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欧债危机的性质是财政危机,并正在向金融危机蔓延。据IMF的统计,欧债危机已使欧盟各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缩水2000亿欧元。德国银行是希腊海外的第一债权人,意大利是希腊海外第二债权人,前10大银行存在1270亿欧元的缺口。摩根大通的报告显示,法国3大银行因大量持有意大利债券,资金缺口达1730亿欧元。因此,一旦希腊发生债务违约,不仅意味着本国债务负担的进一步加大,而且银行系统就会崩溃,物价飞涨,进而对欧洲银行系统产生影响,必将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说欧元区救助希腊尚且可以做到,那么,一旦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走上求助之路,欧元区现有的救助机制将难以应对。事实上,欧债危机已经烧到了银行业,德克夏成为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麻烦还在于这个事情可能波及到美国。
我觉得问题还不仅在于债务危机本身,而在于各方面意见不一致。比如说,欧盟主席巴罗佐提出发行欧洲债券,德国总理默克尔并不认可;德法首脑提议建立欧洲经济政府机构也受到了冷遇。其关键是内部矛盾难以调和,内部主要存在着3个矛盾,一是欧洲央行与德国央行有矛盾,德国央行不同意欧洲央行的债券收购计划,认为这样做违背稳定币值的基本原则,影响了央行的独立性,因为现在欧洲央行出钱购买这些危机国家的债券。二是核心国家与非核心国家存在着矛盾,因为现有解决办法实际上是核心国家用本国纳税人的钱去救助危机国家。三是政府政客与选民的矛盾,德国选民对救助持排斥的态度,危机国家的民众反对紧缩政策。这些矛盾都是现实存在,反对的意见确实有合理成份,问题在于怎么妥协和怎么化解。
我觉得发行欧元债券还有一系列的准备,短期内难以实现。短期内的任务是缓解危机,赢得调整的时间。所以目前存在着两种思路的争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种是欧洲央行通过债券购买计划和流动性管理来缓解债务,过去几个月已经购买了近550亿欧元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债,目前持有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的总额是1450亿欧元。第二种是让欧洲的救助基金(EFSF)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向受援国提供紧急贷款,而且购买债务,进而向欧元区永久救助机制欧盟稳定机制(ESM)过渡。其实,两者可以适当分工而又配合,欧洲央行可以解决银行业的流动性为主,基金(EFSF)可以购买债务为重。
从长期来看,欧元危机不在救助,而在改革,对金融体系的救助应该与一些国家的经济重组同时进行。正如欧元之父蒙代尔所说,解决欧债危机有3条出路:首先是财力充裕的国家对资金紧缺的国家施以援手,以免其破产;其次是受援国将福利项目调整到与其财力匹配的水平,实现预算平衡,以赢得其他成员国的支持,那就要削减福利项目;第三个办法是欧洲建立统一的财政机构,以弥补欧元区管理结构上的裂缝。
东北无线电厂、辽宁电子设备厂是国有企业,处于破产状况。其中东北无线电厂始建于1960年,是原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移动通讯设备的大二型军工企业,1986年下放到地方管理,1996年破产。企业原有职工1836人,解除劳动关系1218人,离退休职工599人,并轨职工13人。资产总额4879.6万元,其中房屋建筑折款2213.1万元,机械设备271.5万元,土地2395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603万元,企业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131.4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809万元,合计2940.4万元。
辽宁电子设备厂,始建于1959年,是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高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骨干企业,1996年企业破产,被辽宁电力电子集团整体接收,1999年辽宁电力电子集团解体,企业划归铁岭市管理。企业原有职工1652人,并轨人员939人,离退休457人,在册职工83人。企业资产总额329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145万元,固定资产2153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075万元,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542.8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637.3万元,合计3129.9万元。
二、债务的成因
1、经营管理性原因。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市场需求往往缺乏应变能力,盲目生产,有限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在销售和定价方面还没有利用现代促销手段和价格政策,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管理,资金、设备、人力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劳动、物耗无定额,质量无检验,奖惩不严明,分配不合理等,造成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效益下降,债务增多。
2、制度性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实施拨款改为贷款后,因缺乏宏观制度的科学规范、保障和监督,又缺乏自身的更新。从政府财政方面考虑,因政府向企业的层层让利导致财力日益分散,而将对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从主观上讲,是将无偿投入,改为有偿借贷,从而迫使企业走向市场,在客观效果上,银行贷款成为国有企业资金的唯一来源,因而也必然使企业走上负债的道路。
3、政策性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理应在改革初始阶段让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队伍,但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政策性口号下,硬要让相当部分不能适应市场方式的国有企业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主管政府要求当地银行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而有些贷款是根本无望归还的,使得国有企业有债难还。
4、财会制度漏洞原因。部分企业的领导不是想如何把企业搞好,把企业搞活,而是为了树立个人"政绩",不顾企业长期发展需要,在任职期间,一方面虚拟各项收入,隐瞒各项成本费用,企业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以截留资金用于非正常开支;另一方面,把企业的收益过多地向职工倾斜,为职工发奖金、实物,搞福利,把大量应当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转变为各种形式的消费资金,从而不良债务加剧。
究其上述原因,根本在于经济管理体制转轨过程中缺少过渡环节,构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断层"和"真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产、供、销完全由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也纳入国家计划,物资积累也由国家全部调拨,企业不对经营的资产负责,因此就无需考虑企业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要对其经营负责,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因而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诸多问题,没有成功地解决办法,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企业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思路和建议
一是推动企业改制,解决职工债务。通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变职工债权为股权,解决职工债务。
二是搞好企业房改,利用政策偿债。协调地方房产部门,给予宽松政策,尽快推动厂房房改后续工作和债务测算,解决职工债务。
三是进行资产保全,偿还债务。东北无线电厂和辽宁电子设备厂通过出售资产、出售土地,获得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究其原因,2012年的公共支出预算已经通过,财政提前紧缩不具备条件,美国家庭部门的去杠杆化高峰已过,伴随着房屋租金,房屋价格的缓慢提升,房地产市场的底部渐成,美国经济于2012下半年开始进入建筑业周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短期看,美联储于2011年8月9日宣布,将把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至少维持到2013年中期,表明美联储对经济复苏势头并不乐观,也标志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再延续。而按照欧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如果欧洲也有这样的复苏过程的话,欧债危机也能拖延,至于由于欧元制度设计的不足,是不是会导致边缘国家退出欧元区的问题,也只能静待其变。
外部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包括:首先,短期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减轻;其次,基于控制顺差的放宽汇率升值幅度的尝试可能是一种选择;第三,宏观调控进入观察期,怎么灵活应对还无定论。所以,大的方向是,通胀回落的确定性在增强,调控的天平自然由防通胀向保增长倾斜,但需要一个确认的过程,三季度就是确认期。
虽然四季度之后我们判断经济的弹性会增加,但对市场而言,这只是几种可能中的一种,由于目前尚无法对欧美债务问题的发展做出有倾向性的证明或证伪,所以,9月只是个转折,其方向同样在市场中存在三种看法:第一种是经济维持目前的滞胀状态,即通胀不会明显回落,增长也不会明显好转,但也不是硬着陆。但这种状态不可能维持很久,最终要做出方向性选择。而方向无非就是两个:要么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要么经济弹性重新恢复。这就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可能。这三种可能或者说后两种可能的决断期可能在9月,也可能顺延到2011年末。
关键词:高校负债;成因;对策
Key words: university liability;caus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30-02
1我国高校负债的发展现状
高校负债的发展最初是从1999年开始的,1999年中国拉开了高等教育扩招的大幕,在政府的推动下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很多高校从此拉开了扩建和兼并的进程。扩招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各高校纷纷向银行大规模举债征地建新校区、教学楼等基础设施,高校负债开始显现。对于目前高校的具体债务是多少,没有一个精确的数据,据南方都市报的资料“保守估计当前全国高校负债高达5000亿-6000亿元。”从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40亿到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化解部分高校债务,但这些资金对于解决高校债务是杯水车薪,以现有的高校财务状况,偿还这么多的本金和利息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这些款项尚未结算,形成了隐性债务,隐性债务期限更短,还款的压力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有可能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隐性债务,这样又加剧了显性债务的规模。
不但如此,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未来的招生是个不小的压力。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到2020年,我国18-22岁年龄段的人口总数为8920万,比目前的12438万将减少3518万。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979万[1]。以此推算,从2010年到2020年11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预计增加规模571万,也就是每年增加大约50万,然后持续保持这一招生规模即可。可以预见,未来10年,很多学校将不再扩招,甚至减招。也就是说,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小学生人口在不断下降,几年之后就会波及大学适龄人口。巨额的债务本来已经压得一些高校喘不过气来,由于大学适龄人口减少而导致生源萎缩,学费收入减少,更使这些高校雪上加霜。扩招扩建热使很多高校都在“高负债运行”,即将到来的还款高峰和生源萎缩或许将使很多高校面临“破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巨额高校负债发展到今天,是多方造成的结果,如何化解目前的高校债务危机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找到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办法。
2高校负债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入太少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高校债务激增,政府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从1999年扩招以来,全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在绝对数上虽然有所增加,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却连年下降。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得其中一部分转移到被教育者身上,在我国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65%左右,但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达75%以上,甚至接近80%,也就是说我国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非常高,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样就使得总家庭支出被教育支出挤占,影响了家庭其他方面的消费,从长远看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已经到4.5%,我国直到现在财政投入教育的比重只有3.5%,剩下0.5%的缺口要靠社会投入,而这个缺口达到了800亿-1000亿!
2.2 投入不均衡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扶持政策,首先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然后是各省部分别支持或共建的重点大学,更多的高校则无力分羹,在资源博弈竞争中被边缘化。其次,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在投入上差距也非常巨大。我国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所获得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生均经费存在着显著差异,部属高校生均经费在8000元以上,而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只有3000元左右。
2.3 政府是高校负债的隐性担保者高校负债居高不下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扩招惹的祸,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想到,高校能够从银行贷到款项,在这其中政府起到了高校债务隐性担保者的作用,高校巨额债务的产生实际上就是行政主导的结果[2]。高等教育部分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因为高校的这种属性,决定了政府应向其提供财政拨款,但政府拨款捉襟见肘的时候,高校又缺乏其他有效的途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时往往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高校是事业单位,高校的实际管理者又具有行政级别,同时公立高校又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因此政府与高校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高校与政府之间权责不清。纵观我国的公立大学,既是国家所有,靠财政拨款吃饭,但同时又能擅自举债扩张,赢利赚钱,也就是由于所有者的虚位导致了我国的公立大学呈现了在运行中的双轨制。有些高校的管理者会这样认为:借款是高校的事,还款是国家的事,由于大学的特殊性质,即使未来诉讼,法院不会支持查封高校的资产。正是由于在高校巨额负债中政府起着隐性担保的作用,高校很容易得到银行贷款。
2.4 监督缺位高校负债发展到今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督缺位。监督可以作为财务状况变化的预警系统,也可以作为防止财务状况继续恶化的止损标准。对高校的监督,按照范围上划分,监督的主体可以是外部的监督,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监督。但目前监督的缺位,直接导致高校财务状况恶化。政府作为公立高校的投资主体,在高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筹资中的自筹部分没有作出相应的限制与规范,作为公立高校投资主体的国家没有对高校借贷的规模、基本的财务比率等作出限制,没有对高校的还款能力、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作出评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高校债台高筑。
在实践中,监督主体能否履行监督职责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知情权。监督要求信息是透明的,但很多情况下高校的财务信息是不透明的。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有详细的信息披露要求,而对于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在过去几乎没有。现在虽然有些法规要求规范高校的信息公开,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就明确,财务资产管理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但该办法要求公开的项目过于简单,没有被细化。从各地制定的配套政策来看也是过于粗略,例如学校的债务情况、每年的利息负担等敏感的信息未要求强制公开。其次,监督权的实现要有必要的保障条件,高校的决策机构在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监督要有渠道,否则监督权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
2.5 大学教育发展的无序化大学教育发展要制定中长期战略,无序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多问题。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无序扩招,在这个发展中不是遵循合理有序的发展,而是跳跃式的发展。大学教育片面的追求毛入学率,学生人数、校园规模等这些表面的指标,导致不停的兴建新校区、教学楼等,与此同时财政资金和高校收费不能满足高校跳跃式的发展,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有限,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融资手段单一,因此只能通过银行信贷融通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大学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宏观科学的规划,见到利益大家一起上,导致了扩招―扩建校-增加负债-再扩招还债,这样一个怪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高校几乎没有能够扩招的可能性,因此无序化发展的结果将吞噬高校的核心竞争力[3]。
3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对策
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办法主要就是两个即开源和节流,这两方面都有文章可做。首要的是解决目前的债务危机,但更要防范未来的财务风险,避免重蹈覆辙。因此除了开源与节流政策的运用外,其他预警等配套也应一并使用。开源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但按照现在的情况不是所有的开源途径都可以继续使用,比如学生缴费,目前学生和其家庭的负担都非常重,学生缴费收入已经没有提高的空间;高校自筹中的银行贷款现在也不适合继续使用,因此真正能用的开源对策并不多。
3.1 开源的对策
3.1.1 增加政府投入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是导致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增加政府的投入是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办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1]。但增加政府投入不是意味着政府对有负债的高校增加投入,而是指政府对所有高校增加投入。对于一部分财务状况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借增加的政府投入提高软件水平,对于高负债的高校只能把新增的政府投入用于还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适度的公平,适度的均衡可以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得到缓解。
3.1.2 鼓励社会捐赠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一些著名高校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年度预算的20%-40%。美国大学收入的30%左右来自个人捐献,巨额捐助使美国大学资金雄厚,实力强大,从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在中国,募捐比例仅为3%左右。鼓励社会捐赠对于化解高校财务危机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一办法的实施要靠高校自身品牌的建设,取得社会的赞誉,才能赢得更多的社会捐助。此外,捐赠收入的获得还要有税收、制度等的保证,对捐赠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政策的优惠,加强这方面的立法[4]。例如给捐赠者退税,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个人所得税因为捐赠而退税的相关程序规定。退税手续办起来及其复杂,曾经有一位纳税人因为2000元的捐赠要求退税,结果历尽波折办了2年才办成,因此鼓励捐赠必须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上给捐赠人明确的程序,使公益捐赠的退税不要停留在纸面上,不要使捐赠退税成为制约捐赠的门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捐赠资金的用途,很多捐赠者不愿意捐赠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的捐赠资金或款物被滥用。高校的财务透明非常重要,要向特定或不特定的捐赠者披露捐赠资金的使用。此外,也可以效仿国外的高校成立基金会,选择优秀的人才管理基金,通过非限定性捐赠基金投资的收益偿还高校的负债。
开源的对策很多,有些学校也曾经实践了一些做法,例如土地置换等,但都由于违反相关的法律被叫停;还有些高校通过对周边商户冠名权的拍卖或者房产出租取得一定的收入,但这些收入都不是特别多,对于解决目前的高校债务危机帮助不大;曾有学者提出引入民间资本解决高校债务危机,但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操作;还有高校利用学校的学术项目经费还贷,但这部分资金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同时这部分经费数额具有不确定性;还有学者建议发行教育公债化解高校负债,但目前没有明确法律和法规的支持。
3.2 节流的对策节流在具体运用上一定要注意,该节约的要节约,有些方面可能还要加大投资力度,高校要鼓励教学和科研的开支。在巨大的银行债务面前,大学肯定会进一步压缩教育开支,减少甚至取消一些正常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降低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等等。这种局面的出现,直接会导致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在节流的运用上的原则是反对铺张浪费,但对于正常项目的开支是不能压缩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相反还要加大投入。
3.3 建立相应的负债规模预警机制问题不能等到发生才想办法解决,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内。在发达国家的高校,学校的重大决策,都要由教师委员会或者理事会作出,涉及与外界发生关系的,比如征地办学行为,还要提交当地议会审批,这确保了办学决策的科学与民主。与此同时,学校每年都有年报,详细地公开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接受师生和校友、捐赠者的监督。在美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都可以申请贷款,但申请贷款的金额最多不能超过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的80%,同一所高校再次申请贷款的时间距离上次必须间隔5年以上,这些措施有效的限制了高校的非理性扩张。纵观我国目前的高校负债,相当大的一部分债务,高校凭借自身的实力是无法偿还的,因此在未形成过度负债之前有个预警机制就可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5]。这个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建立在对高校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例如对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的限定,这样就可以未雨绸缪,避免高校陷入债务危机。
3.4 加强监督以往都是高校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检查,这相当于自己查自己家里人的财务状况,很难保持这种检查的客观公正性,检查的结果也仅是内部资料,外人很难知晓。笔者认为这些检查往往都流于形式,不能保持检查的独立性,应该引进独立第三方,比如注册会计师对高校财务进行审计。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学校建设规划的资金来源、贷款额度、贷款使用情况、确保贷款资金符合既定要求,将高校贷款风险降到最低;此外还要审计资金的利用效率、贷款的偿还能力、学校的各项费用的变动是否有异常、对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审计结束之后将审计意见和学校财务状况的结果,通过合适的途径向信息使用者公布。同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高校贷款责任追究机制,超标准的建设要予以制止,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建设的行为要予以纠正,对相关责任人要依法查处。此外,还应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二者相辅相成,可让信息使用者的知情权得到实现,学校的资金使用透明,财务状况改善也会使潜在的社会捐赠者有可能变成现实的捐赠者。
3.5 高校由外延式规模化扩张转换成内涵式发展世界一流的高校不是因为有豪华的办公楼才称之为一流的高校。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正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精辟阐述。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高校将发展目标抛开政绩考虑,将精力用在如何建立真正一流的大学上的时候,突击式花钱建校园的情况就会缓解,债务规模扩张的速度就会得到控制。高校债务不是简单的经费不够用的产物,因此解决起来也相对复杂,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从教育的发展模式、体制等根本上找原因,高校不正常的负债增长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关系的理顺,高校巨额负债应该得到解决,高校将得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赵小剑.化解高校负债危机应采取真正市场化手段”――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林莉访谈[N].南方周末,20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