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1: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16-01

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读写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是一种浪费。在语文课之外的时间,他们很少拿起语文书。理科班的多数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数理化上,文科班的多数学生则把精力放在了政史地上。每次考试,语文分数总是比其他科目要高一些,这就更加促使他们不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大力气。话又说回来,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不能把责任全推到学生身上,语文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本人心中一直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困惑,这些没有解决的困惑就是本人作为一名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方面应该负起来的责任。把问题分析好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所以接下来本人将对心中存在的教学困惑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目标与现实不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写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大纲写出了教育者的期待和目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你真的用这些美好的目标来检验自己的学生,便会发现很多美好的因素已经在学生身上悄悄地减弱。这个时候其实你特别想帮助这些学生。

当你作为语文教师真的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授于学生时,你却发现学生对那些知识和能力漠不关心,甚至还会埋怨你,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这些学生学得那么辛苦呢?这么辛苦又有什么用呢?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这种无以复加的轻视让你无法忍受。于是你便陷入某种困惑的圈子里,这些学生到底怎么回事?这种困惑比你上课无法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还要难受。

当你精挑细选,给学生选好语文习题,并且反复交代习题的重要性,千叮咛万嘱咐你们一定要去做,做完了老师讲解,做了就会有收获,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你却发现这些可爱的学生表面上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实际上翻开他们的练习一看,居然是空白,此时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自尊其实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的。有时你会问他没做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得到的答案是其他科的作业很多,无暇顾及语文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目标,同时又兼顾到高考成绩,真的是一道难题,语文老师要为这道难题不倦地思考。

二、课外与课内时间的矛盾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量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对待语文学科又比较轻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帐,依旧是我行我素。无奈之下,教师只得动用课堂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时间。课下老师总是用心地为学生选择经典名著,课上积极地向学生推荐并提出阅读要求。力求当堂阅读,当堂指导,当堂完成任务。本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的任务,移到课堂来完成,完成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时还难免会占了其他语文学习任务的时间。可是如果老师不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去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在课下又不会“动手”,老师总不能让高中生成为“阅读”吧?其实,课下的任务就是应该在课下完成,课上有课上的任务,然而据当前的高中语文现状来看,本来很简单的这个问题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

三、代替与主动的矛盾

众所周知,提高语文成绩的前提就是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是需要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的。字词的音、形、义,学生应该亲自己动手去分类、识记。可是,学生不去做,老师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怎么办?教师只好越俎代庖了。最终的结果是教师费力不讨好,劳累了教师,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

篇2

一、高中作文教学困惑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应试教育应是罪魁祸首。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比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标准对教师更有指挥作用。在评卷时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说假话的作文大开绿灯。可想而知,作文训练的过程成了如何应试、获得高分的过程。甚至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对付“高考”,则鼓励学生去背记各种不同体裁的优秀作文,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

2.主观原因。一方面,学生认识上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导致作文中虚假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一次次考试的经验或教训,学生们已经深深懂得:不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写作,无异于自讨苦吃。再一方面,很多学生缺少发现,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作文中虚情假意,言非所言;更有抄袭应考之作,充斥于目,屡禁不止。

二、教师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模式

要想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通过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来更新作文教学观念,进而更新作文教学方式。本人在作文教学中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作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再好的教材也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指的就应是精神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不只是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作文教学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把作文教学的活动设计成一种“做人”的活动。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除了培养学生应考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更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3.作文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灌输”的方式而不是以“体验”、“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注重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用生活中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会做人,去构建正确的精神生活。

三、学生学会做人,在做人中挖掘并储蓄作文的活水

我们都知道,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过程就是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首先关注的是“做人”,即写作之前,先教学生做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1.发现自然,陶冶高尚的情操。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藏,也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母亲,投到她的怀抱我们就能丰富自己。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总是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深入其境,到野外“采风”和现场“素描”。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下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十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部分学生已经能写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锦绣文章。

2.完善自我,树立健康审美观。高中时期,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本人重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审美”,努力使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坚不可摧的免疫系统和清晰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通过两年的实践,部分学生己经能真实深刻的发现、感悟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美,并欣然到生活之中采撷、提炼,流于笔端,化作优美的文字。

3.关注社会,培养优秀的品质。由于升学的压力,现在的高中生一心只读“高考”书。不关注社会,变得很短视、小气、狠琐,走向自我迷恋,这种状况不是做人的理想。人不俗,文才不俗。文学的修养,首先是思想、品德、人格的修养。鲁迅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从水管里出来的都是水。”那么一个学生笔端涌出的文字自然是作者内心灵魂的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教会学生关注社会,特别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从中学会人跟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等等优秀的品质。有了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灵魂,学生自然而然能写出立意深刻的主题,高尚的文字。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改革不彻底,以及选修课程自带的复杂性、多层次性特征,反而造成了诸多学校课程的无序和低效,而选修课程自身的随意、简单、低效在广大中学也是屡见不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可谓问题丛生,困惑多多。

困惑一:选修课的选学到底是 “必修”还是“自娱自乐”

《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用1.25个学年学完五册必修模块外,其余1.75个学年还要用差不多一个学年来进行高考复习。因此,留给选修课的时间比较少,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能够将五个模块的必选学好就不错了,更不用考虑别的选修模块。更何况由于分省命题,考试大纲中也没有对别的选修模块提出要求,这就更导致选修模块中的必选升格为必修,而其他的选修模块则不幸成为不修课或“自娱自乐”课。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困惑二:选修课的教学到底是 “锦上添花”还是“看上去很美”

《课标》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学校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

困惑三:选修课的评价到底是“韩信将兵”还是“多元遴选”

《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没有错,专家们提出的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正逐步推行,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目前,一些学校制订的量表过于琐碎,关注的要素太多,重点不突出,失去了操作性,甚至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特别试卷检测这一块,大多数学校选修模块的测试试卷大多照搬了现行高考试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却很少兼顾学生们提出选修不同的模块实际情况。

以上是选修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困惑,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如下反思。

反思一:要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普遍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学力。“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必修课是普及,选修课是提高。”

特别要强调的是,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有疑敢问,有疑善问,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探究、表达、交流的多种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二:可探索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模式,使选修课真正落到实处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学校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

反思三:应加强校本教研,促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

实施新课程,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引,教师要学会“借力”,才能完善自身的教学。在农村高中,专家引领式的教研毕竟条件有限,所以开展校本教研,以同伴互引的形式开展研究是最切实际的。学校内,经过了这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大多数教师都接触过选修课的教学,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师资源优势,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现实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依据《课标》和教材,尊重选修课程的特点,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甚至专门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专题研究,借助教师的群体力量促进课程实施的高效。

反思四:抓关键要素,完善评价体系,让学生自主能力得以彰显

1.形成性评价应该关注关键要素

在形成性评价中不应该追求终结性的结果,而应该追求描述性的、信息性的反馈,以具体指导学生提高、改善自己的语文学习。要力求简洁、便于操作,以发挥其引导、反馈作用。

篇4

按照省教育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文件精神,即:“七年一贯制,夯实公共基础课程,对接专业技能课程”的总体思路。文化基础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充分体现“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目标要求,注重学生转段过程中的素质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仅以我校的具体实践谈谈体会。

一、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

1.生源质量不容乐观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职[2014]20号文件精神,试点项目入学条件由牵头院校与参与院校共同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

从近两年的生源上分析,徐州市的录取分数主要在520~570之间,为总分的75%-80%,基本达到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和一般四星级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相对高考而言,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在高中的学生群体中是属于低层次的。以侯集中学为例,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0分,经过三年培养,仍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因此相比来讲,参加项目试点的学生如果参加高考是不能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家长、学生也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其二是这批学生中语文、英语与数学仍旧是一个难点,尤其是英语与数学主要课程,不少学生在这个方面存在偏科现象,因此生源的质量方面不能够仅仅看总分数,重点科目的分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2.转段升学考核标准不够明确

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要在“3+4”中职本科培养过程中,实现这个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中职与本科教育内涵体系是有很大差别,中职教育重点是学生技能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有一技之长,而本科教育看重的是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两个体系完全不同,出现的偏差较大,如何融合合作双方共同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上,尽管我们很努力,但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很难达到高中学生的水平。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职[2014]31号文件精神,转段考核的前提是重点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

课程考试的重点是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和技术技能特质,为后段学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如何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就是说考什么、怎么考还不明确。

3.多方的期望值与现实有差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工作涉及了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双方学校、学生家长与学生等诸多方面,对待这项工作的期待值是不一样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项目的期望值是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素质,又能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但现实不是这样。

对中职学校来说,项目实施的直接利益是保证了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解决了招生问题,但是对于高职、本科来说则不然,首先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带来了一些教育问题,这批学生进校后能否具备本科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在转段过程中,中职学校希望学生都能够顺利转入高本阶段的学生,而高职院校担心转入的学生是否合格。

作为家长与学生,被录取之后就以为已经进入保险箱,还没有意识到转段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认为已经进入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期望可以拿到一张本科毕业文凭。

梳理三方核心意见,最终承担主要责任的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文化基础课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三方的满意与否。

4.缺少统一的教学体系衔接设计

现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模式主要做法是合作学校自行结对,选择试点专业、制定试点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可以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也导致教育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设计需要确定基本的准则,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由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的,形式差异较大,“七年一贯制”的培养特色没有充分体现。

江苏师范大学与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关于联合开展三年制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协议》中只对试点专业、招生对象、学制及培养模式、招生人数、管理职责、经费划分、毕业文凭等进行明确,但各自教学体系的内在特征及如何衔接没有做出说明,以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缺乏明确的目标。

5.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需要

由于合作项目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更多的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公共基础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局面。

分段培养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挑选了最优秀的教师担任“3+4”班级语文、数学、英语课的教学,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但毕竟长期担任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像3+4这类近似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学,他们还是力不从心,例如教材和教辅材料如何选用,知识点如何把握,讲练如何结合,教学难点、重点如何界定等问题,需要不断摸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做法

1.明确培养目标

在省教育厅文件基础上,我校多次与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相关学院座谈沟通,初步达成通过在我校的三年学习,学生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基本标准,以此作为前提,制定我校3+4班级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强化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服务等方面向试点班级倾斜。

2.配备了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项目试点班级的教学工作,基于升学转段要求,在师资安排上配备了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目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12位教师中,副教授4人,占34%;讲师6人,占50%;助理讲师2人,占16%。4位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年限全部在5年以上,且均获得过优秀班主任。

3.加强了教学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针对试点班级管理,学校专门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加强了教学管理力度,管理部门坚持每天教学检查和巡视制度,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检查工作,加强教学信息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同时积极与班主任沟通,并通过家长会与家长积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倾听学生、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

期中考试以后,我们对“3+4”班级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3+4”班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运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不及格的学生中甚至出现超低分,显然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认为进入“3+4”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日子。一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属于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好造成。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明确目标。在着眼于提高学生数理能力的同时,还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方法。既有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借鉴应试教育的特点,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加深部分教学内容难度,参考普通高中的要求,对部分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上进行延展、扩充。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教学效果。

(5)减少非教学因素的冲击,保证正常上课不受干扰,同时,希望学校在这类班级任课教师的待遇上能给予适当倾斜,以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加强校校合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4年,学校积极与牵头院校江苏师范大学联系,举行研讨活动,邀请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专家为我校师生作报告,组织我校“3+4”班级的学生到江苏师范大学参观学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同时为促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邀请侯集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来校座谈,虚心请教三门公共基础课程的管理办法、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引发一轮最新的、最可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能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等。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强化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进取,共同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语文执教经验,与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分享几点心得,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浅析新课改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在本段着重论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了解的不深刻

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推行不久,一些教师尚未对其内容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强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及一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应付考试。

2.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慢慢走进了高中语文课堂,并且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帮手,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些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智能停留在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则是过分的依赖于多媒体工具,几乎每节课都用到了多媒体,并且大量的教学内容都是依靠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的,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的、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准确、清醒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失去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构建师生平等交流、气氛融洽的高中语文课堂,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只会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不仅如此,一些多媒体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有些脱节,不仅不会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还会适得其反,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综上所述可知,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使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就要从源头抓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探究,不断总结,争取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将在本段中着重论述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种有效手段。

1.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僵化、教学程序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改内涵,只有通过对教师进行日常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使之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内涵与意义,最终更好的实现新课改。

2.科学、合理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的配置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课堂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之外还要培养其它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 结 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探索,一定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情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体验,情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且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情感渗透。教师利用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接受情感因素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美化学生心灵的教学目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标准。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可以得知他们还处于情感比较敏感、思想较为活跃的成长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希望得到亲人、朋友、教师的关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被不良思想所影响,若是不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很可能让学生形成太自我的思想,或者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情感冷漠的现象,尤其在面对挫折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基于高中语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是有必要的,能一定程度帮助学生进行消极情绪与心理压力方面的疏导,引导他们走出情感困惑,更好的面对未来。例如,学习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当中的课文《相信未来》(苏教版),本篇课文所表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应用

(一)深入挖掘课文主旨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挖掘出来,并通过良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书育人”,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当前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将课文的内在含义挖掘出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与美好情感产生共鸣,并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课文《父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内容,体会文本伟大、深沉的父爱,能真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相融为一;感悟作者对父亲深情的怀念,以及父亲对儿子拳拳之心。

(二)与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将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来的,也有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经历而书写出来的。这样创作的文章对高中学生来说较为易懂,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需要对课文艺术性中真实性的特征进行掌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回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同身受,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情感教育与引导。

(三)积极开展各种真情表达活动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有效的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真情表达的活动。例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各种有效资源,以有效的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真实情感的表达,有助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渗透力度。如在学习鲁迅先生文章《药》的时候,首先学生应该对这篇课文进行自行阅读,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模式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经过小组交流与讨论之后,可以得知答案:本篇文章主要讲作者过去亲身经历的追忆,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之情。既然明确了课文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图片或者影像展示给学生,并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以富有感情、生动的语言,保障学生的情感能随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读后感的方式写出来。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较为丰富的情感语言,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将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思想情感,这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良好手段。例如,学习诗歌《蜀道难》,教师还是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与李白和蜀道有关的图片播放出来,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巴蜀地区的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背景。学生掌握诗歌基本感情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问题情境:文章中作者是怎么样表达思想情感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并有效地将自己融入到诗歌感情中,深入领悟作者李白当时的情感。最后,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想拿出来分享,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以及情感态度。

情感是每个人行动的指南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在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技能与语文知识,而要求教师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情感的洗礼,引导学生走进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情感渗透中体会到真善美,拥有丰富的情感。

篇7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篇8

近几年随着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和眼界的拓宽,教育界随之兴起创新教育方式的浪潮,并且这股浪潮被大多数人们所推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改革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都在不断改进中发展。正是因为受到教师改变自身教学方法的影响,某些学生对教师的做法意见多,在实际教学效果中不论是教学方案的实际施行还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似乎都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和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教师经过不断思考,终于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实际授课中,无论使用哪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只是教师自己明白了自己所使用的创新式教学方法的精髓,而学生却不了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对高中语文如何创新的深层思维并没有传达给学生。但是事实上教师要实现创新教学方式的目标,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相应的引导。因为学生的思维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最终的教学效率是有最直接影响的,学生思维的培养这个环节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在学生所有的思维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学生的几乎所有思维的进步都与创新性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日后工作中,教师要更注意这一点,在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会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尽量使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创新型思维挂钩,这样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一、高中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现状分析

1.在高中语文这样一门包含内容非常杂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困惑,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不解。因为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这样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的时候,经常会误解教学内容的内涵,不能及时正确地了解课文内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导致学生在长期学习中思维方式不能得到科学的引导,在对待学习的时候一直都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僵化思考,没有独特的见解,更不能产生新奇的想法,这一切都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足引起的,学生被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束缚,学习思维和教师倡导的创新性教学的课堂不能形成很好的搭配及融合,这是学生的一大问题。

2.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与其说是学生的思维习惯导致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困难,不如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学生没有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原因,与教师也有很密切的关联。

在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只是意识到自己应该运用创新性教学方式授课,但没有意识到学生能不能够理解自己的创新性教学方式或者学生能不能适应及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导致师生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道路上前进得很困难,教学现状及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能否成功很令人担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益处探讨

1.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说是近几年以来在教育界很流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不断流行和改革与其对教学过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高中语文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是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学帮助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可以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很有创新性的见解,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课本内容的真谛,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对课本内容其他方面的见识,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在学比以往更多知识的时候,就会对高中语文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增强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这样可以提高综合教学质量,让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学习内容之外还有更大的交流空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密切,总的来说对高中语文教学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研究与分析

1.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及学生对创新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这两个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并帮助其解决。

2.从学生的角度说,学生不能对教师的帮助产生依赖感,而是应该学会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且依靠经验培养创新性思维习惯。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身努力非常重要,学生要在学习中随时运用创新性思维进行思考,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养成稳定的创新性思维,帮助教师完美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教学方式的任务,一起推动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也希望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推动高中语文课堂的快速发展。

篇9

1明确设计原则

第一,明确化原则。在进行课堂视频制作的时候,要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尽量减少课堂干扰因素,甚至教师也不会出现在视频中,以学生看见明确的信息为主。

第二,主体化原则。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主题控制,在10分钟左右的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丰富简洁,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授给学生,减少过多的头绪和枝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个性化原则。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课堂设计,教学视频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主要是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能够主动交流,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第四,自主化原则。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掌握学习的环节、节奏和时间,发现问题之后能够采取最合适的自主学习模式解决问题。

第五,丰富化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将学习为主转变为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多种能力的共同发展。

第六,生动化原则。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的教学模式,课堂授课、课后作业、课中探究都力求生动有趣,让教学氛围更加浓厚。

2掌握设计流程

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必须掌握课堂实施的流程:第一,设计教学目标;第二,录制教学视频;第三,完成相关的练习,查阅相关的资源;第四,进行课前交流;第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解决学生的问题;第六,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进行评价反馈教学;第七,掌握教学的知识,实现教学成果分享。

二、翻转课堂实施要个性化

1设置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要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设置良好的教学目标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方向和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展示学习的流程,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提出建议。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遇到的难题,在课堂教学中统一解答。

2录制教学视频

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是翻转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合理掌握。录制视频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其间,教师要完成语文知识的篇章结构讲解、生词词义讲解、篇章重点和难点讲解,要将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中教学。教师还可以将查找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阅览学习。

3查找相关资源

教师以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观课是重要的环节,在观课时要完成设置的学习任务,解决书面或者是口头的问题,巩固学习的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观课之后,教师可以观看学生的学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4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要提前掌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收获,进行课堂的教学调节。在课前学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概念知识,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与同学以及教师交流,解决这些问题。

5解决学生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为学生创造交流、思考的环境。教师可以进行小组交流教学或问答教学,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观察者,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提高学习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将提高其学习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三、课堂评价要科学化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课堂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点评。在进行质量评价的时候,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具体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公平地位,学生之间的地位不能单纯以成绩来划分,而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提高,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中,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才是重点。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这一方面的发展,教育事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动作用,优质的教育为我国各个行业都提供着优秀的人才,满足了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语文,这门学科课程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在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这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怎样充分地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对于语文这门科学课程在教学中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有朝着花费时间大、效率低方面发展。这让许多学生、家长、老师都困惑不已,明明花了时间去背诵、记忆,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语文学科的自身问题

语文是一门重视实际运用的学科,它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它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而高中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在生活中学习,所学的语文知识往往都是在学校由教师传授的,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导致了学生在生活中不能活用,而印象不能加深,在考试中就不知道从何下笔。还有,语文相较于数学、物理等理科性学科缺少逻辑性,从我们呱呱坠地起,语文就充斥在我们周围,等学生们到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会发现,语文没有明确的层次之分,所学的高中语文知识,也许在初中就已经掌握,这样学生们就会感觉在语文方面的学习并没有什么进步,照这样发展下去,学生们就会慢慢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展开的,教师往往设计好了学习框架,让学生照这样框架学习。实际上,语文是具有生命的,它的每一个词、每一段话、每一个句子在背后都是具有深意的,这要靠学生们自己去慢慢体会咀嚼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那种填鸭式的,让语文失去了它原本的韵味,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不高,这样语文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

(二)社会对其重视度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位置没转换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语文的基础,我们自小就开始学习。有些家长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对孩子从小的语文教学不能提供帮助、还有家长对孩子语文教学重视度不够,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培养起其完整的语文学习系统,这样对以后的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由于汉语普遍性的特征,这样就给一些家长和部分学校造成了部分错觉,认为语文简单,对语文教学不重视,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数理化上面,又因为语文对基础要求比较高,短时间的冲刺难以起到明显的效果,这样教师或者学校也会把重心偏向更容易得分的数理化。还有,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认清主置,以自己为中心,只顾搬照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意,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学生就难以对语文提起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也没有尽心尽力。

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一)创新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都是“一问一答”的刻板模式,他不仅不能够提起学生们的兴趣,而且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使得他们只是单板的记忆,没有去考虑其中的意义,对新的知识也没有探索的欲望,最后结果是时间花了,却没有效果。所以,要想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首先,教师要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对语文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疑问。教师对课堂的氛围也要有很好的把握,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让学生在前一天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相关作品,让他们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在上课时教师准备关于荷花相关的幻灯片,或图片,这样学生通过图片的观看和先前资料的了解,然后自己创造出意境。这样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学习的要点,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知识的积累。

(二)教师精选文章,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篇11

1.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

教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语文学科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重要产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教学,使教学更有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利于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全面落实。

2.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索知识。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语文知识学习、语文习作能力,这对于提升学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

3.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十分单调、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就将明显降低。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是照着书本,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但是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就应该适当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多,但是都没能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所以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改进阅读方式,合作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基础的一步。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文章,掌握文章重要信息,应当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来改进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合作阅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合作阅读,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文章提出困惑或问题。在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巧

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运用自主合作探索模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法,有技巧地展开语文教学。因为,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生动形象的表达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模式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运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加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思考与探索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篇12

二、“自主学习”的理念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主”就是人在一系列活动中能够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通俗来讲,“自主”就是能够自己做决定,自己做选择。在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能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还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高中生的心理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和人生发展规划没有全面的认识。

第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学习惰性,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新型的教学理论,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高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陶冶学生的情操。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