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5 09:11: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计学因素分析

篇1

【关键词】

学生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校园文明的不断变化,加入学生组织普及化。目前国内外对凝聚力的研究群体主要针对运动团体和军事团体,学校团体较少涉及。对于影响因素涉及了人际关系、凝聚力结构、 组织情境、心理满足等内外部因素。而这些结论较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获得,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增强组织凝聚力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组织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学生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本文选择学生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对于学生组织凝聚力的认知,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

1.2 研究目的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上的认知差异,以不同人口学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类型)为自变量,学生组织凝聚力为因变量,探讨基于大学生评价的组织凝聚力总体及各特征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分为以下八个维度:个人动机、领导者、组织管理、组织规模、组织文化、进入组织难度、外部竞争、学校支持。

1.3 数据收集

我们选取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登记的7个学生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纵向选择校际和院级组织,横向选择涉及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组织的学生组织作为样本。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分,收回276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247分,有效率为总问卷数82.3% 。

2 文献回顾

对于影响凝聚力的因素,国外学者主要把它归结为三大方面:一是影响凝聚力的人际因素,二是影响凝聚力的结构因素,三是影响凝聚力的组织和情境因素。此外,Hogg(1992)在回顾文献后,总结凝聚力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及其一致性、互动、群体氛围、外部威胁、成功/奖励等。国内学者关于影响群体凝聚力因素研究结论较难统一。如王重鸣(2001)指出,影响群体凝聚力主要取决于群体的构成与规模、群体领导方式和外部竞争以及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等方面。杨士魁(2003)指出,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群体目标的一致性、管理模式的科学性、群体地位的影响性、互相交流的经常性。李海(2009)分析得出影响组织凝聚力的因素包括个体、团体、组织和社会四个层次。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凝聚力影响因素的认识是一个由单一到全面,逐渐完善的过程。

3 问卷信度和效度

3.1 问卷信度分析

在李克特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a”系数。如果一个量表的信度愈高,表示量表愈稳定。结果见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 0.75 以上,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2 问卷效度分析

问卷的效度是指测验或量表的题具有适当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反应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本问卷的题项,来源于文献分析和访谈法,采用专家评判法对其内容效度进行有效鉴定。最后,在预测后还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验证题项。因此,本问卷的效度是有保证的。

4 数据分析

4.1 基于大学生评价的学生组织凝聚力总体特征的描述

由表可知:

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在个人动机,领导着,组织管理,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组织文化,学校支持得分均>3,外部竞争微

4.2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的描述

(1)男生在个人动机,领导者,组织管理,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和外部竞争六个维度,均值均大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加重视以上维度。而女生则对组织文化和学校支持更为看重。

(2)男生在以上八个因子的标准差均大于女生,说明男生的集中趋势弱,个体差异强,存在显著性差别。

4.3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的描述

由表可知:

对比高年级学生,新生在个人动机,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程度,组织文化,外部竞争和学校支持六个因子均值较大,而对于领导者和组织管理均值较小。深究原因,发现,在经过大学一年级过后,学生对于组织规模,进入组织难度,外部竞争,和学校支持的重要性降低,而更为重视组织的管理和领导者。

4.4 是否担任干部大学生对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的描述

由表可知:

是否担任干部对于学生组织凝聚力的看法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性差别。

5 研究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组织凝聚力特征在性别、年级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而在学生干部经历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 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男生在班级凝聚力总体评价均分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更重视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唐颖(2008)在研究中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男生比女生更多存在团体参与、自尊实现、对前途的信心、朋友的数量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男生对集体参与有更重要的认知。

(2)年级差异: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班级凝聚力总体及各个子维度评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年级大学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其它年级大学生。唐燕(2007)年在研究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减少。本研究认为,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开始加重,学生的重心由参加活动转移到学业上。

(3)学生干部经历差异:本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大学生在管理支持和团队业绩维度上的评价均分不显著性差异。与以往研究不同。可认为在现阶段,学生干部对学生组织凝聚力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74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27-02

Behavior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AO Xingyong, LI Yingchun, RUAN Lia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behavior problem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809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 was 16.6%. Mea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than those in female for the factors of conduct disorder,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in mean scores of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amo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The mean scor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both in psychosomatic disorder and anxiet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wer fostered children in family, poor health of children, negative appraisal for children and scolding/humiliating children by parents/guardians frequently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ehavior problems. Conclusion Some behavior problems exist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relevant psycho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s health.

【Key words】 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农村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留守儿童”群体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农村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农村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皖南地区某县3所农村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09份。其中男生492名,平均年龄(9.98±1.57)岁;女生317名,平均年龄(10.20±1.54)岁。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员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学生经过统一培训后担任。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监护人及家庭基本状况、教育方式、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等。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信息由目前的监护人提供。

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1]是儿童行为问题筛查中应用很广泛的量表。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0~3四级评分法。可归纳为6个因子即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本次研究以被调查儿童行为量表有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常模2个标准差即评价为异常[2]。

1.3 资料处理 采用Epi 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0.0软件完成数据t检验、方差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与常模[2]比较显示,有行为异常者134例,异常检出率为16.6%,其中男生80例,女生54例,行为异常检出率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72)。各种行为问题按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焦虑57例(7.0%)、冲动-多动48例(5.9%)、多动指数43例(5.3%)、学习问题36例(4.4%)、心身障碍32例(4.0%)、品行问题26例(3.2%)。

2.2 不同性别学龄期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对不同性别儿童各个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4个因子的得分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学龄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将不同年级学生各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3个因子上年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有162人,占总调查儿童的20.02%。“留守儿童”有行为异常者34人,检出率为20.99%,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9,P=0.090)。进一步对2类儿童行为各因子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在心身障碍和焦虑因子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行为异常与否为因变量,将儿童与监护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方式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将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向前引入法,纳入回归方程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家庭抚养儿童数、被调查儿童健康状况、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4个变量,见表4。

3 讨论

行为问题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并可延续和发展为成年期心身障碍或疾病。儿童行为检出率为5%~30%[3-4]。本次利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对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农村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6%,高于国内陈虹等[5]以同一量表在大连市的调查结果(11.27%),符合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城市儿童的规律。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男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与苏林雁等[6]和范娟等[2]的报道基本一致。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学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0.02%,比例较高。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因子进行比较,显示“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身障碍和焦虑问题。提示缺乏正常亲子的监护可能导致该群体的心理负荷增加。王东宇等[7]通过对中学生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由于正常监护的缺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肥胖比例已经达到12%-20%,肥胖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时期的肥胖也极易延续到成年,引起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中学生肥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肥胖发生几率,给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从大同市机车厂中学1086名学生中,根据体检结果,参照WHO推荐的NCHS标准:按性别、身高、体重超过相应标准的20% ~ 29%为轻度肥胖, 超过30% ~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选取150名肥胖者,其中81名为男生,69名女生做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事先设计两份问卷调查表,学生调查表和家长监督调查表。学生调查表主要内容:饮食习惯(饮食的速度、喜好食物、饱食程度),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看电视),体育锻炼(运动方式、运动量、时间)、身高和体重(出生时,父母)。家长监督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是家长对干预提案的实施过程的监督记录:控制饮食(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能量摄入量)、体育锻炼(远动方式、远动量、持续时间)、心理行为干预。

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特别是家长监督干预方案实施的调查表。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肥胖因素的分析

2.1 统计的数据分析根据1086名中学生体检结果,参照WHO推荐的NCHS标准,统计学生体重情况分布表,如下:

表1 体重情况分布表

2.2 肥胖因素

2.2.1 遗传因素在统计数据中,肥胖学生中有46.3%的父母或父母一方肥胖。据相关研究结果,肥胖有高度遗传性,肥胖学生往往有家族发病史。肥胖双亲的后生肥胖者约占70%~80%。双亲之一肥胖,其后生肥胖者约占40%~50%,正常双亲的后生肥胖者约10%~14%。

2.2.2饮食习惯在统计数据中,63.2%的肥胖学生饮食习惯不好。经常暴饮暴食,每餐主食太多,摄入热量过高; 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喜吃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不爱吃蔬菜和水果。

2.2.3 运动量少在统计数据中,76.8%的肥胖学生不喜欢运动,运动方式简单,运动量少,使得体内热量消耗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干预提案

3.1 饮食控制

3.1.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对饮食时间、速度和饮食量进行记录,通过干预,改变暴食暴饮,进食快、吃零食等不好习惯,通过饮食控制,养成不偏食,不吃零食,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节制等良好的饮食习惯。

3.1.2 控制每日的能量摄入量在不影响身体健康,每天所需的最低能量摄入量不低于1000~1500kcal的前提下,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5%;控制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应占到总能量的25%。

3.1.3 营养均衡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体、脑成长的关键期,所以充足、合理的营养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可分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2 加强运动

3.2.1 运动方式选择一些全身肌肉都参加的有氧运动,这样才能燃烧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

3.3 心理行为干预对于学生减肥,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也很重要。肥胖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有自卑感。因此,家长首先让孩子认识减肥的重要性和可实现性,其次在减肥过程中多点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勇气去减肥。采用系统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等矫正技术对学生的饮食和运动进行管理。

4 结果分析

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通过对干预后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表2内容:

表2 干预后体重情况分布表

由上述可知,通过饮食控制、加强运动和心理行为干预,学生肥胖比例有所降低。但是减肥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凯,林加斌,项跃林,宋显相.温州市鹿城区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安徽医药, 2009, (02) .

[2]黄永良.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服用绿茶多酚配合运动对部分相关指标的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09).

[3]方今女,等。青少年肥胖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2(06) .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0例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的全部资料,男33例,女27例,年龄5个月~13岁,平均年龄(2.5±3.4)岁,所有患儿均在应用抗生素72 h后出现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量多、排便次数多,严重者有发热、腹部不适、里急后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排除食物中毒、沙门菌肠炎、菌痢、慢性肠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泻症状。

1.2 治疗方法

药学干预方法①采用监测-培训-计划的干预模式,对医院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种类等进行监测,通过对医生进行培训,提高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对医生使用抗生素进行严格的监控,如年初做年度计划表,制定预期使用数量,②积极为患儿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③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健康宣教,使患儿家属能够理智的对待患儿病情,信任医生,如非必要不要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提高对抗生素的认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用单因素χ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单因素分析情况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与发病年龄、病情、微生态制剂使用、抗生素种类、住院天数、血中性粒细胞、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联合应用和激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病年龄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危险因素,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药学干预前后效果比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