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1: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代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日渐茁壮,旅游业已被许多国家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业的格局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古镇多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源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同时古镇蕴藏的商机也造成传统元素流失,“现代古镇”出现。目前,国外对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相关利益者、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国内古镇旅游研究,从最初对古镇旅游存在的初步探索过渡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问题,再进一步探讨古镇旅游先关利益主体和旅游地区域竞合的问题。在当前古镇旅游形式严峻的状况下,如何以保护固有文化为基点合理性开发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便成为了新一轮探讨的话题。
一、古镇旅游传统元素概述
(一)古镇旅游传统元素保持的内涵
传统元素作为构成古镇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保持传统元素变得尤为重要。保持古镇传统元素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中华人民尊重自然、尊重我国固有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本心的一种遵守,表达不会因为现实利益驱动而随意破坏遗产的纯真初衷。重视古镇旅游中的传统元素,对内而言,是国人尊重千百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对外而言,是向外传播我国文化,彰显我国的精、气、神,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以一种全新的途径提升我国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古镇旅游传统元素的特点
古镇传统元素多表现在格局构造、建筑特色、民俗风情方面。江南古镇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加上经过密切、长期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形成了这一无法比拟与替代的独特文化以及水纹建筑布局。水、桥、廊、街巷、居民建筑则构成了江南古镇建筑的基本元素,整体空间布局上多与河网协调分布。天、水、阁、人构造出婉约的形态,营造出的宁静的氛围也正是游客想通过古镇旅游这一途径获得的感受。
二、古镇旅游传统元素保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效益
古镇以其自身特色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古镇旅游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活动,就主体效益而言,可见的有游客在古镇景区直接拉动的消费(如餐饮、纪念品购买等)。除此之外,古镇旅游还拉动了交通、餐饮、购物等方面经济变化。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旅游收入极为可观且呈现上升趋势。
(二)社会效益
具有特色的古镇总是能够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旅游所带动的效益是极大的,旅游业从上游到下游有众多产业模块,旅游一条线提供了多方的职位空缺,促进了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独有特色的帮助。同时,在旅游促进下还有众多专业由此产生,对教育知识也起了拓展作用。
(三)文化效益
古镇之所以“古”,是因为它经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却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形态或意识。千百年的发展,风景变了、人文变了,而它却在历史长河的塑造中更具有底蕴的美。它的一行一态都是文化美的写照,而它的存在成为了众多设计者考究的依据;那些从古流传至今的不朽诗句则成为了古今学者考量的精品。
(四)生态效益
随着中国的日渐强盛,在国际威望的提高,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并不是单纯的谋求经济的发展,“品质”成了发展中重点考虑的一个关键点。古镇在历来的开发与发展中都考虑生态效益这一重要要素,以生态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在响应了国家方针号召的同时也成为保持古镇活力永驻的突破点。
三、浙江西塘古镇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西塘镇且被誉为“浙江省中心镇”的西塘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塘古镇交通极其方便,有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乘坐汽车、高铁、火车均能到达,同时周边三大机场毗邻。西塘镇依托旅游业,全力打造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资引进等逐年增长,旅游业票房也是逐年增加。
(一)产品特色不够鲜明
西塘古镇的品牌建设缺乏规划,品牌认识和品牌定位模糊不清。西塘古镇的主要特色为桥多、弄多、廊棚多,这也成为西塘旅游对外主打的元素,但对于水乡江南而言,这一特色并不鲜明,没有极大的竞争力。由于地处江南,各旅游地提供的纪念品具有同质性,而价格又有所出入,导致产品没有自身独特性,市场竞争力弱,产品替代性强。
(二)游客吸引力还欠佳
中国古代园林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自然山水式园林”,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中国古代园林的最高境界是“m由人作,宛自天开”。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简况
商周时代,初期造园阶段园林的形式是囿。春秋战国时期,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并开始模仿自然山水,人为造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发展转折时期,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及文学艺术的探求,使园林风格崇尚自然,促进了园林艺术的转变。贵族官僚的私家园林表现出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而文人名士的园林则表现出归隐山林、追求怡性畅情的倾向。
唐宋时期,园林已达到成熟阶段,这时期的园林除为满足居憩游的功能之外,人们已更注重园林陶冶情性、抒发襟怀的功效。珍奇花木,满园皆是,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明清时期,园林则已多是溶豪壮、雅逸、俗乐于一体,造园已达到“意境高超,笔法简练”的高度。这一时期文人著书立说成为一种时尚,多有刊行问世讨论园林问题的鸿篇巨作。这些专职从业文人和工匠出身的造园师汇合成一股新的推动力量,激发了造园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近现代时期,中国古代园林已然开始衰微,同时自然风景区便于开始凸显。中国古代园林的萌生和发达,完全是为当时帝王、官宦、富商和文人服务的,用人工的办法来完成所谓“非常之观”,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在近现代社会里,人们思想改变了,交通发达了,回归自然成为可能。人们以极大的热情要求寻访自然风景和自然风景区。因此中国古代园林的衰微也是必然的了。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化艺术特征
(一)造园强调“师法自然”,顺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同时也强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要求,高于自然,融于自然。造园力求在总体布局、组合上要合乎自然,每个山水景象要合乎自然规律,分隔空间强调融于自然,园林建筑强调顺应自然,树木花卉强调表现自然等。
(二)刻意表现自然式山水风景的特点,园林布局有定法而无定式。我国古代园林深受我国文化传统和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寄情于景的特点,以客观存在的山水为范本,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将真山抽象化、典型化缩移摹写,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实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在整体布局上,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形胜,在空间处理上,则追求分割、通连、伸缩、虚实等手法,使大者不感其旷,小者不觉其促。
(三)创造出一种可以游玩、可以居住、可以聚会的生活空间环境。园林是根据现实之中的实物实景,并依照自己的理想建造出来。是古人为满足寄情山水、雅好自然的需要而创造的最佳生态环境。历代官宦、文人也都把园林作为修身养性、隐居生活及怡养天年的最佳环境。
(四)追求“生境”、“画境”、“意境”三种境界。中国古代园林最突出的特色并不仅仅在于巧妙、精湛的规划设计,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意味,也就是意境文化。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著作《美学与意境》当中说道:中国园林无论是借景,对景,隔景还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园林文化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是物化了的文化伦理和审美意识,能够形象地传达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特征。
中国古代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最初的囿,老子的“自然而然,无为而治”、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的隐逸风格,以及唐宋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明清的精雕细琢、意境高超。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使我国古代园林从建园者到赏园者,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哲学的深奥。
(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使中国古代园林蕴涵人生理想、美学意识和人文关怀。儒家文化倡导“仁山智水”、“安贫乐道”等思想及文人名士的“身在野而心在朝”的抒情情结,深刻地影响着历代文人名士。文人士大夫在园林设计上更追求“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融于自然。不可概述为追求“天人合一”。因为明确提出“天人之间,合而为一”观点的是西汉的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君权神授”,主要目的是为巩固汉代的封建统治。但是“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又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因此中华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走的是一条“循天道”的路线。园林这一本质与孔子的礼乐人生架构互为表里并演变为人格养成和心灵净化的现实教育环境。
(二)释、道文化使中国古代园林富含人生韵味、生活哲理。中国古代园林将佛教思想中对于美的表达、美的传播、美的享受融入中国园林设计之中,使人们在园林之中能够感悟佛理,体悟生死轮回的道理。认为园林中山水、建筑、花木的摆放,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内心的佛性。这种审美观,与中国古代园林在艺术境界追求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相契合。通过精心创造出这种浑然天成的美,来带给人们平和、寂静的心境。
道家思想重视清静无为,追求“自然而然,无为而治”,倡导个体自由。在人与自然的循环中,达到合一,摆脱物对人的奴役,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将自然山水拟人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则表现出归隐山林、追求怡性畅情的倾向,强调人心之审美。如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 中的“情在辞外”、“物色尽而情有余”,东晋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中国园林意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也符合作为道家思想的物我之观念。通过对于物的审美,升华到人对于自然的审美。
(三)辩证思想使中国古代园林更添情趣、提升境界。中国古代园林遵循虚实相生、置阵布势的章法。正如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四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去折’四字,又在地广石多,徒烦工整。”园林结构就虚实而言,山为实、水为虚;景处为实、空处为虚;现于显要景观为实、藏于假山屋后隐景为虚等。就曲直而言,曲为主,直为辅。就大小而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就开合而言,小园林的水以集聚为主,让人有宽阔连续之感,大园林的水以分散为主,有连绵不尽之意。这种把大自然景色经过取舍、提炼、加工、概况以后形成的园林更具境界。
参考文献
[1]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5-6.
12家银行跌破净资产
上周四银行股遭遇了黑色星期四。截至2013年12月26日收盘,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A股均跌逾1%。其中,工商银行收盘价为3.55元,资料显示其三季度末净资产3.51元,考虑到年末净资产上升尚未体现,号称全球最大银行的工行股价实际已经破净。至此,四大行全面破净。有业内人士调侃称,“现在的银行股不仅是白菜价,甚至跌得仅剩裤衩了”。
据大智慧终端数据,相较12月20日,12月26日16家上市银行中破净家数已增至13家,新增的两家为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当日市净率均为0.99倍。截至12月26日,建设银行市净率0.98倍,农业银行市净率0.96倍,中国银行市净率最低仅为0.83倍,民生银行暂为市净率最高的一家,市净率为1.13倍。截至上周四,除工商银行、宁波银行和民生银行,其余银行股均纷纷破净。不过本周一,招商银行A股股价逆势上涨2.81%,重返每股净资产之上,也就是说,截至本周一,共有12家银行跌破净资产。
事实上,银行股近期持续疲弱似乎还暂时没到尽头。从一定程度上说,16家上市银行或即将步入全面破净时代。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股整体市净率水平还不到1.2倍,甚至已经明显低于2010年以及2008年市场最为忧虑银行资产质量时的水平。
探 因
资金面仍不乐观
上周二央行重启7天期逆回购之后,周四央行却未继续“放水”而是继续暂停14天逆回购的操作。显然,空头又逮住了做空的理由。实际上,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实际净投放290亿元,已经较此前两周的连续“零操作”有所宽松。不过,市场对资金面预期仍然不乐观,展望IPO重启和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的发展也需要资金面的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每股净资产是股价的最后防线,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反映了银行股的低迷与市场恐慌引起的超跌。这与年末银行资金紧张、银行今年增速放缓以及最新的经济形势相关。
一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银行股近来的持续下跌,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对于地方债风险的担忧日益加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防控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列为重点任务。而地方债审计的官方结果的延期,更是让市场忧虑升级。
有不少分析认为,有必要改变现在流动性过度紧张的局面,采取包括降准在内的货币政策手段,以利于市场恢复元气。
9号文将出台规范同业业务
据媒体报道,近日,各方消息透露,银监会等有关部门起草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简称“9号文”即将公布,并于2014年2月1日开始执行。银行业内部人士称,根据银监会以往惯例,此次“9号文”或将在近两天出台。受此消息影响,上周到本周一,银行股持续下跌。
实际上,市场传言的银监会9号文使得近来持续膨胀的银行同业业务被迫进行主动收缩,再加上前几年高速增长的信贷业务的坏账开始大量涌现,银行股的业绩高速成长期已然结束,后续将进入还此前欠账的时期了。尽管从目前来看银行股开始集体“破净”,但净资产中水分其实还没挤干净,并不能就此认为银行股估值已低,只有能成功消化此前坏账的银行股才可能重新崛起。
据了解,“9号文”或将对银行同业融资业务的品种、会计核算、金融资产类型、信息披露、统计、开展同业业务的体系建设等进行规范。这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标志着监管层再次对银行非标资产打出重拳。
统计数据显示,农行是国内银行中同业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2013年上半年余额达到了1.54万亿元,而中行上半年余额1.62万亿,工行紧随其后,为1.61万亿元。近两年来,银行同业业务一度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不少银行的资产规模借此迅速扩张,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更是借此突破了3万亿元的资产规模。
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
年末的流动性紧张其实并非新鲜事儿,但2013年表现更明显。除了美联储计划缩减QE带来的冲击之外,有分析认为,银行目前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银行股这几天连续下跌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年底市场流动性不足,虽然央行及时注入资金,但还是杯水车薪。”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认为,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不可小视。“现在互联网金融很厉害,像余额宝等很多渠道都在分流银行存款。这使得银行的存款成本大幅上升。银行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利率,现在理财产品都达到6%、7%。”
因此,在杨德龙看来,目前的趋势让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飙升,对未来业绩有较大的负面冲击。
财经评论员余荩表示,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但这两天余额宝的预期收益率在不断上涨,加快了活期存款从银行流出的速度,有投资者开始担心银行的业绩可能会不及预期,一定程度上对银行股造成了压力,成为银行股走低的原因之一。
展 望
2014年银行业利润难言乐观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银行股集体跌破净资产是对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种悲观预期,除了坏账风险之外未来的一个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将持续面临利率市场化、行业准入限制放宽和互联网金融四大挑战。银行股近期走势持续低迷也并非没有原因。
报告指出,作为顺周期行业,银行业绩增速有放缓趋势,行业景气度短期难以出现趋势性的拐点,在净息差水平企稳在2.50%、不良率抬升至1.05%并且全额计提拨备的情形下,预计2014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将在10%左右。
银行股未来反弹高度有限
连续下跌让银行股估值再次进入历史底部,有行业分析师认为,从基本面看,银行股下行压力并未解除,“但从技术上看,可能存在超跌后的小幅反弹预期。工商银行已经连续16天没有阳线,这在历史上很罕见。”一位券商银行分析师表示。但整体看,该分析师认为,受制于宏观经济增速变化,市场对未来银行股的反弹高度不宜有过高的希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关注了银行股下跌的很多利空因素之后,对银行股未来的走势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虽然银行股存在种种不利预期,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个巨大利好,这个利好便是优先股,若是银行股凭借优先股的发行,实现资本的快速扩充,那么优先股的推出也将抵消诸多利空消息,因此可以关注一些具有优先股推出预期的银行股。
银行转型应对市场化挑战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经历高速增长后,由于新资本规定的推出,未来将面临较大的补充资本压力。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的审美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人类对城市的设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当然,城市不是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城市美的研究正在成为城市规划和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然而当下对于城市美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城市建设的具体现象上,其研究也多限于技术与形式美的范畴之内。从系统美学的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 离开特定审美对应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审美距离和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城市美学需要完整地反映城市审美活动的全貌,就不能将城市美过分地理解为物化的城市环境。而应当在重视城市这一物化的审美活动载体的同时,认真研究城市系统的主体城市人的作用。
城市审美主体城市人的划分归类有不同的方式。从城市发展的过程而言, 政府、 企业及城市居民是最关键的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体。他们本着不同的审美追求对城市空间选择使用、 丰富建设, 最终促成城市美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并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城市美的发展。
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设计依据,强调为人服务。如何适应人的活动,调节人的心理感受,就成了城市设计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城市空间最终是为公众服务的,其空间体量、功能配置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要把无形的空间创造成有情的场所,具有广大市民共享的社会性,易于识别,具有个性的识别性环境压力小,身心轻松安逸的舒适性,交通方便快捷的通达性、安全性,有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的愉悦性及功能和形式灵活多样的整体性、多样性和文化性,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思,并尊重自然、历史、保护生态。城市空间布局要以区域理论和全局理论,用系统的方法,把构成城市空间各要素作为研究的对象,要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不同需求,体现各种利害关系,融化各种文化,创造一个既是物质又能满足广大市民精神需求的场所。
二、南京和北京现代化城市设计发展的研究
南京和北京作为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两座古都,在现代化城市设计审美上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北京皇城城建设时间最近,保存最完整,整个城市都是以皇城为中心延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发展。而南京是民国时期的首都,西式风格和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颇多。审美取向受这方面影响比较深远。
北京是有着3000 年建城历史的古城,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历史风貌特征。7 .8 公里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两侧,严谨对称的格局;中轴线上的紫禁城、皇城、 城楼、 钟楼和鼓楼以及周围依衬的四合院平房群体;曲密的北京胡同中形态各异的门楼;贯穿市中心南北的六海水系、 环城护城河水系与流域水系相连;市内还坐落着许多坛、庙、寺、塔以及各历史时期遗
(北京市总体规划图)
留的诸多遗迹、中外古建筑;市区西北郊山区又遍布了古园林、寺庙、古陵墓、长城和诸多风景区, 形成了北京固有的独特、 浓郁的历史风貌。
1950年代, 国家刚刚建立, 百废待兴, 如果兴建新城,投资巨大,国家很难承受。
规划中新的城市中心以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在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量建设办公楼,也不适宜。而适当利用旧城中原有的建筑办公,无疑是比较经济的。1970年代后期以后, 北京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 城市急剧扩张。由于采用了围绕旧城摊大饼的规划方案,城市基本呈环形扩张。目前北京城市发展,主要在南北和东西两轴的延伸线上。城市设计中以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作为第一出发点满足审美主体的精神要求。
南京的地理环境优越。“山、 水、 城、 林” 浑然一体 ,构成自然风貌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历史文化遗
(南京市城市模型鸟瞰)
存丰富。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她不仅有 2500 年的建城史 ,而且在六朝文化、 明文化、 民国文化三个方面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特色。
《首都计划》作为南京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对于南京的城市发展布局和城市设计审美意义巨大。它规划了南京城市的格局、 功能分区、 道路系统及各项公共事业的安排等。譬如 ,按照功能划分了中央政治区、 市行政区、 教育区、 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区和其他重要地区。各区间均有道路贯通 ,并四通八达。规划还把南京的道路划分为干道、 次要道路、 环城大道和林荫大道四种。其中林荫大道平均宽度达到 100 公尺。规划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 ,对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了周密安排。譬如 ,自来水厂和电厂地址的选择改良宣泄雨水及污水排放的渠道等。规划对住宅区的设计。为南京的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山陵等中西合璧式建筑成为公众审美的导向。
三、南京和北京审美价值取向的问题及建议
北京市近几十年的城市设计,在保护古城风貌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也走了一些弯路, 一些极有价值的内、 外城墙和城门建筑已基本拆除, 原有水系已遭破坏, 一些旧城街坊和胡同也被高密度中、高层住宅所取代。北京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特色正在逐步失去。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 ~1999 年的10 年间, 北京累计开工建设危改小区150 片,拆除危旧房屋436 万平方米。从2000 ~2002 年,拆除危旧房屋443 万平方米。北京的胡同以每年600 条的速度消失,解放初全市共有360余条胡同, 现在保留下来的总数不超过1500 条。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年2 月卫星影像技术提取的信息表明, 除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主要文物建筑外,支撑北京旧城风貌的老胡同、四合院现在只占旧城总面积的14 . 14% ,其中有一部分已列入近期的危改项目中。 照此速度发展,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除了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文物建筑, 及部分胡同能够保留下来外,其他地区的传统风貌和世俗文化很可能在就会就此消失。从而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审美主体造成识别性环境的破坏,身心的舒适性减弱和人情味的缺失。
南京在改革开发初期,城市设计定位不清 ,建设理念不明确。对于南京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摇摆不定 ,认识模糊。80 年代 ,报纸上曾不断宣传南京要建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当时人们理解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满城的高楼大厦 ,对南京能否建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也闹不清楚。南京是著名的古都。这里有大量的、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 ,南京要发展、 要改造、 要创新、 要改变落后面貌 ,这也是广大人民的愿望。因此 ,如何处理好发展、 改造与保护的关系 ,是一个严峻考验。事实证明 ,这两者的关系并未处理好。1958 年 ,南京城墙被拆除,但是南京人固有的城墙观念与情结并未改变。南京人认为城墙外就是农村 ,一切建设与改造都在城内进行。要建新 ,只有除旧、 拆旧。南京今天虽然仍有不少民国建筑或其他重要遗存保留下来 ,但是许多民国建筑被拆掉了。各种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 ,都挤在城内。马路通行不畅 ,就拓宽、 砍树 ,或拆房子修新马路。高楼大厦绝大部分建在城内,设计风格不一致,布局零散,没有统一设计。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减少,城市文化韵味的降低。给南京市民的生活品质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造成了审美取向的不明确。
结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艺术审美观的不同。 城市设计是体现一个城市, 或者说一个国家文明与文化的标志, 但凡著名的城市就有着区别于其他城市审美形式的特点,如历史名城佛罗伦萨、 雅典, 现代化城市纽约等。 这些城市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同时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文明的程度。 可见,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良好的城市设计有利于开展对外交流, 也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归根结底, 良好的城市设计有助于城市的经济振兴及整个社会全面综合的发展。城市良好的视觉形象,不仅需要造型优美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而且也具有了民族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的特色。 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佛罗伦萨的古老建筑群, 以及新加坡的城市花园等都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因此在城市设计发展过程中对于审美价值取向的引导是有必要的。倡导根据城市条件产生出城市设计审美的个性,保持城市发展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Lynch K. Good City Form[M]. Boston:The M I T Press,1985.
[2]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M]. Boston:The M I T Press,1985.
[3] 陈朋. 城市美学研究的新视角—论城市审美主体的发展及城市美的表象. [A]现代城市研究,2006(7):83—88.
[4] 陈鹭王淑芬. 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研究[J].城市问题,2008(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