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9: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疗服务的变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094-02
咳嗽变异性哮喘(CAV)又称咳嗽型哮喘,以慢性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气道高反应性,又称过敏性哮喘[1],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典型的哮喘,常在夜间或清晨持续反复发作,多由运动、冷空气、气候变化或由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易误诊或漏诊[2]。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CVA。本研究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SM/FP)雾化吸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6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CV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8~66岁,平均(31.8±10.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7.0±5.6)个月。符合如下的诊断标准[3]:不明显原因咳嗽达2个月以上;体格检查及X线胸片检查正常;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抗生素和止咳药均无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停药后短期内复发;除外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左心衰竭,支气管内膜结核等。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舒利迭每次1吸(50 μg沙美特罗/250 μg丙酸氟替卡松),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次50 μg/100 μg,均为Bid;对照组:吸入倍氯米松气雾剂(BDP),250 μg/次,Bid。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评分 (1)日间症状评分:0分为无症状(气喘、呼吸困难或咳嗽等);1分为有轻微症状,或间歇出现,不被患者重视;2分为有中等程度症状,或症状频繁出现,至少有1次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3分为症状持续,影响日常活动。(2)夜间症状评分:0分为夜间无任何哮喘症状;1分为夜间因呼吸困难憋醒1次或有早醒症状;2分为呼吸困难憋醒和早醒症状2次以上;3分为夜间经常因呼吸困难憋醒,但尚能间断入眠;4分为端坐呼吸、不能入眠。
1.3.2 晨间呼气峰流速(PEFam)测量方法 用简易呼气峰流速仪测定晨间呼气峰流速(PEFam)。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
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PEF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2.4 结论
联合吸入低剂量的FP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SM是控制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较好方法,加入低剂量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疗效优于单一糖皮质激素。
3 讨论
呼吸道炎症和平滑肌功能异常为哮喘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舒利迭成分SM主要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兴奋β2受体,最终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对支气管产生持久的舒张作用。另一成分FP,则通过与细胞内糖皮质激素(ICS)的受体结合促进有效的抗炎活性,从而抑制炎性细胞的渗出、上皮细胞的增生和损伤以及基底膜的增厚,减轻呼吸道炎症。这两类药作用机制和作用靶位不一,两者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4]。此外,ICS能增强肺组织细胞膜上β2受体蛋白的合成,并能降低β2受体不敏感性和耐药性。反过来β2受体可激活无活性的ICS受体,使受体对类固醇的刺激更敏感,增强ICS效能。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在使用SM的同时可较少ICS的吸入剂量,从而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本研究中吸入BDP量明显高于舒利迭中ICS的吸入量,且在改善肺功能、症状控制上均显示快速及更大程度的改善,安全性良好。因此推荐[5]低剂量吸入ICS可最大限度地减少ICS的全身不良反应,并能有效快速控制咳嗽症状,可使患者主观迅速感受到治疗的有效性,患者愿意接受治疗,增加了对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证实联合吸入低剂量的FP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疗效优于单一糖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 李博,张述蜂,高晓方. 阿奇霉素联合小剂量茶碱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10,I5(9):1337-1338.
[2] 汪春燕. 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35例临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519.
[3] Johnson D,Osborn LM. Cough variant asthma: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literature[J]. J Asthma,1991,28(2):85-90.
[4] 钟南山,郑劲平,蔡柏蔷,等.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与布地奈德干粉吸入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4):236 -237.
关键词 医疗服务价格 调整 改革
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出台了《关于全省县级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将15家县级公立医院作为试点,率先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是取消药品加成,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和价格管理机制,健全医疗服务补偿机制,缓解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促进医院不断改善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文件要求15家县级试点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重新测算,根据成本法、目标法提出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方案。因此如何进行医疗服务价格测算,平衡好医院公益性质与医院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原有价格运行体制存在的矛盾
(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原体系中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物价部门对医疗服务定价时没有考虑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如医院二级护理每日收费4.4元,而病人家属外请护工的费用一天则高达100元;又如静脉注射一次1.6元,此价格仅包含医用材料成本,没有考虑医护人员的技术价值和风险。
(二)药品价格虚高
由于医药用品由省级机构集中招标采购,对招标过程各环节的遴选、竞价情况,公众根本无从了解,药品的集中招标形成了垄断的局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在利益面前,部分医务人员开出大处方,加重了病人的负担。另外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之间要经过商、配送商、分销商三个环节,层层加价,导致医院药品进价远高于药品出厂价。
(三)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协调
医疗服务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价格随着市场价格变动而不断变化,但医疗服务价格一经制定却多年不变,目前执行的还是江苏省2005年制定的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不能有效地反映医疗服务价值的变化,难以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过程缓慢,导致新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收费定价缺少依据。
(四)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医疗服务价格扭曲,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药品差价收入取消后,医院只能依靠财政补助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生存和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补偿的比例仅占整个医院支出的3%~5%,即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费用大部分要靠单位自筹。为维持单位的生存和职工的生活保障,医疗机构不得不向病人提供高利润的病理检查和药品。如何合理调节看病贵与医院亏损这一矛盾,既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又能减少病人的就医负担,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启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提高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
医院应逐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等项目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首先核定医院一个年度药品加成总量,其中的10%由政府财政进行补偿,10%由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自我消化,还有80%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进行弥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时要调整医保农保报销政策,不能加重病人负担。如,医改前北京朝阳医院普通门诊诊察费为14元,病患负担3元,医改后门诊诊察费提高为42元,但是医保报销40元,自费2元,负担比医改前有所降低。这样的价格政策给病患带来了实惠,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医改的目标。
(二)医院应加强成本核算
医院应厘清门诊诊次成本、住院床日成本、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等成本核算,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精细化管理,改变目前这种医疗机构埋怨政府补偿不足,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贴无据可依的现状。医院应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医疗项目本核算,透视医院收支结构及医疗项目的成本及构成。以核算结果为依据,分析医院的内部机制和运营环境,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补偿政策。
(三)改变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
由于目前省级集中招标采购没有达到让药价降下来的目的,因此应将药品集中招标的工作交给能充分代表患者利益的高度独立和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机构人员组成、运作过程要充分透明,其中必须有固定比例的患者代表、医保部门代表、医疗公益组织代表等。参与竞标的药品成本、出厂价等信息须全程对外公开,让医药厂商互相形成良性竞争,真正做到降低药价,让利于患者。
(四)改变药品领域的流通模式
医改政策规定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成,改变了顺价加价的机制,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药品领域的流通模式,将商、配送商、分销商三个环节压缩为一个环节,削减中间费用,使药品生产企业能通过其商直接与医疗机构签订买卖合同,获得医疗机构的单一货源承诺并与医疗机构建立战略供应关系。
(五)建立价格弹性定价机制
医疗服务价格遵循的是政府指导价,而医疗机构的运营支出则是市场价。医疗服务价格低于实际成本,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成本测算中心《全国11个省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结果》分析,从省、市、县三级项目平均成本收费标准的比较来看,医疗服务价格普遍低于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部分项目仅占成本的1/3至1/4。在政府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物价部门应建立弹性价格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针对医疗成本因素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从而维持医疗机构的收支平衡。并编制医疗服务价格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以便监督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变化。
(六)完善医疗卫生投入的补偿机制
医改文件要求政府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的政府投入政策,使医疗机构真正回归公益性质,因此政府应以制度形式规范补偿行为,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目前,县级医疗机构未能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范围,如果取消药品加成,一定要在制度上保证财政补助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否则医院正常营运将难以为继。
医疗服务价格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患矛盾的焦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医院形象。因此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制,这有利于维护患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使医疗机构合理合法谋求利润,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障改革的推进,社会对于医疗成本与价格问题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加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当前医疗实践工作中的服务成本与价格实际情况为研究内容,开展了医疗实践研究工作。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当前医疗服务成本组成、医疗价格实际情况,以及两者间的对比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我们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利用实践工作措施的方式,进行了应对策略研究,利用有效的工作方法解决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间的不对称问题,为医疗体制与医疗保障改革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
在当前的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成本的组成与价格实践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
(一)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组成
在对医疗服务成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成本与核算单位的关系,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个内容。在其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又将医疗服务成本按照产生原因分为了8种成本。一是为医院职工提供的工资、补助、福利、社会保障等劳动补偿工资。二是用于医院内固定资产折旧的费用。三是在医院内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的材料费用,其成本费用按照材料的购入价格计算。四是医院在正常工作中产生的水电费用等公务费用。五是医院差旅、办公用品等支付的业务费用。六是在医院管理中使用的低值易耗品费用。七是医院药品成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医疗改革中医、药分开政策的执行,当前医院服务成本中药品的经营成本与购入成本分开计算,列入不同项目。八是在医院经营中产生的其他其他费用成本。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除了其他费用成本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计入间接成本外,其他成本费用都应计入直接成本中。所以在医疗成本组成研究中,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应是直接成本。
(二)医疗服务价格实践情况
在医疗服务管理实践中,医疗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是社会医疗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医疗实践工作中,我们将医疗服务价格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同时根据服务项目不同,制定所采取的收费价格的标准也不一样。这四类医疗价格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药品收费价格。在这一价格的制定中,国家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既药品收费价格为:原则上是成本价加收15%定价,单价超出500的药品最高加收75元。二是医疗用品价格。在医疗用品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价值200元以下的加成率为10%,超出200元以上的部分加成率为4%,基本是保本经营。所以在医疗价格的管理中,药品价格与医疗用品价格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制定方式。这种价格规定的制定,对于医疗体系中医药价格控制起到了较为重要作用。三是医疗常规服务价格。这主要是指患者在门诊与住院过程中,因诊断、检查、治疗等医疗服务产生的费用价格。在实际医疗过程中,这部分价格由物价主管部门制定并控制。四是高新技术医疗服务价格。这部分服务价格主要是指医院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所产生的价格,所以其价格制定一般较高。
(三)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不对称问题分析
经过对医疗服务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实践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医疗管理中医疗成本与医疗价格对比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对称问题。这种问题表现在医疗价格产生的价值低于医疗成本的补充,既医疗成本与价格出现了不对称发展问题。这种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成本与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不同造成的。在对医疗成本组成分析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医药成本、办公成本还是对医疗服务支付工资,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市场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成本的提升,这些成本因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成本的提升是必然的。但是在医疗服务价格决定因素中,价格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政策与主管部门决定,其中的市场因素影响较小。这种决定因素的不同使得双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步的问题。医疗服务成本随着市场变化逐步加大,而医疗服务价格受到政府管理制约等问题影响难以合理增加。这就使医疗服务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间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二、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不对称问题对策探讨
我们针对当前医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成本与价格不对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工作,并以实践工作方法开展了应对策略研究。其主要的应对实践策略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核算与形成机制
在实际的医疗管理过程中,物价管理部门的控制是影响医疗价格的重要因素,其控制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利用更为合理的方式,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核算与形成机制,对于解决当前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完善内容包括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更好的结合市场机制开展工作。在当前的医疗价格制定过程中,管理部门与市场发展实际情况脱钩的问题,是产生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医疗服务价格制定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建立起更加贴合市场成本因素变化的价格核算与形成机制,降低医疗管理中成本与价格间的差异问题。二是提高医院的部分自。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计生委等部门了《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这种医疗服务价格的放宽,是医疗制度改革重要内容。在这一基础上,物价管理部门在保证整体医疗工作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放宽服务价格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价格,对于当前医疗成本与价格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以实际需求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规范
在当前的医疗价格管理中,除了做好医疗服务间制定管理外,对于现阶段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做好调整工作,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体系,也是改善医疗成本与价格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医疗价格调整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依据市场与患者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参考因素开展工作。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我们需要对成本增长较大的医疗服务内容,根据服务实际情况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工作。如在医疗门诊服务价格的调整过程,针对人力市场中医疗人力资源薪酬的上涨情况造成的职工工资费用提高问题,管理部门就需要合理的提高服务费用价格,保证医院在医疗过程中收费价格的合理性。但是在价格调整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患者需求,这也是进行价格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对于患者需求较多,且医疗服务价格已经较高的医疗服务内容,虽然其市场成本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管理部门在价格调整中也应在管理规范中严格控制服务价格,保护患者的经济利益。
(三)围绕患者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的评价体系
在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与调整过程中,公正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的实践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所以在实践工作我们建立患者、医疗单位、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开展评价工作对于医疗价格改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一评价体系的主要工作是由管理部门与医疗机构完成,但是其主要的评价工作必须是围绕患者开展。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医疗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医疗体制改革还是医疗保障改革,其主要的作用都是为患者提供医疗便利,保证患者医疗权利的实现。所以在医疗服务价格的评价过程中,患者的评价作用最能体现出医疗改革的作用与效果。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服务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突出的依然是卖方市场特点。这种情况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利用患者对医疗价格的评价数据,对医疗价格管理进行参考,对于医疗管理中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与医疗保障改革中,做好医疗服务成本管理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工作,确保医疗改革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针对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不对称的问题,利用实践工作方法从价格的审核与形成、价格调整体系的建立以及价格评价工作的开展三个方面的实践工作措施进行应对,为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间的不对称问题提供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一、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但医疗费用支出的上涨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己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一大消费。据2008年七月《中国医药报》报导,全国住院和门诊费用高达5千亿元,人均年医疗费用近400元,同时,医疗费用每年还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其中医疗服务费用每年上涨的幅度达14%。医疗服务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大大加重了贫困群体的经济负担。在我国目前的医疗费用的筹资结构中,个人的直接付费部分仍然高达52%,距离一个合理的医疗费用风险分担机制仍然相差很远。在过去的20年间,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则急速攀升。居民卫生支出比例实际上是以平均每年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上升。这就给居民就医造成很大压力。政府试图干预医疗服务定价等方面来减轻就医费用上涨的压力,但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医疗服务价格易涨不易跌?
二、医疗服务价格黏性分析
价格黏性是指价格易升难降,或者价格一旦上涨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慢回到原来的价格水平。对于医疗服务行业,假设医疗服务定价没有外界强制性手段干预,主要是依靠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由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会使医疗服务市场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市场。
1、医疗服务市场的不完全性
医疗服务行业是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行业,医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职业训练才能行医,所以医疗领域的进入存在很强的专业技术壁垒,这使得医疗行业天生就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虽然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医疗服务形成了不同的市场供求,有各自相应的市场结构,但是医疗服务的技术壁垒造成医疗服务垄断程度会逐步提高。根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寡头市场的行动者是很难主动降价的,而垄断市场的行动者可以自主定价,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对于不同需求者,可以做到实行一级价格歧视,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在这样的市场中,价格机制失灵,价格高度失真,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在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技术垄断等多种原因使其成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即使有外界强制力量的干预,也消除不了医疗服务市场的这种特性。因此,由于垄断成份的存在意味着医院等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力量。从医疗机构追求利润角度说,他们是没有意愿在控制价格的能力范围内选择下降的方向。
2、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1)医疗服务需求心理、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消费需求具有及时性和不可预见性。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求方―患者,一般都是在已经生病的情况下才产生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专业限制和生病非人为可控因素影响下,一般会给患者心理形成暗示: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接受医疗服务,也不可能像对其他商品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医生的购买诱导进行数量修正甚至拒绝接受,从而导致绝大部分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表现出很强的“黏性”。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消费者购买商品总存在着“价高质优”的心理。尤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这种消费心理普遍存在,主要是专业与信息高度不对称,人们通常只能通过医疗服务价格判断医疗服务水平。因此,这种扭曲的需求心理,客观上支撑着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服务机构没有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的动机。
(2)需求弹性分析。医疗需求是人们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它包括人们有需要的欲望同时具有支付的能力。国外许多研究人员对消费者的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的反应做出研究。早期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医疗服务的价格弹性,其绝对值大约在0.1-0.5之间。美国兰德(Land)公司,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进行了一个大型社会试验,得出了一个大约为-0.2的医疗服务价格弹性,即医疗服务价格上升10%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下降2%。同时,波利(Pauly1986)考察了许多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当医疗服务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将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这说明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很小。也就是说不论医疗服务价格上升或下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变化不大。在现实世界中,医疗资源是稀缺性的,即医院和医生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医疗资源的供给是稀缺的,而且医疗市场提供的产品具有异质性,要根据不同的病人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医疗服务价格就是这种稀缺程度的度量。因此,医疗机构总是倾向于提价。那么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是否能给医疗服务机构增加收益呢?
在追求目标利润的条件下,从医疗服务机构角度去研究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假如,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提价,在需求线上需求状态由B点到A点,即价格由PB提高到PA,需求量从QB降到QA,以面积代表收益,则收益由PBBQBO变成PAAQAO。因为医疗服务价格缺乏弹性,因此其弹性绝对值小于1,从B、A两点间的弧弹性绝对值小于1,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ed=(Q/P)・[(PA+PB)/2]/[(QA+QB)/2]
即〔(QBO-QAO)/(PAO-PBO)〕・(PA+PB)/(QA+QB)
整理得:(QBO-QAO)・PB+(QBO-QAO)・PA
(QBO-QAO)・PB
(4)式用面积表示为:
整理得:Ⅲ
Ⅲ
从(6)式中可以看出QBQAEB围成的面积小于PAPB EA围成的面积,最终得到PBBQBO围成的面积要小于PAAQAO围成的面积。这就是说对于医院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总收益是增加的。从上面的分析看,医疗服务机构在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方面是没有动机的。这就使医疗服务作为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面对医疗服务需求变化易涨不易跌,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黏性”。
3、医疗服务成本
医疗服务成本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具体包括医疗服务物力成本和医疗服务人力成本。医疗服务物力成本又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各医疗材料消耗,如一次性注射器,消毒剂等;医疗服务中的各医疗用建筑、医疗器材损耗折旧维修,如诊室、CT机等固定资产的损耗;维持正常医疗活动所耗费的能源,如水电费用等。医疗服务的人力成本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维持医务人员自身及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如医疗服务人员的工资、津贴和各类保险;二是为了使医务人员掌握一定医疗服务的专业技能所必需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这些医疗服务成本在医疗机构的营运过程中必须得到补偿。首先补偿的来源就是医疗服务收费。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物价等因素不断上涨,客观上必然刺激医疗服务成本的上涨。医疗服务机构运营即使利润很低,也是不能低于医疗服务成本运营,因此医疗服务价格下降被封底。
三、结论
医疗领域的服务同普通商品最大的差异就是普遍存在着政府干预的广泛性、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否定供求关系。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医疗服务价格具有很强的黏性。医疗服务价格作为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医疗改革中控制医疗卫生费用上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医疗服务价格易涨不易降的特性,单纯控制医疗卫生费用上涨,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医疗机构方面考察,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整个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不到50%,政府对医疗服务限价后,从补偿医疗服务成本的角度,他们会另辟蹊径去寻找收入来源。例如出现提高药价、诱导就医等,医疗卫生费用总体上还是不能降低。
正是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上述特征,因此,矫正市场失灵并保障个体能够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是政府应有的职责。医疗服务一方面要求政府的介入保证公平,另一方面也要求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因此,要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要逐年增加。政府在建立健全初级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要充当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即购买超出居民承受能力部分的医疗服务费用。
【参考文献】
[1] 李贺:医疗服务行业定价高的经济学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