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篇1

[作者简介]尹文涛(1983-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基础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列主义思想教育;李正(1979-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翟振东(1948-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陕西 西安 710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发展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Z67,项目主持人:梁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08-03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双元制、CBE和TAFE等几种典型的办学模式都是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普遍问题,“单一投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拓宽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当前,我国虽然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改进社会资本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一、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

(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对社会力量开放办学的新道路,校企合作成为新途径。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而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

(二)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企业大学的责任

企业大学是企业集团完全所有和掌控,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机会的有效组织。“企业大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1981年摩托罗拉大学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兴起。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员工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激励员工终身学习。我国的企业大学更多地保留了培训中心的特点,“教育”和“培训”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

当然,仅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条件好、产业先进的大型企业本身积聚了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企业大学具有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是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举办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由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举办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由鲁商集团举办的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都已经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二、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有限的财政投入根本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增长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教育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需要较高的办学成本,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职教与普教的成本比为2.48:1,高职与普高的成本比为2.64:1。与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存在很大的缺口。举办一所在校生规模为5000人的高等职业院校,一次性建设成本(包括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生活保障、师资引进)总计需要4亿元左右,运行过程中,扣除应收的学费,每年还需投入2000万元以上。引导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缓解一部分院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经费、设备和人员(兼职)支持,共建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相应减少对实训设备的直接投入,从而打造办学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力量除了追逐经济利益之外,还热衷于对社会责任的追逐,如捐资助学。同时,社会分工的日益加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力量一方面直接承担了提供教育经费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较少,二是社会力量的实质参与程度比较低。在校企合作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训时,往往是以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实训时往往参与的是“体力型”劳动,达不到强化专业技能的目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水平偏低。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

在诸多社会力量中,企业是目前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最多的,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却依然不足。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或片面扩大招生规模等原因,导致自身办学特色不突出、专业及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教师缺少企业背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等。有些高等职业院校虽然邀请企业员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等,但在最终考核时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及格,毕业论文是否完成,而无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使得双方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同时,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很多企业“只用人而不养人”,他们担心投入大量精力培训出来的员工可能会跳槽,自己不受益反受损。人才的培养周期长与追求眼前利益的矛盾长期存在,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回报,忽视了与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密切合作给自身资源优化、结构调整、技术革新、产品换代等方面所带来的好处。有的企业甚至连实习的场所都不愿意提供,认为这种校企合作只是给企业增加负担,完全没有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后劲作用。

(三)企业的营利性与高职的公益性存在矛盾

当前,我国企业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零得益”的情况。高等职业院校对于经费的短缺,往往通过扩招来弥补,导致招生计划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脱节。企业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理应从中受益,获得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公益性特点,办学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服务。企业以营利为目标,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不能获利,必然挫伤其办学积极性。

四、引导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尤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的机制、法律法规等不够健全,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针对这一状况,应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结构,以“谁受益,谁投资”为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分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本,调动全社会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一)建立多元的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非营利性与资本营利性的融合

社会资本投资办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独资的民办高校,二是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民办高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设立各种形式的教育基金(投资基金),募集社会资金,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投资,适当地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决策;二是社会资本直接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采用股份制形式,组成董事会和监理会,进行院校的管理和决策,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治理结构。

1.吸引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以资金、设备、人员等方式,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实现校企合作。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骨干,社会资本为依托,组建区域性、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兴办企业大学,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通过精英式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第一,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保证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引导企业在为本集团培养人才的同时,承担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同时,通过财政的办法,对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特别是对培养计划之外的学生,按人数提供教育经费。

第二,通过鼓励企业兴办企业大学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更青睐能适应职场环境、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引导企业开办企业大学,运用实用化的课程体系和便利的教学场所,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大学在师资、课程、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合作。

第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大学联合办学的全方位合作。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订单培养”这种低层次的合作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要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与企业大学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实现就业途径、师资培养方面的合作共赢。

2.鼓励社会资本与高等职业院校创建多种形式的办学联合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第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建设。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水平,实现多个层次的合作,从浅层次合作(实现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企业专家、教师方面的互访,同时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自身的培养方案)到深层次合作(信息共享,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邀请行业专家协助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计划;校企合作开发务实的课程和教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建立校企间人员的合理流动机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专业知识渊博、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或兼职老师,通过课堂授课和讲座的方式,实现企业人员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强强联合,通过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可以让学校教师参与到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和产品的研发工作中,提高教师技术研发能力,为学校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类人才;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工人加强文化学习,指导企业工人总结经验,多出技术创新成果等。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开放共享,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实现校企的互利双赢和良性发展。

第三,校企实体合作。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职业院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企业的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应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如税收激励、名誉激励等。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优惠政策,对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资本主体按一定的比例返还,办学投入计入企业的成本;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执行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对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训基地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支持社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按照实习学生的人数和实训时间的长短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3.创新融资形式,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项目可以探索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等广泛用于公共设施投资项目的融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以更灵活的方式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建设项目,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资产结构,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引入多种模式,减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短缺的压力,通过社会资本的引入,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社会资本市场。

(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

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产权制度,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的关键是明确出资人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情况下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即建立合理的“委托―”关系,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由于资金筹措任务的加重,董事会的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商、金融等领域的知名人士进入董事会,善于管理、熟悉教育的专家进入学校。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校银联合,都应形成独立的治理结构和法人地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采取股份制形式,按照出资的比例组成董事会,在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非营利性与社会资本营利性的融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赋予独立法人地位,把高等职业院校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开,实行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引入市场化的治理机制,以管理层的收益、岗位竞争等激励方式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产业升级呼吁高等职业教育走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必须开拓投资渠道,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篇2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产业结构加快调高调优。无锡作为经济大市,经济的“底盘”已经较大,推动无锡经济发展,既要进一步做大总量,更要加快做优结构、做强动力、做高效益。要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无锡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向现代经济强市跨越。要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大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相互结合,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推动无锡的实体经济形成更为明显的领先优势、比较优势、特色优势。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既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更多企业掌握技术“杀手锏”;又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消除产学研各自为战现象,健全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十八湾”,真正形成产学研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力,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要坚持以现代金融为保障,大力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功能多样的融资支持,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要以建设无锡人才新高地为目标,大力推动“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的实施,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产业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改革开放不断拓深拓广。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无锡走过了持续发展进步的4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对无锡的改革开放再谋划、再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鲜明的正向激励,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努力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子、取得更大突破。深化改革关键要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重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完善“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有效突破工业项目施工许可等难点环节,推动江阴县级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取得先行先试成效,努力以一流的制度供给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行稳致远;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开放关键要拓展发展空间,重在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抢抓对外开放机遇,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引资引智引技,实现产业发展中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同步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通过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加快发展,增强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更多更好分享全球化发展机遇。

篇3

        公司治理又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机制,是在现代企业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用来解决其产生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有关公司的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具体而言,体现在股权的高度集中还是股权的高度分散上。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可能产生三个弊端:一是使大股东借控股公司之名行侵害上市公司之实;二是不利于经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使小股东的利益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三是使收购和接管难以进行,公司接管市场的运作效率、质量和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四是使小股东没有能力介入到公司治理当中。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情况下,股东们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监督经理层的执业行为是否按照股东的利益而行动。在股权高度集中与股权高度分散两种情形下,股东大会都必然形同虚设,则强势方都有动机和机会利用会计信息谋求自身利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难以形成与索取的。

        2.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一般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构成,前者系高层管理人员,后者系外部人员。在这种机制下期望经理层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不可能的。而非执行董事出于自身声誉考虑,即使有动力去促进高质量信息的披露,但其作用未必得到真正的发挥。因为他们在公司中没有显著的经济利益,缺乏发挥作用的动力,加之他们的信息来源甚至是职位的提供都依赖于执行董事,直接受执行董事控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篇4

一、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

1.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引入了经济分析,从而解决了许多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理性的个人追逐自身利益的强大冲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源泉。无论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均依赖于认为的社会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包括法律和各种社会规范)及其实施效果。

2.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

通过前面对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计信息也是在一定制度下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制度安排有着很大的相关关系,因此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离不开当时的制度安排,否则就会对会计信息的产生的质量有所误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制度背景。可见,会计信息是一定制度安排的产物,若制度安排能够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并能够激励会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即说明,如果在制度安排下,提供会计信息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为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则说明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引导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否则,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不是会计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则就会使得会计人员有产生低质量会计信息的动机,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理解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应该结合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综合理解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有效制度的缺失

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指出了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度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制度的安排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则会带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否则,将制约经济的发展。目前,会计信息存在着失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是当前制度安排的后果,制度可能有促使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或者说是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制度安排,即目前的制度安排缺乏生产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激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也说明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制度安排下的产物。

2.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当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时,则就形成严重的人问题,即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经理层和员工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无法解决好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委托问题,即无法解决好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之间的相互制衡问题,导致经理层按其自身利益经营企业,并不追求公司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及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导致经理层和员工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我国目前对经理层的激励大多依据会计信息,导致经理层对会计信息的操纵,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3.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根据有效市场假设,当市场为半强式有效市场时,企业的各种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都能及时迅速地反映在证券的价格中。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一些实证研究证明我国的资本市场甚至都没达到弱式有效,则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高,而且目前我国的许多个体投资者大多为投机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大都只凭感觉,是不看会计报表的,有的甚至看不懂报表,这样就导致高质量会计信息无用武之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为需求如此之少,也就没有供给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力,使得会计信息严重的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

1.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

因为制度对于会计信息有很强的指导方向,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来激励企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力,从而指导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合理有效的制度,比如,合理的债务条款,可以引导股东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资金,减少信息操纵来取得债权人的信任;合理的经理人报酬契约,引导经理人能以股东利益最大化思想指导其经营活动;减少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人操纵会计信息的动力,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明确责任人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人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明确了责任人的责任,则会使得责任人面对着一定的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信息的操纵。《会计法》规定了企业的法人、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富有责任,当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违反了法律法规时,相应的责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强责任人的责任,从而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增大责任人的违约成本

明确了责任人的责任,还应该加大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如果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很低,则即使明确了责任人,对责任人的警戒作用会很低,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应该增大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对责任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责任人才能认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会计人员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直接人员,如果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可以从根本上直接控制会计信息操纵。如果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可以按照其职业道德提供会计信息,即使在上级部门领导和其上司要求其提供虚假信息时,则其可以依靠其职业精神加以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碍主管人员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仇俊林: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9,62~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