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1: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现代农业的现状和特点
(一)现代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目前处于传统的现代农业阶段,很快将进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明显加快。国内的农业发展以劳动密集投入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类型也转向了以机械化投入为主,向现代农业转型。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发杂的国际宏观经济局势、供求结构矛盾、农产品价格波动、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新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不再限制于以往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涵盖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
2.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依赖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和发展动力。
3.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相对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封闭的环境比较,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加上现在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都是在市场的拉动下自发产生的。
4.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业、工业和贸易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零破坏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上市品种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保留的上市品种只有15个,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基础性农产品明显低于现代农业产品品种,仅相当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8%。
(二)套期保值者主体缺位,投机氛围浓厚
在现在我国期货市场存在套期保值主体缺位的现象,降低了期货市场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作用,由于过度投机,期货市场价格扭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较差,无法对冲交易。
(三)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不够成熟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施展,尤其是多数农产品期货市场,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都还不尽完善,存在某些阻碍和不完全性。
(四)期货市场知识缺乏
目前,我国在宣传、普及期货市场知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多,广大民众对期货市场了解甚少。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由于前几年期货市场交易冷淡,期货市场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
三、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增加期货市场的上市交易品种,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结构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只有15个批准品种,交易相对活跃的只有大豆、铜和小麦等少数几个品种。仅由目前的品种数量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新的上市品种,特别是生产量、贸易量、消费量在国际市场占有比例大或影响大的农产品。
(二)加快农产品现货市场化改革,减少套期保值成本,完善期货交易制度
目前我国农产品现货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政府的干预过多,要发挥期货市场的正常功能,就需对现货市场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此外,期货交易所及其监管机构应尽量减少套期保值参与者的套保成本,如,降低保证金比例,合理分布期货交割仓库和制定灵活方便的期货交割方式等。最后,我们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期转现交易制度,从而发挥更为有效的推动为我国的粮食流通作用。
(三)开展期货知识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
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比如,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农业部在教育活动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它们对与期货信息相关的会议、研讨会和听证会提供赞助;向大学和相关机构提供资金,用来对农场主开展风险管理培训等。我们也可以培育优秀的期货业人才,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从而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完善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信贷政策
目前对信贷资金参与期货市场的限制政策,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民有效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随着期货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强烈建议有关部门把期货管理政策纳入整个金融体系,突破目前有关信贷和金融政策的限制,大力推动农发行开展支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业务试点,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四、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从着眼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来说,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一致性。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种高端形态,具有价格发现、风险配置的功能,具备组织农产品流通、引导农业生产、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能力,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产品期货市场带来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优势,引导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也将逐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要正确地引导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希望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将很好的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使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2]刘岩,于左.美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8(5):668-671.
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重中之重
2008年在131个国家中,中国农业效率指标的世界排名是:水稻单产排第15位,谷物单产排第18位,小麦单产排第22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排第91位。中国谷物单产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很显然,中国农业发展,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致有5条基本路径。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基本思路是:在国家农业部和科技部等的指导和协调下,在继续发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作用的同时,以省市农业为基本单位(区域子系统),组建中国农业创新体系。以省市为单位,以高校为枢纽,以农企为骨干,以网络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合作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效率;二是深化农业金融改革,建设现代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灵活有效的、低息的农业金融服务,坚决杜绝“高利贷”;三是深化农业水利改革,建设现代水利体系,形成投资多元、管理科学和经营“非营利”的水利服务体系;四是根据科学规律,推进农村。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五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需求预测,制定优质粮食生产指南,确保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土地。建议明确划分出5亿亩左右的优良农田,作为国家优质食品粮的“永久生产基地”,简称“国家食品粮生产基地”,挂牌生产,责任到人,定期检测,大力扶持。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所在
农业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农业转型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要素转型和农业生态转型等。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约为40%,大约相当于英国1841年和美国1900年的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比例约为11%,大约相当于英国1880年和美国1929年的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升级,是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农业转型大致有5条路径。
2.1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农业劳动力转移。2008年~205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将从40%下降到3%左右,农业劳动力总数将从3.1亿下降到0.31亿左右,大约有2.8亿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取消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现代“信用管理”制度,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基础。
2.2实施现代畜牧工程,提高营养供应水平 根据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以种植业为主的国家向种植和畜牧并重转型是一个必然过程。2050年中国谷物需求预计将达到7.8亿吨,肉食需求将达到1.2亿吨,饲料用谷物比例将达到58%左右,畜牧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达到50%左右,畜牧业将占中国农业半壁江山。建议明确划分出6亿亩左右的农业用地,作为“国家饲料粮生产基地”,挂牌运营,发展现代畜牧和养殖业。
2.3实施蓝色农业工程,提高农业供应能力 科学规划中国海域面积,建设现代海洋农业、海洋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等。
2.4实施“三高”农业工程,促进农业生态转型 发展“高品质、高效益和高环保”的高级现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等。
2.5科学修订农业区划,三大农业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和高速运输网络的形成,中国人营养结构和营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农业区划需要进行科学修订。建议按“自然地理和农学、人文和经济地理、生态地理”的三维标准和原则,修订中国农业区划,以后每10年修订一次。这种新的农业区划,可以简称为“三维农业区划”。
3.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必然选择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农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民现代化涉及众多因素,从农业现代化角度考虑,农民现代化应该包括农民素质、农民收入、农民生活、农村生活条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等。关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涉及5个方面。
3.1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新一代农民。建议在农村普及免费农业生产技术或劳务技术培训。
3.2实施农村小康工程,消灭农村绝对贫困 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村家庭,给予“爱心帮助”,包括发放年度小康券;提供教育帮助,包括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助学金;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3.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科学界定“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对其原居民实行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
1.园区简介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是省级农业科技园,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距内江城区12公里,规划面积1万亩,总投资1.74亿元,将通过3年建成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该园以新闻巨子范长江故居所在的赵家坝为核心,总体设计分为:“一馆一廊、两街一市、板块(一馆:范长江纪念馆;一廊:长江文化长廊;两街:长江街和商贸街;一市:农产品集散市场;板块:特种水产、设施蔬菜、彩色农业、林果示范、花卉苗木、湿地农业、观光旅游、加工与居民集居)”。园区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农商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2.园区规划背景条件
2.1 政策指导、实地谋划
园区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根据川中优势来谋划产业,将名人故居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一个“既有纪念性、又有地标性和科技示范性”的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2 农业示范园建设与红色旅游的互动整合
田家镇是以农业经济发展的中等镇,还是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面对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建设这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内江改变传统观念和创新机制,将名人效应、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进行开发,既能避免单纯开发名人故居和单纯建设农业园区存在的内容单一、形式不新的弊端,又能通过扩大载体。独辟蹊径实行“文农联姻”,大打“长江牌”,以此扩大东兴区的对外影响力和促进东兴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规划起点高、规模大
园区的总体设计分为“一馆一廊、两街一市、板块”,把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具有丘陵地区特点的现代特色农业的亮点、增长点。园区以田家镇8个村、5个坝为中心;以无公害大棚蔬菜规模种植、苗木繁殖和名特优水产养殖及种苗生产为主导产业;以范长江故居为载体的文化资源作为红色观光旅游的主要内容。项目基础设施规范化,田网、路网、水网、电网“四网”配套;生产过程标准化,通过专合组织、合作社等组织连农户建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现代化。
2.4 完善的镇政府信息公开网
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政府信息网开设了“单位简介、政务公开、政策法规、领导分工、信息动态、办事指南、图片新闻、便民服务”八个板块,涉及农村党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教育等诸多方面,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有利于建立一条多途径、广覆盖、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科技信息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5 寻求科研合作,修复范长江故居
园区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依托专家教授、区乡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种养殖优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园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避免低水平运行,真正将示范区建成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农民增收的示范窗口。
范长江故居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故居保持了旧有风貌,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设计。故居修复和周边环境打造按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规划,做到规划新、环境美,将之建设成为集旅游、纪念、参观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有新闻理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朝圣”的地方。
3.园区建设成效
3.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3.2 城乡统筹效果明显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田家镇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城镇开发、重点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力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先后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广播,村村通有线电视及农村远程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社会保障方面,我镇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合作医疗、农村规范化卫生室、优化教育资源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3.3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3.4 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支撑作用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整合了资源,把很多分散、零星的项目资金进行了重新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建一块成一块,建一片成一片,拉动了一方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新农机在园区的充分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元素,为东兴区的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带动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品牌化;创新了经营机制,通过大流转、小业主等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4.园区发展战略构想
4.1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园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必须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坚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保障农民受教育的权利,防止中小学生辍学,成为新的文盲;二是努力办好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推广先进技术,特别是把园区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作为农业技术培训的重点,把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来抓;三是区内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部门要面向农民和经营户,多宣传科学文化、科学致富的新知识、新经验;四是加快园区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发展卫生事业,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4.2 做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工作
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农产品创新以占领扩大市场份额并最终满足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据统计,国内农产品创新成功率仅在10%以下,其中技术因素是影响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产品创新与研发前提和关键,做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工作三位一体,从而在发展农业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基础上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4.3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土地的组合
园区要充分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还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从而协调两者的矛盾。将劳动力从耕地领域转向非耕地领域,一部分在园区就地转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从事农业产前和产后服务,以及进一步投放到改土、造林、筑路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上去;另一部分引导转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园区土地资源的利用,要通过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挖掘其生产潜力,并且应注意合理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4.4 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类型的集约化产区,做到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建立农产品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商品集散点建立农副产品批零兼营的初级市场,实行产销直接挂钩,集中订货,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加工,形成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紧密相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园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一、管局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的可行性
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以一个特定的区域为基本单位进行总体的规划,并进行具体的实施。该区域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该区域必须比较靠近农村,能降低现代生产要素的流入和信息搜集的成本;该区域的政府机构比较少,会使政府管理的效率提高。该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会使该区更加重视发展现代农业。
(1)区域性。是指经济活动有些是在管局范围内进行的。管局经济的区域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进行,辖区内只有管局、农场、管理区三级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少,无论是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监督还是管理效率都比较高。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能够使政府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管局经济处于城乡的结合部,因为更靠近农场,对农场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2)综合性。是指管局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综合性特点,其内部既包含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又有计划、财政、税收、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管局经济的综合性决定了管局内能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最基本的要素。在资金来源方面,管局内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渠道。
(3)集聚性和扩散性。集聚是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是向心流动。集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心城镇的发育、发展、增长得以形成。管局经济的集聚现象是管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区位指向和集聚引力的作用,管局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管局所在地,这就增加了这些地区的集聚规模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度。聚散性、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的移动过程.是离心流动。扩散的直接结果,就是管局经济中的农场经济因涓流效应而得到发展。管局为了促进农场经济整体尤其是管理区经济发展,采取相关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经济要素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集聚区。扩散性对缩小管局经济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管局为基本单位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将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以管局为基本单位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创造激励机制使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流到农场,使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可能。同时,政府要转换自己的职能,积极推进管局内的市场化建设。培养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使市场的作用逐渐取代政府的作用,成为主体。 其建议如下:
1.上级给管理局以更大的发展经济的自
若上级政府能够给管理局以更大的发展经济的自,就增强了管局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统筹计划能力;若上级政府能够将财政结算权、经费划拨权等直接下放到管理局,就增强了管理局的财政,提高了管理局驾驭区域经济的能力,基于此,管理局就可以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对管理局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总体的规划;管局就可以依靠其财力创造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场的机制,推进现代农业的顺利进行。
2.管理局应提高认识,积极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管理局应该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管局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机遇,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落实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同时也要加大自身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一切条件。
(1)建造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墓础设施
交通、电网、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直接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程度。管理局要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突出重点,突出先后,逐步推进。
(2)创建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基层的激励机制
创建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基层的激励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的时间太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所不允许的,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才行。政府每年向农场下派专业性的人才,如懂得农业科技的人才、管理类的人才,会融资的人才等,从财政里面拿出专项资金对这些人才给一定的补贴;政府部门为专业人才在基层的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作出成绩的人才给以表彰,并作为今后升迁或评职称的―项重要的指标。通过契约或入股的形式,专业人才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会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大中毕业生下基层,为发展现代农业做贡献。
3.完善管局内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可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管局内的市场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政策鼓励、创造环境、降低进入的壁垒等措施培育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如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组织等,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市场也就会随之产生。
(2)完善和提升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在原有农贸市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的同时,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网络。
(3)培育农村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适时进行发展道路的转型
1 现代农业金融特征
现代农业金融融合于整个农业产业环节中,打破了产业行业限制。其产生是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物。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发展的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型金融体系[1]。杨朵轶(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融合于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金融服务 [2]。杨亦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整个农业产业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金融服务体系[3]。
现代农业金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产业性、创新性、效益性特征。产业性是金融渗透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生产环节各个核心节点的服务支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杨朵轶(2014)认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基于农业全产业链之下,研究重点放在流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现代农业金融对农业的支撑、城镇化对现代农业金融的影响来阐释其提升农业产业的过程[2];张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融合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创新性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创新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满足新型主体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统化金融服务,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 [5];李建春(2012)指出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多种信贷品种,满足农业对资金多元化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6]。效益性是通过发展和完善金融风险服务,保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金融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1];马西亚(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连接农业产前产后,实现产地与市场对接的载体,以整个产业为基础,追求农业产业利益的最大化[7]。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与瓶颈
2.1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特征决定其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金融呈现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趋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快速整合农业资源和完善金融服务。杨亦明(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快速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3]。围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尤其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务。曹丽萍(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金融产品丰富,体系完善,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要求,将农业放置于整体链条当中的金融服务[8]。围绕现代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现代农业金融的落脚点。李璇(2015)通过对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实例分析,提出现代农业金融将会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成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纽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益[9]。
2.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当前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存在瓶颈。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的主要瓶颈。鲁靖(2005)指出农业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片面的金融体系,成为了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瓶颈。[11]。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急需创新性农业金融产品。余欣荣(2014)指出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僵化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2];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农业资金、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创新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需求[13]。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农业增产增收,金融支撑保证了农业的健康高速发展,目前金融的支持力度落后于农业发展速度,风险加大,农业金融环境恶化,经济效益提升缓慢。马西亚(2014)指出农业产业有利润是现代农业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金融对现代农业的风控不足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是农业产业利润低下的根源[7];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的授信风险和风控额度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14]。
3 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围绕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金融体系
现代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曹丽萍(2014)指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构建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组织体系,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一个高效、持续、可控风险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同时运用投资手段直接推动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形成,完成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的直接联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8]。李建春(2012)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应当发挥其“普惠共荣”的职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构建国有金融与民间资本双腿走路,完善金融资本市场,促进整个农业金融体系完整,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6]。张云(2013)指出由政府主导加大农业金融的扶持力度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必然选择[4]。李巧莎(2014)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与引导,加强银行支农力度,鼓励民间金融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完整配置 [1]。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分类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向整个农业产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14]。
3.2 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市场对接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丰富创新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产业的融合对接,是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的关键。杨亦民(2013)指出以市场为需求,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于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加速完成产业链接,从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进程是非常可行的措施[3]。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改变传统金融产品面对农业市场滞后性、固化性的缺点,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创新出满足农户需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快的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与现代化[5]。张云(2013)指出开展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链模式、特色质押模式、多方合作支持模式的创新金融模式实现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4]。李巧莎(2014)指出根据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需要推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金融产品,针对现代农业主体多样,环节复杂的特点,应及时调整创新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1]。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将认真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明确目标,科学定位,积极发挥好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本文以滨州市为例,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地方政府在现代农业项目发展起到的作用,对调查数据及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发展方向。通过上述资料分析,结合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来探讨今后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重点探讨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路对策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对于下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二、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州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林水会战工程,推进渤海粮仓示范区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30家。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2691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50.3:40.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农机深松耕作和机采棉示范区进一步扩大。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加强,林水会战新增造林19万亩,完成水利工程512项。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4.4%。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达到“吨粮市”标准,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瓜菜菌总产达到1626万吨,被评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品”认证数量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7.7倍,农业机械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
(一)现代农业项目多点开花。滨州加块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达310万吨,增长1.5%,在全省率先整建制推行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通过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除草、统一收割等实现科学化种植,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抓好“渤海粮仓”示范区建设,去年已突破25万亩,小麦最高亩产达517公斤,实现了盐碱地种植小麦的新突破。滨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全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个,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各类标准化基地115个,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认证66个。
(二)农业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2015年全市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升级改造;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参展参销、设立销售窗口等促销活动;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新组建示范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奖励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项目论证和申报及对获奖企业的奖励;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新型农机具、动物疫病的防控等奖励;安排贷款50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季节性收购和储备和补助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重点是被征地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确保全年完成1万人的素质培训任务。
(三)现代化科技强力支撑。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优势农产品的种子工程建设。花卉、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要积极引进、试种、试养各类新品种,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完成6处,优良品种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强与中国果蔬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著名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全市在绿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优势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国内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
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国外,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各自的发展研究,也都有成功之路。
(一)重视农业的安全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
(二)推进现代集约农业发展。以色列的资源节约型和生产要素密集型。以色列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气候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生产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奶业、畜牧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通过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鼓励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快速增长”,出口创汇;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使以色列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
(三)推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美国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农业的影响。政府通过休耕计划、农作物保障计划等来保护和稳定农业;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保证交易正常进行;通过国家税收、补贴、价格干预、信贷管理以及产量定额分配等手段,对农产品市场与农业内部资源配置保持有效调节。
安徽芜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芜湖市积极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全市已累计投资17亿元,用于城乡基础光纤环路、3G、4G网络建设。 20M光纤延伸至所有自然村,率先在全国建成“全光网城市”。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触网”,通过资金补助、税费优惠、土地供应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嫁接”互联网。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5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发展成为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打造“互联网+农业”平台芜湖板块。 “淘宝特色中国·芜湖馆”已聚集网商500余家,2015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芜湖县建成淘宝村级服务站65个、京东芜湖县服务中心合作点305个。积极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生产企业进网入驻“邮乐农品”、“聚龙e购”等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开展网上“美好乡村”、“活地宝”本地生活、数字芜湖小镇及乡村等平台模式建设推广,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占比率。
四、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十二五”期间,滨州市加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但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农村土地流转滞后。由于受国家土地管理体制的约束,造成土地规模化程度低。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仍以非市场化为主,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制度之下,农民以户为单位各自从事农业生产,完全忽视了农村土地本质上仍然是集体所有这一事实,尤其是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之后,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把土地当作私有财产,惜土情结更为突出,完全没有集体所有、充分结合的概念,加上政府未及时出台鼓励农用地流转的有效制度,很大程度的上制约了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2015年,滨州市土地流转面积56.5万亩,同比降低29%。从流转形式看,转包31.9万亩,转让5.5万亩,互换1.5万亩,出租12.1万亩,股份合作2万亩,其他形式3.5万亩。从流转去向看,流转入农户的18.9万亩,流转入合作社的10万亩,流转入企业的22.1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的5.5万亩。相对而言,农村土地流转相对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
3、农业项目规模小、数量少。滨州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大块头、有实力的农业项目数量少,农业项目的总体规模不够大。按农业部门数据,滨州市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81家;仅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较落后,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全市农业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能代表全市的形象。品种的多乱杂、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打产业的规模发展。
4、农业项目见效慢、效益低。农业项目不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受劳动力状况、财力、物力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项目建设和资金回收期较长,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周期是由农业生产的生长周期所决定,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不可预见性。
(二)农产品市场存在问题
1、农产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指数呈逐年持续下跌趋势。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使得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养植积极性,影响农民农业人均收入。
2、农产品销路不畅通。尽管滨州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信息收集,以及不具备产品深加工能力,农产品多以“原始形态”上市,农产品附加值低,缺少“从农田到餐桌”的高层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存在着农产品加工比利不合理,高精尖深加工占比小,农产品加工值低。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而目前滨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等农产品,销售市场十分不景气,连续几年出现产品滞销。2014年全市棉花滞销,棉企不收购、棉花价格大幅下降,群众收入大大降低。
3、农作物进口市场冲击大。近年来,进口农产品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日益增大,对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逐渐增强,而且影响逐渐从大豆、白糖、稻米等品种,向棉花、玉米、小麦、油脂等市场扩展蔓延。农产品市场全球化进度在不断加快,在当前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偏高、质量偏低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需求较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国内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相比,进口农产品优势明显。2015年以来,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一度比配额进口棉花成本高6000元/吨,进口白糖成本较国产糖现货价格低1000—3000元/吨,从越南等国进口的大米成本较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大米现货价格低200—500元/吨。
(三)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发展导向不够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不够清晰,对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缺乏明确定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尚未明确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项目建设缺乏规划的统筹指导;示范项目的建设范围和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部分示范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传统模式的生产经营是导致滨州市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较慢的直接因素。
2、农业扶持政策比较宽散,扶持分量不够利用外资质量不高。扶持政策目标导向不够清晰。主要是多项目多导向、项目导向出现递减和变化。另外,良种补贴也兼有生产激励目标导向,粮食直补也兼有收入支持目标导向。这些不同目标导向的补贴项目归并在一起综合发放,很难体现各自的专有导向。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用好上级扶持现代农业政策
1.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基本定位。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滨州不同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组织方式,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2.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强农惠农资金投入。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确保涉农资金管好用好。针对惠农项目进行重点检查。着力健全监管机制,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先后对种粮及良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兑付资金及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从政策制度落实、项目申报审批、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纠正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资金效益最大发挥。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各类产权确权颁证,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农村所有耕地确权颁证全覆盖;按照国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法律形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方针、程序、合同规范、监督管理等固定下来。
3.政府做好政策制定和调控。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中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管理与服务。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农民的三者关系,在确定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界定政府的职能。
各部门实施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各级政府提高社会成员各方面参与现代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建议地方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配置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4.政策落地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立足于滨州实际,实行差异性发展规划,做好规划工作,具体编制好各县区的现代农业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确定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重点。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围绕当地优势和特色,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重点。
5.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建设为重点,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载体、专业村为支撑、产业发展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二)应对好农产品市场竞争
1.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产品市场。完善流通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通过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来降低农产品价格。对“买难”有一套办法,包括信息引导、供应链采购等,对“卖难”也有一些措施,包括农超对接,农业和加工企业对接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统筹做好“互联网+”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意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深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1.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农户为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组织作用的高效发挥,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滨州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有问题与不足,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数量少,大部分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产值小,不具备规模经营的能力。部分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缺少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合作社章程,有的合作社即使有制度也不规范,或者在操作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还存在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缺少行业内以及行业以外的合作概念。
2.培育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来充实技术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 结
本课题在广大学者论述的基础上,以滨州市为例,进一步探索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尤其是提出了受有关土地政策制约影响了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美国、荷兰等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典型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本课题提出的措施建议,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14-01
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产生矛盾脱节的情况下,为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产生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其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力与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1 以合作社系列专业服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
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只有社会化生产,才能为农业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专业化服务,才能使传统的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农业转变,从而实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念引领农业、现代经营推进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围绕当地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在特色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中分别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资供应合作社、农技推广合作社、农业信贷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民培训合作社、农业物流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等系列专业合作社或合作联社,分别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资供应、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信贷、农机作业、农民培训、产品运输、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系列专业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低成本、便利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 以合作社营销优势拓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品市场化
由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机制高效激发农业资源效益,实行产销一体经营的农业。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所以,促使农业资源市场化、农业产品商品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得到实现与提升的前提。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其专业畅通的市场信息,以及探索掌握的市场开拓规律优势,可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从而有效引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现代大市场对接融合,使农产品流通顺畅,实现价值,取得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创新运用现代超市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务,不断快速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而加快农产品市场化进程,获得更多的价值与收益。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根据其在市场中的长期打拼历练,准确把握市场营销动态,然后按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产品结构,从而生产出市场上更能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进一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加速推进农业的产品市场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 以合作社整合集中联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组织集约化
由于现代农业要求要有现代科技、现代设施应用于农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现代设施要求农业要有较高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才能使现代科技真正发挥增产提效作用,使现代设施真正发挥工作效率。因此,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与集约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外流转移,通过农业生产规模的聚集与扩大,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农业集约化程度,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农业产业的性质与特点,集中区域适度整合农村的土地、资金、人才资源,采取农民自愿参与,依靠示范带动措施,即可使农户整合集中联营。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最大限度优化农业资源要素,实现农业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协作。不仅有利于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标准化管理、质量安全化控制、产品品牌化营销,从而依靠农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最大限度地放大农业规模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1-2]。
4 以合作社农工链条延伸,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产业化
由于现代农业是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农业,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也是现代农业对农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形式。农业经营产业化提升丰富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空间,使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后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可依靠自身实力,或合作社成员力量,直接创办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与其他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带动农户加入农工延伸的产业链条,从而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不仅可使农户获得产品销售收入,还可获得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利润,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发展,使传统经营型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化。通过系列龙头企业的聚集与发展,还可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从而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这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3-4]。
5 以合作社产业多向利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功能多样化
由于农业资源除可满足人们食物保障外,还具有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文明教育等多种功能,而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充分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资源增值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着力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多种功能,使农业产业功能多样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充分利用各地特色农业自然资源,结合当地人文民俗风俗特点,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乡村园艺、观光旅游、美化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从而使传统农业向观光、休闲、美化、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使农业资源的最大效益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的多项开发利用,不仅可丰富农业产业内涵,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使农村田园风光与人文自然资源得到和谐保护与发展,造就出魅力独特、环境怡人的新型农村,使现代农业真正表现出用良好生态环境支持农业的特点,从而使农村在成为农民的物质生活家园的同时,也成为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家园。从而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6 参考文献
[1] 邓雪霏.关于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中作用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S1):53-56.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4-02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对于现代农业,最笼统的说法是,发达农业就是现代农业。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一种农业。它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它实现了生产的全面机械化,经营的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
从各国情况来看,每个国家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外在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着眼于生产出数量充足和安全优良的产品,促进农民的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现代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采用工业发展的各种手段,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模式,是在农村改革和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的主导。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一般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农业产业化是要在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已经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市郊农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试验。在这里,国家允许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地进行出租或转让给有实力的个人或企业开办工厂或者发展观光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四川科亿林业生态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成兵对农业领域的成长性坚信不疑,他认为投入2000万元,5年之内就可收回成本,而且利润丰厚,他的目标是“要把全国的富人都吸引过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除当地企业外,福建、上海的企业也纷纷前来洽谈。当地政府已经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除了开展农村土地和林地使用权的交易,还可以进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交易,方便双方交易。
政府的这种试验如果证明了效果好,那么不排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可能。
三、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内在关系
现代农业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三大体系: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其余两大体系是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它是一种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组织形式;二是具体的组织形式内经营管理制度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很好地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制度载体,和谐地容纳了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的制度内涵。这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并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这一程度。就黑龙江省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来达到产业化经营的层次。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全省现有耕地11.78万平方公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一级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等。
四、以产业化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要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发挥地区优势,挖掘资源潜力,黑龙江省有全国领先的垦区9个、农牧场113个,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3450万亩,总产量284亿斤,年总产值454.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鉴于此,应该确立和发展一批以肉类加工、乳制品、豆制品或其加工品为主导的产业、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一批辐射面广、经济性强、社会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格局。
2.合理规划,规模经营。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乱占乱用、不合理使用土地,重用轻养、用养失调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同时,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残留造成土质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制止掠夺经营,做到用养结合,改善土地的水肥条件、作物品种和农药使用程度,尽快恢复和增进地力。同时做到规模经营,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的合理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3.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要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或者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逐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也可以通过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到农业研发与推广中来,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的综合科研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4.引进市场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专业化和一体化。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的、真正的龙头来看待。发达国家的实践早已证明,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此,各企业和农户所有的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由具体的市场结构来确定,注重市场调研,特别是研究国内外同行的经营状况。同时,还要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市场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先进,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2.李炳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3.王玉波,魏延军,王兰凤.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绍兴市经济的发展,绍兴市的现代农业也在探索和实践中突飞猛进,对什么是现代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特征之一是市场的适应性传统农业按农户自身需要被动地组织生产,属于自给自足导向和生产能力导向。而现代农业则是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地组织生产,主动地适应市场,属于市场需求导向。这种市场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上。第一个转变,从适应自身向适应市场转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都是农民自己种、自己养、自己进行适当的加工;都是自己消费、服务自己;都是能够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就去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然后自己来消费什么。而现代农业恰恰相反,是一种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农业;是一种市场需要什么,就去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提供什么的农业;是一种敏锐地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主动地去培育和引导新的市场需求的农业。是一种完全抛弃了“一己之利”,完全为的是“大众之需”的农业。第二个转变,从适应小市场向适应大市场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进一步开始了向市场的转变,但到目前为止,还更多地局限在农贸市场上,局限在区域性的小市场。2008年,绍兴市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只有67.2%,农产品的出口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尚只有19.24%。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则应当是面对更大区域、适应更大需求的市场,应当是全国市场、全球市场。第三个转变,从适应单一市场需求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传统农业时代,农产品不是种出来的,就是养出来的,极小部分也只是在此基础上粗加工出来的,充其量也无非是农林牧副渔、粮棉畜禽油等单一的物质产品。而现代社会的需求千变万化,现代农业正是为适应和满足这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服务的。
特征之二是功能的多样性传统农业始终没有跳出种植、养殖的框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周而复始,以食为天。而现代农业则在传统种植、养殖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这种功能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上。第一个转变,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向帮助农民更加富裕转变。传统农业经过几千年的努力,才勉强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而要让它进一步帮助农民实现小康、持续增收,已经是勉为其难了。实践已经证明,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这一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了现代农业的身上。第二个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传统农业只是简单地提供物质产品,是“饱口福”。现代农业则是在适应市场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消费者提供休闲、旅游、观光、娱乐、乡村风情、乡土文化和农业知识教育等自己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让消费者“饱口福”的同时,“饱眼福”来发展壮大自己。第三个转变,从传统的一产向同时兼融一二三产转变。传统农业,就是种植业加养殖业。而现代农业由于农产品加工的不断深化,使它兼融混合了一二产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市场的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城市农业的兴起发展,使得贸易流通业越来越发达。所以,现代农业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化的第一产业,它已是三大产业的融合体,成了混合产业,成了综合性最强、经营性最强的产业。
特征之三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是一种简单再生产,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以注重眼前利益为优先。而现代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共享,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在于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上。第一个转变,生产空间从绝对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传统农业是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而现代农业则是注重相对集中生产经营。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导承包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承包土地、林地的流转,目的是为了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经营。相对集中的主要优势,在于推动技术进步,维持和提高地力,取得规模效益。相对集中的基本形式,是以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的工业化生产,以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为载体的产业化作业链。第二个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传统农业总体上是子承父业、家庭作业,经验办事,更多的是靠体力,靠自然资源的简单消耗。现代农业则特别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更多的是靠智力、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第三个转变,工作目标从单纯的发展生产向同时保护生态转变。传统农业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狭隘农业、偏废农业,它时常表现为偏重甚至只顾眼前生产、即时需要,盲目地填河造田、垦荒造地,与自然界的矛盾不断激化,以至常常受到“报应”。而现代农业则是既重视生产,甚至更重视生态。什么叫生态?生态就是对生活的态度。这种对生活的态度,集中起来是三条—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关心他人的生活环境,尊重后人的生活权利。
根据我国国家旅游局2011年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农业旅游点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2]。可见,农业旅游点包含的场所可以是村庄、农场、农业科技园等。随着农业旅游在我国的发展,高科技农业凭借其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的优势,迅速成为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农业旅游资源。我国一些省市也纷纷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科技、人才、区位、环境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各地涌现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在各地称呼不一,通常有新农村家园、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园等多种称呼。其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密集,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往往具有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的优势,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一个示范。目前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上,我国主要开发了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采摘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民俗观光园、保健农业园、教育农业园等形式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就现代农业园区而言,开展农业旅游时,可以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融合产品、技术和服务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具体包含:农业发展历史的陈列、田园风光的观光、农业技术的介绍、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农业生产工具的展览、名特优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等,还可以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社区开展农业节事活动、所在地民俗风情活动等。
(二)旅游市场广泛
1.城市居民是旅游市场的主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都市人出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需求,而农业旅游倡导的理念恰恰能满足这些需求,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区域特色性的农业种植园、农业科普园、养殖场等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我国应运而生了大批的乡村旅游地、农家乐、农业示范点等。现代农业园区凭借其优美的环境、高科技农业技术等优势为都市人进行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提供了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凭借其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这一独特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前来旅游、观光、购物。
2.农民是旅游市场的生力军
农民旅游一直是困扰我国旅游业非均衡发展的问题之一,许多旅行社的旅游线路都是针对城里人下乡旅游,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旅游产品不适应农村居民需求。而2004年末全国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可以说农民旅游是潜力巨大的市场。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同时在旅游的同时还能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交流农业信息。因此现代农业园区不可忽视农民旅游市场。
3.学生是旅游市场的增长点
学生市场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相对其他市场而言求新、求奇是许多大中小学生的旅游心理,现代农业园区的自然景观、乡土气息、野外空间完全不同于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可以满足这一市场求新、求奇心理;现代农业园区又集知识性、科普性于一身,可以寓教于乐,向学生介绍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现在许多学生对农村知之甚少,可以让其参与部分农业活动,如:种植、采摘,让学生在参与农作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
(三)旅游形式多样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旅游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它既包含传统的观光旅游,同时与生态、绿色、健康等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展集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与一体的多种形式的旅游,目前一些地区开展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旅游,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动手劳作、农业娱乐、农副产品购物、农业环保知识活动等旅游活动,这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形式,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动,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旅游适游期长
现代农业园区相比其他的农业旅游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季节性。一般的农业旅游受制于自然条件和植物生长规律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从而导致有些地区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而现代农业园区发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示范作用,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作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改变了季节对农作物影响,因而一年四季皆可以开发农业旅游。
(五)旅游综合效益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依旧是靠天吃饭,因而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普遍效率不高,这些客观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依靠高端技术发展的农业形式,是含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园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现代农业园区自然环境优美,是环保的示范区,也是农业符合生态平衡的典型区;发展农业旅游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效益。因此在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对农业转型的作用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我国各地多少存在着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太小的现象。政府抓农业结构调整,其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常从抓实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非农产业三方面入手。我国许多省市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总体上呈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而且总体上仍然以种植业为主,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打破传统的个体家庭小规模劳作,可以提供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二)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农业发展的目标、条件与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何在农业丰收增产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农产品增值,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现代农业园区开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路子,这里有农业科技成果以及市场所需要的大量农副产品,开展农业会展经济、农业旅游经济是一条为农产品增值的很好途径,可以在园区形成旅游搭台、农业唱戏、经济收益的良性发展。而且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让农产品直面消费者,减少因中间流通环节带来的费用。这样既实惠了消费者,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例如2010年,江苏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7亿斤,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65亿元和1250亿元;农民收入增幅自1997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江苏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江苏省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20个[5]。
(三)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现象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大量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代农业园区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旅游这一劳动密集型服务性行业,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其中,尤其是农村妇女可以参与各项接待服务工作。并且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四)传承农耕文化,学习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
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一是可以让更多城市居民了解农村农民生活,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农业的知识,可以了解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二是农村居民在现代农业园区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更好地将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三是农业旅游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流、物流和人才,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四是可以让农村居民意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议
(一)结合地方实际,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用科学的理念谋划农业是实现农业转型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当地居民都要统一认识,具有现代的农业多元化发展理念。地方政府和农业园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这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又可以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农耕文化,传播现代农业科学知识。
(二)合理划分生产功能区,编制农业旅游规划
目前我国各地现代农业园、生态园、农业产业园等形式众多,许多都是相互模仿,产品雷同,制定农业旅游规划要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根据本地种植习惯和产业特色,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重点开发特色的优势产业,开发具有地方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的旅游产品。利用现代农业园的技术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品质高、安全性强、效益大的高端农产品,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另外,按照不同功能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将生产功能区、农业旅游区和游乐服务区合理区分,防止因布局雷同产生恶性竞争,也是合理保护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旅游功能,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农业旅游,要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乡土民俗和文化功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发展田园观赏、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农耕体验、农家餐饮、科普教育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方面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路、田、沟、渠、河、桥、电的综合治理,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在农业旅游区,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以完善旅游功能,方便旅游者的活动。
(四)加强人员培训,优化农业旅游服务质量
现代农业园区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现代农业园区的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农业技术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为此,主要加大基层农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农民素质培训力度。一是要培训一批农业技术人员,让他们为游客提供农业知识和技术讲解、农产品加工制作演示等服务;二是对从事服务等工作的基层人员,也要加强培训,主要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三是加大本地新型农民培养力度,鼓励一些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四是积极引进和储备人才,重点引进一些具有旅游、农业、环境、管理、经济等专业背景的人才。
(五)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的高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要务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现代农业。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产量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立足点。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是历史的、动态的。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更新了发展理念,创新了经营机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发达国家曾经称现代农业为“石油农业”,现在更多叫它“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甚至可以叫“精细农业”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描述现代农业:从以市场为导向看,它是市场农业;从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看,它是高科技农业;从对各种资本的需求看,它是资本密集型农业;从经营方式看,它是产业化农业。综合起来,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前提,以充分吸纳世界工业文明成果、合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精华为基础,通过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建立起来的,应用现展理念、运用现代工业装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现代经营形式、实行现代产业结构的、农业经济技术生态有机统一的多元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它以现展理念为指导,没有市场导向、集约经营、和谐发展和外向开发等先进理念的确立,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没有农机具、电脑等现代工业装备和化肥、农药等现代物品投入,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科学技术为强大动力,没有细胞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杂交优势理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经营形式为手段,没有一体化运作、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产业结构为支撑,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同样没有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四化”上。1、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使先进的科技不断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现代农业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盲目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2、产业化。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产供销、以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现代农业。3、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其实讲究的是科学种植,保证质量,围绕着市场来提高收益。绝不是只要产量,不要质量。现代农业要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推广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比如优质小麦,土壤气候要求什么样,什么是优质品种,什么时候种植,耕作密度,田间管理要求,收获时凉晒要求,不同品质分仓储存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需要有权威标准可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到时没有标准的农产品将会退出市场。标准化是实现农产品转变成商品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保证。4、信息化。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也是农业部分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
简言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标志是标准化,基础是信息化,目标是产业化。因此,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