化语境知识,在自主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自己遇到的不熟悉的有关语篇涉及的社会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此时需要教师充当建立新文化语境的工具。教师需不断的了解和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会遇到什么问题,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所呈现的材料。 

 

3 阶段性特征 

 

大学英语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也要以大纲为指导,按照阶段性的目标,分阶段、系统性地进行,语言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是以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各个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 

《实用英语》一到四册,每册8个单元,第一册主题涉及“大学体验”、“摇滚乐” 、“国际贸易” 、“西方一般礼仪” 、“社区服务” 、“人口流动” 、“工作”、“体育” 、“人生经历”等,题材涉及面广,主题鲜明,学生熟悉主题方面的内容,体裁多为记叙文和介绍型的说明文,篇幅在600-900词之间,并逐渐过渡,学生熟悉此类语篇的连贯和衔接手段,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语言知识基础和语篇的相关背景知识等需求。随着学习的进步,各种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增强,第三册主题逐渐涉及“情感经历” 、“污染”、“核能” 、“人口危机” 、“学费” 、“科学与真理”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主题范围加深,文章体裁多为议论文或夹叙夹议文,篇幅增长,长句、难句增多。 

英语语篇常见的结构模式有三种:(1)问题——解决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矛盾——激化(或发展) ——解决”、“问题——分析-对策(或结论) ”、“现象——后果——建议”等模式来谋篇布局。(2)一般——特殊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现象——分析——结论”、“理论——定义——例证”等模式来谋篇布局。(3)类比——对比模式。在这种语篇中,作者常按照“事物——优缺点——结论”、“现象——他人观点——作者观点”等模式来谋篇布局。英语语篇的体裁一般包含叙事文(narration) 、描写文(description) 、议论文(argumentation) 、 说明文(exposition)。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语篇的常见结构模式,针对不同体裁精讲特点,分阶段的进行训练,充分利用现在的立体教材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自主选材,启发学生自主找出不同语篇的组织特点,积极参与阅读探究,在阅读中主动地进行预测——推理——验证地循环反复,直到完成语篇的探究性意义建构。 

 

4 疏通语

篇3

科学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具有科学性的问题是围绕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出的。问题与内容标准中所述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学习者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科学家认为科学性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存在的探究现象根源的问题,包括许多以“为什么”打头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苹果会往地面落?为什么岩石有不同的成分?为什么人的心脏有心房?许多这类的问题还未能被科学清楚地说明。另一种是所谓的“因果或功能”问题,探究现象的机制问题,大多以“怎么样”打头。比如阳光怎样促进植物的生长?琥珀怎样形成?

学生也经常提问“为什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环境下,许多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能够转化为研究“怎么样”的问题,继而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种转化缩小探究的范围并使探究的问题变得明确,有助于提高探究的科学性。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是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就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方式提出另一些相关的问题。最初的问题可以来自学生、教师、教材、网络等其他资源,或者是它们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时,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当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时候就题解是如此。因为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而且问题必须用学生的观察和他们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探究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及方法必须是可获得、易操作的,同时也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有经验的教师会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

二、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具有科学性的问题的证据

科学是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科学家致力于观察现象,获取精确的数据。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测量获得实验证据,而实验的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如海洋,也可以是人工环境如实验室。在观察与测量中,科学家利用感官感知,或借助于仪器如望远镜延伸感官功能进行观察,甚至用仪器测量人的感官不能感知的物质特性,如磁场。有时,科学家能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而另一些时候则无法控制,或者实行控制将破坏实验现象。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只有对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的观测以便推断出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改进测量、反复观察,或者就相同的现象收集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改进测量、反复观察,或者就相同的现象收集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收集到的证据的可靠性。证据是可以被质疑和进一步调查研究的。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可以对动植物、岩石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它们的特征;对温度、距离、时间进行测量并仔细记录数据;对化学反应和月相进行观测并绘制图表说明它们的变化情况。或者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共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

三、学生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做出回答

尽管第三个特征与前两个相似,但探究的这一特征强调的与其说是证据的特点与标准,不如说是从收集证据到提出解释的过程。科学解释以推理为基础,为现象产生的结果提供理由,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普遍的联系。科学解释须同观察自然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证据法则。科学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

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两种情况的结果都能产生新的认识。例如,学生可根据观察或其他的证据,解释月相的变化,为什么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以及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等问题。

四、学生通过比较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评价解释,并且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是科学探究有别于其他探究形式及其解释的一个特征。评价解释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

核查不同的解释就是要学生参与讨论,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学生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一特征的一个根本要素是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的解释最后应与当前广泛为人们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一致。

五、学生之间交流和修正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篇4

中图分类号 G7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36-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产业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随之深入,社会不但对外语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且对该类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理论型倾向向复合实用型方向转变。高职英语教学迫切需要改变过去重学术研究潜能、轻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方式,努力构建实践型人才培养机制,为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1]。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以社会为本位的合目的性的价值取向[2],它受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文明及人们对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一)多元统整: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英语教学工作,往往注重从社会需求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注重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丰富知识的高尖端研究型人才。正是在这一传统教学目标价值观的主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工作中,也注重通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来达成教学目标。这一倾向突出表现在高职院校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认为只有学生具备了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性需求。而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一教学观有很大局限性,即过分强调学生掌握深厚知识底蕴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娴熟实践技能、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品格修养的高层次人才,在确定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时,要权衡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个人集体兴趣爱好和学科知识积累传承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树立基于社会需求的知识观和人性论的教学目标取向。

(二)岗位重构:课程架构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学术型英语教学工作中,课程架构往往注重学科间的逻辑性和知识间的系统性,认为知识的逻辑结构是与学生的心理认识结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的。在这种课程架构理念取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认识结构往往由一大堆所谓的高深的知识簇(串)构成,这些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较深的学术研究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鲜有用武之地。为此,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建议调整课程架构理念,解构其原有的基于学科发展的英语教学价值取向,以职业领域的需求和从业岗位的特点为基点来重构高职英语课程架构,以工作任务间的实际逻辑关系来重组英语教学内容,使学科知识在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中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媒介来重新实现组合,最终通过一项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达成和一件件典型学习产品的产出等形式,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又具备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

(三)专普同构:教学组织的价值取向

当前的学术型英语教学组织,往往比较注重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来展开教学。在这一教学组织价值观的主导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常常以多学科间的逻辑性为架构,以众内容间的普适性为单元,以群知识间的系统性为主线来进行教学组织设计,通过采取班级授课制等组织形式来架构学科间的逻辑性,采用导师集中指导的方式来建构知识间的系统性,以执行校外集中实习的形式来夯实内容间的普适性。在这一教学组织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深奥的理论修为和高深的知识水平,但却缺乏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或职业岗位上必备的精湛技巧和娴熟的研发策略等专门能力。这一普适基础与特殊要求之间的分离态势不利于英语教学工作达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体性发展的教学目标。

鉴于此,建议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组织的改革中,通过在特定职业领域与某一职业群集之间建立起连续性等途径,以在特定职业领域中实现某一职业群集目标为导向,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发展与人性塑造之需求为基点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提升自己普适能力的同时,能通过在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的必备技巧和研发策略等特殊要求的达成等途径来提升专门能力,进而在专门能力与普适能力同构的教学活动中完满达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体性发展的目标要求。

(四)行证共生: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

学术型英语教学往往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取向来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由于这一设计思想与现实英语学习情境联系不够紧密,教师以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动力来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由于看不到眼前的虚拟英语学习情境与未来的真实职业情景之间的逻辑关联而无法真正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验证英语学习的真实结果,最终逐渐失去英语学习兴趣。

为扭转这一不良的发展态势,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迅速改变设计理念,注重结合英语教学情境的实用性、英语教学行为的现实性和英语教学结果的可验性等来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并在突出英语教学实用性、现实性和可验性的基础上,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和项目产品的产出等方式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主体彰显: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的学术型英语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某一评价模式的作用,通常采用书面检验、单一主体评价和行为结果验证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虽然这种评价取向有利于推进英语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但它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把人客体化、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专业发展。高职英语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主体评价的综合作用,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层次化的评价内容、适切化的评价时机和系统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型的立体化纵横交错的视域范围,突出过程评价的主导地位,发挥目标评价和主体评价的协调作用,并着重在职业情境和工作任务中评价英语教学工作效果[3]。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本质特征

正是基于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等显性因素的思考,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在课程内容的架构或是在教学组织的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呈现出多元、统整、融合及协调发展的格局,这必然会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本质特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性诉求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是以学生完满就业的结果追求为导向、以学生特定职业岗位能力的铸就为目标、以结构化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媒介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其教学目标设计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即呈现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体性发展的特征。为更加充分有效地彰显这一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要时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这一主线,不但要通过创设职业情境、项目任务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在职业情境的展开、项目任务达成和典型产品产出等过程中通过语言知识的丰富和人文价值的彰显等途径来切实培育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塑造品质、增长能力和提炼方法。

(二)课程架构的本质特征:工作过程逻辑与学科知识体系间的批判性前进

传统的学术型英语教学工作的课程架构注重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对工作过程中所隐含的潜在知识和显性内容关注较少,对工作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重视不足,这主要是由其教学目标单一性引起的。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课程架构在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体性发展多元性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注重的是如何通过课程内容的解构、职业情境的创设、工作任务的达成和典型产品的产出等途径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此,其必然会对原有学科逻辑架构的英语课程结构进行反思,试图在职业岗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及项目主题的思量中来解构传统的学科逻辑型课程结构,并尝试在职业活动设计、项目任务的达成及工作过程的展开中来凝聚知识、形成能力和培育情感,进而以工作过程中各具体任务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来重构作为英语教学活动载体的课程内容架构。

这一课程内容结构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所追求的理想课程结构之一,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隐性知识或情感态度等内容无法全部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加以负载,需要通过学科逻辑型的课程内容架构来加以体现。为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作过程逻辑型的课程内容架构与学科体系逻辑型的课程内容架构将会不断地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艰难地挺进,从而使英语教学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三)教学组织的本质特征:特定职业导向与普适能力发展间的两难性抉择

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时,往往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即究竟是围绕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来进行教学组织,还是聚焦于某一职业群集来组织教学。聚焦某一职业群集来进行教学组织的观点认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首先教给学生一些粗浅的、与所修专业关联不够紧密的、以多学科的系统性为架构、以众内容的普适性为单元和以群知识的逻辑性为主线的普通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借以夯实学生的普通适应能力,至于专精的工作技能培训留待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完成。而围绕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来进行教学组织的观点则认为,聚焦某一职业群集进行教学组织难以让学生具有专精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即时就业能力的需求,主张让学生聚焦某一特定职业领域,获得该职业领域所需要的专精职业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培养学生的普适性能力[4]。

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那种纯粹以聚焦某一职业群集来培养学生的基本适应能力或是纯粹以围绕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来培养学生的专精职业能力的教学组织都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迫切需要改革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组织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在特定职业领域与某一职业群集之间建立起连续性等途径,努力打破当前英语教学的两难发展格局,让学生能在形成专精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建构普适性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本质特征:实用任务导向与专业基础夯实间的协调性发展

基于专业基础夯实目的而设计的英语教学方式,突出的是如何为学生将来发展打下基础这一主题,强调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建构、英语沟通能力的形成和英语国家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设计思想主导下而采用的英语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英语教学工作在虚拟的教学情境中运行,其教学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真实的职业教学情境和行业企业工作氛围,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即时就业的现实需求。而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教学方式设计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实用的工作任务的达成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企业情感和就业技能。其突出了英语教学情境的实用性、英语教学行为的现实性和英语教学结果的可证性,让学生在具体而实用的英语教学情境中先铸造好专业技能,然后在专业技能完善的过程中去夯实好专业基础。这一教学方式能充分体现“做中学”思想,实现在“实用”中夯实基础的宿愿,让学生体会到眼前的教学情境与未来的职业情景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的本质特征:单一主题导向与多维主题判定间的立体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注重学生工作思维的培养、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情感的培育,其教学质量及后继效应常伴随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典型产品的产出等媒介而加以体现,其评价工作也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与以往传统英语教学评价工作相比,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评价工作不但十分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主导地位,而且充分突出了结果性评价和主体性评价的协调作用,走的是一条单元主导下的多元立体互型的评价之路。由于这一评价理念非常重视职业情境的创设和项目任务的达成,所以这种具有多元化特征的评价模式能在一个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落实过程性评价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论价值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6-20.

[2]徐贵权.论价值取向的建构功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23-26.

[3]刘兴富.现代教育理论选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133-135.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

Study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Cheng-ai1,ZHU De-quan2

篇5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团体操表演情境,以解决“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现实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划3的倍数和用计数器的算珠拨3的倍数,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可预设以下两个问题情境:第一个情境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旧知;第二个情境则用于整节课的教学。

首先,创设互动游戏情境,让学生听拨珠猜数: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

其次,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先让学生解决“学校团体操表演中,参加叠罗汉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参加叠罗汉的可能有多少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列举的这些数,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等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给予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基于此,第一个情境的创设,紧紧抓住3的倍数的特征的前置知识“2、5倍数的特征”与本节课蕴含“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的知识点,巧妙设计“听拨珠猜数”的游戏: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可能是2、20、11;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可能是300、210、201、120、102、11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的排列组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唤醒,并进行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说出所有可能组成的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一新知学习蕴含的知识连接点。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是多少”等问题,将奇数、偶数和2、5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数学思维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第二个情境通过团体操表演,提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这一信息,列举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可能有15人、18人、21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一定是3的倍数”,从而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这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既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以亲近的,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门,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二、适时启发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1.知识迁移,初步猜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2、5倍数的特征后):大胆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

(学生由2、5倍数的特征出发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初步猜想)

……

2.适时启发,验证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探究自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又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本源。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由此,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之中。科学不能只是猜想,必须进行探究和验证。在举例验证中,学生发现原来的猜想是错误的,是否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能确定。当前面的猜想被推翻后,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欲望。

三、提供研究资料,加强探究体验

1.借助百数表,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百数表中这些3的倍数,看能发现什么,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小组交流,大多只会发现一些表面的现象,如“百数表中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百数表中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没有规律”“百数表中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也没有规律,都是呈斜行排列”……因此,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斜行排列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有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了位置后仍是3的倍数。而将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联系起来看,十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这是不是巧合呢?教师再次追问:“想一想,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现,每一斜行上的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都是3的倍数,由此产生新的猜想:“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上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自由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探究,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要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指教师简单地给出方法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现,提出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等问题,从而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思考状态之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数学规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即让学生“跳几下”就“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又给了学生思维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借助计数器,操作验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新的猜想:“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是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的规律呢?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借助计数器拨珠,举例验证。最后,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地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

四、拓展探究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1.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第二层次,在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第三层次,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巩固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发思考,拓展深化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但通过观察发现的3的倍数的特征只是一些表层的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数、数的组成和小棒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由表入里、层层深入,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梳理研究思路,总结探究方法

篇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个性化教学思想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例如,开放课题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随着此类学习模式的实施,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种学习模式如何组织实施以及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1][2]及其理论基础[3],而有关大学生偏好哪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则为数不多。

思维风格作为介于智力与人格之间的一种特质,主导着人们对于思考方式的偏好,对于学生选择哪种学习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大学生思维风格的分析,探讨其思维风格特征,从而根据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为学校在本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偏好选用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依据。本项研究属我校主持的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评估的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出于整个课题的需要,研究对象为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结果适用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

二、思维风格与教学

1997年,斯腾伯格在其《思维风格》一书中提出了“思维风格”的概念。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4],思维风格是指人们所偏好的思考方式。思维风格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偏好的表达和使用一种或几种能力的方式。他参照政府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心理自我管理”理论。在自我管理理论中,斯腾伯格按照5个维度将思维风格划分成了13种类型:(一)功能维度,包括立法型、执行型、审判型的思维风格。(二)形式维度,包括君主专制型、等级制型、寡头政治型和无政府型思维风格。(三)水平维度,包括全局型和局部型思维风格。(四)范围维度,包括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思维风格。(五)倾向维度,包括保守型和自由型两种思维风格。

斯腾伯格等人研究了思维风格与教学的关系。他们发现不同的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思维风格和教学方式的关系如下表1[5]所示。因此学校可根据学生思维风格特征,使用与学生偏好的教学方式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表1:思维风格与教学方式

三、大学生思维风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和分析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从而确定他们偏好哪几种研究性的学习模式。调研对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使用的调研工具为北京师范大学武欣修订的斯腾伯格思维风格量表,该修订后的量表已被武欣等人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量表分为13个诊断分量表,共77个项目。对于每个项目来说,被试根据项目陈述的内容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里克特7点量表进行自我评定,13个诊断分量表的各自得分为分量表对应的项目得分的平均分。因调研的样本量较大,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实施,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错误,采用在线问卷调研的方式,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在线问卷调查系统,校园网内均可上网提交。同时为了方便低年级学生上网答题,我们印发了学校各公共机房通用的免费上机券,学生可持券上网。调研历时2周,回收有效答卷1492份,有效被试组成特征见下表2所示。整个调研过程均是遵循学生自愿填写的方式,且学生提交答卷后不允许再修改,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使用网上问卷调查,学生的答案直接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直接转换成Excel文件,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阅卷和数据处理中的失误。因此,笔者相信,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本次实验得到的数据是真实、可靠、有效和可用的。

表2:有效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四、思维风格特征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将实验所得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到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得分较高的是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这与武欣[7]等人研究得出的中国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立法型、等级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的结论也是不矛盾的,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立法型、执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维风格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关系。

(一)立法型思维风格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立法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和提出计划,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做事。根据表1中立法型思维风格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立法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做课题的教学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应用做课题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项目研究模式的教学[8]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安排自己的工作,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立起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寻求资源支持以克服障碍。教师充当的是一种指引者的角色,主要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在教学开始后,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与立法型思维风格的特征显然是相符的,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具有立法型思维风格倾向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立法型思维风格也偏好这种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理工科教学中,可推广使用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但是如前所讲,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可在学生进入三年级之后才对学生施以基于项目模式的教学,以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无从下手,而对这种教学模式丧失兴趣。

(二)执行型思维风格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

执行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按给定了的结构、程序和规则做事。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执行型思维风格方面表现比较明显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也就容易养成按部就班的思维风格。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则更容易倾向执行型的思维风格。执行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偏好给定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是应用给定问题解决的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9]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一个或者一系列问题展开,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目标导向。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学习者的活动自问题提出与意识开始,到弄清问题的原委与性质为止。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可分四个步骤来进行:寻找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选择假设。

这种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点不在与问题的提出而在于问题的解决。这与执行型思维风格的特点是相符合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按照有序的步骤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使用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执行型思维风格,对提高理科教育质量是有利的。

(三)自由型思维风格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自由型思维风格的人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情境,超出现有的程序和规则,对变化的容忍力高。根据郑磊磊等人的研究[10],自由型思维风格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倾向,对于形成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创新教育和创造力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的今天,学校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思维风格特点,在教学中加以强化,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可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为其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多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主要是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由举办单位比如学校给定题目范围,每个参赛小组必须选择自己的参赛题目,学习小组要明确参加活动的动机。同时,竞赛活动是有时限的,学习小组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品。即是说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参赛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一个给定的题目范围内独立完成自己用以参赛的作品。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必须接触大量的学习资料,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学习小组还必须尽量做出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成果,这就需要学习者有容忍变化和面对不确定的情境的素质,同时又能找出一些超越常规程序的方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除了要具有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外,更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探索能力,以增强小组的整体创造力,并使整个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与自由型思维风格的表现特征相符,可在大学本科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五、结论

如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本文调研和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征,据此探讨在高等理科教学中,可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和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几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这3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风格特征,同时根据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也是理工科大学生所偏好的教学方式。应用这几种教学模式,应能在高等理科教育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课题2005年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经费的资助)

参考文献

[1][8][9] 李其龙,张可创主编.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约翰・宾著.张仁铎译.朱永新审校.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4][5]Sternberg R.J.Thinking Styl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

ess.1997.

[6]武欣.思维风格量表的修订与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9.

篇7

2物理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

物理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物理语言的高度抽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的概括,这就要求教师的物理教学语言力求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容易接受并能理解这些物理内容.例如讲“分子间的作用力”一节时,可在黑板上画一些等大的圆代表组成物质的分子,圆与圆之间的距离也画得均匀一些,表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在相邻的两圆间都画上一根“轻弹簧”,这样这些分子就连成一个整体,这时就可以很形象地讲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种力总是同时存在,只有分子间的距离为某一距离r时,引力才等于斥力,这个r即是弹簧的自然长度,即是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引力和斥力的合为零,即是物体所处的自然状态.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时,相当于压缩了弹簧,弹簧产生了向外的弹力,这就是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时,相当于拉伸了弹簧,弹簧产生了向内的弹力,这就是引力.固体被拉伸或压缩时的弹性力,就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宏观表现,这时再强调事实上这些“弹簧”本身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假想模型,就好像分子间隙中存在着“弹簧”一样.这样学生就对弹簧的弹性力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理性认识,自然理解了分子间的作用力.

物理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可采用通俗的例子,用自然语言加以说明进行类比.例如讲“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时可以这样类比,固体就像一个班的同学坐在教室上课,每个同学就像一个分子,同学问的距离很小,每个同学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稍微动一下,所以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就像学生在操场上跳自由舞,同学问的距离比在教室里大一些,每个同学可在自己所站的位置附近振动,振动一段很短的时间又在别的位置上振动,所以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就像学生放学回家,同学间的距离比较大,无拘无束跑着回家.又如讲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可作这样的类比,如果原子相当于一座体育馆,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踢足球时踢起的一粒沙子.

另外,图像语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形象化的物理语言.它的功能在于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的问题,从而便于学生观察、思考、理解记忆.所以图像语言的正确运用,是物理教学语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例如初中物理课本中就有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及凝固图像等,在这里就不赘述.

当然,生动的教学语言,还包括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恰当地变化语言的声调,形象逼真的描绘,轻重缓急的语势等等,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抽象的物理语言,但不能代替抽象的物理语言,否则不利于物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篇8

我国的大学英语是和初、高中英语有很大差别的,不同于两者的应试教育,其更加人性化和更具自主性。其发展的时间大概已经有20年了,在这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语言基础的学习,那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就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教学工具上的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注重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以前的教学工具是很落后的,老师们只能借助黑板和粉笔来完成教学,而现在老师们却可以应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这样不仅能够节约老师的备课时间,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以前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单纯的教书,而现在课程要求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在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一、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特征

这种模糊体现在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划分问题上。首先,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包括在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等方面。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词汇量掌握在4000左右。而高中英语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是极其相似的。这样就会产生大学英语的特色性降低,同时给学生学习英语的厌烦,起不到大学中学术教育的作用。然后,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划分不明确的问题。第一,在大学中专修英语专业的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非英语专业过多的把学习时间放在了自己的专业课上,而忽视了英语课程的平常练习。另外,很多在高中英语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大学放弃对英语的钻研,转而向其他更热门的金融领域发展。第二,存在英语专业的基本水平下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重视,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掌握的前提下加强英语的自主学习。而相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本学习时间减少了很多,转而去学习新闻、经贸的领域,为综合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教育方式下的英语专业学生并不能在实际中大显身手,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面。这两种原因,造成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界定模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甚至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优秀,这就产生了专业英语教育的失衡和社会市场对人才选择的疑惑。

二、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对策

处于大学时期的转型时期的英语教学会发生很多复杂情况发生,针对这些复杂情况我们也要有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在中国的英语教育属于是基础的英语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很多国外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所以老师要承担起研究新的学习方法适合中国大学生学好英语的新模式。

(一)鼓励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办法和模式

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并且现在的大学生英语转型阶段也正在处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的时期,并且我国的正在大规模的开展高等教育,所以现在是转型时期英语改革的大好机会。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对于英语的需求量也不一定。课上的讲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知识需求,所以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方法来说,课堂上简单的讲课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枯燥,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活泼的教学形式,在课上我们可以成立课程小组,可以将班级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包括回答问题以及课下的讨论都要以小组的形式,我们记分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记,先每节课下课的空档可以给学生们放一首好听的英文歌曲,让同学们在休息之余,也能受到英语的熏陶。

(二)把基础教育英语向专业英语转向

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很多专业都离不开英语,所以有了专业英语的课程的开展,无论是现在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是未来的研究生的试验仪器操作都离不开英语方面的指导,所以现在的大学生的英语转型时期的基础英语教育向专业英语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大学英语力求走一条科技英语的道路,但是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大学英语的向前发展。甚至存在同一个学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或者本科生或对口生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英语教材和教育模式,这样分散的教学是不利于大学英语统一发展的。在大学四六级考试实施后,确实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因为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发现这些缺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的改革。希望各大学能抓住转型时期完善和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和回顾,反思与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国华,谈英语能力标准的制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45-49.

篇9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13-02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是“China”,若将第一个字母小写,词意就是陶瓷。由此可见,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这一概念的认识和感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陶瓷。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本身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的制造技术也影响着全世界陶瓷技术的发展,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结合的产物,是无数古代中国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作为古代中西文明交汇的介质,瓷器具有显而易见的符号学研究价值。当代符号学对于符号的定义是“被认为携带者意义的感知”,陶瓷这一符号就携带着关于东方文明的意义进入到西方视野中,瓷器的器型、色彩、纹饰等风格特征无不带给西半球关于中国神秘、高贵、典雅的想象和记忆。

一、元青花瓷器概述

青花瓷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制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因此称为青花。中国的青花瓷开创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繁盛于明、清之际。元代(1271~1368)虽立国时间不长,但是它是中国经过长期分裂后又一次出现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北方落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之间发生碰撞,文化上的交流不断加强,民族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这种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使得元代瓷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元代瓷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瓷器的创新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青花瓷是元代的一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倍受世人关注。元代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出产的青花瓷器大量出口海外,主要销售到今天的菲律宾、非洲东海岸以及阿拉伯波斯湾地区,再通过不同的海陆途径深入欧洲、亚非。

二、 元青花瓷器的符号性特征

(一) 器型

元青花瓷器器型硕大、胎质厚重、浑圆饱满,其风格粗犷、气势磅礴。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元青花的主产地景德镇,其产出瓷器的用途大多用于出口,目标消费者更多的是海外受众,除日常使用外更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价值,所以器型并不类似适用于中原地区百姓实际生活中的用器,大盘、大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等大件器型都颇为常见,但是也用很多针对南洋市场的小件生活用器;另一方面,源于元朝统治阶层尚武并且好饮酒的时代特征,所以很多针对达官贵族的定制瓷器都遵循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例如高足大碗、执壶、扁壶等,或适于席地而坐、共盛肉分享,或适于行军打仗、随身携带、盛酒助兴。

(二) 色彩

青花瓷器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古人在较早的时候就意识到借助融入钴元素烧制的蓝色完美地进行艺术创作,但这种蓝花白底的瓷器的盛产还是在元朝时期的景德镇。元青花较之明、清瓷器的青花色彩具有比较明显的鉴定特征。元青花色彩比较艳丽,但不失洒脱清丽,不同于后来者康熙青花瓷的清秀雅致或宣德青花瓷的浓丽凝重,是青花瓷器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朝创作者为何偏爱青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外部需求,青花色彩简洁大方,气质高贵典雅,这种色彩符号对于西方人而言,是神秘东方文化的最佳代言者,故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其二是元朝统治者具有崇青尚白的审美偏好,这一说法至今还在学界具有权威地位;其三是在实际烧制过程中,天然钴矿的产量丰富,原料易得。但对于钴矿的具体产地目前学界还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值得科学和艺术研究者们继续了解。

(三) 纹饰

元青花的纹饰以画面层次丰富、纹饰精美古朴、题材巧妙多变,与器型浑然一体而著称。主要的类型包括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以及几何纹饰。不同的纹饰根据器型形状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主次相宜,构成了整合效果清丽洒脱、装饰效果很强的流畅画风。常见的具体图形包括代表着花开富贵的牡丹、具有佛教意涵的莲花纹、象征如意吉祥的云纹、暗喻年年有余的鱼藻纹、甚至内容明确的书法纹饰等。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元青花的人物题材纹饰,不同于动植物纹饰作为器型边角的辅纹,此类纹饰往往占据器型的主画面,传递着故事内涵,大多取材于元剧杂曲的人物故事内容,使得此类元青花题材的表现生动形象,近来也在拍卖市场上一路走高,广受收藏界欢迎。

三、 元青花瓷器的符号学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符号学大国,自赵元任确认“符号学”一词以来,中外学者们就针对周易、孔孟、老庄、汉字等中国哲学和文本元素进行符号学研究,但是总体还是停留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模式内,陶瓷作为中国文明的典型代表,不应该在中国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内缺席。

下文将根据皮尔斯符号学,从理据性角度出发探讨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将符号学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分别在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三种关系下探讨元青花瓷器。

(一) 像似性

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东西,称之为像似。在像似关系下,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呈现的非常直观而自然。从共时性的观察角度看待元青花瓷器就会发现,在元青花于景德镇大放异彩名扬海外的同时,当时元朝的统治中心,即今天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占据贵族和百姓餐桌的生活主流用器其实是白釉、青釉瓷器。青花瓷器的绘制工艺较为复杂精细,注定这种昂贵的消费品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元朝的统治阶层尚武轻文,元青花所表现出的瑰丽别致的艺术风格并未被贵族广泛推崇,故只能选择远走海外,作为体现国力的礼品或者宣扬文明价值的文化符号。从历时性角度再看元青花就会发现,事实上较之前朝的瓷器,元青花已经倾向元朝统治者的审美意识,例如元青花中的典型器型梅瓶。梅瓶在宋朝时已经出现,但是元青花的梅瓶形状更粗壮,胎质更厚实,肩部更丰满,图案线条的风格更大气恣意,这点在景德镇窑产的龙纹梅瓶等形制上都有所体现。

(二) 指示性

按照皮尔斯的说法,“指示符号是在物理上与对象联系,构成有机的一对,但是解释者的心智无须关心这种联系,只是在这种联系形成之后注意到它”。指示符号的最根本性质,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引向符号对象。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陈健毛、肖绚在《基于符号学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研究》一文中重点关注了纹饰题材这一符号背后的意涵,认为救世英才的题材表达了汉民族对于元朝统治者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满,借青花瓷这一能指符号期待救世英雄的出现。这一层关系是比较明确的指示性关系。走出创作者心态,从收藏者心态来讲,近年来,元青花人物题材的瓷器在海内外收藏市场上受到热捧,例如以2.7亿元人民币落锤的稀世珍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其价值至此,不仅是因为元青花人物题材的瓷器存世量珍稀,同样也有其背后的隐喻符号价值受到收藏者认可,收藏者理解到的意义亦是元青花瓷器符号指示关系达成的内容。

(三) 归约性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如果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话,我们称之为一种归约性关系。这在元青花瓷器中也有所体现。元青花瓷器中大量出现的莲瓣纹、串珠纹、垂云纹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被学界一致认为是受元朝藏传佛教的影响;又例如青花以蓝、白二色为全部表现色彩,受到统治者推崇,元朝统治者崇青尚白的审美情结也可以说是规约关系的作用,蒙古族信奉的萨满教也视蓝色、白色为神圣的颜色,至今还体现在哈达上。元青花淡雅大气的艺术风格好比草原上蓝天白云的景致,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美感的色彩组合。

四、从符号学角度看元青花瓷器的艺术价值

元青花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扶摇直上,令人惊诧,成为收藏界近年瞩目的焦点之一。据笔者初步统计,超过1000万的已知藏品就超过八件,在这种现象背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元青花身上是否有文化艺术价值需要得到我们再度审视。

元朝是多元文化急剧融合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精品势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元青花瓷器视为符号,运用符号学理论从多角度观察其背后的意义,定能得到答案。目前,瓷器符号学还停留在注重文本表意本身的解读,忽略了意义规律的分析和归纳,若通过陶瓷符号学研究了解艺术品的时代特征,掌握其文化艺术价值的规律所在,可以对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收藏价值有更确切理性的解读,亦能对当今过热的收藏市场的规律走向产生积极的指导或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幼蒸. 理论符号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方李莉.中国陶瓷研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4]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

[5]杨俊艳.青花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谢本贵.浅谈元代青花瓷兴起的文化背景[J].陶瓷研究,2006,(2).

篇10

[摘 要] 了解近年来针灸治疗焦虑症的概况,为今后焦虑症针灸治疗方案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通过回顾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焦虑症的针灸治疗进行了总结。文献资料归纳显示,焦虑症针灸临床治疗选择最多见的是百会、内关、神门、三阴交、印堂等穴。焦虑症针灸治疗选穴突出了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体现了情志疾病“从脑论治”和“从心论治”的治疗特点, 强调了中医脏腑辨证在焦虑症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焦虑症/针灸疗法;综述;选穴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and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cupoint selection

ZHU Zhao-hong, DING Zh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No.421 Hospital of PLA, Guangdong Guangzhou 510318, China)

ABSTRACT: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since 1994 o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with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tandard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reatment program.It is indicated that Baihui (GV 20), Neiguan (PC 6), Shenmen (HT 7), Sanyinjiao (SP 6), Yintang (EX-HN 3), etc.were themost commonly selecte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stresse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acupoints in acupoint selection, reflecting the therapeu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 based on the brain"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heart" formental disorders, an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CM Zang- and Fu-orga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s/am ther;Review;Point Selection

焦虑症是临床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之一。目前焦虑症的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虽然新型的抗焦虑药物层出不穷,但药物易成瘾、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焦虑症属中医情志病范畴,针灸治疗焦虑症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对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随着焦虑症认识的逐步深入,针灸治疗焦虑症的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多。本文回顾了目前针灸治疗焦虑症的现状,并总结和分析了焦虑症针灸选穴的规律和特点。

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是焦虑症的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过度焦虑、忧郁,伴失眠、易激惹、坐立不安、紧张、出汗、心悸、气短、胸部不适、恶心、头晕等等[1]。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来看,祖国医学虽无完整的论述,但相关内容可以在“郁证”“百合病”“心悸”“怔忡”“不寐”“惊悸”“脏躁”等病症记载中找到相关记载。祖国医学中虽无“焦虑症”之名,但对于焦虑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上述中医病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有关焦虑症的针灸治疗情况如何?针灸治疗焦虑症选穴有何特点?笔者从1994-200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中选择“焦虑症”“焦虑状态”“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郁证”“惊悸”“脏躁”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再以“针灸治疗”“电针治疗”“穴位注射”等进行二次检索,选择其中符合明确诊断焦虑症和焦虑状态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今后焦虑症的针灸治疗有所启示。

1 焦虑症针灸治疗回顾

1.1 针刺治疗

针刺是目前焦虑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也是临床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符合焦虑症和焦虑状态诊断的针刺治疗的主要文献报道共12篇(见表1)。从临床疗效可以看出,针刺治疗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下降,针刺治疗组疗效与多数抗焦虑药物治疗无显著差异,针刺结合药物治疗者疗效均好于单纯药物治疗,多数接受针刺治疗的焦虑患者紧张情绪得到改善,自主神经症状亦逐渐缓解,治疗不良反应也明显少于药物治疗。

1.2 电针治疗

电针治疗已经成为针灸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公开报道的电针治疗焦虑症的文献见表2。不同的报道中虽然电针的选穴不同,但治疗效果与抗焦虑药物治疗的疗效基本一致。有报道[13]甚至显示电针治疗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亦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1.3 针刺艾灸治疗

有关焦虑症灸法治疗的报道相对较少,仅检索到3篇文献。如高莉萍等[21]对SAS评分大于60分的中重度焦虑症患者运用安神醒脑针灸法治疗,取百会、神庭、四神聪等,对百会用艾条回旋灸,内关用补法加灸,隔日1次,治疗l5次,结果显示针灸和药物结合治疗显著好于佳乐定、谷维素的单纯药物治疗;刘桂珍等[22]运用针灸和耳穴治疗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针灸组取足三里、内关、天枢、太冲等,同时针刺心、肾、神门和内分泌等耳穴,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好于其他2组,1年后追踪调查结果也表明针灸治疗的巩固率高于脱敏疗法;李国臣等[23]总结临床经验,选取经验穴鬼哭穴治疗慢性焦虑症,把艾炷置于鬼哭穴(位于大拇指背侧桡侧缘拇指桡侧爪甲角1穴,直对桡侧指甲角处之皮部1穴)上,点燃,以病人难以忍受为度,取下艾炷,每次3壮,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疏导,治疗27例焦虑症患者,1个疗程治愈7例,2个疗程治愈12例,3个疗程治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9%。

1.4 其他针灸治疗方法

耳穴治疗和穴位注射等其他针灸疗法散见在其他文献中。霍晓宁等[24]报道了28例广泛性焦虑患者的耳穴治疗,取神门、心、皮质下等耳穴,以王不留行贴压,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85.7%;张学真[25]也观察到取交感、神门、枕、皮质下、脑干、心、肾、肝和胆等耳穴治疗焦虑症,配合黛力新治疗6周,结果6周后患者HAMA显著下

降;周昭君等[26]治疗焦虑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药物对照组,观察组针刺取穴神门、三阴交,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药物用氯硝西泮0.1~0.3

mg,西药治疗采用氟西汀、氯硝西泮、阿米替林、多虑平、美舒郁、丁螺环酮等,3个疗程结束后评分统计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减分率更加明显, 尤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减分率为高。

纵观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与以往的同类研究相比,近年来针灸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已经步入一个全新时期。多数临床研究设计严谨规范,遵循随机对照原则,有明确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使研究可信度大大增加。同时笔者也发现,同类研究观察样本量过小,同类型研究重复较多,缺乏大规模综合性的临床研究,研究内容单一,研究水平也尚待进一步深入,且目前的研究受制于没有相应的中医诊断和疗效标准,无法组织大规模的相关后续研究。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针灸在焦虑症治疗上的优势,早日制定相应的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和治疗规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焦虑症针灸临床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2 焦虑症针灸选穴

2.1 焦虑症针灸治疗选穴基本情况

本文回顾1994-200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26篇,其中出现的常规治疗体穴有37个,它们分别分布在任脉、督脉、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上,另有部分为经外奇穴。其中任脉上有水沟、膻中、中脘;督脉上有百会、神庭、上星、风府、大椎和身柱;神门、通里、少海属手少阴心经;内关、间使属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有合谷、曲池;足厥阴肝经有太冲;足太阴脾经有三阴交;足少阴肾经有太溪、照海;足太阳膀胱经则有心俞、厥阴俞、肾俞、脾俞、命门和申脉;足阳明胃经有足三里和天枢;足少阳胆经上有风池、本神、悬颅;属经外奇穴者为:四神聪、印堂、安眠、太阳、鬼哭和五志(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神堂)。

治疗处方中主穴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百会17次、内关15次、神门15次、三阴交11次、印堂10次、足三里9次、四神聪9次、太冲6次、神庭5次、安眠4次、心俞4次;其次为厥阴俞、悬颅、风池、上星、少海、水沟、间使、天枢、肾俞、脾俞、太溪、命门、曲池、中脘、膻中、照海、申脉、合谷、鬼哭、风府、通里、大椎、太阳、本神、身柱、五志等26个穴位。

目前,针灸治疗焦虑症尚未形成统一的选穴和治疗方案,6版教材《针灸治疗学》中无焦虑症的病名,根据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特点与“不寐”和“脏躁”两病接近,上述两类疾病的选穴与文献资料中焦虑症治疗选穴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基本一致。

2.2 焦虑症针灸选穴的特点

(1)突出焦虑症治疗中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焦虑症针灸治疗的选穴数量虽多,但使用频率高的穴位比较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百会、内关、神门,它们的频率为15~17次;百会、内关、神门、印堂、三阴交出现在近半数以上的文献中;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太冲、安眠、心俞、神庭7个穴位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高;其他选穴则多数仅出现1、2次。众多的相关研究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百会、内关、神门、印堂、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等穴为焦虑症的治疗主穴,说明其治疗焦虑症疗效肯定,显示出百会、内关、神门等穴在焦虑症治疗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2)体现情志疾病“从脑论治”和“从心论治”的治疗特点

从腧穴所属经脉看,治疗焦虑症出现频率高的腧穴多集中在督脉、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上。督脉循行于头部正中线,入络于脑;督脉为阳脉之海,并与心、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在经络上有广泛的络属。脑为元神之府,从现代医学看,脑为人体思维活动的场所,是精神活动的主宰。督脉之要穴百会、神庭、上星、风府、大椎等则以调节督脉经气、开窍益智为主要功效。风池、悬颅、本神等穴均位于侧头部,印堂、安眠、神庭、四神聪等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则均位于头部,对脑部疾病有直接作用。治疗焦虑症选择与脑有广泛联系的督脉穴和位于头部局部的穴位,体现了焦虑症作为精神类疾病重在调节脑部功能的主要治疗思路。祖国医学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均入心,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具有宁心安神、补益心气的作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同时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养心安神定悸作用。神门则为心经之原穴,具有调神定志、宁心安眠之效。背俞穴心俞和厥阴俞均为心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同样具有养心安神之效。围绕心及心包经选穴策略,亦是体现了焦虑症从心论治的中医学特点。

(3)强调中医脏腑辨证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地位

焦虑症之神志不安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常,其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机以气滞、痰热和阴虚居多。焦虑症的针灸选穴除上述督脉、心经、心包经外,其余则出现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上。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冲则为肝经原穴,除都能调节所属脏腑的经气之外,也是针对了焦虑症的病机特点,亦是疏肝调肝、健脾化痰、补虚培元之要穴。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腧穴的广泛应用体现出针灸治疗焦虑症中调节心、肝、脾、肾功能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百会、神庭、内关、神门、印堂、四神聪、三阴交等穴是传统针灸治疗神志疾病的重要选穴,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亦证实其治疗焦虑症的确切疗效,充分体现了它们在焦虑症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希望笔者总结的内容能为焦虑症针灸治疗标准的建立提供文献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祖艳,朱崇霞.针刺背俞穴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208.

[2] 乔岩岩.神门透刺少海治疗焦虑症状30例[J].中国针灸,2001,21(2):81-82.

[3] 陆瑾.针刺治疗失眠症患者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23-24.

[4] 罗文政,刘海静,梅尚英,等.靳三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01-203.

[5] 赵天辉,都弘.经络氧疗法治疗焦虑障碍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38(2):66-67.

[6] 廉南,雷中杰.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厄瓜多尔籍焦虑症患者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51-52.

[7] 周志华,俞蔚影,吴洲红,等.针药结合治疗焦虑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9-10.

[8] 符文彬.腹针与体针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显效率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6,19(10):169-172.

[9] 梁智明.针刺加心理治疗应试焦虑症110例[J].四川中医,1996,14(5):53.

[10] 张洪,曾征,邓鸿.针刺治疗焦虑性神经症15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0):12-13.

[11] 张涛,邵沛,陈妙.针药结合治疗焦虑症35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13-15.

[12] 沈莉,颜红,冯锋.针药结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36(3):3-4.

[13] 海日罕,陈惜贞,静进.电针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个性特征与行为模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3):165-

166.

[14] 王超英,梁建平,罗和春,等.电针治疗焦虑症2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3):26-27.

[15] 海日罕,陈惜贞,耿建虹.电针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85-386.

[16] 崔金波,李育红,周正保.针灸为主治疗焦虑症30例疗效分析[J].天津中医,1999,16(1):36-37.

[17] 郭雅明,刘翠峰.经络氧加电针灸治疗焦虑症对照观察[J].光明中医,2006,21(7):50-51.

[18] 黄学军,罗仁浩.电针治疗焦虑症36例临床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3):41-42.

[19] 阮继源.中药结合电针治疗焦虑症8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1):70-71.

[20] 张洪,曹征,邓鸿.音乐电针治疗焦虑症157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22-23.

[21] 高莉萍,邹勇.安神清脑法针灸治疗焦虑症42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28-29.

[22] 刘桂珍,藏云娟,刘珍爱.针灸加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4):17-19.

[23] 李国臣,李莉.单灸鬼哭穴治疗慢性焦虑症[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74.

[24] 霍晓宁,李建国.耳压法治疗广泛性焦虑28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5,18(4):30.

篇11

(一)广泛性

由于之前已有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而又到初二才真正学习物理学,因而学生自发形成的前概念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性也是相对的,他们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较易形成前概念,而对那些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则较难形成前概念。

(二)自发性

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缘起于学生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这些经验在其大脑中逐渐深化发展,经过感觉、知觉、表象阶段最终形成概念。学生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也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借感性经验进行构建的。

(三)顽固性

由于前概念是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加之学生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要想转变不正确的前概念也是相当困难的。

(四)隐蔽性

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讲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呈现出来。如在惯性现象中,学生总会以为运动的物体是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原因就是受到“物体受到力才运动”的前概念影响。

二、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教学实践证明,不少前概念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例如“铁比棉花重”是密度的前概念; “冬天,室外的铁块比木块冷”是导热性的前概念。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物理概念。

(二) 消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可见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很多起消极影响。所以,对物理现象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将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例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当他远离镜子时,自已的像看起来变小了,所以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他们就会怀疑“像与物大小相等”的结论。只有打破这些错误前概念的认知图像,学生才能牢固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

三、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利用物理前概念的积极影响

当前概念与物理概念吻合时,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物理概念的同化,即物理前概念实现了正迁移。随着教师对物理前概念认识的不断加深,很多教师都开始注重物理前概念带来的负迁移,但却忽视了物理概念教学中大部分物理概念与物理前概念是吻合的这一事实,从而影响了物理概念的高效学习。

1.利用正确的物理前概念,引发概念正迁移。物理前概念来源于生活经验,且很多都是正确的, 但在学生头脑中却很模糊,为此,教师必须对这些物理前概念进行多次强调, 引发概念的正迁移。例如,学生都知道高山上呼吸较困难, 是因为高山上空气少。这就可以用作教师讲解“海拨越高气压越低”这个知识的正迁移。

2.重视解析正确物理前概念,强化物理概念。用物理语言清晰地解释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焕然一新,从而强化物理概念,加深物理概念在其头脑中的印象。例如,学生都有“站”公交车的经历,汽车起动时人向后倒,汽车刹车时人向前倒的认识,如果教师能实时对这两个前概念做解析,学生就会轻松理解惯性的内涵。

(二)克服前概念消极影响的策略

篇1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鉴赏音乐的品味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能由音乐欣赏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的途径,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使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的很积极、很热情,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而参与到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去。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对这门课程、这个知识点的兴趣,兴趣使然,让学生主动对学习投入精神力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来自于欣赏音乐之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音乐欣赏教学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欣赏的音乐比较易懂,而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心智上已经成熟很多,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往往带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活泼、上进、张扬个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范唱范奏、课件上的诗文配乐、利用图片展现出直观的意境描绘,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清晨》的教学中,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的关于清晨的歌曲,有班得瑞的《清晨》,然后通过一些图片展现出清晨美好的时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到清晨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的主动性和审美兴趣。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句话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中也有这个特点,并且表现的特别突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心情的好坏、性格上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单调而会对同一首音乐的曲子产生不同的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他对音乐的欣赏表现的比较含蓄,但并不是说他不懂得欣赏,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音乐欣赏上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因此,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的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设一个轻松地环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下来,充分的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多发言,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比如,学生们体验《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时,笔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农夫的快乐,然后用自己的动作有节奏表现出来。乐曲播放后,有的学生做出了大大的笑脸表示高兴,有的学生装扮成一个小农民到处炫耀他的“丰收果实”。但有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动,有的因为胆小想表现又不敢表现,这是,笔者就鼓励他们并且让其他的学生带动他们,让他们互成一个表演小组,看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孩子们一听,很快的就组成了自己的表演小组,还自编自排,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表演出自己的动作。由此,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悄悄形成了。

三、把握音乐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和文字语言一样,音乐语言同样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把握音乐语言中的情感,就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音乐的创作来自情感,情感的抒发也需要音乐作为媒介进行表达。音乐离开情感就不复存在,而音乐性上教育要是脱离了情感也不会是真正的音乐教育。音乐巨匠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鲜明的音乐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极富艺术感染力,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曲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力量,可以是精神力量,也可以是行为力量。例如在爱国音乐的欣赏课中,学生们唱《国歌》的时候,一股子豪情就表现了出来,唱出了祖国的伟大和自己的自豪感,再如,教唱《七子之歌》能激起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尚未回归的游子的牵挂,深刻体会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挨打,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唱起这些爱国歌曲,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把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四、小结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学就是以真挚的感情感动人,以美好的感情感染人,让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及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环节中把握好学生心理这个主线,才能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不断地激发、不断地增长,真正体验音乐的魅力,使其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少华.动画片与音乐教学——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途径新探[I].中国音乐教育,2005(1).

[2]高海波.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