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1: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作用跟文字一样,绝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朱自清《写作杂谈•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无言的表情,别样的文字,所以它能使书面语的表情达意更加确切,更为生动。巧妙运用标点符号,能把那些用言语难以完全表达的言外之意暗示出来,它辅助文字使表情达意变得更为含蓄,更具韵味。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对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就是典型范例。
一、“这好极!他,——怎样?……”
《故乡》中有两处“我”的语言描写,除引号外,每句都运用了五种标点符号,使短短六七个字的话语,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极具艺术张力。
当“我”听母亲说分别二十多年的少年好友闰土要来时,那个项戴银圈,手捏钢叉,月下瓜田刺猹的农家少年英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眼前。这消息使我精神振奋、欣喜万分!“这好极!”一个感叹句,将这种激动的心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他”之后的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为什么话还没说完就停住了?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喜悦之情戛然而止、瞬间即逝呢?因为在回家的途中,在“我”回到故乡时看到的尽是是“萧索”的荒村,荒寂的原野及母亲“凄凉的神情”,由此自然想到闰土的景况也不可能好,因而用了一个逗号停顿。紧接着用破折号调整自己的情绪,想转换自己的话题。只因为太想知道闰土的情况,于是还是情不由衷的发出了一声“他,怎样?”的询问,充满了关切之情。这里虽用的是问号,却饱含深情,要问的话,要想了解的事真是太多了,只是无从说起。而闰土哥究竟怎样,其答案恐怕是令人忧多喜少。这时的悲喜之情真让人一言难尽。作者便适时在问号之后巧妙的运用了省略号,真实地再现了“我”急于想得到回答却又深怕听到答复,既想问得更具体一点又深怕了解到闰土的惨状的矛盾心理,蕴含着对闰土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深沉忧虑。将涌上心头的千言万语蕴含在省略号之中,留给读者去遐想。
二、“啊!闰土哥,——你来了?……”
这是在一个天气很冷的午后,当“我”与儿时的伙伴闰土相见时说的第一句话。这一句作者先用了一个感叹号,接着用了一个破折号、一个问号、一个省略号,含蓄生动地表现出了好友久别重逢时的喜悦、诧异,百感交集、欲言又止,和那种看着面前人似曾相识而又面目全非的复杂思想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的艺术境界,而且含蓄隽永,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再见到闰土,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但眼前的闰土又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聪明伶俐,充满朝气的少年,已然成了一个“木偶人”。尽管“我”对闰土的不幸作过种种推测,但眼前的闰土比想像中的还要悲惨,怎不使人大吃一惊?原先的忧虑终于成了眼前的事实,以致感慨而吃惊地“啊”了一声。叹词叹号,既表现出了“我”见到闰土时非常高兴激动的心理,又寄寓着“我”对形体枯槁、精神麻木的闰土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对黑暗社会这一人间地狱的极度愤懑。惊叹之后,一声“闰土哥”,表达出深情厚谊。好友重逢,该有多少话要倾吐啊,但现实让“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破折号的运用,巧妙地把“我”的这种复杂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你来了”,本该是陈述语气的句子,这里却用了疑问的语气,足见闰土的变化,使“我”十分诧异,简直怀疑站在眼前的不是闰土,以致再也说不出话来,留下一个省略号。这省略号,是无声的语言,既渲染了当时沉闷的气氛,更流露出“我”的忧伤、痛楚之情。
三、“老爷!……”
“我”急切地希望见到闰土,闰土也对“我”念念不忘,及至两个年少时的好友再次相逢,却多了几分陌生,多了一道“厚障壁”,“我”的百感交集化作三个短语及五个标点,闰土只两字“老爷”,再便是一个感叹号,一串省略号。我们不能不惊叹于鲁迅先生的对标点符号的巧妙的运用艺术。感叹号可见他对“我”的称呼是毕恭毕敬的,省略号意味着沉默。我们从感叹号省略号的组合中可以看出少年时的好友称“我”为“老爷”,并不是出于虚伪的奉承,而是当时的社会,旧的观念给中国善良农民的精神枷锁所致。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等级观念思想束缚。在闰土的眼中,“我”是尊贵的,自己是卑贱的,只是他小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卑贱地位,在“我”面前毫无顾忌地说了那么多的话,都是极不应该的。一到成年,就应该遵守传统的礼法关系。闰土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他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与人的心灵就融合不在一起了。这就是在“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我”怀念着闰土,闰土也怀念着“我”,他们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两个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我”想到故乡,首先想到的是闰土,闰土实际上也一直念着“我”。两个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闰土也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颤抖着多少真挚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形容不出来了,表现不出来了。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例1】 (2012年湖北省黄冈市卷)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最美司机”吴斌用大爱阐释了生命的价值:7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76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7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B.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C.“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
D.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
思路解析:B引号内的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外;C“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注释“葫芦”,应该紧跟在“葫芦”后;D选择问句,前一个问号应该改为逗号。
参考答案:A
【例2】(2012年山东省德州市卷)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十分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
B.徐悲鸿熟练地运用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猫的娇敏、牛的敦厚、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
C.《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思路解析:B“透视”后面的顿号应该去掉;C句末问号应改为句号;D“70后”“80后”“90后”是三个并列话题,前两个话题说完后都应分别用分号,而不是逗号。
参考答案:A
【例3】(2012年天津市卷)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
D.网络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可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思路解析:B省略号应该去掉,因为句末的“等”字本身就表达了南海的海洋动力资源远不止所列举的这些。
参考答案:B
二、选择填空类
【例4】(2012年贵州省铜仁市卷)下面这段话,填入括号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 )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的一景。
A. ,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思路解析:这道题所选文段来自课文《苏州园林》,细心的同学可以找到一条解题的捷径,那就是出自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鱼戏莲叶间”,很显然诗句的引用应该用引号,而四个选项中仅有A组使用引号,所以此题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A
三、修改题类
【例5】(2012年安徽省卷)组织社会调查之后,校团委举行“我看环保”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华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刚才,我已列举出种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和事实,大家从中可以看到破坏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那么,我认为,首先人类必须增强环保意识,其次政府要重视环保,采取有力的措施,第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环保贡献力量。
画线句中,有两处逗号应改为 。
思路解析:画线句与后一句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首先”“其次”“第三”,这三句是并列的语言关系,所以,“首先”“其次”每句话表述完后应用分号。
参考答案:分号
【例6】(2012年陕西省卷)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①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②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更成熟、更勇敢,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③遭受挫折不但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生得到升华,所以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标点符号虽小,但很有用处。书面语言要准确、清楚的传达文本意思,除了用词恰当、贴切,没有语病外,恰当运用标点符号也是不容忽视的。句中标点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有很大不同。如果标点使用位置不当,则会给文本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甚至误解。具体到历史教科书中所使用的引号上,引号之内的内容必定是照录原始材料、二手材料或者某人的观点与原话等,这些内容是不容随意修改的。对人教版《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发现在引号使用上有瑕疵,存在不规范现象,兹举几例:
(1)七年级上册第39页“阅读文字”栏目关于商鞅与贵族大臣的对话,教科书叙述为:
变法前夕,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讨变法大计。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他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成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秦孝公决定支持商鞅变法。
(2)七年级上册第103页“阅读文字”栏目关于曹操迎接许攸时说的话,教科书叙述为: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手笑着说:“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3)八年级上册第17页正文里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对部下说的话,教科书叙述为:
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引号一个基本用途是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文章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者在文学作品中表示人物的对话,需要引号标明,这样才能把它们和作者的话区别开来。引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将别人的话或文章内容原封不动地加以引用,称为直接引用;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意思或文章内容,称为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话要用引号标出来,间接引用的话则不用引号。很明显上面举的例子是属于间接引用,因为商鞅等人说的原话并非如教科书所表述的那样,教科书编者因考虑到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限,把商鞅等人的原话加工成现代我们经常使用的白话文。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教科书却使用了引号,当属直接引用,表明了引号内所加工的白话文为商鞅等人的原话。学生非常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商鞅等人所说的话与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差不多,这是违背材料的引用原则的。但细品人教版《中国历史》的间接引用的做法也有,且很好。比如七年级上册第21页老百姓咒骂夏桀的话,教科书是这样叙述的:
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这句白话文就是教科书编者加工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而来的。或者编者为了不削减原始材料等的味道,采用直接引用,注解出现代意思。比如七年级下册第9页唐太宗对魏征大为恼火所说的“会须杀此田舍翁”一句,编者就在教科书下面注解了现代意思。
以上举例都是教科书横排文稿使用引号不规范现象,在教科书《中国历史》里还有一个“文献资料”栏目,采用的是竖排字。在这栏目中,所使用的引号存在不规范现象,七年级下册第35页引用李白的诗句和第100页引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军机大臣的话都采用的是竖排使用的单引号“‘’”。
按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如果只用一个引号,就用双引号。在双层引号的使用情况下,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但不论横排、竖排,出版物中的引号都应遵从“外双内单”的要求。教科书竖排里仅使用了一个引号,按照规定则应改用双引号““””才符合规范。
二、数字使用不规范
为了让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两种数字的书写在中文出版物上得到规范,以能科学、准确使用,国家制定、颁布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我们对人教版《中国历史》进行分析,发现教科书在表示时间的数字用法上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下面就发现所得,试举几例:
(1)七年级上册第67页的“导入框”栏目中,教科书叙述为:
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2)七年级下册第114页的“自由阅读卡”栏目中,教科书叙述为:
1771年九月,乾隆帝还在此庙为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
根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这一标准,在表时间上,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要求使用汉字的情况是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的月日;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这类纪年不应与公历的月日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以扩注公历。显然,用“五月”、“九月”与表公历的年份存在混用,并不规范。
三、引文出处不规范
关键词:
中学语文;淡化语文;语文教学
语法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学生学习现状的不容乐观,使得中学语文出现了淡化语法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学到正确的语法知识,在写作、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逐渐下降,十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强化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教学现状
1.语文教材编写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以往语法知识教学的繁琐,如今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已经逐渐忽视了语法知识的编写,虽然苏教版语文教材是将语法知识作为附录呈现的,教材整体灵活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教材编排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语法知识体系,一旦没有掌握牢固之前的语文知识,那么自然也就无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由此可见,若没有改善教材编写问题,那么语法教学很有可能继续淡化下去。
2.初中高中知识衔接
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本身有着很多可以衔接的地方,但由于语文语法的逐渐淡化,更加凸显了语文教学与淡化语文教学之间的矛盾,使得整个初中与高中知识衔接的链条也开始断裂,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根本掌握不了高中的语文知识。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将“是”“也”作为作文的介词使用,甚至将“是”作为助词使用,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判断形容词的能力,只知道词语后面跟了个“的”就算形容词,一些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但是在写作和阅读理解当中,仍然无法正确的辨别语法,只能大致的了解内容,无法深入学习。
3.与语文教学间的矛盾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之中,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的出现,使得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无法理解基本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处和意义,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随意使用词语,整篇作文空洞且毫无意义。就如文言文来说,文言文占据中学语文很大的教学比例,学生一旦缺乏语法知识,那么根本无法学好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还有倒装句、被动句等,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是无法理解状语、定语等的用处的。
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
1.注重语法知识建设
目前苏教版的语法知识都是附录在教材后面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这些语法知识的建设,将其很好的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法附录为:语法简表(词的分类),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内容来开展语法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哪种词语可以表示人,哪种词语可以表示事物,如姑娘、朋友一类词语就是对人名称的表示,而医院、学校等词语就是对事物名称的表示,这样一来就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知识。
2.结合高中语法知识
高中最重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文言文,通常教师会要求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常见文言文词语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用法,就如《兰亭序集》一文来说,此文中有着大量的“之“”于”,若学生缺乏一定的语法知识,那么很容易颠倒文言句式,由此可见,若教师能够结合高中语法知识开展语法教学,那么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语法知识。
3.采用合理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中学的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较强,但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语法知识,更能改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十分枯燥、乏味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法知识本就十分枯燥,部分语法知识较为复杂不容易理解,尤其是状语、宾语等的使用意义,学生学习时很容易出现问题,若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法学习环境,那么就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语法,帮助学生将语法知识应用在写作和实际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一来,既不会淡化语文语法,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理念进行了批判,得知淡化语法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十分不符,甚至已经与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是绝对不能淡化的,反而要增强语文语法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