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1: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业发展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0 -02

一、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滑,呈现微通缩形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股市上证指数由2122.13点上涨至3239.36点,涨幅高达52.87%,雄冠全球,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首的网络“宝宝”军团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头条,在金融市场中大肆抽离商业银行的资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面临着新兴行业的挑战,不进则退,很显然,在创新的社会中,银行业将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转型挑战。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客户群体从60后延伸到00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体验,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逐步实施。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态,将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并要在两年之内看到结果。央行随之分别在2014年第二季度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连降准降息,以刺激大市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行进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利差缩小、利润降低的挑战。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资产质量下降但可控。受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

(二)运行新亮点

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的经营态势,也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二是收入结构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着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发力“互联网+”。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四是综合化经营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为辅的综合化经营架构,各类银行也纷纷紧随,综合化经营盈利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三)转型新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差异化经营特征日渐显着,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增强。、二是加快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作为助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务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贸易的数字化银行。三是“走出去”效益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点

新常态下,银行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探索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试点银行,推出了将探索引入民资、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标志着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经拉开序幕。二是积极推动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务新机遇

我国银行业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规划重点,主动将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抓住蕴含的新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的建议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创新

滴滴打车在两年内用户数猛增至2亿人,大众点评仅上半年业务增速达300%,从马云到马化腾,从支付宝到财付通,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未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发时效,致力产品创新。余额宝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存款威胁,迫使商业银行也研发创新产品与之对抗。银行业在把握互联网思维方向的同时,要致力于加快延伸产品的研发推广时效,在产品组合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利用传统银行业深厚根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平台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优势,拓宽客户基数。其二,持续扩大移动终端消费群体。手机银行是网银产品的延伸与创新,就目前而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网银丰富多样,但其可携带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因此扩大使用银行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不仅有助于业务拓展,还有便于银行业更及时得到用户信息回馈,是银行业的一条发展之道。其三,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创新以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是银行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未来银行业为客户提供的是更丰富的价值以提升客户的生活品质,从产品、服务、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二)智能化银行

银行业要改革不仅要在思维上转型,还需要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即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目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商业银行要想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就要顺应潮流,取长补短,开拓创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终端机可以解决很多柜面上非现业务,机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类,智能化系统解决了终端的业务,银行业柜面人员的数量会减少,银行人员将更多转化为承担客户沟通环节,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力。

(三)拓宽获利渠道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存贷差将会越来越小,回首2015年的数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首要提高中间收入的环节,提高中收对冲利差缩小带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会变得更加开放,投资市场的产品也必然会增多,这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普遍知名度较低,而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过于保守,并不会去关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风险可控,却缺少一个让大家知晓的平台。而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占有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新产品做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售,银行则赚取佣金。未来银行在硬件上要拼技术和产品,软件上要拼思维和人才储备,因此未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性,不仅是在发展战略上还会是在人力资源上。

五、结语

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更多以价值为导向,从单一提供金融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价值服务,这种变化用两句较为通俗的话来总结,便是: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也要做客户的生活管家;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帮手,更要做客户的生活帮手。一个新战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场、客户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场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切入并执行这一套战略。不管是自建平台,搭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也好,还是与异业合作,在特定的市场领域中展开合作,只要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有价值的产品,并随之慢慢赶紧固有的公司价格和产品体系,最终都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连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J].中国金融,2014,(20):16-18.

[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银行业,2015,(06).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D].复旦大学,2008.

篇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财富加速增长,我国金融系统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前景看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国外金融业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00-200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6.5%,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万亿元。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必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有74%的人对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感兴趣,41%表示需要个人金融业务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层次低、规模小、类别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目前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的个性化服务层面,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条块分割,缺乏机制保障

个人金融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上下协调、前后沟通。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通常归于银行的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个人金融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资源短缺,缺少系统支持

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资源极为有限,客户资金增减、资金流动趋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不同选择等掌握不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了解不够,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导致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缺乏高层次人才

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机构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它要求个人金融服务人员不仅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我国银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前景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业务意识和金融市场

作为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员工及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主动宣传正确的个人金融业务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业务产品,提供便捷的业务工具,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与规划。细化客户市场,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个性需求研究,提供差异化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

2.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现阶段,金融监管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支持金融同业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业务适当交叉,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储蓄或者咨询上,应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设计个性化的理财计划,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度身定做”金融产品,使客户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合作

以居民的货币资产储蓄为纽带,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提升服务层次,获取综合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互相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纳;另一方面,着眼发展长远,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和进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理财专家,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OL].中国金融网,2010-11-17.

篇3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概况

1.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

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主要盈利的途径。他主要是通过信贷的利息进行收益。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的发展。我国的各大银行的信贷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行全面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从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2007年在我国正式被正式提出,近20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面实行了该项业务,并且在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有了很显著地成效。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开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贷款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信贷是一种新型的信贷方式,为信贷者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信贷对象范围,为一些小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与传统的信贷方式相比,互联网信贷以其快速,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传统的银行信贷应及时作出调整,使银行信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就导致在信贷业务的具体流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具体操作不规范,材料信息不合格等现象。有一些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估登记上记载的不详细,就会影响调查核实的细节,最终出现赖账等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有一部分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对于银行绿色信贷有一些相关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具体操作时没有相应的标准。

2.商业银行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的数额一般较大,而且期限较长。在这较长的期限里容易发生一些信贷政策上的改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利率的变化,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供于信贷的费用主要就是百姓的储存资金,而银行一些政策的改变容易影响这些储存资金,而中长期的贷款期限较长,所以就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而不良贷款增加是最直接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也给银行信贷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开发商在项目开发时有时会采用贷款的方式,而贷款买房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采用的购房形式,也是银行信贷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银行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促进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举措

1.建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风险防范和与预警体系是银行信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科学合理的防范与预警机制是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所谓的防范与预警机制就是指一个能及时发现信贷机制中的潜在风险,而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从根本上消除此风险,使信贷体系正常运行。而当其检测到该预警机制无法自行解决的潜在风险时,就会有一定的提示,我们银行的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提示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比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房地产行业投放的比例过大,而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所以,此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调整信贷投放的比例,适当的将信贷向其他行业转移投放,例如汽车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旅游业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信贷业务的支持,所以积极调整信贷投放比例也可以对信贷的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前景

1.明确发展方向

要想使银行信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很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该确保银行流动资金的稳定,这主要通过控制资金存储来实现。加大调研力度,把握客户需求。另外,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与信贷相同特点的融资产品,而在银行信贷的发展中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案去应对同类产品的竞争。

2.加强信贷方案创新

篇4

一、高端信用卡概述

(一)产品创新背景

纵览市面数百种信用卡产品,虽然各有特色,也无非是一些常规功能的延展,相信大多数持卡族已经是司空见惯。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看起来和多数人有些距离的高端信用卡。在贫富有别的社会环境下,信用卡的贵族式定位完全迎合了高端客户的心理需求。高门槛、高额度、高年费和高品质的服务是其主要特色。如今,信用卡已经不仅是简单的金融支付工具,更是一种为客户带来多样化增值服务的金融工具。

(二)产品定位

1.高门槛进入。相对于普通信用卡大张旗鼓的推销方式,高端信用卡显得比较封闭,甚至有意疏远大众。高端信用卡一般采取会员制,不少银行的高端信用卡不接受客户申请,而是由银行“邀请”

2.高额度授信。一般金卡的授信额度在1万-5万元人民币,高端信用卡持卡人则可轻松获得超过5万元的额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给高端信用卡持卡人急事急办的特权,比如一旦持卡人遇到特殊情况,经与银行协商,在提供一定担保的基础上,可临时增加额度。甚至可以更简洁,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临时服务。

3.高规格专属服务。可以提供的高规格专属服务包括:机场贵宾室服务、名车机场接送、高端飞机意外伤害保险、24小时道路救援、高尔夫俱乐部免费或优惠服务、理财服务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如发给高端卡持卡人最优惠的积分奖励计划。

4.高年费。与尊贵服务相配合的是高端信用卡的高年费。白金信用卡也给予持卡人一定的年费豁免权,一般是积分到一定数量免次年年费。一般要积满6万分。

二、产品分析

国内高端人群的日益庞大,为信用卡市场高端信用卡市场提供了市场。随着国内信用卡市场不断发展,信用卡发卡量持续增加,各发卡行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客户。近期以来,国内各发卡行纷纷加大了信用卡高端的产品开发力度,让信用卡市场高端客户争夺再度升级。

(一)高端群体不断扩大

尽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尽管国内股市大跌,但据美国花旗集团今年发表《2012财富报告》预计,2016年,中国的亿万富翁将达到1.4万人。与这些惊人的数字成正比的是快速增长的境外消费。

(二)高收益低风险受追捧

开发高端产品、发展优质客户不仅意味着高利润,更意味着低风险。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高端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而信用卡高端客户贡献度甚至超过这一比例。可以说成功开发处高端产品的银行将是未来信用卡市场的赢家。

(三)高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有效提升国内信用卡服务水平,丰富信用卡产品体系及价值内涵,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信用卡品牌的升级优化。根据各自的优势为会员提供一系列应有尽有的配套服务,充分满足客户对极致生活方式的关注和无微不至服务的需求。

三、高端信用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高端性用卡的创新是以模仿为主,自主研发创新的数量很少

虽然高端信用卡的模仿型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毕竟学习了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先进理论成果,并且这种信用卡在国内推出后也得到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创新手段仍然是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我国的银行还是不能够针对市场的需求独立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融产品。或者说,我国银行自主创新、研发原创金融产品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

(二)我国银行高端信用卡还是为了争夺市场的份额进行的竞争,并没有特别重视信用卡的服务。

在我国,许多银行推出新的信用卡产品都还是只是换一个信用卡卡面的图案,或者换一个名称。这种信用卡除此以外功能却大致相同,相关服务也没什么变换。

(三)产品定位不当,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银行提供的多是高端信用卡业务服务,也有的是简单捆绑了一些产品,只能给客户提供一些原则性建议。我国绝大数发卡银行缺乏对差异化产品的满足和实现。

(四)征信机制不完善,社会配套工程存在差异

我国以个人信息库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暂不健全,相较于可实时调用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档案并及时确定是否授信以及对应的授信额度的国外商业银行我国还未建设形成区域性的个人信用体系,造成了基于广泛信用数据的信用卡业务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五)核心竞争力不够

发卡机构通常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信用卡业务的过程包括从数据采集、制卡、发卡、个人信用调查到商户拓展、收单等所有环节。这样的做法不仅分散了做好核心业务的精力而且浪费巨大,降低了运作效率和经营效益。

四、可行性分析

中国经济逐年递增,财富阶层的消费观也随时代的变迁发生衍变。高端族群,的财富在经历了财富的快速积累后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不同的消费需求在市场中悄然生长。中国精英人士在经历了对财富数字的追求之后华丽转身,消费理念在悄然转变。高端信用卡重点打造全面完善高水准的增值服务,针对高端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偏好,建立了360度全方位服务体系,为持卡客户提供深入人心的优质服务,我国信用卡不断致力于深入研究高端客户行为偏好和生活方式,长期与共同服务于高端客户的行业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探讨深入合作模式,为高端客户提供更为便捷、更加尊享的服务,力争实现多方共赢局面。

五、效益分析

高端信用卡的发行不仅为中国的高端卡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也进一步加强了在持卡权益和服务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高端卡在市场的推出,将有效提升国内信用卡服务水平,丰富信用卡产品体系及价值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信用卡品牌的升级优化。

篇5

关键词 信用卡 产品创新 功能开发

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摸索前行了26个年头,从最初的准贷记卡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标准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股份制银行,在信用卡营销中更趋于理性化。

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演变

国内信用卡业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前后,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一直未出现高度发展的局面。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实现了全国银行卡的跨行联网,我国信用卡业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状态。四大国有银行也陆续全面启动信用卡业务,步入“跑马圈地”时代。

这一阶段,我国信用卡业务经历了不同时期,从争抢客户,到口水战,尤其一些规模小的银行为争夺客户不惜降低信用卡进入门槛,引来各类的信用风险及诸多客户投诉。2009年底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相后出台政策,促使我国信用卡业务步入了理性发展阶段。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不再是以“跑马圈地”为主要模式,而是转向“跑马圈地”和“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跑马圈地”短期内不会结束,银行间的竞争能够推动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规模之战将会长久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2010年各家银行的年报先后披露,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已趋于成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信用卡发卡量遥居榜首,综合分析建行则在年消费额中更显优势之态。

国内其他股份制银行,招行的数据比较全面,单从人均消费额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其优势之大。就其提供的2010年年报数据具体分析,信用卡发卡量3477万张,信用卡年消费额3920亿元,其发卡量和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都远远超过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但按其提供的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1854元数据,则不难发现:其仍存在的严重问题,发卡量高,而当年的消费额却未超过建行,说明其存在大量的睡眠户,或者是说低激活率,这必将导致较高的沉没成本。

跑马圈地为银行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户数量,但不能简单以发卡规模来衡量业绩的好坏。 “跑马圈地”的结果,使各家银行必须面对信用卡使用率低、坏账率高的现实,四大国有银行也开始推行信用卡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因为精细化管理客户才是支撑信用卡业务持续发展的动力。市场对信用卡需求还有很大空间,信用卡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就要求信用卡业务做得更细,更贴近客户需求。如今,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银行已逐步进入到“跑马圈地”与“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

信用卡的循环信贷功能,对银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发卡量的增加,同时合理地控制风险,循环信贷给将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然而,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一方面是运作成本高,另一方面是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免费用卡和低廉的商户佣金,使特约商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高于银行,回佣率也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加剧了行业的微利甚至无利的现状。同时,几乎所有信用卡用户每个月都能及时还清欠款,这样循环利息收入也不会很高;大量的睡眠卡又会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沉没成本,从而整体上影响银行信用卡的成本问题,以至于让信用卡行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并不容易。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前景展望

目前信用卡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向创新型业务转化,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为赢得市场,国内各大银行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并积极开发现有产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户群。对此,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后劲实足。

1.加强重点产品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为吸引客户,各行不断开发和尝试新的产品,以推进本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为了挖掘潜在客户,发现创新型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本行特色产品,强占市场。

例如:建行就针对不同人群推出过龙卡汽车卡、足球卡,并在 2010年先后推出芭比美丽信用卡、卓越信用卡、欧洲旅行卡等特色产品。交行的刷得保,将第三方保险服务与持卡人的用卡行为直接挂钩,用户在刷卡消费获得积分的同时,还可额外享受意外保障,且保障额度随账单余额倍增。

从2008年开始,国内信用卡市场就已经开始关注绿色环保的主题。各行纷纷采用电子化账单,减少了纸质账单在制作和邮寄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环保为主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实现低碳生活,体现环保特色,中国低碳信用卡以新型可降解绿色材料制成,减少了传统PVC卡片废弃后对于环境的威胁,低碳信用卡值得推广。

2.注重信用卡新功能开发,迎合客户需求,早认识早受益

四大国有银行中,还没有完全实现信用卡缴费业务,这与一些股份制银行有明显差异,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市场。对于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做到各项交费,很方便。该项信用卡功能,建行还未开发,只对网上借记卡业务提供缴费业务,如果扩展到信用卡的缴费,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大信用卡的激活率。

目前,我国信用卡网上交易并未全面开通,各行电子银行主要是与借记卡密切相关,网络时代网上购物蒸蒸日上,网上团购更促进了网上交易的火热。商务部近日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商务部门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并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这是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有利时机。

国内各大银行均以消费积分刺激客户用卡,但网上交易不记积分,这样无疑会流失一部分客户。四大国有银行更为谨慎,考虑的风险因素也较多,因此信用卡的网上业务并未得到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多数与银行借记卡绑定,若能有效地使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限和循环信贷,网上业务同样会刺激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时,信用卡的约定还款业务又会带动借记卡业务,这样信用卡的联动作用不但会带动了网上或手机市场的发展,更能进一步推进借记卡和电子银行业务步入成熟。

四大国有银行信用卡客户质量较好,只要在信用卡准入上把好关,信用卡在网络上的发展将是前景无限,这一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相差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赶超,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关注这方面。当然,网络一旦出现风险漏洞,损失将会很大,但只要能够合理地控制风险,盈利空间将是无限量的。谁能够通过信用卡的联动作用强占市场,不断地加快业务创新,谁将会是信用卡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赢家。

篇6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财源、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万户。中小企业吸纳了全社会75%以上的就业人员,提供了68%的外贸出口,50%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60%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创造中国经济活力和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状及信贷投入情况分析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体中最薄弱的群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以贵州铜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该区共有中小企业49086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007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461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上缴税收58508万元,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7.6%,占地、国两税总额的55.8%,成为区域经济和税收来源的重要支撑。但横向比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省市的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缩小、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融资难、贷款难、税费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

上半年,该区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9.19%,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的5.41%。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授权授信管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

(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使信贷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企业或政府优质项目。

(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欠佳等诸多因素,以及银行融资管理成本大,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受挫。

(4)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受利益驱动,信贷员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心态,对中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5)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阵痛”,使商业银行至今谈“小”色变,加之银监部门防范信贷风险设置的诸多“高压线”和“紧箍咒”,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使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二、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实证分析

(一)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资源稀缺,工业短腿,无大项目支撑,但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财税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将中小企业列入发展之本,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篇8

前言

2015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扩大至1.5倍,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大额存单的实施,业界普遍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在年内实现,但这只是“临门一脚”。在近期麦肯锡写的名为《中国银行业趋势与七大转型策略》的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已经实质上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时代。本文通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弊的分析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商业银行的机遇

(一)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

利率的放开,使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差别服务,根据不同贷款人的背景、实力、资金状况和服务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贷款利率,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更加强了商业银行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银行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效率。

(二)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了诸多的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也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内控建设和风险意识,培养专业化技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来规避风险以获取最大利润。从2005年建设银行港股上市打响了国有银行上市的第一枪之后,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于2006年上市,农业银行也于2010年A+H同时上市。标志着我国四大行全部完成资本市场改造,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当利率处于被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无法自主决定利率,这减少了商业银行主动开发产品的动力因为新的产品必然带来新的利率价格。大多数银行都只能提供无论在功能还是价格方面都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而当利率管制逐渐放松以后,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使得他们拥有足够的积极性和空间以利率为变量设置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也能反过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脚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市场利率会有一个攀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贷款风险较小、信誉度较高的企业被逐渐驱逐出市场,而留在市场上愿意支付高额利率的都是从事高风险项目、经营业绩较差、信誉度不高的借款人,这便是“逆向选择”。这类借款人往往只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于资金的成本考虑甚少。再加上面对如此高的利率,便产生了“道德风险”,只管借不管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借款企业的行为,当企业在高利率的逼使下从事高风险的项目时,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二)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利差的大小也受到中央银行的政策影响。人民银行在对利差进行调整时,主要会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当时的经济运行状况。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相当一部分筹(投)资者不用借助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是通过直接寻找对手来直接进行筹(投)资活动,这就促使了脱媒现象的产生。为了减小脱媒现象的影响,增加存款数量.抢夺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激烈的竞争将使存贷款利差有大幅度缩减,使银行的主导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利息业务,因此要提高利润率自然需要提高存贷利差。从表可见,2012年以来,我国一年期存贷毛利差一直维持在3%左右。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受到考验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方式也有所改变。银行不再简单地抢占市场、建立起关系型客户,而可以靠打造信誉、组建自己的专业化团队来为客户量身服务,金融创新也将成为银行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程度及自身的特点进行自主定价,这就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专业技能、定价是否科学合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减小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交换过程中,由于对方违约而造成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风险之一。利率市场化在扩大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同时,也增加了

信用风险。我国信用评估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借款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商业银行应参照外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较为客观和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估系统,按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信誉高的客户可以适当降低利率,而对于信誉较差的客户,则采用高于平均价格的利率。

(二)注重金融创新,鼓励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其他企业没有的产品或服务。在激烈竞争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创新的金融工具丰富多样,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信息,对可借鉴和引进的产品,仔细研究分析其基本原理、组成模式和定价模型等,并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改进,力求推陈出新,不断推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存款新品种。

(三)积极拓展表外业务,为扩大银行收益寻找新的支撑点

利率市场化和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的主导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收益率也大幅度下滑。为此,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为其收益注入新的力量。表外业务,简而言之,就是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又可分为或有负债和中间业务。在这两种业务中,银行虽然都是充当中介人的角色,但是在或有负债业务中,银行需要承担客户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而中间业务则只依靠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就可以获得相关的收入,同时还减少了利率波动对利润的影响。

四、结语

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但利是大于弊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积极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建立有效地风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优化资产结构,进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04:5558

篇9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金融功能化服务体系和金融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是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现在大致形成了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这七个发展模式。

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门槛低,成本也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交易也非常的方便迅速,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都不是十分完善,因此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比较大,监管较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便捷,自由,准入门槛低等优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的中介功能,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抢夺银行客户资源。目前来说,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主要是针对大客户的如中国石油等大企业,风险小,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相比而言,银行对于一些中小客户的服务不是太完善,互联网金融正是凭借其自身优势吸引了这部分客户资源。

2.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一直扮演的支付中介的角色,减少了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现今在生活中,微信,支付宝等工具可以提供转账,还款,缴费等功能,余额宝的推出也使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受到了冲击,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壮大,用户的不断增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规模势必会越来越大。

3.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利息差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吸收用户的存款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大幅减少,人们更愿意将钱存入支付宝或者微信中,方便使用。然而商业银行是吸收客户的存款,再将资金用于贷款的,吸收存款的减少使得银行贷款业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实体经济也不太景气,许多贷款无法收回,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1.SWOT分析。

2.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SWOT模型分析,我初步归纳出以策略如下:

(1)SO战略:增长型战略,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转型。

商业银行应当合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面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本身基础牢固,资金力量雄厚,品牌影响力大,且其风控体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等都比较完善,更容易赢得顾客的信任。

(2)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与互联网金融品牌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商业银行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开思维,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加入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浪潮中。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有益的补充,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竞争合作,两方竞争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WO战略:扭转型战略,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提高自身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主要优势在于其客户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注重对客户的服务体验,而商业银行在服务质量,用户体验这一方面不如互联网金融,缺乏与客户的交流。商业银行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沟通平台,搜集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加强与客户的交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

(4)WT战略:防御型战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自身转型,改变利息差收入占主要收入的局面。

利息差收入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质服务和不良贷款的增多,目前利息差收入基本上无法维持银行各类的服务,商业银行应当改变以利息差为主的模式,在巩固自身基础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业务,开发其他金融产品,向综合型金融服务机构转变。

三、商业银行选择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互联网金融,树立起互联网思维,推动自身转型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它也是一种补充,增加了销售渠道与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应当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对银行自身内部的管理体制建设进行改变,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拓宽自身的服务渠道,推进金融产品的升级转型。

(二)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客户的交流

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其现有的服务模式进行改革,更加的关注客户需求。其次,重视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个性化服务。最后,商业银行也要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一些调整,简化业务程序,使其更加的便捷化,省时贴心。

(三)积极与相关互联网金融品牌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篇10

一、光通信的概念

光通信又称光纤通信,是一种利用光波作为载波来传送信息,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信息传输,达到通信目的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通信网络分为传输网与接入网,传输段技术主要有: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DWDM)、多业务平台技术(MSTP)、分组传送网技术(PTN)、智能光网络技术(ASON)。接入段以无源光纤网络技术(PON)为主,PON技术又可分为TDMPON、WDMPON、CPON,TDMPON技术主要有三种:APON、EPON和GPON。具体到产品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光通信设备(光传输、光接入)、光纤光缆、光器件。

二、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3G建设对行业的影响。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2009年,重组完成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持有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获得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取得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运营商重组以及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3G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各运营商全面布网,加大了基站集中采购的力度。3G业务流量大,非传统铜缆所能承受,光纤接入的3G基站成为必然选择。2011年5月底,3G基站总数达到71.4万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基站分别达到21.4万、22.6万和27.4万个。中国移动建设的TD网络已经覆盖全国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及1607个县的热点区域,以及部分发达乡镇;中国电信建设的3G网络覆盖全国全部城市和县城以及2.9万个乡镇;中国联通建设的3G网络覆盖341个城市和1917个县城。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基站建设高峰过后,后续的网络升级和移动增值业务大幅增长将对光通信设备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随着3G业务的开展,传输网对基站的容量需求将倍增。未来数据业务需要的带宽将是2G时代的数十倍,带宽需求的快速增长必将需要更大容量高速率的光网络支撑,城域网与骨干网将不断扩容,将带来MSTP、基于OTN智能光网络、DWDM、ASON等设备及解决方案需求的增加。

(2)“光进铜退”,FTTX投资需求明确。用户对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上网或收发邮件,各种P2P、视频通话等流媒体业务被开发并进一步推广,IPTV等高带宽业务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这都直接加大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铜缆作为传统的传输媒介在传输速率、信号损耗、重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制约高宽带业务发展的瓶颈。通过采用FTTX,运营商可以满足IPTV、WIFI接入、互联网视频、高清电视节目、手机视频等高带宽应用带来的迅速攀升的带宽需求。目前,拉动FTTX投资的需求非常明确。光通信产业在FTTX的牵引下,进入持续的成长期。

(3)“三网融合”与“多网融合”带来新的契机。早在1998年“三网融合”的理念就已经被提出了,但是在当时科技环境和硬件设施下“三网融合”还为时过早,所以被叫停,而在2001年之后国家开始促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着力构建下一代互联网。但是真正开始采取措施是在2008年,“三网融合”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与科技部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广电总局基于“3T”技术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投资已经启动,互动互联电视将成为未来工作推进的重点。此举刺激了光通信行业的需求,当年,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器件的需求都有明显提升。2009年7月,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等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地区名单出炉。继“三网融合”的政策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2010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尽快在电网智能化上实现突破,提出深入研究“多网融合”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紧开展相关工作,力争取得先发优势。“多网融合”实际是要求电网具备通信功能,从而利用电网实现智能调度、变电站无人值守、远程监控、智能小区、智能家庭等功能,“配电网光纤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大城市配电网和农村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特别要加大中低压配电网投资比例,因此,未来几年,城市农村电网通信改造、配电网通信改造将持续推进。

三、行业前景展望

中国光通信行业经历了复苏增长期、3G驱动期和FTTX驱动期,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行业自2006年至2008年出现复苏的迹象,中国光通信行业的复苏在时点上与全球态势高度吻合。2008年后,光纤与光系统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中国的3G建设。从2009年3G牌照发放到2012年,3G基站数量每年以约2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3G基站总数累计超过100万个。3G建设未止,4G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作为全网运营商将展开激烈的竞争。对光通信的增量需求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各运营商仍将加大基站建设投入,特别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由于目前基站数远少于中国移动,二者将加强完善其网络覆盖能力的力度,改善用户体验以增强竞争力。且4G需要比3G更多的基站才能保证达到同样的覆盖效果,同时后续维护也将带来更多的需求。其次,后3G时代的竞争将使宽带成为运营商争夺的一大焦点。对运营商而言,宽带不仅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持4G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各自在南北方的固网市场呈割据垄断,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向全国布网延伸将变得很重要。而中国移动作为新进入者,必将在此前很少涉足的宽带市场谋求发展。这都意味着运营商将需要积极扩建其光传输网络。

无论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还是电网,其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通信网络的传输和接入。而目前可以投入市场化、规模化操作的技术当中,只有光通信技术能满足这种要求。基于这种逻辑,中国光通信行业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程成,王念春. 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4G网络规划简述[N].国信证券,2013911.

篇11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篇12

属于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即“积层造形法”)。过去其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特别是一些高价值应用(比如髋关节或牙齿,或一些飞机零部件)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意味着“3D打印”这项技术的普及。本文就3D打印技术的对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3D 打印技术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1.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需要一定的工艺设计来实现相应的设计构想,在这个过程中模具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艺复杂,且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进行才能达到设计要求,导致工业的产品的研发能力收到制约,无法满足多变的市场要求,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 3D 打印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产品的制造不再依赖相应的模具,可以大大缩短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时间,只要使用电脑进行三维设计,再“打印输出”即可,其时间花费一般为传统制造时间的10%~20%左右,而相应的研发费用也仅为原来的60%~70%。

此外,传统的复杂工业产品的模具的制作非常复杂,这就大大限制了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步伐,而3D打印技术受到工艺、结构的限制较少,这就使得以往在工业设计中无法实现的设计得以实现,这就能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制造业的设计、研发与生产能力。

2.通过“打印”制造特殊的产品

除了在机械制造业上的设计能够更加快捷、经济地实现之外,3D 打印技术在其他的领域也有着丰富的应用,诸如航天航空、电工电子、武器制造等行业,往往需要进行复杂的科学研究,这就对相应零部件的设计、制作能力提出更高地要求,而3D打印技术恰好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既能够生产出更符合理论要求的工业产品,还能大大提高生产速度。这样,既能提升机械制造的生产技术,还能进一步提高零部件的性能(当然,现阶段的3D打印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这方便的要求)。除此之外,在生物科技等领域,3D打印技术也有着很好地应用。比如在生命科学的相应研究中,3D打印技术就可以实现“仿生定制”――使用生物材料按照所需部件进行相应组织或器官的“制造”,从而将这种高端的生产方式,更好地应用到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领域,并且可以存进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3D 打印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

3D 打印技术主要解决的是那些疑结构形势复杂、特殊的部件的生产问题,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特殊的个性化的需求,当其得到普及时,就可以在相应的工业产品、生活用品、饰品等方面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及产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并刺激个性化需求的增长,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特色,带动更多的社会就业。

二、3D 打印技术在制造业应用上的前景

随着3D 打印这个“个人制造”行业的兴起,在个人消费领域,3D打印行业预计仍会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有助于拉动个人使用的桌面3D打印设备的需求;同时也会促进上游打印材料的消费。

在工业消费领域,由于3D打印金属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金属本身在工业制造中的广泛应用。我们预计,以激光金属烧结为主要成型技术的3D打印设备,将会在未来工业领域的应用中,获得相对较快的发展。中短期内,这一领域的应用仍会集中在产品设计和工具制造环节。

产业链上的专业分工会进一步深化。现阶段,主要的3D打印企业一般以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和打印服务的综合形式存在。这是由产业发展初期技术推广和市场规模的限制所致。长期来看,产业链的各环节会产生专业化的分离:专业材料供应商和打印企业会出现,产品设计服务会独立或向下游消费企业转移。3D打印有望转化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具平台。

国内3D打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尚在起步阶段,无论是工业应用,还是个人消费领域都存在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工业领域而言,国内在激光熔覆方面的技术具有一定优势,这有助于在以激光烧结为成型技术的3D打印设备制造和打印服务领域进行发展。对于个人消费领域,应用的推广速度取决于对于3D打印这一技术认知的提高,以及相关辅助平台,如软件设计,制作文件库的发展。

综合上述特点趋势,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整个3D打印产业链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就未来的长期的需求增长而言,我们相对看好上游打印材料和个人3D打印设备的制造企业。就前者而言,在通用化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广的基础上,专业化的材料供应企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消费到工业制造,无论是哪个领域引来快速增长,对于耗材的需求都必不可少。

而在早期,技术应用推广的起步阶段,3D打印服务企业无疑会较快地带来收益。因为应用推广期间,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创造的过程。下游企业出于风险的考虑,不会贸然采购设备,改变已有的制造流程。因此,需要专业的3D打印服务商提供服务,除了产品的直接打印制造之外,还包括CAD模型辅助设计服务,模具开发制造等。

根据WohlersAssociates在2011-2012年的调查显示:现阶段,下游打印服务商安装最多的是基于立体平板印刷(SL)技术的3D打印设备,占比高达40%。作为最早成形的3D打印技术,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情理之中。同时,技术发展相对较晚,以金属为材料的激光打印设备,占比已经接近20%。如图50所示。

此外,在WohlersAssociates的调查中还显示,打印服务商未来最想购买的3D打印设备中,以金属为材料的激光打印设备,所占比例居第一位,20.3%。这说明,下游服务商可能更加看好这一技术工艺在下游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相应地,有望对推动激光打印设备和金属打印材料的消费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