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24 09:29: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篇2

乡土景观最常见的解释是具有地域性、本土气息的景观,不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追求复杂的形式,不接受新型技术的创新,遵循本土的环境气候、风俗文化,形成一种普通寻常的生活环境。江南水乡、黄土高原、蒙古草原等这些不同地区的乡土景观构建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自然景观,但乡土景观却不包括高楼林立的建筑群和新型住宅区。乡土景观是创造者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满足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需求,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环境创造出来的,因此乡土景观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自发性的自然或人造景观。

二、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乡土景观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乡土景观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面对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为了在精神上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乡土景观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存在。在乡间踏青、嬉戏娱乐,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很好的放松,乡土景观设计也无疑是利用了这一点,与城市景观设计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晚饭的餐桌上是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果蔬,这何尝不是对劳碌了一天的身体与心灵的慰藉。乡土景观设计使人们精神得到满足,返朴归真,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二)乡土景观对历史文化的意义

中央电视台cctv1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无疑唤醒了匆忙生活的人们一颗温柔敏感的心,唤醒了对诗词的向往,对田园生活得向往。如果一个人有一颗温柔敏感的心,那么他一定是善良、勇敢、认真生活的人。属于寻常百姓的乡土景观无疑也能唤醒人们温柔敏感的心,它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将地域的历史文化用建筑景观的方式记载下来。我们触摸到这一片土地,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车轮,过往景象历历在目,唤醒我们尘封的心,使我们更加勇敢认真地生活下去。

(三)乡土景观对地域特色的意义

一张独具特色的明信片都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特点,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乡土景观。乡土景观是特定区域的乡土文化,是对当地风俗的传承与保存,要使现代的景观中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何不将地域特色运用其中。乡土景观体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现代景观设计师可以将其作为设计参考,从独特的设计角度出发,形成别树一帜的设计理念,丰富拓展城市景观,为人们打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乡土景观对人们情感交流的意义

人们对城市的影响大都是“冷森森的钢筋水泥”。如何使现代景观多一点灵性与人性,使冷冰冰的建筑物也能慢慢温暖城市人们的内心,现代景观设计师可以将乡土景观融入现代景观中,为人们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相比于乡土景观,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往往过于单调,缺少一些感性的思想在内,呈现出来的形式往往并非是生动自然,给人的感觉并非是可亲温和。设计者对景观应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将乡土景观融入现代景观中,把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中,使现代景观更具灵性,有利于人们情感的交流,开拓出现代景观设计别树一帜的设计理念。(五)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意义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一切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均来自于自然,各种发明家的发明创造也均来自于自然。大自然的山水、声光、草木和各种动物使乡土景观拥有更加独特迷人的风格,虽没有现代设计严谨的科学理念,也没有创新新型的设计风格,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乡土景观的深沉热爱。乡土景观浑然天成,像一块璞玉一样不经雕琢已熠熠生辉,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现代景观设计也不断地从大自然中,从乡土景观中提取设计灵感,开拓设计思想,不断地在努力丰富城市人们的生活内容。乡土景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习惯风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设计师无论是有没有基于科学的设计经验,抑或是有没有基于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法,现代景观设计想要达到一种理想的景观,需达到天地、人、神灵的和谐。乡土景观的多样化给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思路,现代景观设计师正在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充满灵性的内心不断丰富着城市现代景观,返朴归真,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现代人们的情感交流构建更多的平台,为促进城市建设不懈努力着。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借鉴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从乡土景观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意义、乡土景观对历史文化的意义、乡土景观对地域特色的意义、乡土景观对人们情感交流的意义、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不同层面的分析研究,抛砖引玉,能够让大家对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借鉴应用上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作者:常玺强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场所;隐喻;情感;景观设计;应用

“正方体”、“十字椅”、“闲聊”等是广安金安大道一段路上的雕塑,也是广安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其中的隐喻性也融入其中。在国内环境景观设计中,使用者的物质功能需求依然是设计师对场所的初步界定和认识,其中环境场所具有的精神功能常被忽略[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环境场所的宜人方面也有了更新的标准,各种新观念、新方式也慢慢注入到了环境景观设计中。因此,景观设计师应更倾向于对人的关注、关怀、情感性等方面。场所本身的情感性和隐喻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场所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场所是景观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支配物体,让对象和环境合理的融入,同时也可以主宰事物,形成导向,彰显其独特性。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场所的理解不断地延展,同时场所的设计对象也有了重新的定义。社会生活中和人有关的三种关系,即人、人与他人、人和周围环境之间,这些新的设计理念逐渐代替了原来的“物”,这些新的设计内容也被运用在了现代景观设计师的创造活动中。比如座椅就从以前的单一使用功能转变成了现今集美观、实用于一体的综合展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从环境的场所性来分析我们身边熟悉景观设计,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根本性变的化,其中,情感交流更是连接人和环境之间的感性纽带。在环境和人之间起着桥梁传递作用的是场所。当然,要取得场所和人之间的共鸣,丰富的感性内涵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息息相关的环境场所不单停留在满足舒适与自然,更向着有趣,个性等较高层面的方向需求。

二、场所隐喻性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场所是环境景观与人感知之间的交流,包括功能性和隐喻性两大类。前者功能性是指场所中的各种明显的标志,或联系使用功能的物体,有些指示性较明显、有的较含蓄。如广安思源大道、中桥等场所中的座椅,休息就是功能性的体现,表现简洁、容易让人接受。后者隐喻性就相对表达含蓄、内敛得多,但其中的含义更让人记忆深刻。隐喻的作用就是能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设计手法,借助隐喻,景观的灵魂由景观本身存留下来。并且隐喻主要通过深层次文化、心理特征等较高层次的信息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设计师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许多环境景观中的对象,都能够用隐喻的方式传情达意。隐喻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充当着环境和人之间的平衡剂,是场所人文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3]。隐喻一词是从希腊语metaphora中产生的,表达“意义的转换”的意思。最早,隐喻是语言学的一种修辞手法。即一个词它本来并不具有或用一个词表达它不能表达的意义[2]。在语言学中,隐喻被当做是对语义、语法、逻辑正常规律的违反,产生新的意义才是最终目的。对场所的认识基础之上建立景观的隐喻是首要条件,其次,还必须依附于场所。在景观设计中,场所的隐喻超越了语言学中的修辞意义,成为了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手法,在场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纳入了景观场所系统的创作、设计中,从而迎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环境精神情感。

三、场所的隐喻性在广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1.思源广场

广安思源大道华电广场的雕塑,建筑和艺术合力创造了一个圆柱体的外形,柱体上半部分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镂空水滴形体。白天,在日光下形成一个色彩和空间的迷宫;晚间镂空形体更是通过灯光让整个柱体内部变幻莫测、联想不断,似乎是在引导着人对生命的思考,设计师运用这种隐喻的设计表现方式引起了众多人群的注意和围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忍不住向里张望,引发思考。这一景观作品暗示着整个环境的人文关怀,让欣赏者和设计师有了互动,交流,这种丰富的隐喻特征将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美好的色彩。

2.滨江公园

江宁大道一段一号的学府公园中,三大区域石头的表现是主题。在地面上随意放置的很多大型石头构成了一个迷宫。孩子们可以捉迷藏或玩耍、路人可以将它作为休息的座椅、摄影者还可以把他看作是摄影内容的一部分因素。总之,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玩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符合不同阶段人群的心理特征,包涵其中的隐喻性和大家的互动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3.北辰广场

广安城北人工湖的广场上让人捉摸不透的几何门也是优秀的设计作品。宽敞的广场,几道高大绿色的几何门从小到大依次矗立。三根简单的线条、醒目的几何体、循序渐进的位置,几何门的色彩、材质更是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设计师将作品的大气、醒目完美的呈现,独具特色。隐涵其中的功能性也随之尽放光彩:有人看作是门、有人当做柱子、更有人靠着当做支点放松。看着这亲切的绿色、感受着它的功能美,人们不得不感叹设计师带来的这一系列和谐美。世界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人对自己紧密关系的环境发展也会更侧重于精神、情感的方面,设计师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各种景观设计。对发展迅速科技的崇尚,对场所的高标准需求,现代的人们更喜欢和一种诗意的场所体会、互动、交流。场所中隐喻性的合理、夸张的表现各显魅力,作品中体现的人性化、人文感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增长。

作者:黄鑫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篇4

(一)儒家美学思想的渗透

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和主流,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论语》中,孔子主张“美善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儒家的美学观。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仁即人,引申为“爱”,其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就是“仁爱”。而“中和”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美学思想之一,在艺术上倡导“中和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处处渗透着儒家气息,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人们提供舒适和适宜的生活环境,显示出和谐之美。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美学的审美观点。

(二)道家美学思想的融合

道家美学是以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为思想特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美学核心是“自然无为”,蕴含目的性和规律性;庄子的美学思想则强调“道法自然”,故“妙”出于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与儒学用自然来比拟人事,迁就人事相反,则是要求彻底舍弃人事来与自然合一。道家在艺术美、自然美以及人格美等领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具有自由性,主张自然无为,尊重个性,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在中国长期的文艺实践创造中,为中国古典美学留下宝贵的思想遗产。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其基本特征,通常以自然的景色来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不求轴线对称,花草树木都是顺应其天性自然生长,把天然之趣作为追求目标。

(三)禅宗美学思想的体现

中国的禅宗始于南北朝。将佛教思想应用于审美和艺术上所形成的禅宗美学,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蕴含了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注重内在精神境界。禅宗的这种精神反对人工雕饰,与西方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禅宗美学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体现在对意境的影响,“空灵”的韵味渐渐成为艺术意境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平淡、悠远、纯净、自然的闲适之情,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综上所述,华夏美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儒家思想在道德伦理上有所建树,但在艺术的影响上不如道家深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让人们更向往精神的自由。同时,禅宗作为佛教思想的一支,在艺术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在不同美学思想学派引导下,景观设计也会出现不同的形式美。

二、从美学视角探析现代景观设计的旅游价值

景观是一种目的地艺术,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最明显的就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旅游行为,例如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等大都市的博物馆一直是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向往的,也由此带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产生旅游的愿望和行动。由此可见,在重视环境、保护资源、传承文化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以中华传统美学思想来丰富现代景观设计的旅游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人性化和谐景观

儒家美学中的“仁”“中和之美”等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一定程度的启示。儒家美学中“仁”即是当前“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景观中的一花一草都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现代景观设计以满足大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尤其更要为特殊人群考虑,如为老年人提供材质合适的坐凳来休憩、景区台阶不宜太高太多、残疾人的活动空间要保证便捷性和安全性、在合适的地方设置母婴休息室等。这些人性化设计都是既满足特殊游客追求愉悦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对游客的关爱。儒家思想中“和”的设计语言在景观设计中可以理解为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在景观设计中,要将人同景观紧密联系一起,融入人性化设计理念,以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更多的服务,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充满人性化的景观设计要传达出对自然、人、动物的关爱,需要设计师花大量的心血去关注和探索。

(二)生态化自然景观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注重生态特征,营造自然的环境。当前很多设计师热衷于“创造”景观,人为强加在自然之上的设计虽起到了一定美感,但也付出很大代价,特别是一些较敏感的地区,如缺水地区硬是搞喷泉景观。与此同时,近些年,旅游热的背后也给旅游景区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乱涂乱画、随意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使原有的自然、文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环境质量角度分析,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净化空气、提供氧气、调节气候等生态意义;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生态和谐、景色优美的景观设计,会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使游客口口相传,加强了景区的品牌宣传,提升景区经济效益;从生态环保理念分析,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和接触自然的机会,向游客传达保护环境的意识,成为环保教育的天然讲堂。

(三)地域性文化景观

禅宗美学对于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实际上是从情感化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建造。“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因此,景观设计情感化表达还体现在民族文化中,但当前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与传统美学日渐疏离,导致景观设计失去地域风格。盲目效仿西方风格也让中国景观失去对西方游客旅游的吸引力。因此,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镇,景观设计都离不开民族的、地域的文化根基。对此,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师应予以反思,作为一名游客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与自己生活、居住所在地域不同的景观展现。设计师应该把所在区域最本质的文化元素通过景观设计表现出来,努力发掘设计场地特定的文化景观。同时还要发扬优秀的民间风俗传统,从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用景观设计的手段加以创造,从视觉上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如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建筑特色及风土人情等。综上所述,对地域性文化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的营造,不仅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民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景观设计的文化提升带来旅游价值的提高。中国文化也会因为旅游地的传播而扩大在全世界的影响。

篇5

1引言

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成为了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态、自然、质朴的环境已经荡然无存,城市的居住者离自然也越来越远。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巨大的转变。农村开始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风格,拼凑出了风格杂乱,没有价值的农村建筑。这种盲目的跟风,不仅毫无美感和特色,也使农村丢失了原本的乡土特色。因此农村景观改造面临着一个杂乱的现状,对于这种恶劣现象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使其回归原本的自然的美丽乡村。

农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都市景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将设计城市景观的方法用在农村景观建设中。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将农村建造成现代化的城市,而是要在农村耕地和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耕种用地不变少,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民生活富裕,农业增收等等是建设农村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农村景观设计的基础和要求。设计者应实事求是,立足于农村客观形势和状况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2农村景观设计的意义

农村景观设计对于新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资源,促进农村农业增收,带动农村经济,使农民致富。

首先,解决农村的生活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农村俊秀的山川河流,浓厚的聚落文化,民俗风情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开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

最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工作压力极大,需要一个自然的,宁静的,优美的地方放松心情。农村就具有这种优势,美丽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喜爱。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思想和经济差距。

3农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3.1保护农村自然环境的原则

城市圈不断的往外扩张,人口急剧增大,很多污染严重的工厂选择建在人口较少土地较多的农村,对于卫生保护意识薄弱和卫生设施基础不完善,这无疑对农村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农村景观设计的最主要目的和意义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农村工作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保护。

3.2尊重农民耕作生活的原则

设计应围绕人的生活需要,如果脱离人的设计则会变的毫无意义。进行农村景观设计需要到实地进行调查,解决实际问题。不了解农村当地生活的环境和状况,是无法设计出符合满足农村的景观设计,不贴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景观设计会破坏农村的自然环境,影响农民的赖以生存的耕地。

3.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

农村景观设计需要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本土资源提供农村生产、生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加强交流和融合。最近几年,农村观光旅游发展较为迅猛。很多地区抓住了这个机遇,充分调动本地的各种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很多成功的国外乡村景观生态旅游案例,在不断的启发我们,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美丽乡村。农村旅游景观设计,不经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防止本土文化的流失和破坏。

3.4弘扬宣传本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文化,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是人和土地和谐共生的揭示。而这种“土”味浓厚的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往往会在时代的洪流里慢慢的消逝。发挥和传承本土文化显得尤为的重要,乡土文化是经过千年岁月累积而成。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样神秘的东西也随之越来越少,一些原始的,质朴的村落经过开发早已丧失了最初的形态。一般那种越是偏僻,越是很少与外界来往的农村聚落,本土文化保留的越是完整。“乡土”是农村的灵魂,失去灵魂的农村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3.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的沼气经济、实用、环保、节能,有利于农村可持续的发展,在农村景观环境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让环境变得更美丽和清洁。

4农村旅游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将焦点放在田园风光上,农业从第一产业开始转向第三产业。因此农村旅游景观设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4.1景点的设计

一般作为旅游开发的农村,自然山水风光一定是非常宜人的,设计者不需要刻意再去雕琢和人工化造景,而是需要将其自然发挥到最大。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景点景观设计,例如农耕艺术、美化农庄菜园、养殖业环境的美化,将农作物进行艺术造型改造、采摘温室瓜果。农村旅游场景的布局应该围绕形式美的原则,突出景点特点,强化和营造纵向上的视觉美。

4.2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设计

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吸引着城市人,农村农业园在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特色来迎合城市人,麦田、菜园、果园、梯田、苗圃、温室、鱼塘等做为农业园的内容,可以进行特色旅游改造,可以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和瓜果蔬菜。

大地的艺术是自然美的,农耕田园艺术是人工和自然结合出的艺术美,是包含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美,是感人至深的美。

4.3旅游商品的设计

民间手工艺具有地域性、艺术性、大众性、娱乐性等价值,像拨浪鼓、竹蜻蜓、风筝、面具等都是民间传统玩具。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体现。现代物质、文化的冲击,很多乡土民间艺术品因为没有了实际效用而成为观赏物或者逐渐的消失。设计者应挖掘这样的具有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吸取其中的特色,加以利用、改造,设计为有价值旅游纪念商品。

5结语

新农村景观设计需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凸显文化特色,不然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一些不正确的农村建设理念需要纠正,设计者应该用最质朴、经济的设计描绘新农村蓝图,唤回那些自然、和谐、宁静的美丽乡村。“创造白话的城市和白话的景观。尊重平常、回到人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以获得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我们需要白话的农村。

篇6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本文针对现今设计当中普遍存在的对中国古典园林理解的不够深入或者偏颇,所引发的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从而进行的一些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因为在探索追求更好的设计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只尝试着去发现新的形式,却忽略了怎样更好理解传统园林的精髓。面对这一现状,中国的园林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盲目追随形式的造园手法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在方寸之中达到寄情于山水,达到本于自然的理想境界,就需要将传统的造园手法与当代景观设计充分的结合起来。我们只有在真正意义上深刻的理解中国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深入其内涵,并将之有序的结合到当代造园手法中,才能提炼出中国现代园林的特征。

本文研究课题为“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对“借景”这一造园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实践当中,从而进行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

二、借景造园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一向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文明于世。其原因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所进行的分隔与组合恰到好处。其中的“借景”为中国古代造园手法运用最多的手法之一,它可用于扩大景物深度、广度,使有限空间获得无限的意境,从而丰富游赏内容。因此“借景”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借景造园手法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1直接借景

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比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或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相互借景。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山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较高的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节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2.2间接借景

间接借景是一种通过借助水面、镜面映射或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由于静止的水面可以反射物体的形象从而产生倒影,镜面与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够映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这种借景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而有助于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四周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三、借景造园手法的继承与拓展

3.1借景造园手法的继承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大自然的景观绮丽多彩,曾经主导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借景造园手法在世界园林发展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要继承中国的借景造园手法,要深刻认识到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意义。中国园林体系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非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表现,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中的审美境界。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概括,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并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理念。甚至直接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3.2借景造园手法的拓展

今天的设计环境与古代有很多不同,所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然要有所拓展。而拓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将那些有恒久意义和对今天设计有启示的方面进行拓展,舍弃那些阶段性的、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应该吸取传统造园手法的精华“因借”,即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意识的拓宽景观视域,充分利用景观内外一切可借之物,打破原有的界域而扩大视域范围。所以,摒弃那些矫揉造作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园林中最具特色的意境和思想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与文中所倡导的借景观点相结合是完全行得通的。如此一来,便可以将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为当代的景观设计语境。而传统“借景”的造园手法也会在当代景观设计中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加深远的指导意义。

正如上面所说的,视景点和建筑通过设计,使其具有提示意味,那么,建筑的入口小径同样可以设计的委婉动人。比如通过暗示的程度使游客感受这种意境。就像站在山脚下望着与茶园融为一体的茶室,触不可及,使人按捺不住想去探个究竟的急切心情。顺着狭长的、一波三折的石砌坡道向茶室走去。最后,到达终点时,会看到一汪纯净的水面,建筑犹如漂浮在水面上,让人驻足。这种效果要比直接看到建筑本身好得多。

四、总结

回想起来,我认为在寻找梦寐以求的景观规划中,并不是没有得到回报的。沿着这条路线我阅读了一些对借景造园手法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他们的许多设计思想对我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我了解到形式不是规划的本质。

中国传统园林也好,当代景观也好,物质手段最终为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服务,总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作为意境的创造是二者共同的最高目标。传统园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是当代景观设计中应该学习的,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包括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情趣早已不同与古人,但意境仍然是他们精神层次的最高境界。

传统先于我们存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传统总是影响着我们,决定着我们,我们已经被侵入传统之中,只能在传统中进行理解。因此,理解过去意味更多的是把握未来。而我们研究传统借景造园手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发展我国独特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从国际语境中看,中国景观设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对自然面对传统的态度与举措才刚刚开启,无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继续以中国速度前进,还是放缓脚步,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景观设计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生存的艺术》俞孔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设计学》【美】约翰.西蒙兹巴里.斯塔克(著)

篇7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绝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基础需要,而是有了更高的品质上的要求。景观设计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当前阶段国内的景观设计更多地开始融入西方的文化元素,甚至对于西方的古典建筑直接进行复制,雷同化、图纸化、概念化的现象充斥在景观建设中,让我国自身的地域性特色相形见绌,如果对此不加以控制,我国地域文化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将会消失殆尽、不复存在。因此,对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设计人员应当挖掘景观设计更加深入的文化内涵,让景观设计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并将地域文化以符号或者其他形式置于景观设计中,给人们带去更加具有深刻印象的视觉冲击。

1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涤而存留下来,它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人们对于自我生存的地域具有深深的依恋性和喜爱性,对于其他人生活的地域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将地域性展现在景观设计中,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景观的再造。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对历史的铭记。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历史铭记的需要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让人们通过景观设计对历史产生深深的思索和冥想,让人们通过景观设计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让人们以史明鉴,对中国历史文明进行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历史性赋予了景观设计不同于现代的深刻含义,让其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历史标志。

1.2文化铭记的需要

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但是它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大众文化,而是具有区域性的一种特色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是从文化的角度塑造景观设计的地区风格,这种设计融入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景观设计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产生极大的认可。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将会让作品成为一种地区性的标志。

1.3创作源泉与美感的需要

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联系,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需要,同样也是设计者的需要。设计者从地域文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从地域文化中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并将之幻化成为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展示,使人们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牢牢记住极具特点的设计。同时,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联系也是展现美感的需要,其能够反映设计者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也能够通过地域性的特色展示设计的不同美感,让景观设计具有中国风,具有传统的深层次的思想与内涵。

2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应当注重保留其地域特色,加之传统元素的演变而形成的符号文化,使景观设计作品独具特色。景观设计以地域文化为支撑,以设计手法为表现手段,只有将两者完美融合才能让设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才能让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

2.1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收集素材

让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很好的展现,首先做的应当是对素材的收集,只有对素材进行仔细的甄别和筛选,才能将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予以充分保留,才能在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在对素材进行选择的时候,尽量收集较多的,可以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予以保存,而对无用的、错误的素材则予以剔除。设计者在进行素材选择的时候,也是对自身设计思路的一种整理,以便使其设计语言更加丰富,这样,设计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就景观设计而言,可以挖掘的地域文化素材很多,如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在区域范围内的老店、老字号等,所有这些素材都可以被设计者使用。甚至一些区域的地容地貌也可以被很好应用,成为景观设计很好的素材。

2.2结合设计思路对素材进行整理

设计者不仅需要对素材进行整理,同时对于地域的文化和历史还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透彻了解,才能将之与景观设计进行更好的结合和应用,才能对其进行提炼,形成最优的设计元素。设计者在收集地域文化素材的时候,一般所收集到的资料都是比较抽象的,无法直接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这时候就需要设计者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对素材进行整理,将收集并可能会应用的素材进行符号式的转化,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符号的应用来展现地域的特色。要在立足于本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可用设计元素的提取。元素形态的提取主要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人物、事件、寓意等五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对素材进行考证,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最合适的手法进行展现。

2.3将素材转化为设计符号进行运用

设计者在对素材进行整理、提炼之后,应当将素材转化成为设计符号,将设计符号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对其地域文化进行展示。地域文化素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只能够以设计符号的方式得以充分呈现,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其所转化的符号进行充分设计,既需要保留其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需要结合景观设计的需要进行衔接处理;既需要保留传统的历史部分,又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进。因此,设计者需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改进,才能让其在景观设计中富有生命力。设计者可以通过借代、改造、创新等各种手法对其进行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目的就是将其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同时也展现出自身的特色,让两者浑然天成、合二为一。

3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对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能够极大地弥补我国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的现状,并赋予景观设计以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设计者要提高自身对地域文化的敏感性,并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王诚吉,樊俊喜,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03):240-244.

[2]魏雯,汪燕,苗宝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革命老区环县环江风情线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222-227.

篇8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及自身的居住环境。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涌现,人们不仅需要创造悦目的环境,而且需要创造健康、生态、安全的环境。一些设计师本着社会责任感,意识到生态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得到重视,将以人为本的宗旨放置于更宽泛高尚的自然生态圈中,兴起了人与自然“互依共存”的生态主义思想,并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之路。

1 相关概念阐述

1.1生态伦理学的概述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素,追溯到人类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的源头及进程,它广义的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方式[1]。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这里价值观念既指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又包括作为人们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依据的价值准则[2]。因此,生态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首先就在于强调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强调重视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生态伦理学提出自然价值的明显意图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价值问题的习惯性、偏颇性理解,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论模式[3]。具体就是:既承认人的尺度,又承认物的尺度;既看到价值的主观性一面,又看到价值的客观性一面;既承认自然物对人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又承认自然物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

1.2 生态伦理学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自工业革命以来,绝大多数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都没有考虑与环境的关系,当时的设计师认为设计就是一种自我个性和名气彰显。而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被人们所忽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显得捉襟见肘,思路枯竭,想要有突破,必然要有创新。设计开始涉足更宽广的领域,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生态开始拓宽景观设计的思路,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

2 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价值

2.1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

2.1.1景观的由来

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2.1.2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工业社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环境问题同时也开始显现。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它所提供的机会,这些机会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与灵感从而实现一个真正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时代变化加速了景观设计观念的更新及知识的老化。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生态学为代表的景观科学化设计在不断发展着,生态学的观念影响着景观设计的理念。生态化景观设计[4]突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的减少负面效应,进而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 现代景观正在蓬勃发展,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从商业地产到文化建筑。各种观念和风格层出不穷,互相糅合。艺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丰富的面貌。但是景观设计也面临着重复、环保和环境影响的各种问题。自然无疑给寻求表达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

2.3生态景观的发展价值

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来看,它与土地有着很大的联系,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的态度上。如今景观的意义不仅是对人文的崇拜,更是对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的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5]。景观设计,是对人类生生存的土地和生存环境做直接的规划,生态景观无疑对景观的发展给出了最有意义最深远的前景。

3生态与景观设计之间探索

3.1景观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造园相比,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也提出了可持续景观。

3.2生态意识下的生态景观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姿态和文化的纽带。好的设计看上去就象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是场地原有机理的一种延续。参照西蒙兹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以为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基于空间形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现代设计师是否能在设计中充分的调动和运用生态意识。不是在于刻意创新, 更多的是在于发现, 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

3.3 生态与景观设计的创新

工业化带来一些追寻个性张扬、表现自我的理念新思。工业之后,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把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视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和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并看作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

如今的设计又开始了一次思潮的回归,在设计和布局上开始借鉴自然,融合自然。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与植物配植,创造出统一协调、优美而又富有个性的环境空间。崇尚自然这是传统的美学观念。

无论哪种思潮设计,都可以在以生态为原则上有所创新。著名的实例有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的金属广场,正方形钢板按正方形网格铺装场地,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钢铁厂区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该公园的改造为德国城市生态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启发人们对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含义与作用的重新思考,推动了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浪潮。它从另一个方面也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和启发。

结语:生态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资源合理利用、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需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作为新一代设计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02).

篇9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的不完整性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的基础资料信息非常大,其所涉及范围也非常广,包括历史古迹、人文环境、民俗风情、自然地形、山水纹理、花草树木等,基础信息的收集是作为整个设计项目最为重要的步骤,是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基石。传统的收集方法较为单一,通过语言、文字和一些相应的草图,并不能准确详细的记录信息,而且在进行基础信息分析时,就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全面,会形成主观的臆断,定性分析大于定量分析,这为后期的发展埋下隐患。

2.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的闭塞性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时,方式过于单调,一般只局限对于文字和现场调查的草图,而且要实现数据共享,方法很复杂,这就无形地提升了工作量,使得工作的效率大为降低。基础信息的收集在传统过程中是属于纸面化的,这为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等进行交流时,造成沟通渠道的单一化,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能提高合作效率,形成渠道和方式的闭塞。

3.设计意向与实际效果的差异性

一个项目的实施,如果能完全按照设计的意图来进行展现,则是最好不过的,不仅体现设计者的价值,而且也达到开发商的目标。而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在方案构思方式上,一般都以平面图二维模式展现,这就要求方案的了解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根据平面图进行三维空间的想象。园林景观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泛,所以一般的人很难达到了解的地步,而一般的公众更是望洋兴叹,造成项目各个部门的脱节。这也导致了园林景观项目施工时会有许多可变性,再加上对人的行为和人的心理研究的欠缺,项目的实际效果与设计意图相差甚远。

4.设计评价和管理的不系统性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在竣工之后,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对项目的效果和实际功能的运营没有一个详细的影响报告,这样会使项目变成一个面子的工程,无论是对设计师的水平提高,还是使用者的预期目标,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相对的停滞或模糊作用。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实施中,缺乏系统的管理,不利于对相关人员的调动与协调,这不仅会对项目本身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会对社会的平衡发展起到破坏作用。

二、园林景观设计数字化的方法

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性美化过程,它融合特定区域内的人文、经济、环境和美学等,并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化和整体性的处理。园林景观设计数字化是一种相对全面的设计体系,它不再被传输的通道所限制,而且突破二维模式的束缚,使得园林景观在多维度的虚拟环境中展现,是对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和资料收集的突破性改革。园林景观设计数字化主要表现在:设计图纸的数字化、数据库的信息化和三维模型的虚拟化。

1.设计图纸的数字化

随着软件的开发与更新,许多相应的绘图软件都已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常用的有Auto CAD、3D Max、Photo Shop、Sketch Up、ACD see等。通过这些软件便可以很快捷地制作出一幅幅园林景观设计的数字图形。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软件来确立园林景观的空间关系,并能有效地将周围的环境、人文、地理、经济等条件表达于设计的图纸之中,进行项目艺术化的审视,使得项目最大化的符合功能、美学、环境的要求。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设计场景材料的设定,来展示场景的真实效果,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数字化的设计图纸不仅方便于后期处理和图文并茂的汇报,而且增强项目施工的精准度,提高工作效率,更方便于广大公众对项目直观形象的了解,是园林景观设计项目修改和展示的有力保障。

2.数据库的信息化

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建立园林景观设计的数据库,将现场考察的地形、周边环境、历史古迹等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备案,这样有利于十分直观的了解项目概况。特别是用相机进行现场拍摄,这比传统的语言文字和笔墨草图要精准的多,完全保证了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对于各种设计的图纸、前期的案例或已完成的图纸,如各种单独区域的图纸(包括景观小品、建筑外貌、道路、植被分布、广场和水体等);各种景观设计的图纸(如园林景观设计总体平面图、效果图、场景鸟瞰图和各种立剖面图等);还有风景园林的照片、模型等,这些重要的资料加以数字化,建立数据库保存起来,这样为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提供了便捷性,并为数据的分析创造全面的依据。

3.三维模型的虚拟化

园林景观设计的三维模型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模拟,它是将景观实体进行了一种图像化的表现,使人能进行多维度观察,并参与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园林景观设计的三维模型是通过对原来的基础信息进行提取,加上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的综合,结合设计师的主要理念,利用专门的三维造型软件,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它结合了遥感技术、GIS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科学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和可视化计算机图像技术,将颇为复杂的自然景观展示出来。这个结果里面包含了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组合的原则,考虑到统一、尺度、变化、均衡、对比等原则,容纳了建筑与环境的时空观,以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造型展示设计意匠,增强园林景观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学价值、生态环保价值。使用者可以在这个虚拟的三维模型中,多视角地、动态地、全面地欣赏和游看园林景观项目中的各个景点,达到与虚拟现实的交互性。

三、数字技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数字技术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在展示上要呈现三维模型 和人机交互性,而且它能够将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真实的材质纹理和其他相关的信息表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完善,传统的技术、方法以不能够满足现代设计的要求,必须将领先的数字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数字技术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数字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在设计中提供全面而系统的信息资源,促使他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的结果准确化和分析手段科学化,避免出现定性分析大于定量分析的现象。数字技术不仅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师可以直接的将自己脑中思想快速转化为三维模型,突破传统的设计手段,而且可以明确突出项目的设计重点,使设计师有针对性的设计,并快速地把树木的选择、街灯及公共设施的选择和布置等方面在设计结果中展示出来,快速地完成设计的修改、替换和演变,预先达到对设计项目效果的可控性。

其次,数字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的决策者在用地审批和设计重点方面提供一个交互的平台。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他们及相关的领导可以运用特定的角度去观察环境,来增强对多维空间综合交叉处理,特别是对于项目在街道的规划和城区的扩建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能克服各种不同的文化差异,起到对设计方案优化配置的效果。数字技术的运用,还能建立起有效的项目管理、实施、运营的评价体系,可以对方案的设计、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及后期的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方便设计师对设计方案构思的创造和修改,而且也为项目决策者和相应的领导提供后期的指导意见,方便其他项目实施可行性的思考和判断。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人——建筑——环境”发展模式认识的加深,越来越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好坏对于人们环境的影响。数字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分析和研究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和艺术性,颇为重要。面对园林景观设计学科庞大的框架体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要通过对数字技术的运用,来提高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事业的发展,来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使人、城市、景观、自然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生存的和谐发展。

篇10

一、客观实在的设计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来源于客观世界。莎士比亚对客观世界作清醒的观察,在作品中真地、艺术地反映生活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浮躁气氛,导致一部分设计出现“假大空”的问题,尤其中国的景观设计出现了单纯“借鉴”国外设计的乏味作品。景观设计应该终于客观现实,通过对场地的现场考察、资料分析等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得出客观的评价结论并据此做出符合现状及未来需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化。景观设计的前期资料一定保证其真实性才能够保证设计理念的完整表达。如今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收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也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落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景观设计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满足休闲需求的单一性。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仿佛一段史诗,可以从其中鲜明的表现出隶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特性。现代景观设计也需要从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各种景观语言表达现代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引导思潮。

二、多种多样的设计并存

当今社会的开放化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也出现很多问题,各地对于城市的美化运动直接导致“千城一面”问题,地域特色丧失,某些地区为了标榜所谓的“传统文化”在不惜破坏现有文化风貌而建造大量人工遗迹。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系列文化景观被现代建设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景观片段。现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文化遗失需要我们对其重视起来。莎士比亚化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个性化描绘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正是其戏剧作品的魅力所在。景观设计风格的多种多样可以看作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和个性,设计构架可以看作是生动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具有更强的涵盖性,拒绝单纯的抄袭借鉴,而应真正包含多姿多彩的设计风格。多姿多彩和丰富性还应该表现在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中,各种风格各种手法的结合运用或许会具有更好的体现效果。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景观设计的未来。

篇11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水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空气的基本环境要素。城市中,水体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主,河流环境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河流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基本构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许多城市常将河流作为污水的排放场所,使得河流水质下降且严重影响着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两岸生物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破坏,严重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失衡。

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只强调水利功能,忽视生态景观功能

现今,人们常常只会重视河流的水利功能,却忽略了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单纯片面的将改善水质、防洪或经济利益等方面作为治理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河流在城市中作为自然景观的生态景观功能[1]。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治理误区,例如河道硬化、清淤、修建防洪堤等,这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无法完全恢复退化河流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忽视了河流的生态性,还破坏了河流自然景观。

1.2人工化城市河流,促使生态环境恶化

最近几年,人们开始渐渐重视城市河流景观,因此各地政府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河流景观进行改造[2]。然而,人们在创造这些城市景观的同时,也使得河流水域的生态特征逐渐消失,自然景观逐步人工化。例如,在建造河流防洪堤时多数是使用人工材料进行建设,河道两岸用混凝土做成人工渠道,使得两岸湿地消失,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沿河建造的游览道观光道等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得河流与土地、生物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河流的自净功能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2.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意义

2.1.1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类日常活动和器械使用日益频繁,使得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河流对整个城市的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两岸河道的绿化可以为人们提供阴凉的休闲场所,对地域噪音和防御风沙都有着重要意义。将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能够将城市河流打造成绿色生态长廊,还能够大大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1.2改善水质

城市河流渗水量减少以及水质的破坏都将影响到地下水含量以及水质的分布。河流两岸绿化能够过滤流入河流中的污水,河道两岸绿化与城市水系治理系统相结合,能够有效净化水质,同时将收集到的雨水渗入地下,促进城市地下水循环[3]。

2.1.3提高景观多样性

城市景观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明显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河岸是建设城市景观的重要位置,河流、土壤、植物等都是城市中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闲适的生活场所。城市河流丰富了城市景观多样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2.1.4增加物种多样性

城市河流中的动植物多种多样,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链。河岸为植物提供了多类生长条件,许多植物在浅水区等区域进行生存,各类动物也依靠着河流生存。这样在城市河流周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这大大增加了城市异质性,有效维持着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及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2.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2.2.1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性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高效性及健康发展,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当遵守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保证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一项就是需要维持原生生物和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原有的生物群落并维持各类物种类型及其整体生态系统。

2.2.2整体性原则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保证整个景观的完整性。完整的河流景观应当包括水体、两岸景观、桥梁景观、生态环境等,还需要考虑到人为因素及环境等因素。一个完整合理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必须完整的考虑到其中每一个因素。此外,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水体、沿岸区域及陆地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4]。最后,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河流作为城市一部分将其与整个城市进行综合统一考虑。

2.2.3自然性原则

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使河道保持其原始自然的曲折形态,不能为了达到排水、泄洪或者其他目的就盲目擅自更改河道形态。曲折的河道、周围茂密的植被和不断变化的河岸是整个河道景观中最为突出的特色。自然形成的曲折河道不仅能够减缓水速、降低洪水的破坏能力,还能够为自然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效保障了物种多样性。

在进行河流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使用自然材料。河岸这类水陆过渡位置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如石头、泥土等这种原始的生态材料来建设一个独具原始特色的生态环境,以便为各类生物提供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3.结语

这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大小不一的各类河港、河道遍布多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几乎代表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内的许多河流被严重污染,周围景观也受到严重破坏。然而随着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河流景观的重要性,因此河流景观中改造项目很多。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和观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整个城市河流的生态性,以保障生态环境中物种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张纵,施侠,徐晓清.城市河流景观整治中的类自然化形态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1(2):202-206

篇12

城市规划

设计意义

历史文化古镇是先辈留给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镇成为近年来热门话题和讨论的焦点。随着对古镇研究的深入和景观设计学科的兴起,本文将以保护古镇景观为前提,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古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研究。

一、古城镇规划的目的及其意义

(一)、规划目的

(1)文化:延续嘉定古镇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嘉定古镇尤其是它的核心保护区域两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镇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2)民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镇各项功能,改善古镇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经济: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具有江南水乡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闲文化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4)景观:提出切实可行的古镇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镇景观风貌,提升古镇景观整体品质。依托现有潜在的旅游资源,构筑以领略水乡风情、文化博览、购物娱乐休闲、宗教文化体验、寻访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旅游主题景点。其中文化博览是深层内涵与无形文化特征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对各类文化类景点的观光与相关民俗文化学习强化地方文化魅力。

(二)、规划意义

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我们对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嘉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江南水乡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次,从嘉定区总体规划来看,嘉定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展示给世人,将来主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而规划必定会给嘉定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通过对嘉定古镇的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希望能让人们在看到古镇真正的美丽和深知古镇景观存在的历史意义的同时,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大家积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去,总结先人千百年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经验,谋求现代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再次,现实意义重大。规划在于指导实施,而实施的结果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和小与规划是否合理,景观设计是否成功有很关系。只要跟人民的利益发生关系,所以古镇的规划非常重要,影响深远。

二、古镇城市规划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在全面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民意调查,开展范例研究,并通过多学科综合深入开展课题的研究。

(1)文献资料的查阅:

a 有关国内外古镇保护与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的文献和文章;

b 近年来有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等理论研究的文章和文献;

c 有关古镇旅游等理论研究的文献和文章;

d 有关上海市总体规划资料和文件等;

e 有关嘉定镇生态、绿色旅游方面的资料和文件;

f 嘉定人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内部资料等。

(2)实地调研:争取走遍嘉定镇的每条街道,发掘和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中,以访谈、笔录、观察、摄影等方式尽量详实地记录相关信息。只有在资料详尽、充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民意调查与记录分析: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与广泛性,配合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提出了古镇发展意向和古镇旅游意向调查问题,对路人及当地居民随机调查。

(4)开展范例研究:主要是针对周边知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景观设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通过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范例研究,既可以验证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又可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反过来完善理论成果。

(二)研究方法的意义

古镇规划的研究要先进行实地调查。历史地段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该地段的环境和发展历史再进行全面勘查再查清研究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特别是能体现该地区历史的文物然后对重要的文化遗产及其有关记载和记录进行评估之后对己确定的遗产提出保护建议。历史古镇的保护应该从其自身的价值来判断,采取的手段也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惯和取向,特别是使能在其原来住处继续居住的居民,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拥有现代社会所能达到的种种便利条件。而研究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之后的规划设计结果,所以研究方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经过对嘉定古镇景观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发现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可以让古镇更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修正人们对古镇景观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更科学和更具有操作性的方法,从而能够得出一条科学的古镇景观设计道路。希望通过对嘉定古镇的保护性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使嘉定古镇的景观建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品牌效应,为将来古镇的景观可持续发展和开发旅游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