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由来已久,在教育中也起到了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惩罚教育法的运用经过历史的验证,是可行且有效的。在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政权存亡的工作。因此,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成为胜负的关键。惩罚教育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以行作为开端的需要。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说过:“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才能使犯错者不在去犯错或者说不再去犯同样的错误呢?那就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既然行是知、情、意、信的外显,那么改变外显的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在的知、情、意、信也必然要随之改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能把行作为开端的原因之一,惩罚教育法则正好符合以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端的需要。惩罚是一种具有威慑性的手段,在教育中则转化为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威慑作用,有对行为人本身也有对行为人周边人群的威慑。惩罚主要针对外显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从而引起思想意识的改变。惩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只有具有艺术性的惩罚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行为中认识到本质错误,从而改变内在认知,由好的认知再上升到良好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最终产生良好的行为。

(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名词,不同的研究学者对社会化有着多种解释。布卢姆认为:“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两种解释,总结地说:“社会化就是一个人学会适应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所必须的良好品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使用惩罚教育的路径

既然惩罚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合理的,我们就应该善于运用它,让其发挥最大效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以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惩罚教育大多从其特点,功能和惩罚教育的手段等方面入手,并没有真正指出如何正确使用惩罚教育法。文章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使用惩罚教育必须要做到几点。

(一)抓住时机,一击即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时机一直是一个研究的话题。在什么时候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最好的时机,我们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运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就必须在不同的时间使用,犹如病人用药,不同的症状在不同的时间就必须使用不同的药。惩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使用时,选择好时机非常重要,时机选的好事半功倍,时机选的的不好事倍功半。

(二)明确目的,教育为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程,它进行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惩罚教育法亦是如此,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不是为了惩罚学生本身,而是惩罚学生身上发生的不良行为。

(三)力度适当,防止“两用”

《周易•系辞下》认为“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惩罚教育,惩罚一定要适当,要注重对惩罚“度”的把握。质量互变关系指出:“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促成质变,质变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惩罚教育需要尊重质量互变规律,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惩罚的“度”,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不失教育本质。把握惩罚的“度”即惩罚“泛用”和“滥用”两个问题,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可怕的。同时,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惩罚的威慑力将会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只有当惩罚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过度的惩罚教育会适得其反。

篇2

一、当前网络环境呈现的新变化

移动互联网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改变人们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

(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广泛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方兴未艾。4G网络带来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大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网络资费的不断下降,移动互联网平台、软件、应用等构建的网络服务深入生活各个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媒介,而成为了一个链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接口,成为了一个集交往、娱乐、工作、学习等一体的平台和终端。2019年是中国5G网络元年,5G商用牌照发放。5G网络相对4G,网速更快、更稳定,可以想见带来的变革也将更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也将更大。

(二)网络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信息获取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单纯依靠书本、口口相传,依靠实践获取信息的状态,还从空间、时间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成为了现实。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平台的发展,信息碎片化、及时性、交互性加强,人们获取信息方式更为快捷和便利。相反,人们信息方式也更简单,人人都成为了信息源。这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便利,也带来挑战。教育方式更多,但教育的有效性更难。

(三)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显示,娱乐成为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占用时间最多的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不好,玩游戏、看短视频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一些管理不严格的学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放下手机,就不知道做什么,成为许多学生的真实写照。与网络争夺学生,将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要求,广大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抓改革、建平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建设,网络平台作用发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时代任务新形势,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提高认识。但许多高职院校因为本身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把握不清晰,一定程度导致其并未从根本上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网络环境下,仅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分支甚至一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高度重视,才能在投入、保障、评价机制构建等方面加大力度,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不够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新平台、新应用不断涌现,如何利用新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但在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更多在设备、设施的配备上,平台、软件的应用上下功夫,相对在教法方面的实践较少。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许多高职院校的课堂仍然以传统讲授为主,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仍停留在ppt的使用上,难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需要探索。

(三)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够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自有其特点。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源于学生特点、教育教学特点、人才培养特点等。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校数量、学生人数上与本科教育不相上下。但高职教育学生生源复杂,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制短,在校时间更短,大多不到三年;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注重校企协同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结合高职教育实际,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与高职教育的结合往往是难点。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创新是任何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必不可少的原则之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进展也离不开工作的创新。新时代新形势,党和国家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广大师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展现了更多期待。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满足学生对更好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需求,解决教育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需创新。

(一)工作理念创新

1.树立网络素质培养工作目标

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工作目标上坚持网络素质教育工作理念。目标的设定常常决定了工作的成效。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不止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网络价值观、网络伦理道德、涉及网络安全等更高层面的东西。从现实工作来看,学生网络虚拟空间行为的示范、网络沉迷等问题的产生,也往往源自教育工作目标层面的某种偏离。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决定了,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应成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工作。通过网络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文明上网、安全上网、合理用网。

2.坚持一体化工作理念

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来源更多,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权威性的一元文化教育,在强度和深度上都不同程度被削弱。从话语角度来看,主流思想话语要形成合力更加聚焦才能抢占多元文化话语阵地。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各单位、各教育主体都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学校的首要工作。

3.坚持浸入式工作理念

如果说,一体化工作理念重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那么,浸入式工作理念,重在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在,成为生活常态。要适应泛在、碎片化、智能的知识传播新时代,要创设时时、事事,无处不在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浸入式的学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工作渠道创新

1.线上线下教育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要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当前满堂灌,课上与课后严重脱节的现象。通过开发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发挥课前、课后教育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重在理论阐释、答疑,课前、课后教育重在拓展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内容,让传统的孤立的课堂教学向前、向后延展,建设融入式混合教育教学新渠道。

2.学生实习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高职教育学制三年,但有不少于6个月的顶岗实习期,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可能在校时间更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将学生实习作为一个专业实践过程,而忽略了其作为价值养成关键期的重要性。网络环境下,要切实将学生企业实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更多在技术上的可能。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广泛运用,使得校企之间,学校教育者、学生、企业人员之间沟通更为简单,利用网络开展校企双方协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于实现。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合平台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92-02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首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研究生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受到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其社会价值的导向,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学校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往往学校只重视学术研究、专业素质、科研成果等学术领域。“重学术研究、轻思想道德修养”的现象在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遍将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上,认为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最重要成就,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培养单位的重视程度、人员物资的配备、教育规划等方面看,常常处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附属地位。

(二)导师方面

虽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以研究生自己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但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状况看,部分研究生导师对自己肩负的责任认识不清或者说不够到位,往往注重学生的业务学习,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自己与研究生的关系只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关系,在培养工作中更多地注重学术指导,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加之导师一般工作比较忙,科研任务比较重,本身压力很大,与学生见面的时间少,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放松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社会环境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价值观、思想意识等都会受到多元化社会意识的影响,使得高校研究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学生考虑自己较多,对社会责任、义务和贡献考虑较少。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可控性,研究生有了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也屡见不鲜,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往往受网络媒体的影响。

(四)研究生自身特点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年龄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学习任务逐步转化等。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独立,思想趋于成熟稳定,但研究生注重研究查资料搞科研,做实验攻项目,独处时间多,活动少,缺乏思想交流,集体组织性差;2.思维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研究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心理浮躁,功利性强。在当今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多姿,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在校大学生。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析与思考

(一)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L改变陈旧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的根本宗旨。引导研究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同步前进,完善自己的人格,回归人的本质,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以往高校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归为两课教育,运用枯燥的说教法进行理论灌输,而不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导致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指导,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观念;其次,以人为本,一要尊重研究生的人格、权利和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平等待人:第三,关心研究生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中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上发挥更大的热情。

2.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差,创新成果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既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上的作用和优势,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同时,还应重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使研究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其次,研究生要勇敢的提问题。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培养创新意识。

3.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当前社会转型既给当代研究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困惑和压力,导致一些研究生专业思想不稳,职业理想偏差,厌学,甚至极少数学生有自卑、焦虑、厌世和人格等不良心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是关系到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谈心、咨询、讲座、心理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择业、婚恋、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

4.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争做综合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四学”即“学知(Learning to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 lye together)”、“学会做人(1earning

to be)”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目前社会需求和研究所特点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侧面上反映出思想工作的效果。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养成,应体现为“在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的同时,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三有一好’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塑造研究生品格。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实现其育人的功能,而校园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方面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潜移默化地在行为规范、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对其成员的性格、心灵、精神的塑造及升华。

2.鼓励社会实践,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研究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既可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更进一步地坚定自己的思想政治信念。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实践基地,丰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方式。这样,不但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同时还会激发研究生为行业服务、艰苦创业的精神。

3.发挥导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就是研究生导师对其研究生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导师在研究生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导师们不仅在学识上具有较高的造诣,且大部分都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指导作用,也应在思想教育上发挥引导作用。导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研究生也希望导师成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引路人。可见,导师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39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增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者的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包括的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学生认知体系三个重要环节的分析研究,探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现路径。

1 把握力

所谓把握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中实现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作为教师教学备课的第一个环节,能否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顺利有效转换,是对教师是否把握教材和教学之间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考验。具有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所要求的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也即具备一定的把握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把握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材体系的统一性真正把握好,授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目的、要求、内容及意义有着明确清晰的认识,对教材体系要把握其要义,掌握其精神,在把握教材基础上,在教学体系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具体授课方式,都能将课程大纲有效的贯彻施行,保证课程性质不改变,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功能,做到授课即使形散但不神散。二是授课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发挥主体。从教材统一性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专业特长和自己专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争取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掌握好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

2 建构力

建构力即在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建构起合乎路径富有思想的教学道路。

高校思政教师能否在准确恰当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辩证关系基础上建构起合乎逻辑富有思想的教学道路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具备较强的教学思路建构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着手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形成教学体系构建教学道路过程中,要从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出发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其实践性原则,因为很强的社会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使人们树立政治方向、形成意识形态和确立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而且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紧密联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不从这一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客观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创新性,则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复杂与加速变迁,在发展的取向上也要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同于以往受简单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到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在思想政治上所出现的问题,也很难通过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变化,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进行系统综合的改革与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契合于当前社会发展变化。所以,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在把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对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进行合理的阐述和解释,从而将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很好的体现出来。

3 适应力

适应力即在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要具备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满足其成长需要的能力。

作为教师备课的第三个步骤,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能否具备将教学体系转变为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生认知体系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诉求,这个环节是对教学过程前两个环节的落脚点,其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要坚持两点基本原则: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要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将教师对生命本体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学生共享;二是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切身的利益。如果没有形而上的追寻,生命难免卑俗,如果缺乏形而下的根基,内容必将空虚。将两者实现有机的结合,既考验教师的智慧,又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转换能力所面对的是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最后到学生认知体系这三个大的环节,各个环节对应的主体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转换能力在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把握力、建构力和适应力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教学的转换能力,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8,(2).

篇5

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概述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党和国家一切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种描述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要说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说明一下什么是价值。

“价值”有很多的概念,有政治学、经济学上的概念,还有人类学、社会学上的概念,而本文的“价值”则是指哲学上的概念,也就是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即客体自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客观需求的一种特殊属性,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满足和被满足关系。

为了更好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除了需要说明“价值”的概念之外我们还需要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明确了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不同的学者对其持有的不同观点再对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加以整合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和其存在的意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作为价值的客体对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们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满足。

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结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到底有哪些呢?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我们重点讲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2.1 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体需要的满足,主要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理念、政治观点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具备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种政治素养,增强其政治认同感以及提高其关心政治及参加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以利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维护和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价值是通过把各种先进、科学的各种理念传授给受教育者,由此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文化继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感,更好地促进与世界各优秀文化的交流和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2 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属性和功能对个体等各个主体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充分开发和发挥个体的各种潜能和创造力,主要包括丰富人的政治、文化知识,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帮助人们认同并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塑造人们健全的人格等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对各类主体都有着重要价值作用,主要就是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而我们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其在我国一直都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也一直扮演着国家政治的代言人的角色。然而殊不知其实其个体价值才应该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试想,如果个人价值都得不到实现何以实现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呢?只有当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都得以充分实现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才算是真正完成。

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和落脚点。如果其价值得不到实现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呢?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首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比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等,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灌输法,但灌输并不是简单的把基本理论强行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根据时代、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客观需要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不断地改进、创新出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来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思想等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使其符合人们各个方面的需求。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仅仅依靠一定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还远远不足以实现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的教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呈现多样性和变动性,所以必须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发展来不断的丰富、完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满足受教育者思想、感情发展的需要。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其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行动。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需要不断的优化一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外部环境。

篇6

1.职业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具有渗透性强、针对性强、综合性强、辅导形式多等特点,它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分析更为透彻,能够直接切入问题关键,因此将其引入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更为顺利地进行。职业心理辅导的引入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找到高职学生的兴趣点以及问题所在,明确高职学生的思想问题究竟在哪里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指导,解决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贴切学生需求的弊端。在这样针对性的、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能为学生接受,能促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2.职业心理辅导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职业心理辅导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手段被引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通过职业心理辅导师的教学,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发展状况,找到自己的思想中的问题,有效地从思政老师的指导中找到解决方式。职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职业选择迷茫的状态,让学生从迷失无措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理想。通过职业心理辅导,学生开始认清自己内心的需求与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并在思政老师的引导下,制定学生自己个性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就业。3.职业心理辅导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填了新的内容。职业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的知识领域,它的加入势必会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内容,扩充已有的研究领域范围。这一知识的充填,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向学生就业问题有更深的介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找到人生归宿。职业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多元的职业观、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观,使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理念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适应未来社会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职业心理辅导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会更加开阔,更加多元,更加长远。这是党和国家期望看到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思想理念与职业追求。

二、职业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1.注重在指导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辅导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要充分发挥职业心理辅导的干预作用,使学生真正认清自己,对自己有客观的把握与认知,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理念因人而异,它建立在对自身的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发挥职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职业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职业心理辅导老师要在课下对学生做好单独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双管齐下的方式将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终身发展的职业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2.将职业心理辅导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职业心理辅导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各司其职或各自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达成两者真正的融合。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能够兼容两方面的知识,将融会贯通的内容用来指导学生,实现两者真正融合的教育,而不是两种专业的简单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实践中感受职业心理辅导就业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让学生运用原理去实践,真正掌握与明确原理的指向性与含义。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理念,要加强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彼此信任的思想教育,发挥思想教育的多元价值。3.职业心理辅导的融入扩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新领域。职业心理辅导的加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领域,扩宽了原有的研究领域,成为新的学科。这一跨学科研究的出现,使研究者开始重视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重视无法操控的精神世界对正确思想观念树立的影响,以此更深入地研究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所在,从心理层面寻求突破,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严重脱节的问题,以帮助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小结

职业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引进从心理层面突破了学生原有的内心排斥和隔离,使他们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接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进职业心理辅导进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理念,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好发展。

作者:冯妍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何龙山.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85-02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符合一定阶级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我国历来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美国也不例外。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的在全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以“公民教育”等的名义一直在开展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二战以来,美国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重要的还是得益于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得当”[1]。因此,对中美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美国教育方法的优势,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

一、美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注重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主张“按照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培育,反对与社会脱离的、知行脱节的传统灌输;主张运用‘间接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和各种活动中,把德育由几个美德的概念和伦理词汇转变成一种长期的、经常的、全面的追求人格完善的行为,成为思想品质的建构和塑造过程。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要求废止传统德育中用说教、训诫、口号、誓言、信条等灌输固定道德规范的‘直接法’。”[2]在美国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这样的常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支持你提出意见的态度”[3]。他们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蒙、渗透,而不会苛刻学生的分数。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所以美国的思想教育较早地摒弃了单纯用说教、口号等方法向学生教授道德规范的做法,而选择了一种课堂上诱导启发、以思辨讨论为主要方式的公民教育。

另外,美国的教育方法还表现在课堂之外。课外的美式教育会有现场教学等辅助的教育方式,即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公民教育和技能训练。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多以说教为主要形式。再者就是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之中还存在许多与学生年龄不相适应的理论。这些内容的不合实际性其实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失当有关系。而且这体现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实用性的忽视。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理论灌输法要比我国更具渗透性。理论灌输法是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理论的讲授、宣传、研讨等形式。在我国,学生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教育阶段都必须修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课堂上老师的理论灌输同时参加其他一些理论学习。由于灌输理论被妖魔化以及对灌输方法不科学的运用,教育者在利用灌输方法时通常采用死板枯燥灌输模式,导致了受众对理论灌输方法极大的反感和排斥,大大降低了理论灌输方法的教育功能。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受教育者对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教而会,不学而通并且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时刻刻都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在我国理论灌输的方法还是十分必要和必须坚持的。在美国,同样也有灌输方法的广泛存在。比如美国的学校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开设许多德育课程,像“修身”“公民”“公共关系学”“伦理”等,相比我国这些课程课本的内容大多编排生动,标题与内容深入浅出,充满或者幽默风趣或者引人深思的故事,具有浓厚感染力和强大的说服力,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另外,学校也会开设一些诸如历史、文学、哲学的课程,每门课程中其实都有大量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在美国,这些灌输不仅没有被觉察出来并且带来了正面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实正是这种灌输不被察觉才能取得相对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这都源于美国公民教育的渗透性。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法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我国在理论灌输法上隐蔽性、间接性渗透性明显存在问题。过于显性的、直接的理论灌输法将不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怎样创新灌输方法,增加灌输方法的趣味性,增加灌输理论的渗透性,隐蔽性以提高灌输方法的时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社会实践教育方法有差异

篇8

一、基于互联网预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篇9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其教学理念也更为注重教学目标,与当前我国教学需求呈现背道而驰的发展状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管理模式,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柔性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在经过多年的应用与证实,最终获得多个院校的认可,并在后期发展中逐步引入中国教育模式当中。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高校应积极引入柔性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管理理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价值与作用。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当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体制正在与时俱进的进步着,政治体制逐渐得到有效完善,社会不断在发展与变化。但是,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出现明显滞后的发展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没有创新,并在教学方式上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新形势存在差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改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还有滞后的教学理念,只有改革教学理念,其教育工作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1]。1.2多元文化交织:全球一体化是当前各个国家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个国家在往来交往过程中逐步增加了交流,并在国际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下,世界文化开始出现交织现象,各个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化理念,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的思维观念开始出现多元化现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再局限于一个观点,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重难关,对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实施策略

2.1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传统刚性的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当前高校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为了改变当前教学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改变教学模式,将灌输式教学、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并将柔性管理模式融入教学当中,明确教学主体对象,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理解学生的思维观念,并根据不同学生特点,采取因人制宜的教学模式,区别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内化成自觉行为,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管理。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必然会与教师存在不同的理解及看法,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或疑惑时,需保持对学生群体的尊重,并对其进行引导,以柔性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3]。2.2创办学生自主管理群体: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该年龄阶段学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并对事物也有明确认知,学校在管理工作上,需改变主观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管理主角。院校可根据教学需求让学生成为管理组织群体,让学生自主创办管理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得到有效锻炼。我国高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并在事件独立处理能力上也十分薄弱,高校不妨可利用这一薄弱之处,将管理权交予学生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做到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也是传统教育的解放。2.3构建民主沟通机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柔性管理所注重的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着重加强对学生的重视,对学生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尊重,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具备的教学品质。学校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民主沟通机制,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沟通平台,鼓励与提倡学生提出问题,表达个人意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尽早实现柔性管理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刚性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更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需求,也更符合当下学生的思维观念,对学生组织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协助作用。教师在采用柔性管理时,需对学生群体做到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不同的思维观念,遵循以人为本,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并创办学生自主管理群体,将管理权交予学生手中,构建民主沟通机制,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可与支持。

作者:洪飞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高职院校作为专门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准同办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一样,对能否培养出满足中国发展需要的人才至关重要。我们国家历来宣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发展洪流中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俗话说,"无木不成林",但是一棵树也成不了森林,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需要发挥集体、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这就需要有一股"正能量"把人们团结起来,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能达到的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节操,才会被社会认可和重用。

(2)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伴随着高职院校的连年扩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但是学生的质量却提升不多。这些学生大都不满足全日制高校的招生标准,他们一般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有很强的自尊心,也会出现由于院校的差异以及就业的压力会让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恐慌和不满,进而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2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价值多元时代,大学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开放在中国实行了三十余年,中国大门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全球化衍生出价值观的多元化随之涌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国人的视野。在大学生"抬眼看世界"的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适应或选择,显得较以往更加困难和复杂。在价值多元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认清政治形势,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此发挥其作用,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如何在价值观无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

(2)素质教育跟进,符合大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教育传统上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具有相对封闭、片面灌输的特征,也因此导致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关照不足,忽视了素质教育中对独立人格培养的关键性指标。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和崇尚思想解放时期,他们对外事外物有着积极的看法,易于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也容易受到多重价值观念的冲击造成认知障碍。大学生面对如此庞杂的多元价值氛围、层出不穷的新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已经无所适从,进而加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更加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改变以往只强调思想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真正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对策

(1)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任何教育都不是能够强加于学生身上的,即便能够让学生勉强接受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物极必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心灵的觉醒和共鸣,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自觉地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目标。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开始。因为只有在充分尊重受教育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育,使教育者卸下"高大上"的光环,以平等的姿态去教育教导学生,学生会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身份认同,也会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职责和担当有着充分的体验,更会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人生观的愿望,使其自觉地承担起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2)与时俱进,恰当运用网络资源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实现教育效果的显著提升。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和可供借鉴的案例,同时也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利用互联网的实时互动性有效地突破了时空局限,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但是,狂轰滥炸式的信息冲击也让部分网络使用者特别是大学生逐渐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与依赖,产生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心理隔阂。这就提醒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要善于甄别网络资源的可靠性,并且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

(3)师生互动,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完善人格的历史使命。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又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自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这一群体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任务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心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生沟通、对话、交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技巧,做学生艰苦细致、耐心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交往实践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 20世纪 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来,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就一直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大多在学者的专着中以独立的章节出现,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共有一百多篇相关文献,其中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论着有教育司 1999年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 2001年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等 2006年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郝文清 2008年编写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陈义平 2008年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共同认可的研究领域。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运行、环节等。但是这些研究领域均还不能达成共识,形成了各异的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很多观点和这个观点大致相同,如郝文清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提及受教育者在过程中要共同参与。比较有突破性的是张耀灿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下的定义。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为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前两种观点中的施加、转化,很明显的有种强加、单向灌输的思想在里面,它是不适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要求的。后面的观点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和互动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教育组司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主要有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很多专着关于过程的要素划分的角度都与这个观点大致相同,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形成了四要素论、五要素论等,这些观点都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划分为主体——客体对立性的要素。如陈义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构成:其中静态要素包括主体(教育者)、对象(受教育者)、介体(教育控制);动态要素包括施教系统和接受系统、反馈系统。他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划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是其进步之处。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进行了分类,按要素所起作用的方式分为决定性要素和概率性要素;按要素的状态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其中静态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等,动态要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从交往教育实践认识论的角度划分为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教育内容)、媒介(物质条件和活动形式)三个要素。这里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进行了不同以往角度的划分,把受教育者认为是过程的主体之一,是具有前沿意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是学者研究比较多而且比较深入的部分。教育组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规律”,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的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和协调控制律。郝文清对规律的研究进行了扩展,他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内化与外化规律、双向互动律、协调控制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规律。而苏星鸿等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新论》针对以往研究忽视人的个性、主体性和需要的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大规律: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规律、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的规律、要求和需要相统一的规律。这里对规律的探讨注重人性是有一定进步性的。

    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分为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矛盾。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层次化,其中认为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的对立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基本矛盾。认为规律和规律的价值性运用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关键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规律、内部规律和主体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的认识都越来越全面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和环节。教育组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郝文清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包括明确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四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强化。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环节分为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并且认为这两个环节是过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和环节的研究都还是比较宏观的研究,有待微观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以上的研究反映了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看,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在深化,但是很多是重复性研究,没有多大的理论突破。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宏观化研究多,过程的运行大多分为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案等都是很宏观的概括,与其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不如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的分析不能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此不能具体的指导实践,这是现代过程不能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2)经验层次概括多。过程的矛盾规律、运行环节、要素等都是经验概括,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导致观点大同小异,实质重复性研究多。(3)过程的要素及要素的关系只是在过程矛盾和规律的研究中有所提及,还没有专门研究过程要素间的关系。过程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是导致过程规律和矛盾研究处于经验层次的主要原因。(4)过程理论没有从哲学本体论去审视,使过程研究缺乏统一的基点。(5)过程研究还处于实践是对象性活动的思维方式下,明显落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缺乏现代气息,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那么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呢?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社会实践活动都必然会发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自然关系以及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关系,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两个不同的向度:一是“主体——客体”向度,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对象化的生产实践活动;二是“主体——主体”向度,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即“人对人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单纯地表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也不是单纯地表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而是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的统一。传统的社会实践观本质是一种“主体——客体”社会实践观,只是抓住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类型和一个方面——“主体——客体”向度,而抛弃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交往关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社会实践观基础上,把教育过程视为一种改造人塑造人的过程,它用对待物的思维视角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导致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单向化,缺乏内生性,从而导致理论研究的僵化。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交往实践活动领域,而不是以物的世界为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生产实践的过程而是交往实践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生产实践中的控制和被控制、改造和被改造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主体际交流和对话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要实现视角的转换才能找到新的生长点,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应该从物的世界的视角转移到人的世界的视角中来,即从生产实践走向交往实践,因此我们不能把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生产实践的思维模式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而应该用表征人与人之间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交往实践是实践的另一种基本形式,他同样存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向度,他是对象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统一。用交往实践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重过程的交往性的同时坚持对象性和交往性的统一,必将能突破以往主客对象性思维的局限,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部,分析过程各要素的关系,从而对过程的运行情况等有新的具体的认识。

    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简介]杨媚,德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山东德州25302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63-03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就此进行的探讨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大有助益。

一、研究现状

王礼湛、余潇枫认为,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对思想品德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要求与其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环境的矛盾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既规定着过程的性质和基本方向,又是它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产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进展。

朱仁宝有关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直接推动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身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动机产生的内部因素中包含着人的信念、道德理想、个性的心理品质等因素引起的动机。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和反映。激励内部动机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动机的根本方法。激励内部动机可以主要从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有效兴趣、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树立牢固的世界观及提高抱负水平几个方面着手。

刘居安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方面谈动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简言之,就是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机。动机因需要而产生,没有接受主体的需要,接受主体的行为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复杂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可以概括为四项,即物质利益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需要、追求真理的需要、政治参与的需要。

段文阁认为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个体内在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中的价值,但又不能夸大这种价值,甚至把个体道德需要看成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唯一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充分认识到社会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梅子、尚金声指出: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情感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于钦波提到: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因素也将成为个体思想道德形成的动力之一。

亓凤香认为: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启动和展开,是由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由个体所感受到的外界客观存在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并能推动个体践行各类社会规范的压力。它以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社会推动、社会强制和社会反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外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且重要的,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以保障适度的外在动力。

张军指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多端性,“受者”和“传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转变观念,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建立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途径,形成载体合力;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从接受主体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和接受规律进行研究,才能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动力。

何琪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具有生活性、复合性、动态性的特征。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就要树立动力意识和观念;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二、总结

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观点众口不一,但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 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的动力。虽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见解和观点,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那就是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的动力,并且这一动力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发生着影响,也同样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开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施行这一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准确实现教育目标。

(二)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是有意识、有思想、会行动的人。这就决定了这一教育活动不可能像往盘子里倒东西一样,倒进方的就是方的,倒进圆的就是圆的,一成不变。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积累、社会关系、心理特征等等在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因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施教,一成不变,而是必然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工整合,变成自身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然后体现在行动上。鉴于受教育者的这种特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动力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