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

时间:2023-08-24 09:29: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营成本的构成

篇1

(一)构成

根据成本性质,可以把零售业经营成本分为两大类:营业类成本和管理类成本。

1、营业类成本

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储存成本、销售成本、竞争成本、公关成本等,这是企业从商品采购开始到销售出去为止的一个成本形成范围。企业往往认为,成本领先就意味着市场领先了,所以常常会压缩这类成本。其实成本领先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少投入的部分正是顾客多付出的部分。因此,企业在成本领先的同时,必须具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价值。

2、管理类成本

(1)经理管理成本。从会计核算角度看,经理每天的管理工作,也应计入成本。毕竟,绝大多数经理特别是高层经理都是企业里最为资深的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这些专业技能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投入。换言之,经理在管理每位员工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就是经理对每位员工的管理成本。反之,如果员工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且个人自律性和服从性都很强,那么,经理花在管理员工上的成本自然会低很多。

(2)资产消耗成本。员工在企业工作,自然要利用及消耗企业各类资源,例如企业的周转资金、车辆、营业设备等。在正常情况下,员工所消耗的企业资源,应低于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利润。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一是由于员工自身技术水平不高而导致的浪费,例如由于错误的市场判断给管理层错误的信息,导致进货数量严重超出、周转资金积压,并增加利息成本等;二是员工服务意识不强而带来的浪费,例如得罪顾客、偷窃产品或赠品,等等。

(3)企业文化建设成本。从创立途径上看,企业文化建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在途径,即通过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如设立组织机构、完善企业文化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树立企业精神、完善自身机制等,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文化生长的“土壤”;另一种是外在途径,即通过企业的对外活动,向社会传递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文化的创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塑造企业的外部形象,让社会通过企业形象来了解企业,偏爱企业。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所投入,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成本。

(4)顾客流失成本。零售企业的顾客构成来源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吸纳新顾客,二是维系老顾客。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企业应保持一定的“顾客保持率”,即所谓的回头顾客。企业失去一个顾客可能意味着丢失了一批顾客。因为顾客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离不开吃、穿、用、住、行等话题,当有一个顾客对你这个企业表示不满意时,可能会有一批人采纳他的意见,结果便带走了一批顾客,这是一种无形的损失,并且是巨大的。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广告的信任度在下降,人们在作出购买决策时越来越重视亲朋好友的推荐。

(二)经营成本的科学计算

企业在核算经营成本时,不应只看表面花了多少钱,而要重点考查投入产出率。例如,租廉价的房子作为营业场所,表面上看是节约了成本,但营业环境的落后必然会导致员工工作情绪低落,企业形象受损,更会让新客户失去购买信心。特别是在管理类成本开支中,经理往往不舍得在人力资源上投入更多,而低廉的工资又吸引不来优秀的员工,由于素质能力一般的员工本身价值贡献就很有限,并且还会经常因为个人素质能力问题给企业带来各种损失和风险,发生问题后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钱去弥补和抢救。相反,高薪招募来的高素质员工,虽然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高一些,但这类员工带来的回报收益也高,综合来看,人力资源成本反而是很低的。

二、顾客购买成本分析

顾客购买商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过程。而这种投入除金钱外,还包括情感、时间、体力和精力等付出,这些投入和付出构成了顾客的购买成本。

(一)货币成本

顾客要获得自己满意的商品,必须要付出货币成本。顾客货币成本大小受市场商品供需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商家的促销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顾客货币成本的上升。

(二)情感成本

顾客购物消费,不是简单地满足其物质需求,更深层次上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顾客对商品的满意、赞赏、褒贬都要付出情感成本。特别是顾客购物后,发现商品存在缺陷或商家存在欺诈行为,顾客的购物情感成本就会增大。

(三)时间成本

顾客为了获得满意的商品,常常需要货比三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获得更多商品信息。实际购买时还要多家进行比较,反复权衡,花费很多时间,从而形成一定的时间成本。如果企业的经营策略到位,便于顾客快速作出购买决定,则顾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方面,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体力和精神成本

体力和精神成本是顾客购买商品时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包括企业缺乏必要设施而造成上下楼、携带等支付的体力及因对服务不满意而造成的精神损害等。

考量这四个方面的成本大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管理给顾客带来了什么好处和效用。许多企业只热衷于在商品价格上做文章,认为商品品质好、价格低,顾客自然就会乐于购买。许多顾客的投诉与抱怨均证明企业没有完全考虑顾客购物的非货币成本。

三、企业经营成本与顾客购买成本的博弈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经营成本和顾客购买成本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如果企业努力降低经营经本,带来的必然是顾客购买成本的上升;如果企业为顾客节约购买成本,则自身必须增加经营成本。这个矛盾的调和,就是寻找合适的途径,将两类成本同时降低或达到两类成本之和最小的态势。

(一)加强同行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圈

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从选址到布货,如果都能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因素,做到与其他同类企业的经营融合或错位经营,实现不是一个企业在为顾客服务,而是一个集聚了多家同类企业的区域在为顾客服务,则必然会在不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基础上,节约顾客的购买成本。尤其是对于选购品,更是如此。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好处多多:一方面可以形成经营同盟,稳定价格,进一步锁定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投入。如接送顾客的班车费用就可由多家企业共同承担。

(二)构建经营成本与购买成本曲线模型。锁定成本平衡点,建立顾客忠诚度

面对日趋膨胀的信息量,顾客购买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越来越宽泛,选择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平衡交易双方成本,锁定顾客,从而实现企业与顾客“共赢”:1、实行关系营销,培育顾客好感;2引导顾客参与,培育顾客信任;3、降低顾客成本,培育顾客忠诚。

篇2

在货物流通领域中。供应链的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一般看来,对于企业来说,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成本的60%,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的含义有多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的功能网链。同时,供应链也是一个过程,即对整个企业的各项功能进行协调、组织、运转的过程。通过这个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纽带,主要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而和客户产生密切关系,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终端环节。早期对供应链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商品销售的范畴内,随着对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的范围也变得更为宽泛,延伸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直至和它相关的的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而最新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控制。这是我国首次把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管理联系到一起。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以及业务伙伴关系等进行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理念是“横向一体化”,即企业生产的配件转给别的企业去生产,自己只是负责联络或者利用其他的资源生产、销售。原来的企业和后来的企业是一种协作关系。于是跟这些企业成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包括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管理职能的协调运转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即降低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提高效益、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

采购与采购成本:采购是物流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采购是指企业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按照所需的物品的清单去购买;广义的采购是一个企业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既强货物的动态流转,也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结合转换的过程,同时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是交流信息和经验的过程。

成本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最低费用和支出。采购成本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它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安装费用、验收费用、维护费用等,货物的购买价格只是采购总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而降低采购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要获得最大利润还得其他方面着手,控制能控制的所有成本要素,比如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等。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已经在不少企业中普及,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采购具有重要的地位。采购位于整个供应链的起始端,同时又是整个供应链的最关键环节。同时采购也连接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重要桥梁,又是企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问题,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重大。由于采购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果发生采购上的差错或者不及时,将会造成生产运营的减缓甚至停滞,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购作业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而更加受到企业的重视。

3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的采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主动性

原来的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没有主动性,从而造成生产的落后,并影响销售,使企业减少利润。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新型的采购表现为订单采购,这样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采购部门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制造订单来完成采购订单。这种形式的采购是根据内部客户需求直接产生的,能够及时满足生产需要,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效率。采购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产生订单,这样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2)融合性

在一般的采购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买卖关系。除了在业务上的一种工作往来,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途径是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精心挑选,因此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其次能够实现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节约库存资金的占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效。

(3)整体性

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一样都强调整体性和功能。传统的采购管理只是片面地追求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外部资源管理只是达到零库存生产的要求。一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主,忽视了与其他人,如供应商的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还要重视集体的利益。

4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严格的采购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它们的作用是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好成本管理,还可以和客户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够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防止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采购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防止过度采购和采购不足现象的出现。还可以进行评估和测算,这样企业能够找到一些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5 准时制采购介绍

准时制采购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采购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合适的物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准时制采购,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物,它对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有现实意义。

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主要是订单培养。订单培养体现了企业和用户的双向互动,企业和用户一定单位中心产生联系,订单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优点在于它能减少货物流通的次数,降低货物运转的费用,进而控制采购成本。实施准时制采购能使企业的库存降低百分之五十左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供货的准时率,加快了生产周转速度,提高了货物的工作效率。

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始终是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难题,在科学技术和成本相关理论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完成,现在物流技术的成熟也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完善的。

参考文献:

篇3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篇4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WWw.133229.CoM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篇5

去年以来,债券市场投资者对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资金面和政策预期不断发生变化,受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继续下滑、制造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可能是逐步探底的趋势,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成为过去一年的主旋律。

在经济增速预期不断下降,而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导致的资金成本逐渐升高的情况下,需警惕过高的资金成本不断传导到实体经济,引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经营性现金流质量恶化,部分经营和财务实力不强、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容易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引发违约、倒闭等信用风险事件。以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为例,2011年及以前大多在3%以下波动,2011年-2012年上行至3%-4%之间,2013年以来进一步上行至4%-4.5%,说明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在不断上升。从资金供给来看,美联储开始缩减QE3规模会导致中国的外汇占款大幅减少,但是由于国内存款准备金率较高,仍有相当大的调控余地,因此外汇占款减少可能不是资金紧张的主要因素。

在经历六月份的“钱荒”之后,12月份资金市场再次上演“钱荒”续集,隔夜、7天和14天回购利率大幅飙升,上交所隔夜回购利率在周四更一度飙升至接近18%,但是央行不为所动,继续延续以前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式,并没有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而是改为在资金面最紧张的时刻向市场注入SLO,维持央行此前的“紧平衡”货币政策,引导市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去杠杆的态势相当明确。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结构的推进,以及市场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实体微观经济层面受到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信用债市场外部评级下调数量和频率明显增多、加快。截至2013年年末,外部评级机构下调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数量分别为60和685个,为历年之最。而截至目前,债券市场信用债到期收益率达到或超过10%的数量已接近50只,公司债更是其中的重灾区,显示信用风险不容乐观。

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虽然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投资者也不必灰心丧气,毕竟现在无风险收益率已达较高水平,信用债收益率也已创出近几年的新高,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可能存在相当理想的配置机会。另一方面,也需要密切关注产能过剩风险依然突出的行业、规模扩张过快且产能未能顺利转化为企业盈利、资产负债率过高及财务负担较重的债券信用风险。

篇6

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所肩负的重任。小学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既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全面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如简单地答“yesorno”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2、提问要难易适度。有效备课中有个环节就是“备学生”,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我们说要因材施教。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

三、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

1、导入新颖。良好的开端是学习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一定在巧设开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以活动为核心。激发学生深层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始终以“活动,训练”为主线,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习的动机,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

3、采用竞争机制,游戏比赛进入课堂。让全体学生参与竞赛,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可以给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

4、操练中的课堂评价要跟上。其实评价是贯穿于一节课始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点头、一句简短的话语(如verygood!cool!great!wonderful!clever!)等都会使学生有如临春风、如沐春雨之感。

四、以任务教学为导向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意义为中心,主要的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有着某种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语言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

五、以创设情境为重点

“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景,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小学生好表现爱表演,表现力强、很少害羞,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首先要布置好任务,给学生分好小组,几人一组,就好像课间在聊天、游戏一样,这样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拘束感,也为他们创设了比较真实的生活情景,但把课堂时间放手交给学生教师并不放松要求,由小组长记录活动完成同学的名单,教师及时掌握了学困生并进行反馈交流,确保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提高课堂效率。

作为教师,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比如还可以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验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总之,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善于学英语,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而且还要使教学活动要能真正代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篇7

在提升我国民众健康水平方面,疗养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近年来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严格来讲,疗养院仍属于医疗机构,进而在产权归属上主要以国家所有为主,当然也存在着数量不少的民间疗养机构。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这里着重考察公立疗养院的财务管理问题。

从现有文献中不难看出,许多作者似乎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割裂起来进行看待。毕竟,从形态上看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而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实体。但从会计学角度考察发现,财务管理的资金最终都以费用的形式转换为了成本。可见,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罢了。那么为了要强调二者的融合态势呢。实则在于,通过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监管将将能提升运营成本的控制效果。或者说,成本控制为目的,而财务管理为手段而已。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二者融合态势的认识

会计成本具有事后性的特点,即是当费用不断发生后的结果反馈。从这一点看,单纯依赖技术手段来控制运营成本是有风险的。因此,聚焦于资金监管活动的财务管理则成为优化成本控制的基础。

具体而已,对二者融合态势的认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财务管理作为手段方面

疗养院尽管由国家财政拨款,但在当前体制改革背景下,所需大量资金仍须依靠营业收入来支撑。这就意味着,如何针对资金在G—W—G`三个阶段上进行监管,便成为合理控制费用发生的手段。其中,物资采购(G)阶段的资金监管关系到投资成本的控制;运营中(W)的资金监管则关系到人工和物资成本的发生;资金回笼阶段(G`)的资金监管,直接关系到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成本控制作为目的方面

之所以将成本控制作为目的来理解,在于它针对疗养院实体组织资源的管控而言的。同时,成本控制的参与主体并不只是各部门的管理者,而包括部门内部的工作人员。正是在这种全员参与下的成本控制工作,才能最终保证疗养院在“收益-成本”差值上的最优化。这自然也就表明了,疗养院财务管理的初衷在于约束无谓的成本发生可能。

二、认识基础上的融合机制设计

那么在疗养院管理实践中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态势呢。这首先需要在融合的机制层面寻找根据。因此,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展开机制设计。

(一)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

针对疗养院下一年度的开支,或者针对某一服务项目的构建都面临着资金预算工作。通过概算后的预算资金总量,还将根据开支的功能结构进行配置。通过对各部门二级帐户额定资金的往来监管,推动部门的成本工作开展。但在财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部门可能借助原始凭证这一形式要件来“冲借”掉相应的资金。其结果,必然导致因资金使用的低效益性,而在实体层面出现成本控制缺位的现实。改变这一弊端,则依赖于绩效管理下的成本控制了。

(二)绩效管理下的成本控制

正因疗养院各部门存在着自身利益驱使,才能够出现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缺位现象。那么将财务管理权限进行下放,是否能改变这一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即将一定额度内的资金审批权下放给部门管理者,并在绩效管理中引入奖励政策。这样一来,必然在部门成员中产生激励兼容效应。最终,促进了运营成本的控制。

三、机制设计下的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机制设计下,二者融合的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根据成本控制针对性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目前疗养院在沉淀成本的控制,以及流通成本的控制领域存在着不足。为此,这便成为了现阶段疗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财务管理工作,具体通过对资金的预算、配置、使用监管、效果评价等四个环节构成。这就需要在资金预算环节,充分考察固定资产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应通过人员参与采购事项以及借助资产使用效果评价机制,来反馈资金的配置效率情况。

(二)财务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展开灵活的分工协作

对于流通成本的控制而言,诸多疗养院都通过与产品供应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来保证材料的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部门应会同业务部门就产品的承运问题展开商讨。在目前油价频繁波动并存在上扬态势的背景下,财务管理部门应在费用测算的基础上,来决定是否使用自有车辆运输。对于产品的库存货损等成本发生事项,财务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也应展开灵活的分工协作。

(三)财务管理人员应对成本控制实际操作给予说明

成本控制体现为实际的成本最优化操作,而实施具体操作的人员往往是一线医务人员。受到专业背景与对事项关注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线医务人员缺乏成本控制的具体知识和意识。因此,财务管理部门还应通过培训、宣传等活动来增强他们的成本控制能力与意识。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当然,针对二者融合的路径还有很多条,笔者也只是在自己的逻辑思路下所进行的讨论。但无论怎样,今后应加强财务管理与运营成本控制间的联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疗养院财务管理与运营成本控制融合下,若要实现疗养院管理实践中的二者融合态势,首先需要在融合的机制层面寻找根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而者融合道路。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28-03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近几年,我校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效[1,2],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层次教学改革,培养专业合格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以往所进行的课程建设基本上是单门课程结构的整合与改革,忽视了相关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综合,从而导致专业课程间的教学合力不能发挥,专业培养优势不能凸显,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提升。[3,4]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课程建设必须由单门课程建设与改革转向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5,6]

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是环境科学专业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基于化学分析理论,以化学分析手段为主,研究环境中各种污染因子的分析方法、监测理论、实验操作技术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实践性强,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组理顺了环境分析与监测相关课程的关系,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对课程群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等进行系统性改革,进而获得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优化,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课程群构建的思路

课程群教师瞄准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按照“基础为主,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以课程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内容,对原有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进行优化重组,构建了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素质拓展四大环节组成的,以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分析监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教学体系(见图1)。

理论教学包括必修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监测四门理论课,课程组以“必需、够用”为度,少而精的讲授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性质、分析方法,布点、采样、监测、分析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计划课时分别为64、48、48和48。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实用原则,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内容设计上是以案例引出问题,以问题引出解决的方法,以解决方法形成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原理指导问题的解决,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科学思维方法,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实验教学环节强调“技能的规范性与标准化”,开设基础化学实验、环境仪器分析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三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计划课时分别为80、48和48。基础化学实验训练学生规范的基本化学操作,环境仪器分析实验侧重学生的大型分析仪器操作技能的训练,环境监测实验90%以上的项目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监测方法;此外,增强实验的应用性,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根据行业需求、教师的学科基础和科研方向,结合课程的特点,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实习实训环节强调“技能的行业应用”,包括专业调查与见习、毕业实习中的环境分析与监测模块,培养学生污染因子、污染源调查以及实际样品采集、分析监测、报告评价能力,这两门课都安排在实践周中进行,时长分别为1周(25学时)和4周(100学时)。素质拓展环节突出“实践和创新”,开展包括高级环境监测技术,如生态遥感遥测、便携式环境监测、在线监测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大气、水环境监测技能以及水质分析化验技能的考证以及教师科研、学科竞赛等项目,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和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此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但最少不低于80学时。

新的课程群体系打破了单门课程内容的独立性,具备了大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删除重复及陈旧知识,填补空白,使群内课程由相互隔离变成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变为相互补充,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关联与照应。

二、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分析监测人才的关键,课程群教学采用“问题导向-网实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空间。

(一)“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法

“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实例的引入(创设分析、监测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根据实例情景,教师因势利导提出若干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相关的专业问题),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进而得出方法,归纳原理),应用拓展(通过新的应用,巩固知识体系)四个过程。整个过程的实施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使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通过问题解决还可使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以环境仪器分析课程中气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为例(见图2),首先引入“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雌激素”这样一个具体的实例,接下来提出问题:要掌握这种方法,那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问题分析完后,怎么解决?得出方法后,再由学生分析类似问题,查资料拓展该分析方法的应用。

同样,在实验教学中也采用“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基础技能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导向”,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环境分析与监测技能。如“水样六价铬和总铬含量的测定”,教师对实验目标、关键点和主要内容提出要求,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学生作为实验主体参与包括实验准备的全过程,自编的实验教材不再提供具体的试剂配制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哪种水样预处理方法,需要的试剂如何配制,配制多少的量,标准曲线如何制作都以空格的形式作为问题提出,学生需在实验前先行预习解决。这样既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全方位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和责任感。综合和研究性实验则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按照“探究”的方式开展,如“废水可生化性评价”,实验指导书只提出实验的目标,而水样采集、方案拟定、完成实验、撰写总结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等解决环境分析与监测问题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素质拓展和实习实训课程按照“自主、协作和开放”的模式实行。课程群教师依据“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组成团队,自主选择,有计划的训练分析和监测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协作能力与实际应用技能的发展。

(二)“网实结合”的教学法

“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近年,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交互平台已不断完善,环境分析与检测课程群即以“Moodle”为交互平台,“网实结合”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时空限制,促进沟通交流,且加大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Moodle”建立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资源下载、互动交流和成果提交三大板块(见图3)。资源下载板块包括课程学习指导、课程进度及安排、课件以及视频、动画、软件等。课前,教师在“Moodle”平台上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学生根据平台上提供的资料、讲义和其他扩展性的学习资源,如网站链接等,提前做好预习准备。这些资源也可用于学生课后复习,以利于进一步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互动交流板块设置多个功能区供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如:问题讨论区、在线抢答区、在线测试区和评价反馈区等,以期达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另外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整体水平,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成果提交板块,使学生可以方便提交各项任务成果,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批阅成果。

三、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法

考核在教学中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好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课程的学习效果。课程群教师以“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为核心”,采用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课程考核方法。

理论课程评价改变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考核办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如环境监测课程的期末考核采用闭卷形式,由试题库自动组卷,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堂提问、moodle在线抢答和测试、个人和小组协作作业等多种形式。实验课程同样采用平时表现、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合作研讨、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同时对有创新表现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践效果

浙江万里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从2010级开始实行新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从效果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衔接,确保了内容的层次性、逻辑性、递进性和连通性,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了学生专业素质。课程群“问题导向-网实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对课程群的平均满意度达95%以上,毕业学生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能力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与赞赏。但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交叉性强,探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环境人才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渐进的大工程,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作为核心课程群之一,如何与其他课程群有效分工和衔接仍然需要持续思考和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静芬,杨国靖,胡长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83-85.

[2] 夏静芬,唐力,罗薇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5-117.

[3] 汤红妍,时清亮,罗洁.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35-36.

篇9

当前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尚需诸多转型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基于上述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需要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需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

1.课程开设机制

当前,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学生在校的所有课程基本分为四类,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围绕这四个课程类型,依据西安培华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这些课程的课时、开课学期等进行设置,教师根据每学期所开课程进行选课。这种课程种类划分标准单一,仅对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课时、对每个类型课程的课时要求等严格执行,并没有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和精髓。每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立足于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人才培养,而现有的课程划分标准,能体现多少?学生学习后能从中感受到多少能力的提升?为了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必须重新确定新的课程开设机制。

2.实践教学应用环节

当前,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局限于依附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两个方面。其中,集中实践又包括通识和专业两个方面,通识实践一般都是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有的学校还会将大学生参加的各种类型的比赛、考证也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还更多地局限于教师的大量讲解,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有限,更不用说通过这种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职业素养,从而直接有利于学生就业。学生对这些类型的实践课程兴趣不浓,效果可想而知。根据《指导意见》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使得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故而必须对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直接进行改革。

3.课程群功能

目前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完了通识课,再学习专业基础课,再学习专业课,最后进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按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顺序依次开设,导致学生前学后忘,知识的学习没有连贯性、体系性。同时,学生选课的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部分课程都是必修课,更不要说让学生为提高某方面的能力对课程进行选择。因此,高校应用技术转型背景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如何将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链接,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相链接,从而实现这类专业的真正转型。

课程群体系的重建与优化

1.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立足于云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技术层。对目前的通识课、专业课、实训课的课程群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提升能力和职业导向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提升能力都是为了实现职业导向能力。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能力,参与该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个主体――学生、教师和协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职能,在在线授课、师生交互、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管理等方面参与或者分享其中的教学资源,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导向能力,如图1所示。

2.职业导向能力模块

职业导向能力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复杂性,因此,文章详细介绍职业导向能力模块,以说明如何进行职业导向能力的提升操作。职业导向能力模块依据职业导向课程库的内容,对需要职业定位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建立知识库,作为参与职业导向能力提升操作的学生、教师和协同育人基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职业导向课程系统或者知识管理系统,完成各自的任务,并根据职业导向能力要求?χ?识库不断地进行更新,如图2所示。

3.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专业课课程群体系

为了提高需要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提升能力和职业导向能力,根据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建立了基础课、主干课和方向课的三层专业课课程群。此课程群的主要特点是,依据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先成立方向课群,根据方向课群,再建立主干课群和基础课群。学生可以根据某方面的能力提升,而选择学习哪些基础课和主干课。同时,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层次中,将课程分为三个课程群。第一个课程群是每?幼罨?本的课程,支撑该层的其他课程群。基础课层的每个群中的课程都与主干课层的每个群中的课程内容相关。所有课程都是以方向课中的第三个模块――虚拟仿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为核心。同时,这个课程群是必修的,如图3所示。

对需要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建议

1.发挥课程群的集聚与扩散作用

篇10

一、引言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就全世界而言,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World Bank,2001)。,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5%,而沙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Liu ,2002;Huang ,2000)。

在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和多种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启动了几项大型或超大型生态保护工程,以遏止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这些工程包括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其中,退耕还林工程无论从覆盖地理范围、财政预算规模,还是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调整效应,以及农户参与程度等方面看,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及特殊地位。

首先,就整体规模和扩张速度而言,退耕还林工程远远超过其他生态保护工程。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工作在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率先开展。2000年,工程扩展到西部13个省(市)的174个县。截止到2001年,整个试点工作已完成1743.6万亩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和1501.8万亩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累计投入资金达76.8亿元。工程试点期间就有400多个县、5700个乡镇、2.7万个村、410万农户参加。到2002年,工程正式全面展开,其范围从以西部为主的的20个省(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国25个省(区、市),1897个县。2002年中央就安排了3000多万亩的退耕计划,相当于试点阶段年均退耕规模(550万亩)的6倍。2003年又新增退耕面积5000万亩,同时配套荒山面积5000万亩。到2003年底,退耕还林覆盖了全国2万多个乡镇,10万多个村,6000多万农户。五年来,全国共安排退耕还林总任务2.2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9亿亩)。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截止到2010年,退耕地造林总面积将达到2.2亿亩(1467万公顷),工程总预算将达3370亿元。如此浩大的规模和预算,不仅在国内生态工程中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史无前例的。[1]考虑到工程如此巨大的规模,以及涉及地区地理条件、参与农户特点、参与地块在生产力和水土流失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高度异质性,工程的瞄准效率(targeting efficiency)以及工程整体的成本-有效性(cost-effectiveness)问题就特别值得关注。

其次,相对于我国已经和正在开展的其他生态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目标的双重性和政策设计思路的逻辑注定了其目标实现的难度和操作上的复杂性。根据中央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设计,该工程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不仅在于通过退耕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而且在于改变工程参与地区和农户在较长时期形成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在全面调整退耕地区农业和农村生产和收入结构的基础上,使参与农民逐渐转出那些相对“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种植业,而转入“环境或经济可持续”的林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从政府在退耕还林上的操作方式来看,工程隐含的一个假设是,农户退耕是农业生产模式和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农民首先进行退耕后,上述结构调整和转换才有可能、也应该会进行,而不是相反。这种政策思路和相应的工程操作方式决定了退耕还林总体上是一个自上而下推动的工程,[2]而恰恰是工程这种自上而下的特点,加上政府预期实现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工程实现目标的难度和政策操作上的复杂性。

第三,与其他生态工程的直接参与主体为政府林业、水利部门和相关国有(林业)的情况不同,退耕还林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千百万原本从事种植业的农户。这就意味着,为确保工程的成功,政府在政策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参与农户的激励相容问题。从短期看,政府的补贴应该超过农民种植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以使农户认为参与该工程有利可图;从长期来看,如果政府的目标是在补贴期限过后确保土地不被复垦,工程参与农民或者必须转向更有收益的其他农业生产或非农生产,或者退耕土地在未来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益。如果上述农业和农村生产和收入结构的调整没有到位,退耕农户将有激励在补贴期后复垦。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规模的迅速扩大,政府有关决策和执行部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对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在历经了3年试点、且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也已经两年后,对这一巨型工程的成本有效性进行一个中期评估,并在更长时期内推断工程在经济乃至生态层面的可持续性,就成为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我们将通过分析退耕地块瞄准效率,并比较退耕地块的机会成本与国家提供的补贴来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以研究工程实施是否存在成本节约的空间;

2)从参与农户的视角分析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主要是通过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参与农民的不同来源收入的,分析在补贴期内国家补贴对农户收入的重要性,从而推断补贴期过后潜在的农户行为。

由于篇幅和/或数据的限制,本文不打算全面讨论退耕还林工程在决策和政策操作的整体逻辑,也没有涉及和推断工程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效益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准备仔细讨论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中央—地方博弈和地方治理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将在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所撰写的其他系列论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本文使用数据基于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对甘肃、陕西和四川三个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的试点省份的调查,调查涉及的所有样本县、乡、村和户都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调查涵盖6个样本县、18个样本乡。在确定样本乡的基础上,调查队在每个样本乡分别选取2个样本村,对共计36个样本村进行了村基本情况的调查。在每个样本村,调查队又分别抽取10个农户进行了详细的住户信息访问。访问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当时(2002年)的家庭、生产、收入和资产等信息,对于所有指标,调查员也询问了他们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一年(1999年)的情况。共有360户农户接受了访问和调查,其中270户是退耕户,90户是非退耕户。经过数据整理,最终农户数据的有效样本是348户,其中264户为退耕户,84户为非退耕户。由于调查资料包括农户所有地块详细的投入产出数据,我们可以出农户所有参加退耕地块的机会成本并与补贴进行对比,以研究工程的成本有效性问题;同时,由于数据不仅同时涵盖退耕还林参与农户和非参与农户,而且包括农户参加退耕前(1999年)和退耕后(2002)年的种植业、畜牧业、非农产业以及其他收入信息,这就为使用公共工程评估中广泛使用的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评价参与工程对农户各类收入及其结构转化的净效应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首先简要介绍退耕还林的政策操作模式,然后根据样本地块和农户的调查数据,评估工程的瞄准效率和样本地区(退耕还林试点三省)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并对决定该工程成本有效性背后的政策因素和背景进行了一个初步阐释;第三部分基于农户数据,运用倍差法分析参加退耕工程对参与农户各种收入的影响,以判断退耕工程在推进农民转移出种植业生产的同时,是否实现了农户从其他产业进行的结构转移。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一些进一步的讨论。

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

成本有效性指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在既定的成本下谋求特定目标收益的最大化。成本有效性不仅可用于直接判断工程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推断政策成本的节约空间,并从政府财政视角评判分析工程的持续性。以下我们将首先简单介绍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模式,然后用计量评估工程的瞄准效率,最后,基于退耕地块样本资料,通过详细分析地块被退耕补贴收益与其机会成本的关系,评估工程的成本有效性。

(一)工程操作模式

篇11

酒店是一个复杂的运营系统,要确保酒店运作高效有序,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受制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除国际品牌及少数国内品牌酒店管理水平较高外,绝大多数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依然较低。由于目前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使得酒店不得不将精力转向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方面,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已成为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目前整体成本控制水平来看,通过控制经营成本来提高效益还有很大的潜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成本构成和特点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势在必行。

一、酒店经营成本构成

从广义上讲,酒店的经营成本包涵了营业成本和费用(本文均引用此概念),与一般企业在核算科目上大体相同,包括一级科目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项,二级核算科目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设置,三级科目一般按部门设置。酒店经营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表1所示。

二、酒店经营成本构成特点

从总经营成本构成比例上看,酒店经营成本成本以人员工资、餐饮成本、水电能源消耗三项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80%左右,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人员工资约占总成本的20%,水电油能源约为30%,餐饮成本约为25%~30%。

从各部门的成本、毛利率来看,客房部、餐饮部、娱乐部各具特色。从表2的分析可知,客房部的主要成本为折旧和摊销费约为50%,人员工资及其它为30%左右,部门毛利率最高,约为40%~50%,总成本的可压缩性低;而餐饮部的餐饮制作原料成本和人员工资达其部门成本的65%左右,可控余地较大,可通过加强采购、管理和激励机制来予以降低,其部门毛利率仅为10%~15%;娱乐部的成本构成与客房部类似,可缩减性较低,部门毛利率居中,但人员多、杂,管理难度大。

三、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一)确定经营模式

酒店经营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经营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成本控制的难易程度。客房部的管理相对较易,且利润率高,采用目前的管理模式即可。餐饮部人员多,原材料种类多,消耗主要靠厨师班控制,管理难度大。但餐饮部所提供膳食服务质量的好坏,会间接地影响客房部的入住率。传统的餐饮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且效果不太好,很难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较好的模式是目标管理制,将经营管理权放至部门,酒店重点控制部门利润总额、部门总收入和易耗品破损率,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和处罚。如管理层缺乏餐饮业经验,也可考虑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至于娱乐部,目前主要采取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这种方式对酒店来说管理较为简便,但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租赁者手中。鉴于酒店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性,可考虑目标管理制,既可简化管理又可提高利润,此方式已在一些酒店成功实施。

(二)确定经营成本控制重点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所要控制的点多、面广,核算工作繁杂,要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难度非常大,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控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也符合管理控制学的原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可根据各成本项目在总经营成本的构成比例及其可控制性将成本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控制A类,严格监控B类,C类成本项目是一些比例不大、可缩减性小、对总成本影响较小的项目,实行一般性控制即可。从上面的成本构成分析可知,总经营成本中以人员工资、餐饮原材料消耗、水电油能源消耗三项为主,占全部总成本的80%,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将其归类为A类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总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低值易耗品、酒水、洗涤费、维修费、培训费为B类,属严格监控类,其控制是否有效对总成本和利润率有较大影响。除A类和B类以外的项目归为C类。

(三)确定目标成本考核指标

在确定成本控制重点后,目标成本考核指标设置就是关键,设置合理与否决定了控制能否有效地实施。考核指标的设置,应该像挂在树上的苹果,可以看得见,站在地面上却摸不着,但使劲跳起来或爬上去又可以摘下来,这样的指标就是合理的指标。至于具体应设置为多少,应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历史经营状况、同条件下同行控制水平而定,原则上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激励性,应该遵循“宽于立而严于行”。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制订时一定要慎重,要在详细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指标一旦确立,不管效果如何都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其严肃性,不合理的地方可在下一次制订时再予以修订。制订考核指标时应重点注意部门利润总额、总收入额和低值易耗品破损率。

(四)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从组织架构上,应设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这一点已在酒店行业普遍实行。财务部一般都设有成本主管,但目前的成本主管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者,由于其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实际上只是行使成本核算职能,其主要工作就是核算成本和汇报成本状况,并不实施监控职能。因此,酒店不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更要赋予相应的监控权限,以保证其行使更重要的监控职能。

从制度上,应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一是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严格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核报,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开支由使用部门申报,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实行3级审批;二是健全各种财务制度,如《采购员制度》《保管员制度》《物资出入库制度》等;三是建立回收利用、以旧换新制度,杜绝浪费。

从部门成本控制的角度上,客房部的成本可压缩性较小,对其进行控制收效不会很大,要提高其部门的利润率主要应从开源的角度考虑,提高收入是主要手段。餐饮部应重点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消耗,降低直接成本。对于控制采购成本,主要从制度上予以规范,重视提高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拓宽采购渠道,重视所购物品的质量。至于消耗控制,主要实施者为厨师班,由于膳食制作专业性较强,不太好进行监控。目前很多酒店厨师班实行总工资额包干制,不管工作量的大小、厨师班人员多少和餐饮部门收入的高低,酒店都给行政总厨一固定工资总额,由其自主聘用人员和进行工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成本控制不利,成本控制的好坏全由厨师班人员思想素质和心情而定,外部几乎起不到控制作用。较好的控制方式是厨师班收入与单位收入消耗率、工作量等具体指标挂钩,这样才能让他们重视成本,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娱乐部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摊销,占部门总成本的60%左右,但该项目在酒店投入运营后就确定了,不具控制性。可控制部分主要是人员工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员工人数是较可行的做法。总之,各部门各具特点,应视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控制重点。

从思想方面来看,应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宣传,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使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以便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老板和高层管理者要讲成本、讲效益,不但自己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如何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员工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主动去控制成本。

总而言之,酒店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但又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是要针对酒店经营成本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监控体系,运用“三化”(即制度化、目标化、经常化)管理模式进行监控;其次要强化成本意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再者就是考核指标和控制手段要合理并严于执行。只要灵活运用以上措施并不断探索成本控制的新方法,酒店经营成本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篇12

二、经营成本与财务管理

(一)经营成本控制现状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运营进程中也开始注重成本控制的问题,尽管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我国许多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第二,产品定价与成本颠倒。企业改革后,延续了以往产品收费的标准。企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一些企业愈加重视利益的追求。产品的价格不断提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会选用特殊的营销模式,通过颠倒产品定价与成本来换取短期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三,经营成本控制方式落后。随着一体化经济的快速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其运营服务范围也得以拓宽,这就使得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为复杂,产品收支与成本控制难以掌控。在现有企业成本管理中,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这种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状态,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再加上企业内部财务核算方法比较陈旧,导致经营成本控制方式落后,严重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第四,降低经营成本意识不高。有些大型企业内部设计所需资金基本上源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些不同于私人性质的企业。因为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致使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有很大的区别。表现较为突出的就是财务管理比较松散,再加上企业之间业绩互相攀比,使得他们不惜增加经营成本来提升自身的业绩。由于降低经营成本意识不高,造成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财务管理要素

在日常经营、业务活动进程当中所牵涉到相关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构成了财务管理。其中,财务活动是指企业资金在运营进程中所有活动的总和;财务关系是指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的参与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财务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资金管理、财务评价与分析等构成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当前以及预测未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够对这种状况予以改善和调整。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最客观的依据和标准,用科学的指标去评估企业的运营绩效。此外,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稳步提升企业基金、保值或者增值企业的资产,最终实现最大化的结余。为了完成上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思维是:有效控制经营成本,以合理的产品定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企业持续健康营运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本文将财务管理要素作为投入指标要素,由于本文要分析的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所以将低经营成本界定为财务管理的产出指标要素,通过判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进一步判定财务管理与经营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投入要素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资金管理、财务评价五个方面,分别用CM、BM、IM、FM、FE来表示,而财务管理产出要素就是低经营成本,用LTC来表示。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选取国内14家企业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样本范围涉及到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抽样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问卷的设计方式为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通过对管理层人员以及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的访谈调查,得到相关的实证数据。问卷调查采取随机现场访问方法,共发放366份问卷,回收328份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通过整理得出实证数据,具体结果详见表1所示。

(二)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检验

借助于本文构建的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测量模型,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1)与模型(2)中进行分析检验,选用数据分析软件DEAP2.1对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的DEA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为了进一步分析财务管理投入要素对降低经营成本的影响效用,可以运用DEA核算方法求得财务管理投入要素与降低经营成本要素的权重值,具体见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

1.从效用值的视角分析。经过对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实证检验可以看出,所选中的14家企业中,样本3、样本5、样本7、样本11与样本13五家的综合技术效用值、纯技术效用值与整体效用值均是1,说明这四家是有效的DEA;样本4财务管理纯技术效用值是1,但是其余效用值均不等于1,这就说明样本4财务管理的规模效用处在弱有效DEA状态;样本6技术效用与纯技术效用值均低于0.5,说明该样本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2.从效用状态的视角分析。依据表2数据可以看出,样本3、样本5、样本7、样本11与样本13五家的财务管理效用状态是不变的,据此可以推出这五家财务管理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之间的比率是恒定的,也就是说不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投入量是多少,其对经营成本降低效用是不变的,此时这些可以采取稳健型的财务管理政策;样本2、样本4、样本8、样本10以及样本14的财务管理效用状态处于不断增加的阶段,也就表明随着财务管理投入要素的增多,会提升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效用,此时可以采取进取型财务管理政策;剩余4家财务管理效用处于持续降低阶段,表明不管投入多少财务管理要素,也不会提升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效用,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大量的财务管理投入还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此时企业需要采取收缩型财务管理政策。

五、结果与改进措施

依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的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制定财务管理策略。不同地区财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的效用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城市下不同的财务管理效用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针对自身财务管理发展状况,选取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比如样本2、样本4、样本8、样本10以及样本14此类就可以采取进取型的财务管理策略,可以增加财务管理各方面要素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与之相反,样本1、样本6、样本9与样本12这类企业就需要减少财务管理各方面要素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以防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第二,制定整体性的财务管理策略。管理层要重视财务管理对降低经营成本的效用,转变传统的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重视财务管理背后的潜在成本效用。但是,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项目,要以全局的观念去探讨问题,要从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资金管理以及财务评价这五个方面的要素状况去评价财务管理水平,不能仅仅看到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