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25 09:11: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在线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在线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根据清华大学朱永海的研究,美国在线教育呈稳定发展态势,注册学生数持续增长,从2002~2003学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710万人,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33.5%。在线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得到认同。大多数院校已将在线教育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十年间,美国提供网络学位和网络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近九成院校提供在线课程,近六成院校提供在线学位。没有提供任何形式在线教育的院校,大多数是学生数很少的小型院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在线教育同时面对在职学生和全日制学生,选择的课程和最后获得的学位认证完全相同。

(二)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教师群体对待网络教学的态度及认可度不容乐观,原因是制作视频课件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而院校并没有因此给予教师更多的补偿和激励。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到质疑,在线课程的保持率低,学生随时可以自己终止一门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有两种体制:一是普通高校所下属的在线教育学院,其招生、教学、考核甚至发放学位证书都独立于所属高校;二是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是对传统面授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近些年,在线教育学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网络教学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其作用和价值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进入高校课堂。虽然说一些院校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使用“弹幕”技术,还有清华大学已经创建了“学堂在线”。2014年5月,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在线教育平台。但是,大多数高校仍旧裹足不前。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美国类似。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开展网络教学积极性不高,开展网络教学的多是靠个人的兴趣或者是领导的强制要求;二是院校本身也没有重视网络教学的开展;三是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如何使用,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学校使用,家里和宿舍不能使用;四是学生能否适应面对电脑而不是老师学习,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能否自觉去学习;五是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而非讲课质量,这也限制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的建议

鉴于我国高校在线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对在线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关政策方面的支持。政策的支持包括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教育被明确提出来。那么下一步就要看高校的脚步了,高校是否愿意去开展在线教育,是否认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个问题,如果高校领导层不愿意开展,那么光靠教师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平台,这个平台是要靠学校建设的。建设平台需要资金,这笔资金还要纳入到高校的预算当中去。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中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的付出也要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职称评审也要与在线教学相挂钩,在线模式下,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变得相对容易,因为教学视频的点击率、好评差评可以一目了然的被看到。

(二)有关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在线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平台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视频要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平台学习,所以这个平台是核心。那么平台如何建设,目前有这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然后上传;第二种是将平台的建设外包,请专业公司制作。第一种模式显然比较粗浅,而且问题较多,不仅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录制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录制的形式也会因不同的教师而千变万化。第二种模式避免了这个问题,外包公司会帮助高校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平台,然后像录制电影一样为教师拍摄教学视频,专业的设备、统一划一的界面,让学生看起来更加的舒适。但是这种模式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能为高校提供持续的服务。要知道在线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仅有平台的维护,还有视频课程的更新,那么后期外包公司会不会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通过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不太可能。这些公司一开始为高校安装软件的时候服务都比较好,但是一旦安装完毕,若要再请教问题,他们便有很多理由推辞。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第三种模式:由高校招聘专业人士自行建设平台。如果有的高校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也可以聘请这方面的教师,还会省去不少费用。如果没有,则自行招聘,纳入编制。这些人员常驻学校,对教学也会越来越熟悉,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对网络教学也会提出更好的建议,而外包公司的人员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

(三)有关视频课件的制作

1、画面清晰。目前各大平台的视频课件有几种模式,有教师出镜的、有不出镜的,本文认为极客学院的模式最好。极客学院号称是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课件中看不到教师,只能看到教学内容,画面颜色搭配协调,使教学内容非常的清晰明了。为什么要推崇这种模式?因为教学无非听、看、做。对于“听”来说,只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即可,无需看到老师本人。对于“看”,没有教师露面的视频,学习内容显示得更加清晰,文字更大,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如果有的教师长相比较美观,露一下脸也是可以的,毕竟“美女教师”、“帅哥教师”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样的教师不给露脸的机会,估计也会招来不少的吐槽。

2、必要的“强迫”功能。因为无人监督,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学完了整个课程。所以应该有学习记录功能,学完前面一章才能进行下一章,学习中不能快进,避免学生根本不看,直接从头拖到尾。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听完所有的课程。但是这也并非完全可靠,因为只要学生打开电脑,任凭课件自己播放,自己去干别的,也不能保证学生观看了课件。所以,还需要设置“暂停”功能,视频播放一定时间后自动暂停,如果学生不点继续,则视频就会停止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逃课”。

3、答题部分。每一节听完都有课后题,不做题也不能听下一节,这样可以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效果。大连会计网有这种功能,但还是太“仁慈”,当提交后,页面会出现正确答案。这样的话,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认真答题,随便选几个选项,直接看正确答案,然后再重新答一遍提交,很容易就会通过,这也是一个漏洞。所以,本文建议不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直到全部答对为止。而且,大连会计网要求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本文建议要全部答对才可通过,以保证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四)有关在哪儿听课的问题。在线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哪儿听课?反正都是自己看视频,还有必要去教室吗?那么,干脆在家看好了,学校也没有必要来,还可以省去住宿费、生活费等许多费用,何乐而不为。如果这样,大学这个“实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本文认为,在学生自律性、主动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前,大学都有存在的必要,教室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仍需要学校的监督来完成学业,但方式会有所不同。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行观看视频课件学习,到了课堂,再与老师、学生互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事先都观看了课程,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太多,有效的讨论也难以展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生依然到教室学习,只不过携带的不再是书本,而是笔记本电脑,在教室内各自观看视频课件。学校依然监督学生是否出席,只不过不一定是任课老师。以上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好,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

集中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恋爱、交友的需求,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大学,学生还能形成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而这是学生步入社会所必要的一项技能。因此,大学远非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那么简单,大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林梅,罗智慧,赵建民.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朱永海,韩锡斌,杨娟,程建钢.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

篇2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结合,实现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革新。网络在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慕课

所谓“慕课”(M0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据统计,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2013年7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在他看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认识到在线教育的优缺点以及在线教育对学校、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抓住机遇,做好角色转变,在享受在线教育带来红利的同时,积极应对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二、我国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1.综合资源库的构建

完备的资源库需要技术支持,必须保证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行业需要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联结网上优质资源又相对独立的、立体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中心。内容上采用强大的检索功能,多层次、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行信息的p向流动,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与共享。它基于传统的试题库评价形式基础上,加入大数据监控等对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评价,及时双向反馈,让教师更好地针对性教学。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高效学习、社交、交互等需求,完善自身的技术实现教育系统化。致力于打造一个用户体验更加友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学习环境。

2.大数据交互的发展

在线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优势,在网页设计、功能设置、用户使用体验等方面应用社交化。团队的规模和其内部的沟通对学习者长期、稳定的贡献非常有意义,成功的在线教育平台不应单单只有庞大的用户群,一定程度的互动、沟通很有必要。综合分析、评估在线教育平台的社交化功能并研究该功能对学习者使用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对于提高学习者之间交互质量、集中学习精力等有积极影响。借助现在互联网的技术,使教育变得更加智能化,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让沟通变得更加无边界。这将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规律。

3.开放学分互认,师资队伍重组

源于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特性,部分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以委托兄弟学校负责某些学科的教学任务,并且逐步开放学分互认。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获得教育部常规认可并大范围流行后,将重塑当前教育分布格局,以及进行区域性教学资源重组是必然过程。中国名校通过平台中的明星课程,更容易吸引到优质学生的青睐,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民办院校,可以依托慕课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向周围大学开放在线课程,并且进行学分互认,实现抱团取暖,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最终保证稳定生源。

三、结论

总之,在线教育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率提升,校园内使用无线接入,使现代教育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随着在线教育的科目越来越多,以及在线教育接受程度的提升,高校将直接与传统高校展开线上虚拟竞争。各高校应积极地去应对这种变化,采取创新策略,推动未来整个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篇3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3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123-03

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方向与重点。

随着数字信息环境的形成,依托于网络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ILI)逐渐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全国农林高校OILI展开调查,研究目前OILI发展的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切合我国农林高校OILI实际情况的建议与策略。

1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现状调查

1.1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平台网络调查

由于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由各高校图书馆承担,因此,本调查的所有数据,均通过逐一浏览图书馆网站直接获取。

调查采用网上浏览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6日至11月13日。

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省略)主页上的“中国大学”,选择“农林类”,链接各高校。调查说明本次调查对象为教育部批准的45所本科层次部属和省属高校,按照上述调查方法成功链接44所高校图书馆主页,1所主页在调查期间始终未能链接上。

1.2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的基本情况

笔者就农林高校图书馆是否“有无OILI平台”、“有无采用网络教学系统”、“教育服务的内容范围、类型与分层结构”、“信息资源类型”、“有无采用网络交流互动技术”、“资源揭示深度与开放程度”、“个性化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有36所高校开展了OILI的相关内容,占据调查对象的80%。9所“独立学院”未能调查到OILI有关内容,其中1所网页在调查过程中始终未能链接上,8所或没有独立的图书馆网页,或学校机构设置暂没有图书馆部门。仅有7所高校整合了文献检索在线教育系统,没有一所高校设有OILI平台或采用WEBCT、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系统。表明农林高校OILI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尚不系统规范。

(2)10所高校在一级类目组织提供教育检索入口,其他高校多散见于二三级类目。教育内容多为资源与服务介绍、检索技巧培训,20所高校教学内容可在线学习或者提供课件下载,2所高校限制IP登录,仅有14所高校提供了资源评价与利用有关方面的教育服务。

(3)11所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专业重点及特色自建了专业学科导航,14所高校图书馆外链了CALIS重点学科导航、CASHL或方略知识管理系统,合计共22所,占调查对象的49%。13所高校设有学科馆员制度,提供学科服务。表明高校已开始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组织类目,构建OILI的知识导航。

(4)29所高校图书馆网页提供了用户与馆员的交互功能,如电话、E-mail、虚拟咨询、读者留言、在线QQ、RSS(微博)VOD点播、OA、剑阁等单种或多种形式的同步与异步交流互动,但没有用户之间的交互功能。

(5)14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因特网的相关资源链接,22所高校提供特色资源和个性化服务,经过过滤整合的资源无疑有益于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增强OILI的实用性。

2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用户难以找到统一入口,教育内容分布零散

篇4

1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现状调查

1.1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平台网络调查

由于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由各高校图书馆承担,因此,本调查的所有数据,均通过逐一浏览图书馆网站直接获取。

调查采用网上浏览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6日至11月13日。

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主页上的“中国大学”,选择“农林类”,链接各高校。调查说明本次调查对象为教育部批准的45所本科层次部属和省属高校,按照上述调查方法成功链接44所高校图书馆主页,1所主页在调查期间始终未能链接上。

1.2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的基本情况

笔者就农林高校图书馆是否“有无OILI平台”、“有无采用网络教学系统”、“教育服务的内容范围、类型与分层结构”、“信息资源类型”、“有无采用网络交流互动技术”、“资源揭示深度与开放程度”、“个性化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有36所高校开展了OILI的相关内容,占据调查对象的80%。9所“独立学院”未能调查到OILI有关内容,其中1所网页在调查过程中始终未能链接上,8所或没有独立的图书馆网页,或学校机构设置暂没有图书馆部门。仅有7所高校整合了文献检索在线教育系统,没有一所高校设有OILI平台或采用WEBCT、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系统。表明农林高校OILI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尚不系统规范。

(2)10所高校在一级类目组织提供教育检索入口,其他高校多散见于二三级类目。教育内容多为资源与服务介绍、检索技巧培训,20所高校教学内容可在线学习或者提供课件下载,2所高校限制IP登录,仅有14所高校提供了资源评价与利用有关方面的教育服务。

(3)11所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专业重点及特色自建了专业学科导航,14所高校图书馆外链了CALIS重点学科导航、CASHL或方略知识管理系统,合计共22所,占调查对象的49%。13所高校设有学科馆员制度,提供学科服务。表明高校已开始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组织类目,构建OILI的知识导航。

(4)29所高校图书馆网页提供了用户与馆员的交互功能,如电话、E-mail、虚拟咨询、读者留言、在线QQ、RSS(微博)VOD点播、OA、剑阁等单种或多种形式的同步与异步交流互动,但没有用户之间的交互功能。

(5)14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因特网的相关资源链接,22所高校提供特色资源和个性化服务,经过过滤整合的资源无疑有益于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增强OILI的实用性。

2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用户难以找到统一入口,教育内容分布零散

目前农林高校图书馆网页均未建设OILI平台,教育入口多以文检课教学、网络资源、读者须知、本馆介绍、读者指南、学科导航等形式命名,散见于二三级类目组织,仅有华中农业大学及湖南农业大学在图书馆网页教育上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用户难以寻找到统一入口,必须多次点击链接层层深入,这在无形中造成了知识的脱节,增加了用户寻求所知的难度。OILI内容主要体现在文献检索课程和单纯的数据库讲座培训课件,教学内容没有系统规划、覆盖面狭窄,组织结构不严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用户接受的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片面、零散,用户虽然接受了信息素质的部分在线教育,却仍对信息素质的内涵没有全面的认知。

2.2 缺乏资源利用与评价教育,用户不能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纷繁杂芜,在浩瀚如烟的信息世界用户需要具备信息评价能力,批判的、选择性的选择所需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在调查的45所农林高校图书馆中,仅有14所高校开展了信息资源利用与评价的在线教育,9所高校进行了信息法律、信息道德的介绍,普及面较低,不能引导用户合理合法的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OILI应当增设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评价的有关内容,指导用户如何利用信息源,使用户对重要信息及前沿信息有高度敏感性和深度把握能力,在产生信息需求时,能主动查找信息、利用信息[1]。

2.3 教育对象单一,受众面狭窄,不能提供特色服务 目前我国高校农林图书馆的OILI大多仅面向在校本科学生及新生,在校信息素质教育对象单一,受众面十分狭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各类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调查中只有不到10所高校图书馆为研究生、教师或馆员提供OILI,而教师、馆员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他们是学生及图书馆读者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要求教师、馆员自身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对此用户群体的OIL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载体形式单调,教育内容更新缓慢

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的载体形式比较单调,多以PPT、WORD、PDF等格式文档或在线网页教育为主,内容生硬、枯燥,缺乏可视性、生动性,难以调动用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查显示仅有11所高校提供在线视频音频浏览,且内容多体现在新生入馆教育方面,只对图书馆的资源及使用进行简单介绍,难以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用户的学习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信息的价值实现取决于对其及时地把握和运用,因此信息本身是具有时效性的[2]。调查显示,虽然部分农林高校图书馆有OILI相关内容,但更新缓慢,个别高校更新日期还是2009年,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教育 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3 改建我国农林高校OILI的建议和策略

3.1 完善OILI平台建设,开展人性化服务

针对信息素质教育入口分散的状况,各馆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完善OILI平台建设,开发智能化、具有推送和检索功能的OILI平台,从用户适用的角度对平台主要内容、组织形式与平台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建设:

细化读者层次,建立特色教育入口,针对各类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服务。如南京农业大学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了“欢迎新同学”入口,根据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介绍了图书馆布局、图书馆藏及读者使用方法,新生阅读图书馆网页通过入口即可对图书馆的使用一目了然。

针对各学科专业不同层次水平建立主题导航。如新生面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感到无从下手,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将馆藏资源按用户需求分为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纸、标准等,云南农业大学将电子资源分为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新生可以按自己需求点击进入。对于非图书馆工作人员或者科研人员来说,普通用户并不清楚科技查新、原文传递等信息服务的具体内涵,很多用户依赖于公共搜索引擎寻找信息资源,查新查准率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介绍的网站导航,对读者进行层层引导,使更多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简单的在线测试系统。如福建农林大学的“2011级新生入馆教育”在线题库、在线考试系统,一方面使用户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明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目的,增强其发展信息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地测量与评价,可以准确地掌握用户信息素质所处的状态,调整教育课程的内容,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促使用户朝着有利于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方向发展[2]。若在线测评系统能够实现互动功能,使用户间通过在线交流讨论协作学习,则更能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

3.2 深化信息素质通论教育,拓宽OILI内容

国内外OILI的侧重面不同,国外主要侧重信息素质通论的教育,重点讨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国内则主要偏向于各论。尽管多数学校开展了OILI,但是是注重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并没有开设专业信息素质课程,内容多以介绍馆藏为主,仅包括图书馆简介、读者指南、馆藏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等教育模块,以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技能为主,信息素质涵盖内容不全面,教育方式单调。这样的教育模式优点是有其实用性,但不适于用户的进一步自我深造,也不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育。因此各馆应完善教学模式,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开设专业信息素质教学课程,加强信息素质理论教育,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用户信息素质的真正提高[3]。

3.3 推进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为教研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重心已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领域,各国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与途径[4],开展了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和道德教育。目前,在美国、加拿大等信息素质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与专业课程整合的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比较普及。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是将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有机整合进(学科)课程目标,使用户既能学习学科内容,又能有效学习信息素养知识,培养用户完成课程所需的信息素质能力。

随着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渐成风尚,网络成为课程整合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平台。这表现为图书馆员与院系教师合作开发的基于学科课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大量涌现,并深受学生欢迎[5]。美国依阿华大学的TWIST项目历时3年,旨在支持和培训院系教师将依阿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到各种课程,参加人员包括教育技术人员、图书馆员和相关院系教师。自1997年以来,创建了500多个基于学科的在线课程指南[5]。马里兰大学的世博会荣誉课程,在WebCT网络教学系统基础上,以图书馆世博会馆藏为信息资源,与建筑学院教师合作,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6]。

篇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910105-02

0 引言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应当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以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观念上、技术上都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由于地域的限制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粉笔+黑板就完全可以把课程教好,不接受计算机、多媒体等一些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授课的教学手段,这种想法是不符合时展的需求的,那究竟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1 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它和多种学科的理论之间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其中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都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技术应用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现代教育技术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门学科,它主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交互组合而成。现代教育技术是通过以上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化组合,使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能够更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以便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及学习效果,培养出现代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更好、更全面的发展[2]。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有:现代教育观、现代学校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等。

现代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系统,除主要的学校教育外,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班级教学、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或是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现代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而是要延续于人的一生,即终生教育。现代教育的学校也不仅是全日制学校、面授学校等实体的学校,还可以是远程教育学校、网络学校等虚拟的学校。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现代师生观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现代所需的人才是智能型和创造性的人才,知识型、模仿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的需要了。

1.2 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系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系结构包括三大范畴:一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媒体,即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媒体);二是媒体教学法,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媒体技术开展教育及教学活动的方法;三是用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系统的方法,即教学设计。

1.3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合理最优化。合理最优化的标准主要是利用最少时间获取最大效益,这就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确定最优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用较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用较少的投资教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得到各方面良好的发展。

2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的理论相结合,通过对于教学的过程设计和教学的资源设计,合理的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最优化结合。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结合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保障,如果要建设适应于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学环境,使计算机、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好务[2]。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形式变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变,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2)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将最新的、海量的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探究知识的渴望,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更全面的理解知识的要点,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3)教学资源及教学媒体的充分使用,对于教学资料的保存及循环利用起到了显著的帮助。利用现代的媒体技术将一些教学的视频和资料完整的保存下来,不仅可以永久的保存,还可以方便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在传播、交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遗失。

3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意义 实现途径

一、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在为学生打好体质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对身心健康的教育,让学生都积极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我们要有计划的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大多数高校中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忽略了体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以及增进自身的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在不忽略技术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学方法。健康养护法是指配合科学健身所足需要的饮食、睡眠、卫生以及心理调节等保健方法,老师在传授运动技巧的同时,也要把运动健身的原理、练法都传授给学生,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关于现实体育锻炼和养护的知识,也要传授与社会有关的内容,找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点,使高校的体育教学更有长远性。

(三)有助于人为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素质教学注重的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促进人的人格不断的健全和完善,素质教学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而对于体育这个学科来说,体育教学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都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体育的实践过程中,竞赛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比技术、比体力、比智力的同时也在比思想、比作风、必道德,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人才需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统一。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的人文体育观的形成

体育运动,可以反映出很多不同道德、性格的人,因为公平是体育比赛,将有争取优势野心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要注意培养道德的较量,胜利但不傲慢,失去与恩典,尊重裁判的判决,尊重彼此合作的伙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点是体育技能和体育运动的传授,很少有教师能把要注意的重点放在道德教育的方面上,教师指导学生把它理所当然地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政治课,体育课程使用不上。事实上,这项运动是运用在人本身的基础之上,体育课程从开发那一刻起就与道德教育紧密联系,从体育的活动,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加强检测兴奋剂的公然犯规,加罚不公平的裁判处理,开发和利用所有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运动。因此,教师需要使用这些链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注意运动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是基于德国技术相对长期的艺术文化和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运动。

(二)分化对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体育课程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无法进行突破某些体育项目,是受物理运动能力的限制。但是,每个人的优势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人身体强壮有力,比较适合力量型的运动,一些人身体小巧灵活,比较适用以技术为基础的运动。因此,学生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不同,不同的人被分配到不同的运动同项目上去锻炼身体,发展特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具体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身体天赋,爱好什么运动,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运动。分化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特长化发展是高等院校教师所面临的又一次新挑战。

(三)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都认为,体育部是在强身健体的锻炼和发展。这似乎更注重以高校体育课程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标准的形式延续,例如每年的体育课程应检测1500米男孩和女孩的800米训练成果。经过测量,对此运动所打出的成绩,至于为什么学生能达标准,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这些数据的科学分析和使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恐怕没有老师能够认真的想过这些问题。但相反,它们是最直接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新的时代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必须使一个运动中的体育课程的科学转向形成学生的体能,加强学生的身体功能,以避免再让轻素质教育在大学体育课程中重演,而是使体育课程在大学的教育质量上真正有效的服务于学生。

三、总结

总之,高校将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文化素养以及体育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传授给学生技术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格。素质教育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基于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促进高校体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高等院校体育课秩序发展下去,展望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美好未来。

篇7

1虚拟现实技术基本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主体借助了仿生学和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学科内容,结合人机交互的技术背景,创建出一个极具体验特征的空间氛围。同时,该技术还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遥感技术及图形处理技术等方法形式,巧妙的模拟了不同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场景中不断体验感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融入[1]。

2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特征分析

2.1信息交互特征

该技术能将充分满足不同信息模型进行整合,通过双向的信息交互法则,有效的构建出一个教学所需的空间意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指定的操作命令,创造出一个有效空间模型,能够系统的反映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同时,该技术联动了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以对应的方法将两者的信息进行汇总,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氛围转化,从而明确相应场景的中心价值。

2.2感知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使用了集成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将不同的场景以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同时,VR技术整合了不视角同的学科理论,借助如感应力学、电磁学方面的内容,将不同的动作形式以特异性的信息模型进行处理与判断,借助不同的信号模型进行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在全息的空间环境中进行感知学习。

2.3沉浸体验特征

VR技术能够根据人们对不同场景的需求进行情境模拟,将肉体的感知与精神理念进行价值碰触,从而充分满足了学生对于情境的基本需求。该技术能够让情境更为逼真,通过构建出一个意想的空间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体育课程的魅力[2]。

3基于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建议

3.1确立教学框架

首先,教师应全面认知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及应用优势,结合新时期的网络背景进行目标探索,从而有效掌握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的内容。由此,需优化体育课程的设计。如对于篮球项目的教学框架的设计中,需对篮球的技法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和讲述,制定适合学生接受的框架内容。如对于“行进间上篮”内容设计中,则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出该技巧的特点,结合图片的内容呈现出正确的上篮方法和模式,并针对性的拓展错误的内容。同时可以模拟出该技巧的注意事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形式,凸显出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部位的动作规范。此框架设计中需重点强调避免腿部肌肉拉伤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核心认知,还能让学生在空间中感同身受的了解主体框架的特殊价值,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需针对投篮技巧及项目进行优化,制定对应的硬件设备于VR技术中,让学生借助该设备观看不同形式下的实践技巧和动作姿态。此时,教师需有效的输入相关代码程序,明确虚拟空间技术中各类图像的综合性价值,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能力[3]。最后,教师需结合不同维度的模块属性进行整合,将体育教育的框架模型融入于主体数据库当中,借助数据库的分析、整合、诊断系统,有效的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3.2详细功能设计情况

篇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23-02

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宪法教育至关重要。

一、当前高校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宪法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到位

目前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不良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法律,包括宪法的认识,从而对宪法产生了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第一,我们的宪法很大程度上和政治有纠缠不清的关系,或者是宪法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所应有的法律意义;而且宪法在许多方面的规定和大学生的联系比较远,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第二,我们的宪法,比较接近于一部“纸上”的法律,并未展现出其鲜活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的宪法空有违宪审查制度,更不能让法院直接援引宪法进行判案。这样的“僵尸”宪法,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没有实效性与生命力的宪法,我们的学生只能仰望,只能将之束之于高阁。

(二)宪法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

在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当中,虽然宪法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宪法教育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一般高校只开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进行法律教育,宪法教育只属于该课程的第八章的第一节,其占课程的篇幅非常小。即便加上第七章的相关内容,在现实中其仍不能处于突出地位。因为考虑到教材后面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难和复杂,许多老师给予宪法教育的课时只有3到5课时。而笔者再偏重宪法,也只能挤出8个课时的教学时间来讲授第七章与第八章第一节,时间实在是非常紧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是很难培养出我们的学生对宪法的敬畏与信仰的。

当然,除了课堂专题教学,许多高校还有其他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比如说每年一次的“法制宣传”和不定期结合学校、社会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课以及主题班会。但是这些活动都比较随意,因而都有时间短和效果差的缺点。

(三)我国宪法教研的水平发展较落后

我们高校法学教育,一般都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来完成。而具体到宪法教育,毫无疑问我们主要就是依靠课堂教学。宪法教学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宪法教育的水平高低,对于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这意味着教材里面宪法阐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我国的宪法研究,时间不过短短30余年,相比较西方资本主要发达国家,短辄上百年,长辄数百年的宪法研究,我们只能无限敬仰。虽然经过我们诸多宪法学大家的努力推进,但中国宪法学教研的整体水平依旧不高。加之许多思政课教师并非法学教育出身,这导致我国高校在宪法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不那么令人满意。

综上,目前我们高校的宪法教学,必须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努力清理社会的不良风气,高校也要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法学素养,鼓励短期进修或提高思政教师的学历,加强高校的法制宣传。

二、高校加强宪法教育的途径

(一)进一步提高宪法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大力拓展学习宪法的途径。虽然宪法的课时不多,但是宪法的地位却非常重要。因此,高校可以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各种方式,以丰富的教育形式突出宪法的地位。比如,通过艺术节、校外活动、调研参观、开设选修课等形式来完成宪法教育。高校的课余活动很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主动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宪法的精神、内容灌输其中,相信我们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其次,培养高素质的宪法教育的队伍是必要的。宪法教育毕竟是有其自身的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它和思想道德修养是有差别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宪法意识比较淡薄的国家,宪法教师更需要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完备系统的思维。所以,高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多学习宪法,必要时可以安排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增强大学生学习宪法的动力与信心

目前大学生对学习宪法缺乏动力和缺失信心,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宪法。宪法作为根本法,自然无法详细地对公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细枝末节进行规定,相反,它只能对涉及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义务和限制国家权力等重要的问题进行法律规范。故而我们思政课教师就是要在学时上有所分配,在内容上有所舍弃。我们教师应积极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示宪法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尤其要善于抓住大学生自身关注的社会热点,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宪法知识对其作出分析与评价。总而言之,宪法是对公民生活的全面指导,宪法教育应让宪法走进大学,走近大学生的生活,唯让其感同身受,方会引起共鸣,进而才会有对宪法的主动亲近。

(三)改进宪法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宪法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清楚,将会极大影响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高校宪法教学应该依托教材,紧密围绕宪法精神与理念,只讲核心部分而应舍弃其庞大内容。浓缩为几个字,便是民主、权利。通过教授宪法,从而让学生对宪法形成初步的信仰,树立最基本的法治理念。其次,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以往我们的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还有许多老师是依靠“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方法进行教学。基于宪法的教学比较困难,也有许多老师是照本宣科式的上课念授课讲义,或者放一些比较陈旧的教学视频。这样的教学毫无疑问是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的,学生怎么会喜欢呢?我们说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上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就完成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更重要的是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把握教学时机,恰当地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们可以在提纲式地完成教学重点后,引入案例分析或者法系对比,让学生不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而能主动地搜寻课本外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法律判断。也可以采取参观人大机构,现场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得以切身体验宪法的某些具体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育、形成宪法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手段,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

篇9

不论是教育业还是其他职业都要遵照国家的规定,和谐的社会倡导人人平等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更要体现其关怀性,并及时地做好人生的指导。高中学生对于即将步入社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加上传统知识灌输的模式,没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创新,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会使其学生在体育课上失去上课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教师的强制意识和模仿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1.2学生的问题

兴趣是学生探究和接触一切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提升积极性的重要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给学生们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这些习惯长久地受到灌输,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已经麻木,不仅没有激情,还有一定的懒惰封闭心理,抵御外界事物及新闻实事不关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养成一些坏习惯,从而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也发现不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及体育课程会给自身以后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和变化。

1.3学校的问题

学校对于学生体育课程不关注,就会导致体育课上的活动和锻炼的设备不全面,使其学生感受不到体育课的价值,不仅不利于发现法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对此学校应加强宣传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益处,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的创新意识,并加大体育活动的开展,多举办运动会等形式,使学生从体育中提升自信心。

2发现法教学探究

2.1建立有趣的教学环境

建立有趣的课堂环境,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思维,团结整体,使其都参与进行,营造上课的气氛。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充分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交流还会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慢慢地接触体育时,也增强自己喜欢运动项目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继而促进身体健康。例如,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集合所有同学进行游戏,提升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将本节排球的重点问题抛给同学,怎样保持排球的平衡,怎样是正确的方式等问题,把打排球的技巧教给学生后,让学生自我制订上课的时间和锻炼的时间段,师生的互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尴尬,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引导学生及时的探究

教师把体育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应进行正确的指导,并提供一定的掌握技巧,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非常具有想象力和行动力的,教师也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研究和探讨,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动脑思考的习惯,将问题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生活问题提升解决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交给学生排球的基础知识之后,将问题进行延伸,并提出怎样打好排球的中心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并探讨,这时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发现,如何正确的摆好手臂的姿势和抛球的高度等,将技巧分享给同组的人,从而提升整组的排球水平,使其不断地加深体育的技能,提升自身其他的运动细胞,充分地体现体育和发现法教学的价值,推动教育事业。

2.3鼓励学生进行讲述

教师对于学生的发现点以及探究的结果要有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加入双师的教学模式,分享成果,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学生在探究时,常出现纠纷等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调整,要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心态进行指导并评价。例如,教师在后半部分课程,进行论述的环节,鼓励学生将教师布置任务的探究结果及打好排球的技巧进行分析,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将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反驳或补充,将手臂力量、排球的高度、球与手臂接触点等知识点进行补充,并及时地做好指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再发现问题时,不畏惧而是勇敢地进行解决,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发现法教学

3.1发现法教学的流程

发现法教学是将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课程的上半部分时间教师将课程的重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下发给同学们,并进行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假设;学生们通过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物理、科学等方面应用进行推理证明;下半部分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和巩固,运用此流程进行发现法教学。

3.2发现法教学的环节

3.2.1教师设问的环节教师设问的环节,打破了传统强制性的教学模式,迎合了学生的不被束缚的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生活上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好动的习惯及不被束缚的心理。只有抓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态度就像是弹簧,教师管的越紧,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逐渐的变弱,从而成为生活的奴隶,迷失发展的方向,渐渐变的没有向往;反之迎合学生的心理,学生们会在自由的学习环境里发现更多的生活意义,特别是体育课程,使学生的天性真正得到释放。

3.2.2引导发现的环节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不被束缚的环境中进行探究,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思维、探究结合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我发现提升体育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地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探索等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会提升自身其他等综合的能力。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己研究课本,或请教学生、教师,或自己寻找其他的材料进行解决,这一环节不仅弥补了自身知识的不足,增加知识储备量,还使得学生学会尊重,放低自己的心态,学会请教和学习,从而认清团结的力量和个人的能力对于队伍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和自我能力、知识的补充和提升。

3.2.3总结的环节学生通过发现法教学,在体育基础知识之上进行思考并加以实践和论述,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交流是人们相处和发展的根本,发现法教学也给高职的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论证、补充、评价和修正等,做出正确的指导,得到学生的信任,也不会像传统教学一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渐渐地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

3.3发现法教学的意义

发现法教学是充分地迎合国家对教育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起到主体的地位,通过学生自已完成任务及探究发现,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的技巧,也增加了的知识财富和心理智力等,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一定的思维结构空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4发现法教学必备的条件

3.4.1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可以成功地被运用和实践,都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和一定的接受能力而制订的。在实施过程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在迎合学生个性的心理,给学生建立一定的有趣学习的环境、积极学习的氛围、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以及轻松活跃的体育环境,在这之上逐渐地增加体育学习的力度,从而让学生们充分地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及主体地位。

3.4.2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完善体育教学法教学的环节,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纠正传统的教学理念,把以教学为目的的理念转换成以学生个人今后发展及社会需求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课本、教学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整理,设计合理的体育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终身的运动锻炼意识,明却自己的体育爱好和发展方向。形成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丰富教学的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有一定的体育意识,增加体育事项的投入和体育课程的课时,将室内的体育课程向外延伸,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安排,给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增加运动场地和器材,将原有的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添加大小型运动器材,使其有更多的发现点供学生们思考;还需要完善的考勤制度,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等情况以及学生的出勤都及时的记录,保证其体系的完整度。

3.4.3强大的师资力量发现法教学的模式,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体育授课经验,一定的专业素质,保证发现法教学稳定的运行,并根据丰富经验将课程设计进行控制,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效;还需要一定的现代知识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基础,使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兴趣,从而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及时的指导;建立强大的师资力量不仅仅是为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的身心,以不断发展为基础,提升自身的优越度,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为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和企业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和成就,从而回报社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或邀请专家介入指导,也可以定期地举办学术交流会议,让教师之间互相探讨和学习、补充和完善,使其快速地成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学的骨干;还需要一定的考核制度,并将建立的管理制度和奖惩责任制度落实到实处,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积极性和规范性,还能提高高职院校一定的关注度和招生率,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带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

篇10

2、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过查询文献资源可以得知,目前国内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有北京大学模式、复旦大学模式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三大模式之说,也有北京大学模式、复旦大学模式和武汉大学模式之说,北京大学模式由全校性通选课和实验班两部分组成;复旦大学借鉴国外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进行书院式管理,建立导师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武汉大学的模式是学分制管理的全校性通选课,通过课程立项的方式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学分制加强通识教育的教学和管理;顺德职院模式是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文献信息资源让我们可以研究国内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无疑对其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观念上存在偏颇。具体表现在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以及主管教育的各级部门的各级领导、大学的领导、教师、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通识教育观念上的偏颇还表现在对通识教育的目标的认识上,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或者忽略了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又或忽略了社交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悖的。其次,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在通识教育的评价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通识教育的管理,国家层面上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管理进行协调和指导,地方层面上也没有一个相应的通识教育机构对本地区的通识教育的展开进行指导,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少有校级的专门管理机构。目前,对于通识教育还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再次,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较短,没有专职教师;另一方面,由于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有其特殊性,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种类的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不同种类的比例存在不均衡;还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的把专业课内容降低要求后作为通识课内容,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广泛,没有一定的深度,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把某些专业内容进行简单的拼接,这样设置的课程内容与通识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此外,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的研究、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研究都比较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包括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的研究、对课程种类比例的研究、对通识教材的管理的研究、对通识课程评价体系的管理的研究。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通识教育的更好发展做贡献

首先,我国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大力宣传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通识教育。其次,我国高校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提出建议,完善通识教育评价。国家层面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指导高校的通识教育,给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一定的权限,使高校能自主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地方政府部门也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指导、督促本地高校的通识教育;高校要有一个校级的专职机构,协调、推进通识教育,这个专职机构根据本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来源负责本校通识教育模式的选取(比如借鉴文献报道的通识教育模式)或建立合适本校的新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总体效果或者长远效果要由大学培养出多少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等来进行评价,或者由大学的创新力、大学的影响力来评价,通识教育近期效果或短期效果要由通识教育专家评价,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要由上课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大学生进行评价。再次,我国高校从事通识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建立一支优秀的专职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而努力。欲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除了在已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内外高校参观和学习外,还可以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理解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涵、目标,从思想上、观念上完成由专业教师到通识教育教师的转化;通过文献信息资源学习与通识教育有关的各种知识,建立起适合通识教育的知识体系,从而成为专职通识教育教师。合适的教学方法要由教师通过学习、总结别人的先进经验,听取同行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对所承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不断地改进、完善。最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应结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设置适合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建立起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篇11

2信息检索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检索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现代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自主性学习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而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从“教”为主变为“学”为主。学习者通过信息检索与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交互,获取了所需的信息,满足了个性发展需求,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信息检索是解决信息爆炸、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有效手段。(2)信息检索是开拓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在高校教育中更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技能,使其学会如何去寻找、组织并利用信息,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更新信息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点。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通过信息检索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新概念,掌握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3)信息检索是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信息检索技术的日新月异,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都给高校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应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的信息检索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技能,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检索技术的出现,促使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改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技能,利用信息检索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信息技术与大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效果。

3信息检索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高校教学中信息检索技术的运用手段。Internet的高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人们创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向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和手段,上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资料、软件等已成为人们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形式。网上信息检索的研究呈现出两大方向:一是直接面向Internet信息检索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新的检索策略和算法;二是改造、创新现有的信息检索算法以适应于Internet信息检索的要求。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具体来说,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合于现行网络条件的信息检索模型;(2)高效率的网络信息采集机制及其实现的方法;(3)网上信息特征的分析、抽取、表达及自动标引的方法;(4)高效率的网络信息存储与索引机制及其实现的方法;(5)个性化、智能化的用户界面和反馈机制;(6)多媒体信息分析与检索模型。与传统信息检索方式相比较,Internet检索技术具有深入、实时、高教和跨时空共享、多媒体利用等特点。Internet检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献检索的内涵。高校教育中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素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手段。3.2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技术教育的对策。在信息检索领域,中文信息检索系统的发展相对较慢,信息检索技术教育更落后于实际系统的开发。目前,各高校对计算机检索系统、光盘数据库、网上信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的教育还不够充分,仅仅在培养学生掌握文献获取知识和情报的科学方法,这一教学内容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1)建立全新的多层次课程与教学体系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引入网络信息检索的新内容,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从而逐步建立起以网络信息资源及其检索为核心的新体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是一个集各种新型检索技术于一体的、能够对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跨时间跨地域检索的大系统。高校信息用户教育应以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教学目标,建立起以计算机检索为主导的层次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实际运用与操作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增设具有当今信息检索水平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类课程,内容可包括网上查找各种信息的技巧、检索策略的设置与优化、网上信息资源特点与检索引擎功能等。同时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检索教学系统,将网际互联网教学进入高校教育课堂。(2)注重信息检索技术实践操作的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掌握好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开展实践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或实际需要自选课题进行撰写学术论文、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讲座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跟随课程进度,围绕自选课题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最后要求整理并上交书面形式的课题检索报告,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不仅可以实践、巩固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更主要是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科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3)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基础理论功底的深浅、知识更新能力的强弱等是影响信息检索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索,有的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检索理论知识和丰寓的手动实践经验,但不一定都熟悉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因此,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利用Internet,积累实践经验,还要创造条件提高计算机使用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实际教学锻炼、在职进修以及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各种有效途径,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12

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教育机构,最重视的就是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其工作的最终目的。在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明确了新的指导方向,并且将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制定为培养专业人才理论与实现水平力度的不断强化方面[1]。在此基础上,手工插画教学的发展也同样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提供了相适应的创新措施与方法。

一、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课程特点分析

说起民办高校中的动漫专业,其中,手工插画设计的课程教学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手工插画设计课程具体的学习对象就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因为其具备一定美术基础,所以,这些学生也一定有学习数位板的兴趣,同时,也希望通过PS、PT的专业性质软件来完成手工插画的绘制。在此基础上,这些学生也十分渴望能够对手工插画种类与实际的市场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其中,手工插画设计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数位板使用的方法以及PS、PT专业软件的具体应用;制作手工插画中线稿,对上色方法技巧以及原则进行熟练掌握,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符合自身的插画风格,并保证学生能够对手工插画制作的具体流程进行了解[2]。而为了更好地实现手工插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并同手工市场实现完美地对接,就必须要在开展插画教学课程前,对现阶段插画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详细地了解,进而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手工插画市场人才需求

通过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一些广告公司、动漫公司和媒体对手工插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手工插画人才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插画设计是将思维作为重点内容,然后结合大量的实例分许,使得学习者能够系统掌握手工插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分类,然后通过构图、形象等设计,对手工插画的设计过程予以全面了解。《插画与设计》揭示了插画设计思维与技巧的关系,而且明晰插画设计的内涵,因而插画学习者在学习期间,应该掌握基本设计技巧,具有较高的专业插画设计素养[3]。因此,目前手工插画市场人才需求,应该确保手工插画人才能够进行手工类作品创造,手工插画人才还需要负责美术编辑和活动策划和推广等工作,因而其任职资格要在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手工插画设计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素质,不局限在专业方面,而且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应该较强,才能满足手工插画设计市场的需求。

三、民办高校插画设计教学现状

1、教学机制不完善

当前,民办高校在插画设计过程中,由于教学机制不完善,将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手工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传统教学机制的影响下,对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方案的创新力度不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手工插画设计没有得到突破[4]。总之,在不健全的教学机智的影响下,民办高校插画设计教学还有待完善,为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必须对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机制予以健全,从而搭理推动学生手工插画设计素养的提升。

2、教学方法单一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就必须在完善的教学方法下展开教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具有深层次的教学方法下进行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进而确保学生的手工插画设计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然而,当前一些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期间,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专业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因而民办高校为了大力培养手工插画设计人才,需要完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学生的手工插画设计能力有所增强。

3、教学观念落后

在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在存在误区的教学观念影响下,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质量偏低,而且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激发,因而在整体教学阶段,民办高中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方面面临诸多阻碍,所以限定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5]。新时期,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期间,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制定健全的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方案,并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手工插画设计能力。

四、对民办高校插画设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方法和改变教学理念

某民办高校为了对插画设计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加大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的力度,进而确保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创新教学方法。手工插画设计插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好手工插画对其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质量未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完善教学方法,继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手工制作的插图“《隐形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味的讲解如何制作插图,而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搭建多样的平台,学生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展开“隐形人”创造[6]。同时,师生相互沟通,发表个人见解,从而创作出具有内涵和特色的手工插画;其次,改变教学理念。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因而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民办高校手工插画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使得培养的手工插画设计人才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2、完善课程设置

民办高校在对教学进行改革过程中,应该完善课程设置,继而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规范。在信息时代下,手工插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手工插画师也被分成不同了不同的类型,所以民办高校应该结合手工插画艺术特点,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从而顺应市场的需求。民办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标准,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同时,加设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进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民办高校应该加大手绘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力度,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的内容,学习构图、素描、速写、手工插画造型等内容,掌握手工插画设计相关理论。教师强化对学生手工插画设计的训练。此外,设置Painter绘画技巧、数码插画的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得手工插画设计与现代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能够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的目的。因此,民办高校在对插画设计教学进行改革过程中,通过完善课程设置,能够有利于手工插画设计课程的安排具有合理性[7]。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插画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可以使得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专业向产业化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手工插画设计能力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

为了保证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得到有效改革,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在提升学生手工插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等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增强其团队合作的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是的民办高校在培养手工插画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其综合能力,然后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期间,将职业道德有效的渗透到插画设计教学中,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和思想道德的全面提高,使得手工插画设计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五、结束语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插画设计人才是社会上不仅紧俏的人才之一,所以民办高校必须加大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力度,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进而使得培养的手工插画设计人才能够符合要求。然而,民办高校在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未能得到提升。因此,民办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手工插画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并通过实践确保提高手工插画设计教学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规范。

作者:杨璇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璇.浅析插画设计表现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改革与体现[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4):204-205,213.

[2]周霞.浅析民办高校手工插画设计人才就业前景[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04.

[3]朱青.手工插画设计项目制教学探索[J].艺海,2015(1):125-126.

[4]朱青.关注学生--由插画展到插画教学的反思[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0-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