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校本化范文

时间:2023-08-25 09:11: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教育校本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教育校本化

篇1

一、教育成本、活化劳动、有效教学的定义

(一)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二)活化劳动:指以人为劳动对象所产生的劳动成果。或者更准确地说“人工劳动”仍可以基本沿用定义:“人类有目的地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独有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属于活化劳动。

(三)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教师付出了很多,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为了实现教育成本中活化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就要求我们关注活化劳动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有效教学,不但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应该研究学生如何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来确定教师该如何更有效地教。

二、目前存在的典型无视活化劳动教育成本的误区

(一)只要分数能提高就是有效。在考试制度下,分数无疑是重要的。虽然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只以分数论英雄,更注重学生的能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分数是学生迈进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比如说中考和高考。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其实不然,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了挑战性,无法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长期以往学习的热情也会日益退却,最后发现“灌”都灌不进了。也有教师“俯首甘为卢子牛”,加班加点,苦教苦学,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考分,但是算算教师和学生共同付出的时间与最后提高的那点分数,“成本”是过高的,“代价”是巨大的,牺牲的是师生的业余生活甚至是健康。因此,这些做法不可取。

(二)只要课堂热热闹闹就是有效。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反对应试教育,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堆砌了大量目标针对性不强的学生活动、表演。一堂课下来,只是热热闹闹,但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高,也不能说就是有效。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特别是学生笔头的能力被长期忽视,将导致学生考分不高,到关键时刻才发现手里缺了那块“敲门砖”。

因此,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是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全面素养的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培养,考试的分数是其培养结果的必然产物之一。

三、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备课。教师的工作“成”于课内,“劳”于课外。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紧密地围绕目标进行,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其次,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原有的基础,如果忽视学生的原有基础、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期望会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的设计应该注意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兴趣爱好等,巧妙合理地安排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活动的设计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陶冶了情操,优秀的课堂设计一定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轨迹生成的过程。

(二)教师要打造健康课堂、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一定首先是健康课堂。健康的课堂应该生动、活泼,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安康。营造健康课堂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师生间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教师积极地感染学生的效果有赖于如下几方面的程度:学生钦佩你、看重你的观点、相信你所说的是真诚的,并对你所说的有兴趣。如果学生认可、欣赏教师,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就高,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上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其中教师的提问艺术就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及时地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

1、有效表扬。表扬是广泛使用的一种奖赏方式,但是它不一定总是有效。在表扬学生时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他们欣赏自身知识与发展技能的方式。

(1)表扬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随机给出的。表扬要简单直接、语气自然,指出要表扬的具体成就,认可其有价值的努力、毅力等方面,避免模糊表述。

(2)基于学生以前的成就来描述其当前成就,而不只是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作比较。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意识,拥有了这种意识,学生的后续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意味着期待将来的成功,而不是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任务难度。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有益。

2、有效作业

(1)精选作业、分层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也是体现教师学科把握能力的一种。怎么要才能让学生不反感作业,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检测巩固手段,我认为首先作业量一定不能过多,作业的设计精选应该有针对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英语作业应该分口头、笔头两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2)认真批改,及时反馈。作业只要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批改,否则学生对作业就不会一如既往的重视。因此,教师一定要坚持认真批改,并且要注意及时反馈,作业的订正有个时效性。当天的作业问题当天解决,不留后遗症,要做到日日清。对学生的订正批改,不能满足于表面答案的准确,还得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学生对每天所学内容的及时巩固积累很重要。

在长期的有效反馈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就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轻松、有趣、富有成就感。我们就能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那么英语教学一定是愉快的、有效的。在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就是教学“有效”的最好证明。

总之,英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当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赏识每位学生并进行激励性评价来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理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真正地会学、会用。有效教学的达成和提高,是一个需要英语教师坚持不懈努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2.

篇2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课开展方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劳技课的开展要有一个较完善的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评制度。针对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学龄的学生,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应区别对待;建议对劳动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劳动设施设备、劳动实践活动的经费等要得到保障;建议每个区(市、县)属地要有一个条件较成熟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支“能文能武”的稳定的劳技课教师队伍。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是学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标之一。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是“诗意校园”的重要内容。学校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把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体力劳动拓展到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之中。例如:学校开设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自制果酒、插花与花语、茶艺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爱劳动、会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学校重视建立班级劳动考核制度。本学期,组织开展“课前一扫”活动,各班级在上课前,完成本班在校内公共区的包干劳动,全员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中。检查劳动态度和效果,每周班级常规评比,将卫生包干劳动常规化、制度化。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根据实践性原则,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家校结合、定向培养等劳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感知――实践――导行,即通过教师对劳动技能的介绍,初步感知所学劳动技能的内容;通过教师小步子多循环的实验演示,明确每个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相应的劳动技能;通过教师创设与所学劳动技能相关的活动,验证学习效果。家校结合模式: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各项教育内容均可利用此模式进行。比如学校在劳动课中学习做简单饭菜,课后就可以利用家庭这一延伸的课堂,进行实践性操作。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沟通,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养模式:主要用于毕业班级。每年学校对毕业生都尽可能提供就业帮助,学校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一旦确定,学校就依据用工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工作。

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为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想深入开展,必须触动内心世界,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劳动教育要和坚韧品质、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结合。劳动实践本身就是艰苦的,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某些艰难困苦和曲折磨难,非常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逐步养成坚决果断、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要和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孩子虽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孝敬长辈,有义务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培养孩子们自觉为学校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精神,承担包干区保洁,为社区做义工等。同时,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他们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强化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这对于实现中国劳动教学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种植、管理,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因此,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开课;还要狠抓考核评估手段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教考核评估手段,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最基础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我校的劳动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以特色主题活动、特色课程设置等渠道进行,充分创设体验情境,教育方式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品尝劳动的成果,逐步养成热爱生活、感悟道德、热爱劳动、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学校秉着“行胜于言”的精神,坚持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活动与每年的“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按时开展,使之常规化。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进行,固定课时、场所,开发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学校在“行胜于言”的探索与实践中,使劳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生活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日益成熟。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校内

主持人提示:劳动是一堂大课,它的教室是全社会。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还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

篇3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篇4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90后的中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受到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骄娇”二气十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注重享乐,奢侈浪费,早已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根本不知“稼穑之苦”,不会搞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等现象随处可见。从2007级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反馈的信息,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尤其是以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劳动者为己任的职业学校教育。

一、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性

“所谓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教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劳动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劳动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在学生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形式的劳动教育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劳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即“通过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喜爱某项劳动,培养其志向(不是对决定专业预先做出的选择)”,获得一种精神财富。在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张、勤奋、努力的状态有助于其性格和能力的形成。

学校劳动教育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劳动的项目、时间和强度都有严格的控制。在学校里,劳动教育主要是一种集体教育的方式,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特点。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具体活动的设置要在结果中能明显的表现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实施中要以社会的、创造的和审美的目的去激励学生,使“每个人都极力的要给集体的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集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集体尊重热爱劳动的感情越强烈,对每个人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普及性和集中性。

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养弱了”,“他们既不尊重动,又缺乏对劳动的爱,同时对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劳动这一点,似乎也缺乏明确的理解”,时至今日,学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在许多学校,劳动教育写进了工作计划,但却没有按规定执行。加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卫生打扫等全部承包给清洁公司,在学校里学生根本不用劳动。课内、课下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素养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

劳动课教学的物质基础,诸如设施、基地等不能保证。劳动课作为一门不纳入考核的“副课”,其软、硬件条件根本无人过问。物质基础和教师指导的匮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对劳动课感兴趣的学生,也只能将其当成课下的“游戏”。同时。劳动课教学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评标准。

2.教育方法不合理

现实的学校劳动教育中,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师劳动观念扭曲,把劳动当成了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如有的班级在班规中写上违反某条纪律,罚扫教室或清洁区;有的学校对清洁区、教室、宿舍卫生检查采取负分制,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三、有效实施学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1.为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学校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从不同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现时代需要学校教育培育出‘心灵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头脑发达’却‘笨手笨脚’缺乏‘行动能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强烈的责任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肩负起教育的社会使命。第二,保障劳动教育的软、硬件条件。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劳动课指导教师,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育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定的劳动基地,配备相应的基本设施。第三,保证劳动课教学的时间。将劳动课列入课表或设立劳动周,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中劳动时间和强度的控制。第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可以在黑板报、宣传栏中设置关于劳动教育的专栏。

2.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在班风评比、学生个人操行评定方面,劳动的态度和行动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参加考核,学校期中和期末可设立“劳动积极分子”奖,对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奖励。

3.教师以身作则,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做好榜样。在组织学生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因为学生们“对自己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与其说是在理解,不如说在感觉”。这样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引导到超过教学大纲以外的世界。第二,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渗透,不歧视差生,不要因为学生劳动表现不好,就不让其参加劳动,更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学生。第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劳动本身并不能带给学生兴趣,相反,在劳动中学生首先感到的是失望,而后是厌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意义。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平凡的小事入手,诸如擦玻璃,看谁擦得又快又干净,并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劳动,比如打打扫教室、美化校园、植树绿化等活动。

4.教育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学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即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到劳动中的幸福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围绕学生的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实践等内容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内容的选编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艰涩难懂,但又不能太过简单,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

5.培养学生劳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学生往往只将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学校劳动教育要抓住关键时期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劳动课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自己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和学习,把劳动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一件作品诞生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成果,劳动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中自我教育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在别人身上表现了出来。班级中成立的劳动技能小组之间进行技术交流,会的同学教不会的,“一个孩子,当他越深刻的感受到他在教别人时,他本人想学习的愿望就越大。”通过教会别人,学生自己也感到了一种自豪和光荣,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推动中职又好又快发展,2008.4.3.

[2]孙俊三,邓身先.家庭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篇5

1.健全制度,活动保障

为了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学校特点,制定了《劳动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安全应急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为了确保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学校聘请了农业种植专业技术员为我校的实践基地辅导员,成立了由校长、专业技术员、校外辅导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的管理、检查、评估和协调工作。以德育主任、行政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计划的制订、科研和运作。并成立劳动实践基地教研组,以教研组长为主抓好劳技课题,负责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使基地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狠抓培训,强化素质

抓好学校劳动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学生不可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抓教师能力和水平提高上。我们采取坐下来学(通过网络书籍学习)、请进来教(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讲授),聘请本村有经验的热心人士,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学校建立了一支比较合理,稳定的劳动课教师队伍,并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三、校本开发,学科整合

1.狠抓教学,实践锻炼

劳动课的主体是学生,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我们首先抓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建立了班田责任制,做到领导包年级组,任课教师包班级,教师包学生。校田地从种到管到收,完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各班级建立了劳动档案,老师将每次劳动做好记录,学生在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还设立了作物生长记录,记录了各种作物阶段性长势,不同植株的高度和叶片数,成熟收获的时间等等。

2.编制校本,开发资源

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天然资源。为了给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劳动实践课》,每星期一下午两节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有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任务分配、农业种植方案、劳动实践等环节,保障学生由理论向实践的成长过程。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博大宽广的大自然,从呆板的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生动的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得以实施的土壤。

3.学科渗透,促进整合

劳动实践课不但可以教给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化经济和市场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发明创造能力,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加强综合实践、劳动、科学、品社、数学、音乐等学科之间的渗透,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劳动基地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去除娇气,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农村的教育,促进思想素质的提高,促进智育发展。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如,劳动课我们教学生劳动技能;品社课我们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数学课教给学生商品买卖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到草莓基地能够帮助校外辅导员称草莓,进行价格结算卖草莓;音乐课唱草莓歌、跳草莓舞;美术课画草莓画,编草莓报;语文课写草莓文,促进了学科整合。

4.活动开展,强化效果

篇6

一、实践教育目标

通过校园各种观察、实践活动园地的开辟,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创新学校德育的新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通过蔬菜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培养学生成为有向善、求真、行美、创新的意识的人。

二、我校实施条件分析

我校绿化用地面积多,教职工人数有限,许多绿地难以打理,杂草丛生,影响校园环境。特別是尚德楼北面绿地面积大,而且处于校门入口的视野区。考虑上述因素可以将此片区域作为种植园区。

小学生对绿色植物充满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的欲望。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教师的关注,学习方面进步都很大。再加上小学课程安排并不是很紧张,学生有丰富的课余时间。在时间上考虑每周一到周四第六节课放学后增加一小时为课外活动时间。

三、初步实施和构想

植物名称

数量

效果

备注

篇7

我的几点体会:

1.学习是当好校长的前提。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读教育专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观点,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学校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要知人善任,要以饱满的激情,健康的心态,敏锐的视角,不断在管理的实践中反思与总结,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专家和名校长的理论指导,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校长要有宽阔的胸怀,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必须要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层领导,想法设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多给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

3.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校长要把校园安全、师生安全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动也好,课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团队,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明察秋毫,做好细节管理、过程管理。

4.文化和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校长要高瞻远瞩,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属于学校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发展特色课程。

篇8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我们兆麟学校在创建特色的道路上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

一、追忆李兆麟将军,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位于讷五公路29公里路南,校园占地33335平方米,在讷河全市村级小学中占地面积是最多的。据讷河县志记载,兆麟村原名大哈力屯,李兆麟将军(时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1941年11月12日至14日带领警卫员来哈力屯为抗联筹集棉衣,住在本村农民邹老猫家东厢房时,由于汉奸告密,所在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此后数年里将军无私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使将军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一九四八年我国政府将村名更名为“兆麟村”。纪念将军追忆将军,是我们学校特色的亮点。因此我们决定分步开发“向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学习”的校本课程:

1.调查走访,追溯根源

通过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得到这些知情人的回忆、证言,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与讷河县志办公室取得联系、查阅资料,详细查清李兆麟将军来哈力屯的准确时间、筹集棉衣、队伍受挫以及哈力屯更名的具体过程。全面还原将军立体、鲜活的形象,特别是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缅怀先烈的高尚情怀。

2.整理资料,扩大宣传

我们通过书籍、上网查询、整理出《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一生》、《追忆李兆麟》、《李兆麟在东北》、《李兆麟在兆麟》等事迹材料。出刊图版,贴出将军照片、出生地、遇害地、抗联遗址、故居、塑像,组织学生学唱将军的《露营之歌》。

3.编写教材,落实课程

我校组成编写小组,通过多次审定,编写出校本教材《追忆将军 兆麟在前进》。从三年级开设,间周一课时,有兼职教师、有教案、有笔记、有心得、有征文。还有竞赛试题、计划和总结。

4.对外学习,深化主题

我们带领部分优秀学生暑假去哈尔滨兆麟小学、兆麟公园、兆麟纪念馆参观学习,扩大知识面,深化向英雄学习的主题,提升特色学校档次。真正达到兆麟学校学兆麟,继承传统有后人,兆麟精神永存兆麟。我们还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校园内李兆麟塑像建设,辟建40平方米的李兆麟将军事迹展室。以此提升我校特色创建的档次。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建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一个“洁、齐、美”和一个“脏、乱、差”的学校环境,既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校园空间所提供的丰富精彩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

1.外部文化彰显办学目标、方向和先进教学理念

校门东西两侧各一块图版“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凸显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地位的重要性。房前窗垛24个大字闪闪发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明确了我们的办学目标。操场东侧永久性图版写出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办学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宣传橱窗里的“办学行为十要十不要,教师十要十不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作为日常行动的指南,已形成制度来约束教师学生行为。正对操场的宣传板:“兆麟学校简介、兆麟学校光荣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格外醒目,昭示我校师生不忘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精神风貌。

2.走廊文化丰富多彩,形成本校独特的办学风格

教室中厅东西两侧的国旗、国徽、国歌、党旗的图案排列有序,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方针、科学发展观、公民道德规范等具体内容依次显现,甚为大气、庄重与和谐。

东西走廊北墙内容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校史、光荣史、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一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南墙突出成果性。一年学会生存、二年学会学习、三年学会生活、四年学会审美、五年学会健体。图版突出班级特色,展出学生剪纸、手工、绘画作品,学生在这里展现、在这里说话、在这里放飞。各教室门右侧有班主任简介、班主任感言。感言发自肺腑,体现教师教学风格与特点,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班级文化不拘一格,突出实用性鲜明性

我校在建设班级文化中“统分结合”、体现一班一品的特点,既实用又有品味,起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作用。整体布局体现“统”:黑板上方学风标语、黑板左侧为表册录,右侧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个体布局体现“分”:班级后墙的宣传板,设三个栏目(安全、德育、知识)内容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充分体现本班特色,图文并茂、异彩纷呈,使班级成为明确学校要求、展示师生才华的广阔平台。

三、创建德育样板校,无限风光在德育

篇9

马驹桥多元、包容、宽泛的地域文化,为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我们围绕生长教育办学理念,结合马驹桥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面向全体学生研发了独具特色的千里马主题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像小马驹一样,在这片生长沃土上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小马过河:包括隆重而温馨的入学典礼、主题化的小幼衔接课程、光荣的入队仪式……小马过河课程注重幼小衔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熟悉学校、认识社区、尝试交流、尝试合作。

骐骥一跃:包括“我的三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发现马驹桥”主题探索活动、马文化基础创作等,引领学生感受合作的喜悦。我们以自我服务性劳动为依托,以建校劳动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家务劳动、社区劳动为外延,研发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使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志在千里:我们根据五、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理想课程、科技探秘、生涯规划、走进中学、马文化创作、青春期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提前体验中学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主题学科实践课程

我们将五彩斑斓的秋天融入课堂,以“秋天的收获,共同的成长”为主题,开展多学科融合、超学科体验的实践课程。“美丽的北海公园”“落叶”“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活”等主题学科实践课程,将秋天的气候变化、迷人景色、精美诗文转化为鲜活的课程资源。学生结合课堂教学的思考,走出课堂,感受文本与现实的内在联系。

我们还以“探索生活的奥秘,展现生长的足迹”为主题,充分发挥马驹桥地缘优势,研发主题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课前引领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生活的奥秘。课上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引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通过实践探究解决问题,展现生长的足迹。课后通过更有深度、广度的实践任务拓展,让学生在运用与实践中成长。

在主题课程的引领下,各学科融通互动,打破学科界限,共同完成主题教学任务,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整体育人。

主题阅读课程

篇10

“教育家办学”应成为一种常识

“教育家”是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与“教书匠”不同的是,他们把学生作为丰富、完整的人来教育,把教育视为神圣事业和社会责任,懂得教育规律,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和见解,创造性地从事教育工作。有人将“企业式”“行政式”“家长式”“教书匠式”的管理思维并称为“教育家办学”的四大“敌人”。当前,冲击“教育家办学”的最大瓶颈是“功利化”,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办学者真正成为教育家,这是对教育功利化的严肃批判。“教育家办学”应该成为一种常识,以此推动教育回归本源和可持续发展。(新华网)

回归自主选拔的原点

2003年,部分部属高校开始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10年探索,自主选拔打破了大一统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也切实推动了中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自主选拔面临着新的挑战。回归自主选拔工作的原点,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和高校招生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自主选拔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决不能替代高考,对此,要在认识上统一。既在制度上确保自主选拔工作不偏离基本定位,同时适当探索高考后面试录取,既可以保证自主选拔不脱离高考的基础,也可使高校在选拔未来人才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人民日报》)

反校园欺凌,要靠合力

篇11

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技中心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课程实施也在同类基地中处于示范和引领地位。

一、科学管理使劳技中心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课程体系构建到区域运行模式盘活,从德育目标体系完善到专业选择“超市式”管理,从评价体系建立到办学目标确定,无不体现了劳技中心的发展与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更科学、内容更丰富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劳技中心从技术基础、家政指导和职业引导这三方面出发,设计了烹饪、面点、陶艺、金工等11个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项目,由此形成了最初的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需求,将“探究、创新、成功、快乐”作为劳技中心新阶段的办学理念。依据地方特色、办学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劳技中心对课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设计开发了编结、圆雕、面塑、软陶、茶艺、烘焙等18个专业课程。

对于未来新校区的建设,我们将把学生的活动区设计成操作实践区、技术体验区、技术拓展区、作品展示区、技术科普区五大区域;把操作实践区划分为美味生活区、美画生活区、美奂生活区、技术生活区、数字生活区五个个性区域,构建出劳技中心的完整课程体系。

2.“超市式”管理,倡导自主选择

劳技中心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动手能力,在专业选择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申报专业,实行“超市式”管理。自主探究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彰显特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什么比兴趣爱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被动安排为自主选择,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乐趣,其研究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社会责任等都会得到全面提升。

3.构建“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

2002年,在全国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劳技中心也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经过反复研究与实验论证,我们认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最好抓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不至于手足无措、迷失方向;学生可以收获更多,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劳技中心成功构建了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融合其他领域。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课堂,经过探究、实践、创新的学习,再带着研究课题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调查,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已成为基地办学的有效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4.完善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

依据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劳技中心始终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办学重点。德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就卫生、纪律、就餐、安全操作等方面,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课堂德育渗透,在目标分解与教案编写、课堂目标落实、经验总结与提升等环节突出n堂主渠道的功效;三是研究性学习对德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创建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真正体现“时时处处皆德育”。在关注学生实践成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以人为本,用“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美丽人生”。

5.建立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改进、提高,劳技中心逐渐形成了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可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既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让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评价所带来的收获。改变原有的注重结果评价为注重过程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与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功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二、专业发展能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

1.目标教研,打造精品课堂

为培养“生活上自立、学习上自主、思想上自强、有道德、有理想、有个性、有特长、有科学、有素养”的一代新人,就要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成长。教学构想的实施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劳技中心始终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业务能力、实现四个必备、三专多能”为主题,以学校为主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展了基于岗位、课堂、问题以及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究,着力打造“学前教育与理论探究、探究式教学、操作体验指导、创新引导及研究性学习与指导”五大课型精品课堂,实现“推门听课”的互助合作课堂,全面深化校本研修,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真抓实练,努力为新课程的改革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2.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教研或科研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关键还取决于学生的感受。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转变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升级着课堂的教学模式――“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自主感悟,自己观察,自己操作”。劳技中心的每一个专业课程都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知识搜索、技法探究、过程体验、作品鉴赏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个性,彰显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谈自己的困惑、成功的经验、探究的结论,或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谈自己的劳动感受,如“学到了什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悦,等等。这种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摆脱束缚、解放思维、尽情投入,真正体会“探究、创新、成功、快乐”。

3.任务驱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为了促M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任务驱动式”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带徒等一个个鲜活的任务,渗透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较好地促进了中坚力量的成长,也带动了一批教师的进步,使他们既是成功的“教书匠”,也是勤奋的“研究者”。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在省市教研员、专家的指导下,劳技中心教师编写了《甘井子区区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该教材已成为省定规范性基地通用教材,并被评为“辽宁省推广教材”。劳技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大连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大连市基地课程标准》《大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现都已出版并投入使用,为更大范围的课程开发做着贡献。

篇12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同样还促进人的发展。勤工俭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具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就应该接受一定的劳动教育。由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现在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是劳动的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与社会实践的距离较远,对劳动光荣和劳动神圣很少有切身的体会。不仅城市学生如此,农村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劳动神圣,劳动光荣,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对勤工俭学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进一步强化勤工俭学服务素质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现在孩子们参加劳动的机会很少,条件也不足。我们把勤工俭学坚持下去,要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勤工俭学,努力为中小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或基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

二、以服务于农村“普九”大业、服务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着眼点,发展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

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为“普九”和“普九”后的巩固提高服务。那种大规模的办产业的勤工俭学不是我们提倡的方向,要更多地把服务于农村推进和巩固“普九”、打赢“两基”攻坚战,服务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的着眼点。

当前由于河北省人民群众的贫困面很大,贫困程度很深,缺乏基本的教育支付能力,适龄少年儿童就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问题。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是不能拖延和等待的,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怎么解决?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通过养猪种菜,办好食堂,降低学生就学成本,减轻家庭负担,使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里吃上一点肉、吃上一些鸡蛋、多吃到一些蔬菜和豆腐,改善一点生活,改善营养,解决好生活困难问题,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尽我们的力量,带着深厚的感情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自然、经济和文化大不相同,即使是县、乡之间的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应突出农村特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校园有较多可供种、养的条件和空间,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不少学校校园、校舍闲置,如何运用好这些闲置资源开展勤工俭学,大有文章可做。农村中小学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点,积极发展养猪、养鱼、种菜、培育苗木等种养殖业,对内可以补充师生生活不足,对外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这样投入少、宜操作、见效快,能使农村学校的特色得到发挥。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此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勤工俭学基地,引导周围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馆陶县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成功实践,就是紧密结合本校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全县农村学校唱的是“农”字诀,做的是“土”文章。他们的勤工俭学因为条件限制,都是从小开始,即从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厩、小苗圃、小鱼塘、小食堂开始,先做到种好菜、养好猪、栽好树、办好食堂,不因小而不为,不贪大求全。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生产规模大一点,科技含量高一点,也必须从小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如果不切实际,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