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范文

时间:2023-08-25 09:11: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基础理论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基础理论课

篇1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31-4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年,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具体的教学,的确出现了许多新景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在认真总结反思、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即将实施。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核心内涵,进一步审视实践行为,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学目标立意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期望。教学到底应产生怎样的结果,这对整个教学来说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缺陷是偏于“知识立意”,因而提出“能力立意”的命题。其实,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目标的定位更为准确,这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试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谈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核心立意的见解。

1.1教学目标与广义知识

什么是知识?看起来很明确,其实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就传统而言,知识通常被看作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这的确是知识,但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看来,学习所获得的不仅包括“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即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反映所得的结果,而且包括知道怎么去操作、行动,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等。显然,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包括很多领域,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都是知识范畴。都是学习的产品。为了区别,通常将前者称为“狭义知识”,后者称为“广义知识”。

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总体描述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显然,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鲜明的广义知识色彩(比狭义知识内涵宽),同时还包括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广义知识内涵宽)。可以说,统摄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与技能(知什么与知如何);科学情(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生活、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样的立意,实质上是从教育培养高度来考虑学科教学,即是将传统的以传授狭义(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提升到广义知识、科学素养的教育层面。

1.2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是对科学素养的概括性提法,这里主要谈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应该理解为学习目标,它所表达的是学习结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导致人的能力和倾向变化,不论中小学生学习何种学科,在广义知识视野中,学习结果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包括文字符号的学习,以及由文字符号所表征的概念、规律等事实性知识;二是智慧技能,是指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属于“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如运用定律公式解释或解答某个问题,又如运用概念、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等;三是认知策略,即调控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如某种学习方法、技巧等;四是动作技能,如制作和实验操作等;五是情感态度(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心理学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志趣、态度、意志品质与价值判断等方面。

从学习“导致能力变化”看,上述分类的前四项反映了“知识与技能”。技能不但包括学科的技能。例如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就是指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思维、方法及其操作技能;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技能,例如认知策略就属于学习活动的技能。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学习“导致倾向变化”看,第五项反映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渐进建构的,即总是经历一定过程、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不同,定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中不能不考虑实现结果的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果、互为支持条件的目标体系。为什么这样说呢?三维目标对于学习的意义好似“一身两翼”的飞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永远是最基本的,这如同承担载物功能的机身;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如同两翼,飞机能否飞起来。能否飞得更高更远、甚至飞得更轻松,两翼是其强有力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本身是目标要素,而且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是支持条件。所以。确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地位,不但因为它们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还意味着学习的支持条件被得到重视。

2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是有过程、分阶段的,因此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学应遵循“适应与发展”的原则。发展是以适应为前提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基本面:一是初中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究)兴趣、从直觉感知走向理性感知、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显著变化阶段;二是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入门课程。

2.1学习内容的安排

初中物理内容正是根据以上两个基本面来考虑的。八年级第一学期以“常见现象”为明显特征,如声现象、热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反射与折射)以及简单运动现象。对应的认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观察(生活观察、简单实验观察)和简单探究活动。知识性内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数的定量关系也都特别简单或不难接受。从第二学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定量关系的规律有所增加,但在理解与应用难度上给予了明确的限制。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是以感知、体验、尝试为基本特征的。

“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原认知因素,即学习的背景因素。学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物理学科这类理解性的学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甚至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那还需要学习吗?其实,奥苏伯尔所说的“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指认知背景。越是低年级,学生的“物理背景”越单薄、且越依赖于生活经验,所以初中物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最常见现象和最简单问题入门。同时,初中

物理学习是为高中物理学习创造背景的,因而初中物理内容还呈现出面面俱到的特征,几乎高中、大学的内容它都有,主要就是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尽可能宽的背景。

2.2科学素养的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体现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同样要考虑到前面所说的两个基本面。应该说,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没有谁会怀疑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谁会否定记忆和做习题的必要性,因而这里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是兴趣。物理学可以说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础。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学大厦的门槛,这时最需要的是好奇兴趣与探究热情。于是,初中物理课程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目标要素之一。尽管科学道路是崎岖的,但决不能在人口处就将学生们吓跑。在笔者看来,好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理”的。可惜中国人笃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级,也很少有人会去冒“玩中学”的风险。其实“玩中学”说的寓学于乐,只要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学得更生动活泼一些的。追求生动活泼,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千万不能将本来有趣的教得没有趣。千万不能将“活的物理学教成没有血肉的骷髅”(杨振宁语)。

第二是活动。“玩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上面主要是说活动的兴趣价值,这里将要说明活动的认识价值。著名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没有活动,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活动也是认识发展的条件,缺少这一条件,认识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物理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实验与探究。从学习角度看,实验与探究的价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为认知提供支持。比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象观察或感觉体验,可以为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提供感知支持。类似的小活动,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能为获取认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背景,因而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经常常化活动。

其二,实现目的性结果。比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并获得被测量对象的长度结果。也比如,对影响金属丝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验证相关猜想是否成立,获取有实证的相关结论。

其三,为训练操作技能提供机会。比如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装置的安装,排除简单实验故障等技能。

其四,习得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实验与探究。常常表现为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层面的学习价值十分丰富,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或测量电功率,在知识上分别是基于,在方法上是将测电阻或功率转化为测量电压与电流。对于探究性实验来说,当有若干因素同时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时,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控制、如何控制,这方面的经验与思维积累,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或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再就是,问题解决的“转化方法”充满了智慧色彩,很值得重视。比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测量热量的仪表,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转化为观察温度变化或热膨胀程度,这就是智慧。在我看来,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物理,而是学好了物理会变得更聪明。好的物理老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是必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聪明,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特别有价值的。

3教学行为与目标落实

既然物理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立意,那么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现在常常讲教学反思,反思什么?从宏观上说,就是看目标把握是否准确、落实是否全面。在相关培训活动中,笔者曾以“声现象”教学为例与教师们聊过这样的话题,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问题要点

教师们不妨回顾一下,在声现象教学的前前后后,诸如“声音是由于()产生,的”这类形异实同的简单题,你一共让学生练了多少次?很多教师觉得,实际可做的题目很少,不拿简单题反复炒还能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笔者向教师们提出:同学们是否都做过“土电话”或“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类制作或实验?其回应大多是会心一笑,或窃窃私语:占时间、很麻烦、这些又考不到……。很显然,制作“土电话”和“探究隔声性能”之类的活动,实际上是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明显存在“以考定教”倾向。

再一种普遍现象是;不少教师在刚上了一两节课后,就忙着编造一些所谓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拓展提高、培养能力的问题来。但许多问题只是教师的见识或经验,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见识太远,弄得学生云里雾里。甚至,不少教师将自己也搞糊涂了,例如“听声音判断西瓜生熟程度,到底凭借的是音调还是音色,还是两者都有?”教材中没有,各种教辅资料中众说纷纭,自己又难于或者不敢干下结论。如此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大表现:一是简单重复。二是随意拓展,三是活动缺失。这反映出,教学并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应试为导向。应该承认,长期以来的考试命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当前正在向着应然的方向改进。

3.2改进思考

仍以声现象的学习为例。如果从科学素养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就是要在简单重复和随意拓展上做减法,在活动上做加法。

声音涉及的振动和波动现象属于复杂运动,初中学生对振幅、频率以及声音基本特征的认识不可能深入,甚至难以接受。但是,为什么有初中教材将它放在第一章?咱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本章的学习价值。

事实上,这一章的学习首先是要“好玩”,通过活动体验学物理的乐趣。见识与尝试初步的探究。比如尝试让各种物品发出声音,也比如做个“土电话”玩玩,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当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层次上,要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背景。而这种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会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声现象之后是热现象或光现象等等,在知识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认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基本相通、可以迁移的。以感知振动为例,振动常常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转化来感知。例如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这是触觉感知;或接触悬挂的轻小物,轻小物被弹开。或像图3所示那样,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这些都是视觉感知。再比如“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目的主要不在精确地确认谁好谁差。而在于尝试探究,其中不但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还涉及到寻求衡量隔声性能的指标――在没有直接测量隔声性能仪器的条件下,必需想出简单可行的“土办法”。

总之,物理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依笔者的简单看法,就是看学生是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篇3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并以此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它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和目的地位;第二,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它强调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暂时和局部的利益;第三,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是要求通过肯定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进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自为的和谐状态。它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国家主权、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解决当代生态伦理问题的一种积极探索,它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一,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可归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文本《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指出:“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2]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目的要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在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因而把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总结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出了和谐原则;在人与人关系上提出了公平原则。因此,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指导实践的方法,即用“最优化”代替“最大化”,二者在实践上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责任是一种伦理要求,只有人类认识到自然的现状,才能自觉的进行道德选择和作出道德决定。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

第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可以把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归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我们之所以说只有以人类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也就是因为只有它才是一种真正能够帮助中国消除当代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不和谐、不协调状态,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伦理价值观。

第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能够现实地规范人们处理自身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存在于各种特殊利益之中,并且是各种特殊利益得以实现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因此,即使人们仅从自身的特殊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也不得不认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得不自觉地维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强调的人类的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它将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国民众中大力培育现代人类中心意识,并真正实践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篇4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又经常会出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问题。分析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会发现导致教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生角色的不对称 尽管现代教育观念一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和促进者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经常在不经意之间被弱化。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往往通过省略具体操作过程、取消讨论环节等加快教学节奏,而学生则对激增的课堂教学量应接不暇且被动接受。于是,教师重新成为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教具使用的单一 目前,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影等功能完全被漠视,反而成为一块新型“黑板”——对课本内容的转印和放大。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涉及操作规程以及程序语句使用语法,这种单一使用教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wWw.lw881.com

3、教材选用的不当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不同态度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2种典型的教材观,造成教材使用不当。1)部分教师将教材等同于教学大纲,“讲教材”的做法不仅漠视教学大纲对不同学生类型的教学重点的实际要求,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2)另外一些教师则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完全漠视教材中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内容,甚至只讲简单的内容,而难度大、与考试无关的则一概省略。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深度缺乏,也很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就简避难”风气,不利于对学生克服困难的人格素质的培养。

4、教学方法的单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帮助他们形成学习迁移能力。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

转贴于

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篇5

科学、准确、适时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对了就要肯定是对的。错了就要指出错之所在,不能含糊其辞。评价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评价过早,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评价过迟,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利于知识的反馈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启发、鼓励的原则。教师提问后,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或启发或鼓励,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时,要迅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要多用鼓励性、欣赏性的语言,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不能在学生回答后讽刺或挖苦,这会严重损害学生脆弱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在学生心中形成长久的阴影。

教师评价主导性的原则。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赏识在课堂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准确简练、自然真诚,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成功和被老师赏识的喜悦,从而具有更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就要通过明确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上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评价多元性的原则。课堂终归是学生的,课堂提问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不应该由教师一手包办。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适当交给学生。开放了评价的空间,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他人意见的认可,也可以是对别人举例的补充和更正,在评价中教师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把师评、生评、自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二、应掌握五种方法

搭桥引路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常常在交接点提问。教师提问后,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或不知所云,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搭桥引路的方法,如提示思考的范围、对象、方法等,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理顺学生的答题思路。学生就会按照教师指给的方向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拨乱反正法。教师提问后,学生可能答得不够正确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认真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回答什么。进而拨正学生答题的思路。学生审清了题意,找对了思路后,自然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由表及里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如果学生的回答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教师可以通过~步步深入拓展其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表象上。

广开思路法。有时,学生的理解会不够全面,比如答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广开思路的方法予以指导。如原因类问题,可指导学生。大的方面可以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来分析,也可以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来分析,还可以从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来分析:再如做法类问题,可以从”一大一小”两方面来考虑问题,“一大”即国家、社会,“一小”即个人(公民、消费者、销售者、经营者、生产者等)。

篇6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

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有效开启任何一种科学之门的钥匙。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思维的动力,能够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创新发现。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问个为什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此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正是这样的学习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点在学生的精神中反应尤为强烈,而问题情景恰恰能够满足之。”

2.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者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与误区所在,从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表明: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反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勤于培养和精于激发。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像父母亲一样关爱的学生的成长。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以此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1)在想象中提问

实践表明,结合物理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提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教学“电磁感应”一节内容时,教者首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真了不起。”在此基础上揭题导入新课。再如,教学习题时,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在演示实验前,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

(2)在实验中提问

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一个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较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许多学生都认为前者灯泡会正常发光,而后者灯泡会烧毁。实际的实验结果却与同学们的认识完全相反,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 V电源上时暗一些。实验结论与认知的矛盾冲突,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富有启发性、争辩性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教者在梳理众多提问的基础上,最终归结于所要学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在生活中提问

物理学科的许多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利用生产、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时,教者要求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原理”提一些生活现象问题。

3.坚持记录问题,培养提问习惯

对于自然现象中、实验中出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者还可要求学生养成坚持记录的习惯。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在班级中设立了“问题本”。问题本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可以是生活中的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发现;可以是对以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关信息建议或答案;可以是对已有答案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者密切关注学生问题本的记录,定期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所提的问题。同时,还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实践表明,问题本的设立搭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提问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广告学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的目的在于传授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设计技能,深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引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能更好地达到广告学专业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中,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广告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并获得对设计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广告设计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广告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能更好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设计的实践能力。

在广告教学当中,广告设计是一门举足轻重的教学课程,也是学生入学后接触较早的课程,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美术教育多元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而且能培养具有独特的设计弹念,创意思维的综合型人才。基础课也不是死技法,而是需要启发性的思维训练,实践证明,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的掌握不一定要通过素描训练和色彩写生来实现。在短时间内学生艺术水平,掌握形式美法则、规律、表现技法和创造性思维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广告设计基础教育最重要目的培养学生个性才能、创造力、自发性等。而“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征的。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广告设计基础教学中,依据现代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应当引导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

一、广告设计造型基础的视觉空间直感培养

广告造型基础的视觉空间设计教育本身是由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首要的是要学生有效捕获广告灵感、加强对广告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在设计中以纯粹形态为原形,对设计构成关系和人对空间结构的感知心理进行分析,解构的是不同于客观世界中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自然形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广告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广博体验,通过逻辑思维的综合性、创造性联想将现实生活艺术化。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广告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广告图形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在造型的空间感觉培养中,主要从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等方面强化。教室确实是我们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但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减少束缚感,营造自由、大胆创造的氛围,从而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二、广告设计造型基础的启迪思维培养

广告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在一定的时间内的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视觉图像构成了重要语境。联想与想象又是视觉图像最主要的源泉,联想是人的记忆和想象的纽带,可以通过不断获得新的发现,联想将诸多相差甚远的事物或者是毫无关联的要素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在偶遇、交合、撞击中产生创意火花。联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再创造。这方面的训练主要主要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文学的手法,如象征、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法完成视觉图像的表现更加勇敢的创新气质。

广告设计作品除了视觉之外还倡导运用其它感官,如触觉、听觉、嗅觉等。我们鼓励学生在材料上的创意。选择材料和各种手法去表现画面,告诉学生不要以为设计只能用画笔和电脑,其实现代艺术中,各种各样的实物材料,像报纸、布料、树叶树皮、墙纸等各种废旧物品,都可以是组成广告画面的最佳材料。不同材料的画面组合,是寻找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以表现主题为出发点,运用材料的独特性,表达新的表现形式。如构成设计一课,学生就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出了创造性作品。

广告艺术创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每个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如色彩设计一课,讲解广告中运用的色彩、题材、结构,人们对色彩的固有认知和传统美学中色彩和谐搭配的规律。在后现代广告中,设计者勇于颠覆传统美学的配色方案,创造出人的皮肤是蓝色或绿色的怪诞诡异的氛围作品,表现出后现代广告更加勇敢的创新气质。学生在模仿与创作时,根据个人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有的在纸上绘画表现现代感,有的用彩纸剪贴表现传统文化,有的用彩泥捏表现中国元素,还有的学生用“朋克色”。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创作,在努力钻研、大胆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认识、操作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尝试了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篇8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I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査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篇9

教学对象选择与分组:选择中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专业不同方向(传统中医方向、中医方向)的教学班级,对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每5人一组,共6个小组;中医方向110人采用传统授课方法。两个班级所用教材均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教学章节的选择:中医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在课堂讲授完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后选择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在讲授完藏象的概论及五脏中的“心”的前提下,进行其它四脏脏及其六腑;病因学说中讲授完风邪之后的其它邪气及其七情、痰饮、瘀血等内容,进行PBL教学法试用。于学期末进行理论考核和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价分析。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PBL教学的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难点、重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拟定部分思考题与教学案例,并在应用前期提供少量辅导材料。

编写教学案例: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案例,病例中的问题具有劣构性。每个病例都有学习重点,且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编写教师指南: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案例的理解不同,为避免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及其对讨论内容引导的不同,针对引导性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编写教师参考指南,对每个问题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

制定具体实施步骤:PBL实施过程要求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相关问题自学教材,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讨论课前将教学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小组成员之间可相互讨论;小组讨论后,推荐1名代表参加大班讨论。大班讨论时,由每组推选的代表讲解,本组其他成员可及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在该组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搜集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总结讲解、概括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上述PBL教学法实施的步骤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大班讨论—教师总结。

2.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价

理论考核评价分析:PBL教学方法组平均成绩78.4士9.8,传统授课法组平均分73.8士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4,p=0.0289<0.05),说明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班成绩优于中医方向班,即提示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授课法。

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课堂气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理解接受、主动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结果显示,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0.0%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7.3%)明显改善;学习态度考评如听课状态、课堂纪律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教学方法(76.4%)有改善;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讲授法组(77.3%)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知识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学法组76.7%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传统讲授法组(71.8%)有所增强。另外,PBL教学法组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分别为80.0%、87.0%和73.3%,较传统教学法组60.9%、72.7%和58.2%高。可见,PBL教学法较之传统授课法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3.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由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则普遍感到该课程概念多而陌生,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针对以上特点,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及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PBL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计经验,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提问,及时指导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实现在参与中发展。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于传统型中医方向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机制,这必将对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中专的英语教学。国家提出新的教学要求,要求能够在中专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中专英语课堂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需要摒弃这些不足的地方,进行中专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中专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时展的需要。

一、中专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以老师的教学为主。整节英语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英语老师在说,而学生很少参与到老师的教学当中。然而传统的中专英语教学模式用的是写板书,大部分的时间老师是背对着学生。英语课堂显得十分的枯燥和单调。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英语老师只重视用语言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完成教学任务,从来没有考虑过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缺乏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活动。即使开展的一次组织活动,活动的内容也比较的单一、活动的模式比较古板。仅仅局限与问答的形式,也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这种方式只能单方面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长期下去,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严重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他们不能够尽情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在能力。学生会慢慢失去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放弃英语的学习。这样导致中专英语水平普遍降低。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要张扬自己个性的一门语言课,同时英语也是一门实践课,英语课堂是离不开语言实践的,如果离开了语言实践。学生就只能听懂英语,而不能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这样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因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和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一旦不能够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英语的学习毫无意义。所以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既要尽心地向学生传授所用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这两方面都要做好。因此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来说,所有学生智能的表现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有具体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效的应用多元智能教学手段进行中专英语教学。要保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多为学生创设多种语言情景和氛围,精心策划、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保证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身上的智能特点。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英语氛围中学到知识,发挥自己所长。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首次提出的关于人类智能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样一种说法。其中包括八种不同的型,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语言方面,指的是语言智能;逻辑方面,指的是数理智能;音乐方面,指的是节奏智能;视觉方面,指的是空间智能;身体方面,指的是运动智能;自知方面,指的是自我认知智能;交往方面,指的是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概括广泛的智能体系,而且还将传统智能理论的看法进行了丰富。传统的智能理论知识认为人的智能就只包括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这两种智能。这样的看法比较的狭隘,明显地缩小了人的智能的范围。所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于人的智能有了全方位的概括。对于中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是正确的选择,它也是促进中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中专英语课堂教学

第一,老师应该树立多元智力的观念。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缺乏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观念。所以只注重传统概念上智能理论,然而只是依据传统的智能理论,导致只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智能,从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按照现在的多元智能思想,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智力强项来充分地开发他们其他方面的智力。同时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都要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多元智能的观念。积极地鼓励他们开发内在的多方面的智能。

第二,明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明确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中专英语课堂创新的基础,因为只有明确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老师才能根据目标来设置课堂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智能优势能够充分的发挥。由于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的不同,老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并且制定出适合于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这样能够给学生创造出丰富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第三,开发多元智能教材和课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通常都是统一的英语教材,每一届的学生都使用同一本教材,这样导致教学的同步,没有差异性。但是每个学生的智能是不相同的,所以使用统一本教材和使用统一种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所以应该改开发多远智能的教材和课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多元智能,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提高英语的学习水平。摆脱过去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良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是中专英语课堂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在英语课堂上有效地融入多元智能理论,是提高整个中专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本文对于多元智能理论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讨论,希望对以后的英语教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篇11

一、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中,就曾提到过“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地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主动地构造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另外,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第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责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促进者.

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状态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任何真正的知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思维的实际状况和发生发展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便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另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品性、人格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丰富、态度的转变和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一“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首先,在此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内在的观念冲突,而适当的提问和举例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两个有效方法.

其次,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来对自身错误进行深刻认识,但是在表达语言方面应注意适当的技巧,避免激烈的言辞伤到学生的自尊心,这便要求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和素质有所提升.学校也应该定期适当地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良好的学生反映.最后,教师应与学生取得信任,然后与其在缺少外人的情况下,共同探讨错误的纠正方法.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课堂的实际,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让整节数学课堂更加丰满理性知趣化.这也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三点:第一,教师要把初中数学学习设置到具体、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中.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在实践中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如,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练、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和做游戏等.第三,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目标定位和分层教学

篇12

2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网上水平测试平台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网上水平测试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1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基础理论在线考试试题的遴选与试题库的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在线考试平台模块建设,分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测模块、单元测试模块、期中考试模块、期末考试模块;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技术支撑,包括系统管理程序、在线考试子系统、自动评分系统、组卷系统、学生注册与登录系统、教师分析系统。2.2建设方法考试平台分3个模块进行建设:(1)学生自主学习模块: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知识要点归纳与总结、知识运用能力训练、疑难问题解析和推荐学习参考书、师生互动论坛等内容,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使教师在课外通过网络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此模块由系统管理程序运行。(2)学生在线考试模块:对学生的能力测试分三级进行:一级:章节自测;二级:单元测试;三级:期中、期末测试。每一级限定考试时间,学生随机抽题,在线考试平台自动记分,顺利过关者予以奖励。奖励的方式为:召开中医基础理论自主学习表彰大会,对优秀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这一模块主要由在线考试子系统、自动评分系统、组卷系统、学生注册与登录系统运行。(3)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评估模块: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三级测试和网上自主学习的相关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解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问题。这一模块主要由教师分析系统运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