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案例研究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30-05
案例研究方法(Case Study Research)的价值定位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找到案例研究方法的提升路径?这是困惑国内案例研究学派学者们多年的老问题。本文率先直面这一窘境,在充分借鉴并汲取国外案例学派权威学者最新观点的基础上,阐述我们的理解和主张,尝试性给出解决的路径和对策。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观的悖论,指出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争辩双方的争论焦点,提出下文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提升的两条路径。第二部分,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史的考察及其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例证,树立看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认知观,强化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观。第三部分,阐述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严谨性理念及其测度方向。
一、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观的悖论
尽管被学界广泛视为“是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并称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和实证研究方法相比,案例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一直饱受争议,一些学者时常把案例研究方法看作是“主流”(mainstream)或实证研究方法的替代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对这一研究方法的批评之音。
我们率先引介案例研究方法公认国际权威、美籍华裔罗伯特•K•殷(Robert K. Yin,应国瑞)①在2008年10月刚刚出版的最新力作《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一书中的观点,该书总结了国外一些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存有的一些偏见。他认为,“很久以来,案例研究方法被视作(并且将继续被视作)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中最不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方法。……随着计算机定量、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级线性模型(HLM)等分析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快速的应用,这种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传统批评也愈加喧嚣尘上[1]。
首先,案例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缺乏严谨性”(rigor)、精确性(accuracy)的研究方法。表现为部分案例研究人员想当然主观以为案例研究“其实很简单”,没有遵循科学严谨的案例研究步骤、技巧及其注意事项,在案例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报告撰写上顾此失彼,不系统、不完备,或没有经过系统收集资料,或使用模糊证据、或跳跃得出结论,致使案例研究结论缺少必备的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Campbell,1975;March,Sproull & Tamuz,1991)[2][3],研究结果失实,构建的理论普适性差,难以让学界和业界产生足够的信服力。
其次,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能提供科学归纳(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的基础,即认为单案例研究样本量太少,论据不充分,无法用一个案例推知另一个案例。这主要源于对单一案例研究进行理论建构的质疑,其实“管理学不是惟一的存在着小样本与大样本研究价值之争的领域”[4]。事实上,持这类观点的批评者“实际上是以统计调查的标准去看待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用样本来类推总体是错误的。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5]。
最后,认为案例研究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经费,且其研究结论大多表现为冗长烦琐报告。尽管一份高水平的案例研究报告需要研究人员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掌握丰富案例研究技巧的研究人员是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这一工作的。如何用简洁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阐述案例研究报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应该说,这些批评性观点围绕的核心是认为案例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它很容易受到“非理性的质疑和理性的检验”。直面这些不足并聚焦于解决路径,是现实中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事实上,这些不足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尽管它在不断走向成熟中),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运用的好,能对理论构建起到很好的助益作用。以工商管理领域为例,历史上,案例研究作为产生和测试理论的工具,在战略管理领域提供了开创性见解(Penrose,1960;Chandler,1962;Pettigrew,1973)[6][7][8]。近年来,在管理和战略研究中,作为一种生成和测试理论的方法,对案例研究的兴趣,出现了复苏情景(Eisenhardt & Graebner,2007;Siggelkow,2007;Weick,2007)[9][10][11]。
面对案例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指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探索并尝试破解案例研究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阿喀琉斯之踵”。在充分借鉴国外案例研究学派权威学者最新观点并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这里给出我们的主张和理解。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提升,依赖于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提高案例研究严谨性这两条基本路径。限于文章篇幅,我们这里的论述以第一条路径为主,辅以第二条路径的简明扼要阐述,第二条路径我们将另文详述。
二、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构建中的价值例证
事实产生态度。案例研究方法价值何在?用事实例证。为此,我们从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入手,来考证这种研究方法自引入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以后对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事实证明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强化我们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认知,从而增强我们从事案例研究的信心。
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哈佛商学院所代表的教学案例学派(the Teaching Case Approach)和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Approach)[12]。1908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商业教育领域,华莱士•B•唐哈姆(Wallace B. Donham)院长大力推动案例教学法,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Malvin T. Copelan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管理教学案例集[13],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尽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的推广普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直到1955年,哈佛商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连续举办了11期8周制的案例教学暑期研讨班,并在全美高校推广,并逐步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方式的一张王牌。
与在美国高校受企业基金会资助进行推广有所不同,案例研究方法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受到了行政力量的推动,发展较为迅速。1980年,中美两国政府举办“袖珍MBA”培训班,项目执行基地定在大连理工大学,命名为“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②,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引入案例教学和模拟决策教学”的管理院校[14]。当年,为提升MBA教学效果,中美两国教师深入中国企业采集了83篇中国管理案例。1986年,原国家经贸委大连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案例培训班。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案例研究方法一直被中央组织部直属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作为主要的培训方式[15]。
在工商管理学学科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践和案例研究总结。通过对其中一些著名理论的回顾,可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就像一些学者坚持的,“案例研究不宜用于实证,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16]。诚如罗伯特•K•殷所言,“你会发现,采用案例研究法的学者,都不是凡夫俗子,其中一些甚至是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泰山北斗”[17]。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尔(Ernest Dale)开创了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他认为,有效的组织比较研究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注意组织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地表述目标、比较和结论的恰当性[18]。他主张采用比较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以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著作《伟大的组织者》(The great organizer)一书中。该书主要研究了杜邦公司(Dupont)、通用汽车(GM)、国民钢铁等四家大公司的一些“伟大的组织者”(皮埃尔•杜邦、艾尔弗雷德•斯隆等人)成功的管理经验。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要掌握这些经验,就要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组织,发现并描述各种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似点”。把这些“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采用演绎法、归纳法或兼有两者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些一般结论,作为一种对发展趋势作预测的手段。
以戴尔为代表的经验学派深入企业进行案例调查比较,总结经验,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逐渐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1961年,孔茨(Harold Koontz)在其名篇《管理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中划出了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案例学派(经验学派,The Empirical School)独占一席。在该文中他肯定了案例学派的地位,明确了其“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19]。 1980年,孔茨又在其论文《再论管理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一文中,划出了十一个学派,再次划出了案例学派 / 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or case approach),指出它是基于“学生和从业者通过研究管理者在各种个案中的经验和教训来领会管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同时指出了其局限性[20]。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案例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提升研究层次用来构建新理论(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因为案例研究方法一直是管理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21],“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匾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22]1962年,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 D. Chandler,Jr.)在其名著《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中,以杜邦(Dupont)、通用汽车(GM)、新泽西标准石油(Exxonmobil)公司等四家企业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的方法集中对四家企业的经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其战略与结构的范式转变,阐述了20世纪前期美国大型企业从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向多部门制组织结构转变的原因和过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结构追随战略”的结论,即扩张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追随[23]。在他之后,战略与结构之间的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永恒主题。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对美国经济形成了严重挑战。在日本企业步步紧逼、美国企业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效仿的失败大大增强了美国管理学者研究总结本国知名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决心。彼得斯(Peters T. J.)和沃特曼(Waterman R.H.)于1982年在其著作《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一书中,通过深入对43家美国卓越企业的历时数年案例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等诸多行业,包括国际商业机器(IBM)、通用电气(GE)、惠普(HP)、宝洁(P&G)等大型跨国公司,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事实、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为传统管理学者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素(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24],主张美国企业应当从本国的实际中总结经验,卓越不仅是企业能研制出新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为了构建突显本国管理文化特色、具有更高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本土”管理理论,有管理学者指出必须采取扎根理论(the grounded theory)来进行研究,这使得颇具研究本土特有现象、深入解释现象背后本质的案例研究方法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25]。80年代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研究结论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主导性价值观、组织气候等等。
1995年,科特在其名篇《领导变革:为什么企业转型的努力会失败》(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一文中,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球经理人的变革指南。文中归纳了八种阻碍变革的因素:缺乏足够的紧迫感、未建立足够强大的变革领导集团、缺乏明确的愿景、愿景的沟通效果极其低下、没有为实现新愿景扫清障碍、没有系统地规划并取得短期成绩、过早地宣布变革成功、没有把变革固化到公司文化中。变革只有通过彻底改变“我们这里做事的方法”,使新方法融入到公司的血液之中,才能持久[26]。2002年,科特与科恩(Cohen D. S.)合作出版《变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一书,该书根据德勤咨询公司对来自美、欧、澳等90多家企业的200多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大规模访谈和案例收集工作材料,以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为主线,以34个精选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变革”案例为素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成功的大规模组织变革模式:观察─感受─变革。他指出,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面临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系统,而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27]。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应有态度。
“方法论的科学化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有机内容”[28]。通过以上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通过例证其中较为著名学者的理论建构,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到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史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可以看到工商管理理论来源于几千年来的实践管理经验的深入总结。对此,张丽华也认为,“基于对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 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升华, 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视为理论创新, 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29]。对此,余菁认为“企业管理学为案例研究这样一种经验性、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沃土”[30]。
三、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严谨性
由于严谨性方法问题并非本文的论述侧重点,这里我们只是抛出这一提升途径,对之作简要阐述,我们将另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详述。
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指出,案例研究往往是最有趣的阅读文章 [31]。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纳案例研究去解释、测试和检验假设(Lee,1989;Sambamurthy and Zmud,1999)[32][33],所有这些努力都有助于知识发展。
科学研究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严谨性。如果案例研究方法想被看作是高级别的方法并有助于我们管理领域知识增长的话,它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测度。案例研究方法很容易发生关于方法上的严谨性,尤其是在效度和信度方面的关切(Campbell,1975;March,Sproull & Tamuz,1991)[34][35]。正如Scandura 和 Williams(2000)提醒我们,“管理研究如果缺乏严谨性,相关性则不能声称”[36]。
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五个步骤。其中,公认的提升案例研究方法严谨性的关键步骤在于中间的三个环节,即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三个阶段。因此,我们的案例研究严谨性水平测度框架也主要着力于构建上述三个环节的测度指标。在实证主义传统中,四个标准通常被用来评估实地研究的严谨性:内部效度、构念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这些标准已经被Campbell(1963)、Eisenhardt(1989)、Yin(1994,2008)修改用于案例研究。严格说来,如果读者们能够明白如何评估案例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案例研究学者会被更多的读者所赞赏,并且对自己的案例研究结果更加自信。
现代管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和模型来进行指导,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采用的辩证法观点,从具体、典型的实际案例中去深入洞察、全面总结,“案例研究正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37]
诚如徐淑英所言,由于管理现象的丰富性(richness),案例研究方法能对现象进行厚实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38],而且案例研究方法具有有利于构建新理论和检验以往理论的优点,尽管处于初级阶段,它本身也在不停汲取其它研究方法的新发展,随着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逐渐交融,它必将不断走向成熟。由于各种研究方法都存在优劣并存,因此我们主张不应该厚此薄彼,应当兼采定性、定量的多元研究方法(multiple methodologies)来研究管理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是一种有前途、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注 释]
①罗伯特•K•殷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著作《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在全球学术界被广泛引用。迄今为止,该书共有5个版次,参见(1)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Methods,(4th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Publications,Inc. 2008.(2)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3rd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3. (3)Robert K. Yin. Case Study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94. (4)Robert K.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Rev.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9.(5)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1st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4. 英语稍弱的读者可以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博士后根据第三版译出的《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或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张梦中先生根据第二版译出的《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但通过本人的仔细阅读,上述两个译本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错译、误译之处,笔者强烈建议有兴趣的研究者详读原著,体会原著语义精华。
②本文第二作者曾任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8.
[2]Campbell D.T..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75,(8):178-193.
[3]March J.G.,Sproull L.S.,Tamuz M..Learning from Samples ofOne or Fewe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1):1-13.
[4]Siggelkow N.,张丽华,姜惠译.案例研究的说服力[J].管理世界,2008,(6):156-160.
[5]周海涛.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6]Penrose E.T..The Growth of the Firm. A Case Study:the HerculesPowder Company[J].Business History Review,1960,34(1):1-23.
[7]Chandler A.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assachusetls:the MITpress,1962.
[8]Pettigrew A.M..The Politics of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M].Tavistock: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1973.
[9]Eisenhardt, K.M.,Graebner M.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7,50(1):25-32.
[10]Siggelkow N..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0-24.
[11]Weick K.E. 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J].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14-19.
[12]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100-105.
[13]傅永刚,王淑娟. 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4]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EB/OL].management.dlut.省略/AboutUs/aboutus_traincenter.aspx.2009-03-12.
[15]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培训方式[EB/OL].省略/pxfs.asp.2009-03-12.
[16] 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17]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3.
[18]Dale E..The Great Organizers[M].New York: McGraw-HillBook Co.,1960.中译本参见:欧内斯特•戴尔.孙耀君等译.伟大的组织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9]Koontz H..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The Journal of theAcademy of Management,1961,174-188.
[20]Koontz H..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175-187.
[21]Eisenhardt K.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532-550.
[22]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23]Chandler A.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assachusetls:the MITpress,1962. 中译本参见: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选译.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4]Peters T. J.,Waterman R.H..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M].HarperCollinsPublishers,Inc.,1982.中译本参见: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北京天下风经济文化研究所译.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5]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6]Kotter J.P..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59-67.
[27]Kotter J. P.,Cohen D.S..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M].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2002.中译本参见:约翰•P•科特,丹•S•科恩.刘祥亚,译.变革之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8]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2):71-79.
[29]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世界,2006,(12):142-145.
[30]余 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J].经济管理,2004,(20):1-6.
[31] Eisenhardt, K.M.,Graebner M.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7,50(1):25-32.
[32]Lee A.S..A Scientific Methodology for MIS Case Studies[J].MISQuarterly, 1989,13(1):33-52.
[33]Sambamurthy V.,Zmud R.W..Arrangements for InformationTechnology Governance:A Theory of Multiple Contingencies[J].MIS Quarterly,1999,23(2):261-290.
[34]Campbell D.T..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75,(8):178-193.
[35]March J.G.,Sproull L.S.,Tamuz M..Learning from Samples ofOne or Fewe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1):1-13.
[36] Scandura T.A.,Williams E.A. Research Methodology inManagement:Current Practices,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Future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248-1264.
[37]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6.
[38]Tsui A.S.,Nifadkar S.S.,Ou AmyYi..Cross-NationalCross-Cultur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Advances,Gaps,and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33(3):426-478.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Value Promotion in Case Study Method
Liu Qingxian,Xiao Hongjun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78-03
1引言
承包商在建设项目实施结束后,都要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已有工程的成本核算资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资源。如果对于历史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建立适当的模型用以推测拟建项目的施工成本,无疑对于承包商做好成本的事前控制是非常有利的。
2基于案例模糊推理的施工成本估算思路
基于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简称CBR)的研究起源于Schank在1982年的论著《Dynamic Memory》,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通过研究、修改以往类似问题的成功解决案例来解决当前问题[1]。即系统解决问题时,把待求问题与系统中已存案例进行分析类比,找出与待求问题最相似的案例,通过分析、修改相似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从而得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当前问题一旦解决,对问题的描述、解决方法及最后结果又可作为一个案例存于CBR系统中,为下次解决问题服务。
本文采用以案例模糊推理方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料消耗计算,然后结合资源市场价格进行施工成本价的计算,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不同工程在建设时间和特点上的差异性问题。具体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下:
1)建立标准案例库
考虑到不同条件下的工程项目,其资源消耗量会有差异,首先把工程按照结构形式、分部分项工程量、装修标准、工期、质量要求、资源供应情况等影响资源消耗的因素(特征因素)确定属性指标,给出各指标的具体评价。为建立模糊推理模型建好指标库。为了把计算工程量清单中的各个子目的消耗量同基于案例的模糊推理的模型相结合,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选择在正常施工条件下的典型工程作为标准案例,将各种类型的标准案例分类存放。
2)建立相似案例库
对类似项目工程量清单中的各分类项目划分隶属度,如以建筑工程为例,则指对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对照与标准案例的相似程度,将已有案例一一划分隶属度。根据隶属度,计算出相似度,最后将结果存放在案例库中以备检索和计算使用。
3)计算拟估算工程的贴近度
通过数学计算,确定拟估算项目与标准案例的相似程度,即贴近度。
4)检索与估算项目最相似的案例
估算项目的贴近度计算完成后,可以在案例库中检索与估算项目最相似的案例作为计算基础,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估算项目的资源消耗量。
5)估算施工成本
将估算出的资源消耗量分别乘以各自的当前价格,再综合考虑其他成本费用,最终得到估算项目的施工成本。
3案例推理关键环节的实现方法
3.1问题和案例的模糊化描述
为了对拟估算项目和已完工程项目进行比较,首先需要确定判别指标体系,即将影响工程的单位项目消耗量的主要特征因素提炼出来,以作为衡量相似程度的标准。如对于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分项工程,可以列出特征因素集如下:
R={结构形式,施工条件,工期,施工方法,工程复杂性,管理水平,资源状况……}
隶属度的确定方法有几种,如频率法、统计法、选择比较法[3]等。本模型采用的是选择比较法。判定的基本原则是:将各个分部工程与标准案例的基础条件相比较,由估算人员给出各分部工程同标准案例的隶属度。即各分部工程的特征因素与标准案例相比,越相似则其隶属度越趋近于1。隶属度取值范围在[0,1]闭区间。
3.2特征因素的权重确定
3.2.1特征因素的权重计算
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有多个特征因素,在确定与标准案例总体相似程度时,还要确定各个特征因素的权重,以便采用加权平均的算法计算出综合相似程度。该问题可以采用特征矢量法计算某个特征因素所占权重大小。
设有n个特征因素,F1,F2,…,Fn,其重要性大小用表示。将权重矢量W右乘矩阵K,则有:
由矩阵理论可知,n是K的唯一非0的也是最大的特征根,记为λmax。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因此采用表1中的1~9标度法[4]对工程的特征因素进行评价,构成判断矩阵K';
然后求解K'的最大特征根λmax,即求解满足以下用行列式形式表示的联立方程的最大解λ:
3.2.2 检验矩阵的估计精度和一致性要求
其中,n为矩阵Kj的阶数(特征因素的个数)
计算一致性比例系数CRj,其计算式为:
(1)
其中,RIj为随机一致性指标。
如果CRj<0.1,则矩阵kj的估计一致性可以接受;反之,需重新估计判断矩阵Kj。
3.3 总体贴近度的计算
计算拟估算工程与已有案例的贴近度,也即工程之间的相似程度,其关键问题是根据两个工程的主要特征因素,通过合理的计算模式,最大限度地反映它们的工程相似性。
设已知n个合适的工程案例分别为A1,A2,…,An,其工程特征集为:
R={r1,r2,…,rm|rj为特征因素},
特征向量集为:
;
令工程Ap与Aq的贴近度为:
(2)
p, q=1,2,…, n
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计算,是通过其特征元素的分解(或划分),综合分析估计确定的。大量实践表明,工程特征元素对工程施工成本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其影响大小可以用权重的不同来表示。则(2)式变为:
(3)
p, q=1,2,…, n
通过典型工程的统计分析,可以确定特征因素影响大小的权重指标。同时,考虑到在工程特征因素的量化上,用的是数值型数据度量特征因素的隶属度,因此,采用式(3)确定模糊集间的贴近度较其它模式更加合适。
3.4 施工资源消耗估算模型
由指数平滑模型,可得到其展开式:
(4)
式中,――第n期一次平滑值
y i――第i期的实际观测值(i=1,2,…,n)
――平滑常数()
――初始平滑值
指数平滑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权平均法,其权数呈几何性递减,距离n越近的数据对的影响越大,越远者则越小。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取距离n最近的3个数据,计算值就已经具有很高的精度了。此时,式(4)可简化为:
(5)
设欲估算工程的资源消耗量为S,按前述方法从案例库中检索3个与欲估算工程最相似的案例,设其资源消耗量分别为y1,y2,y3,代表工程的主要特征因素有m个,其模糊集记为:
拟估算工程特征因素的隶属函数值记为:
案例库中的相似工程的隶属函数值记为:
由于这3个工程与拟估算工程在相似程度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以贴近度的形式反映出来。则拟估算工程的资源消耗量计算模型为:
4算列
某人工挖孔桩,深度在15m以内,三类土,翻斗车运土2km内。案例库中将土石方部分的特征因素分解为{施工条件,工期,施工方法,复杂性和管理水平}。估算人员根据拟施工的人工挖孔桩的具体情况,通过与标准案例相关条件的对比,给出各个特征因素的隶属度,记为:
T=(0.95, 0.80, 1.00, 0.90, 0.85)
用1~9标度法标识特征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标识结果见表2
4.1 构造判断矩阵,求最大特征向量λmax
RI查表得:RI=1.12
,满足一致性检验。
特征因素隶属度及相应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4.2计算拟估算工程与相关案例的相似度
(1)与标准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由与标准案例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可以确定在案例库中的检索区间,这里定为 [0.92, 0.96]。在此区间内,共检索到3个符合要求的案例,记为C1,C2,C3.,3个案例与标准案例的相似度分别为:C1=0.93;C2=0.94;C3=0.95其对应的特征因素的隶属度如表4所示。
分别计算拟估算工程与所选案例的相似度:
计算结果可见, 。由于特征因素中,权重最大的因素是施工方法,C3 的值是0.99,比C1的值0.98更加接近于T中的取值1.00。因此,将C3排在第2相似的位置。
4.3 施工资源消耗量计算
由式(8),(9)分别计算和,具体计算如下所示:
设,,分别代表拟估算工程中土方清单中第3个子目“人工挖孔桩”的单位工程量的人工消耗量、第1种材料红砖消耗量、第1种机械鼓风机消耗量。分别代入(10),(11),(12),有:
子目中其余材料和机械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同上。将计算出的人工、材料、机械分别乘以各自的市场价格,即可得出各个子目的直接成本价格 ,计算结果为 =136.08(元)
5结语
由于基于案例模糊推理的施工成本快速模型利用了过去实际施工成本的资源,模型结构合理,包容性强,扩张性好,会在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Ian Watson. An Introduction to Case-based Reasoning. [C]. In: The First United Iingdom Workshop on Case-Based Reasoning. 1995, 3-16.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所有的教学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传统教学方式的讲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结构和理论,然后用例子和问题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阅读、音像、练习和习题等有效方法传递具体事实、原则、系统技术。
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授课的意义受到极大的限制。因为对于资历较浅,尚处于成长期的经理和执行经理来说,事实、原则和技术只是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的一个次要部分。许多商界人士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工作,经常必须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信息的前提下,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作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需要培养工作技能,工作信条和工作方法。事实上,经理人知道些什么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决定成败,决定成败的是到底怎样思考、怎样判断和怎样行动。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尤其是案例教学必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收的授课型教学法更加有效。
(二)案例教学方式对传统方式的突破。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现实的管理经验或某种假想的情形,是案例学习的基本要素。财务管理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大多数都用归纳方法进行教学,或是情况诊断,或是决策研究,或是二者结合。诊断的案例又叫评价案例,描述了经理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可以了解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描写管理成功的案例,可称作“解剖学”式案例;描述失败的案例可看做是“病理学”案例,把一系列案例组织起来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特定的管理抉择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
另外一种通行的管理案例是决策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这类案例经常提的问题是:应该做什么?与现实决策相似的是,这些案例提供的决策相关信息也不完备和不完全可靠,因而不能单单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来得到答案。许多案例把诊断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
案例教学的另一基本要素是要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和分析案例的责任感并对其观点进行评论。案例教学中,导师的角色是促进讨论而不是写正确答案,即使学生有正确答案,也不应轻易表态。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优缺点
管理教育家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积极的教育方式必定成为管理教育方式发展的主潮流,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AccountingEducationChangeCommission)在第一份公告中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应该界定和解决那些需要利用多种信息来源的非结构性问题。许多会计学教师把这一公告视为是更多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一种号召和呼吁。
案例教学有以下优点:
1.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方法是基于这样一种信仰:即管理绝不仅仅是对现有分析技术的吸收和简单应用。案例教学导师深信教育应当能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
2.个性化学习。案例要求学生对其所面临的现实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个人知识背景和个人观点基础上进行学习。案例教学对成人教育特别有价值,而且在管理人员培训中占有支配性的市场份额,因为在职人员培训时,学员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能够在这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3.记忆深刻。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因而较易为学生接受,并且一旦学懂之后,将比来自讲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4.增强充分利用时间和处理模糊性的能力。案例教学教会学生怎样管理自已的时间,怎样处理模糊性,不得不在很紧张的时间内,在缺少完备信息的前提下作出判断并形成可信赖的行动方案。
5.锻炼沟通的能力。案例讨论有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劝说、玲听等与人打交道的技巧。
6.开阔视野。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厂商的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这种接触能增强学生在面试和工作初期的自信心。
7.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许多学生发觉准备案例比起准备抽象的阅读材料更加有趣,案例课堂讨论也比参加讲座更为有趣。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必然更好。
但案例教学并非万灵药,也有许多限制:
1.相对于有些形式的学习是低效率的。有许多知识通过讲授可以更高效率地学习,有些学生对案例讨论的最初反应是:“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只要你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就可以做下笔记并学习到这些知识点。”有些知识是能够很好地整理编写的,任何课程教学都不能单单采用案例教学就可完成,有时老师讲解某些材料并布置相关的阅读资料,能够有效地传授具体的理论和技术知识。
2.当所要学的东西是一种个性化的,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的时候,案例教学也可能失效。这时,老师不能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卢学生不得不独自与自身的洞察力的限制作斗争,并尝试从自身的经验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
3.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导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只有双方的投人才能够达到学习的效果。没有投人就不可能学到知识,学生常常会发现自已的想法在与别人讨论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正是学习过程的标志。
4.案例教学法有时会便一些学生望而生畏,很难思考并参与全班讨论,因而更喜欢恢复到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但是案例教学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案例教学法在美国纽约Baruch商学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角色
准备与参与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处在商界人士的位置,模拟其处境,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环境,学会采取某一种立场,学会决断,作出决定。这种决定一般有三类:决定做什么,不作决定即认可现状,决定不作什么。
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准备和参与,案例准备各个不同,准备案例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每个人都完全不一样,但从一般过程看,
又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1.阅读案例。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学生应先粗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间题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关图表里给出的信息;再进行精读,彻底了解案例中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事实。可能的话,还应进气一步阅读和查找导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
2.进入决策者的角色。在掌握案例的各种细节与数据之后,应把这些数据加以组织整理,过程中必须实现角色换位,即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以便联系各个细节,也有利于深入分析。通常应考虑以下问题:
①案例的主人公是谁?谁必须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他的优势何在?面临怎样的压力?成功或失败会带来什么结果?
②公司从事何种业务?产品性质如何?需求状况如何?突出优势是什么?竞争对手是谁?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是相对弱小或相对强大?什么方面弱小?什么方面强大?
③公司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目标的战略是什么?公司的营销、生产、财务政策分别是什么?财务报表表明的财务政策和财务状况如何?
④公司在追求既定目标方面做得如何?存在什么优势及不足?这些可以从杜邦分析体系得出判断)。
3.定义问题。管理人员最普遍的陷阱是认为手上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而忽略其他更重大的问题。举例来说:一种产品出现现金短缺,经理可能看重的是怎样融资,但问题的关键都可能是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所以定义问题时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想当然的假设条件,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分析案例:抓住问题的关键。案例分析最主要的是判断,而非在一系列既定的假设基础上进行计算,计算只有用来说明观点时才有用。计算是相对次要的,重要的是必须站在决策者角度,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前提下对一些假设条件作出判断。判断是深入分析的基础。分析时应注意抓住主要问题,避免过分拘泥于细节,案例分析的类型有以下凡种:
①综合分析(Comprehensiveanalysis)指出关键问题,作出判断并推荐备选方案,同时用定量定性分析来支撑结论。
②专题分析(Specializedanalysis)不对案例作全面分析,而集中于案例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问题,某一备选方案作深入分析。
③引导性分析(Ieadoffanalysis)事先预计讨论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做好准备,适时提出这些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
④结合性分析(Integratinganalysis)用案例之外的统计资料、数据、事实、个人经历甚至一个小幽默来证明自己观点,丰富主体分析的内容与方式。
5.采取立场。深人的分析是为了得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应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推荐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并用分析来支持观点与方案。
6.课堂讨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他人的观点,并接受别人的观点,案例讨论就注定要失败。学生基于以下原因应该积极参加讨论:A.学生有责任与其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B.让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基于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认识水平和个人偏好得出的结论,也许会显得苍白无力,讨论可以使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C,锻炼从业能力。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工作能力大致取决于个人三方面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案例讨论将使你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建议学生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积极争取发言。
7.分析报告。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一总结,加深理解。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案例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参与讨论。例如,重新把讨论集中到某些尚未深人讨论就被忽略的关键问题上,或指出某些更加敏感的事件,或鼓励大家认识某个学生分析的前提假设,或在大家都不以为然的时候赞同某个人的意见引起讨论。有时,教师总结一下案例讨论的结果,甚至针对与案例有关的资料作一个简短的演讲,所讲的内容与经验结合起来,使在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授重新具有活力。
教师应该做的主要工作是:1.了解案例的数据、事实细节,并熟悉相关的材料;2.事先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并有一系列问题用来引导讨论;3.讨论时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4.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5.控制课堂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表达出来。同时,使学生的讨论激烈但又富有理性,比如要制止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尖锐又要真诚、相互尊重等等。
教师应该注意似下两点,否则可能导致讨论失败:
1.避免成为讨论的+心。教师的评论应该通常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继续。投影等方式应该尽量少用,因为这样会使讨论集中到投影的内容而忽略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其他因素。
2.除了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之外,要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因为如果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学生往往会不加分析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也许本来也同样正确甚至在他们的假定和个人观点基础上会更加有说服力。
五、结论:案例教学是过程而非结果
学生应该把案例教学看作是自身所掌握知识和商业判断能力的一系列测试。科学问题和工程学问题具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财务管理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实际上很难说有“正确”的答案。问题关键是要从讨论中获得一种今后在工作中能够用来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对案例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内容,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学的内容。
目前,人们对案例研究存在的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重视案例研究在专业学术研究中所占的作用,认为案例研究的方法不是科学系统的,只认为案例研究只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方式。二是有关案例研究应用在会计领域的问题,认为案例研究只是局限在管理会计领域。误解的存在限制了案例研究的使用范围,很多运用案例研究的相关文章由于没有科学地遵循案例研究步骤和程序,影响了案例研究的质量。不巧当的认识案例研究阻碍了案例研究的应用及其发展。本文主要是探究案例研究方法在会计领域中的相关应用。
1. 案例研究不受重视的原因
案例研究出现的问题不光是出现在国内,国外也有学者指出案例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最不具有科学性、最不可靠的方法。探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1案例研究方法有研究型案例研究和教学性案例研究之分,其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学性案例研究允许对案例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再加工,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主观上的意图,来突出强调具体的某一个点以供课堂教学之用。研究性案例研究中则完全禁止这种做法,研究性案例强调了资源的准确性、系统性和严谨性,不允许案例进行主观上的修饰。分不清这两种案例研究是导致曲解案例研究不严谨的一个主要原因。
1.2案例研究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研究方法,由鲜活的个体案例导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说服力不是很强,推广也欠缺。实际上,这些都是对全部归纳法的责难,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法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既然不否认归纳论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也应当接受案例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有,案例研究和统计研究不同,它运用的是分析性归纳而不是传统性的归纳,寻求理论上的通用而不是统计上的通用,若某个案例研究在特定的场合下可以运用到其他的场合时,该研究就具备理论上的通用,因此,依照统计学的观念来指责案例研究是不妥当的。
1.3很多的人都认为案例研究的应用不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所谓的案例研究就是“说故事”,借来就可以用,导致很多运用案例研究的文章,由于没有遵照案例研究的步骤和程序,过程不严密,案例研究的结论冗长繁杂,很难吸引和说服阅读者。
1.4和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介绍案例研究的著作和教材十分少,很多方法论文章没有仔细介绍案例研究的具体方法。
2. 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的适用性
尽管人们对案例研究存在一定的“非议”,在社会科学领域,案例研究还是十分广泛地运用。笔者通过相关的文献研究,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发现,运用案例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增长,研究的领域也不是以前的单一领域,不少论文采用案例研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探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当研究的问题类型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富有解释性的问题时,研究的主体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研究者对目前发生的事件不能掌控或只能极少掌控时,最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依据案例研究适用性的特点,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中有广泛的用处,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许多鲜活的个案和会计实务可以很好地为案例研究提供素材。
不仅案例研究可以运用到实证会计中,也可以运用到规范会计中,例如考察某企业中某种业务的会计处理,根据现有的理论对现实会计实务形成的来龙去脉、原因进行解析,并进一步修正已有的理论或者开发新的理论,此种解释性地案例常用于规范性会计研究中。
3. 案例研究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案例研究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依照案例数量可以分为多案例研究和单案例研究;依照研究的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探索性案例研究。实际上,上述分类可以是矩阵的模式,也就是多案例与单案例研究都可分为探索性、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案例研究。
选择会计案例时,可以依据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是单案研究还是多案研究。如某企业在改制上市前后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可选有代表性的企业,分析其内部控制的渊源,从中总结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结论,这时可进行单案例探究;如要分析并购过程的会计处理情况,可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探究其对并购业务的实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这时就可进行多案例研究,个案的数量可依据资料收集状况以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沟通情况来合理确定。
4. 会计案例的研究要素
本文提到的会计案例研究要素是指开展案例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准备阶段、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撰写报告四个方面。
4.1准备阶段
研究会计案例,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问题,当符合研究的条件时再确定个案。清楚要研究的问题,需要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可帮助研究者建立与将要展开的案例研究相关的理论,理论的搭建可为接下来的资料收集和解析提供框架,因此准备阶段是案例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4.2资料收集
依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体先决定案例研究的类型,多案例还是单案例,解释性、描述性还是探索性案例研究,之后再进行个案选择。选择个案时,除了考虑研究目的,还要考虑有关资料的收集情况,更要与调查对象进行充分沟通,对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资料的保密情况考虑周全。资料的来源有多种形式,比如说档案文件、调查问卷、访谈、直接观察、参与式观察等。
4.3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是案例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考验研究者的环节。研究者从事研究案例的经验以及对案例研究基础理论的把握,直接影响到了资料分析的质量和进程。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可同时进行,形成互动。资料收集为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分析又为下一步信息的收集提供指导和方向。
4.4撰写报告
撰写研究报告是案例研究的最后一步,将案例研究的结论如理论的提出或修正的新理论展现出来。明确案例研究的读者群体,然后按照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来撰写报告。
结束语
经过对案例性研究不受到重视的原因进行分析,展开讨论了案例研究的科学性、案例研究在会计领域的适用性、会计案例研究的类型、会计案例的研究要素。得出案例性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正确地利用案例性研究方法对会计领域的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论案例研究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82-85.
[2] 倪瑛.反向收购下的会计问题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8.
[3] 唐国军.案例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述评[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