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1: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素养表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蓝莓[1]果实中除了常规的糖、酸和VC外, 富含VE、VA、VB、SOD、熊果苷、蛋白质、花青苷、食用纤维以及丰富的K、Fe、Zn、Ca等矿物质元素。经常食用蓝莓制品, 可明显地增强视力, 消除眼睛疲劳;营养皮肤;延缓脑神经衰老;还具有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等作用。蓝莓叶黄素是以蓝莓、叶黄素为主要成份的保健食品, 为了解其对人体食用后血液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依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2]对其进行大鼠30 d喂养试验, 本文是短期喂饲蓝莓叶黄素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 1 受试物 蓝莓叶黄素, 大兴安岭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人体日摄入量为0.0167 g/kgBW。
1. 2 实验动物 清洁级Wistar大鼠, 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使用许可证号SCXK-(吉)-2007-0003。本清洁级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号, 吉动设字10-1005。
1. 3 仪器与试剂 日本东芝TB-120FR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学指标; 生化试剂盒由深圳迈瑞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 4 试验方法 设1.67 g/kgBW、1.25 g/kgBW、0.84 g/kgBW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 每组20只, 雌雄各半。将三个剂量组受试物用植物油配制, 对照组也给予植物油, 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均按1.0 ml/100 g体重的量灌胃。单笼喂养, 自由饮食, 实验第31天, 下腔静脉采血(采血前16 h禁食), 进行生化学指标测定。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各剂量组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BUN)、肌酐(CR)、血糖(GLU)、总蛋白(TP)、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白蛋白(AL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蓝莓中主要有效成分就是花青素。花青素主要有抗生素作用、抗自由基作用、抗视力退化及抗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花青素能够减轻眼的疲劳及提高夜间视力, 可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 还可以起到预防癌症、老年痴呆症、心脏病等疾病的作用。蓝莓叶黄素中蓝莓提取物占26%, 其中花青素占6.5%。试验结果说明蓝莓叶黄素对动物的肝肾功能均无损害作用, 蓝莓叶黄素对大鼠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为1.67 g/kg BW。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 短期喂养蓝莓叶黄素对生化指标未见不良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几十余载,从课程建设到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师也从课程教学的改革开始关注更隐形的教育,即在课程中如何实现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SanFrancisc曾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①,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职业素养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劳动者的道德品质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还包括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②。随着人才培养和毕业调查的推进和积累,高职教师发现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技能和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人生的重大转变取得较大的成就,能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否实现人生价值,与他们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有些学者把这些素养描述为隐性的,也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描述越来越清晰,教师开始尝试将这些隐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1.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针对毕业生岗位群的调查分析结果,在课程开发专家指导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资深教师共同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商务助理、商务翻译、外贸类岗位群。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胜任涉外行业一线工作岗位,会商务翻译、国际贸易,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表所示为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
由上表可见,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主要还是落实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的课程学习中。
2.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鉴于以上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素质要求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构成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职业知识(包括英语知识、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
职业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积极主动学习意识等);
职业行为习惯(文明整洁、守规守时和务实高效);
职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素养重在“养成”。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要将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在校的三年中,时间大多用于对课程的学习,所以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是可行之道。
二、职业素养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1.商务英语课程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了职业素养的内容,专业各课程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可以结合的职业素养表述到课程培养目标中。根据以上所述之职业素养,商务英语的课程目标中有明确的表述,培养“熟悉并掌握当代商务理念和国际商务惯例,提高商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为以后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基础”。“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学习历程的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国际化的视野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2.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本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尝试在教学评价中实施。本课程对终结性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实现更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该形成性考核过程贯穿学习的始终,包括学习成果预设、学习成果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对应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将伴随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即对应为职业素养的提出、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评估。
首先,预设学习成果。这个阶段是教师在学习成果预设时明确提出哪些职业素养是学生应该养成的,即给定目标,有的放矢。
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在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实现能完成哪些任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开始前对这些任务成果进行设计,提炼出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成果设计过程中,学习成果的内容体现了商务知识和语言在任务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任务“公司年会的活动安排”,教师可以预设成果是学生以小团体为单位完成一次真实接待客户经理的年会安排的策划和汇报。这个预设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部分的学习任务后要完成的“记分作业”。要完成这个学习成果任务,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讨论做出决策,再用英语在课堂上PPT汇报。这些内容教师都将写进任务单,在教学初发放下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习目标和哪些职业素养能够在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下面所示是任务单对于任务目标的详细表述:
知识目标:酒店设施词汇;活动安排的要素;商务文化差异;休闲场所的词汇;基本菜式。
能力目标:能用流利的英语、得体地礼仪和正确的商务态度完成酒店介绍;能向外商介绍商务活动安排;能写邀请函;能介绍基本菜式;能在休闲场所与外商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通过接待工作的完成体会与人交流的成就感。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能自主完成任务且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其次,学习成果的完成。这个过程即学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由于预设了任务单,明确了学习的各种目标,成果为本的评价和详细的评价标准就好像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学生要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相对应的任务,这就让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延伸到了课外,让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利用教室、寝室、图书馆、教学楼等创设不同情境,学习英语,体验任务,解决问题。特别是团队合作的任务,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遇到的更多问题都是需要职业素质去解决的。在不断的任务体验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逐步深化最后达到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任务单上的总结,可以不断自主总结学习情况并互相督促。这个过程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例如:上述的“年会的安排”的学习成果的完成过程中,非常多的学生都会总结出团队合作的难处,讨论决策过程的能力缺乏等问题。因为都参与了学习成果的体验学习,大家都会看到自己缺失的其实不是英语知识或是商务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或是技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百度解决的。学生感觉最缺的是合作的能力或是决策的能力或是主动性等,而这些便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只有在完成了这个任务后,学生才能得到职业素养的提高,但是要真正完成培养或是养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若干个学习成果的过程后。
最后,学习成果的评估。这个过程即是检验学生职业素养是否养成的阶段。
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考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评估不是在学期末进行,避免了评估的时效性差的特点。因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在学习一个阶段后上交的,于是教学评估就分成了阶段性的。评估阶段根据评分标准,教师和学生将会共同承担评估者的角色。教师的评估往往是在学生在任务单上的自评和所上交的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评价。例如:上述的任务的PPT汇报,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个分数,还有语言模块的得分、商务技能模块的得分和职业素养达到与否的建议。下一步则是反馈,在及时反馈阶段,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呈现部分学生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也进行共同讨论。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的讨论总结,达到评估的基本目的。通过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的评估意见,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那些素养需要提高,及时修正;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高职学生才明确地知道要完成工作需要的不仅有知识和技能还有职业素养,要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则需要较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而评估的过程让教师也能转变观念,不仅传道授业还要“授之于渔”。
三、结语
“一带一路”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的机遇,这些机遇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对于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商务英语课程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达到了更好地贯彻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目标,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这些探索能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参考。
注释:
①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
②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6(12).
[2]冉晓莉.ESP需求分析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示范学院学报,2013(5).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25-03
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企业文化于企业和个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等了解而因此形成的职业素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素质能使高职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一员到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角色转换,能为他们更好地服务企业、奉献社会、成就职业人生而奠定坚实的根基。为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现状,掌握实情,研究对策,寻求高职教育渗透与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区内5所高职院校学生组织了数次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调查自2011年9月开始。课题组先后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数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汽车工程、建筑工程、食品与生物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石油与化学工程、语文教育、艺术设计等10多个专业班级学生中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设计意在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状况及其对高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84%。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中一年级学生33人,占22%;二年级学生78人,占52%;三年级学生41人,占26%。其中,文科学生48人,占38%;工科学生94人,占62%。接受调查的高职院校学生抽选比例恰切,结构合理,层次均衡,反映出的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层面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分析
(一)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状况
针对课题研究的座谈会、个别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高职学生于其专业、职业意识、最应具备素质以及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等问题层面理解,内容涉及主要针对学生对企业文化知识的一般浅层掌握。
问及“对于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您了解吗?”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有些了解”,仅38%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
对于“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回答角度多以普通大学生素质角度作答,77%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文精神”,56%的学生回答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自身修养”、“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等,32%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品位、文化理念”等,12%的大学生认为是“职业技能”,等等。
对于“高职学生入岗就业首要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简明表述中出现最多的词语为“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身心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等,而学生的细化表述语多为“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讲信用、诚实守信”、“认同企业、忠诚企业、有团队归属感”、“时间观念强”、“敬业爱岗、积极向上”、“尊重他人”、“协调能力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等,学生所表述词语内涵无一不归意于企业文化素质之内涵。
问及“高职在校,你实践调研过哪些优秀企业?印象最深的是什么?”68%的学生回答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等,43%的学生认为是“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用精神凝聚团队”、“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等,32%的学生则对“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很强”印象深刻,28%的学生表述为“企业办公区整洁和谐,企业员工着装统一,言谈礼貌”等,其余37%的学生则表示“自己从未到过企业,无所感受”。
问及学生“谈谈你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因多数问卷为各系部组织开展,面向的多为学习成绩较好、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问卷要求认真填写,多数学生经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完成问卷表述,因而就卷面而言,二年级以上高职学生回答都较正确,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问题均能理解到位。而从学生座谈会以及针对学生的个别访谈而言,尤其面向一年级以及学习素质一般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上述两问题认识大多表示“没考虑过”,73%的访谈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内涵理解茫然,答语表述往往词不达意、内容浅薄。
(二)学生对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
问及“你认为有必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文化中吗?”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仅1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还有18%的学生回答“不清楚”。
对于“你对企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教材的心声感受”的三项选择中,63%的学生选择“强烈”,30%的学生选择“一般”,仅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对于“高职学生如何提升自我企业文化素养?”的问题,62%的大学生表述为“应更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和假期兼职打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要更多走进企业,向员工学习,感受企业文化”,38%的大学生认为“应加强学习,多读书,主动搜集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行业,关注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提升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知识”,35%的大学生表述“在校应更多参加技能比赛,参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常听讲座,提高素质”,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参加企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最佳途径”,15%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有考虑”。
问及“你认为企业文化融入课堂的体现是什么?”66%的大学生尤其提及了“课堂上师生讨论、师生互动、交互性学习”、“师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62%的学生表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程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相结合”、“要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课堂要更活跃、开放,体现协作”,58%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应更多结合企业案例,内容要实用”、“应更多展示企业实物”、“要有如企业上班感觉,而不是一味提问、作业等”、“要更多关注企业动态、企业信息量要大”,34%的学生则认为“要体现企业严格的纪律意识”、“要展示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要体现企业文化内涵、文化性格”,等等。
而问及“你认为教师为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应具备怎样的风范?”82%的大学生首要表述语为“教师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工作作风”、“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应大公无私、公正奖惩”、“应有高度责任心、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以学生做朋友,互尊互学”、“要耐心,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敢于自我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学习”,67%的大学生表述了“教师要有丰富工作经验,要有企业工作经历,要有扎实专业技能”,65%的大学生则认为“教师应教学能力强”、“教师要讲求教学方式,应以企业化方式教学,要使课堂企业化”、“教师要做企业管理者角色”、“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等等。
对于“你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吗?”的提问,5所高职院校6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有”。
问及“对于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你对学校有何建议?”学生问卷显示,63%的学生表达了“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参观,创建学生与企业直接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接触和认识企业文化”的意愿;31%的学生则强调“应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内容由多及少提到“播放企业文化视频,组织企业人士的讲座会、交流会,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开展主题班会,如‘父母供我上学,我上大学做什么’”、“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会、有奖竞猜活动、海报宣传等”,25%的学生同时建议要“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认识”、“严格校纪班规,加强校风学风建设”;14%的学生认为“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更多引带和教育”;少部分学生填写的则是“不清楚,不知道”。
(三)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差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无不与学生自身素质基础、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因素息息相关。现实而言,属于高考生源末端的高职学生,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普遍低下,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思想自律、道德约束、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尤其职业意识薄弱,职业规划盲目困惑,企业文化素质自我塑造意识不强,等等,一旦入职上岗,仅仅具有“做事”能力,局限于满足岗位基本技能要求的高职毕业生,就多因企业文化素养的差薄而无法接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将企业与个体合二为一而准确自我定位,从而无法在企业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更谈不上为企业建设做贡献,终至淘汰。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沉淀不足,以至缺少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和文化创造的生命力,更因其在教育价值判断上一直的困惑和摇摆而缺位高职文化应有的背景、品味、追求和路径,使大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引导工作相对滞后,文化供给内容不丰富,精神文化滞后于物质文化,师生文化选择空间狭小,等等,高职院校的“文化滞差”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与现代企业和社会发展对接不切的瓶颈。
而从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着力推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来看,他们也大多局限于校企合作实践层面的初步对接,诸如企业仅仅提供教学资源、教材、实习岗位等,高职学校的现行教育管理手段还使学生无法通过其管理行为领悟到企业管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还无法感受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校园文化氛围也无法感受企业文化,产学结合的学生实践课程中,也多因时间、条件所限,学生难以与员工感同身受,甚至企业文化课程完全缺席,等等。高职院校传统运行机制与其教育模式,终致企业文化难以有效渗透,呈现后滞脱节,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还日现边缘,力显欠缺。
三、建议
(一)志存高远,自励成才
企业品质,名在文化;企业发展,重在人才。现代企业的创新超越更依赖于优秀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选聘人才更注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高职大学生必须正视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坐标未来优秀职业人,立足高远,激发动力,致力实践,积极增强企业的认同感、亲切感,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宽厚职业知识、技能、文化素质储备,以“优秀员工素质”打造自我素质,以“优良职业品格”塑造自我品格,培育职业素养,磨炼职业意志,铸就职业精神,致力提升自我综合职业素质,自促成才。
(二)课程渗透,积极拓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是育人,未来职业生涯学生最直接面对的将是“浅”文化因素层面。要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就势必利用好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载体,既要注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应用,也要积极构建将企业文化纳入且优化于其中的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高职课程体系。
另外,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培养是多渠道全方位的,要立体多元大力拓展教育的空间,加大所有课程教学渗透力度。诸如,在各课程中有意识进行文化背景介绍和商业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并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素质培养贯穿教学课堂细节,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等。课程教育与课堂教学合力并进,使之更多地作为一种知识和载体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思想,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价值上的帮助,共同培育学生优良企业文化素质。
(三)企业实践,标范引领
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传授,而应在此基础上训导和行为训练,“三管齐下”相互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实效。高职学校可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教室、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学生统一实训服,统一挂牌入岗,严格时间,明确纪律,分明奖惩。以校企协同管理模式共建实践基地,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设立实习性工作区域,以此为载体,营造企业研发氛围,使学生在企业化研发场景中完成项目开发,获得实际项目经验和技能,体验项目管理流程,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实训实习让学生练岗如上班,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使学生融入其中,真实而深刻感悟到企业文化的总体风貌和具体内涵,心树标范,坚定信念,更努力打造自我企业文化素质,以顺利实现自身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
(四)课外天地,文化陶冶
青年学生成长吸收力极强,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谐融合,能创设一种唤起学生高尚的职业责任感,激发其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情境、精神氛围。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校企交流活动,诸如将企业制度、风貌、文化入校展示,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就业创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开展专题讲座,宣传企业价值观与精神追求,提高学生的认同感;返聘优秀毕业生为客座讲师,这些历练企业多年并小有成就,而且最能体现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践行者――优秀校友,回校讲授最新最真实的企业经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激励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立志奉献社会。此外,企业参观、企业文化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毕业生座谈会,等等。这种高职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教育熏陶,使学生视野开阔,耳目一新,它能将企业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感化熏陶尽化在“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激发他们的归宿感和荣誉感,提升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激励他们致力成为既具有扎实专业造诣又具有宽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T型”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小平 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张春生.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王晓光.职校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探析[J].职教研究,2010(4)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97-01
一 提高农民工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教育投入的不足,致使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甚至不少农民工因过早辍学,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接受就业所需的各种生产知识和劳动技术知识,致使其劳动素养普遍偏低,难以掌握各种新兴技术。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十分被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要求农民工懂技术,而且要求农民工会交流和表达,能够对生产过程及产品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与总结。对于农民工来讲,这是一个障碍。因此农民工,首先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能够清楚、流利地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专门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端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文化知识与技能水平较差的低端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初中二年级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或粗重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危险性强,并且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为尽快打破这一瓶颈,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语文知识培训。
2.农民工从事各种职业技能活动的需要
内在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农村务工人员大多以养家糊口为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对于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务工的就业方式粗放化。因此应在思想上提高农民工的择业意识,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职业发展上去。务工过程中,不少农民工只会操作,却不能清楚表述操作的原理,出了故障也不能清楚表述故障产生的经过。农民工要更好地发展,就要学会一种或几种技能,而语文素养的优劣是能否学好各种技能的关键。语文素养较高的农民工对专业技能术语理解较深透,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得较好,专业技术知识运用较灵活,专业技能较好。相反,语文素养较差的农民工则难以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属性的差异上,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得最为强烈,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寻求稳定职业及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因此,提高农民工的语文素养是新生代农民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前提。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的需要,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建构的,由各类知识所组成的,具有开放、动态、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知识构架。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新生代农民工胜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
3.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进城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技术能力较差,他们虽然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大多数人从事的还是城市中技术含量低、简单操作的体力活。特别是我国建筑业有近4000万从业人员,农民工占了80.58%,有的施工现场甚至九成都是农民工。除了繁重的劳作外,精神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的问题面临着更多的缺失和挑战,农民工的生活方式非常单调,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看电视成了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光顾城里的书店、图书馆等文化场地,很少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质量较低。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提高农民工文化知识水平上入手,从提高农民工语文基础知识上抓起。
二 如何提高农民工的语文素养
1.转变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解决农民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就要对农民工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让农民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文化知识丰富与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体现;让农民工认清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对其从事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让农民工了解文化素养高低与职业选择的重要关系;让农民工懂得提高文化素养是提高其自身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子女的教育,更要求农民工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形式引导农民工认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要求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另外,让农民工认清要缩小城乡差距、融入城镇生活,就要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要求,内化自己,提升个人语文素养。
2.创造效益、提高收入,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保障
《方案》应是《指导方案》《学测大纲》等政策在单招教育层面的具体落实,能改变重“应对高考”、轻“人的培养”的现状,既满足中职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又满足《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大纲》《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专业技能考试标准》(以下简称《考V》《标准》)的要求。《方案》应统筹安排各教学阶段、各教学活动,能使它们协调配合、各尽其职;应具有单招特色、利于教学的连续递进,能体现“单招质量必须从新生入学抓起,三年一抓到底”的思想。其基本功能是: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实施单招教学管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便于开展有效行动,跟踪与监控教学过程,测评教学效果,促进质量提升;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教学实施的依据,便于正确理解和把握考纲、标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明确教学要求,评估教学质态,便于同专业各学科教师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保证各课程相互促进,保障整体教学效益;以“人的培养”为基础,注重素质素养的提高,兼顾升学深造与就业工作的需求,兼顾高考考得好与学测顺利通过的需要。
二、《方案》核心内容的编制原则
1.要把“高考”作为主要目标,融合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和“高考”的需要
课程设置要体现《指导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基本覆盖“专业平台课程”。课程理论课程分为新授、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个阶段。除《考纲》《学测大纲》都有要求的相同内容外,对《学测大纲》有的和学生达成《考纲》要求所必需的基础性内容,必须列入新授阶段的教学内容。
二轮复习的教学内容按专题组织。专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应用”方面提升能力。要把内在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和容易在同一个题目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整合到一个专题中。
技能课程分为单项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应考技能三个阶段。其教学内容,要以《标准》和中级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对于学生形成专业素质所必需的技能课程,即使《标准》没有要求,也要有相应的安排。
单项基本技能不仅是坚实的基础,也是突破瓶颈效应,提高技能成绩的需要,是行为素养、文明习惯、职业意识、安全意识养成的需要,是培养人的需要,更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课程“教学要求”要具体、可操作、可测评
“教学要求”要以《考纲》《标准》为基础,覆盖《学测大纲》的要求。各阶段要连续、递进,要能体现“考纲隐含的东西”,能使教师认识到,不是简单的“考过什么就教什么”,也不是“考纲没有说的就不教”。其表述要尽可能地用可考量的“知识”和“能力”的句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8-0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以及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探究信息技术文化。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涉及到关于信息方面的抽象知识,师生往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知识表述与理解歪曲的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究和解决这一实际教学问题刻不容缓。
一、现状及问题剖析
提及“信息技术”,许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深奥、难懂,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没有深入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主要是由一些抽象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组成的,用既有的思维去认知较为困难。这些原因同样影响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活泼时期,本身的学习耐性因为身心发展的限制显得较为不足,面对比数学知识抽象性更强的信息技术知识,显得缺乏热情。尤其是部分高中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电脑开关机”“游戏”等方面,因此对课堂中相对专业知识不能建立快速,准确的认知;而部分教师相关科目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或是拥有一定水平却贫于表述等原因,致使教学过程中问题丛生,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以下两点:
①“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教学尴尬。对于一些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目前只能用一些较为苍白的语言进行描述,而关于其中蕴含的原理等,均是一种后期相关经验的集成,难以被系统地总结,并且难以被用较为形象具体的解说来表达。此外,教师在知识表述能力上的欠缺,使之连较为简单的类比说明都难以做到,只能以“对与错”或者实际演示来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能够程序化地记住一些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但是不能再脑海中建立知识树。②知识表述方式略显随意。一方面,教师为了“方便”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理解来阐述信息技术知识,可能产生与实际理论相违背的情况,表述不科学。另一方面,在传授知识时过分注重理论环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空有一身理论却难以在实践操作中取得成绩。
二、解决方案
1.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教学目标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最新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报告”均有对教育工作作出一定的要求,即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这一系列的要求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参考与指引。首先,教育教学活动当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首要任务。信息技术是一门集实践操作和理论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因此当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及相关理论知识为最终目标。其次,可以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或者每堂课的内容进行分解,并整理出具体的教学方向,树立阶段性目标。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基础”时,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将教学目标定位成“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基本内容及要求等拥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掌握”。最后,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学目标为纲要,对知识进行全力表述,不断进行强调或者重复,迫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向,同时树立起主动学习和重点掌握的意识,以达成学生自主理解知识、配合教师表述知识的效果。
2.提高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表述能力
对知识的表述能力与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有关,主要包括教师计算机信息的理论及技术水平;教师职业教学素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越高,则越能够找准理解的切合点,并且通过一些有效手段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展现。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当转变以往轻视信息技术科目教学的观念,在选择任课教师时,必须要选择具备相当专业知识基础(计算机专业或者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实现教师的对口专职任教。另一方面,还应当发挥学校的统筹能力,适当加大财务投入,为信息技术科目教师提供在岗学习的条件,例如:组织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学习和等级考试,创建网络学习或者经验交流平台等,督促和保障本校教师的能力提升。
3.优化教学设计,创建实效性环境
校方主要是完善校园信息技术教学软硬件设施条件,诸如:语音教室、微机室、多媒体等,以物质为保障,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有机助力。作为教师:①不能单纯地根据教材进行“讲演式”和“宣读式”的教学,还应当有机地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带动学生热情、增强渲染效果等来辅助提高对知识的表述效果。例如:在介绍Word程序时,若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表述,那么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前预设了问题“以某篇新闻稿为内容,进行文字排版”,让学生在预前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细致地阐述,这样学生便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和记忆。②应当采用范例教学,实现直观表述。例如:在讲解“网页技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网页技术相关内容进行展现,包括制作流程、效果图等;或者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配合理论讲述,使学生“化言传身教为意会学习”,使知识获得立体、实效的表述。
三、总结
信息技术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当代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有效补充,并且能够使学生尽量掌握一些社会生存的技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面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各种不完善及问题等,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并且转变传统的教学程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当代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立足于科学教育的基础之上,努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去不断摸索和探知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道路。
参考文献: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自己专业化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以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1]职业经理人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明显的职业特征,同时也要求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经理人职业特征的考察和分析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从社会职业分工类型上的考察
从社会职业分工来看,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与政府官员、法官、军官、学者、医生等职业相比较,表现出以下特性:
1.职业工作的高度综合性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合性,涉及企业资源配置、组织构造、经营管理决策、内外信息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要求其对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布局。
2.职业工作的复杂程度高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极其复杂,他们的工作要利用多种因素,同时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工作决策变量多,目标取舍体系复杂,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负荷,承担巨大的工作责任。
3.职业工作风险性大职业经理人所管理的是整个企业,工作的平台是市场,职业经理人的核心工作是驾驭整个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保持正确的航向、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动力破浪前行,不被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所吞噬。因此,其工作的风险性极大。如何了解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利用风险,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基本功,必须具有应对风险的胆识和能力。
4.职业目标的多元性职业经理人所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职业目标的多元性。他必须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职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等群体的目标,才能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职业经理人也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必须兼顾自身目标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的统一,才能够保证企业健康运营和发展。
5.职业工作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现代企业越来越成为一个知识、技术、文化、观念的集合体,要求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运用多样性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同时,企业各行为主体对企业的运行和目标不断提出新的诉求,要求职业经理人不断创新和变换管理方法和手段,满足这些不断产生的新诉求。所以,职业经理人必须引领和适应这些诉求的变化,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创新的引领者。
(二)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的考察
职业经理人产生的逻辑和历史前提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相对分离。考察职业经理人职业特性必须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来展开。
1.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是人,是企业的雇员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或出资人越来越隐退到企业经营现场的背后,人们所看到的是职业经理人操控和管理着企业的运行;现实中也表现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操控权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的“内部控制”。但从制度的安排,即企业(公司)治理安排上,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角色。职业经理人的权利是不完全权利,即企业所有权的部分让渡,受托于所有权,是按照制度安排的有限委托。由于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委托—”链条的存在,出现了所谓问题,即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差异,职业经理人也会利用“偷懒”窃取所有者利益并转移为自身利益。因此,除了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外,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在素质上要忠诚于企业,信守承诺。在履职中,职业经理人不得利用信息优势和对其监督的盲区,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必须履行好雇员职责。
2.职业经理人职位获取的依据是其人力资本与岗位职位的匹配性职业经理人工作职位和权利的获取,不是随企业成立自然形成的,而是企业所有者通过设置职位匹配条件,在具备人力资本并与所设条件匹配度较高者中经过选择并达成雇聘合同而获取的。具体地讲,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包括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具体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素养。职业经理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要素,其具有流动性,这也是经理人职业化的重要特征。首先,企业选择职业经理人,赋予职业经理人与其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权利与责任,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的素养、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这种匹配度决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其次,职业经理人选择企业是根据自身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标准,与企业达成雇佣关系,形成契约。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和职业经理人谈判的过程,这种谈判构成了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的机制。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有一个价格发现、形成、达成的过程。
3.职业经理人所获取的报酬是薪水,即劳动收入如上所述,职业经理人处于雇员地位,其所获报酬是通过管理素质能力的贡献而取得的,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报酬高低,与职业经理人素质和能力贡献相挂钩。一般地,要提高报酬,必须通过提高素质和能力贡献而实现。在这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有明显区分,企业主所获取的是企业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剩余,而职业经理人所获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现代企业为了激励和提高职业经理人的贡献力,为企业增加利润,把一部分利润让渡给职业经理人,但职业经理人的报酬机制和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为了促使职业经理人从长远上推进企业持续发展,在企业治理结构中,也赋予职业经理人部分企业股权,其目的也是激励职业经理人树立长远意识,谋求企业长远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是属于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制度,没有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
4.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企业生产经营是一个由多个主体承担不同职能和责任的系统,但居于中心支配地位的是企业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核心团队,企业首席执行官居于第一责任人的位置,对企业负有契约所规定的责任,因此,职业经理人必然也必须具有担当精神。
5.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多方利益的协调者职业经理人生产经营中,居于领导和指挥中心地位,必然成为企业多方利益的协调者。
6.职业经理人是企业战略决策执行者,又是经营管理决策制定者在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雇主的人,必须贯彻和落实企业的战略决策,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者;企业的战略决策又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和过程得以执行的,因而,职业经理人必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者,并将经营管理决策变为企业员工的行动。
(三)中小型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性分析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中小型企业人、财、物等资源有限,无法在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往往在某一细小产品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通过不断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生产和服务效率,站稳市场,并通过与大企业建立密切的专业化协作关系,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自身建立稳固的发展基础。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小企业利用自己“小、专、精、快”的优势和特点,成为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成为创新的主体力量。与中小型企业的这些特点相适应,中小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具有与大企业职业经理人不同的职业特点:
1.中小型企业组织层级较少,管理职能分工宽泛,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综合通用能力和通用知识,以兼顾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
2.适应中小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反应敏捷、决策果断等决策特点。
3.适应中小型企业创新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创新探索精神。
4.适应中小型企业需要开发各种协作渠道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合作共赢意识。
5.适应中小型企业经营灵活、但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应对困难和敢于担当的职业心理。
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分析
(一)职业素养的特性
职业素养是由某种职业所决定的在其职业岗位上从事工作、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或遵从并作用于职业行为的品质要素或规范的总和。职业素养具有三种属性:一是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社会交往中应具备的素养,如相互帮助,待人诚实,遵守公德,遵守法律等。这一属性可以概括为“做人”的基本素养,即人的养成。二是作为社会职业共同的职业属性,如热爱职业,遵守职业操守,讲究质量,尽职尽责等。这一属性可以概括为职业通用属性,即人们选择或从事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做事”的养成。三是属于职业的专业性所决定的职业素养,是由专业特性所决定的,如职业经理人职业的专业特性要求团队合作、尊重下属、统筹意识、遵守商业秘密等。这一职业素养属性与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相联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二)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组成要素的选取原则
应当说,对一个职业经理人而言,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心理等组成要素在其身上有一个客观的存在和体现,立体地、交织地、混合地依存于职业经理人身上。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各自从不同的层面、侧面、角度对其进行理论描述,但理论的描述同其客观存在一样,对其要说明的职业素养组成要素和内容,也存在相互交叉、相互说明,内涵汇杂、外延相叠的现象。要评价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对这些存在和体现必须进行定义、选取、分解、区分、切割,对组成要素内涵和外延进行纵向梳理、横向划分。为此,必须确定选取、梳理和划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测评的指标体系应以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人才学等科学原理为依据,结合我国企业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职业素养要素内容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筛选,能够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测度。
2.针对性原则。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组成要素内容的选取,必须与职业经理人职业特点紧密结合,突出职业特点对职业素养的需要。
3.导向性原则。职业素养内容要素的选取,要能够促使职业经理人培养修炼和完善职业素养,适应履职需求,给职业经理人以明确的导向。
4.相对分离归类原则。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五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包含、含义类同性的理解和描述进行相对分离归类,把具有同一或同意的描述和理解进行分离。如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作风中都含有诚信、信用、信守诺言等方面的表述,我们把它们进行相对分离,把诚信放到职业道德里面描述,在职业精神里不再进行诚信的说明;再如,关于创新的的表述,在职业精神里可以进行表述,在职业作风里也会涉及,我们把创新进行分离,放到职业精神里进行描述,更加突出创新素养对职业经理人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上述相对分离,进行相对归类,把具有同一或同意的内容归放到一类素养里进行说明。
5.突出性原则。职业素养涉及职业经理人职业精神、价值观、道德、作风、心理等诸方面的内容,层次性有所不同,职业精神居支配地位,职业价值观居认识判断地位,职业道德居内敛地位,职业作风居行为表现地位,职业心理居基础地位。在对内容进行分离和归类时,为了突出某一方面内容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以放到具有全局影响的素养要素里进行描述。如对敬业、创新等内容的描述,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里均有涉及,我们把其放到职业精神里进行说明,意在突出敬业和创新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6.综合兼顾原则。涉及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繁杂,在进行分离归类时,往往会顾此失彼。为了尽可能地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必须综合兼顾,防止遗漏重要内容。
7.实践取证原则。在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要素内容进行选取时,必须坚持来自实践和多数认同的原则。在进行梳理和归纳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理论文献的整理研究,同时对多家有关企业咨询,并对进行职业经理人评价的机构进行调研,参考了大量的有关职业经理人的调研内容。
(三)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构成要素
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经理人,由其地位、职能和工作特点所决定,使其处于能力冲突、利益冲突、道德冲突、信念冲突和价值观冲突的多项选择之中。作为一个“契约人”,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履职能力,但经常处于能力与职责是否匹配的冲突之中;作为“经济人”,既要履职完成契约任务和目标,也要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作为“社会人”,既要带领企业履行社会职责,也会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作为“道德人”,既要带领企业履行企业道德,同时还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追求自身的名誉和声望。所以,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必须也必然体现在多种冲突的选择中应当具备的品质要素。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立体式有机组合体,本质上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性和工作性质需要与其个性品质相匹配的集合体,它既作用和影响职业经理人所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也影响职业经理人本身择业、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本文确定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心理五个构成要素。
1.职业精神:主要体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追求,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和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精神既要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又要着重体现职业经理人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总体上体现和反映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经营管理企业这个特殊职业领域的精神追求,并与企业的精神追求相联系。职业经理人的精神追求,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2.职业价值观: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职业取向和判断准则。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经理人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应当与所在管理岗位相匹配,当然也应当与所在企业的类型、特点相匹配。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其作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即在管理活动中,会依据他们的价值取向做出判断,决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3.职业道德: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约束性及在职场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促使职业经理人形成履职自觉和自律性。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具有契约规定的权利和责任,在许多方面体现为自主自决和自我判断行事,具有德性和德行是保障权力运用得当和担当责任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其约束性。
1.音乐学习环境多元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需要好的学习环境和帮助。幼儿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始阶段,幼儿教师的素养会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应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深刻的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自身素养的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幼儿教育机构,真实的体验幼儿教育的全过程,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教学风范,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遵循身正为师的道德标准,在教学中发挥出人格魅力,同时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艺术展、欣赏音乐会等高雅艺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艺术审美为核心,突出教育的示范性,从而为我国幼儿教育培养更多出色优秀的幼儿教师。
2.音乐教育内容实用化
艺术教育是一种可以使人终身受益的教育,艺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目前,重音乐技能训练、轻音乐技能实训是艺术院校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声乐、钢琴等音乐技能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演奏基础系统化训练和演奏技巧的高度,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音乐技能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与现实中的幼儿教学实践相脱节。在学前教育中不可否认系统演奏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学前专业特点,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基础,应在学前专业教育中加大学生技能实训,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需求,加强学生弹唱能力、视唱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学生的实际表演与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出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
3.音乐理论知识广泛化
艺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音乐史、音乐理论、艺术美学和音乐欣赏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独孤立的讲解某个单一的理论知识,而要将所有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的发生都离不开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典型优秀的艺术作用,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知性表述等元素融合起来,实现音乐理论知识的广泛化,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永久性认知。
4.音乐教育格局大众化
在艺术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感叹现在的学生个性化太强,太难教,多数学生唯独情有独钟于流行音乐,对于教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我们不能否认大家都喜欢流行音乐,比如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了》,歌词中述说了岁月流转中的种种故事,歌词句句戳中每个人的心扉,将父母恩表述的淋漓尽致,多少人听的热泪盈眶,这也体现出了艺术中的真善美。因此,在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好作品应积极的利用,通过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学会有表达的弹唱、有感情的歌唱,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解析,感受并领悟到音乐作品中的那种艺术美。由此不难看出,大众化发展路线是适合学前音乐专业教学格局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够积极的学习和参与,从而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目的。
我国现有的法学专科教育主要包括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民事执行等,以法律事务专业为主。目前法律事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几乎照办法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法学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我国本科教育转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应加强法学专业高职教育以适应我国对应用型、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法学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我国法学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具备必需的法律理论知识、综合实务操作能力(电脑速记、文书写作、现代办公技能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和辅助型法律人才。
(2)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培养高职法律人才这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就是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即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项目化改造的特色与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项目化改造突出能力目标。每门法学课程都可以有多种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通常表述为: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学生能运用×××(知识),根据×××(标准),能做×××(具体的或某类型的事情)。第二,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能力只能是自己动手、动脑“练”出来的。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练能力,边做边学知识,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有效融合起来。随着课程的逐步展开,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学到系统的应用知识。第三,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当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亲自完成每个项目来提高应用能力。对课程的评价也应当以“学生学得好不好”为主要依据。
2、完善法学专业本科职业教育
我国法学专业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的职业教育的构建是核心也是难点所在。现阶段,想用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职业人才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法学本科教育进行彻底地职业化改造,从教育观念到课程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实践教学,从教材编写到教师队伍建设,每个方面都要进行彻底改革。
(1)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在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论声中,迎来了本科职业教育的转型。那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定位法学本科教育呢。笔者认为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由通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这个转变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个转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急转弯即不是对先前法学本科教育的全盘否定。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这次职业化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市场需求来提高就业率,但是我国的法学还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性人才来保证法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法学本科教育有双重的责任,既要培养法学研究的后续人才又要为社会输送大批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因此法学本科教育的具体目标可以表述为:旨在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能力突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2)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内容方面,除了法学核心课程以外还应增加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司法文书写作、辩护技巧、证据收集、司法会计等;在课程设置阶段上,可以施行分阶段因材施教。大一进行以法学基础、法律逻辑、法制史等为主的基础法学教育,大二、大三进行以三大法、三大诉讼法为主的应用法学教育。大四则进行分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学术型的在大四主攻考研;选择职业型的在大四进行全套的实践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是这次职业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法学高职教育的“项目化”方法,即把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法学知识改编成“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项目”的解决全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举个实例加以说明。这个“项目”是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转移问题。首先,交给学生两个典型的导入案例。【案例1】甲、乙于8月15日订立一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于9月1日前交货。交货方式是甲办理铁路委托运输,运费由乙支付。8月20日,甲办妥与铁路局的托运手续。问:货物所有权何时归乙所有?【案例2】甲卖一母牛给乙,价3000,约定乙于6月1日至12月1日之间,每月付500元,12月1日前付完,母牛即为乙所以。随后甲于5月31日将牛交至乙家中。后乙于11月28日付清所有价金。问:母牛何时归乙所有?其次,给学生布置任务然后分组完成。任务一:两个案例如何解决,并找出相关法律依据;任务二:两个案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任务三: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转移中动产和不动产的异同。任务四:归纳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原则和例外情形。再次,教师对以上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相关法理的讲解。最后,教师将近三年司法考试中本“项目”的试题交给学生,进行真题测验。这样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锻炼了学生演绎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现在许多本科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展了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毕业实习等。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好,而不是走过场。那就需要建立配套的机制,例如: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亲自动手、独立思考。
(5)重视教材编写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材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院校还在使用多年前出版的由本校老师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几乎是纯理论性的从该学科的体系、历史沿革到概念、性质、特点一应俱全,有些甚至通篇没有一个案例。要编写出适应法学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的教材是个浩大的工程。首先,编写的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其次,编写的内容要适应法学职业教育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现行法律的具体应用。最后,还应编出配套的习题和司考真题。
(6)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影响法学职业教育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高校法学教师的素质,他们的职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化水平。现在的法学教师大多是出学校门再进学校门,没有丰富的法律职业经验,他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可想而知。为了法学职业教育的成功,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增强法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为此,要建立长效机制,真正打通人员交流的渠道,例如,要求法学教师在任期内,最少有半年的时间在相关司法实践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校每年必须邀请现任法官、检察官或律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鼓励法学教师兼任律师。
3、改革司法考试制度以发挥其对法学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影响了整个法学教育体系,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体系。一方面,许多本科院校逐渐抛弃正常的法学教育模式,开始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考核方式都围绕着司法考试转,不少高校把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结果有些高校演变成了司法考试的培训班。另一方面,它的实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距离。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司法考试制度,充分发挥其对法学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司法考试与法律职业的良性互动。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完善报考条件第一,我国的司法考试应该以法律教育经历为前提和基础,排除非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报考资格。纯应试的司法考试辅导班的出现使得非法学专业的考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这增大了其通过司法考试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使得不具备扎实法律理论功底的人员充实到法律职业队伍中。这些人员往往只会机械地运用法律条文解决案件,不懂得法律条文背后的法律精神,对于没有具体条文可以应用案件更不懂得通过一般法理来实现公平与正义。因此,这些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排除在司法考试之外。当然,这些人员要想参加司法考试完全可以通过本科院校的第二学位或自修获得法学教育经历。第二,增加法学专科毕业生的报考资格。将大量法学专科的学生排除在司法考试之外是不合理的。现在大多法学专科教育都能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法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因此,应该将所有的法学专科毕业生纳入司法考试范围,而不仅限于某些特殊地区的法学专科毕业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所有的教育类型都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授。中职教育课程及教学模式,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不断地体悟、反思自我职业实践过程,使学生逐步构建自我职业工作过程的行动模式、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其核心是对应于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其专业对应的职业过程及其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相一致,并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教学过程。进一步讲,这个过程是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逐渐提升、渐进形成过程,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从显性知识的学习到隐性知识的产生与建构过程,因此,中职教育对知识系统的获取、应用、评价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的过程。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
1.隐性知识的内涵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他的著作《人的研究》中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了的知识。就这些知识的外显方式而言,通常是通过言语、图表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显性知识又称为“言明的知识”或“明确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就这类知识的内隐形态而言,隐性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他认为,“这类知识的大部分都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并由此得出他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总之,隐性知识就是在个人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依赖于特殊背景,存在于个人头脑和行为中的尚未被言明也很难用明确的语义进行表达和格式化的知识。
2.隐性知识的特征
(1)情境依赖性。隐性知识依赖于特定的情景,它与特定环境和背景相关联,一旦脱离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隐性知识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或发生改变。因此隐性知识的获得也是与一定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2)程序性。隐性知识是“如何做”胜过“是什么”的知识。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具体来讲,程序性知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怎么做的知识,它是行动导向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比较难以清晰明白地阐述,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拥有它。因此,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程序性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程序性知识都是隐性的。
(3)有用性。隐性知识的有用性特征体现在实现个人目标时的工具性价值。目标价值越高,对达成目标的帮助就越大,这种知识也就越有用。
二、中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
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表明,“一切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它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它所包容的隐性知识更多,作用也更加不可低估。
(1)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是指与中职学生身体运动相关的知识,此类隐性知识将教会学生把握职业技能中的细节性、关键性操作。通常表现为中职学生操作、使用劳动对象的技巧与经验。此类隐性知识将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进入新行业领域后掌握新职业技能的能力。
(2)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指中职学生用来支配、指导自己学习、记忆、思考职业基础知识的一类有关如何学习、记忆、思索的知识,即关于学习职业基础知识的认知策略,它将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此类隐性知识在中职学生进入某一新职业领域并学习该领域职业基础知识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具有良好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的中职学生将很快能掌握新职业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即“很快能入门”。(3)职业元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指中职学生在反思学习过程、比较学习方法时所运用的策略与方法。此类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中职学生反思、判断、分析学习新职业领域基础知识的过程和职业操作行为过程的能力。
(4)职业信仰类隐性知识。是指中职学生就所从事的职业在兴趣、信念、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倾向,是有关中职学生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的知识。职业信仰类隐性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职学生的职业行为,它们是中职学生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基础。通常表现为中职学生从事某项职业的基本能力素养。
(5)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是指中职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岗位上时能指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职业知识的一类知识。它通常表现为学生的一种综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具有此类知识的也许学生可能并不能很明确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是此类知识将切实地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运用自己习得的各类职业知识,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过程,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表现出较好的职业行为。
三、中职教学中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中职教育以产学结合,注重实践教学,重视隐性知识,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运用多种途径,以实现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和内化,更好解决隐性知识的实践教学难题。
(1)构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有学者认为,有些隐性知识难以传播不是由于人的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也不完全是因为难以用言语表述,而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制。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及其它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体系,任何与之背离的东西都会引起排异的反应。迫于这种压力或从众的驱使,会下意识地阻止自己去表达个人已经感受到的而可能是别人所不愿听的经验、想法和知识。基于此,在教学中需要构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形成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自由表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
(2)优化模仿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得。在研究中表明,模仿学习是隐性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榜样效应是学生获取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个人的知识、行为、观念、价值态度等等将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效率。教师的人格修养在更深的层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及道德观念的形成。这种缄默的知识结构,在影响教师日常的生活与经验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意志品质、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通过活动的交互性而对其他不具备这些品质的学生形成影响,其他人也希望在这方面获得进步。所以合理优化学习环境,使学习团体间的隐性知识特征能够形成互补、促进的格局,会起到优化学生隐性知识获得的作用。
(3)建立学生自我主体观,培养自己总结隐性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都归结为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个体隐性知识的获得与积累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学生的自我知识主体观,知识只是为人所用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人的主宰。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知识观,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发现知识的方法,消除权威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以积极的心态认识自己的知识经验,确立发现和表达个人知识的勇气和自信,从而培养和强化自己总结隐性知识的能力和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44-04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专业,具有较强职业性,主要以外贸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定向、培养外贸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经济地区性和较强的地方特色,人才必须能适应其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因此,在地方商务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有区域经济针对性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这既满足专业特点的需要,也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潮州地区为例,潮州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已形成了以陶瓷、食品、服装、电子等特色制造业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专业镇与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潮州支柱产业出口比重大,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陶瓷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装也是80%以上依靠出口。潮州出口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而且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停留在“作坊式、家族式”阶段,其企业结构和经营模式有着别于其他地区的企业特点。为了了解潮州中小型外贸企业最新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笔者通过网络进行人才需求调查,收集了2014年2月至7月期间潮州社区•小桥流水网站(www.521000.com)的所有外贸岗位招聘帖子。潮州社区(小桥流水)是以服务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著名论坛网站。在该网站上发帖招聘是本地中小企业常用的一种经济、快捷和高效的招聘方式。本次调查共收集不同的外贸招聘广告300则。通过分析这些网络招聘广告,了解潮州中小型企业对目前商务英语人才的具体需求,并试图构建基于潮州商务人才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收集的300则网上招聘信息涉及陶瓷,服装(含婚纱晚礼服),鞋业,电器,表带,灯具,饰品等行业(表1)。其中陶瓷行业的招聘广告占的比例最大,达到75.7%。这也符合潮州作为“中国瓷都”的称号。招聘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翻译,外贸业务经理,外贸单证员,外贸助理,外贸文员,客服,导购员。其中98%的广告是招聘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招聘的要求涵盖了英语技能、外贸技能、计算机技能、职业素养、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表2)。按各项要求所涉及的招聘信息数量从多到少排列如下:从表2可以看出,招聘信息中提及的各项要求按数量从多到少排列是:工作经验—英语技能—职业素质—外贸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技能—学历。这一排序也是潮州外贸各项需求的重要性排列。在工作经验方面,有220则招聘广告提及相关要求。从表3可以看出,共200则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占总招聘广告数量的66.7%,这说明大部分的潮州中小型外贸企业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其中超过一半的招聘广告要求求职者必须有1-2年工作经验。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外贸环境中,这个要求基本保证求职者已经历一笔外贸生意的谈判和跟单过程,以及已积累了比较全面的产品和生产方面的知识。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招聘信息占的比例很小,只有3.7%。因此可以看出多数的潮州中小企业要求商务英语人才熟悉外贸工作流程和具备一定的产品和生产知识。与此同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不看重工作经验,愿意用毫无经验的新人。在英语技能要求方面,61%(182个)岗位招聘对求职者的英语技能提出要求。其中绝大多数(174则)的招聘广告涉及英语口语技能,而有一半的广告(90则)提出了英语写作技能要求。在英语口语技能方面,超过一半的招聘信息(152则)明确要求求职者要有“流利的英语口语,能独立与外商洽谈,沟通表达能力强”。有一小部分广告(22则)表述是“懂英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其他的表述为“能用英语进行读听写”、“有良好的读写基础”、“能口译”等。这说明大部分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对求职者的英语口语技能要求较高。在写作技能方面,招聘广告中主要的需求表述是“良好的英文写作水平”“能熟练收发英语邮件”“可以独自与客户进行电子邮件往来”“熟悉Email写作”等。由此看出,能与客户进行电子邮件通讯是外贸企业对求职者的最主要的英语写作需求。从英语口语和写作两种输出技能的需求来看,潮州的外贸企业更加看重求职者的口语技能。在英语水平证书要求方面,仅有16%(47个)的岗位要求求职者具备英语水平证书,且其中大部分(35个)只要求求职者通过大学英语四级,9个岗位要求大学英语六级证书,仅有一个岗位要求求职者英语水平需达到专业英语八级。其余84%的招聘广告没有提及对英语水平证书要求。而所有招聘广告没有提及其他种类的商务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以看出潮州中小型外贸企业务实的一面。他们更看重商务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不要求其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知识,也不需要一纸证书。在职业素养方面,有35%(106则)招聘提出相关要求,其中有一半以上(56则)要求“责任心强”,其他表述包括“开朗活泼,礼貌热情,随和,刻苦耐劳,工作认真,沟通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有进取心,服从管理,有团队合作精神,细心谨慎”等。在外贸技能方面,有30%(89个)的岗位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方面的主要表述有“熟悉外贸业务流程”、“熟悉陶瓷外贸跟单流程”、“熟悉信用证”、“熟悉各种单证制作”、“能够独立处理外贸合同,擅长与供应商谈判、货期确认等工作事项”等。在计算机技能方面,有18.3%(58个)的岗位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方面的主要表述有“熟悉EXCEL、WORD”、“熟悉计算机和办公软件的操作”、“熟悉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操作”、“熟悉PHOTOSHOP/CORELRAW”等。其中有一半以上(32个)的招聘要求求职者懂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的操作。外贸制单和电邮都必须使用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技能,特别是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是商务英语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随着潮州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技能需求也逐步增加。在学历方面,300则招聘信息中有253则(占84.3%)没有提出任何学历要求,仅有47则(占15.7%)对求职者的学历提出要求。其中63.8%(30则)要求大专学历以上,14.9%(7则)仅要求学历高中或中专以上,另有10.6%(5则)要求本科学历。从学历要求可以看出潮州外贸中小企业重能力轻学历的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工作经验是所有招聘要求中最受重视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能够更快更主动地开展工作并在短时间内能带来效益,同时企业也节约人才培养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要求一至两年甚至时间更短的工作经验,这实际上是企业确保求职者了解外贸工作流程和产品及其生产的诉求。其次是以口语和写作为主的英语技能。英语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工作语言和沟通的工具。而职业素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对比外贸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因此,受到潮州中小型企业欢迎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有流利的英语口语和良好的外贸函电写作技能,熟悉本地产业相关的外贸流程和产品跟单,责任心强,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熟悉办公软件和图片编辑软件操作,懂外贸电子商务的操作。
三、基于潮州商务需求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英语能力、外贸业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专业基础技能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缺一不可的四大装备。除此之外,潮州外贸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面向潮州外贸用人市场构建有针对性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语言实践训练、潮州外贸行业实践训练、线上线下外贸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练四大板块拼构而成。实践体系的实施旨在以英语技能、外贸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在内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德能兼备且了解区域行业产品和生产常识的商务英语人才。
(一)语言实践训练
英语语言始终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从事外贸的工作语言。坚实的语言基础也是潮州用人单位的首位技能要求。语言实践训练在第一学年开展,内容包括朗读模块、影视配音模块、话剧表演模块、英语演讲模块等以语言基础能力实践训练。形式以课堂指导和课外训练相互结合,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语音、敢于表达的自信和善于表达的口语能力。在考评方式上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在每个模块训练结束时分别开展朗读比赛、配音比赛、英语话剧表演和演讲比赛。
(二)潮州外贸行业实践训练
在第一学年开设地方外贸行业实践课程,充分利用陶瓷城、国际陶瓷交易会、行会、生产工厂等场所和单位,开展现场教学;或者通过收集各类产品,设立陶瓷、服装、制鞋、不锈钢制作等校内工作坊式实训基地,邀请资深从业人员或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授课,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陶瓷、服装裁剪,从做中学,从体验中学习。充分了解销售的产品是每个外贸业务员必须掌握的功课。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产品特性和工艺流程,也是开展后续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这是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地方性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线下和线上外贸技能训练
线下外贸技能训练包括外贸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训练。从第二学年开始,先后开展外贸口语模块、外贸函电写作模块、外贸单证模块、外贸口译模块和跨境电子商务模块的技能训练。外贸技能训练模块按外贸工作流程,以本地酒店、餐馆和陶瓷、服装、不锈钢行业及鞋业等出口企业为场景,训练学生接待客商、进行外贸函电磋商和制作各类单据方面的线下外贸专项能力。在专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外贸实训软件和模拟公司的外贸综合训练,从点到面形成完整外贸工作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本地行业知识和各项技能进行模拟谈判、函电往来、从布产到出货收款等外贸工作,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外贸综合技能的训练必须以潮州外贸行业为背景,以潮州主要出口产品,如陶瓷、服装、鞋等为模拟产品,让学生在操练中进一步熟悉产品的特点和销售策略,使学生熟悉本地产品的外贸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提高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外贸综合训练中,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也能得到应用和提高。在线下外贸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依托实训和创业基地,在B2B、B2C跨境电商平台进行网上外贸交易。线上的外贸技能训练重点包括训练学生熟悉跨境电商的后台;充分利用后台数据优化排名,提高曝光率和转化率;开展线上报价和洽谈等。
(四)职业素质培养训练(从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朗活泼、工作认真、刻苦耐劳、细心谨慎等是从事诸多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这在众多企业文化中都有所体现,突显了“做人”的重要性。因此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不必拘泥于外贸业务员的工作,而应充分结合各种行业岗位进行培养。这个训练计划包括职业规划和假期社会实践。在开展职业规划时,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了解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同样重要。在每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本地行业为依托,以项目或实践工作为任务,组织或引导学生开展企业实践、社会调查、买卖活动,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以锻炼和启发,认识和强化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等职业道德行为和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或任务设计方面,要循序渐进,从社会调查,到买卖活动,再到企业实践工作,各项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假期社会实践,每个假期进行一项项目或任务。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从小到大,让学生逐步适应,确保任务能圆满完成,同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逐步成长。
四、实施基于潮州商务需求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一)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
“双师”型教师应不局限于拥有两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双职称的教师,而更应该是具备两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尤其是具备本地产业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又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或行家。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区域经济中外贸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外贸产品的特点和生产过程,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双师”型教师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训和实践教学,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同时能及时捕捉经济发展动向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优化办学,培养优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校企合作建立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以此增强学生的商务业务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校内建立商务英语实训室、外贸实训室、各种工作坊、出口公司外贸分部等;在校外,与外贸公司或行业协会合作设立实践基地、电商创业基地,开展实践实训项目。校外实践基地的训练项目不局限在外贸岗位。外贸岗位训练的是外贸流程和技能,而中小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为人处世的技巧。因此生产部、外联部、发货部等都是学生锻炼和“打磨”综合素质的好地方。
五、结语
潮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带。随着这一枢纽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特色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潮州对外经济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将为学生就业打开更大的空间。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在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必须立足于区域的社会经济,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中心,以素质为基座,以知识为保障,以职业能力充当先锋,培养“品德好、基础实、专业精、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
[2]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2009(3):11-19.
一、教学目标解读和定位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导向器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它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以及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是回答“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营销无处不在,航空公司、机场等为了有限的航路资源和客源展开日趋激烈的竞争。“航空服务营销”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职业院校空中乘务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在机场运营管理、机场商务销售、机场要客服务、客舱服务、航空公司客运和货运服务等岗位的服务意识,航空服务营销策略创新意识以及航空服务营销技能,促使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具备从业优势。
二、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呈现和表达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素养要紧密挂钩,做到理论适度、够用,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教学过程的重要前提是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基本上围绕知识点展开, 缺少行业企业相关职业标准,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偏好来进行,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未来的生活缺乏联系,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航空服务营销”的课程内容设计是通过对航空公司、机场等行业相关人员的大量调研和走访,并在企业外聘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开发完成的,脱离了大部分营销类课程偏重理论、轻视专业实践的弊病,比较完美地呈现和表达了职业素养。民航机场营销、航空公司营销、航空货运营销主要担当培养专业职业素养的任务,而航空服务营销基本理论、航空服务市场细分及消费者行为分析、航空服务营销技巧等内容则主要负责通用职业素养的培养,并形成职业价值观。
三、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从书本走向学生的桥梁,深化和加强职业素养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民用机场营销”的教学中,笔者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不仅得到了机场管理人员的肯定,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也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学生每五人一组,以“江北机场地面服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措施”为任务驱动。在一周的时间内,学生不仅网上查阅资料,还到江北机场实地观察。大部分小组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机场运营管理等专业职业素养得到了切实提高,通用职业素养也在磨合中进一步加强,比如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等,并逐渐形成了职业价值观――自我成长与实现。
四、教学评价倡导和弘扬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