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路径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1: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路径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计学路径分析

篇1

Abstract: Hemodialysis is the important treatment to maintain the life of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It is mainly us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as been improved,and the diet structure has changed,which makes the number of nephrotic patients continue to rise,so hemodialysi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medical work. Most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lack of effective cure methods,so they need to receive the treatment of long-term hemodialysis. In this process,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nursing effe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and obstruction of access. In the process of hemodialysis,the establishment of vascular ac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life safety and the effect of hemodialy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n hemodialysis.

Keyword: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

目前大多数终末期肾病患者将血液透析作为疾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有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而血管通路则是透析过程中将人体血液引出、过滤、送回的通路,在血液透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为了进一步提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针对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分类及护理路径

 

1 、血管通路的分类

依据性质的不同,血管通路有长期性和临时性两种。临时性血管通路包括经皮股、直接动脉穿刺以及动静脉留置针。长期性血管通路则主要由动脉外瘘、内瘘以及移植血管内瘘构成[2]。经过对血管通路应用情况的研究,临时性血管通路中以动静脉留置针最为常见,而动脉内瘘在长期性血管通路种类中具有安全性高和效果理想的优势[3]。

2 、血管通路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通过分析影响患者血管通路的因素,将感染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作为两组主要原因,所以,护理干预方法的提出以及成功建立血管通路,是影响血液透析效果的关键[4]。对于整个血液透析过程来说,依赖于血液透析的患者,常有较大的负面心理情绪,疾病及治疗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都是降低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的因素[5]。有学者对9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实施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常规组的1.3倍,满意度接近98%,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分值降低近10分,取得满意效果[6]。因此,在穿刺开展以前,应针对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可能发生的风险、治疗效果向患者明确告知,并及时发现和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以促进血管通路建立的成功[7]。

2.2 、穿刺护理

从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实际情况来看,穿刺效果对治疗和护理最终效果的影响较大。所以,护理人员要确保穿刺的稳、快、准,针头保持20°的倾斜角度,当穿刺成功后,立即固定针柄。如果穿刺失败,则选择另一个合适的位置重新进行穿刺[8]。根据患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如一部分患者血管较细,则可使用罂粟碱扩张血管,然后实施穿刺。注意观察患者的血流情况,如果流量不足,则需调整穿刺针位置。如果有渗血情况发生,应使用无菌纱布压迫,后用棉签按压,按压的过程也要注重对力量的把控[9]。

2.3、 置管护理

应按照临床无菌操作的标准完成透析接管工作,接管完成后,使用肝素清洗导管,如果导管出现推注不畅的情况,应谨记不要强行推注,可以用一定量的尿激酶进行冲洗处理,以免出现栓塞问题。并且,每日消毒置管表层,更换纱布,过程中消毒工作可应用碘伏,对患者的伤口使用无菌敷料掩盖[10]。为了防止静脉导管因空气流入而发生栓塞,透析以后应使用夹子对静脉管端实施封夹处理,并拧紧肝素帽,以防止空气的进一步流入[11]。

2.4、 并发症护理

按照并发症种类,将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分为感染、出血以及血栓等,具有不同的护理措施[12]。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感染是患者最常发生的并发症种类,感染一旦发生,患者有瘘管位置的灼烧感、发热和红肿现象,对这部分局部感染问题的护理措施,首先要求按照无菌操作标准完成各项术中操作,然后进行瘘口的有效清洁,尤其重视对瘘口与皮肤接触位置的清洁和护理,保持干燥是避免这一部位发生感染的前提条件[13]。一旦患者有感染发生,则可及时终止内瘘,替换血管通路,并应用抗生素治疗,避免患者感染问题的进一步恶化[14]。对于出血类并发症,发生时患者有穿刺部位渗血和皮肤红肿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发生对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利。护理工作中为了减少出血的发生,应避免重复穿刺以及过早穿刺[15]。并且,还要勤于检查瘘管,保持通畅,同时避免过度按压。针对血栓类并发症,可以将瘘管杂音和震颤的消失作为诊断依据[16]。对于这种问题,护理人员必须随时检查瘘管,增加患者的营养摄入,借助抗凝药物等手段降低患者血栓的形成概率[17,18,19]。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非常重要,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和身体健康,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针对穿刺、置管和术前相关工作,落实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确保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允,李惠勤,樊桂娟.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62-63,65.

[2]茹曾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1):142-143.

[3]肖玉虎,钟永,王清华,等.湖南省娄底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6):401-403.

[4]陆赛.济南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多中心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德吉扎桑.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类型选择及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3):309,311.

[6]戚秀丽.心理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9,38(24):125-128.

[7]王秀辉.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灌流凝血原因及护理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4):51-54.

[8]邱素真,郑茜子,刘钟缘,等.我国血液透析导管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6):4-7.

[9]危志强,章旭,蔡小琴,等.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现状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9,19(3):211-213.

[10]韩慧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OST、DKK1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及血管钙化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9.

[11]严宁,严连喜,石平.不同血液透析通路对老年患者透析效果的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2):115-116

[12]马慧超,于洋,崔天蕾,等.心功能检查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通路术前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9,18(1):50-53.

[13]由晓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11.

[14]雷奎.不同血管通路下尿毒症病人透析充分性与肾性贫血的关系[J].心理月刊,2019,14(5):129.

[15] Elizabeth LH. Outbreak of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Site Infections Related to Malfunctioning Permanent Tunneled Catheters:Making the Case for Active Infection Surveillance[J]. Infection Control&Hospital Epidemiology,2002,23(9):538-541.

[16] Pandora G,Tori B. Cannulating an arteriovenous access in hemodialysis settings[J]. Nursing Made Incredibly Easy,2019,17(4):21-24.

篇2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显著增加,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同伴关系在中学生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其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同伴关系的好坏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研究表明,不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的儿童,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杨光艳,陈清萍,2006)。同伴支持作为同伴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同伴支持主要是指中学中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支持关系。它以情感、信息和工具支持等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作用。 

 

一、中学生同伴支持的类型 

 

根据同伴的类型以及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将中学生同伴支持大致分为四类:自由支持、网络支持、同伴服务以及同伴雇佣。这些类型的同伴支持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1.自由支持 

这类同伴支持主要表现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当面临困难时,个体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或者个体积极主动地向需要帮助的同伴提供援助。这种支持往往建立在友谊或同学友好关系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在于关注成长、自我需要和人格发展等,是出于自愿的,常常以一对一的自由支持形式表现出来。 

2.网络支持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常常通过网络方式,如电子邮件或信息交流平台等向同龄人传递信息,寻求或者提供支持,这类支持更多地表现为情感和信息支持。这种方式具有匿名性,这一点受到学生的欢迎,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建立稳固的支持关系。 

3.同伴服务 

这类同伴支持是由具有相同的心理知识水平,并且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学生组成的支持小组,如具有相同学习困难的个体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他们具有相同的话题,共同探讨,共同寻求发展。 

4.同伴雇佣 

在学校中,教师常常指定一部分学生充当其他学生的同伴,以帮助他们提高。如安排学习成绩好的或者相对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较差者以提高他们的成绩。这部分“被充当”同伴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安排。这些学生被指定为同伴的角色,类似于雇佣充当同伴。 

 

二、同伴支持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直观上来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受到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等的影响。同伴支持也主要是通过影响这三个方面来直接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相互关心,互相传递学习信息,交流学习经验,直接地给予学习上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支持关系可能是自由形成的,也可能是教师指导安排的。 

在众多的支持形式中,同伴辅导对学习成绩的直接作用最明显。这里的同伴辅导主要是指同伴之间开展的学习上的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同伴辅导作为同伴支持关系的一个系统,包含了学生互助学习和通过辅导来自我学习(topping,1996)。根据moust and schmidt(1994)的研究,同伴辅导中,同伴“辅导员”的作用超越了教师,他们比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因为他们具有相似的学习经历。同伴辅导可以使被辅导者的学习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学习提高(jones,1995),因为同伴支持具有交互性,在给予他人支持的同时,个体也得到他人的支持而从中获益。同伴辅导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方法探讨以及技能培训等方式拓宽各自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使学生们更加系统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更加深入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此外,同伴支持具有认知发展功能,良好的同伴支持可以使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发(周宗奎,2007)。中学生在同伴的支持和辅导下其学习水平将会大大地提高,这必然会使个体的学习成绩得以提升。 

 

三、同伴支持通过调节作用间接对中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同伴支持能够通过调节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学习动机、情绪等间接地对其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1.同伴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同伴支持通过四个方面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先前的成就表现、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心理状态(cindy,2003)。中学生来自同伴的支持也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对自我效能感发生作用:(1)中学生先前的成绩表现是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资源,而这些表现会受到同伴评价的影响,来自同伴的积极评价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同伴的榜样行为来获得间接经验。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相似的同伴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可以成功。(3)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伴常常以建议和劝说来对个体加以引导,以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这种劝说通常由具有影响力(如学习成绩好)的同伴来实施。劝说的根据越可信,就越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4)在学习生活中,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会受到当时的心理情绪状态的影响,积极的心理状态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降低效能感。来自同伴的情感支持可以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个体的消极情绪,从而改变效能信念。 

许多研究都已经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coutinho s,2008; friedel et al,2007),且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作用(magogwe and oliver,2007)。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伴支持可以调节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又与学习成绩有密切联系,因而同伴支持可以通过改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间接地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 

2.同伴支持通过自尊影响学习成绩 

中学阶段是个体自尊的快速发展阶段。自尊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其人格的发展,而且对其学习成绩也有重要作用。不少研究已经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尊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shavelson和bolus(1982)的研究甚至证明了学生的自尊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因果决定关系。covington(1989)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增强或者降低时,学业成绩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据此他认为自尊的改变会引起学业成绩的起伏。自尊除了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可以通过影响学习倦怠、学习适应、学习动机等间接对学习成绩发生作用。 

同伴关系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直接对青少年自尊产生重要影响(张丽华,2009),那些与同伴关系密切、同伴接受性高或对同伴关系较为满意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自尊的发展。社会支持的研究也指出,来自朋友的肯定和支持与青少年的学业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刘春梅,邹泓,2007)。同伴支持建立在良好的同伴接纳的基础之上,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良好的同伴支持必然对中学生的自尊产生影响。另外,同伴支持环境可以给中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自尊形成的要素必然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自尊具有不稳定性,同伴支持可以调整个体的自尊水平,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同伴支持正是通过调整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来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3.同伴支持通过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同伴支持除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动机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社会支持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石学云,2005)。 

cindy(2003)指出,良好的同伴支持能够促进积极的个人动机。kathryn et al.(2010)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学校中同伴支持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业动机。当学生感知到同伴向自己提供学业期望、帮助、建议和情感支持并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时,更倾向于展示学习的积极方面。同伴支持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对于学习成绩的价值观和期望将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动机。(2)同伴为发展个体的学业能力(竞争力)提供帮助。中学生同伴之间会经常相互澄清和解释关于教师的指导,如他们应该做什么以及他们应该如何做。同时,同伴也以榜样或相互比较的形式向个体传递信息,提高个体竞争力。(3)同伴支持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内驱力,希望获得他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希望在同伴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得到同伴的尊重。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满足学生这一需要的最好方式。 

4.同伴支持通过情绪影响学习成绩 

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对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动机,使个体更加专心于学习;而消极不稳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烦躁不安,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这将严重干扰学习。 

同伴支持具有情绪功能。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的发展非常重要,当个体进入青春期时,他们越来越依靠其同伴以获得情感支持,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或困惑时。而青少年的情绪极不稳定,常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他们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取决于他们能否与同伴建立起新型的支持关系。同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可以帮助个体走出消极情绪的阴霾,且良好的同伴支持环境可以使个体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伴支持可以通过其情绪功能间接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四、中学生同伴支持的反向作用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同伴支持是指积极的同伴支持,它积极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事实上同伴支持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 

1.错误认知的误导 

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尽管同伴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但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而这些认知或观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同伴的错误认知或观念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误导个体,尽管支持者并不是有意的。另外,也存在这样的支持群体,这种群体中的成员都持有错误的观念和认知,但他们共同以一种错误的认知来相互支持和引导对方,进而将整个群体成员引入歧途。如群体中成员都认为学习成绩无用,并且相互认同这种观点,就很可能导致整个群体出现厌学状态。因而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念,并且尽量使支持双方在认知和行为上做到匹配,从而使学生在同伴支持过程中以正确的方式相互引导和支持。 

篇3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126-03

The Index of Well- being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lderly in Depressed Area

ZHANG Jing-Ping, YE Man, ZHU Shi-Lin

Nursing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dex of well-being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lderly in poor area. Methods:A total of 360 elderly in poor area of Hunan was sampled, Logistic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path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es which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two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Index of Well-being.Results:The mean index of well-being of these 360 elderly is 9.9±2.8; After being proved having influence on the index of well-being according to group t-test or one-way ANOVA, education (β=0.870), income (β=0.402), interests (β=0.833), and social support (β=0.774) were targets that entered into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equation( χ2=40.277,P=0.000). Pathway analysis showed direct influences of income (β=0.262) and interests (β=0.099) on the index of well-being, while age, education and sex had indirect influences on it.Conclusion: In poor area of Hunan province, income is the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 for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which manifest as interest.

【Key words】 elderly,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social factors, pathway analysis; cross-sectional study

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1]。老年人幸福感是其对健康、生活状况乃至生存质量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在客观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和主观健康观念更新的背景下,老年人幸福感是反映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本文对贫困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最新国家级贫困县名单[3],在湖南省的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随机抽取古丈县,在该县随机抽取九龙村、志民村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排除明确的精神疾病患者后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4份,收回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71.4%。2005年9-11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调查,向老年人介绍调查目的,征得同意后同时发放两份问卷,当场收回,老年人根据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受教育程度低者由调查人员协助完成。360位老年人,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为67.5±6.9岁;男性207例(57.5%),女性153例(42.5%);高中文化及以上者6例(1.7%),初中12 例(3.3%),高小20例(5.6%),小学162 例(45.0%),文盲160例(44.4%);无配偶(包括丧偶、离婚、单身) 140例(38.9%),有配偶(包括在婚、再婚)220 例(61.1%);与他人居住在一起者332人(92.2%),独居者28人(7.8%)。

1.2工具

1.2.1自编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表 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主要照顾者、健康问题、用药、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社会支持、紧急支持等。

1.2.2 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4]由Campbell et al编制,测试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前者由8个情感条目组成,后者由1个满意度条目组成,由十分不满意到十分满意按1-7级评分,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平均得分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权重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该量表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在我国使用的重测信度为0.849。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分析及路径分析。

2 结果

2.1平均幸福感指数 360位老年人平均幸福感指数为9.9±2.8,最高14.7,最低2.1。

2.2幸福感指数及其影响因素

2.2.1影响因素分析

2.2.1.1两分类变量的分析 对两分类变量进行独立两样本t检验,只有是否有兴趣爱好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t=2.87,P=0.008),其中无兴趣爱好者320人,平均幸福感指数9.8±2.7,有兴趣爱好者40人,平均幸福感指数11.0±3.0。其他因素如:性别、是否过敏、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用药、是否独居对平均幸福感指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2.2.1.2多分类变量的分析 对多分类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表1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社会支持、紧急支持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照顾方式、疾病婚姻状况老年人的平均幸福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因变量重新编码,将幸福感指数小于7.6 (均数减一个标准差)编码为“0”(不幸福),将幸福感指数大于12.7(均数加一个标准差)编码为“1”(幸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X1受教育程度”、“X2经济收入”、“X3兴趣爱好”、“X4社会支持”;Chi-Square检验,x2=40.277,P=0.000;logistic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方程为:logisticP=-4.967+0.870X1+0.402X2+0.833X3+0.774X4。四个自变量能解释因变量的37.0%,其他因素可解释63.0%,方程判断“不幸福”的正确率为82.8%,判断“幸福”的正确率为62.1%。

2.2.3 路径分析

采用路径分析研究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结果见图1。图1显示直接影响幸福感指数的指标为经济收入(β=0.262)和兴趣爱好(β=0.099),年龄(β=-0.108)、受教育程度(β=0.316)、性别(β=-0.121)直接影响经济收入从而间接影响幸福感指数,受教育程度(β=0.187)直接影响兴趣爱好从而间接影响幸福感指数,年龄(β=-0.150)及性别(β=-0.367)与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3讨论

本研究显示360位贫困地区老年人平均幸福感指数为9.9±2.8,高于我国姚春生于1995年对90名老年人的测试平均分5.1±2.0[4],这一方面与贫困地区老年人受到国家的关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改善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其对幸福的期望值较低有关。

本研究显示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幸福度评价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数增加,幸福度随之增加,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5-10]。经济收入是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最根本的保障[11],对于贫困地区老年人,经济收入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只有吃、穿、住、行得到应有的满足,老年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满幸福。兴趣爱好是直接影响幸福感指数的另一因素,有兴趣爱好,常参加娱乐活动的老年人比无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更幸福,提示兴趣的广泛性对提高正性情感因子和降低负性情感因子有独立作用[7],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一方面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则可以愉悦精神。以往研究[6,7,12-15]显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通过方差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数也越高,同时路径分析说明受教育程度是通过正性影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兴趣爱好而间接影响幸福感指数。年龄通过负性影响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而间接影响幸福感指数;同时年龄越大的老年人疾病发生率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也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的社会支持和紧急支持的老年人幸福感指数有差异,其中社会支持和紧急支持来源于老伴者最幸福,间接说明了婚姻状况影响总体幸福感,有配偶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16-17]。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8]。由于社会支持与紧急支持有很大的关联性,Logistic回归方程只有社会支持列入其中。方差分析没有发现老年人幸福感指数在性别上有差异,与唐丹等[14,18]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路径分析显示性别可负性影响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而间接影响幸福感指数,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哪种方法更准确有待进一步探讨。

身体健康是影响幸福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本研究并没有得出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更幸福的结论,这可能与本研究的老年人多数能生活自理,即使得了疾病也不是很严重及老年人倾向于少报告躯体症状[19]而导致资料的不准确有关。另外,本研究没有发现独居对老年人幸福感指数有影响,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中独居老年人比率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权超,何英强.老年人幸福度概述.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36-137.

2 唐济湘,易欢琼,关念虹,等. 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与幸福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81):747-748.

3 国务院扶贫办.最新国家级贫困县名单[EB/OL], bbs.省略/topic370/369934.htm .

4 范肖冬. 幸福感指数(Index of Well-Being).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69-86.

5 张红静, 马颖竹.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 22(11):428-429.

6 邓永青,周建初,许启相,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实用医学,2003(5):6期:83.

7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73-74.

8 胡军生,肖健,白素英.江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42.

9 姜晶梅,孙国强.我国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探讨.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18(6):132.

10 傅素芬,刘爱伦.老年人生活事件评价、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211-212.

11 喻茂娟.贵阳市城区老年人幸福度及其相关因素初探.贵阳医学院学报,1996,21(2):10.

12 梅锦荣.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2):55-56.

13 徐涛,姜宝法,孙玉卫,等.深圳市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心理状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OO3;II(2):123-124.

14 郑宏志,陈功香.314名城市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l4(9):820.

15 李志雄,梅,邵平.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度及相关因素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771.

16 申继亮,周丽清,佟雁,等. 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l(3):l67-l69.

17 张丽辫,王伟,饶文军,等.天津市l78名老年人幸福度与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老年学杂志,1991,11(3):140-l4l.

篇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2-0908-05

生命质量又称生存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能全面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1]。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65岁及以上占7%)[2],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以往对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研究在单因素和回归分析基础上显示[3-5]: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慢性病、生活满意度、心理状况、生活功能状况,家庭和睦、经济收入和认知功能等能影响该群体生命质量。在实际分析中,由于各影响因素在一组关系中为自变量,同时也可能是另一组关系的因变量,只涉及一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就无力解决。路径分析是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的拓展,不要求变量间相互独立,适合分析含有间接影响关系的多变量依存性问题。路径图中每一条路径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回归方程,这样一个路径图实际表示一组回归方程,从而包含了全部的因果结构。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揭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层次逻辑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计算样本含量的目的就是在保证达到研究目的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含量。根据一般多元分析的经验以及测评目的确定,Kendall认为作为一个一般的工作原则,样本量可取变量的5~10倍。本研究涉及的影响因素条目有50个左右,因此确定本研究的样本量为500。

首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山东省内抽取了东、中、西部的烟台、青岛、潍坊、济南、临沂和聊城六个地级市,然后在六市内选取两个县,每个县选取了两个行政村作为样本点,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村内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无严重精神问题及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回收率93.96%。其中男性231人,女性220人;年龄60~92岁(平均70±8岁),60岁以上201人,70岁以上182人,80岁以上68人;受教育程度:从未上过学238人,小学165人,中学及以上48人;目前从事的工作:务农128人,经营、务工40人,家务36人,不工作247人;婚姻状况:在婚322人,单身129人。

1.2 工具

1.2.1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6] 共36个条目,包括1个健康变化条目(不计分)和8个维度。其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4个维度构成生理健康领域;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构成心理健康领域。采用李克累加法, 按最后题值计算原始分数, 再按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转换分数=[(原始分数-最低可能分数)/可能分数范围]×100,得出生命质量的标准分,评分越高生命质量状况越好。

1.2.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7]共14个项目,14项得分即为日常生活指数。4级评分,各项均为1分或总分低于16分者为功能正常;总分大于16分为功能下降;有2项或2项以上≥3,或总分≥22分为功能有明显障碍。

1.2.3 生活满意度指数B(Life Satisfaction Index B,LSIB)[8] 包括12个条目,除第一个条目外每个条目3级评分,得分范围从0(满意度最低)到23(满意度最高)。得分<14分为不满意,14~19分为一般,≥19分为满意。

1.2.4 自编影响因素问卷 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现在从事的工作以及婚姻状况)、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和健康知识情况、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状况。

2007年8月-10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调查,在征得老年人同意后发放问卷,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根据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然后做出自评。问卷当场收回。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采用SPSS的外挂软件AMOS 5.0进行路径分析[9]。

2 结果

2.1不同情况的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451名老年人生命质量分为78.5±15.4。t检验及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慢性病、家庭关系、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的农村老年人,其生命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增龄生命质量得分降低,家庭收入越高、家庭关系越和睦、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生活满意度越高其生命质量评分越高(见表1)。

2.2 路径分析结果

2.2.1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路径图

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进行路径分析的变量为性别、年龄、收入、慢性病患病情况、家庭关系、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和生命质量,根据变量间相关矩阵并结合专业知识绘制初始路径图,见图1。利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 5.0进行模型的估计和修改(拟合结果显示添加家庭关系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生活满意度3个因果关系),得到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路径图,见图2。图2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283和0.252,慢性病和家庭关系既有直接影响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238和0.139,还通过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090和0.105。年龄和性别通过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产生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120和-0.038。

路径分析模型评价结果为:χ2=16.242, P=0.132,即不拒绝原模型;拟合优度检验指数(GFI)=0.989,矫正自由度后的拟合优度检验指数(AGFI)=0.967,均>0.90,表明模型拟合较好;残差的均方根(RMR)=0.39;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0.032。路径图拟合较理想。

2.2.2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效应分解表

路径分析除了绘制路径图,直观地反映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另一目的便是分解路径系数,从而得到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总效应和间接效应,定量地反映影响作用的大小。直接影响为路径系数,各因素之间的间接影响等于相应路径系数之积,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和为总体影响,效应分解见表2。

由表2可知,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因素既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两者共同产生作用。在α=0.01的水准下进行回归检验,除收入情况外其他6个因素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按影响作用从大到小排列为日常生活能力(路径系数0.363)、慢性病患病情况(0.328)、生活满意度(0.252)、家庭关系(0.244)、年龄(0.12)和性别(0.038);其中慢性病、年龄和性别为负向作用,即患慢性病、高龄和女性生命质量较不患病、低龄和男性差。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收入、家庭关系、慢性病患病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作用较明显,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3-5]。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日常生活能力能够全面反映农村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发生障碍,影响老年人生理健康、进而影响其心理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内容。本研究显示日常生活能力(ADL)能直接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与田庆丰[10]对于农村老年人功能健康的研究结果一致。从而提示预防和医疗服务部门在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关注慢性病患者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的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发挥其在老年保健方面的优势,努力改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及幸福感、满足感,本文分析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是直接影响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另一因素,这与李栋[3]对于济南部分区县农村老年人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都应当重视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状况。

在本研究中,慢性病患病情况和家庭关系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间接因素,两因素均通过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作用。张秀军[11] 在对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慢性病是导致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其生命质量。本研究也表明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总体健康状况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种的增多逐渐变差, 随后导致老年人心理状况变差, 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机会变少,生活满意度下降, 最终导致其生命质量下降。另外,中国传统对“家庭”很重视,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农村老年人精神和心理的需要,也是农村老年人得到照料和关爱的良好基础,因此家庭关系和睦与否能够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这与宋璐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2]。提示老年卫生相关部门继续开展针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在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关注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具体可以采取定期开展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讲座等。同时在农村倡导文明的家庭风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本研究同时还发现年龄和性别对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有间接影响。高龄、女性老年人生命质量较低龄、男性老年人差。农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了身体各项机能下降以及社会角色转变等问题,老年人自身应当抱有积极乐观的认识,对老年生活提前有所认识并且适应转变。女性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相比男性老年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13],因此女性老年人应及时进行心理问题的排解。 另外,路径图中E4表明本次探讨的7个影响因素可以解释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22%,这一结果说明:(1)该群体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本研究采用经典的路径分析,没有考虑指标变量的测量误差;(3)影响因素问卷设计中关于精神心理状况的有效指标较少,没有纳入进行路径分析的合适指标。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问卷设计指标要全面有效,同时在统计分析中可以首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潜在因子,而后进行含有潜变量的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stats.省略/tjgb/rkpcgb/9grkpcgb/t20060316―402310923.htm.

[3]李栋,徐涛,王战勇.济南市部分区县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2):123-124.

[4]叶勇立,钟莹,吴艳荷,等.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生活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27(1):49-51.

[5]戴静,刘协和,马渝根,等.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 101-103.

[6]郑良成,田荣辉,谢培增,主编.医学生存质量评估[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53-156.

[7]吴文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张明园.编著.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8: 166-168.

[8]范肖冬.生活满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75-79.

[9]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7-286.

[10]田庆丰,李小芳.农村老年人功能健康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4): 400-401.

[11]张秀军,孙业衡,倪进发.安徽省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现状及与慢性病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2):1096-10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