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25 09:11: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篇1

单元整组教学”的灵魂,我认为是一个“整”字。“整”,包含编者对教材文本的整合;教师对单元整体的把握;学生对单元整体感悟以及综合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单元整组教学”整出了高度,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高度和学生人格的高度以及文本之间整合的高度。

一 “整”出教师的教学高度

编者把类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确立一个主题,形成一个专题,目的就是为了教师便于教学省时、高效,达到教育的最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对整组教材、整册教材,甚至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教材的高度上审视,才会有“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要实现“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全局的观念。这种高度来源于教师在整体上的把握和在整合上的链接。

二 “整”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篇2

苏联最先提出单元整体教学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几年单元整体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集体化、备课单元化模式,它是一种以单元划分,教师对单元主题进行合理分析,整合教学资源,探究教学资源对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同时结合教学练习内容和课程资源,有效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构成与意义,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教学方式。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教学相比,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确立依据是整体性、组合性和高效性。这些特点加强了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1)整体性。规避了传统教学注重单篇课文学习的缺点,教师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协调和整合了课文内容,以单元教学为整体,帮助学生体味课文内涵和掌握其构成,促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组合性。将教学思想理念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过渡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本着教学育人育才的实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单元整体教学以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点,将教学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其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3)高效性。单元整体教学的范围是整个单元,教学方式是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基本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拼音、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这种有序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程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苏教版第12册第12课《有趣的实验》其中一条教学目标是“品读斯帕拉捷科学家四次实验,学习课文中关于实验过程的有序生动的描写方式,并进行练笔。”该课文的延伸练笔是单元写作4《有趣的蚂蚁实验》,学生根据第12课制作类似的实验记录表,由表中的实验目的记录操作中的4次操作、猜想和结论进行写作。充分证明了这种教学方式的高效性。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和要求

单元整体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材内容。为使得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规范开展,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材内容,促使教学活动的实施更有方向性。具体实施方案是确定单元目标、分模块教学。例如对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明确其单元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人们在“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时自豪激动的心情,并结合印象深刻的场景分享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人们将太阳系中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的原因和克隆技术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养成爱科学、爱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内容,侧重教学。

(2)在单元主题基础上开展整体教学。以单元主题为教学起点,科学有效开展整体教学,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实施方案是引导学生课前积极预习,课中积极提问,自主讲读,课后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观点态度。

(3)对比前后单元的学习,提升综合素养。教师要在一个单元结束学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对比学习课程,启迪学生自主思考总结,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储存形成知识库,还要让他们体会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道德认知。

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多次探究实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

(1)小学不同年级中单元整体教学的适用性不同。单元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年级特点、学科能力等,年级特点是其最主要的组成因素,小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知识积累、学习策略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做好指导重点内容的准备。

篇3

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展开教材的编写与整合,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一大特色。如此编写教材的优势是:有利于老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制定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同时便于老师理解、分析教材内容,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的本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何为效率,它并非是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学生“理论知识、情感价值、学习方法”三方面的平衡发展,综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应用原则

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这是老师在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老师把“素质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要求老师平衡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老师的引导与W生的自主性相互结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主置,顾此失彼,忽略了老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与学”应该在一条平行线上,师生并肩前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仍然处于“首席”位置,其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二、如何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作用

1.分析语文教材,保证教学效率

教材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立足于“单元主题”,老师需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用意,从中找出“读写练习”等内容的重点,将各个独立的“单元”串起来,明确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材各个部分的内容做进一步分析,把握“单元”与“内容”两者间的结合点,把握好该单元中各部分内容的定位与作用,尤其是课文内容,要求老师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笔特点以及中心思想。基于此,以“单元主线”为中心,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层层递进,把握教学节奏,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准备。

2.“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写”,长期以来,如何平衡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老师都在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若要达成“阅读、写作”二者的相互促进,老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读写”规律,分析其“读写”心理。从人教版单元主题的教材特色来看,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在单元教学中非常突出,可见这便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阅读”的表现有二: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阅读经验,理解文本内容。其次延伸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外读物,丰富阅读内容。“写作”的表现同样有二:一是写读后感,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好记录。二是练笔,课文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单元主题,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文章写作,是阅读经验的内化与输出。

三、应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1.对比教学

例如:《白公鹅》与《白鹅》两篇课文描写的都是动物,老师可同时教学,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中白鹅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体验同样的动物,在两个作者笔下的不同描述。最后在本单元其他几篇描写动物的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喜欢的小动物以及它的特点,先用语言描述,再进行写作练习。

2.朗读替代讲解

小学课文文笔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比如,《日月潭》一文中,在学生同时理解了一些名词、成语之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月潭的美景,配合优美的音乐,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大声朗读,感受日月潭的壮丽秀美,并让学生单独朗读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进一步升华单元整体课文的思想与情怀。将分析课文的时间用来朗读,以读代讲,事半功倍,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课堂练笔

以“读书”为主题的单元教学,目的是让小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随着课文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在深化,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练笔的机会,让学生抒发感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用文字表达心中所感,在写作中加深对课文思想的领悟。

4.常规与创新的结合

常规的单元教学是首先进行口语习作,在学生有了初步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后,再回顾课文,交流感想,升华文章精神。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把“回顾升华”的部分提到“口语习作”之前,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在实现“教”的创新的同时,引领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

整体单元教学有两个主题:读写练习和内容主题。前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后者体现了人文性。在教学中,老师应把握好双课题的融合与渗透,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篇4

预习就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我们一直不够重视。我所观看到许多单篇课文的教学,是忽略学生的预习的。在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运用预习单元,能够给课堂展示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二、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终身发展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我以为最大的转变是:单篇教学更多是老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更多是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对解决自己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悟。它真正的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三、教师更要有“取舍”“设计”的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需要设计。也只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之中。比如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测,不是将一单元的生字词语罗列出来,请学生读读,而是要独具匠心地挑重点难点,设计相关练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检测。再如引领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学“独立找一找”“小组内说一说”“全班汇报”的活动方式。而这里可以设计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演一演,相互评一评,全班演一演 ,评一评的方式,学生会更加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品悟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将这种观察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大了,对老师解读教材,发现并整合资源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要求老师有“取舍”的胆气和“疏密有致”的艺术智慧。

篇5

【关键词】

小学中高年级 网络环境 语文 单元教学

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整合,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之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和互联网的融合,能够保证单元版块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语文单元教学简介

小学中高年级进行单元教学的时候,使用网络教学,能够极大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有效的将学生的思维和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通过图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是“导入主题,单元指导”“能力提升,精讲课文”“迁移知识,归纳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分为4个课型,有引入主题课、精简结合课、阅读单元课、单元写作课4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会用到,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网络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养,单元化教学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

2.提高网络环境下语文单元教学的措施

2.1四种课型的实施介绍

第一,引入主题课。引入主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进行良好的主题引入,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引入主题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单元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和目的,让学生在网络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第二,精简结合课。小学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课文是教师讲解的重点篇章,学生要进行详细的阅读训练。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同类型的文章,一般是采用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大多不能掌握具体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理解不够。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上学习相关的课程,对于精读课文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略读课文,学生可以观看教学视频,提高自己的认识程度。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教学模式,进行创设情境,相关知识的回顾,展示相关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复习检测等。

第三,单元阅读课。单元阅读课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立体化的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首先教师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拓展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能够从正面和侧面了解文章的构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在总结课上,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模型,进行阅读深入和课外知识的延伸,深化语文教学的成果和范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四,单元写作课。学生通过单元阅读课进行了知识的汇总,使用文字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是语文教学的升华和延伸。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使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的素材,并且有详细的文体的介绍和写作方法。学生开始可以按照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模拟写作,然后熟能生巧,进行创新型写作。

2.2使用网络建立合适的情境

小学高年级学生毕竟还处在启蒙阶段,对很多的事情没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能依靠眼睛看到的表象,丰富自己的认知。教师要使用网络建立合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提高文字的理解能力。在单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本学期教材的特点,和相关问题的分类。按照一定的知识框架,将文体分为不同的单元,教师详细讲述每个单元之间的不同和联系,从而加强语文学习的连贯性。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塑造课文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进行诗词《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营造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三月的某天,李白和他的朋友在黄鹤楼一一送别,并且进行了相互鼓励,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在教室中营造了这种场景,学生很容易被送别的气氛感染,自觉地领会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动画视频的制作,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动画展示给所有的学生,教师给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

2.3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极强的求知欲中,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非常好奇,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本剧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表演形式之一,学生自由结组,使用多媒体营造表演的氛围,参观网络上相关的表演视频,然后制定小组的表演形式。学生可以进行课本情节的表演,也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丰富了表演的情节。教师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表演。学生需要视频支持的时候,教师要积极给学生提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减少表演的障碍。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语文学习,不但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还能够深层次的揣摩文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 语】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使用互联网,结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特点,进行二者的融合。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大概的脉络,让学生有整体上的了解。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自觉使用互联网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信息能力和语文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指导融入的意义

1、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不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作文中存在着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等普遍性现象。学生阅读量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感到写作文困难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训练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

2、以读促写,从阅读教学中迁移、转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课文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把这当做"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之后,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出感情。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阅读和写作两种学习中实现互补,形成良性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训练都可以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一箭双雕。

3、勤说多写,激发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说话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一到写作文时却思路不明,条理不清,不知道说什么、写什么。因此,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先说后写,即在平时就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写作文时,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平时积累的素材通过语言叙述,边说边写。为此,我们建立了小组,在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演讲,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事情讲出来,可以是自己的见闻,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改变的小故事,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还可以是所学课文的续编......只要是学生想说的就可以。周而复始,学生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写什么,降低了写作难度,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指导融入的具体措施

想要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整合教学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做到尽职尽责,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在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来,而不是将阅读和写作当做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说阅读的本质是一种知识获取方式,目的是为了对知识进行应用,而写作作为一种知识应用方式,是需要借助阅读来实现的。因此,如果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那么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从学生的写作训练入手,再辅以阅读能力培养,通过自作练习形式来达到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可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整合教学方法。

1、文章改写。就是在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加工和改造。可以改变体裁,可以改变人称,也可以改变表达方式。比如:《赵州桥》这一课,它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向我们介绍了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独特的建筑特点。那么在写作训练中,第一,可以用"我"的口吻去叙述,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会更加生动;第二,还可以改成导游解说词,也能很好地激起同学们说话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另外,还可以把古诗、现代诗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2、文章补写。补写也可以说是补白。补的是课文中有意不写,或者写得比较简略的内容。它需要透彻地领悟课文内容以及铺垫、暗示和照应等写法,并通过想象与描写才能完成。比如:《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文中说智慧的女儿引导三个青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一回顾他们十年的经历时,只是说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因此,感到幸福。但是,他们是怎样在外边历尽艰辛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又是怎样用自己的所学,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的?文章里没有具体地写,这就留下了一个"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老师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写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出来,从而起到获得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

3、文章续写。有的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如《景阳冈上颂英雄》一文,是对《景阳冈》一课的续写。课文把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事写得形象具体,突出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的英雄性格。文章结尾说武松打死老虎后,已筋疲力尽,往前走怕再遇到老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那么天色已黑,武松挨下冈来必会再次经过冈下的旅店,但是此武松已非彼武松也,他已没有了上冈前的神勇,而是"手脚酥软",踉踉跄跄,满身是血,那么店里的人看到这样一个武松会有什么反应?当人们知道武松打虎以后又有怎样的表现?这些都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并能激起同学们想象的兴趣。因此,学生写作《景阳冈上颂英雄》、《夜宿客栈》、《武松夜下景阳冈》等续写故事都写得非常精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用眼睛去体验文本,用诵读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用大脑去思考,用文字去表达自我。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目的,真正做到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篇7

主题阅读是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开展的课外阅读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外阅读与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程度,有效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主题阅读概述

主题阅读就是通过明确的阅读主题,围绕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开展的阅读活动。主题阅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初通过对文章关键词进行提取的静态形式开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根据课堂具体内容开展的动态形式。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书本、同学及教师的沟通自主选择阅读的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主题阅读,在进行主题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开放性的基础原则,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具体方法

1.整合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主题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的内容,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基础材料,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发展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通过特定主题的设定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如教师在教授《称象》一文的时候,可以把曹冲作为阅读的主题,通过对其相关资料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结合教学单元主题,开展主题阅读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单元主题作为阅读主题,通过对相同类别的文章进行总结,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思路。如在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人教版六年级的第四单元)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单位,开展课外名著的主题阅读活动。例如通过“名著世界”的主题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校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同学之间的互相借阅等形式进行名著阅读。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对自己阅读的名著进行总结,表达自己阅读名著之后的感受,自己最喜欢哪本名著、哪个作者等,通过学生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3.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过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情景,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料等方法,点明主题,提高学生的感染能力。例如在教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的具体状况、倾斜角度等实际状况,通过将其图片悬挂在教室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通过视频播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了解这一物理现象。这种情景带入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题阅读兴趣。

4.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主题阅读内涵的理解能力。主题阅读主要是通过对文章进行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与内涵。教师在实际阅读课堂中,要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模式,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如在进行《触摸春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闭着眼睛感受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与感受,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深切地感觉到盲童的内心情感。

5.根据生活情景,设置阅读主题。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学资源与生活案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我国传统民俗、假日等生活元素开展主题阅读。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端午”主题阅读,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追根溯源,了解其历史知识、关键人物、相关诗词及端午民俗等,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得出端午节的关键人物是屈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屈原著有《离骚》等经典诗词等相关知识。这样具有民族性质的主题阅读间接地起到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为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可以通过特定的主体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的知识累积程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主题阅读模式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浓重的民族精神、高质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手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单元主题;整体教学;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原来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练习为重点编写的,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单篇课文为单位,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独立的,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设计,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以至于单篇课文和单元整体联系不紧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散的、凌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课堂低效的现状。

一、实践“单元主题整体教学”的背景

现行的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一组教材都以单元主题合理安排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教材变了,我们就不能仍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逐课去教,学生逐课去学,否则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都将是浮光掠影。

单元主题教学在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定义,它是一种教学意识形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单元主题教学是主题单元为平台的备课与教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单元主题教学是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结合,添加外界知识体系,系统整合教师备课与教学,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二、“单元主题整体教学”的实践策略

目标导向对一堂课来说很重要,对于整个单元,就更显得重要了。

我们以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为例,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实践,我深刻感受到,进行单元目标导向意义重大。从整体感知单元,让学生了解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掌握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疑惑点又是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

我们将“单元整体感悟”独立成一个课时,激趣、导学、引读,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树立了“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激趣――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过去的课堂中,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激趣导入,引出新课:“同学们,作者去山中访问哪位朋友呢?”谈一谈以后,我们就揭题《山中访友》。单元整体感悟,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渗透。教引导学生联系亲身经历和体验,为整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单元主题整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保持长久的作用而贯穿始终,对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有效的催化作用。单元主题整体教学是贯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意识,唤起学生对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好奇心,并对其进一步挖掘和感受体验。单元主题整体教学是以和学生聊谈的形式出现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消除隔阂,使得学生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与老师沟通,这可以让老师根据学生个人情况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导学――读好导语,确立目标

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航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单元导语,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教师更要利用好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来制定单元学习目标。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读出思考,读出目标。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学生更增添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增添了一份阅读期盼。在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3.引读――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引读,让学生粗读整个单元的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内容,从整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只要掌握好引读的度,就可以加深对整组课文的感受。引读,与整组课文接触,不仅仅接触语言文字,还可以欣赏插图,交流感受和体会。

篇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新教育改革理念下,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都展开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建设内容丰富多样、可以便捷地访问、有效地运用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库,成了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完成的现实任务。

一、转变理念,用技术学习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不仅是一种实施教学流程的手段,更应该是“教”与“学”中学生思维碰撞的源头和实施课外探究的纽带。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李梁教授提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从“向技术学习”转型为“用技术学习”,不能片面地将媒体技术视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而是让多媒体技术升华为一种“灵动”的具有生命力的传递桥梁,成为课堂教学的“左右手”。“向技术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被动接受的,教师被动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被动情境中只能是被动接受。而“用技术学习”充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力。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就是要“用技术学习”,可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媒体技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展示教师教学的独特魅力。

二、概念呈现,理解整合

课程资源也可以说是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和与教学相关信息资源,包括“教”与“学”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可以是校内资源,也可是校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库,需要教师将教材知识资源和大量的非教材资源整合起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必备条件,建设成立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库。教师要正确地树立合理、科学的观念,促使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达到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下,教师可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制作大量剪报、图文、图像、视频信息以及微课录制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整合这些材料就可组建一个小的资料库。逐步完善,使它成为容量大、内容充裕的语文教学资源库,这样既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又方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与学中交流、探究,为教师使用课程资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

三、整合资源,建立成库

语文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个从知识点到素材资料的捕捉、积累,再到素材资源整合过程。教师就某一类型或单元主题挖掘教材,寻找与这一类型或单元主题相关联的知识、素材,包含文本知识点、下载搜集的图片、PPT课件和Flash资料,丰富教材内容,以及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从而形成与语文教学相匹配的、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整合大量素材、资源,建立这一知识类型或单元主题的课程资源库。不过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水平不同,在建立语文某一类型或单元主题的资源库时,教师要考虑这些因素,决定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确立课程资源建立的深度和广度。低年级学生从兴趣着眼,建立以形象、直观为主的语文教学资源库。在素材收集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形象性思维的资源,确立选择富有“儿童化”的语文学习资源。高年级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建立课程资源库时相关知识的范围要广泛,注重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教学辅助素材更要注重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大拓展、延伸素材所占的比重。

四、梳理归纳,分类整合

针对语文课程资源容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类型和主题择取,对大量的文本文献类资源、超文本的教学资源、图片、音视频、微课等进行必要、合理的梳理和归纳,建设成立主题鲜明、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延伸有度的课程资源,切实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搜索和择取,即为教师节约了大量时间,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反复使用。由于资源库中的资源充裕丰富,数量多、品种全、形式多样,教师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取舍资料,这样建立者再根据使用频率、与课程知识的关联程度、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分类成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进而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便于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运用,并进行深层的探究和体验。五、有效使用,促进教学媒体教学应以积极思想为导向,通过语文课堂上具体的教学案例,利用编码和解码的方法,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选择有用的教学素材建数据库,并把文本语言多媒体化,让课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资源内容的丰富多彩,呈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原创语文教学资源中优秀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师将资源的使用和语文教学实际相整合,着重整理一些优质资源。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需求,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自学需要,有效地使用资源,促使资源的使用既迎合教材特点,适合教师特色,又在学科性和实用性上有效地贴近和满足教学需求。总之,增强师生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让教师研发的语文教学资源既能体现语文知识、文学特点和学生需求,又能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况,也使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时,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对资源进行取舍,巧妙设计运用,使语文课程资源库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有效教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18

“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对一个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巩固,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向学生生活扩展延伸。它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在整个单元内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往往被简单地作为练习指导来处理,其内涵与亮点都无法显现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语文园地”融入单元整组教学中进行整合教学呢?带着这一研究主题,我们成立了课题组,以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为例,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了研究。一轮研究下来,我们发现“语文园地”的课堂教学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相反很有意思,很有研究意义。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将“语文园地”与单元整组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呢?

一、走进“园地”,了解编写意图

二年级“语文园地”,紧扣单元主题,创设了五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有四个单元有“宽带网”。第一学段教材的编排都遵循这一体例。随年级增高,教材增补其他一些内容。

(一)“我的发现”

从栏目的名称就能体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二年级“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主要安排了汉字特点以及构字规律的发现,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另外,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词语间联系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我的发现”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差异,提倡分层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过早地把发现结果告诉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

(二)“日积月累”

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胸藏万汇”,只有把大量的词汇熟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二年级的“日积月累”是“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栏目,增添了能凸显中华文化的、与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名言等内容,是经典中的精华。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板块,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资源,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积月累”的教学,教师要帮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引导学生在复习已学字词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要求动笔的题目,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读、背的短文、儿歌,不要分析讲解;要鼓励学生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三)“口语交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二年级口语交际的培养目标,即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二年级教材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题:一是自然风光类,如上册园地一中的“秋游”;二是风土人情类,如下册园地三中的“夸家乡”;三是科普类,如上册园地七中的“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四是日常生活类,如上册园地四中的“应该听谁的”。对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上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可以是情境式、双向互动式、讨论式、解说式等。口语交际教学还要带领孩子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四)“展示台”

“展示台”既为学生提供不断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又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凭借。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展示台”,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书签、贺卡,自己写的儿歌、画的图画;《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成果、收集到的北京风景明信片以及自己的文艺才能。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二是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教材就是以这些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教材展示的内容只是个例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更换或补充展示内容,要把选择展示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宽带网”

“宽带网”是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新增的一个栏目。其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与本组专题相关的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使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全册安排了四次“宽带网”,每次内容基本都有“资料补充”和“拓展要求”两大板块。资料补充主要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对这一部分只要求能阅读;拓展性要求的提出,则体现一种弹性。教学时,通常是先布置资料收集,再交流收集所得的 资料。因“宽带网”的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所以资料的收集除了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布置,也可结合单元中课文的学习先行提出。如果因条件所限,学生难以收集到资料,教师可提供一些相关材料,以体现“宽带网”引导探究性学习、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的初衷。

二、结合“园地”,定位整组教学目标

“单元整组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语文园地”是单元整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整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教师必须细读整组教材,不仅研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语文园地”的整体,定位整组单元教学目标,并紧扣目标展开整个单元的教学。

(一)定位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

“语文园地”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置于每个单元的最后,是作为一个巩固学生学习的过程,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重要部分。它的编排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位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语言积累。“日积月累”中编排的词语、句子、名言、诗词等往往与单元的文本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应贯穿在整组课文甚至整个语文教学中,随文拓展、积少成多。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读写说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内容应更加贴近生活,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语文。

(二)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例举

下面以二年级下册第一组“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为例来说一谈单元整组教学目标的确定。

导语: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天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

口语交际:交流“春天里的发现”。

展示台展示的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等。

在细读整组课文,精选教学内容后,将本单元目标定位如下:

1.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认识“羞”“遮”等38个生字,会写会用“脱”“冻”等39个生字。

2.在识字中,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汉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3.理解本单元的新词,继续积累词句,认识比喻句,丰富语言。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第二两课和《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产生观察春天、探究春天奥秘的兴趣,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理解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6.产生观察春天、说说春天、用笔描绘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乐于与人交流学习成果,在交流和展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春天比较熟悉。我们细读整组教材,制定单元目标,能更好地把握文本,更好地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春天,从而能说春天、写春天。

三、前勾后连,整合“园地”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前后教学内容互相照应、融为一体。“语文园地”的教学并不一定要安排到单元教学的最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前勾后联,动态安排,这也是最有效的练习方式。所谓“前勾后联”,就是把“语文园地”中不同的板块内容通过一定方式与整个单元各教学内容进行前后衔接、彼此渗透、有效组合,从而发挥它最大的教学价值。

(一)园地与课文之间的有机勾连

一般来说,园地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如,二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一共有四篇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是“春天里的发现”,展示台展示的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自己的书画作品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文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这样安排:先学第一课《找春天》,并简单阅读选学课文《春的消息》。在领略春天美景图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画画自己眼里、心中的春天。学完《古诗两首》,让学生课外去搜集赞美春天的古诗或名句,学习“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背背”。这些既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学习,也为“展示台”的交流作准备。学完《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后学习“语文园地”中的“我会说”。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不少关于春天的信息,充分感受了春天的美好,这时肯定有想去领略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念头。这时,就可以安排口语交际的教学和展示台的交流内容。这样,课外的学习就自然成了课内学习的重要补充,给语文学习打造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同样的,《语文园地四》《语文园地五》《语文园地七》,也可以在单元整组考虑中,安排落实园地与课文学习的整合练习,这样的学习省时、高效。

(二)园地各板块之间的内在整合

“语文园地”不仅与本单元的其他组成部分有密切联系,自身各板块之间也有内在联系。虽然每道题目看似独立,但是教学中还应充分挖掘各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环扣一环。二年级下册园地中关于认字的内容比较多,可找准它们的联系点进行整合。如“我的发现”中识字学词的方法就会在“日积月累” 中得到巩固与运用。“口语交际”的学习可以在“日积月累”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如,《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的整合教学。

1.复习本组课文: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多么美好!在第三单元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看到了(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繁华热闹)的北京城。

2.学习“日积月累”“我会读”部分《敕勒歌》:孩子们,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让咱们一起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旅行吧!

(学习《敕勒歌》,学后欣赏 “牛羊成群的大草原” 配乐视频)

出示欣赏前提醒:要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的具体情况,并用上这样的句子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我看到了( )的( )。” (学生交流草原的景象)

3.学习“日积月累”“我会填”部分。

(1)发现规律。

明亮的( ) 绚丽多彩的( )

繁华的( ) 川流不息的( )

茂密的( ) 风光秀丽的( )

(2)延伸拓展。

①用上这样的词组来说: 的 。

②用句式:“ 有 的 ”说一句完整的话。

活动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大家交到了许许多多的朋友,现在就让我们和朋友一起继续旅行吧!

(3) 口语交际:欣赏了那么多地方的风光,咱们也来介绍我们的家乡!

(学习口语交际课《夸家乡》,引导孩子们用上自己喜欢的语句来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

最基本句式:我的家乡在 ,那里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

因为有了“日积月累”前几个环节的铺垫,在介绍家乡时孩子们能用上“日积月累”的词语、句式侃侃而谈,并能自己扩充想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板块整合教学,互相借力,学用结合,使“语文园地”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练兵场。

四、拓展延伸,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语文园地”是对一个阶段学习中出现的知识点的梳理和整合,更是抛砖引玉,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它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教学时,要以“语文园地”为依据,结合整组教学,设计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一学段的“语文园地”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我的发现”中,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组词的不同特点。教学可从学生的名字入手,让学生观察班级中同伴的名字,调动知识储备,并运用到课堂中。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加乐意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我们还可以把游戏引入展示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展示自我。如,教学二年级一册《语文园地二》的“查字典擂台”“开个故事会”,可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后进行,引导孩子了解雷锋,寻找身边的小雷锋,利用班队课,举行班级故事秀,讲讲身边的雷锋。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园地五要求收集气象谚语。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 “生活气象知多少”等有趣的小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和家长一起拍摄的照片,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气象故事……这些,他们兴趣浓厚,课外时间都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的事情,这样使园地知识和单元整组教学美丽相约。

“语文园地”是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积累、运用、拓展的重要阵地,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树立学生学习自信的重要舞台。让我们走进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单元整组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园地”创建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在语文的天地里快乐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吕冬云.“语文园地”教学模式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01.

[2] 杨飞霞.小学“语文园地”常态教学基本模式[J].小学语文,2010.03.

篇11

一、 引言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小学语文课本的设计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既有精美动人的文字,又有精心设计的插图,还有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学习泡泡”。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直观、充满着趣味的图画、文字和“学习泡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提问,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当学生打开小学语文教材时,会被书中图文并茂的内容深深吸引。看着书中精美的插图、思考着“学习泡泡”中巧妙地提问、听着老师对课文深情的朗读和讲解,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泡泡”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认真思考“学习泡泡”的提问,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学习泡泡”的出现可以明显的帮助学生将较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将较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利于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首先,“学习泡泡”与课文的有机结合利于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很多学生对文字的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根据小学生比较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习泡泡”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解《我选我》这篇文章前,可以指导学生在看完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思考“学习泡泡”中的问题“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带着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文章中,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来寻求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其次,“学习泡泡”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利于教师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插图,更出现了许多贴近生活、极富情趣、紧密结合教材的“学习泡泡”。教学中对“学习泡泡”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解《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充分结合“学习泡泡”中的提问,问学生:为什么“冒”用得真好?这种结合“学习泡泡”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难点简化,使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将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理解课文。

最后,“学习泡泡”的使用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泡泡”生动、形象的提问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利用提问完成对课文的总结,让学生自己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讲解《画杨桃》这课时,利用“学习泡泡”中“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一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对文章做出总结。

2.2 认真分析、思考“学习泡泡”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现象力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学习泡泡”中的问题时,要注意对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教会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认真分析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本单元的重点进行训练,通过不同的“学习泡泡”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能坚持长期、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与思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学习泡泡”——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面对这篇有趣的课文和这样意义深远的提问让学生带着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总结文章的主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于不同文段、不同章节的“学习泡泡”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体会出作者文字描写的优美诗情画意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泡泡”表面的问题来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内容。因此,让学生反复、细致的思考问题有助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小木偶的故事》这可中的最后出现的“学习泡泡”——在小木偶身上,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篇故事续写下去。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编写出各种各样的故事结局,令老师和同学都耳目一新。

2.3 深入理解“学习泡泡”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泡泡”这一直观的训练手段来完成。诚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只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让小学生从简单的说几句话发展到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一段意思连贯、重点突出的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例如:同样还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可以利用“学习泡泡”中的提问,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表述出来。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依赖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而忽略了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得课堂缺乏活跃性,学生更是思维定向,缺乏创新精神。这既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12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