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基本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24 09:29: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统计学的基本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篇1

就我国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分析,许多零散问题研究缺少较大的结构背景,价值和功能不足。以文学经验观察,人们均是先理解文学,再对其提出期望,指导创造和批评。我国儿童文学是受动发生,离不开西方语境,依旧是理论资源和经典作品。儿童的审美标准和思想总是被成人思想所压制,因此很难形成真实的儿童文学理论。只有把儿童文学归于文化结构中去思考,才能辨析出儿童文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并非是以儿童文学去分析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定义

从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精神分析,本位儿童文学的概念最易让人接受。不单单因为本位儿童文学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也是因为他拥有全面系统的阐述。儿童文学应当是实用、透明的,应当改变后现代主义浮夸做作和写作风格。它是儿童心理成长和情感生活的必需品,儿童文学应当是感性、审美和愉快的。儿童文学的娱乐性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以自我感官为儿童读者所创作的,一些优秀作品能和儿童共享。但有些作家并不是为了儿童写作,只是因为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儿童审美能力相符,可供儿童读者阅读。此类作品也属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和没有一个特殊的界限,故此,我们不能一味判断儿童文学本质,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被孩子接受。当然儿童文学也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就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需要,它基本上是为儿童而存在的。

2.儿童文学批评的评价准则

儿童读者鉴别文学作品的能力不够,因此不能进行文学批评。而成人读者在阅读儿童文学之后,会有信心的判断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这就使得儿童文学控制权交予成人。成人作家创作只要针对儿童读者便可,成人批评者会用自己的方法或标准判断作品。儿童文学“成人本位”,会给批评者和成人作者较大的权利,忽视了审美要素。在批评儿童文学时,要明确批评的评价准则,而不是用成人的批评标准看儿童文学。

有的儿童文学先行者对儿童阅读故事进行区分,做出清晰的划界。正如现如今我们将通话故事看作儿童文学最佳的文体。童话是先隶属于儿童文学,后分在了大文学圈中。如果消除童话内的文学属性,自然会形成童话类型的作品,会引起儿童文学理论的混乱。另外,民俗学研究民间故事的方式对儿童文学有借鉴价值,却不能和儿童文学批评相同。儿童文学批评应当有自己的方法和目的。

3.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理论主要资源来源于文学之外的许多学科,比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哲学。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儿童的文学,这是错误的。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会偏离儿童文学创作的初衷,使得儿童文学的意义失衡。儿童文学的教育,是文学作品以审美方式影响儿童读者的程度。当然,这种影响和学校教育、家长道德教诲不同,但偏近于社会学沟通。儿童文学教育是成人和儿童的民主、平等交流,而不是灌输式和思想禁锢的教育。人的道德判断、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等,都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找到影子。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同情、勇气、公正、坚韧,《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活泼、机灵、聪明、可爱、善良等。

4.儿童文学内的“成人化”

有学者认为“成人化”会误导儿童文学作品转变为非儿童文学作品。固然“成人化”是儿童文学的重大问题,但儿童成长需要“成人化”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比如詹姆斯·马秋·巴里的《彼得·潘》描写了彼得潘神奇的本领和故事,可以勇敢无畏的对抗强盗胡克船长。《彼得·潘》长不大主题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反而吸引了较多的成人读者。儿童并不愿意像彼得·潘一样长不大,这样的文学内容反而使得儿童文学不够健康。

儿童文学中许多作品故事都是以成人思维解决人类情感矛盾,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有些儿童文学的“成人化”严重,蕴含着悲观主义的血腥、厌世、黄色、自私自利。这些思想影响到了儿童读者的纯真思想。而有些作品也过于偏窄,不顾及儿童感觉事物的方式,简化了成人话题。这类现象在儿童文学中很是常见,许多批评者褒扬这类作品的纯儿童性。但是,如果有意识的将现实问题和儿童文学保持距离,便不能从角度转移至儿童读者方面,反而使得儿童文学存在缺陷与不足。

结束语:

儿童文学理论的定义应当明确,便是儿童能够看懂并理解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价值性不是单纯的研究纯粹理性指导,而是能够和儿童读者进行对话。到目前为止,儿童文学仍没有读者和批评者有效沟通的方式,但并不代表该方式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发展,要完善新型的儿童文学批判。研究儿童文学要突出儿童读者和文学的基本概念,重视儿童文学批评的评价标准、文学教育和“成人化”因素。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00-03

当今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学习型社会,既需要具有正式组织边界的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也需要无正式组织边界的学习共同体为基石。其中,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探索,已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富有创意而又有重要价值的命题。本文仅就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意涵、价值、构架、生成原则和要点,以及推进策略和机制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意涵

研究表明,“共同体”(community)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当代语境下的共同体,一般是指以某种共同价值或共同利益为纽带生成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其中以创造实践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以知识创建为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是知识社会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和“共同体”融合的产物。其融合的根本缘由,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科技快速发展和变革。综合国内外学者主流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指以学习为核心理念和主要实践活动,以自主、协商、共享为基本特征,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生成的一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非传统社会群体。

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是指区域范围内,多种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网络状有机综合体。相对于学习共同体而言,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具有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性;另一方面又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共同体可以是“脱域”的,而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则有特定的区域;二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是综合体,其内在组织结构比学习共同体复杂得多;三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强调“终生”,显然较一般学习共同体,其内涵和构成不尽相同。

二、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价值

1. 促进知识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知识产业的发展。知识产业,包括知识生产业(研究与发展等)、知识传播业(教育业、信息业、文化业等)、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等)。学习共同体,特别是高层次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创新和建构为目的社会群体,是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其生成和发展显然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业、传播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2.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表明,要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夯实终生学习的社会基础,搭建终生学习的服务架构,形成终生学习的文化氛围。而学习共同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充满活力和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学习基因”,对满足上述的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均有其独特的作用。

3. 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学习共同体十分关注共同体每一个成员从新手向熟练者成长的过程。其强调资源共享和成果分享,强调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成员之间的意义协商和身份建构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这些,显然有利于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三、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框架探讨

在区域范围内,经政府引导力、行业推动力、市场调节力、成员单位主体力等“多力合一”的推动下,可形成多元终生学习共同体。二元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公共社区与企业园区、公共社区与教卫园区、公共社区与商务园区等生成的终生学习共同体;三元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公共社区、企业园区、教卫园区共同生成的终生学习共同体;四元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公共社区、企业园区、教卫园区、商务园区共同生成的终生学习共同体;乃至于五元、六元等终生学习共同体。

不仅如此,终生学习共同体可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就多层次而言,既有区、街镇、居民小区不同层级终生学习共同体;又有不同层次的区域成员单位之间生成终生学习共同体。在区域内,有中央所属单位、市属单位、区属单位等,它们之间也可以生成终生学习共同体,如大学校区与基层社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就多形式而言,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和运作的内在机制是不尽相同的,有共立目标机制、会议协商机制、项目合作机制、平台对接机制、交流互动机制等等。

概言之,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框架,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结构体系,见图1。

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原则和要点把握

1. 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这是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主体角色所规定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能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标志,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主体性原则,应贯串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全过程及其诸基本环节。

(2)民主性原则 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所规定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成员间平等性、协商性,包括共同体目标的平等协商、实践活动的平等协商、知识建构的平等协商、成果分享的平等协商,等等。民主性原则,应贯串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运作的全过程及诸方面。

(3)共享性原则 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宗旨所规定的。共享性,包括共同的事业、共享共同体资源、分享共同体成果、成员共同发展,等等。共享性原则,这既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之源,也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富有生命力之内在机理。

2. 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需把握的若干要点

(1)要协商取得成员间共同的思想认识 其中,特别要对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

(2)要协商形成成员间共同的目标追求 共同的目标,不仅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合作之源,也是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及其成员发展的方向和内源性动力。

(3)要协商设计成员间共识的学习实践方案 围绕共同目标,协商选择共同体某阶段学习实践的方案,包括确定成员间共同关注的学习实践内容,建立成员间共同认可并承诺实行的学习实践制度,创设有利于成员间对话互动协商的学习实践方式,等等。这是生成和运作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中心环节。

(4)要协商确定成员的身份建构及其运作的内在关系 这不仅保障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有序并有效地运行,而且可依据身份及分工,赋予成员相应的职责和权力,发挥成员的潜能,促进成员在践行共同体角色过程中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5)要协商制定成员间公认的学习实践激励措施 实践证明,相对于学习型组织而言,学习共同体通过其成员间协商,更能制定出符合共同体实际的激励举措。这是增强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及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五、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策略和机制

基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是多种终生学习共同体网络结构的有机综合体,因而要研究和探讨其推进的策略和机制。在实践中可采取如下的策略。

1. 先易后难,逐渐递进策略

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是一个过程。我们在展开推进工作过程中,要强化过程意识,切忌操之过急,一蹴而就。难度小的或条件较成熟的终生学习共同体可先推进;难度大的或条件还未成熟的,可创造条件再推进。这样,推进的范围可逐步扩大,推进的层次可逐步深化,使区域逐渐形成多种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综合体。

2. 双边、多边、全面推进并举策略

基于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由二元、三元……多元终生学习共同体构成,因而双边、多边推进生成终生学习共同体,是全面推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全面推进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又是双边、多边推进的背景和条件,有利于双边、多边的推进。据此,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应采取双边推进、多边推进、全面推进并举策略。当然,在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以项目启动,实施双边、多边推进。

3. 着力营造新的共同利益生长点策略

基于区域内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既有体制内外不同的组织单位,又有不同层级的组织单位,因而利益互惠共享是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也是生成区域内各类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具体而言,在推进过程中,只有真正给区域内诸组织单位及其人员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新的空间、新的效益,诸组织单位才会把“终生学习共同体”生成真正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并积极参与其中。据此,着力营造诸组织单位新的共同利益生长点,不失为推进区域终生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比较实际可行的策略。

就推进机制而言,应形成和实施功能性机构与跨组织权威机构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功能性机构,是指政府、诸组织单位;跨组织权威机构,在这里是指终生学习共同体的协调机构,如终生学习共同体协会、终生学习共同体联盟等。在跨组织权威机构未形成前,原有的功能性机构是协调主体,应着力发挥作用;当跨组织权威机构建立后,原有的功能性机构应渡让部分权力给跨组织权威机构,发挥其协调的主体作用。在区域内应建立政府与该权威机构的协商机制,特别在讨论并决策终生学习共同体的深层次问题时尤为如此。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主要设在地市州的专科类学校基本上都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而且专业设置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培养跟不上因规模扩张所产生的需求。于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我校多媒体教学形式占整个教学总时数的38%,如果扣除许多技能课、实验课的话,这个比例则高达85%以上。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对多媒体教学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功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差不齐。

一、必须深刻认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教育部在 2001年就曾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全国本科院校在安排教学时至少要有30%的课程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要求“各本科高校必须提高认识,并充分认识到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许多高校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软件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人们戏称多媒体课件PPT为“骗骗他”,课件制作粗糙简单,信息量小,多媒体的功能绝大部分没有发挥出来。这与各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对多媒体教学研究重视不够,精力和经费的投入不足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因此要在地方普通高校推广多媒体教学,解决教师在认识上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宣传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可以规定在公开示范课、课堂教学十佳比赛等具有示范性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排除其他教学方式的参赛资格,从导向上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具体体现。如湖北省教育厅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明确要求参赛教师在现场用三个小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性。要让学校主管教学的职能部门、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推动多媒体教学方式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我们在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排除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神秘感。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的诞生都会引发一场革命,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领域所引起的震动也不例外。我国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比较晚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才开启研制微机辅助BASIC系统之教学应用性研究;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5年的统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仅占35%,但在我国,其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猛的。我校在2003年时只有100多台电脑,但随着多媒体技术设备价格的不断降低和教学设备经费投入的加大,我校的电脑在2012年就增加到1500多台,多媒体教室也由当年的十多间发展到120多间。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以掌握先机,在技术上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手段,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方法上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推手。

三、必须迅速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

由学校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提高普通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教师特别是最近几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其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关键。地方普通高校仅仅拥有先进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把先进的设备只当做一堆摆设。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要具备良好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能熟练地制作与所授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发挥好两个方面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我们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问卷调查显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要求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进行培训,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对此要求还不十分迫切。为达此目的,我校已举办了多次包括多媒体教学等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45岁以下的教师都得到了比较专业的培训。湖北省教育厅规定,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参加电脑培训,经考核获得结业证书才能获得资格。

四、必须充分重视软件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许多高校对硬件建设还是比较重视的,学校购买了供多媒体教学使用的许多硬件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只适用于少量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只能用来进行技术性开发研究,有的甚至只是供参观和上级主管部门验收之用。在此情况下许多教师只能自已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虽然这更加适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教学经验不足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不够的双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着各种问题。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肯定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学校在购买一些必要的、比较规范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同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调动广大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五、必须合理地配置多媒体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是勿容置疑的,既方便又快捷,信息量大而广泛,与传统的黑板+课本的传统教学手段形成了强烈反差。我校有的教师就认为:“没有哪门课程不适宜于多媒体教学,关键看教师如何准备。但相对来说,年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有较大的硬伤,要有一个传统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过程。”把所有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从传统教学的方法慢慢转移到多媒体教学方式上来,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手段得到更新。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一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它不是万能的,其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完全没有必要因追求时尚而滥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就经济管理科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而言,其绝大多数课程如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等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活动图表模拟出很真实的情景,也可以随时改变一些参数,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新诞生的教学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片面地追求只会适得其反。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式不放,又不能因为追赶时尚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地方普通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优先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因此弄通吃透教材成为首要的任务。常规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处理。如果对教材内容不作精选处理,实际上是将教材直接搬到多媒体课件上,这容易使课件内容繁杂,不仅人为地增加了课件制作的难度,而且也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

因此,哪些课程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哪些内容不适用多媒体教学,我们的教师和学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统筹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合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推广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需要我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重新武装我们的教师队伍,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培训,使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为所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直接援手。

[ 参 考 文 献 ]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46

海南省由于历史原因在教育方面尚处于学习发展阶段。对比内地省份,海南省本科高校数量较少。目前,海南共有本科高校7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财经类院校1所:海口经济学院;师范类院校2所: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医学类院校1所:海南医学院。其中设有本科会计类专业的仅有4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和三亚学院。

所谓复合型会计人才,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其应当在掌握扎实的职业胜任能力之上可以及时适应财会专业及相关专业各方面的更新和发展,及时适应整个社会不断进步带来的各种变化,既会传统做账,又会对会计工作从不同角度进行审查,并能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当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也是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基于上述视角,笔者对海南省四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和三亚学院)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得出了它们在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国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普遍轻视市场需求。海南省也不例外,其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建立符合本土条件的能力体系。虽然在会计专业设置的相关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但多数都停留在纸面上,并未对市场需求进行实时调研。笔者随机走访了几位会计专业教师,向他们提问“是否知道目前市场中企业对于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是什么”时,普遍得到的答案还是“做账准确”。然而,就最近的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学位、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班干部经历以及在校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中的企业对于本科会计毕业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账目处理要求,而是向通识型、复合型快速过度。

笔者认为,在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上,我国本科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的高校教育。美国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经验也较丰富。早在1959 年,美国就有研究报告指出,会计人才培养要从“技术导向”转型为“管理导向”,也应重视通才教育。贝德福特报告指出各高校应明确会计在经济决策中的信息系统角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可见,海南省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及时调整。

2 课程安排不合理

2.1 课程内容重叠过多

目前,与全国其他高校相比,海南省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并无太大区别。学生大学一、二年级,除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这样的基础必修课以外,专业课仍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程为主。三年级开始,陆续开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以及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安排体系看似难度安排循序渐进、由分块到整合,但实际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看似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会计课程,但在基本核算和理论方面实际上是存在重复内容的。例如,学生在大二时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学中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会计要素及会计报表等知识,在大三的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其他行业会计的课程里又会涉及,并且涉及幅度还很大。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了教师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使学生会对会计课程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认为所有的课程都差不多,降低学习效率,更不能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整个会计学科的学科体系。

2.2 理论型课程课时过多

目前,海南省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的课时过高,实务型的课程课时偏少的情况。以三亚学院为例,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总课时为80节,但全部为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为零。而实际工作中,“审计”这样的工作是实操性极强的,仅仅知道“审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审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等等理论上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可见这样的课时安排明显是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工作的。

再比如,对于税务会计、税法这类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应用较频繁的科目,高校的课时安排则普遍偏少,仅为32或48学时。尤其是税法这一类课程,知识更新非常快,应当作为会计专业学生重点讲授的课程之一。据笔者调研,个别高校甚至没有开设会计电算化或会计实务之类的实操类课程。

笔者认为,也可以参考国外的课程体系设置,将一些知识更新快、对于学生未来工作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每学年都开设。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又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对接将来直接上岗工作。

2.3 实验课并没达到预期效果

如今企业多采用计算机记账,企业日常的各项需要财务处理的业务也基本都是在财务软件中完成。虽然,高校会计专业都设有一定比例的实验课,但基本还是停留在原始单据的识别、基本账目中“借”、“贷”应当怎样记分录中。例如,基础会计上课时,在理论课堂上,老师是教大家在作业本上每笔分录借贷方应当如何记;在实验课时,老师是教大家把分录写在单据上。实验课并没有达到与财务软件的很好衔接,也没用提升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兴趣,更没有让学生对整个的财务体系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分散、零碎的。而事实上财务工作的日常处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只有理解了整个体系才能更好的掌握如何处理财务工作的日常业务。

另外,验课的内容也基本上和理论课相似,并没有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进行现实模拟。例如,工资发放,这一企业财务部门最普通、常用的业务,现实中都是由企业进行个税、社保代扣代缴的,而在当前的会计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到相关讲解。

3 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海南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调研,笔者发现,专职教师中具有丰富企业实操经验的比例极低,甚至某高校会计专业中仅有两名教师具有企业实际会计操作的经验。其他教师都无一例外是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报考教师岗位的,仅仅是单纯的由“讲台下”到“讲台上”的身份转变。各高校也出于经费、时间、重视程度等种种原因,并未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实操培训,更没有定期输送教师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的顶岗培训,也使得教师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

另外,“柔性引进”措施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四所高校都没有注重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更没有聘请相关产业领域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兼职授课、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4 交叉学科比重较低、双语类课程较少

如前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只会“做账”的会计人员。海南,自从中央提出“构建国际旅游岛”以来,引来大批先进企业进驻。海南高校应将向社会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那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的培养就非常关键。笔者发现,当前这几所高校还是以会计类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筹融资、投资类、国际经济与贸易类课程还很少,双语类课程就更少甚至没有。高校基本除了大学英语外,只有一门会计专业英语是和英语相关的,而会计专业英语也只是侧重于会计专业术语的讲授,根本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上述问题都是基于笔者对海南省四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校进行的调查分析,初步得出的它们在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在调查走访中,笔者也发现每个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比、教学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对比研究将在之后的论文中讨论。

【课题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海南省本科高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课题编号:QJY13516043)

参考文献

篇5

案例分析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篇6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结束语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篇7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实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作者:张勇 单位:太原市迎泽区社会经济调查队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04-01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现代大学教育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系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与统计专业近200名专科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反复的试验及对比分析,概括出了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 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1.体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人才既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有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

2.体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统计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3.体现可操作性

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性意见,只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都是基于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Excel计算技术情况调研基础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能力完成各项形成性的考核内容。

二 统计学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统计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统计的基本问题、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搜集及应用。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等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实训等,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实施上,对每个单元的实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际单位现场参观、实习等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集中实训中配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专题实训,采取提前布置、课下阅读实训资料、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另外,还通过学生团队、统计网上指导、撰写与实习相关的统计小论文,甚至参与企业的具体课题制作等形式来贯彻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在指导方法上主要采用:(1)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及其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和具体调查方法、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社会调查方法技术程序化使用意识的进步。(2)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小组。通过组建调查小组和学生实习团队,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社会调查活动,增强独立地、全过程地使用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能力。(4)统计沙龙。这是针对统计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充分的准备;然后,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便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法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的方法,所谓“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采用课堂、作业、模拟实习、项目实训、考试等方式分别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教学资源库及课程网站的建设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完善教学程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这门课程网上资源目前还处于初级的状态,拟建立统计学基础的课程网站,逐步把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书、参考文献及教辅资料等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

总之,统计学基础是会计与统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我们本着实施采用层次推进法教学模式,运用模块组织教学,力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合理,从而体现统计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把该课程建设成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妍、王洪录.“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6)

篇9

从内容来看,SAS软件的具体教学包括:SAS软件的安装和运行;SAS数据集的管理;SAS的描述统计功能;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与对应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属性数据分析等。课程主要介绍使用Insight模块、 Analyst模块和编程方法来完成常用统计分析功能。

对于SAS的这些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与SAS相关的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透彻理解SAS这些基本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SAS软件的特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求教师能熟练操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一定高度来指导学生。

SA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求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上机操作。针对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主要采取的是机房上课的形式,即由教师主讲,学生单人单机进行操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统计理论知识较多,包含信息量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在传统统计学教学中,大量的统计数据运算往往是一大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只需借用一定的SAS软件,就可以将大容量的统计数据运算由计算机处理完成,能大大缩短演示图表、统计计算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通过调用SAS统计软件,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模型模拟的场景,各种模型曲线及趋势图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能达到普通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2 SAS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能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课前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关键。根据SAS统计软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如下基本问题。

首先,对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课件要列出重、难点,阐述所用到的统计原理和基本思想,并力求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其次,课件中应包含 SAS基本操作的步骤。不同于其他课程,SAS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课件中应图解出SAS各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骤,以方便学生对SAS操作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学会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课件对输出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由于SAS软件结果输出的图表较多,且为全英文显示,学生对输出结果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图表中各项指标和专业术语的含义。最后,课件应补充适当的内容以适应科技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时教材版本与机房所装版本并不相同,教师有必要对不同版本的SAS软件的功能和操作变化作一些补充,不断的充实教学内容。

3 SAS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而多媒体的演示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在SAS软件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演示要注意以下问题:

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9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35- 02

0 前 言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 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 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 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 结 语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和相关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宏观统计分析的支持力度,制度相关政策,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惠.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8):18.

篇11

生物信息学融合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的大量方法,已逐渐成为发现生命过程中所蕴涵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DNA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分子进化。医学统计学作为医科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就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各类研究中。随着生物新技术的诞生,在推动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同时,医学研究对象也由宏观的病人、生物组织拓展到微观的基因领域,所面对的实验数据在性质和结构上也都有所不同,这对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医学统计学的很多原理和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这些新研究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如概率分布的知识与序列相似性分析、蛋白质分类等技术密切相关;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经改进和结合后在基因表达数据的前期分析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这些大家所熟知的统计学方法更是在基因分类和调控网络的建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时加入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实例,不仅可以使学员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新发展,还可以提高学员对于医学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先进的生物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今后从事医学科研的能力。下面,本文在回顾医学统计学授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医学和生物信息学中的可能应用举例如下: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是医学统计学中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授课内容一般包括:二项分布、Possion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借助概率分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指标的特征、医学现象的发生规律等等。例如,临床检验中计量实验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就是依据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原理计算得到;许多医学试验的“阳性”结果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化学毒性的生物鉴定、样本中某疾病阳性率的区间估计等;而一定人群中诸如遗传缺陷、癌症等发病率很低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数或死亡数的分布,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细菌数的分布等都服从Poisson分布,我们就可以借助Poisson分布的原理定量地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

在生物信息学中概率分布也有一定应用。例如,Poisson分布可以用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BLAST (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能迅速将研究者提交的蛋白质(或DNA)数据与公开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序列比对。对于序列a和b,BLAST发现的高得分匹配区称为HSPs。而HSP得分超过阈值t的概率P(H(a,b)>t)可以依据Poisson分布的性质计算得到。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hypothe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统计推断部分的重要内容。假设检验根据反证法和小概率原理,首先依据资料性质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检验假设;在假设该检验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根据样本算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最后,依据概率分布的特点和算得的检验统计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支持所建立的检验假设,进而推断总体上该假设是否成立。其基本方法包括: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例如,随机抽取某市一定年龄段中100名儿童,将其平均身高(样本均数)与该年龄段儿童应有的标准平均身高(总体均数)做u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该市该年龄段儿童身高是否与标准身高一致,为了解该市该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又如,医学中常常可以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别;用2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是否相同等等。

这些假设检验的方法在生物实验资料的分析前期应用较多,但由于研究目的和资料性质不同,一般会对某些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结合。

例如,基于基因芯片实验数据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基因芯片(gene chip)是近年来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突破之一,它允许研究者在一次实验中获得成千上万条基因在设定实验条件下的表达数据。为了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在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那些在若干实验组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的基因是比较基础和前期的方法。这些基因常常被称为“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显著性基因”。如果将不同实验条件下某条基因表达水平的重复测量数据看作一个样本,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其实就可以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加以解决。

如果表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比较两样本(或多样本)平均表达水平的差异。

但是,由于表达数据很难满足正态性假定,目前常用的方法基于非参数检验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选择一个统计量对基因排秩,用秩代替表达值本身;其次,为排秩统计量选择一个判别值,在其之上的值判定为差异显著。常用的排秩统计量有:任一特定基因在重复序列中表达水平M值的均值 ;考虑到基因在不同序列上变异程度的统计量 ,其中,s是M的标准差;以及用经验Bayes方法修正后的t-统计量: ,修正值a由M的方差s2的均数和标准差估计得到。

三、一些高级统计方法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根据聚类对象的某些性质与特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聚类对象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归并为同一类。使得各类内的差异相对较小,类与类间的差异相对较大1。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似性度量方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K-means聚类法、SOM方法等。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医学中诸如:人的体型分类,某种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愈不同阶段的划分,青少年生长发育分期的确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表达谱数据的不断积累,聚类分析已成为发掘基因信息的有效工具。在基因表达研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是从基因表达数据中识别出基因的共同表达模式,由此将基因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功能及关联性。这种探索完全未知的数据特征的方法就是聚类分析,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无监督的分析(Unsupervised Analysis)。常用方法是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基因(样本)聚为一类,根据聚类结果通过已知基因(样本)的功能去认识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对于基因表达数据而言,系统聚类法易于使用、应用广泛,其结果——系统树图能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数据结构,直观具体,便于理解。而在几种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中,平均联接法(Average Linkage Clustering)一般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2。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是根据观测到的某些指标的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与聚类分析都是研究分类问题,所不同的是判别分析是在已知分类的前提下,判定观察对象的归属3。其基本方法包括:Fisher线性判别(FLD)、最邻近分类法(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s)、分类树算法(Classification Tree 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NNs)和支持向量机(SVMs)。

判别分析常用于临床辅助鉴别诊断,计量诊断学就是以判别分析为主要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及检查结果作出诊断;根据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预测病人的预后或进行某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以及流行病学中某些疾病的早期预报,环境污染程度的坚定及环保措施、劳保措施的效果评估等。

在生物信息学针对基因的研究工作中,由于借助了精确的生物实验,研究者通常能得到基因(样本)的准确分类,如,基因的功能类、样本归结于疾病(正常)状态等等。当利用了这些分类信息时,就可以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有监督的分析(Supervised Analysis)。例如,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对于已经过滤的基因,前三种方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而支持向量机(SVM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是两种较新,但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研究两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借助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关系的强弱,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其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检验、典型相关分析等。

我们常常可以借助相关分析判断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两个医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例如,采用秩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某种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相对含量与肝癌死亡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采用线性相关方法发现中年女性体重与血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等等。

生物信息学中可以利用相关分析建立基因调控网络。如果将两个不同的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看作是两个变量,相关分析所研究的正是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如采用线性相关系数进行两基因关系的分析时,其大小反应了基因调控关系的强弱,符号则反应了两基因是协同关系(相关系数为正),还是抑制关系(相关系数为负)。

四、意义

生物信息学不仅是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前沿,更是医学研究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重要领域,其研究内容已逐渐为多数医学院校的学员了解和熟悉。而如何对新技术产生的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却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物信息学实例,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医学、卫生领域的例子,将难以理解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前沿的生物实例相结合,拓宽了学员的视野,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使学员掌握了生物实验数据的先进分析方法,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今后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还有一些医学统计学方法目前也逐渐应用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诸如:遗传算法、熵理论等等。但这些方法已经超出了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的范围,我们将尝试在第二课堂或选修课中,作为补充知识进行讲授,供那些学有余力的学员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篇12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是医学统计学中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授课内容一般包括:二项分布、Possion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借助概率分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指标的特征、医学现象的发生规律等等。例如,临床检验中计量实验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就是依据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原理计算得到;许多医学试验的“阳性”结果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化学毒性的生物鉴定、样本中某疾病阳性率的区间估计等;而一定人群中诸如遗传缺陷、癌症等发病率很低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数或死亡数的分布,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细菌数的分布等都服从Poisson分布,我们就可以借助Poisson分布的原理定量地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

在生物信息学中概率分布也有一定应用。例如,Poisson分布可以用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BLAST(BasicLocalAlignmentSearchTool)能迅速将研究者提交的蛋白质(或DNA)数据与公开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序列比对。对于序列a和b,BLAST发现的高得分匹配区称为HSPs。而HSP得分超过阈值t的概率P(H(a,b)>t)可以依据Poisson分布的性质计算得到。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hypothe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统计推断部分的重要内容。假设检验根据反证法和小概率原理,首先依据资料性质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检验假设;在假设该检验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根据样本算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最后,依据概率分布的特点和算得的检验统计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支持所建立的检验假设,进而推断总体上该假设是否成立。其基本方法包括: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例如,随机抽取某市一定年龄段中100名儿童,将其平均身高(样本均数)与该年龄段儿童应有的标准平均身高(总体均数)做u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该市该年龄段儿童身高是否与标准身高一致,为了解该市该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又如,医学中常常可以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别;用2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是否相同等等。

这些假设检验的方法在生物实验资料的分析前期应用较多,但由于研究目的和资料性质不同,一般会对某些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结合。

例如,基于基因芯片实验数据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基因芯片(genechip)是近年来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突破之一,它允许研究者在一次实验中获得成千上万条基因在设定实验条件下的表达数据。为了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在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那些在若干实验组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的基因是比较基础和前期的方法。这些基因常常被称为“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显著性基因”。如果将不同实验条件下某条基因表达水平的重复测量数据看作一个样本,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其实就可以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加以解决。

如果表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比较两样本(或多样本)平均表达水平的差异。

但是,由于表达数据很难满足正态性假定,目前常用的方法基于非参数检验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选择一个统计量对基因排秩,用秩代替表达值本身;其次,为排秩统计量选择一个判别值,在其之上的值判定为差异显著。常用的排秩统计量有:任一特定基因在重复序列中表达水平M值的均值;考虑到基因在不同序列上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其中,s是M的标准差;以及用经验Bayes方法修正后的t-统计量:,修正值a由M的方差s2的均数和标准差估计得到。

三、一些高级统计方法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根据聚类对象的某些性质与特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聚类对象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归并为同一类。使得各类内的差异相对较小,类与类间的差异相对较大1。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似性度量方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K-means聚类法、SOM方法等。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医学中诸如:人的体型分类,某种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愈不同阶段的划分,青少年生长发育分期的确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表达谱数据的不断积累,聚类分析已成为发掘基因信息的有效工具。在基因表达研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是从基因表达数据中识别出基因的共同表达模式,由此将基因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功能及关联性。这种探索完全未知的数据特征的方法就是聚类分析,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无监督的分析(UnsupervisedAnalysis)。常用方法是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基因(样本)聚为一类,根据聚类结果通过已知基因(样本)的功能去认识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对于基因表达数据而言,系统聚类法易于使用、应用广泛,其结果——系统树图能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数据结构,直观具体,便于理解。而在几种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中,平均联接法(AverageLinkageClustering)一般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2。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是根据观测到的某些指标的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与聚类分析都是研究分类问题,所不同的是判别分析是在已知分类的前提下,判定观察对象的归属3。其基本方法包括:Fisher线性判别(FLD)、最邻近分类法(k-NearestNeighborClassifiers)、分类树算法(ClassificationTree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NNs)和支持向量机(SVMs)。

判别分析常用于临床辅助鉴别诊断,计量诊断学就是以判别分析为主要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及检查结果作出诊断;根据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预测病人的预后或进行某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以及流行病学中某些疾病的早期预报,环境污染程度的坚定及环保措施、劳保措施的效果评估等。

在生物信息学针对基因的研究工作中,由于借助了精确的生物实验,研究者通常能得到基因(样本)的准确分类,如,基因的功能类、样本归结于疾病(正常)状态等等。当利用了这些分类信息时,就可以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有监督的分析(SupervisedAnalysis)。例如,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对于已经过滤的基因,前三种方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而支持向量机(SVM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是两种较新,但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研究两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借助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关系的强弱,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其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检验、典型相关分析等。

我们常常可以借助相关分析判断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两个医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例如,采用秩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某种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相对含量与肝癌死亡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采用线性相关方法发现中年女性体重与血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等等。

生物信息学中可以利用相关分析建立基因调控网络。如果将两个不同的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看作是两个变量,相关分析所研究的正是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如采用线性相关系数进行两基因关系的分析时,其大小反应了基因调控关系的强弱,符号则反应了两基因是协同关系(相关系数为正),还是抑制关系(相关系数为负)。

四、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