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1: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篇1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贯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各学科教学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恰当地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是紧密性原则。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它既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既不能只讲知识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只顾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知识的传授。教师为完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的任务,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逐一列出每一章节的德育渗透点,以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

二是规范性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另外,语文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也作了具体规定,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综合德育大纲,各科教学大纲及教材,找出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使之成为语文常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使这种德育渗透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适宜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而要注意提高渗透的适宜性。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教育产生的综合作用,采取适宜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来渗透。教师要注意德育过程之间的联系,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使德育渗透取得最佳效果。

四是适度性原则。任何事情都要讲适度,德育渗透亦然。在学科教学中,只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只顾思想教育,不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德育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德育因素的渗透,又不可冲淡和忽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五是适时性原则。除了渗透点外,渗透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德育渗透不是在必要而必需的时候进行,就会削弱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感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说思想内容是内核的话,语言文字就是它的外壳。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态度都寓于语言文字中,尤其是思想很强的政论、杂文、散文等,其思想内容大多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使学生真正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是运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挖掘艺术形象的价值并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把学生引入艺术境界,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是通过分析主题思想进行德育教育。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思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训练项目,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为它是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思想评价。因此,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作者思路,写作意图,从而领悟主题内涵。

四是用情景教育来引起学生共鸣。情景化教育是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的方式。要使学生“心动”而产生情感,教师可选择一些感彩强烈的文章,先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时完全进入境界,绘声绘声地把学生吸引到课文里来,使他们在特殊的情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五是用自我教育来深化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般可通过两个途径:第一、通过作文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注意选择有利于进行德育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正确的构思立意。第二、运用演讲进行自我教育。许多教师坚持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尽管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但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明白身教的作用。只有教师政治方向端正,对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教师素质过硬,师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第二政治课”。在进行德育时,不能不顾及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课的德育应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应象细雨润物一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活动。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水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篇2

第一, 兴趣性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和劳动一样,是一件流汗甚至流血的体力训练,因此,在某个层面讲无异于强度较大的劳动。一谈到劳动,学生们就谈虎色变,有鉴于此,在体育训练的启蒙时代,首先必须而且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实践证明,多数名人大家,之所以能够成名成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大多是在某一方面产生浓厚兴趣并研究、探索,凭借浓厚兴趣,靠执着顽强的精神去反复尝试。小学体育教学理应如此,若有悖于这一客观规律,则终将走向平庸,所以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这一任务,对于一个体育教师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以来历年的教学内容,正是顺应了“培养兴趣”的这一科学规律而渐次安排的,如一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安排了“叫号起立”、“躲闪游戏”、“老鹰抓小鸡”、 “搬西瓜”、 “抛接包”、“叫号接球”、“喂鸭子”……这些看似“游戏”的内容,实则包含了不少体育锻炼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体力锻炼强度不大,而有一定的“神秘性”或“刺激性”,这些从客观上讲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既有健身的成分,又有培养兴趣的功效,因此,我在低年级的体育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躲闪游戏”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智力因素而言,它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就非智力因素而言,既可训练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又可训练学生短跑的速度,这样尝试着,我的体育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到了高年级这些学生不但爱跑,而且在体育短跑竞赛中,他平均成绩优于其他班。再如“叫号起立”游戏,这个游戏,既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训练学生反复“蹲起”的能力,同时出于学生的好胜心,做了一遍争先恐后还想做第二遍、第三遍……

第二,健身性

健身性是体育教学追寻的终极目标,不论哪个国家或哪个学校以及世界性的锦标赛、奥运会,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或归宿都是健身。当然健身的内容必须按照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基本特征。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教材就安排了武术“弓步走马”、“马步架打”和“歇步推掌”以及“提膝穿掌”、“仆步穿掌”和“虚步勾于挑掌”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生入门时,教师必须按照要领多做示范,然后让学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去学习模仿。这样做,训练出的学生动作比较规范而且也起到了健身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仅靠“兴趣性”和“健身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得注重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地域性原则等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筛选提取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健身,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应予以筛选与提取。应当清楚,奥运健儿或亚运会、全运会冠军毕竟凤毛麟角,而我们体育课既要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培养人才,又为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者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一些竞技性强的体育训练,内容必要时,我们体育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取舍,即简化规则,降低难度,达到学生健身的目的即可。

第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筛选提取教材内容

生活的内容真可谓五花八门,凡是与运动有关的生活内容都应从生活中结晶出来,成为体育训练的内容。比如农村孩子爱好爬山,而且也贴近现实生活。因此,我就引导他们去爬大青山。冬季,后山地区多宰杀家禽,因此制作毽子的原材料十分丰富,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漂亮的公鸡毛制作毽子。学生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毽子一个个拿来,然后我示范踢毽子的基本要领和动作。踢毽子虽然未列入奥运会、亚运会甚至全运会的比赛行列,但学生们通过踢毽子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增强了自己的体质,同时通过踢毽子比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达到体育课追求的终极目标――健身。

第三,大力挖掘校本资源,结晶升华教材内容

篇3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表达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的言语。从修辞学的角度讲,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手法;从委婉用语的形式看,它可以分为词语的委婉和词句的委婉;从委婉的内容看,更是非富多彩,应有尽有。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看,它是属于行为禁忌民俗的一种特殊表现。在语言交际中,有时有必要忌讳人们说(或写)某些词语(或话语),这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在言语交际中被列入禁忌的内容还非得说不可,不能完全避开它们,于是产生了迂回婉转的表达方式,即委婉语应运而生。

二、委婉语的分类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像生、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示,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所谓文体委婉语亦称恭维话、溢美之词,与禁忌语并无关系。英美人(尤其是当代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为了避免刺激或是为了争取合作,有时会采用夸饰的手法,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称。

三、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一般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构词手段,拼段,词汇手段和修辞手段等。

1.合成法(compounding)。如:“gezudna”(goes +under+“床下放”,即夜壶)。

2.反成法(backformation)。反成法通过删除假想中的词缀构成委婉词。由于这种构词法产词不大,因此造出的词大多新颖别致,用来代替常见的敏感词,也能收到委婉的效果。如:bugle(盗窃)由burglar[夜盗]的盗删去“词尾”而成,用以替代。

3.首字母组合法(acronym)。首字母组合法将禁忌词语或敏感词语的第一个字母抽出来拼合在一起借以掩饰。如:BM(bowel movement,大便)the Big C(癌症)。

4.截短法(clipping)。截短法将一些词语斩头去尾以掩饰。如:“gents”(Gentlemen’s Room(男厕所)“lav”(lavatory,厕所)

5.曲读异拼法(phonetic distortion)。曲读异拼法有意将禁忌词语的发音略加变动,借以避讳。如:“god,gosh”(god上帝)

6.押韵替代法(rhyming slang)。押韵替代法利用一些词语与禁忌词语押韵的特点取而代之。如:sis(piss小便)。

7.逆拼法(backslang)。逆拼法将一些禁忌或敏感单词自后向前拼写,以便避讳。如:elly-bay(belly肚子)。

8.首字母异拼法(respelling of initials)。将一些禁忌或敏感单词的首字母按照发音拼写出来,效果委婉。如:dee(damn,该死)。

9.标点符号法(punctuation)。如:d—(damn该死的)son of a—(son of a ...的)。

10.同义词替代法(synonyms)。如:slim(苗条的,即skinny,皮包骨头)。

11.借词法(borrowing)。一般认为,英语中的本族词——盎格鲁撒克逊词——多为平民百姓的口语词,不登不雅之堂。所以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学生都喜欢借用法语词或拉丁词婉指那些令人尴尬的事物。如:lingerie(内衣underwear)。

12.模糊词语法(fuzzy words)。如:affair(事物,即桃色事物)。

13.儿语法(nurseryism)。借用儿童用语充当委婉语。小孩子讲话天真无邪,如果大人,尤其是中年人模仿儿语,则有时效果既委婉又幽默。如:pee-pee(小便)poo-poo(大便)。

14.反面着笔写法(negation)。从相反的角度表达那些令人不快的事物,效果有时会比正面直说婉转些。如:unwise(不聪明,即愚蠢的)。

15.比喻法(metaphorical transfer)。根据禁忌事物的特点,将其描绘成具有相同特点的可以接受的食物。如:(go to sleep forever长眠,即die死去)

16.借代法(metonymical transfer)。用整体来代替那些不便直言的局面。如:chest(胸部,即breast)。

17.低调说法(understatement)。如:一种明抑实扬、言轻义重的含蓄的说法,用来表达不愉快的事情时,效果委婉,听者易于接受。smelly(有味道,即stinking发臭)。

18.迂回说法(periphrasis)。迂回说法将不便直言的事物用转弯抹角的方法表达出来。其结果是短词长写,“短话长说”如:adjustment downward(向下调整,即drop下跌)。

19.首字母曲解法(reinterpretation)。有意对首字母词作出别的解释,效果不仅委婉,而且带有幽默色彩。如:hot and cold(heroin and cocaine,海洛因可卡因合剂)。

四、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原则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多种多样,但一般都要遵循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和动听原则。

1.距离原则。英语委婉语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表达某种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程度。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有时不得不涉及一些禁忌语,于是就必须寻找另一种表达法替代它,这就是委婉语。这种委婉语的构成,实际上是依靠了一种心理上的“距离”。禁忌语之所以被禁忌,是因为人们把它与所指的事物等同起来,要消除这种直接的对等联想,根本的办法就是拉开这两者的距离,使新的语言符号与所指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把这一原则称为“距离原则”。例如;旧汽车不叫“old car,second-hand或used car”,而叫做“pre-owned car”。用这样的词,消除了直接的对等联想,拉开了两者的距离,似乎说者和听者都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2.相关原则。人们使用的委婉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原语言符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让听者根据语境,通过推理而领会说话者的意思。例如:英语中把“to die”称作“to fall asleep”,正像汉语中把“跛脚”称为“腿不方便”;把“死亡”称作“长眠”。距离原则要求所指事物与委婉语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好,而相关原则要求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在正常的语境下,对方能理解的限度。

3.动听原则。动听原则是指它具有较好的意义,能给人美的联想。把“slums”说成“sub-standard housing”,把未婚先孕的女子说成“She is trouble.”而不说“She is pregnant.”。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和动听原则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是构成英语委婉语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郭金荣.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23-31.

篇4

一 亲职教育与养成教育

亲职教育这一称谓为西方诸国20世纪三十年代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家长教育”或“家长的教育”。我国台湾学者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是从家庭教育演变而来的新概念,但二者又有所差别,亲职教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使父母成为称职父母的角色,并协助父母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了解子女不适应的行为,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它包括了父母的教育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两个方面。简而言之,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份的教育。亲职教育是归属于成人教育的范围,因为父母都已成年。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由社会来教育其家长,有时又被列为社会教育的范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亲职教育水平的素质提升。尤其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亲职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特色,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者所赞赏,符合教育起始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完成于社会的终身教育的亲职教育的走向规律。

亲职教育是终生的功课,因为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水平要求亦不同。社会发展加速度,家庭教育常处于焦虑与矛盾之中,既想依恋传统又欲追新,如何处置,只有接受亲职教育,使之明了追新求异并非丢掉传统,只有学会因时空改变需求必须相应做出调整的本领,才能不辜负新时代赋予父母肩上的神圣使命。当今许多家庭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亲职教育的推行,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的亲职教育素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课题。

亲职教育的落实在于学习者愿意面对亲职教育的挑战,明了处理亲子关系中亲职教育水平的主导地位,明了任何教育过程学习者都是接受人格先于接受观点的规律,如何使子女先接受你这双亲的人格,而后接受双亲的各种教诲。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巧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养成教育是亲职教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搞好养成教育也是搞好亲职教育的极其重要的途径。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洛的伟大。”亲职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命运取决于性格,性格又取决于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蕴涵了足以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巨大能量。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倾向。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模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习惯具有后天性、稳固性、可变性、自动性、下意识性和情境性的特征。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履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常常让孩子受益终生,坏习贯往往使孩子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二 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习能力养成教育、创新精神养成教育、审美情趣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人的成长是有序的,养成教育当然也是有序的,养成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有序的,这个“序”是科学的、客观存在的。因此父母必须按这个“序”安排内容,使养成教育更科学、更完善。它各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同时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家长不按其自身的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养成教育成为一种无序、混乱的教育,就会破坏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降低养成教育的效果。

养成教育要序列化,因为孩子成长是个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孩子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孩子成长。所以在教育中,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养成教育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序列安排,使其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订序列化方案。制订序列化方案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国家和未来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二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

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心理养成教育。心理养成教育,这是养成教育首要的基本的任务与内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的条件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孩子心理的结构特点,家长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一要注意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三要鼓励孩子自尊、自重、自爱、自信,培养其自我意识;四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个性品格。

(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这是心理养成教育的必然结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训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基础和前提,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孩子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规范孩子,二要用时代的要求来衡量孩子,三要继承并且发扬中国及民族和家族的优良传统。

(三)学习能力养成教育。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能力。

(四)创新精神养成教育。这是心理养成的一个内容,但又不能把它看成简单的心理品质。“推陈出新”、“求异思维”、“化腐朽为神奇”,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是时代赋予当今教育的一项新鲜活泼的内容。

(五)审美情趣养成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家庭的审美情趣养成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一般孩子存在的对艺术的不同程度的神秘倾向,导致了对艺术学习的生疏和畏惧,家长应该通过自己高雅的审美情趣去引领孩子走向高雅、和谐、美好。

三 养成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养成教育的原则

1.严格遵守,不能放松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任何训练的过程都是痛苦的,即使孩子不愿意,也要鼓励他咬着牙坚持下去。

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问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

2.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问。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也要反复抓。

3.掌握“苦练”与“趣练”相结合的原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二)家庭养成教育的方法

1.榜样法。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节,言行举止不当,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2)欲正人,先正己。就是说,父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否则,让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得过且过,孩子怎么会愿意听你的话呢?

(3)身教重于言传。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看父母足怎么做的,而不是听父母说。因此父母最好少“说”多“做”,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比如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比说一千遍、一万遍的大道理有用得多。父母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好的榜样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度”,找到合适的榜样呢?

(4)全方位了解孩子,跟孩子交朋友。父母要明确: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在哪些方而有待改进?对什么更感兴趣?比如孩子在清洁卫生方面有待改进,不妨让孩子交一些卫生习惯很好的朋友作为榜样;孩子喜欢阅读,不妨让他们与那些同样具有阅读兴趣的伙伴多交往,在交往中交流读书心得,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情况。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他的家庭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一般情况下,父母不应轻易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不过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与“好孩子”多交往。但是,孩子的衡量尺度可能和父母有所偏差,但他们的意见也值得考虑。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他们好。一般而言,父母觉得孩子的朋友坏,无非是因为他们身上缺点较多,怕他们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说明自己的担忧,表明立场,只要态度真诚,孩子是会考虑父母的意见的。其次,可以见见孩子的朋友。也许你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但硬要强行阻止他们交往是不好的。你可以请孩子到家里来,近距离地了解他,然后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