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教学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

篇1

二、其乐融融的“对话图”

1.与文本对话

这里所指的文本如前所述包括“读本”篇目(《鲁迅“丑化”了阿Q吗?》《“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论阿Q周围的人物》《阿Q后传》)、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等。通过对读本篇目的阅读,我们发现文章作者是按照“缘事——说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思路行文的。作者通过自己“与大师对话”“与现实对话”,通过“联想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启示我们要想使“深刻”,首先自己就得“与大师对话”——我们讲的大师是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和科学的大师——回归“课本”,找出鲁迅先生所写《阿Q正传》为我们准备可用于自己作文的事例,即类似“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事例。

2.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对话”,关注大师,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尽管我们未必人人能够成为大师,但有了这种丰富的精神底蕴,有了这种深沉的灵魂拷问和灵魂追慕,我们的思想就可洞穿深邃的历史,面向光明的未来,慢慢摆脱小气而变得大气。

3.与现实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大多属于间接的和虚拟的沟通与对话,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这就需要教师设定现实的情景,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三、方法指导——联想想象法

“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有别人的心智去领导,要有它自己的心智去领导”。这是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响彻世界的宏论。他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当我们的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与现实对话”具有了坚实“深刻”的支点支撑之后,需要在“联想想象”的方法上及时地给予指导,来建构一座“与现实对话”的桥梁,使其到达成功做人、作文的彼岸。

1.相关联想想象

相关联想想象是一种实际上的直接的关联。如字面上的相关;时间上的相关;空间上的相关;物与人的相关;人与事的相关等。

2.同类联想想象

同类联想想象指由一事物进而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联想。它自在对本事物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发展、深化这种认识。

3.相似联想想象

如果说同类联想想象是相同事物之间的联想,相似联想想象则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它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4.相反联想想象。相反联想想象分事物的性质、意义或者方向相反两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即使读了再多的书,现实的知识再丰富都不可能有创造性,对于中考前的学生作文而言也不可能“深刻”。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就让我们来聆听作者、大师的教诲,在作文这方天地里尽情地“对话”,做一群实实在在的“思想者”!

参考文献:

[1]克林伯格.社会主义学校(学派)的教学指导性与主动性.德国科学出版社,1962.86.

篇2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对初中语文文学鉴赏的教育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笔者结合文学作品解读学习规律,以现代学习理论、心理学教学理论、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及中西方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参考,总结当下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案例,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老师提高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能力。

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意义

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选材,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深度及学习内容,如引入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1]。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文学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保有更加突出的教学能力。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通过语文作品鉴赏的教育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由素质教育入手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实现的,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的作品鉴赏能力必不可少,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也能提高其人文素质,塑造灵活且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多阅读名文名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深切体会,阅读时要多注意了解文章当中的情感变化,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样,在每一次阅读后都会有不同感悟,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十分必要,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仍然占据教学主导地位

当前,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在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作为学习对象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模式依然习惯于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讲述或灌输文学知识,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这样的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只会一点点地削弱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不仅违背了新课改对学生情感教育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社会一定程度上缺失人文关怀、教育关怀的当下,文学作品只是被当做一般的文章处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2]。学生只是仅仅得到了写文章的技能,却不知道情感和审美等为何物,于是文学作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死物,毫无情感,只是一堆文字,写的文章就缺失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情感、意志和个性,最终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初衷。

三、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语文文学鉴赏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世界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深刻体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的意境,情感体验,审美等获得熏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的扩展学习

学校多提供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文学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扩展课外阅读,让其拥有更多与文学作品接触的机会,提高积累更多阅读经验,同时,如果在考试中能适当加入一些文学作品方面试题,则相信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此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扩展其审美视野[3]。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一些经典的中文名著,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春》《秋》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丰富阅读量,欣赏更多优秀的可读性高的作品,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参与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负有很大责任,要灵活授课,多样式授课,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使其对文学作品用心体会。语文老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感受力,要让学生知道在该处使用哪个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初中教材收录了大量白话文和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轻易理解与掌握,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重点学习,让其能更好地理解读懂,这样有利于学生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另外,可以在班级开展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文学鉴赏的好感。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更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努力改变存在的问题,重视文学作品鉴赏课,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教学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探究性教学方法能够将认知和情感进行组合,其主要的应用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合作,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了体现是检验探究性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标志。除此之外,教师是否有效的发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也是检验其效果的指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方法的作用

(一)对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进行提高

很多丰富且精彩的内容在语文课里面都有体现,但是由于学生的课业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蕴含的精彩成分进行仔细的品味,再加上语文的文字较多,若是理解能力不够,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时间会影响学生的文学素养积淀。

探究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语文的趣味性大幅度提高,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资料进行主动的搜集。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本身的积累之外,与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而探究性教学方法可以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情景创造,让学生主动将问题进行联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

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带入感情。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启发思考以及协作交流和总结着五个环节是探究性教学法的主要组成。学生可以通过这五个环节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够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强化。通过这五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教师在对探究性教学方法进行运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主导,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实施。

二、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将教学的内容通过情景创设进行导入

初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事物的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强,并且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性,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性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可以进行良好的运用,它是探究性教学方法的第一个环节,唯有将第一个环节的作用完美的发挥,才能够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创设情景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例如鲁迅先生的《风筝》这一课,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例如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者本文从哪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作者现在对当时所做的事的看法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文当中去,还可让同学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角色扮演能够让人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在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教学时候,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程中学习文言文会感觉非常困难,其原因有二,小学时期没有接触过,感到很陌生,另一个是文言文的古今意思相差较大,晦涩难懂,生僻字也较多,不仅让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在阅读上的障碍也不小。但是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引经据典,若是学生没有理解其中字词的意思,就不能体会到稳重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然后再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结合,针对好学生现阶段的语文水平提出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小组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换思路解决问题,同时小组之间的竞争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小组之间的讨论让学生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与此同时也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例如在学习《马说》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接龙读课文,从第一个人开始,读错了就换下一位接着读错的那里读,到最后看哪一组剩的同学最多,哪一组就获胜,原因是这篇课文里面有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是马也,食(shi)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xian),安求其能千里也?诸如此类的陷阱。让学生很难注意到,通过接龙朗读,能够引起同学的注意。同学们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已经对这一部分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会在心中留下疑惑,为什么同样的字在一句话中的读音会有这么大的不同,是古今异义还是它们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学生心中存下疑问之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就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被文言文的特有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个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文言文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为了让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教育部门应该对探究性教学法进行大力的推广,让教师知晓探究性教学法在课堂上进行运用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董娜.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元素,对初中学生的智力以及性格影响颇深;对提升初中学生的探究以及创新技能,同样影响深刻。阅读教学是老师引导学生阅览教科书、培育学生解读教科书的技能以及阅读习惯的教育环节,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并创新阅读模式的教学流程。阅读教学的关键点是培育学生感知、了解、鉴赏以及评论文本的技能。而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业已引发业内重视;而怎样达到老师、学生、文本间的无障碍沟通,是眼前初中语文教学应思考的。笔者在下文中以两类较为典型的阅读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对其涵义以及模式进行阐述,以便于读者对比。

1个性化阅读教学

1.1个性化阅读教学涵义:

个性化阅读教学即指:在阅读教学阶段遵从学生性格的教学活动。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老师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对客体(文本)进行认知以及体悟,并为之打造生存、生成的学习环境(条件、契机、气氛三者缺一不可),让阅读成就学生的性格并提升阅读效率。新课程标准明文规定:“阅读是基于学生的性格的,不能以老师的视角来限制学生的阅读活动,要珍惜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体悟以及了解。”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构建书香味浓郁的教学场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个性化阅读教学阶段,笔者认为相异的学生其阅读认知情况不尽相同,然而性格化并非无度放任,老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过程中的不适当因素,应合理调整。

1.2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1.2.1增强阅读的积极性,进行批注阅读:

学生是阅读课的主人翁;高效的阅读,唯有通过学生所有智慧以及感情的意向运动,方可较为透彻地解读教科书内容,掌握其映射的客观物体的规律和其价值,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因此,老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并非阅读课中的主体,对老师的问题也敷衍以对,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缺乏阅读动机和趣味,对自己的想法也不想与老师或同学分享。批注式阅读模式的出现,让学生在自主、单独阅读阶段,对教科书构造、思维情感、语言特征、精彩段落、关键词句,在钻研、解析的前提下,通过线条、符号等形式的勾写,用简明的言语进行批注。学生在批注方面无需参考专业文献,将心中所思批注出来即可。如此,不但把自还给学生,还帮助学生将问题罗列出来,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模式;并且学生能够通过批注来形成阅读思维。笔者在此举《鹤群》为实例,笔者在阅读课开始前,让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模式,发现使用这种阅读模式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相异的视角阐述了自身对阅读材料的解读———一部分学生以文章主旨为视角,指出鹤群具有团结精神;一部分学生从生态的视角批注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一部分学生从精彩段落的描述中批注出语言的感染力;一部分学生从阅读材料的构造上批注出作家的布局思维等。整堂阅读课学生踊跃发言,教学气氛浓郁;学生不但开动脑筋阅读,并且与其他同学形成了头脑风暴。

1.2.2注重延时评价,在阅读上体现创新性:

延时评价对答案并不唯一的疑问,不应提早进行总结性评价,要以学生的阅读流程为重。如此,方能让学生在解读阅读材料知识,在感情上给与其支撑;并且答案的多元化通常会给阅读带去不同的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渐培育学生探究性阅读以及创新性阅读的技能,倡导多视角、创新性强的阅读。”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本质性的改变,并且渴求同伴的认可。伴随学识的增多,思维的逻辑性以及批判性逐渐显现,创新性强是这一阶段的特色。所以,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延时评价。

2探究式阅读

2.1探究式阅读教学涵义:

探究式阅读教学,顾名思义是以探究为核心。具象化的讲,即是:在阅读教学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自阅读与合作探讨,以目前的教科书为探究蓝本,让学生拥有表述自由和提出疑问、探讨论题的权利,让学生通过个体、小组、团队等多类渠道提出疑问,并解答疑问,并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的一类教学活动。

2.2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就在于组织探讨,答疑解惑。在学生提出疑问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从沟通中学到知识。学生的探讨面越广泛,其探讨的动力就越强;学生的思想越活泛,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就越佳。探讨沟通不但可以鼓励学生进步,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结束语

综上,阅读教学要突破以往的藩篱,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以及阅读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方能从阅读课中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读书并会读书。

参考文献

[1]包丽娟.深入小说世界了解人物性格———以《孔乙己》为例分析初中语文的小说阅读与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8):56-56,57.

[2]洪晓婷.浅探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与“学”的有效策略———以广州市中考语文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10):88-91.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88-01

随着初中教学的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趋向于挖掘深层次的阅读资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涉及面浅,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要采用新的、有效性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选择阅读资源时,要和课文内容相关。以课文内容为中心,不断的向外辐射阅读圈。如今,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深入课堂教学之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阅读资源。在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资源时,要做好理性的权衡。

一、更新阅读教学的观念

阅读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的阅读行为,也不是教师向学生讲解阅读方法和知识的单向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构建信息通道,实现信息沟通,产生复杂的互动。师生要共同建构教学氛围。阅读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为准,并不是预定好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阅读教学有效性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过程。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教学艺术发挥的程度,也取决于教师教学中趣、理、情的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阅读教学方法怎样变换,都要保证实效性。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学习好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法的观念,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

现如今,初中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上,多是名家所写的文章,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但是,课本上并没有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和文中提及的内容。教师多是讲解文章的结构。学生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可讲述初中生感兴趣的故事、寓言、通话和古诗,让学生有兴趣去听。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讲到李白、杜甫的诗,可向学生透露李白、杜甫的生平或小故事。讲到《归田园居》这篇课文,需向学生提供有关陶渊明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发生背景。在阅读资源的选择上,多接近课本内容,体现教育的目标。

教师选择的阅读内容,要合乎学生的心理年龄,积极向上、充满哲理。如果阅读内容枯燥,学生没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学生对阅读内容有兴趣时,会更愿意把阅读心得和其他同学分享。教师可让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心得,并表扬学生发现的读物内容细节。学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阅读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三、读和写的有效互动

读和写是彼此相关又独立的一种语文实践性活动。阅读之后进行相关写作,学生会对阅读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此,教师应构建多种课型来实现读、写的有效性互动。比如开设常态读写课、随笔评改课和随笔习作课。读和写的有效互动,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共同提升。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以文章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构思、生活反映和遣词造句的方法。学生学会文章写法后,阅读课上实施读写结合,进行随笔习作。以阅读迁移到写作,是一种语言形式迁移。比如在阅读到某篇文章中描写景的方面,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模仿创新。

课堂随笔练习非常有意义,不仅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内容,而且将阅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以有效语言表达出来。

四、运用多媒体阅读资源

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中的许多生活方式,同样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拓宽教学空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音乐、图片、音效、动画、电影,都是很好的阅读资源。比较于文字,音像和影像资源更能让初中生接受。利用多媒体技术,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互也有所加强,教学中充满了趣味性。阅读的热情被激发,学习更为轻松。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补充。多媒体教学资源有着极强的优越性,大量的阅读资源能够满足于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是,音像和影像资源需要占用过长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对此进行严格的教学时间规划。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部分。阅读教学效果影响着初中生知识吸收能力和未来的语文学习发展。阅读教学对初中生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遵循新课标要求,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探索有效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初中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语文阅读知识。

参考文献:

篇6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而言,趣味教学研究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导入具有兴趣性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早进入学习的角色,提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要设计好的导语。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书篇》里说: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我在教学尝试中认为较好的方法有:

1、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黄河颂》是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时的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上好这篇课文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上此课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唱《国歌》作为情感铺垫,接着播放录音带中的《黄河颂》配乐示范朗读,其中充满感情的朗读以及激昂的音乐旋律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接下来要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也就不难了。

2、导入要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的激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罗布泊”的现状的文章以及图片,并请他们说说现在的罗布泊。笔者总结同学们的观点是“现在的罗布泊是荒凉的大漠,是恐怖的无人区。”然后笔者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美丽的湖泊,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如明镜,犹如仙境。笔者请同学们猜这个地方的名字,结果他们谁都没想到它叫“罗布泊”。笔者把答案告诉他们时,他们瞠目结舌,非常吃惊。“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恐怖的无人区呢?”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并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一节课无疑是富有魅力的。

3、故事引入,让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堂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主要做法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剖析生活点评大量的经典的创意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从作品中感受创意魅力,增加对创意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语文能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拓展阅读。语文水平的提升仅靠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介绍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网站,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拓展相关知识。

4、参与比赛。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参赛,在参与过程中检验自身水平,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提高。

三、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作业兴趣

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内容,做到基础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共存,体现作业的思维性、生活性和自主性。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动手作画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搜集查找类。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为学习课文,开阔眼界服务。

实践类。各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布置各类的实践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想像类。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兴趣发展

1、开展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2、延伸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我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讲活动课”。活动课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半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一次读讲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对语文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性研究,仅仅是个开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我们更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进而在兼顾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获得高效。

[参考文献]

篇7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篇8

对话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有着良好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重新组织和定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个人的原因,造成一些对话教学似是而非。基于此种状况,只有有效地研究对话的方式才能使教师的成果得到充分的表现。

一、对话教学是什么

对话教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用对话进行教学的一种方

式,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的交流,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对话教学的模式不再是单纯地以教学为主,而是把侧重点放在了学习的创新上。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提升,而且使学生的心理和自身情感以及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对话教学所处的现状

对话教学不只是简单的问答那么简单,单纯的问答也不是真正的对话教学,那只是对于对话教学的误读和误解。对话教学并不是文本的解读,并不需要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大师级的水准,那样的教法也违背了对话教学的宗旨,从而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对语文科目的割裂。对话教学也不是让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自我想象,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但这不是进行天马行空对话就可以实现的。

篇9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而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在现今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大都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授课,根据考试的结果将学生分为几个等级,然后设置不同的班级,实行“走班”制度,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水平和潜力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几种水平相似的小组,单独进行授课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分层策略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关注优等生,忽略甚至不关心学困生的状况,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既可以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又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分层教学的优点主要有: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在小组内形成一股“赶超追”的气氛,鼓励被分在 C 组的同学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调到 A 组去学习,而对 A 组的学生,我们也采取竞争评价的方式,对其高标准、高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通过日常教师的辅导,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给予关怀,增加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新课标》的实施,强调教育要面向大众,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对其实施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真正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研究学情,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入学后,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上期末的成绩以及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对他们实行“走班制”。层次的划分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固定比例来分配。通过以上几种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各层次的学生。一段时间之后,对他们再次进行测试,并进行综合评定,再将学生分为 A、B、C、D 四个等级。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激励学生不断向更高层级努力。

(二)目标分层,让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设定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分层意识,这可以培养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沁园春・雪》时,设置三层目标。

A 层: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内容、含义以及认识必要的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B 层:学生应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从诗中感受作者的人生理想以及豪迈的情感;

C 层: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多方面收集资料解读作者,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分层设定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将分别安排这三层目标的学生向同学进行讲解,使学生较为系统、详细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训练、测试和辅导,巩固分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供大家更好地回顾所学知识,这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后训练,例如:学习完“我的叔叔于勒”,配套练习册中有相关的习题,分别设置有基础题、提高题以及课外拓展题,对应三类不同的学生;而且教师在设计配套试卷时,可以出三份不同份额的试题:如第一份是基础题 40%,提高题 40%,拓展题 20%,另两份拓展题在试卷中的比例逐步上升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分层学习的有效性。

(四)评价分层。科学得当的评价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对语文学科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相反,不当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得当的评价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而是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不仅要真实具体,更要体现差异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强学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探究热情。而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则要给予适时适度的批评,这同样是一种鞭策。否则一味地表扬,只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看不到自己的劣势与不足,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分层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大量运用,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订制不同的学习方案,起到因人而异的作用,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进而培养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篇10

首先我们必须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去探讨其他问题才是现实的。我国有的学者从三个层面对语文教学做出了解读。教学层面,语文教学是一种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工具;教育层面,语文教学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文化课;学生层面,语文教学是一种生活课。笔者认为,该学者从教育、教学、学生三个维度对语文教学的内涵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解读,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理解,值得我们的重视与借鉴。初中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级阶段,其内涵必然也置于语文教学的范畴之内来理解与把握,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视角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进行一个科学的解读。因此,笔者给初中语文教学下的定义是: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工具,辅助以其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生活方面的教学的一门课程。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即在情感领域方面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即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在课堂上这个平台对教育对象(学生)在情感方面进行教育,进而提升教育对象在情感领域的升华与进步。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讨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情感教育这种教育价值观念的的形塑之下,初中语文教育界重视这一价值理念,并将情感教育纳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从而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在研究层面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课堂上的一种教学互动过程中不断彰显情感教育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念。这两个方面在研究层面上与实践层面上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构成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一体两面。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建设途径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建设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重视教师的情感教育

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绝对离不开初中语文教师这一重要的群体。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我们一直在弱化这种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但这一现状至今仍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实事求是地说,如果要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必须承认这一现实,在这一基础上,开展以教师为主导的情感教育。在笔者看来,所谓以教师为主导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成为情感教育的中心,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开展。第一,强调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就是说,情感教育首先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第二,情感教育的第二个层面是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之前,我们在提倡初中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时总是片面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却忽视了教师群体本身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对象。试想一下,没有任何情感思想的初中语文教师能够胜任情感教育这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吗?所以,笔者在此提出这一层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和教育学界非教师的情感教育的重视。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情感水准,因为初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情感素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育者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意外,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素质学习,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和情感教育的能力。

篇11

现在初中英语教师中有一部分年纪比较大,教龄比较长的资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他们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过去单一的以结果性评价,即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阶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他们对新课程中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不是很接受。这些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摄取,会令学生分心,课堂秩序不容易维持;互动式教学对英语教师的知识含量要求过高,给教师心理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教师良好心态的维持;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合理的安排互动式教学成为一个难点,机动性太强,不容易把握等等。这些因素使初中英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的实施产生抵触心理,对新课程的其他教学理念接受也有一定的障碍。这是由于一些初中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抵制接触新的教学理念。对新课程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把新课程看成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死规定。同时,原有的教学经验也制约着他们对新课程的接受,认为重新建立一种教学理念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不一定会有实际的效果。总之,观念陈旧是这一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二、课堂前期准备不充分

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在实际初中英语课堂中,许多英语教师由于课堂前期准备不充分,在知识含量和课堂设计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至于互动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无法正常进行甚至终止。一些教师不经过认真的思考就为学生准备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无法触发学生兴奋点,也无法进行发散式讨论的。这些问题放到课堂中进行,势必导致学生无从讨论,从而使讨论变成了程序化。尤其在初中英语这个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英语词汇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置合理的问题。例如,在九年级课本UNIT 6中“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这课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提出这样的问题:what kind of music can you dance to?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答案就被无形的限制住了,有的学生回答:The pop music.有的学生回答一两个歌曲的名字。但是更多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用英语表达“节奏快,音乐强烈”等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问题就变的程序化,甚至是多余的,课堂也进入了僵持阶段,不利于进一步的互动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设立不恰当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设立过高或过低的问题。教师对每堂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把握,但是涉及到采取互动式教学的时候,许多老师把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一种情况是一些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过高,这样在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多的注重知识的含量,把互动式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设立的过于复杂。这样设立出来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学生在讨论和参与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不利于互动式教学的进行。例如,在讲解九年级课本UNIT 13中“Rainy days make me sad”这课时,Pair work中要求学生谈谈在看这三幅图的时候,学生的感受。在这里只需要学生用简单的两三个句子做出回答,如:I 1ike,because 这样的答案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过高,要求学生具体说出很多原因,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尽量选择易于回答的那个图来说,而且答案将过多的集中于“Don’t like.”。这样,互动式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四、课堂互动设计不合理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或多或少的都会采用一些互动。但是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互动式教学实施的效果和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些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过多的设置了互动,在一些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的地方设置了小组讨论,导致学生在本身并没有理解吸收知识的情况下无从进行讨论。课堂时间占用过多,又使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的讲解时间不够充分,这样,一堂课下来,课堂热闹有余,知识含量不足。

例如,同样是九年级英语课本Unit 10中“By the time Igot outside,thebushasalready 1eft”这堂课,在听录音的时候应该锻炼学生个人的听力水平,不应该设置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这里设置了互动,这样会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讨论的问题上,而没有认真听录音的内容,听力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对知识点更加迷惑。

另一种情况是本应该进行互动式教学的知识点,教师却由于怕课堂时间不够或者自身可前对问题准备的不充分,不在这个知识点上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吸收的不充分。

例如,九年级英语课本Unit 10中“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the bus has already 1eft”这堂课的Pair work要求学生给录音中的故事加一个结尾。这个讨论应该设置小组讨论,这里的小组讨论是必要的,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增强英语语言表述能力和语法组织能力。但是有的教师认为故事续写这样的部分占用时间较多,就改为了课后作业甚至有时完全不去进行,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这里得不到锻炼,也得不到各种知识点的获取。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某些初中英语教师对课堂把握不准,没有正确分析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没有根据重点和难点来设置互动程序,这样就导致了课堂互动设计结构的不准确。

篇12

二、教学内容分层,有重点,有舍弃

不仅学生好差有一定的分层,课文之间的难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像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中,《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等等,这些文章更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没有多大难度,只要稍作一些了解就可以,不需要在这些课文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这些文章上花过多的时间,很多学生并没有多少问题,对于课堂就会失去兴趣,也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对于这些文章完全没有必要详细讲解。而对于一些文言文,像《黔之驴》,《小石潭记》……这样的名家名篇,就需要多花几个课时,详细讲解,充分挖掘,带领学生感受文学大家的风采。因此,教学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分层工作,有详有略,有轻有重,切不可毫无重点,完全同化地去讲解所有课文。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限的,一定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学内容的分层其实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就要统筹规划,对整本书有一定的了解,制定好一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把有限的课时多花在重点上。

三、教师团队的分层合作

和学生一样,教师也存在着分层,各自有各自擅长的方面的。有些老教师经验丰富,且教学水平较高,就可以带一些毕业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考入理想中的高中,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同时,老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分享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让年轻教师快速地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年轻的教师虽然经验较少,技巧不够成熟,但是思想相对先进,而且富有激情,就可以多带一些基础年级。既能磨练年轻教师,积累宝贵的经验,又能让学生容易与老师相互熟悉,感受到老师的激情,在教师的带领和感染下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同学对学习产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教师也有了一定进步。教师团队的分层,各自发挥最大的作用,其实在校园中非常普遍。所以只要进一步地完善即可。合适的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去教授不同的学生,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