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前分享范文

时间:2023-08-25 09:11: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课前分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语文课前分享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5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00语文课程是高考考查基础科目,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为目前必须努力的方向。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记忆和默写,喜欢采用机械模仿练习,缺乏师生间的多维互动,降低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很多师生间互动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真正效用。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逐步被推广,科学地搭建了学生、教师和课堂之间的沟通桥梁,对完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一、丰富语文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语文成绩、素养提升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丰富语文课前活动等方式[1],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在课前,教师可以使用语文小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利用和设计时间。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的部分趣味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歌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调查诗歌背景,做好相关课前预习,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中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东西,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2],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很好地督促学生进行相关预习或活动,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影响到师生互动。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学生不认识的生字,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学习到“秦军铮fàn)南”、“夜缒(zhuì)而出”、“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前活动,让电脑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类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印象,了解文章大概意思,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参与等习惯,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供条件,进而提升多维互动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深入研究学生兴趣方向,不断丰富课前活动类型。

二、创设参与性语文情境,提供课堂互动方式

高中时代的学习压力较大,课程安排很紧凑,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供多种课堂互动方式,把授课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3]。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可以创设新知识情境,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点,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课堂中。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课文《小狗包弟》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昨天,老师家的小狗终于学会了‘坐下’和‘握手’,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呀!同学们,你们家里有养可爱的小动物么?如果有的话,它曾经做过让你感动的事情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通过这样的情境,搭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领悟课文深刻含义前,了解到“动物对人的重要性”。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互动方式时,应先调查学生兴趣方向、时代热点,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4],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多以“矛盾式”“提问式”“阶梯式”结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参与机会。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问学生“是否阅读过红楼梦?”“还记得其中情节么?”“为什么它会让你记忆深刻”等问题,一步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展多维互动教学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多维互动教学的重要基础。高中生个性特征较明显,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选择是否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时,具有一定主观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比较排斥,可能会分散课堂注意力,降低课堂互动参与性。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发挥自身教学魅力[5],加大对师生互动的重视程度,从多维度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勇于跟教师探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关系,解释与人相处之道,多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

四、落实课堂评价过程,开发学生独立性思维

篇2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科所A类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柳州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5A007。

在十五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致力于将自主课堂的理念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初步构建了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

一、问题的缘起

新课改一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课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有着丰富的“自主土壤”,高中语文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公开查询一些有疑问的知识点,他们需要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讨论、发言的共享平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的原动力便是要学会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应该唤醒学习者的自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自主课堂的内涵

高中语文自主课堂,是指学生在宏观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回归本真的语文学习状态,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与需求,自由主动地投入具有“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的课堂中,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学习目标。“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是相o相成、相互促进的。

自学,即自主学习。自主是一种学习主体意识,是来自学生内心的一种自我支配、自我调控、自我促进的学习思维品质。

互动,是指课堂呈现出来的宽松、自由、平等、开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生成超出原有教学预设,能够让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的良性流动状态。

有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解读

四段式教学法是基于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理念而构建的。

指导思想:充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学、品读、分享、体验、创造来拓展思维,可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质轻负”的整体优化。

基本环节分为“疑、品、比、迁”四个环节。“疑”是自读质疑,体现“自学”要素;“品”是聚焦对话;“比”是比较鉴赏,体现“互动”“生成”两个要素;“迁”是迁移体验,体现“有效”要素。

(一)疑――自读质疑(课前20分钟)

自主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思维能“自我卷入”。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前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布置自学要点,做到学生自读任务明确,自读方法清晰,自读时间限定,自读检测有效。让学生在课前对上课内容,通过自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性认识。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阅读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

3.辅助手段

本环节的实施,可以分为集体自读,利用学习小组的集体研读时间在课前完成;个人自读,可引入“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微课、微视频)自主学习,扫清课中学习障碍。

(二)品――聚焦对话(课中约20分钟)

“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聚焦核心问题,组织有效对话,在互动中师生都得到阅读满足感,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交互主体”关系。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聚焦,将课前发现的核心问题厘清,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特点,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本身,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品读,打开心灵与文学作品对话,完成知识的内化,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充分挖掘“对话点”,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以聚焦核心问题为前提,展开分享、讨论、思辨。对话的氛围是自由、平等、互动的;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师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互相碰撞、互相促进的过程。

3.辅助手段

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构建与推进。互联网、慕课、微课、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同屏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三)比――比较鉴赏(课中约10分钟)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相关又有差异性的文本联系起来进行对照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异同点的横向与纵向延伸的对撞中,产生思辨的火花,使他们去鉴别、欣赏、反思文本。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对于学生争论较大的某些问题,不必急着给出定论,而是提供一个素材,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开发思维,产生思想碰撞,从而获得新的解读与感悟。

比较阅读分为同中求异式和异中求同式。同中求异式是在有相同特点的前提下,把几篇文学作品中的差异性找出来,如创作风格、艺术手法、内容结构的不同等,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式就是将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作品通过比较找出反映题材或表现手法的共同点,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形成知识的横向联系。

(四)迁――迁移体验(课中约10分钟+课外)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迁移阅读,创造体验的环境,让学生获得实践与经验。

语文学习的迁移是指,把语文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应用到同类或异类的事物中,实现文本向实际生活的延伸。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去阅读,去创造,去体验,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1.时间节点:本环节的迁移体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课中10分钟作为一个创造体验的起始阶段,主要是教会学生知识迁移、阅读迁移的重要方法,创设学生体验迁移的情境,让学生得到初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二阶段是在课外,学生可以带着这种体验的主体感受,在课外尽情地进行迁移阅读和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创造与体验活动,实现语文的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2.实施要点

要以课堂为发散中心,迁移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创造和体验,让学生能够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具体分为知识迁移、阅读迁移、体验迁移三个主要方面。教师要抓住文本体裁、主题、风格的特点,师生共同探讨制定阅读迁移推荐书目,尽可能体现“兼容并包”的大语文观念。在体验迁移的时候,教师创设情境要自然,不生硬,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丢开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缺失语文味。

3.辅助手段

学生的所有反馈,如阅读成果、写作成果,可借助互联网技术,达到及时反馈、个性化辅导、师生无缝沟通的效果。

四、初具的成效

在长达十五年的教学探索中,笔者的语文课堂显得有个性,有思考,有火花,具有以下初步成效。

(一)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学生积极思考平台

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地自发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辩论,碰撞思维,启发智慧。笔者与学生一起品读,一起探讨,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可以得到观察生活、对话世界、品味作品的各种体验。他们在课堂内外创作诗词,写小说,写剧本,演话剧,拍微电影,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学生热爱语文,对阅读、写作保持浓厚的激情,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调动学生情感,树立学生终生学习意识

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自己,形成不怕挫折、敢于怀疑、挑战自己的学习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少年担当。我们应让学生超越文本学语文,达到终生学习的效果。

五、结语

笔者始终相信,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只有高考,语文学习的终极意义将会伴随学生未来的一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淀必将渗透在学生的整个人生中。我们应丰富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笔者创建的“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固然有挂一漏万的不足,但笔者愿意继续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文自主课堂走一条践行之路!

篇3

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应该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规范和实践技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定教,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对话引领学习价值;主体互动促进自主建构,促进三维目标及语文素养的整体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反思与创新。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

“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课堂行为主体,设计契合学生学力和学情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纲领性地预设有效学习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有序导引课堂教与学全程,并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课前准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再度开发”,设计学习情境与传播媒体、准备教学策略与手段等。典型的高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流程有:“联系实际,导入”、“探索实践,新知”、“实践运用,体验”和“归纳知识,拓展”等四个环节。教师行为设计,包括解说、指令、提问、评价与反馈(预测中的反馈)、情境控制等。要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具体安排项目学习的时间。

(二)有效的教学对话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境界。语文素养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附加值也在共享中倍增。

(三)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转贴于

(四)有效的课后观测

下课不是教学任务的简单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后个性化感悟和内化的经历。课后,教师既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内省、反思,还要观察学生学习后的成就感或情绪反应,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自我发展。

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后期绩效诊断,必要的测验和阶段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的检验结果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化有效教与学的成效。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一)习得自学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包括:主动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管理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体验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二)学会知识管理

高中学生要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宝典,知识管理便是最有效的秘笈之一。“知识管理”一般界定为“利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知识的分享及知识的创新等策略”,是一个知识有效“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提升教学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高中学生必须学会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教科书(尤其是“必修”模块)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从而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以更好地实现目标,走向成功。

(三)获得考试能力

“唯考”和“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标准》的要求,必须批判并肃清;然而,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毋庸回避评价考试,考试考验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是检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考试之一。“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工作方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四、有效的化:关注文化,融和有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学主体、课堂情节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之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的和谐融合,必须超越知识获取升华人文精神,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和。理想化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从“有效教学”到“有效的教与学”,是一种教学论的进步。评价有效的教与学,关键在于考核“学的绩效”和“化的成效”。简单描述之,即:学生的“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展开,学生的“学的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精神成长。

篇4

一、 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三部曲”

所谓高中语文学习“三部曲”,其实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三个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过程相互关联,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学习形式相互促进。

首先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合理地设置学习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比如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批注式的阅读方法,通过自己的阅读过程,做好难点和重点批注,便于课堂上向教师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课文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批注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合理地分配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落实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去。最后就是课后的巩固学习,这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再学习和融合过程,是提高课堂教与学成效的重要的一环。

很多教师片面地重视课堂教学,对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没有统一协调的认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后常常会遗忘知识点。所以学生语文学习的“三部曲”是每个教师需要去重视的内容和过程,通过优化三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提高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成效。

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尝试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领悟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上教师要进行精讲,结合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对诗中虚实相间的创作手法、轻盈柔和的语言特点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预习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回忆、融合与整理,对关键知识点进行重复记忆,这样学生才能经历一个完整、完善的知识积累过程,学习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二、 结合新媒体,优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语文课堂学习给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无聊的,这也是很多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参与热情和参与度相对较低,无法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教师不妨试试新媒体教学模式。新媒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本上的背景知识,与图像、视频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电影《赤壁》的经典片段,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便会一扫而光,学习动机与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利用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新媒体教学的度,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失去了课堂书本教学的重要平台。

三、 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形成终身学习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优势和机遇。首先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和材料,对于教师自身优化课案设计、丰富PPT的资料等有着重要的帮助。其次信息技术还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平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各种教学网站或者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站与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探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然而,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扩充和更新,要求每一个教师具备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切实有效地强化自身的教学认识和思维,转变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时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研究和分析适合当前语文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与路径,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做出发展贡献。

四、 科学落实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是检验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往往片面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内容和依据。由于考核内容和依据具有偶然性、片面性的特征,往往会对在一两次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同时这样的考核和评价的模式,也不具备全面发展的眼光。在考核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制定考核内容,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认识与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形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科学地对一个学生进行整体的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篇5

基础的落实关键在于语文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序有效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倡导的是大语文理念,契合的是新课程标准。在朗诵、演讲、辩论、主题创作、时事观点展示、才华展示、“兵教兵”一系列策略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读说写、阅读和思辨能力,揭开高效鲜活语文课堂的序幕,学生的语文观念及学习方法获得战略性的提高。

课堂前五分钟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感想、阅读感受、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分享、整理讲稿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为了确保“课堂五分钟”语文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实施,课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活动安排

所谓“课前五分钟”是指每天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观点和内容。

具体实施安排:

按班级学号顺序安排,由课代表提前一周通知下周做课前分享的同学;每个循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走上台发言。要求脱稿分享自己准备的内容,时间控制在3~4分钟;接着由其他学生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仪表仪态、声音语调等,作简短评价、补充。总计约5分钟。

二、活动内容

根据中学生特点和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课本和社会热点,合理、科学地规划专题,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如:

以摸底和熟悉活动为主。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必修板块名著导读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有序介绍章节内容、人物形象、精彩片段、个性解读等,师生共同赏读名著;结合语文课本模块,进行诗词赏读。诵读、赏析、评价、积累、背诵;选择中外优美的文学作品,朗读赏析,积累佳句和感悟,感受名家风范。围绕名家大家进行专题分享。可以每周一位作家,或一类作家为主,进行专题分享。如苏轼专题、鲁迅专题等。

三、有效性

为了真正将“课堂五分钟”落到实处,要求学生发言完毕,将发言材料整理公布在教师固定位置,以备同学们课余赏析。安排课代表每天张贴、收集,每个专题装订成册,教师归档整理。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份)

1.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研究课题开展的方向。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选择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实验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做好有关记录整理。

2.整理学生活动中的优秀案例、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等资料,根据研究报告调整和修改研究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他人的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调查法: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3.个案法:对个别学生成绩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

4.总结法:注意积累资料,进行总结。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论文:《语文“课前五分钟”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8-02

《解读》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本人认为,“有效教学”是从理想的、预设的课程目标到实际的、生成的课程价值的一个过程。从“教”的角度来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价值之间的教学过程中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变量,只要能够把握好这几个变量,那么有效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本人也正是从这四个维度来尝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

一、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方向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它既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目标指明了有效教学的方向。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本着“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本人认为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以“以人为本”取代“以应试为本”。

本人根据所任教的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上《陈情表》时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并上了一节公开课:(一)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二)结合作者身世及时代背景,探究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技巧,深入理解“孝”的内涵;(三)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四)背诵全文;(五)通过一定的拓展,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

公开课后,这个教学目标得到了科组老师的好评。他们一致认为它更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等。这样的目标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是一堂浸润着心灵鸡汤的课堂,也是一堂高效的课堂。

二、教学内容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一是走进教材,与教材作者和编者对话,感受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融会教材文本,把握编者的意图。二是吃透教材。因为学生与教材文本的有效对话,取决于教师与教材文本的有效对话,所以要想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有感受,教师首先就要让自己与教材的文本对话中有感受;要想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动情,教师首先就要让自己与教材的文本对话中动情。三是跳出教材,用好教材。实际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材文本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和教育资源的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四是活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为源头来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把握三级阅读系统

“基本+扩展+推荐”的鲜明的梯度性阅读系统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亮点。最重要也是最基础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学生必读的,所以本人在课堂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读透。第二级是“扩展阅读”,既为解决拓宽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又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教学资源的选择空间。本人根据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科学的单元教学方案,合理整合单元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基础+扩展”的主题单元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创造更大的学习收获和学习空间。第三级是“推荐阅读”。其作品风格与单元主题紧密联系,借此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这也是第三层级的意义,在前两层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本人在课堂中尝试介绍相关本著作的精彩部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感觉收获不小。

三、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让“自主学习”回归本位

篇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要求老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吸收所教的知识内容。虽然这一教学理念的初衷是好的,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时间非常紧迫,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知识丰富起来、能够掌握所学内容,固然是好的,但是这对高中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利。比如,学生仅能学到老师所教的内容,只是在前人基础之上“拿来”而已,自己却无所进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教学思想观念

比如,老师备课时不能仅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还要换位思考,体会学生如何学、怎样用,即将学生语言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原来课前备课时所考虑的内容,比如这节课应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变成这节课练什么、先后顺序怎样安排等。老师通过改变自己的思考角度、思维方式,可以改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大有益处。

2.优化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读、练、思、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讲说以及指导后,必须留出一段时间,督促学生多练习,而且还要严格按照规格进行练习,非个人练不可。从叶圣陶先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无重点、无深度以及无层次感的串讲,而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动口、动脑和动手,并且要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训练,以此来巩固知识。

二、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高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除应当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激发创新欲望的学习氛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课前引导,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分组合作学习;每一节课都给学生3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当然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讨论以及提问和总结,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同时,对于部分课程,如何创设很多个角色,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创新性地开一个小小的化装舞会。通过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创新的平台,可以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尤其是给后进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但一定要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改正错误、相互尊重,主动进行合作探索和创造。

三、强化实践,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缺乏重视。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倡导创新教育,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要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确定主题,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比如,以培养青少年成人意识作为自主活动主题,给学生推荐基本书目,然后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阅读评比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使他们能够了解社会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提高认知、评判能力。

2.举办辩论赛,让高中生的思想火花迸射

通过组织开展小型辩论会的形式,向学生注入新观念、新思维,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创新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常识、了解作家和作品内容时,可以引导他们接触网络文学,并且指导他们或者让有经验的学生给大家分享如何应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3.培养学生对新领域的认知

实践表明,创新人才总是能够快速接受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社会、家庭中收集相关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

语文极富创新内涵,而且蕴含着较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关注,并且利用好这些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05).

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高考文言文考题嬗变及备考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JD0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13-02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文质皆佳的文言文名篇,这些通过时间检验的文言文名篇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增强阅读和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名篇,提高文学审美水平。而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采取何种策略提高和优化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树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存疑和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去发现、学习和分享知识,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课前存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并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自动找出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带着问题到课堂上进行释疑和学习。

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老师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前,能够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分层,不仅有形式上的,还应该有内容上和难易程度上的分层,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学生文言文教学的自主质疑来说,首先要理解词句的含义,也就是解决“言”的问题。其次再解决“文”的问题,从整体上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意味进行品味。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提出并讨论解决。

二、创建互动交流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老师、学生、书籍的编辑者、文章的写作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思想、灵魂的碰撞。而每一个对话的最终都应该指向个体。由此可见,互动、交流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且在此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老师要将学生在预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和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疑难排除。

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既有师生的互动,也有生生互动,还需留有时间让学生与书本再次展开对话和交流,从而解决预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互动和排除疑问时,要重视“言”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到对“文”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互动课堂的创建关键在于教师对谁是主导,怎样主导的认识。学生作榭翁玫闹鹘牵要自己思考问题,提出在前期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要摸索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其进行思考,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书本等多重对话和交流中,产生真正的质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注重历史文化浸染,优化知识结构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入选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瑰宝,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文言文的学习是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各类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文学素养。反过来说,学生如果要学好文言文,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汲取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自主学习阶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历史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比如可以把同一时期的各类文学作品或者历史文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对同一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和天文地理等有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也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其他历史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互为辅助,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系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背景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阅读感悟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不管是在造词遣句的“言”方面,篇章布局的“文”方面,抑或是情感抒发方面,都可谓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和篇章的分析上,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篇章中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文言文名篇的妙处,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杨志刚研究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情感监控、课前准备和方法监控这三种监控策略对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即学生如果能够充分运用想象力,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能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思想脉络。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去体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去和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对话和交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够很好地推动文言文本的学习和传播效果,更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和记忆能力。

比如《前出师表》,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也能够觉察出他要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又如《离骚》通篇贯穿着屈原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整篇文章可以说是屈原用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的充沛情感可直指心灵。这样的篇章至情至性,用情感引导学生学习定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文章。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参与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竞赛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能改善文言文教学的效果。竞赛教学法就是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一般使用竞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知识竞答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分享知识,检验知识。但是竞赛教学法的前提是要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对前期的学习要求较高。

另外是情境教学法,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方法。陈慧丽认为:针对文言文教学创设的教学情境主要是历史场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活化再现历史情境;第二,影像化再现历史情境;第三,语言化再现历史情境。这些方法都是非常不错的情境教学方法,其实,还可以使用更为活泼的方式来进行情境化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历史剧表演,能让学生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心理,还原历史场景,提高参与程度。笔者通过课堂实验,认为只要组织恰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文言文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掌握恰当的策略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勇敢提出质疑;重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加强互动教学;辅以适量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意挖掘文言文学习当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共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能够优化教师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创新才能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树立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观念,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高效性的同时,兼顾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最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标的条件下,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二者互为依存,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多角度地发展。作为教师自身而言,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要将自己放在适合的位置,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学习中,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为其填写病历表,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症状、病原、病因及危害等,然后紧抓恋爱这一关键点展开教学。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短时间内进行理解,培养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对其个性的张扬也是一种创新。

三、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高中生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期,他们生机勃勃,乐于探索。老师不能采用“填灌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老师应该设计-个轻松活跃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轻松、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语言的魅力。新课改的教材也较以往不同,其注入了新鲜文章,改变以往说教的面孔。北京某些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中也加入了网络词汇,响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活跃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敢于想,敢于说。老师在营造轻松活跃课堂氛围时一定要保持亲切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起民主平等、情境交融、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要彻底地改变单一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并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与其让教师这般“可恶”地唱独角戏,倒不如让学生“可爱”地过把瘾,体验当“小老师”的快乐。因为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在语文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机会和老师平等对话,积极展现自我,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用“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代替“要我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以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

五、更新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他人合作的教学,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只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篇10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浅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过分注重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高低,一味地进行阅读技巧及课文“知识点”的讲授,沿用单一、机械地“灌输式”教学套路,对创新教学模式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其二,忽视学生兴趣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是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成熟的有机个体。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和感受,对学生的个性化观念及思维方式缺乏科学引导和必要重视,导致学生将语文阅读视为一项学习任务,而非自主感悟、自主提升、自主品鉴的文学体验过程。 

其三,教学评价反馈匮乏。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部分语文教师忽视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导向、调节和激励的作用,单纯着眼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导致相关的教学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不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瓶颈,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陈旧教学观念 

教师思想观念的合理化转变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准确定位和合理转换自身的心理角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教师分享,从而形成文学情感共鸣。 

其次,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应局限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更应注重延伸性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推介优秀的阅读文本,拓宽学生的文學视野,同时提高学生文学赏析能力和审美水平。 

再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教材文本的重要性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尽量多阅览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及认知学方面的书籍,开发和创设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丰富语文阅读课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语文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在阅读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二)注重教材深度开发,有机渗透语文阅读策略 

教材是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基础性、阶段性等特征的纲要性学习文本,是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内化阅读技巧、要领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在必要的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悬念,有效启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和剖析,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的有机渗透,主要体现在将教材内容的学习与阅读方式有机结合,分析如下:语文教材一般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经典型文本、一般性文本和辅文本。阅读方式主要有:泛读、略读、精读三种。对于经典型文本,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反复推敲和探究,细化到每个语段,甚至关键性字、词、句,强调阅读的精细程度,并要求学生以此为范,掌握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流露,行文脉络的合理化布局等等;对于一般性文本,学生可以略读,掌握大致内容,赏析优美的语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即可;对于辅阅读文本,教师可以采用辅助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重视,在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能力方面大有裨益,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阅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上课,为学生呈现有关“月色美景”的微课视频片段,学生津津乐道地赏析视频,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阅读内容的导入;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配合优美、舒缓的音乐进行情境氛围的烘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思考,如: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围绕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相互探讨,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自然提高。 

结语 

总之,致力于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鲜活阅读素材导入作为有效切入点,将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和正确阅读思维方式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实践的落脚点。不断探究、不断发掘、不断创新与反思,不断开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篇11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强调文言语法讲授,肢解课文,忽视诵读训练,学生个体感悟。新课标专家学者反复叮咛,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语文教学应回归“读书”本真,真正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是根本,语感训练应是当务之急。诵读教学方法虽然古老传统,但今天无论多么优秀的语文教学法都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堂的活力首先应是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诵读应该成为我们打开文言文学门的一把金钥匙。“准、通、懂、透”文言文诵读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诵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在夯实文言知识的同时,强化语感培养,强调主体感悟,注重情感熏陶。“读准——读通——读懂——读透”四环节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优化学法,培养能力的课改理念。

“读准”,就是读准字音。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认清认准每一个字音,特别关注通假字,多音字,异读词,古用今废字,古代人名、地名、事物名用字。具体步骤:第一步,初读课文,用笔勾画所有不认识的字;第二步,浏览注释,标注读音,重点关注通假字,异读词,多音字。第三步查阅工具书,确定疑难字读音。第四步,响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字音”环节四步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学生既可在课前独立自主完成,也可与同学合作交流,在查阅工具书前,相互请教,既培养了虚心好学的品质,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然后划分任务,分头查找解决疑难字音,最后交流分享各自成果,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增进同学间的对话交流。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检查预习,点评学生自主学习,及时纠正在朗读中普遍存在的字音问题,对个别易错字音做强调。

“读通”就是读出句读。教师指导学生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句中停顿划分的方法:第一,根据语法功能停顿,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状语和谓语,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应停顿,但名词做状语时,应在名词前停顿,而不能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第二,特殊虚词后考虑停顿,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至若”等,关联词如“虽,因,惟,故,且”等,句中表停顿的虚词“也”。第三,特殊句式辨清停顿,如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倒装句“求人/可使复秦者”,判断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第四,古代文化影响停顿,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事物名要连读,除此以外双音节词一般要分开读,因为古汉语中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具体步骤:第一,学生就响读课文中句读疑难向老师质疑,教师分类整理本课句读疑难问题;第二,教师就典型例句讲解划分句中停顿的一般方法,学生讨论划分疑难句的停顿;第三,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朗读录音,给学生示范熏陶;第四,学生诵读体悟,可以自读,也可以分角色读,还可以展开诵读竞赛。

篇12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逐步实行,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语文审美教育效果不佳,阻碍了学生语文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实现自身关于物质与审美的合理结合,提高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生活审美的不断提升。可见,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探析提升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性的措施。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实践性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可从审美教育在新课标下的定位、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从审美教育在新课标下的定位来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通过提高课堂生动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教学。

其次,从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来看,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最后,从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来看,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机结合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性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面对严峻的高考挑战提供休憩的空间,进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包括综合认知和应试心理两个方面素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包括教材美、教师美、教学美等方面的内容,随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的不断推进,研究者普遍认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偏向功利性;教学内容片面注重自身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导致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学生对审美教育理解不深入,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说,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偏向功利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学生成绩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考试为目标的审美教育,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同时也导致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只注重教学和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划分不合理,学生理解不深入。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学“表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理解不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利。同时,教师忽略了语文的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功能,使得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审美的理解不深入。

最后,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对多媒体等新兴教学方法过于依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内容创新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性的措施

基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审美性、情感性、开放性、持久性以及师生对话等原则,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能力,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