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1: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双创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双创教育概念
要进行双创教育改革,务必要明确“双创”的概念。如果在对双创的理解上过于偏颇,就会导致教育方向的不明确。
“双创”即是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指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产生或创造能引发该领域变革与发展的新事物。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在相关领域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学生本事的专业范围内。
创业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创业基于创新之上,是个人及团队具备热情、不畏困难,能把握机遇与机会,合理整合资源,为社会及个人创造物质及精神价值。
从以上对创新与创业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得知双创教育,它就是在学生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强劲,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系统规范问题
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系统规范各不一样。有的学校办学设备能力高、有的学校着相对较弱,形成各自为阵的状态。这样的实际状态,并不利于地方动漫专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大多地方高校的动漫专业,目前开展的双创教育,都是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学补充,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上也都游走在传统教学规范之中。无法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规范且统一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师资力量问题
动漫教育一直都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强调双创教育的当下,师资就更显得匮乏。
主要问题具体为专业教师的组成结构所造成。目前专业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由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过渡到高校中参与教学,只有小部分教师经历过社会企业的历练。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双创教育的时候,教师无法担负起帮扶和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也非常繁复,即使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展双创教育时,也时常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这样的教学质量也未必能得出良好的教学结果。
教师组成问题看似容易解决,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动漫专业资深精英,他们在行业中,经验极其丰富,但是要让他们进入到教学环节,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来是非常不适应学校的管理机制;二来是待遇完全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要请到这些精英专业人士投入到教学中,是相当不易的。
(三)专业对口问题
随着双创教育的开展,各大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校园众创空间都随之建立。重点高校中也不乏学生的成功创新创业案例。但是绝大部分院校的双创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成果。更有甚者对创新创业理念理解不全面,学生控油一腔热情,盲目的投身到创业之中,根本脱离了自己的专业,也谈不上任何的创新,很多都是盲从。所以就造成了不少动漫专业的学生卖奶茶,影视专业的学生送快递,看似热火朝天的创业,实则是务必的尴尬窘境。
而且,学生极具热情的投入到所谓的创业中,面对当前的小利益,全然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建设和提高,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教师课堂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并且,这样无专业技术依托,无创新可言的创业,其后续发展多半岌岌可危,学生最终将一无所获。
三、地方高校动漫专业双创教育完善方案
(一)系统规范
首先,确保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双创教育新机制,不能在各自为阵。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要共同协作、共同完善,将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统一化,明确动漫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要求。
其次,调整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双教育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和全国动漫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动漫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提高实训课程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忽视专业基础的培养。因为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是无法进行专业之创新,开展专业之创业。
再次,务必进行教学规范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考察,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方式必须有新的考察机制来配套,陈旧的考核方式将无法检验教学成果。
然后,学生学分的设置也务必留有足够空间,针对于有实际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双创学分,灵活的鼓励机制,也能进一步促使有能力的学生暂开实践。
(二)师资力量
首先搭建更为自由的实践平台,除了学校本身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外,还需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其次,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辅助教师尽快提升双创教育能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课程,以及提供学习机会。教师本身都是学习能力较高的群体,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帮扶,平衡他们在传统教学检查和自身双创教育学习、双创教育指导之间的矛盾,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成长。
再次,双创教学的指导不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继续像传统教学一样的开展大课堂和满堂灌。小课堂以及网络化的教学指导更为符合双创教学指导的实际情况。
然后,政府与企业全力辅助学校,为学校引介行业精英。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精英教学制度。
2014年10月,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提出“我们强力推进改革,就是要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让想创业、能创新的人都有机会、可作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就是双创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性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在双创教育意识启蒙、能力培养,政策宣传、创业指导等几个方面都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来看,各高校的辅导员大都忙于处理各类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引导。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很多辅导员在这方面也缺乏经验和理论基础。因此,辅导员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挑战,更好的指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成长成才,是辅导员应积极思考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也就尤为重要了。
一、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辅导员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有意识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引导,其中一点就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特别多,辅导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可利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最先接触到也是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要承担起启蒙者和强化者的角色,并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进行强化教育。因此,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二、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园、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些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现实的社会,了解到一些真实的创新创业的故事。让大学生了解别人创新创业成长的过程,体验到创业的艰辛,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创业能力更加成熟,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三、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仅在2014年到2015年间,从国家和广西层面下发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就有十三条,从政府到财税到人社等部门都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但是大学生关注到了解到的政策信息并不及时,也不够全面,对政策的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读。比如说大学生知道国家对创业者有资金扶持,但是不知道具体从哪些政策入手可以申请到资金支持。所以辅导员应该关注并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析工作,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四、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现在高校里面都开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课,但是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学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如何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在高校中,显然辅导员比较适合这个角色。而且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来看,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使命。由于辅导员经常跟学生接触,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的想法,比较容易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因此,辅导员要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五、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
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时候,他们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说资金周转不过来、合作伙伴意见不统一、国家的政策出台了,但是地方的政策还没落实,比如说因为创业影响到了学业等等这类问题。大学生对创业很有热情,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时候,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积极主动地对创新创业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疏导,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给予一定意见和建议,给与他们支持与信心,对负面情绪给与疏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下的新任务,辅导员应认清形势,积极调整角色定位,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收集大学生创业故事,以创业者沙龙,创业经验讲座等形式分享创新创业者的真实经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发展贡献自己力量。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56-04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启了双创教育,但是由于人们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不够,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的形成和推广尚未成熟,使“双创”教育处于“外热内冷”的尴尬局面,而高职院校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更是感到心有余力不足。本研究将在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湖南省内省级和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发现,各高职院校均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开展“双创”教育。在课程普及、教学教研、创业实践扶持等方面均有投入:有的学校专门成立了创业学院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有的学校以选修课程形式开展小范围的双创指导;有的院校通过双创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兴趣较大,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都会在校内外进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供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2014届、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调查分析,2014届高职院校自主创业人数为526人,占当年毕业生就业率的0.37%[1],2015届高职院校自主创业人数为530人,占当年毕业生就业率0.41%[2],实际人数和比例上略有提高,但增幅不大。而2015年湖南省推出了一系列的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的政策,如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实施全省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和全省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计划,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以及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综合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理念陈旧。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在推动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偏差:不能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双创教育;创业教育局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本末倒置,强调创业之“g”,忽视创新之“道”;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普遍,以创业成功与否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人格培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仅依靠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比赛来开展双创教育,没有结合双创教育与专业学科建设开展教学;不能将双创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优势进行联结,双创教育生态环境尚未形成;评价标准单一,仅用创业基地入驻项目数量、创业大赛取得的成绩来评价双创教育成果。
第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失当。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完成的,由于经验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和培养目标。双创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开展,针对性不强,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创业导师库,请创业专任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但由于没有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内容、形式、层次上碎片化严重。通过走访湖南省内各高职院校,大多数双创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本土化双创教育严重缺失,甚至有的院校将双创教育课直接设置为线上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性较低,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第三,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师乏力。双创教师团队建设亟待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双创教育发展较好的广东省,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中,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职称分别占7%、22%、71%,有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仅占28%,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61%[3],而湖南省高职院校中,专任教师较稀缺,基本上都是通过短期培训匆匆上岗,教学水平和经验上都比较缺乏;虽然从教教师都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但教师队伍中职称比例不均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凤毛麟角,年轻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学习进修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难以被激发。由企业高管和风投专家等组成的校外导师团队与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指导和扶持“双创”教育时难免力度不够。
第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机制缺失。现有的“双创”教育运行机制一般有“独立式”“嵌入式”“联动式”三种方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运行机制在探索、制定和推行中存在较大困难,在实际运行上大都是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双创模式或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双创”教育过程中,不能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将政府、企业、风投、学校及学生纳入“双创”教育产业链条中,使其环环相扣;创新性人才评价功利性突出,片面地用创业率和孵化基地面积作为衡量双创教育开展好坏的标准,用参加双创大赛的成绩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均有失偏颇。伴随着“双创”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健全本土化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03-02
一、引言
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加快带动就业增长的加速,经济负增长意味着就业的减少。奥肯定律也描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在目前的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下,随着经济增长呈现的下行趋势,就业市场也出现了逐渐萎缩的迹象。在2014年底召开的毕业生就业统计会议上,强调,为应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将进入全面创业的社会形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因此,在双创时代,从供给侧改革视角重塑高等教育,构建能够快速回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创业需求的教育体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课堂,本文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双创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导向的嬗变以及为回应双创时代背景,提出了高校课堂教学路径的选择思路。
二、双创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导向变迁
“互联网+”时代,信息互联更为畅通,通过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平台,高校大学生较之以往更容易获取数据、信息与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与厚望。双创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疏导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纠正发展中的偏差、塑造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等,这都导致了高校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还是教学主体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1.课堂教学目标变迁:从教学的就业取向转向为创业取向。传统课堂教学目标侧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取向、学生成绩取向和毕业取向,即教师课堂授课重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就业取向下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自主择业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就业竞争的需要。对于人才供给侧的高校而言,高等教育需要转型为以培养能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才作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高校的课堂教学目标要从教学的就业取向转变为创业取向。
2.课堂教学内容变迁: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学是指传授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东西,领会它,并引导学生融会贯通。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违背,也与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冲突。在MOOC、翻转课堂盛行以及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快速取得的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由对问题的沉思转向为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应是具有运用知识能力的个体,应是展现操作能力并在实际中高效工作的个体。因此,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应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内容的变迁是双创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
3.课堂教学效果变迁:从听懂弄懂到激发热情与思考。在课堂教学进程的管控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听懂明白,更重要的是要焕发学生在知觉事物本身中的热情与思考,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双创时代,传统教育的学术中心正逐渐转变为从做中学,教育应当成为某些职业培训的呼声日益高涨,对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宜通过宣传和传授来构建知识体系,而应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以弥补思维漏洞、完善思维系统。正如弟斯多惠所言,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课堂教学效果的变迁是双创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旨。
4.课堂教学主体变迁: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高等教育的知识性、专业性、技能性和大学生的心智特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主体应该从教师让渡给学生自己。那些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败坏了思维的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为激发学生思维,教师不应只是备课和讲课,而是组织学生学习。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中国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双创时代要求学生不仅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更在于关注个人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学会在紊乱繁杂的信息中解读环境,在可依循的秩序和规律中构建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课堂教学主体的变迁是双创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三、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高等教育应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一个求职者,首先将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缔造者。这恰与我国双创时代主题相符,为此,提出如下一些高校课堂教学路径。
1.突破高校课堂教学的学习边界。随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让渡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上升,应引导学生从传统课堂中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型,打破学生学习的边界。这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边界进行延伸,不能只是关注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而是要将课堂教学同课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就已经将与课程有关的所有资料以课程教学平台的方式与学生共享。通过课下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利用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双创时代,高校课堂教学范围需要扩展,学生学习边界需要改变。
2.开启高校课堂教学的团队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上一门课程由单一教师独立完成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单一教师为主导、多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双创时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要重视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另外,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需要有行业的参与,应该加强“企业老板或行业精英”在课堂教育中的声音,减少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的不足与差距,实现当前就业创业和技能培养体系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团队教学模式是双创时代高校课堂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3.构建课堂教学的对接机制,促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验证”相互贯通。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以及实验室的验证性教育。双创时代需要突破学校的单一框架,要将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也要与实验室的实验有效贯通起来,构建课堂、社会与实验的有效对接机制。即通过课堂、社会与实验的相互贯通机制,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机制和校园创业氛围营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分类号】R4-4
随着现代医学新知识的大量涌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世界范围内医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程度的加大,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医学生接受国外最新医学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双语教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趋势。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提出在十年内,开5%―10%的双语课程。然而,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现浅谈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如下。
1 双语教学的涵义[1]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的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
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1沉浸式双语教学
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
1.2过渡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
1.3保留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
基于我院高校师生的英语水平层次及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采取的仍然是保留式双语教学。随着教学环境及英语水平的提高,下一阶段开展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具体采用英文专业教材,教学课件采用英文,学生作业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方式,只在专业重点和难点部分给予中文解释。由于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因为英语水平而限制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和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的意义[1]
2.1双语教学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对医学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世界各地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过去封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拉大了我国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距离,中国留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强,但其语言能力却往往不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入世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亟待与国际接轨,各学校师生都在重视外语的学习。西医主要发源于西方,医学院校则更应该重视外语的教学工作。目前我院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中澳班学生迫切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教师。可以说,双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2.2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从容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3双语素质的形成对医学人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大部分学术期刊、书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对话;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增强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课堂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3 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3.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
一是利用现有师资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多与国外来访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归国学者这一宝贵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学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能讲流利的外语,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归国学者是最理想、最具潜力的双语教学执行者。
3.2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率很重要。三年制一年级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本来就较生疏,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理解老师用英语传授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预习、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用英语进行提问,这对掌握知识很有帮助。教师可在课后提出几个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了预习准备。如此,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3关于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完全统一的三年制普及型双语教材,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大纲,利用近年来出版的经典临床医学专著和核心医学期刊拟定提纲,选定一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相配合来编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教师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一般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英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遇到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有更多的投入,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难懂的内容,最好通过图片、录像等视觉传媒手段来完成。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适应日益扩展的国际交流,提高医学生接受国外最新医学信息的能力,“双语教学”应运而生。国内各地区的双语教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然而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师资、教材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困难和误区,下面就此做一些探讨。
1 双语教学的涵义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各国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双语教学的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沉浸式双语教学。此型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2)过渡式双语教学。此型要求刚进学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3)保留式双语教学。此型要求刚进校时使用母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1]。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采取保留式双语教学。
2 双语教学的意义
2.1 双语教学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对医学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很多共通之处。过去封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拉大了我国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距离。入世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亟待与国际接轨,双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2.2 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3 双语素质的形成对医学人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大部分学术期刊、书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对话。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增强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课堂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3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3.1 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是医学双语教学的关键。双语教学需要各学科熟练掌握英语的优秀教师。尽管一些重点大学的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多是硕士、博士,但能够流利、标准地进行英语交流的并不多,更不用说用英语进行专业授课了。双语教学的涵义不仅局限于在课堂上穿插几个英文专业术语,既使有些老师在课前做了细致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把课件上的内容流利地讲述出来,但遇到与同学互动的环节,回答学生提问时,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很难应对突发事件。
再者,许多老师的发音不够规范或不能清楚地表达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干扰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
3.2 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外语能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基础,除了公共外语外,既达到CET-4以上水平,还应掌握一定量的专业外语词汇。否则,学生学习中思维的主动性、连贯性、创造性就会被阻断,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同等重要,只有老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才能搞好。
3.3 教材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直接采用原版教材,优点是有语言优势,缺点是价格昂贵,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流行病学、正常参考值范围等也与国内有很大差距,因此实用性较差;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较原版便宜,缺点是难以保证英文的质量[2]。目前,“双语教材”还处于探索阶段,应鼓励多种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再加以推广。
3.4 双语教学的目标 外语学习热导致人们对双语教学的目标有所偏离:双语教学不是以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外语的掌握。对这种表面效应的追求使得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的形式,把本该用于钻研本学科教学的时间应用于准备语言上,使该学科成为英语课,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双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科知识的教与学。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思维,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语言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而在学科领域里获得更高的造诣。
4 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4.1 师资问题 一是利用现有师资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多与国外来访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归国者这一宝贵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学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能讲流利的外语,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归国者是最理想、最具潜力的双语教学执行者。例如,我们东方医院在这方面就有着丰富的资源,因为有一大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4.2 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吸收率很重要。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本来就很生疏,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理解老师用英语传授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采用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势必无所收获;学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双语教学中去:课前花些时间和精力预习,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用英语进行提问。教师可在课后提出几个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做好了预习准备。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4.3 教材问题 鉴于普及原版教材可能性不大,可尝试组织各学科精英改编或编写包括各学科主要内容和最新进展的、符合我国教学方式的简明英文教材。在目前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应设法利用近年来出版的经典临床医学专著和核心医学期刊拟定提纲,选定一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相配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当前,东方医院临床3系03级的学生正在赵中辛教授的带领下,尝试自编教材(主要是肝胆外科疾病部分),已有初步成果。
4.4 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着眼于现代化,构建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为一体的多维立体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制作双语CAI课件。它具有双语性特点,关键词、主要内容英汉对照,并有标准英文发音。配上适量图片或小段视频、录像、实物演示等,达到教学目的,力争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3]。
4.5 教学方式 教师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作为一般高校,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中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遇到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足,因为学生观看英文课件、听老师用英文进行专业授课,其思维速度都要明显低于普通的中文授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有更多的投入,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较难懂的内容,最好通过图片来说明。
参考文献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20-02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creative comprehensive talents is the major task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he demands of current market on university specialty talents,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ideas, and should reform modern teaching modes and ideas so as to keep up with tim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bilingual reformation was mainly illustrated, and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which is suitable to national state was explored. Finally, the pluralism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s estimated to be the final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Talents cultivation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高校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努力采取各种措施落到实处。根据21世纪对各类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当前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需要,有利于培养大量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就高校如何在加强管理创新的前提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各高校在学校发展定位与规划中,纷纷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办学指标。尽管双语教学仅仅是微观层面上的教学手段,而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泛化的目标,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两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改革心得和学习国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深刻体会,针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当今学生发展的需求,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都应该积极改革适应时展的教学发展模式和教学理念。文中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了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一、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在当今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具有很多优势,具有多种知识结构和技能,思维开阔,就业适应面宽等。我国高等院校,经过近十多年的大规模战略性调整和硬软件的加强,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力的空间。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双学位的试行,使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必修科目的同时,在选修科目方面有了较宽的选择余地,为复合型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校在制定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深入就业市场,了解近期和远期市场需求,多和用人单位沟通,了解现有市场最需要何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学生,同时积极征求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然后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相应地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增设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可以向社会或市场聘请有经验的兼职人员授课,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此外,可以开设一些有助于今后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启发学生思路的课程。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积极深入教学科研,广开思路,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大土壤和教师这盏指明灯,加上学生自身为适应就业市场的自强自立,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造就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高校双语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高速的发展。由于电脑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的全球连网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交际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面对的是富有活力思维敏捷的大学生,如果教学还停留在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状态,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的开拓,对学生的创新型发展非常不利。
由此可说双语教学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3]那么学校就是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其手段必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笔者结合多年专业外语的教学经验和接受国外教学培训的体会,在从事双语教学几年来,深切地体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性。记得其中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对我说“双语教学给了我新的启示,启发了我的创新思维,因为教学方法的创新让我体会到了同样是课堂受益却大不相同”。笔者跟踪分析了部分毕业学生状况。通过学生毕业来信反馈和咨询在校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得知双语课程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对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开设的双语课程及外教课程对他们现在的求学非常有帮助。
因此,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双向思维能力等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受益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更多的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同时也成为了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在国内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师资的合理选用必然是推行双语教学的前提。自然对担任双语课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不仅熟悉本专业相关知识,而且具有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韩愈先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真正体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说教师的人格更要优于所有的教学能力。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如何将我国国情和西方外语文化巧妙地融合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广开思路,正是多元化双语教学探索的目标。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也需要学生的接受,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双语教学发现,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受益最大,双语学习难度的加大使得平日懈怠的学生感觉更加困难。因此,应该积极鼓励落后学生强化英语,另外结合中文资料和课件的课后消化迎头赶上。
所以,对于双语教学的理解,绝不是单纯对其字面含义的解释与理解,而应该将其放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中去考察;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限于外语能力的提高与专业视野的开阔,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及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双语教学是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典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双语教学模式必然对师资、学生、教材、学校配套支持和对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元化双语教学将是完善双语教学的最终方式。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多年的双语教学体会,阐述了人才培养和高校双语教学的关联性。分析了高校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促进着高校教学的改革发展,最终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双语教学是高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周颖(1972- ),女,浙江鄞州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管理与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教育局教学督导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建设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5-02
笔者在了解宁波市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8月16日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同志的讲话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教高科[2012]161号)精神,针对宁波市高校督导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适合宁波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督导机制,以推动宁波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基础和关键工作。对于“双师”教师的内涵界定,国家尚无正式的认定和统一的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标准。不管标准如何认定,“双师”教师总体上是以教育素质和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和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
教学督导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创新教学督导制度,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对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宁波市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督导现状
宁波市拥有15所高等学校,包括5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2012年宁波市高职在校生6.2万余名,占宁波市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5.4%。与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同,宁波市高职教育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并呈现出结构多样化和服务型教育体系化的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宁波市各高职院校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目前宁波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08%,同时还具备一支数量与专任教师大体相当的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双师”教师队伍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约有1/3强的“双师”教师具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每年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主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或获得专利的教师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但经调研得知,2012年度全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生师比仅为23.781。虽然各个学校都聘用大量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实际承担的课时数仅占总课时数的13%,且相当一部分为非系统授课。“双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全市有2/3的“双师”教师是通过职业资格考证获取“双师”资格的,缺乏连贯和较为系统的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且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中专和企业,专业理论储备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宁波市5所高职院校均设立了独立的督导机构,实行市院校三级督导模式,并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督导体系,但在实际督导过程中还存在督导队伍偏弱、教学督导内容偏窄、督导方式偏简等问题。
三、“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浙江高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及2015年和2020年的基本任务,对专任教师生师比、兼职教师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和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及授课量占总课时的比例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强化督教、督学、督管功能,合理规划校院督导工作重点,急需研究和探讨。
1.市场经济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也出现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适应、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快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类型特征明显的高职教师队伍,特别是加快建设熟悉产业、服务产业转型、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队伍,是推进宁波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以督教为主导的教学督导体系必须创新督导机制,以保障高职院校建立一支先进的教师队伍。
2.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教师既有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又具备宽厚的知识背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需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而不是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见长。目前宁波高职院校教学督导队伍均由学术性和管理型两类专家组成,这两类人员的知识结构都不尽完善,导致实际督导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督导存在局限。
3.“双师”教师队伍自身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也面临来源渠道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宁波的高职院校均由原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而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以前的大专、本科院校。虽然有许多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但他们实际授课不多,教师来源渠道仍然单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加短缺;兼职教师由于来自生产实践一线,专业理论储备明显不足。此外,“双师”教师数量偏少。从宁波市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情况看,“双师”教师和专任教师数量较少。全市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较少,再加上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也不可能抽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和培训。基于上述情况,必须通过教学督导,建立一种监督机制,确保“双师”教师队伍的顺利建立,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四、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创新研究
宁波“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协助教师成长发展的督导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偏重教学秩序的督导,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偏重监督检查功能,忽视指导、激励、培训、评价等功能。要通过完善教学督导方式,创新督导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效拓展师资渠道,为宁波市高职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督导队伍创新,实现专业督导。目前宁波市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构的成员主要是在职的专业教师以及校内外的离退休教师和管理者,督导活动仍以推行督导个人的教学或管理经验为主。遴选一支由在职、退休返聘教授、企业和行业专家结合,学术型、实践型、管理型相结合的督导员队伍,既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实践教学中的督导作用,又考虑根据不同专业设置情况体现学科互补的现状,在市院校三级督导架构中针对性地实现对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交叉督导,实现督教、督学、督管三方面内容的交叉督导,实现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交叉督导。除了要选聘来自行业、企业骨干充实到高职院校的督导队伍中,还要求督导成员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参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全督导工作评价体系的开发,成为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教师成长的协助者。
2.督导方式创新,实现科学督导。学校督导部门可以借助创新项目引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确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督导方式。以教师成长助推计划和青年教师专业化项目建设为依托,将督导工作纳入其中,建设评估和监督并行不悖。专题督导为主,常规督导为辅。专题督导是一种全新的督导模式,是指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属于研究发展型督导模式。结合《意见》的基本任务,关注“双师”教师的成长,设计不同来源、不同职称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对兼职教师授课的数量质量、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双师”教师下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和年度考核,以导为主,以督为辅。教学督导方式区别于以往对督导工作和功能认识的偏差,强化督导工作的指导、激励、反馈、评价功能,而非单纯的监督检查功能。同时,督导工作也要体现计划性,坚持“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工作方式,避免督导过程产生冲突。
3.督导范围创新,实现全面督导。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和层次院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师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使学生掌握应有技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行业素质兼备。根据调研得知,对实验实训环节和毕业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督导是教学督导工作需要加强的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听课,了解“双师”教师的指导水平、教学能力和效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实习企事业单位的督导调研,实地考察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师生的评价与建议;在企事业单位走访时组织召开实习师生座谈会,了解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将企事业单位对学院实践教学的评价作为“双师”建设最终评价的一个考量指标。
4.督导评价创新,实现合理督导。监督和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在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依据这一结果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被称为奖惩性评价。以促进教师个体教学能力与大学育人工作的共同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没有奖惩措施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被称为发展性评价。“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视阈下,督导评估力求将奖惩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期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评价激励措施。对于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具有深厚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可以在培养培训晋升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监督改善“双师”教师的软环境,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高职院校要以“双师”队伍建设为契机,落实教学督导转型关键期的工作,在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的同时,做好教师成长发展的引导服务工作,促进高职院校督导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农.关于“双师”教师内涵的辨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
[2]任泓一.高校教学督导与评价关系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3]陶书中.“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4]王继平.“双师”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5]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4).
[6]于华梅.高等职业教育“双师”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7115691.
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TE0MjIxTHV4
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tZmJ1VnZGeWpsVnI3UFYxMjdHYks1R
随着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有鲜明个性的区域经济正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落脚点,因而实现区域经济快速而高质的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院校教育水平,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高校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1.一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区域的经济实力和水平,而作为这个时代的劳动者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自然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武装,高等教育正好成为“生产”这样的知识型劳动者的基地,而且随着它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更加与时俱进,“生产”出来的知识型劳动者也更加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校教育是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由于区域经济所具有的多样性,使得对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十分困难,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人力资本的素质。因此我们也就要把这些问题的解决“诉诸”高等教育,期望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利用人才的优势来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务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成为集约型经济,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3.高校教育是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源泉。高校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校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生产知识,因此必须将这些知识切实地应用于社会之中,在这些方面国外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从世界范围来看,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制胜法宝。高等院校就是利用其较强的知识、技术力量及其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特色的了解,成立各种机构,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企业生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以区域经济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使高校教育成为促进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源泉与不竭动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催化剂”
1.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据统计,我国区域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为:经济发达地区占45.58%,中等发达地区占32.38%,欠发达地区占22.03%。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就越多,而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能够极大地刺激该区域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也符合恩格尔系数的规律,即可以解释为一个地区越富有,这个地区公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此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也会促使高等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发展速度。
2.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也在进行改革,尤其是实行大幅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直接导致人才市场超载,这也成为导致当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地区经济越发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越高,二者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越好,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大学生就业的前景也就越好。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高校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前景。除此之外,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仅通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影响到毕业生的未来,而且影响到人们对地区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于对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二者是互相依托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想促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就要以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创新为重点,从其内在体制入手,创新高校教育体制,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创新高校教育体制,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嬴
(一)建立开放型高校教育体制
这一体制建立的核心就是加强高校与外界经济的联系,建立的基本条件是加强学校与区域社会各部门的紧密合作,基本途径就是使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轮换,基本要求就是高等院校应当及时地深入社会,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通过双方合作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充分提高高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满足区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教学实习为辅,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企业、政府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基地,加强学校、企业及政府的公共关系建设。这种体制就是要把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理论学习、工作实践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集中在校内进行课堂学习,后一阶段在企业、政府机关进行训练或实践(时间及强度根据专业特点、区域情况制定)。这种开放式教育体制体现了一种“多赢”的原则,即校、企、政、生都从中获益,使学生真正走出纯理论的束缚,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增长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流动人力资源,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实现品牌效应,并获得一些切合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政府也可以得到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知识型人才。即在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
(二)建立内涵式高校教育体制
建立内涵式高校教育体制就是要将产、学、研充分结合到一起;就是要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就是要注重对教育资源整合力、组织执行力、教学力、科研力等的整体提高。因此,建立内涵式高校教育体系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系统的自发组织、自觉调控来提高高校学生的质量和素质,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这种体制下的高校能够“生产”出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优良的专业素质的人才,而他们也必将服务于区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从而实现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建立学习型高校教育体制
当今社会,谁拥有的知识多,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占有主动地位。高等院校作为高新技术的源泉、人才生产的基地,其发展的潜力取决于能否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与优化。同时,要想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与优化就要将学习的观念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建立学习型高校教育体制。这一体系的建立就是要使在校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一旦建立,就会使高校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状态之下,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与此同时,当具有这种理念的高校人才步入社会之后,也必然会将这种学习的理念带入其所处区域,从而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时刻进行社会资源的动态更新与优化,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双赢。
一、目前国内“双创”教育模式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
(一)学生的“双创”认识理解片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高校学生的“双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学生对“双创”理解过于浅显的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的认识中,创新即代表着发展、钻研各专业的前沿技术,创业即投身大学生创业,并认为“双创”与自己未来规划没有太多联系。导致高校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不高,且即使高校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双创”教育,其成效也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目前解决学生对“双创”的认识误区刻不容缓。同时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存在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相比较而言,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甚至出现以就业率来衡量“双创”教育的现象。并且“双创”教育往往以第二课堂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师资力量也远不如必修课程,给学生造成一种“双创”教育不重要的误区,加深学生对“双创”的片面理解。
(二)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双创”教育课程,各种形式课程涌现,但大多课程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以及“双创”素质提升有所忽视。例如: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类似《创业基础》的课程,并邀请众多创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以此丰富“双创”教学的课堂内容,营造高校“双创”氛围。面对这些课程与讲座的安排,学生的反馈却并不理想。在学生对“双创”教育看法的调查中,有学生讲到“讲课是讲课,创业是创业,课上讲的几个要素,几个步骤都能明白,目标计划也有了,但就是步子不知道怎么迈出去,迈向哪里。“怎么迈”,说明了“双创”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素质提升还有所不足,需知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判断、决策、组织、执行等能力也同样重要,这些往往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学习。“迈向哪”,说明各高校在“双创”教育的配套设施与相关政策上参差不齐,无法给学生实践的平台与空间。
(三)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较低
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在调查中,学生对于参与各类“双创”活动的目的,给出了很多答案。其中因为学校要求、课程安排等,因学校规定参与的占一部分,因竞赛、项目获奖可以带来奖励或加分的占一大部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于“双创”有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为了参与而参与的现象,并不是因“双创”本身。这种心态下,常常出现学生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学习与提升,就好比考试过后只关心成绩,而不问题目对错与原因。这种看似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背后,学生实际的收获与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可以做到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只有部分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校内“双创”课程中,基本是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去完成:上完课程就可以,其余的竞赛、项目都与他无关。这两类现象都足以说明,目前各高校中还存在很多学生对“双创”教育不理解、不参与的情况,“双创”意识较低,急需培养提高。
二、“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以兴趣为导向,参与意识培养从大一入学抓起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大多是从大二学年开始。因为学生进入高校一年后,已有初步的知识积累以及技能的锻炼,可以参与进“双创”类比赛或项目。因此,许多高校将“双创”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大二学年。此时的学生或许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及能力,但是目前制约“双创”教育推进的,相比学生素质而言,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其实更为关键。对于学生“双创”参与意识的培养,大一学年是黄金期。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是好奇心与发散思维最为强烈的阶段,也是受专业知识与毕业就业影响最小的阶段。同时,这段时间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最为充裕,上进心也是最为高涨。因此,在这个黄金期中,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相比于其他时间段,对于“双创”更愿意去主动接受。各高校在开展“双创”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需要以兴趣为导向,适当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意识教育。并且,所讲内容不应过于深入,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同时辅以“双创”类竞赛介绍、优秀高年级学生分享“双创”经验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努力向榜样看齐。高校后期也可定期组织如头脑风暴、创业交流会等活动,不断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双创”教育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落实实践能力培养,首先需要高校清晰定位“双创”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双创”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其精髓在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创”教育不能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双创”分离出来空谈,还需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和就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创新和改进“双创”教育模式,健全实践支撑体系。如何创新与健全,关键在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以及在以往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都是我们急需解决完善的。课程方面可以尝试增加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如:学生对创业迷茫,可针对开设创业初期心理问题应对课程,学生在创业中表现出技能欠缺,可针对开设团队组建与管理、领导力与决策等学生在实践中急需的课程。同时课堂形式也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合理利用新媒体,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环节,提供个性化教育等。同时各高校应完善“双创”相关鼓励政策,建立“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以保证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层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研究,以竞赛课题入手,对优秀项目进行指导和扶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可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并主动帮其配置企业导师,指导其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基本内容,对实施创业计划提供一定帮助。鼓励学生主动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担任科研助理等职务,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
(三)以项目为导向,导师引导思考胜过传授知识
上文提到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其也是目前各高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在这里面,导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需要起到何种作用?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目前各高校导师,最常见的两种指导方式。《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国创”。在对“国创”项目申报情况的调查,以及在“国创”十周年年会上与各高校老师和老师实际交流,得到目前“国创”申报项目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导师课题为基础,从中分离出一小部分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作为新的小课题进行“国创”项目申报。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想法和计划,导师帮助指导和完善,再进行“国创”项目申报。在这其中发现,第二类自主想法的学生,参加“双创”竞赛的热情与项目质量,明显高于第一类学生。暂且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先讨论两种类型中,导师的不同指导方式。第一种类型,导师课题,导师对于项目熟悉,往往会提前给出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的范围,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和实践,这种形式较为“被动”。第二种类型,学生想法,大多是在学生自主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去询问导师,导师提供思路,学生继续学习并实践考证,这种形式较为“主动”。两种形式下,导师虽然都是指导,并且学生在其中都经过实践,但是第二种类型在过程中明显多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究,而非直接拿起导师思路。这里可以把第一类型称为传授知识,第二类型称为引导思考。在今天的“双创”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引导思考明显胜过传授知识。各高校在今后的“双创”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的申报中,也应鼓励学生尽可能以自主选题参与其中。
三、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为学生实践保驾护航
(一)加强营造高校“双创”氛围
“双创”教育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仅靠几门“双创”教育课程,几场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双创”教育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持续过程,应当保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观念,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双创”教育的导向。而现在高校大多存在“双创”教育自上而下,迎合政策而施行,出现“双创”教育“不接地气”的情况。“以学生为本”就要从基础做起,让“双创”落地,增强高校整体“双创”氛围,让积极投身“双创”的学生不再有少数人的感觉,让更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到“双创”,消除“双创”与自身无关的观念。“双创”氛围的营造中不能单打独斗,除做好高校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各专业的配合外。还要利用好各类双创竞赛,将其打造为实践平台,在比赛提升和锻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组织好在“双创”有所成绩的优秀学生或学生组织,多开展具有“双创”意义的校园活动,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中进行正向“双创”引导;抓住高校周边地区企业或政策优势,如京津冀经济圈,引入企业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等,通过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的流动,从而实现,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同推进“双创”教育,营造更好的“双创”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乐于创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二)加快完善高校“双创”实践平台建设
“双创”教育重在实践,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刻不容缓。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设有“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但其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仅有设施,缺乏对应完善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二是实践基地与校外企业合作程度较低。三是过于强调创业元素,导致“双创”实践与专业脱节。其中前两个问题在各高校大力推进“双创”教育中已有所改善,但第三个问题仍存在许多高校之中。“双创”教育不应仅靠各高校中的就业创业部门支撑,高校中的各二级学院应该在整个“双创”教育中扮演起排头兵与主力军的角色。“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依托各二级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与服务,争取学生在“双创”实践中有更大的收获。各二级学院在推进“双创”教育中,可以与科研相互联系,在科研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培养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要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实习中联系“双创”教育,将实习的实践价值最大化。并且各二级学院与学生接触紧密,在开展新生“双创”教育活动中有天然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学院下各学生组织与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既完善了实践平台的建设,也达到了培养新生“双创”参与意识的目的。
(三)加速建立高校“双创”导师队伍
目前高校“双创”导师队伍建设薄弱,多表现在,目前“双创”教育导师多是从事经管类研究导师担任,缺少专业的从事“双创”教育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分析学生创业问题与创业心理等方面继续提高。其他方面,如:从事专业(学科)教育的老师对“双创”教育参与程度较低,对外聘企业导师质量把关不够等问题,同样制约着高校“双创”教育的推进。各高校应大力支持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外聘具有一定授课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同时严格外聘企业导师的聘请标准,保证外聘企业导师的专业性及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与不同专业的特点,培养符合高校自身需要的专业型“双创”教师,规范授课培训,编写材与课程,将“双创”教育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综上所示,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双创”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将“双创”与专业和就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进从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实践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本篇从目前国内“双创”教育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为源,提出以兴趣、需求、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对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建设,给出了三方面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今后“双创”教育改进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27-02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共同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务。由于其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所以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民办高校依赖其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双创”教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双创”教学理念。而物流管理作为多学科交融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型专业,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由于创新能力差、经费不足等原因限制,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民办高校物流“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一,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战略需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双创”教育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的创业实践,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国物流行业也正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民办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去,这是积极响应国家“双创”人才战略的必由之路。
第二,有助于提高物流人才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素质的“双创”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家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在“互联网+”、跨境电商、自贸区建设等大的经济背景下,社会对物“双创”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民办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提高物流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二、民办本科院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建校历史较短,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成果转化能力低,“双创”教育的开展显着尤为困难。
第一,学生参与度低。目前,部分民办高校都积极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学院针对商科所有本专科新生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网络课程,政策出发点好但缺少有效的管控,学生关注的是能否顺利修到学分,而非该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创业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因此出现了上课时用手机来挂网络课,混课时的情况。这说明,学生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目标不一致。学生对“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参与度低。
第二,师资队伍“双创”能力低。大多数的物流专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且主要承担的是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采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请了一批企业导师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这些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但所讲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考评,授课内容分散且缺乏系统性。
第三,政策保障机制欠缺。民办高校缺乏“双创”激励机制,未设专门的组织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论证,缺乏具体的帮扶政策;教师考核制度陈旧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无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之间取得平衡,教学内容与方法老套,这与“双创”教育目标相背离;学生考核仍以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标准,学生对物流的创新创业缺乏热情。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民办高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校
1.明确物流“双创”教育理念。要不断深化高校物流“双创”教育改革,不能将“双创”教育停留在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而应将“双创”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技能,铸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进而提高物流人才的“双创”综合素质。教师应带领学生及时关注物流最新发展动态和创新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尝试为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尝试与物流企业合作举办物流“双创”教育,双方设立一定的项目基金,一是用于对获奖的创业设计进行奖励;二是为获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解决学生项目经费筹资难的困境;三是解决了物流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机制创新。(1)学生考核机制创新。建立以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元化学生考核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以某一专业课为试点,设置以品行、能力、业绩、合作、创新等多元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以论文、专利申请以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等形式进行学分置换或者免考,以此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考核。(2)教师激励机制创新。虽然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原有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诟病以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欢迎,但在各种严苛的考核机制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在教师的考核制度上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减少课时量或降低科研压力,或者针对物流“双创”教改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3.注重“双创”教学改革。(1)“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提高“双创”能力。物流“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提供平台和沃土,学科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衍生出聚焦效应、创新创业效应和扩散、发酵效应。通过竞赛,增强了民办高校、社会和企业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涌现一批优秀团队,指导教师以及创新型物流人才,形成良性的物流人才培养环境[1]。(2)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邀请物流专业企业家为主导的课堂或讲座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创新意识[2]。(3)设置交叉课程,提高物流“双创”能力。物流专业综合性与应用较强,设置物流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科技进步创新提供了新渠道,其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物流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克服了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局限,拓展了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空间[3]。(4)“通识教育”与“分类施教”相结合。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应将“创业基础”作为物流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实现物流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全覆盖,最大限度的激发物流专业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进行不同的“嵌入型”“双创”教育,邀请其他院系教师开设小型的兴趣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专长特点进行创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4.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外聘企业导师授课制,定期组织具有企业管理及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课堂、进书院开展“双创”教育,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介入物流具体业务过程,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及时跟踪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发展动态,承担更多横向课题,积极申请专利,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二)政府
“双创”教育是我国从人力大国向人力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有助于挖掘人才潜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创业潜力。政府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是学校认真落实和企业积极参与“双创”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搭建民办高校与企业“双创”教育平台,特别是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扩宽合作渠道。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检验民办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
企业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方。针对目前物流人才培养所呈现的供需不匹配的现状,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民办物流人才培养中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各种“订单班”。如“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充分体现了企业携手高校,协作共建物流“双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行动,体现了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双创”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既为国家“双创”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在大学生中g树立了良好口碑,更为企业未来创新性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四)社会
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参与是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有利推手,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承担者,应及时向公众报道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新动态和新成果,从多个角度宣传当前社会对“双创”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为高校顺利开展“双创”教育营造良好氛围[5]。
四、结语
“双创”教育是我国当下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创新型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当然,这一政策的落地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三者的参与,因此“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潘经强.竞赛效应驱动下的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5).
[2] 徐绮爽.地方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