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难点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0: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发展难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发展难点

篇1

(一)农业产业集群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且分布不均衡

河南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诸多有利条件,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们的发展目标相比,目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数量相对偏少、规模偏小。在今年公布的139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中,信阳市数量最多,有14个,郑州市、周口市各有11个,驻马店市有10个。有些县市如滑县、固始县、鹿邑县、汝州市各有2个,有些县市如兰考县、长垣县、新蔡县、邓州市、永城市各有1个,有的县市则一个没有。而在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约有25%已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镇;佛山、中山、东莞等地集群优势更为明显,约有67%的建制镇已经形成专业镇经济。

(二)许多农业产业集群处于价值链低端且产品附加值低

河南省大多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档次低,附加值低,以低价占领市场份额,缺乏自身的产品优势。如以OEM方式为主的固始县柳编产业集群等,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终端产品和品牌,基本靠订单和客户提供图纸样品加工生产。虽然个别集群生产的有些农产品销售到国外,但大多数农业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仅仅是在省内销售,最多也就是销到省外,而且多为初级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

(三)多数集群缺乏推动型企业, 组织松散,产业链条短,协同度低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由大量从事相同或相似产品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组成,产业链不长。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很少进行分工协作,因此,同质竞争现象严重,聚集效应差。如郑州的思念和三全食品,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内的农业产业链窄而短。如信阳毛尖,许多农户自行生产、简易包装就拿到集贸交易市场上销售,加工企业也是直接从农户采购茶叶,然后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就进入市场,茶叶的精深加工环节很少,能够提业配套服务如营销、运输等的企业和机构较少,一般出口的茶叶均以原料茶为主。

(四)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差

河南省许多农业产业集群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足,内部缺乏协同创新机制。群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淡漠,知识和技术扩散十分有限,众多中小企业只能是模仿多于创新,缺乏产品、设备、经营方式和技术升级的更新动力和能力,从而在整体上严重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升级和持续竞争能力的提高。

(五)农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有一部分农业产业集群不但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方面不完善,其他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也不健全。许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如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物业管理、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机构等中介组织普遍缺乏,现有的中介组织也存在服务水平低、质量差等缺点。

(六)土地经营规模小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河南农业生产土地块多、面积小、分散,制约了农业规模种植和经营。尽管近年来河南省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据统计,在河南流转入土地的受让方中,流转入农户的占75.83%,流转入企业、合作社的只有16.74%和4.98%,规模化(20亩/劳动力)流转仅占流转总面积的19.17%,况且流转的部分土地有的用于非农项目。规模经济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土地经营规模小就必然会给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带来困难和不利影响。

(七)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缺乏

由于农业生产投资回收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小企业担保贷款风险大,再者流转土地的经营户仅是取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多数又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不愿把钱贷给集群中的企业,同时政府方面财政补贴力度也不足,这些都使得集群内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突出。另外,人力资本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提升农业劳动力知识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促进集群快速发展。法国葡萄酒集群持久的竞争力主要依靠较高的劳动力知识水平,法国集群内的农民大多都为高中或大专毕业生,文化程度较高,善经营,懂技术,并且政府还很注重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与先进产业集群相比,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劳动力技术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

二、促进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遵循集群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与引导,加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要根据河南《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5号)要求,充分考虑当地历史与社会经济现状,根据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等选择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围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等12类产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上,要因地制宜,分阶段制定合理引导措施,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在整体推进思路和途径上,应由“点”到“群”,合理规划引导,营造集群“栖息地”;由“块”到“群”,增强自身优势,优化集群发展区位;由“弱群”到“强群”,加强分工协作,提升集群竞争力等发展途径。

(二)壮大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加强分工协作,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一是“壮大”,增强集群带动力。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聚集效应,走“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之路。要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积板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增强竞争优势。二是“扶小”,增强集群活力。坚持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发展,强化龙头企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紧密结合,鼓励产业配套与合作,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群效应。

(三)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形成集群创新网络系统,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税费优惠支持创新。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和税前扣除等手段,鼓励农业企业进行深加工技改、繁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品牌培育、标准认证、建立营销网络等,或允许加速折旧,鼓励高新技术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渗透和转化等。二是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产、学、研结合。支持集群内重点龙头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优先帮助申报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鼓励集群内各类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三是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是集群技术创新机制有效运转的必要前提。地方政府不仅应通过自身的情报系统获取外部信息,而且应以地方产业总代表的身份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集群外企业等建立信息渠道。四是全方位、多渠道开发农业经济和技术人才。构建新型的培训网络,有计划、多层次地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集群人才素质。

(四)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投入,加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集群区域内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强服务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类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市场基础设施(如专业销售市场、原材料市场等)和知识基础设施(如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机构等)。二是支持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增加监测品种和监测数量。三是支持农业组织化建设,推进县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建设工作,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化的覆盖面和带动力。四是整合相关专项资金,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

(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土地预流转、土地银行等多种模式,支持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探索建立以股份合作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开展“互换并地”工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解决地块细碎化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更好地流转,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集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加强开放与合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

篇2

中图分类号:F327;F724.6;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湖南省农业电商发展概况

近年来,农业电商发展热潮涌动,2012年开始,农产品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网上卖家数量和销售量迅速增加,湖南历来都是农业大省,近年来,“无论是与知名电商合作,还是湖南本地电商的搭建,“互联网+农业”已然呈现出井喷状态” 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最终促进湖南省农业转型,已经成为湖南省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径新模式。农业电商的前景被一致看好,但是目前湖南省农业电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湖南省农业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1.卖家数量相对较少,缺乏竞争力

从卖家地域分布来看,仅2016年9月,在淘宝天猫平台“零食/坚果/特产”类目下,卖家地域分布前十位依次为上海、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山东、广东、湖南、福建和河南,湖南位列第8位,且与排名第一位的上海差别很大,湖南在该类目下成交量为2492792件,上海成交量为21002138件,为湖南的8.4倍,湖南销售额指数为1425,而上海销售额指数为10000,为湖南的7.02倍。此外,在食品类的其他子类目如“水产肉类/新鲜蔬果/熟食”类目,湖南卖家数仅排在第15位,成交量为231881件,销售额指数①为747,而排在第一位的上海成交量为2527444,为湖南的11倍左右,上海销售额指数为5258,为湖南的7.04倍,

2.农业电商经营人才匮乏,经营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湖南农业电商大多数还停留在卖一卖应季土特产的低端经营理念的层面,经营主体主要是个人或者家庭,服务意识不强,只是把电商当做顺带来做,而没有当做事业来做。加之本身素质普遍相对较低,不能适应电商平台发展的需要,就淘宝天猫平台而言,目前出现了很多新的推广玩法,除了传统的直通车、钻石展位、淘宝客、SEO优化(即搜索引擎优化)等,今年以来又兴起了千人千面、购物清单、达人推荐、网红视频推荐等新玩法,这些新的玩法要求经营者必须要有一支涵盖了运营、客服、美工等职位在内的优秀的团队才能实现,而农业电商显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优秀的人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也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

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堪忧

“商品通过电商进行广泛流通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标准化,即品质标准化、价格标准化”相对于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电商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其标准化程度较高,工业品可以采用规格、等级、相关行业标准等依据来表示品质,而农产品表示品质的方法较为模糊,难以量化,此外,由于农产品监管缺失,农产品生产源头部分失控,一些不良商贩和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时有发生,而鉴于电商交易虚拟化特性,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农产品出现问题追责也较为困难。目前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平台,会不定期地对天猫商家进行抽检,但是对于食品类商家是免于抽检的,因此电商平台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堪忧。

4.农业电商仓储物流成本较高,价格优势不明显

乡镇物流网点较少,农户又多为分散居住,因此物流集中收派件较为困难。就湖南省而言,目前圆通、中通、申通、韵达、邮政等主流快递公司,在经济较发达、地理不是很偏远的乡镇一级均有网点,但是村组一级网点仍未空白,与之相对应的发达省市,如江浙沪地区,基本上物流已经实现了村组一级的全覆盖,这也是造成湖南省农业电商与江浙沪差距较大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湖南农业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1.降低创业门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加湖南卖家人数

继续实施零门槛注册公司制度,简化注册公司的办事审批程序,并且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从事农业电商的小微企业,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以增加湖南卖家人数。

2、转变经营理念,紧跟时代步伐

电商对实体经济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呈现出实体经济衰落而电商平台兴起的趋势,农业电商也必将成为农产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因此农业电商经营者也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美工、文案来提升产品的视觉效果,通过聘请专业的运营来进行推广,同时聘请专业的客服来提升买家的购物体验。

3.尽快制定农产品行业标准,保障农产品品质

产品的品质是最核心的内容,如果产品的品质都保证不了,则经营难以为继,较高的产品品质,可以增加顾客粘性,同时也是品牌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只有好的产品质量才能赋予品牌更好的内涵,也才能使品牌到名牌的转变变成可能。建议工商、质检等部分,包括淘宝天猫等平台管理者,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抽检,对于不合格的产品给予重罚甚至清退,提高不良商贩的违法违规门槛,净化市场环境。

4.加强村组一级物流网点建设,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去”

可以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物流企业与合作社对接,而合作社则通过规模化生产,或者采用农村物流园、产业园等形式,将农业电商进行整合、集中,特别是通过村淘、农村淘宝服务站等形式,打开农村市场,从而降低物流公司成本,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注释:

①销售额指数,是根据销售额计算出来的一个相对值,最大值为10000,计算公式为:销售额指数=10000×销售额/销售额最大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农业保险;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民增收

农业保险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的创新型保险产品。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主流的农业保险有四种类型:农产品成本保险、农产品产量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以及农产品收入保险。

1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是价格风险)是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两种主要风险。其中自然风险是指由于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甚至绝收。这种风险属于纯粹风险,其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散,具有很强的可保性。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2016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作物面积达26220.6千hm2,其中2902.2千hm2绝收。由此可见,农业保险制度在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在自然灾害条件下的持续生产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自然风险方面,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基本为两种:农产品成本保险和农产品产量保险。

1.1农产品成本保险

农产品成本保险在我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在农户中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农产品成本保险是指对农产品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生产成本损失进行补偿,它是以市场化经营的保险公司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的一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产品成本保险的保费由中央政府补贴40%,地方政府财政负担40%,农民支付20%,因此一般每亩地农民只需支付几块钱的保费。然而,农产品成本保险的保险金额只能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等)的一定比例,而人力、地租等成本并没有包含其中,可见农产品成本保险还远远达不到保障农民收入的目的,它仅仅只对最基本的生产成本提供了保障。

1.2农产品产量保险

在减少农业经营主体因自然灾害遭受巨大损失方面,农产品产量保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产品产量保险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试点阶段。以“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的玉米产量保险为例,产量保险的赔偿计算基本公式为:赔偿金额=(保险产量-实际产量)×约定单价(元/kg)×(1-绝对免赔率),其中保险产量(kg/hm2)=平均产量×保障比例。农产品产量保险是否能够成功运作关键有两点,一是要能够获得足够年份的产量数据。足够年份的产量数据是平均产量的确定依据,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因为具备健全的法律以及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因此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农产品历史产量数据。而在我国由于统计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我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等原因,造成我国的农业产量数据质量较差,甚至无法得到有效数据[1]。二是保障比例的确定,保障比例需要经过严谨的测算得到,保障比例过高,农户要付出过高的保费,保障比例过低,又可能无法达到保障农民基本收入的目的。从公主岭市的试点情况来看,由于玉米产量保险还未纳入财政补贴,虽然试点的玉米产量保险费率仅为2.02%,远低于玉米成本保险费率,但农民直观感受是不便宜。因此未来农产品产量保险的推行,一方面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分摊农民的保费负担,增加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科学测算合理的保障比例,使得农产品产量保险与成本保险相互配合,形成“成本+产量”的双重保障,有效弥补成本保险未能覆盖的一部分损失。

1.3农产品价格保险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为了抵御粮食价格下跌,国家对水稻、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先后实行了最低价收购和临时收储的政府“托市政策”。“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托市”政策的长期存在,在保障了农民利益,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导致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严重“倒挂”,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显然,政府“托市”政策的存在会严重扭曲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拖底”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鉴于此,我国于2016年取消了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未来小麦、水稻等农产品的价格机制改革也势必会跟进,随之相伴的是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市场调节机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传导、联动机制必将不断增强,价格信号将成为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主要调节因素,这也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和风险。不同于自然风险,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价格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投机性。非随机的价格变动,往往是可以被感知和预测到的,这导致在保险的购买上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因此,当市场价格降低到低于保障价格时,保险公司极易承受巨大的赔付风险。而这种风险也很难通过“大数法则”予以分散,再保险机构也不愿意承接这种风险。2013年以来,我国不少地区都开发了“保险+期货”等纯粹承保价格风险的保险产品。这种保险利用期货市场来对冲风险,即同时在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上进行同种商品、相同数量、相反方向的交易,用一个市场上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上的亏损[2-3]。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保险+期货”对市场风险的承保是一步非常有益的探索。然而,目前这种价格保险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首先,价格风险承保的关键之一在于保障价格的发现,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有效期货市场的期货价格最接近远期真实价格,因此它是确定保险标的物保障价格的重要依据[4]。我国的期货市场建立较晚,发展还不完善,交易品种较少,交易规模较小,期货市场预测远期价格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这也导致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很难完全通过期货市场对冲。此外,我国目前推出的场内期权产品种类非常有限,期货公司提供的大部分还是场外期权产品,保险公司只能通过购买场外期权产品来对冲风险,然后期货公司再通过专业操作在期货市场进行相应期权的复制,来对冲市场价格风险。但是这种复制期权的方式费用高、风险大,又会影响到对冲效果。其次,期货期权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它需要相当专业的期货知识和技能;且期货市场对最低交易量以及每手交易的保证金都有要求。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农业生产主体规模较小且比较分散、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专业素养不足等因素决定了期货交易并不适合普通农业生产者直接参与。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1完善农作物产量数据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未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势必将过渡到农业收入保险。没有完整、真实的当地农作物产量数据,产量保险都无法成功运作,更不要说开发收入保险,这个在开发产量保险时遇到的问题,在开发收入保险时也不能避免[5]。因此,必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建立起地区之间甚至全国统一的农作物产量数据统计方式与平台,实现真实、有效、完整地记录全国各地农作物产量数据。

2.2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完全市场化的农产品交易是开发收入保险的基本条件。如果一直存在政府的“兜底价格”,那么农户的收入就与价格无关,而只与收成有关,这种情况下收入保险就没有意义了,只有产量保险就够了。因此,有了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完全市场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户才会真正关心市场价格波动引致的风险,农业收入也才可能成为保险的标的物。

2.3完善期货市场

我国目前由于制度制约,各类金融机构缺乏直接进入农产品期货或期权市场的渠道,只得购买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场外期权产品,然而场外交易需要支付高额的期权费(复制期权的成本提高30%)[6],保险公司不得不在保险收入与较高的期权费之间进行选择。因此,想要成功推广农产品价格保险以及之后在此基础上推广农产品收入保险,必须要从政府层面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使机构投资者和套期保值者成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中枢,优化市场的交易者结构;同时加快推出各种具备上市条件的期货期权,使保险公司获得更多、更低成本、更灵活平仓的价格风险对冲渠道。

2.4政府支持

农业保险缺少不了政府的财税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农民自身无法承担高保费,农民也就不会参与其中了。目前,我国的“保险+期货”模式的价格保险还只是作为试点推动,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如何在“保险+期货”模式的新型保险中调整政府的调控政策,去政策化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此类保险补贴的杠杆作用,更好地衔接商业保险机构与农户,实现“价补分离”,充分激活市场机制的作用等方面还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2.5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相较美国农场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我国小而分散的农业生产使得生产成本较高,经营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农民规避价格风险。2016年11月3日中央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意见》,未来可以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加入农场合作社等方式培育新型的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主体将对产量、价格和收入的变动更为敏感,农户的投保意愿也会更加强烈,这样农户在享受现代化的低成本的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规避价格、产量风险。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运营成本。总之,农业保险的成功开发和推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农业保险的深入展开和全面普及,需要财政部门、立法机构、农业部门、保险监管部门、期货监管部门、统计局等相关机构的协调支持,这也应是未来我国农业收入保险能否成功运作的体制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小伟,方廷娟.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J].农业经济展望,2015(1):26-30.

[2]安毅.方蕊.我国农业价格保险与农产品期货的结合模式和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6(7):64-69.

[3]孙蓉,李亚茹.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及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保障功效[J].农村社会保障,2016(6):89-94.

[4]董婉璐,杨军.美国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对农民收入的保障作用—以2012年美国玉米遭受旱灾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9):82-86.

篇4

初步计划,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2800万吨左右;农业增加值1440亿元,年均递增4%。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250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35%,非农产业产值比重85%。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年均递增5%,年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四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农村居民饮水达标率90%,力争98%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行政村通电话。五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55%。六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0%和20%。

二、突出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计划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左右。大力发展优质稻产业,到2010年,全省优质稻面积扩大到35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1000万亩以上,优质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大县的优质稻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种植业方面,在扩大优质稻生产、加快超级稻示范推广的同时,重点发展高支纱棉花、“双低”油菜、优质苎麻、柑橘、茶叶等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养殖业方面,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草食动物产业和名特优水产,形成新型优势产业。林业方面,在继续加强生态林体系建设的同时,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大力发展竹木、林纸及油茶加工等产业。特色产业方面,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8大特色产业和39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方面,逐步建设和形成四大区域:一是“一点一线”地区,包括长、株、潭,率先发展现代农业,建立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环洞庭湖地区,加快粮棉油麻、草食动物、特色水产、林纸林板等优势产业发展,建设适水型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湘中、湘西南地区,大力发展烤烟、草食动物等产业;四是湘西地区,加快发展林果茶蔬等产业。

(三)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是以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实施“131”工程,建设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2万家与农业产业关联、带动力较强、内部运作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省级重点培育10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三是按照围绕产业立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抓好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引导10大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基地县集中,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四是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教育、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标准和检测、农产品信息和市场、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龙头企业和农民提供系列化、全方位服务。

(四)积极发展小城镇经济和劳务经济。目前,我省有小城镇人口1332万人,通过改善投资、就业和人居环境,到2010年争取达到19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8%。重点抓好县城和部分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培育主导产业,降低农民进镇居住和就业、创业的门槛,充分发挥小城镇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载体作用。对有关部门确定的重点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综合改革发展试点镇、农产品加工专业镇等,实行分类指导、对口扶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增强小城镇经济的活力。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去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达1292万人,其中出省务工人员829万人,劳务收入600多亿元,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全省上千万农业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的实际情况,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老、少、边、穷、库区农民的培训,做好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建设长株潭、衡阳等培训基地,打造中南最大的农民工培训中心,真正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包袱转化为财富。

三、把握关键,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一)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重点推进“四个体系”建设,一是总量平衡体系,研究制定省内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安全预警及供应保障措施,防范市场风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二是储备体系,落实地方储备粮总规模,根据市场行情调节储备,促进市场粮价平稳波动;三是市场网络体系,加快湖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扩建工程建设,完善永州、益阳、衡阳等区域批发市场,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粮油超市和连锁经营网络;四是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和分析,定期粮食供求及价格信息,引导粮食生产和流通。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落实和完善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

(二)实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基层政府。强化乡村两级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从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到对农民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以及优化环境上来。二是提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比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集中解决投人保障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建立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三是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给能力,合理确定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收支包干、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等多种管理方式。四是坚决制止发生新债,积极消化老债,建立控制乡村债务的有效机制。

(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是逐步开办政府信用协议贷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二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方

向,把农村信用社改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确定近期内,在30个县市组建县级农村合作银行,条件成熟的地市组建市级农民合作银行,建成全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确保信用社新增存款的60%以上投入农业,50%以上的农民得到贷款支持。

(四)加快水利投融资和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水利的优势,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政府投入,设立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探索经营水利、民营水利的路子,把水土资源变成水土资本,把民间资金变成民间资本,把固定资产变成流动资本,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水利建设。三是加强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工作,促进我省水利建设。四是抓好农村水管体制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转换水利经营机制。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1万多个,成员167万多户,居全国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从过去的经验看,要把握“五个原则”、架起“三座桥梁”,引导和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二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三是坚持多主体、多形式领办的原则;四是坚持与龙头企业对接的原则;五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三座桥梁”,即在农户之间架起桥梁,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组合,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架起桥梁,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解决合同履约率低的问题,提高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力;在政府、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之间架起桥梁,实行行业自律,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封锁,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强化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突出水利的安全保障作用,围绕建立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等三大体系,建设洞庭湖综合治理、四水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十大水利工程。二是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针对耕地质量、农田水利、农业服务体系等薄弱环节,强化“藏粮于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善投入机制,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确保质量安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种苗工程、动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突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调整政府农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在投向上,从投资农业向投资农村拓展,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在方式上,采取政府出钱、农民出力、多方参与方式,开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运动”;在内容上,加快“六小工程”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二)围绕建设“生态湖南”,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广使用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二是发展生态水利,基本解决用水安全问题。三是发展生态林业。四是发展生态能源。实施沼气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推广和普及清洁能源。

篇5

农村信用社已经走过了整整60多年的发展征程,经过几代信合人的摸索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地位也日益提升,特别是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更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县域城区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国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和民间金融等机构的激烈竞争,存在市场拓展乏力,业务发展缓慢的现象。为了查找、分析农村信用社城区发展的难点,探讨加快城区业务发展的对策,通过对曲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曲阜联社)所辖的城区、曲阜信用社和曲阜联社营业部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城区内信用社基本情况

曲阜联社辖内共有营业网点31个,其中,综合营业机构14个,分社17个,是目前曲阜市从业人员、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实力最强、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截至2012年3月末,曲阜联社各项存款余额41.04亿元,市场占有率23.72%;各项贷款余额26.53亿元,市场份额34.87%。

曲阜联社城区营业网点共有城区信用社、曲阜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三家分支机构,在经营管理出现了网点多、人员多与市场拓展乏力、业务发展缓慢的诸多“不和谐”因素,三家基层信用社共设营业网点13个,占全辖网点总数的41.9%;员工124人,占全辖员工总数的30.3%,而各项存款余额只占全辖的1/5,各项贷款余额还占不到全辖的1/3,没有很好地发挥出人员优势、网点优势和区位优势。

(二)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曲阜联社以内设部室为单位,组成14个调研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每组调研10个商户或居民,并分别与信用社主任和客户经理座谈,以获得调研内容所需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如下:

一是在银行开户方面。在被调查人群中近82%的客户选择在国有商业银行开户(见图一)。由下表可以看出,客户更倾向在国有商业银行开户,农村信用社的开户率占比偏低。调研过程中,更有客户片面认为农信社仅服务于“三农”,客户主要针对农户、农民,与城区居民关系不大。

城区信用社银行开户情况(图一)

二是在业务办理方面。在被调查人群中55.6%的客户只在农信社办理过存取款和汇款业务(见图二)。如表中所示,业务(缴话费)、电话银行等业务在被调查的客户中无一人办理。

农信社城区业务办理情况表(图二)

三是信用评定及三大联盟建设方面。在被调查人群中仅9%的客户了解信用评定及三大联盟建设(见图三)。调查结果显示,在91%的客户里面,有46%的客户有贷款需求,却不清楚信用社贷款业务。

城区信用评定及三大联盟建设宣传情况表(图三)

四是新业务品种宣传及综合营销方面。如图四所示,有近一半的客户表示知道农信社的新业务,例如网上银行及财富在手卡业务,但部分表示已在其他银行办理过了,对该业务并不感兴趣。

新业务品种宣传及综合营销情况表(图四)

从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在城区市场的业务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曾在农村信用社办理过业务的客户表示对农村信用社服务满意度较差,一是网点破旧,硬件设备、服务功能跟不上;二是业务品种较少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第三对于信用社开办的新业务并不熟悉;第四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排队的时间过长。根据客户的反映的结果可以看出,城区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较多的难点。这也充分说明,城区的3个单位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业务宣传力度和产品推介力度明显不够。

二、城区业务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网点硬件建设差,结构不合理

曲阜信用社的网点产权都属于信用社,而城区信用社的网点都属于租赁,装修改造需经房主同意。其中曲阜信用社的西关分社、有朋路分社,房屋简陋、面积狭窄、功能不全、设施极差。在不足3公里的有朋路上,有5个金融机构的网点,而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就有3个。3个单位的自动存取设备装机率也落后于其他银行,13个营业网点中仅有5个网点安装了ATM自动取款机。

(二)业务品种单一,难以适应客户需求

城区内的3家基层信用社现有金融工具仅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主要开展以代收代付为主的业务,能分散业务风险的中间业务占比甚微,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信用卡业务等尚未破题,当前的服务方式仅限于各营业网点的人工服务、电话银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经营理念落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篇6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陕甘两省交界处,全县土地宽广肥沃,有耕地89万亩,林地保存总面积122万亩,是陇东传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油料作物、林果、药材等,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荏籽、油菜籽等,林果主要为苹果树、核桃树等,药材主要为冬花、山萸、黄苓、柴胡等;养殖业主要包括牛、猪、羊、鸡、兔、等家畜家禽饲养业。

该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分布在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进程的不断加快,紧紧 围绕草畜、林果 、药材为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以农业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的运作模式。坚持“谁管理、谁受益”的经营管理原则,以助农发展、促农增收为理念,保持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13年6月,全县累计建成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0类68个;其中创建果树专业合作社28个,产业投资2300多万元,果树种植总面积达3.12万亩,繁育各类苗木总面积达1.1万亩,林下养殖规模达到42万只。培养致富明星户690户,产业带头人560人,吸收2千多名致富能手加入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二、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所面临的难题

(一)意识淡薄、金融支持难以涉入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户为基本的组成单元,但受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往往认为“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在农业生产与农业加工中,意识观念的淡薄使他们忽略很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农户贷款,限制了银行资金进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渠道,制约了该组织生产规模的扩大,减弱了金融支持力度。

(二)固定资产少,融资难道大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互助合作性组织,不触及农民的财产关系,与法人企业不同,部分合作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无工商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合作组织内的各成员为经济利益以个人名义参与该组织,且相互独立,所投入的资产以个体形式分散在各成员中,没有归组织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与金融合作对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合作组织主体不仅无资格承接银行信贷支持,而且无可流动的固定资产用于抵押贷款,远远不能满足获取金融支持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三)缺乏信贷主体,制约融资规模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下,造成该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组织、是一种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组织,仅仅是农户在生产经营、销售服务上的组合,缺乏健全的组织框架,缺少良好的信贷主体,组织内部各成员难以形成共同抵御信贷风险的集体意识,获得银行机构的信贷支持的难度大,制约了融资规模,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四)缺乏担保机制导致融资难

作为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给农户放贷时,除林权抵押贷款外,最主要是农户信用贷款,但对信贷部门来说,农户收入低、偿还能力有限、贷款风险较高,造成信贷部门“怕贷”的不良局面;在没有健全的担保机制、优惠的财税政策条件下,面对高风险的业务,信贷部门给农户放贷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引起农户缺乏资金,合作组织机构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三、金融支持所应采取的对策

(一) 加强业务宣传,提高农户认识

金融机构,特别是服务“三农”事业的机构,在平时的业务宣传中,不仅要注重城区的宣传效果,更应将关注点转移到农村,结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业务讲解、金融支持所取代的显著成效为宣传的突破口,紧扣助农发展、促农增收的宣传主题,逐渐提高农户认识,使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有资产需求时,将注意力转移到金融支持上。

(二)盘活固定资产,获得金融支持

结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收入分配因素,在不断增加农户收入的条件下,适当拓宽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合作组织的各成员转变发展思路,以长远利益为重,以同步发展为导向,构建共同的财产体系,壮大和完善固定资产规模,加快土地及其资产的流转速度,盘活资产的利用效率,提升资产的产出效能,使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获取更大的信贷支持力度,从客观条件上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

(三)以共同发展为基调,构建法人主体

篇7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产品生产经营、利用者,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一种互经济组织,自出现以来,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普遍关注。

1 驻马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驻马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强劲,增速迅猛。截至2013年11月底,驻马店市依法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组织达7872家;仅2013年前11个月就达5147家,增速居全省第一。合作组织会员出资总额202.75亿元,入社成员52.56万人(户),占驻马店市农户数的27.6%,辐射带动农户66.74万户,占农户数的35.1%。驻马店市市级以上示范社34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家,省级示范社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219个。截至2014年9月底,驻马店市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组织增加至13938家,仍居全省第一位。庞大的数量推动了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合作领域从传统种植、养殖,扩展到农产品加工、批发、销售、科技服务等,从单一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并向标准化、无公害、基地认证和品牌经营等更高领域迈进。

2 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扶持。详见附表。

由上表可见,近三年驻马店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专业合作社共计28家,财政总投入2268万元,年增长率在2014年达到102%,增幅较大。

(二)案例分析:2012驻马店市确山县申报了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建项目,由县金阳光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总投资12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0万元(中央财政40万元、省级财政13.8万元、县级财政2.2万元),合作社自筹6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改造日光温棚20座,新建育苗拱棚1座,购置温棚设备18台套等。

3 对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参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动驻马店市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由于驻马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本身资金有限,多数处于启动阶段,建议加大对单个项目的扶持额度,降低合作社项目自筹资金比例。对经营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合作社,适当给予资金倾斜。

(二)拓宽扶持方式。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建立符合现代财政制度要求的扶持产业化发展长效机制,拓宽资金使用范围,对合作社实施的项目,凡是涉及从事公益性活动的相关内容都纳入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范围。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设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真正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增加投入。积极探索“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扶持。

(三)提供信贷支持。建议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融资平台,引导合作社参加农业扶贫小额贷款。

篇8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当下的发展趋势下,要想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实现我国农业的长效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能力,打破过去单独依赖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用最新农业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农业机械化强度,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2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随着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推动时代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将核心放在机械技术的改进与提升上,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发展。在将来农业现代化构建的过程中,我国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创新,在农业中使用更多的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际状况

2.1缺少专业化人才

我们都知道,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人才是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我国,要想实现农业的长效发展,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做到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

2.2农业机械化机构资金安排不科学

当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比较滞后,存在着许多行业内部问题,像资金安排不合理、人才体系不完善等状况制约着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改进的资金投入,但其投资力度相较于其他行业仍显得不足,和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在行业内部,各领域投资比例不平衡,导致出现了体系偏差,最终使得各方面的机械化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2.3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

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比较传统与滞后,在计划经济环境中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不能顺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当下农业的现代化转变。另外,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广与宣传力度不足,没有与农业科研机构和团队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当下,我国农业科研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宣传和推广强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农业在科学技术使用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团队还没有构建健全的合作机制。在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层面,我国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但由于推广宣传不到位,也会影响我国农业创新技术的提升,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困难重重。

3强化农业机械化能力的解决方案

3.1确定目标和构建重点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化构建,就需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抓住发展重难点,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建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农业技术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机械化产业链。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我国农业发展为基本态势,划分最终目标,确定我国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科学化的技术,以优创效、以质提量,大力改革我国农业发展模式,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通过实现我国农业长效机械化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2强化专业人才培训

篇9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9

最近几年,我国的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推广中,依然存在一些难点,因此必须要采用一些优化策略促使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所以,探究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难点及优化策略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难点

1.1 推广经费不足

在基层农机推广的工作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费不足,这样就导致人们无法将那些先进的农机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从而制约基层农机的有效推广。最近几年,虽然我国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投资力度,也配置了一些农业机械设备,但是这些仍然无法满足全国地区的农机推广需求。我国地域辽阔,虽然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尽可能满足更多地区更多农民的生产需求,但是仍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也就影响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1.2 运用的推广方法跟地区实际的农业生产情况并不相符

目前的基层农机推广情况表明,当前人们所运用的推广方法跟当地的农业实际生产情况并不相符,推广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也都集中在粮食农作物上,涉及的范围并不广,这样也就无法理想的推广效果。因此,必须要由传统单一的推广模式,向集约型、效益型的推广方式转变,并不断改进创新当前的推广形式和推广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农机给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进而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需求。

1.3 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当前我国普遍面临老龄化快速增长的问题,而且很多农村人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就致使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有的推广工作人员也应该自身素质的低下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些都会制约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实施。

1.4 推广设备比较匮乏

因为推广经费的不足,导致配备的推广设备就比较落后,比较匮乏,这些也都会制约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使得所采用的推广方法无法更好地满足农机生产的需求。

2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优化策略

2.1 结合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不断改进并完善基层农机推广工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地域辽阔,很多地区的地形都有所差异,这就导致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所不同,不论是再科学、先进的农业机械,也无法很好地满足所有地区、所有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侧重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而忽略了地区的农业实际发展现状,那么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农机推广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基层农机推广效果,必须要结合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采用合适的推广进行农机的推广,并根据实际的推广情况,不断改进并完善基层农机的推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2.2 确保推广机械跟手段的有效结合

要确保推广机械跟手段的有效结合,进而促使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改进和优化。根据地区的农作物生长特征和情况,不断研究、实验、探究,进而设计出合理的农业机械设备,从而促使基层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农机推广部门应该不断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将那些高效的农业机械推荐给农民,并传授他们创新的技术,让他们更好地利用这些设备、这些技术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从而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实际的基层农机推广中,为了确保推广机械设备跟手段的有效统一,还可以外聘一些专家给当地人民开一些座谈会、报告等,加强农民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确保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进而促使当前农业更加经济、稳定的发展。

2.3 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管理、控制工作

基本的社会保障是促使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层地区的领导必须要协调、控制好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的工作,这样才能促使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创设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基层农机推广环境,促使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不断改进并完善现有的调控制度,有效改进现有的不良工作状况,将传统机具跟现代机具进行有效结合,引进基层农机开展三包服务工作,这项工作不但是一种创新的发展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售后服务,因此必须要农机推广部门协调并配合相关厂家对农机推广做好必要的技术服务。三包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监控。

2.4 加强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推进基层农机的信息化发展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技人员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加强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推进农机的信息化发展,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机推广中去,还应该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做好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基层农机的推广工作中去。同时,基层推广人员也承担着农机信息化发展的责任,因此,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推广手段,取得理想的基层农机推广效果。并且,还应该将这些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推广工作中去,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促使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是一项难度大、技术高且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实际的推广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难点,因此,必须要采用一些有效的优化策略,促使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选修课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寻找适合每个学生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张扬的舞台和师生一起发展的共享过程。通过平时的选修课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模拟“访谈”节目,如“焦点访谈”“一周立波秀”“小崔说事”“面对面”等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我把它命名为“模拟‘访谈’教学模式”。该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模拟“访谈”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中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主题,采用“访谈”形式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几位同学作为“嘉宾”,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应对全体学生的“答记者问”,通过“主持人”“嘉宾”和学生多维互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

以下是我对“访谈”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

一、精选“访谈”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而创设有情趣的探讨主题是课堂活跃讨论之源。要有效地开展模拟“访谈”教学,首要因素在于挖掘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资源,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精心选择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而引导他们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访谈”活动,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访谈”效益。

【实践】以“我国的农业”这个主题的选修课为例,根据目前的农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县的农业发展特色,我选择了“发展我县的休闲农业”作为“访谈”教学的主题。依据是:我县是一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被誉为“天然氧吧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休闲养生城”“中国最佳旅游度假十强县”;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如,药材、香菇、茶叶等绿色农产品,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

这一主题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我们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也是我们学生应该关注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说明、探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明确“访谈”目标,提高生成质量

选定了“访谈”主题后,我们必须围绕该主题,明确“访谈”目标,推进学生现有认识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以提高学生生成认识的质量。

明确目标主要包括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这三维目标。教师要在重点、难点、易混点、热点知识处创设“访谈”活动,做到有的放矢。“访谈”活动应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在引领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获得研究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在选定“发展我县的休闲农业”主题后,我把它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①知识目标:了解休闲农业的含义和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理解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以及提升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农业观念和科技兴农思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辩证分析目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探讨进一步打造我县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对策。对此,我通过“主持人”“嘉宾”和学生三者之间的“访谈”互动,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新知识的生成和内化。

三、组建“访谈”“嘉宾”,提升探讨能力

所谓组建“嘉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与意愿,提前安排几位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嘉宾”,与“主持人”一起,在前台与同学们面对面共同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侧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所以,“嘉宾”也可以称为“智囊团”。

“嘉宾”作为“智囊团”,必须在“访谈”主题领域有独到的理解、体会、经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随机应变“意外”提问,因此,组建“嘉宾”除了人员的预定,更重要的是教师对“预定”的“嘉宾”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在所选“主题”方面学习和掌握大量内容丰富的一手资料,提高知识的深度、广度及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能力,同时要预设能使“嘉宾”充分展示空间的合理的问题,以及预设学生可能会问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嘉宾”的探讨能力,使“嘉宾”在课堂中随时自如地应对学生的提问,促进“访谈”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巧设“访谈”情境,营造宽松氛围

“访谈”活动开始前,我们可以根据相关讨论主题设置一段轻松而优美的背景音乐,营造和谐宽松的“访谈”氛围,引发学生情感激荡、共鸣和升华,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旋律,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嘉宾”同时走向前台,“主持人”站在前台中间,指引“嘉宾”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就座。

一切就绪后,“主持人”可以通过一席简短、幽默或激情的开场白,拉开“访谈”活动的序幕。“主持人”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事先计划,简要阐述“访谈”主题,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阐明“访谈”主题后,“主持人”开始介绍到场“嘉宾”的基本情况以及“嘉宾”与访谈主题有关的主要成绩,唤起学生对“嘉宾”的兴趣。

【实践】在“发展我县的休闲农业”教学中,围绕发展休闲农业这一主题,我选择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来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营造和谐宽松的“访谈”氛围。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主持人”和“嘉宾”各就各位。

主持人: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家富》节目,我是主持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我县是一个有着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继续打造我县特色呢?今天我们专门请来了我县乌石村的厉亚平村长和他们村的三位农家乐老板,他们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厉村长,张老板、李老板、陈老板,欢迎光临我们《大家富》节目现场!

这段开场白指明了本节课的“访谈”主题,引领同学们开始了“访谈”之旅。

五、精设“访谈”流程,优化互动环节

经过了充足的准备和精心的预设后,“访谈”活动就可以登台亮相了。通过精心设计“访谈”流程,巧妙设计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主持人”“嘉宾”和学生三者之间多维互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首先“主持人”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然后“主持人”围绕本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与“嘉宾”进行“访谈”交流,畅所欲言,该环节中“主持人”的适时引导和概括、评价,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主持人”和“嘉宾”进行“访谈”、讨论后,再开展“答记者问”环节,即“主持人”和“嘉宾”请课堂上全体学生过一把“记者瘾”,向“主持人”和“嘉宾”质疑问难,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把整个教学活动推向;最后,由“主持人”对整个活动过程作主线鲜明的归纳,使发散性访谈内容重回到主旨。

【实践】在“发展我县的休闲农业”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精心选择、剪辑的有关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宣传片视频,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感受并体验我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成果,将学生自然而然带入活动情境;其次,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让学生了解休闲农业的含义以及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多种发展模式;第三,通过“主持人”对学生的“采访”,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目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中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再次,通过“嘉宾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探讨我县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对策;最后,“主持人”有条理地简要总结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现状、问题症结和今后的发展思路,并向同学们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全体学生的掌声和对“嘉宾”的肯定和感谢中整个“访谈”活动结束。

总之,模拟“访谈”教学模式把教室布置成“访谈”场所,通过“角色模拟”“专家访谈”“答记者问”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访谈”,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学习。它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为师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自由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又“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65-02

现代农业内涵与衡量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的。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阶段。笔者试图借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酒泉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探寻制约酒泉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提供科学依据。

1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主要设置由现代农业物质装备要素、科技支撑要素、劳动力素质要素、产业化发展要素和产出效能要素等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表1)。

1.2综合评价方法

1.2.1指标权数的确定。指标权数的确定主要依据各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该权数的确定主要来源和参考于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课题组“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和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托课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参数值。

1.2.2评价指标的计算。一是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实行封顶计算,指标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只按标准值计算。二是计算各个指标的达标率。即反映各个指标达到标准值的程度。

1.2.3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计算。各个指标得分值的加分总和即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是衡量和判断现代农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判断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与现代农业发展标准值的差距。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达到70分可以认为现代农业达到初级发展水平,达到80分可以认为达到中级发展水平,达到90分可以认为达到高级发展水平[3-4]。

2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1综合测评结果

总体来看,2009年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分数为一级指标各得分值相加。即:现代农业综合分数=13.31+18.71+12.85+17.20+20.77=82.84分,即目前酒泉市现代农业处在中级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相比,还相差7.16分。

2.2一级评价指标测评结果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5个构成要素来看,除产出效能要素的达标率为66.51%最低外,其余4个要素达标率均超过80%,其中科技支撑要素的达标率最高为93.81%,其次为物质装备要素的达标率较高为87.04%。可见,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同时表现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又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瓶颈因素。

2.3各项二级评价指标测评结果

从各项评价指标来看,2009年达标率除森林(草地)覆盖率最低外,其余达标率均超过80%。达标率超过90%的有7个指标,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占比重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标率分别为95.11%、90.88%、91.43%、95.00%、95.00%、91.85%和90.28%。其中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95.00%,说明现代农业科技加快了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5]。达标率在80%~90%的有每667 m2耕地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人员比重、农产品加工率、劳均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7个指标,达标率分别为80.43%、80.02%、88.78%、83.00%、81.25%、87.56%和80.13%。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产品加工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2个指标,测算结果显示这2个指标的达标率相对较低,增加速度也不快,由于限制因素较多,短期建设见效缓慢,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投入推动其发展;农村用电量达标率也相对较低,是由于酒泉市的农村用电量与标准值相比偏大,造成比值偏小。与实现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将是今后酒泉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3结语

2009年酒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综合测评结果表明,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酒泉现代农业建设在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酒泉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快,已经达到现代农业中级发展水平,其中有7项指标达标率超过90%,已达到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而且有7项指标达标率在80%~90%,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目前酒泉现代农业呈加速发展态势,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扶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一特四化”的迅速推进,酒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望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必将实现现代农业的高级发展水平[6]。

此次评价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代农业评价范围及指标体系的设置中,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出的15个二级指标,在一定程度无法完全代表酒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其评价结果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指标权数的确定和各项指标的标准值目前没见到权威性的规定,该研究在参考一些学者和专家研究标准的同时,结合酒泉农业发展的实际而确定,在数值上存在不均衡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三是以上研究成果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但仍然是一种初步的阶段性成果,所提供的数据和结论有很大局限性,仅具有在特定范围和特定阶段的参考价值。

4参考文献

[1]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7.

[2] 魏国强.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经济实体实现河南农垦科学发展――关于河南农垦改草发展的思考[J].种业导刊,2009(5):5-6.

[3] 彭电子.现代农业催生职业农民[J].农村新技术,2010(5):78.

[4] 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篇12

这条消息耐人寻味。农技服务成为投诉热点,而且增幅居高,这说明农民科学种田的需求越来越旺,但农业技术服务还比较弱,从服务内容到服务质量,农业科技都供不应求。农业要发展,就必须正视新矛盾、解决新问题。

新矛盾是什么?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任务非常紧迫。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约为50%,而欧美国家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在70%以上。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农业增产增效,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再靠扩大面积,增加量的积累,只能靠科技创新,实现质的飞跃。

农业现代化,要有三个支撑:政策支撑、基础支撑和科技支撑。近年来,中央面对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欠账较多的现状,实施反哺三农战略,补贴农民,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

比较而言,农业科技进步见效慢,过程长。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面广量大,而且一段时期内欠账过多,许多地方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局。专家、农民“隔河相望”,两头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而发达国家达80%以上。因此,这个“118.5%”,再次提醒我们,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给农民以真正贴心、满意的技术服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跨越的障碍,也是反哺三农必须加强的环节。

关注这个“118.5%”,要不断充实反哺三农的政策内容,提升反哺水平。不仅要给农民经济实惠,还要给科技红利;不仅要满足农民务农增收的愿望,还要创造科学种田的平台;不仅要立足当前,加强物质装备,还要着眼长远,构建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注这个“118.5%”,要不断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夯实发展基础。国家已经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新时期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增添农业科技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政策措施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和完善,不能左右摇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