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8-24 09:29: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1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课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事情吗?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 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做名片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听课教师反馈::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 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对这堂课,应该加入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测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就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来给他们做一下测试。

看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案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2

樊富珉教授指出,吸取、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心理咨询发展的成功经验能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更迅速的发展[1]。但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如果不加思考地照搬西方的做法就很容易出现“一个中国人用完全西方的理论给另一个中国人做咨询”的现象,出现适应不良。台湾的心理健康工作起步较早,且文化上与大陆一脉相承,对正处在转型和专业规范时期的大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两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脉络

1.1台湾心理辅导工作发展脉络

台湾的“学校辅导”包括谘商(大陆称为咨询)、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生涯辅导等内容。虽然与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概念上有所差异,但在工作理念、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及学术领域、专业分工和主体服务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2]。五十多年来,台湾的学校辅导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实务到实务与理论相结合、从行动到行动与制度相融合的发展历程[3]。台湾著名的辅导专家吴武典将台湾的学校辅导分为5个阶段:1)介绍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2)实验期(20世纪60年代),推动了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验计划;3)推广期(1968~1991年),以“九年国教”为标志;4)发展期(1991~2002年),以台湾教育部门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为标志;5)转型期(2002年至今)[4]。2001年通过的《心理师法》、2014年通过的《学生辅导法》都标志着台湾的学校辅导工作越来越专业。

1.2大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

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迄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叶一舵教授将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时期:1)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2)尝试、起步期(20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3)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4)推进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据教育部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对1538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陆已有93%的高校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92.2%的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全国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高校已增至1983所[5]。2011年教育部思政厅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这说明大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到一个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新时期。但各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并不平衡,以北京地区为例,有些学校的心理部门有800m2的工作场地,且专职人员齐备,设施完善,有专业经费;有的学校则只有15m2的工作场地,一个专职人员,没有专业的设施和经费支持。比较两岸的发展脉络可发现,台湾的学生辅导工作一直试图在学生辅导的普及化和专业化中取得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制度和法律建设;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属于大德育的范畴,目前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普及阶段,开始进入到专业发展和规范化的阶段。

2两岸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比较

2.1名称和机构设置

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普遍称为“学生辅导中心”,例如台湾师范大学称之“学生辅导中心”;或者为了凸显谘商的性质,称之“学生心理谘商与辅导中心”,例如彰化师范大学。从名称上看,台湾的心理教育工作包含个别谘商和普遍辅导,带有引导和帮助的性质。从机构设置上看,彰化师大与高雄师大的学生辅导中心为独立的行政或研究单位,属于一级机构,其余大部分均为学生事务处下属,或称中心、或称工作组,但工作均相对独立。学生辅导中心都拥有较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房间配备。大陆大部分高校仍沿用“心理咨询中心”的名称,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学模式”,缺乏发展的理念;有些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体现了发展的理念,但却忽略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性[6]。目前很多高校已经看到了这些弊端,从名称上开始了一些改革尝试。如,2015年3月清华“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改名为“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为学生服务的定位。大陆多数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管理体制上隶属学工部,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易于在全校推动,但这种隶属关系缺乏学科依托,至于哪种管理模式更合理,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从工作条件上看,大陆心理中心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有的学校其硬件配备已经超越了台湾高校,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有些学校则仅有一间个体咨询室,条件简陋。

2.2机构人员构成

台湾的学生辅导中心一般设主任1人,为谘商与辅导专业教授或有执照的谘商心理师担任,其他人员由专职辅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有执照的谘商心理师)、支援辅导人员(兼职谘商心理师、社工师)、协同人员、行政助理人员等构成。人员分工较为明确,且专业性强,负责咨询预约及宣传、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行政人员也必须受过基本的心理咨询教育。但目前台湾很多高校其专业人员比例还是较低,制约着台湾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一般高校会把正在取得资格认证的驻地实习人员作为重要的补充。2014年底台湾通过《学生辅导法》,规定大专院校中学生规模不足1200人的设一名专职辅导人员,超过1200人的则每1200人设置一名专职辅导人员,这就从法律的层面保证了人员数量和专业性。大陆的学生辅导中心一般设主任1人,但不一定为专业人员,可能由校长、学工部长或其他行政领导兼任。2011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每2000人增设一名专职教师”,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各高校执行的力度不一致,大部分高校未达到规定的人数标准,文件也并未提出辅助人员的聘任保证。从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上,大陆也与台湾存在较大差异。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隶属于学工部,很多专职教师还需要做一些评优、军训等学生事务工作,工作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因为学历教育的限制,很多专职人员虽具备了相关专业背景,但并未经过严格的心理咨询临床训练,专业能力有限;因职称评定、角色定位的模糊,很多专业人员对职业前景不看好[6]。

2.3工作内容

台湾新颁布的《学生辅导法》对学生辅导工作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采用相关课程、心理测评、相关辅导活动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身心发展、自我统整、学业、生涯发展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资讯;二是以个别或小团体为单位,针对学生的特别需求,实施心理谘商或治疗、危机管理、资源整合、个案管理、转介服务及延续辅导,并给家长及教师提供咨询服务,以协助学生解决认知、情绪或行为问题。工作重点和核心是服务,学生辅导老师作为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服务和帮助。大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与台湾类似,既包括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包括个别的心理咨询工作。但大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整个社会的认知程度有限,中小学的相关工作也相对滞后,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肩负着很多的知识普及功能,推广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和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但专职工作人员忙于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和行政事务,无暇做咨询等专业工作,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随着工作的深入,不管是学校、学生还是专业人员自身对专业性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专业性不足和边界不清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2.4伦理规范和配套法规

台湾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在伦理和法规方面的建设较完善,如《伦理守则》《性别平等法》《个人资讯法》《心理师法》等。对于处罚和上报等程序,处理部门也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如果出现违反伦理和法规的事情,都有“法”可依,按程序进行规范处理。这些规定都最大限度保证了来访者的利益,保证了由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也保证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性,捍卫了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制度和法规方面的建设显得非常薄弱。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并未对工作伦理和专业保证方面做出规定,行业协会的伦理守则最近才出台,而且大陆心理咨询工作须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也要满足维持校园稳定需要,很多咨询师感受到双重角色的冲突和伦理、法规困境。如遇到学生需要危机转介等问题时,往往都是特事特办,没有规范的伦理法规可以遵循。2013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标志着相应法规建设正在进行中,但还不够规范。

3台湾经验对大陆心理教育工作的启示

前台湾谘商与辅导学会理事长、高雄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徐西森教授指出:“台湾的现在就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大陆。”但他也谆谆告诫:“千万不要照搬某个具体的做法,一定要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3.1树立心理健康工作的生态观

从台湾学生辅导的发展脉络来看,一直非常重视制度、法规的执行,不断通过各个层面的呼吁和规范给咨询和辅导工作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不是心理咨询中心自己的事情,也不是学校维护安全稳定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都参与的事情。需要从人员、立法、制度建设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其他老师、学校、医院、社工、政府部门的资源,为心理健康工作营造积极的生态环境,发挥工作生态的整合作用。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等是生态发展的人员保证,立法和规范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制度保证,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本身的专业发展是生态发展的根本动力。

3.2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

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本身的专业性是行业信誉的保障,也是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只具备一点基本理念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不断提高高校心理专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保证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情,不能让专职人员沦为“大型活动组织者”“会议筹办者”“兼职咨询师的辅助者”。高校心理专业工作人员也必须处理好行政事务与专业发展的矛盾,保持专业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发展[C].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2]叶一舵.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叶一舵.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回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26-27.

[4]吴武典.台湾心理辅导的发展与现状[C].第一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研讨会讲纲,2003.

篇3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随着社会竞争加强,大学生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不适、心理困扰和心理疾患的情况变得比较普遍,因心理不健康而出现的大学生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大学生自杀屡见不鲜、近年来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校园极端事件,都是由于当事者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已经成为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心理知识是安全教育中重要部分。2.法制教育。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对于权利与义务、罪与非罪、罪刑法定等基本法律知识不明确,会出现因任性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伤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要全面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全面普及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做到自己不做威胁他人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事的基础上,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稳定。3.安全防范的意识和安全知识。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一直生活在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中,从未真正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成熟,对校园安全状况和社会治安形势认知不清,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出现了许多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犯罪事件,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必须强化防范的意识,唯有如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安全知识涵盖的内容广泛,笼统的可以分为人身安全知识和财产安全知识,人身安全知识包校内外活动安全、出行安全、防犯罪伤害、防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饮食安全等,财产安全主要有防盗、防骗、防抢。安全知识内容多、涉及广,需要仔细梳理,系统讲授。4.自我救助的意识、能力。当遇到安全事故、突发事件时,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帮助他人,而不应该表现出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而无知无奈、无所适从,这才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

篇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具体目标为: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素质临的任务,素质和个别差异,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贩妥善解决,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是人生中最不平凡的时期,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性成熟问题,经常困挠着他们,因此,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给予直接指导,诊断和矫治,帮助他们克服困挠,恢复心理健康。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不良习惯对学生身心的危害及指导,不良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纠正等,这部分内容强调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补救,避免问题的加重,逐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主要是对中学生中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四、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做到全员育心。

3、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篇5

2. 身体方面:不愿运动,常常出现头昏脑胀、想吐,经常犯病。

3. 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读不读书很随便,有时来学校读书,有时不来,来学校能认真完成自己做的作业,做不起就不做,也不愿意寻求帮助,学习成绩不太好。

二、个案背景

1. 该生母亲是二婚,她与前夫生有一儿一女,前夫出意外去世了,后来嫁给该生的父亲,42岁才生下他。奶奶说,当时怀起他时他妈打算不要,但男方强烈要求生下来。母亲生下他后第七天起,他就一直由奶奶喂养。随后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孩子L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2. 该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到七八岁时,爷爷也去世了,奶奶又找了一个老伴,奶奶和老伴经常闹矛盾,并且奶奶还信封建迷信,性格又比较古怪,还自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奶奶视孙子为宝贝,宠爱有加,特别是生活上吃什么很将就孙子,隔代教育效果差,造成该生从小就不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事情,就常常去想,又想不明白,也不愿意寻求帮助。

三、原因分析

通过和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一起分析该生的情况,我们发现,造成他现在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1. 家长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也不懂得做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由心理问题发展到身体出问题。虽然该生有父母,但是,其父母亲因为忙于生计,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丢给年迈的奶奶,平时也很少交流。听孩子说,就是父亲偶尔打电话也是问问奶奶在做什么,吃的啥,奶奶身体好不好,从来没问孩子身体怎么样,在学校如何,与同学交往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人问的感觉,严重地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觉得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解决,所以他常常去把些事情拿起来想,想不明白,遇到好与不好的都去想,特别是他受到委屈的事,他也不去辩解,就强迫自己把这些事忘记,想忘记得一干二净。他说自己把拳头握紧,进行深呼吸,但还是不行,这样有时肚子里的东西就想吐出来。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强迫症状。

2. 由于孩子是奶奶代管,奶奶教育方法落伍,只知道孩子的吃喝拉撒,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奶奶还经常说他妈妈没管他,爸爸也没拿多少生活费。再加上后爷爷与奶奶的不和谐关系,经常粗言粗语,也给孩子心理造成了阴影,孩子说他不愿把心理的秘密告诉大家,他怕说出了别人会说他是疯子。他说有时就想摔东西,把东西打烂,这样又觉对不起奶奶,因为奶奶还是很关心他的。所以他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愿来学校,并且听到学校下课同学的闹声和过道的震动声,头像要炸了,他只想在安安静静的环境中想问题,不愿意别人来打扰,这样形成了自闭症。

3. 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一般的学生等同,没有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按照学校正常的教育程序,是教育不好这样的学生的,但大部分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也是因为老师教育教学任务重,本来班上的学生就多,时间紧。学校心理咨询也只是摆设,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学校也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四、转化措施

针对该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具体说来,分以下几步来进行教育:

第一步:进行家校沟通,学校把该生的父亲母亲以及该生的奶奶分别喊到学校来,和学校老师一起商量对该生的教育方法。分析了该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告诫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的母亲,不要把自己身体不好,与家庭关系不好的现象带给孩子,我们要求家长在一段时间内,要和该生生活在一起,多给予生活上心理上的关心和沟通,多和孩子出去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亲子和谐。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不要操之过急。尽量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奶奶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说他母亲的不是,大人之间也要和谐,奶奶与后老伴的关系要处理好。

在学校,召开班级所有任课老师会议,在对待该生的心理问题上,老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同时要求老师们尽可能地发现该生的闪光点,想办法提高该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老师们要随时注意该生的表现情况和任何一点进步,及时反馈,及时表扬。

第二步: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制定该生的心理健康疏导计划。

1. 该生先到正规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等到心理得到控制后再来学校。

2. 对该生的学习先适当降低难度,该生的家庭作业和其他同学有所区别,量也适当减少,题目也是最基础的。并且,与家长约定,只要该生在某一时间段认真完成了家庭作业,可以满足该生一个小小的要求或给予适当的奖励。

3. 针对该生到学校害怕闹声的特点,教育班上的学生下课不要在教室和楼道疯打,尽量给他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有让跟他要好的同学与他一起玩、谈心,让同学把发现的情况告诉老师,老师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4. 家长学校一起努力,共同关注、关心孩子,上学放学由父母亲自接送该生,规定正式的作息时间,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第三步:由管到扶再到慢慢放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让该生养成最基本的生活、学习习惯,达到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然后,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一起商量,发动班级同学,一起帮助该生,让该生慢慢地融入到班集体中。

经过一期的共同努力,现在,该生已经融入了班级的正常交往生活。表现好了,也愿意来学校读书,有事也愿意跟老师讲,能和同学一起游戏玩耍了,学习上也基本能跟得上,基本上达得到一个正常学生的标准。

五、启发与反思

随着社会上重组家庭现象的增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一些大龄妇女身体不适,生下孩子无心照顾,经济条件的限制,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过早承受了家庭的矛盾,其性格、智力、情绪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和扭曲,而且也导致了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学习心理教育的知识,了解心理疏导的方法并采取的措施,利用教师的特殊身份,关注和关心着这个群体,协调好监护人和孩子的关系,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一)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篇6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根据桂教思政[2021]9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全区大中小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

二、活动主题

百年党史育新人,奋发图强赋“心”篇

三、活动目的

以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为主线,开展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爱党爱国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四、组织安排

1.活动组长:

2.活动副组长:

3.活动策划与筹备:

4.活动评委组:

5.活动后勤工作组:

6.摄影组:

五、活动时间

2021年5月25日起至本学期末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

1.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我校结合实际,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和成长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2.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校园心理氛围。

3.举办“护蛋行动”活动。以规定的材料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将其从固定高度自由坠落而使鸡蛋不破碎,以此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从中感悟生命的脆弱。

八、活动流程

1.2021年5月25日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

2.2021年5月25日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3.2021年5月25日-6月15日以学校为单位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

篇7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课堂氛围,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加强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学习能力。(4)有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1)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教学,组建讨论小组,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总结、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案例讨论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也要及时总结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1)确定案例类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为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心理、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挫折的承受与应对、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10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精选和制作3-4则案例。(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个主要心理问题,这个主要心理问题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解决的方法有心理学原理依据且多种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选择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涵心理学知识的经典事件,也可选择校内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典型例子。(3)设计与组织教学。第一,选择讨论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采用发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比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心理知识,获得原理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结合教学目标、案例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吸引学生并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冲动。(4)组建讨论小组。一个班级一般组建5-6个讨论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10人以内,一般以5-7人为宜。在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成员间要合理搭配,避免过于沉闷或过于活跃。还要确保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小组领导者可记录并总结好小组成员的观点,为小组在班级中讨论发言做充分准备。(5)熟悉教学案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这些问题既要难度适中,还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参考文献、为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问题做好预案。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个人准备,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将案例及相关问题和参考文献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讨论材料。

(二)课堂实施步骤。(1)呈现教学案例。按照选择的教学传媒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重温教学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也可根据讨论问题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难以程度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领导者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等多种方式,讨论对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其中的心理学知识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每个人和每个小组都会对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这样就会形成许多问题,这就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区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3)讨论解决方案及其实施。在对疑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适的方案。确定方案后需要讨论什么时候实施计划,如何付诸行动等。(4)总结、评价与反馈。第一,教师要分析、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明确重点。第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赏识表扬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师要要求学生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调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篇8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春期、与父母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若仅仅依靠传统的伦理学与教育学恐怕是不够的,若能借助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辅导的帮助,那么对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而团体心理辅导日渐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和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第二,活动的选题尽量小,以小见大,便于实际操作,还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相符合,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多设计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以下是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课程的教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使学生学会和他人的沟通探讨,学习自我欣赏和欣赏他人,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增强方向感。希望能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和启发。同时还希望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受,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方式:团体心理辅导,由教师指导,班干部协助

四、活动时间:共五次,开学后每周一次一单元,每次2~2.5小时

五、理论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发展观

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

六、活动过程:(见附表)

参考文献:

篇10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成立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个案辅导、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一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四、工作重点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学会沟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培养学校、家庭、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心理辅导,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工作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建立以班主任、思政教师为主体,以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以班主任、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重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手册》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心理理论知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研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

4、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广泛的做好不同心理疾患的学生思想工作。

5、开展学生心理调查,每学期至少一次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动态。

篇1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篇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常态的过程,记录着我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与研究的点点滴滴,因为重视,我们落实,因为落实,我们研究。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做法。

一、完善工作机制,为心育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与管理,部门主任任副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具体工作,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心育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明确任务,同步心育,形成良好心育氛围

学校心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院治疗部门。基于心育任务的明确,我们对教师、学生、家长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

三、立足学科教学,规范心育基本途径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应立足课堂,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1)规范专业课程开设及专职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工作。(2)规范课堂常规建设,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分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和谐、民主、开放、尊重的心理课堂氛围的形成。(3)规范团体辅导课,引领学校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心育工作质量

开展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低段重在开展同伴交往方面研究,中段课堂主要开展学习策略的研究,而高段主要从青春期教育方面进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问题。重视培训学习,选派专职教师、课题组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同时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五、拓宽心育渠道,促进心育工作健康发展

1.与少先队工作联动。通过宣传窗、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广播站开展“阳光心灵故事汇播音”,“心灵驿站”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