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1: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计算机的平面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电脑开始普及,随着电脑硬件的不断完善和软件的陆续开发,电脑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开始崭露头角。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名为麦金托什的电脑,同一时期阿多比公司研发了文字处理软件系统,阿度斯公司为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电脑研发了平面编排软件,这些公司的软硬件研发和配合运用使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成为可能。虽然初期的数字技术辅助平面设计还不成熟,但是它把设计师从纯手工的平面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齐全的设计软件层出不穷,例如被大家所熟知的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矢量图像设计软件Illustrator和Coreldraw,以及专业排版软件Indesign.这些专业的设计软件极大的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发展。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质疑和修正中演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给平面设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能够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
一、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平面设计的正面影响:
1、计算机辅助设计缩短了设计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
进入数码时代,各种图形和图像软件被陆续的开发并运用到平面设计的工作中,这些设计软件的运用把平面设计师从繁重的平面设计工作中解救出来,逐步取代了徒手绘制平面设计稿的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大大缩短诸如字号大小调节,文字图片的排布位置,改变图片的颜色,增加画面的肌理等手工环节所耗费的时间,为设计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设计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的创意构思上。设计师使用电脑做设计稿,可以方便快捷的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转化成作品,增加设计方案的量。与传统平面设计方法相比,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逆性,无论何时发生了怎样的错误,都能够对错误进行实时的编辑和修改,也可以保留不同创作时期的创作草稿,高效地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2、有利于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沟通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远距离的沟通成为可能。对于有设计需求的顾客,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设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设计师也可通过网络通讯将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设计草图传达给客户,并进行及时的修改。
3、计算机辅助设计拓宽平面设计的创意空间
计算机辅助设计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可拓宽设计师的创新思维,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既可以客观的表现设计对象,也可以提取出设计对象的特点,进行提炼、糅合,抽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扩大了设计师在创意、表现题材上的自由度,使设计师思维的不确定性、抽象性更加的具体、明晰。设计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相关的图片、字体、素材导入计算机的设计软件中,然后运用设计软件中的相关功能对素材进行处理,直至将头脑中的创意准确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不仅可以表现二维空间的作品,也可以表现三维空间的设计作品。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设计师可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设计创意,互通设计素材,学习不同的设计方法,尝试各种设计风格,拓宽设计思维。
4、丰富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
在传统设计表现手法中,只有二维的静态图片,计算机辅助设计将进一步丰富其表现手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科学技术发展浪潮下艺术设计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利用设计软件表现设计效果较为精确且具有真实感。设计师可以利用设计软件里的单位设置和参数输入窗口精确的控制变量,,提高设计精度和速度,计算机可以显示效果预览模式,使设计效果直观的呈现出来。
5、有利于数据的传输和保存
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便捷的将设计初稿和成品在设计师和客户之间传输,提高效率。还可直接将软件处理过的图形图像直接存储在软盘,硬盘和云盘上,方便资料的保存和调取。也可将设计作品整理成册,刻录在光盘上,可以保存很多年。也可以将以前珍贵的书籍、图片资料,扫描下来做备份或在其基础上进行再设计,避免珍贵的素材因受潮和虫蛀等原因破坏阅读性。
二、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平面设计的负面影响:
1、设计作品缺乏个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把设计师从纯手工的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用软件绘制的设计作品比用手工绘制的设计作品缺乏温情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自身特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所导致的,若设计师无法避免这个缺陷,设计出的作品就容易雷同。随着网络的普及,没有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许多设计师直接会下载或模仿他人的作品,丧失了主动创作的欲望,使得作品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更加的严重。数码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极大地减少了设计师的工作量,设计师们应该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设计创意上,可将手工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起来,创作出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
2、使设计师产生依赖心理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减轻了设计师繁重的工作,也使设计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将计算机视为设计工作的唯一工具,计算机彻底代替手工。在设计中有时设计师的创意丧失设计的主体地位,软件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设计构思,让设计师放弃一些设计上的设计灵感,让位于数字技术,设计师不再是工具的使用者,开始沦为计算机的奴隶。
3、重技术,忽视对艺术修养的培养
随着软件的不断开发,操作指令越来越简单,自带功能越来越齐全,通过自学就可掌握这些设计软件,一些缺乏设计思维的人觉得依赖于软件的自带功能就可以从事设计工作,其大多是对别人作品的简单模仿,认为只要做到视觉效果冲击力强,吸引人的注意力就可以,忽略对艺术修养的培养,降低了设计的从业门槛,导致整个设计水平的下降。
三、总结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有利有弊,平面设计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与电脑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运用计算机,尽量避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弊端,采取手工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注重设计思维和艺术修养的培养。
2.交互传播更加体现人性化
平面设计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就是能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共鸣,使得交互传播更加体现人性化,将平面设计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去,获得更加持久的影响力。交互传播是双向的:首先,设计师根据大众的审美倾向,收集信息,明确自己的创造主旨;其次,人们可以从设计作品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更好地满足内心的审美需求。交互传播使得设计师与欣赏者之间更好地交流,从而促进平面设计更好的发展。
3.跨媒体更好的整合效应
计算机技术能够很好地将传播媒体整合起来,主要包括: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立体媒体等,还有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形成“三合一”的跨媒体整合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由于不同的媒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传播特点,侧重于表现作品的不同特点,跨媒体合作能够使平面设计的作品更加全面、迅速地以多个方式和途径传播出去;第二,由于审美者的年龄、职业、爱好等的不同,喜欢的媒体传播方式也不同,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要求,使得平面设计更好地走近大众,满足更多人的心灵需求。
4.传统的艺术形式被代替
计算机被引入平面设计领域以后,很多传统艺术形式被取代,主要体现在:在传统的平面设计领域,摄影、插图是有着明确的分界线的,而计算机技术融入平面设计之后,这些分界线逐渐消失,使得各个艺术之间相互混杂;传统的排版、照片、字样等形象因素,在平面设计中受到进一步的威胁。
5.作品缺乏温情
使用计算机软件等绘制出来的平面设计作品,虽然比手工设计的作品更加逼真,但是总是透露出一丝冷漠感,无法传播手工作品的温情,同时也掩盖了手工设计作品的生动与自然,作品的表现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机器时代共有的特征。
6.容易使作品雷同
利用计算机设计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束缚,设计者如果无法跳出这个领域,设计出的作品很容易产生雷同现象,而每一幅作品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从作品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应该具有独创性的特点,如果这一风气被蔓延开来,将会成为平面设计的瓶颈所在。
实际上,计算机的诞生以及其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现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不同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功效。高级技工学校教育要怎样让计算机平面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巧妙的结合,使高职学生切切实实地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活动中有所收获,让课堂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完善现有教学理论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
对处在信息化这一大背景下而言,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学应该充分注重市场的内在需要,而市场内在需要的教学关键点是彻底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系统构架。为此,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学应该结合实际需要,走出教室,迈出校门,进入社会大市场。就目前来说,非常多的学校极少为计算机设计这一专业创设健全的广告策划学、市场分析学等的相关性的理论文化课程。而单调缺乏趣味性的理论课程教学让高职学生丧失兴趣,其中也不免有的要生出厌恶之情绪。同时,这也是致使理论和实践相背离的根本原因,让计算机设计理论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尽管这一系列的课程理论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避免高职学生出现仅为设计而设计这样的片面理念,当时实际教学却未能很好的实现这一重要的效果。所以,高级技工学校应多创设些理论文化和实践行动相结合的意义课程,让理论文化知识和实际行动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定期和不定期地邀请那些经验丰厚的广告策划者到院校中进行授课和讲座;还可组织高职学生走进策划企业以及广告公司中去参观与交流,让他们真正理解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具体流程以及成品制作的过程。借助这一系列具体性的活动,高职学生不仅能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够激发心中的那份渴望与积极情感。
二、通过案例实现师生互动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要充分利用案例来展开教学,借助案例分析来引导高职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身为一名高职老师,应该把每一堂课的流程设计分为具体性的若干个单元。例如,图形创意作为作品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是作品优劣的重心,它是作品涵义的直接导体,有着传传递信息的功效,可以让观看者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内容。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为高职学生呈现一系列的优秀广告作品,同时引导高职学生探索、了解这一系列广告当中的图像的作用,接下来让高职学生也收集相关的实例,并且探究、分析其设计中的图形创新点的关键作用。比如,设计一则公益性的广告图形《切勿酒后驾驶》。第一,教师应要求高职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与酒后驾驶宣传画有关的例子,并分析该类图形的要素,如图样、背景色彩和文字等在广告当中的相关要求;第二,让高职学生仔细观察且分析各种不同要素在该广告当中所产生有关作用;第三,设计图形要素,让图形要素尤其显著地凸显主题,使广大观众可以眼前一亮、一目了然。比如,就这个设计主题来将,图形的要素大家可以如此来进行设计:把交通信号灯红、绿、黄当作是“酒”字的“三点水”,如此就可以使酒和交通法规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警示性作用且寓意深远,还极妙地凸显了设计意图和主题,广大观众也很容易就能理解。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使高职学生全面联系实际,挖掘出其的参加意愿,促使收到了良好的师生沟通互动之功效,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能力。
三、注重心理引导
有非常多高职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重视知内容的传授和灌输却忽略了对高职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引导。不能察觉高职学生的漫无目的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学习动力不足,将要直接地作用于学习效果以及影响到老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而言,计算机平面设计科目在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这一专业里边多半是选修课,而高职学生选择学习这一学科的因素各不相同,很多高职学生是由于对此刻感兴趣以及在现实运用中有这方面需求从而来学习的,还有部分高职学生仅仅是为了能够修满学分便来学习这一科目的,所以挖掘高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将是整个课堂教学时间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例如,在对“Photoshop 中用钢笔等贝兹尔工具绘图”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多高职学生对运用钢笔进行绘图让他们感到顾虑重重,高职学生感到手绘基本功的缺乏和陌生,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缘分和天赋,如此必然就变得心情波澜,在绘图的时候也不免落得个“有其形而无其神”,经过了短短的七个课时的平面设计实验课,其收获也不理想。在计算机设计技术学科的学习中,高职学生需要掌握非常多的流行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倘若对每一个软件都抱有这一态度,如此高职学生势必会收获甚微,大家也丧失了创设这一门课程的意义。介于此,教师应该做到主动与高职学生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其的心态与内在需求,多给高职学生一些肯定,推动着他们迎难而上,征服自己内心的懒惰,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确实从心理上去引导他们。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集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为一体。当时,创意的灵感并非是天生所具有的,唯有不断深入实际,正确地理解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发奇想、出其不意。此外,基础才是设计的关键,高级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所起的作用就是为设计打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小玉.论一体化教学中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科学与财富,2011(6).
[2]聂丽伟.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新举措.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3]毛芳菲.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4]武建福.浅析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美术教育研究,2010(4).
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1.1课前准备。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图1翻转课堂课前知识传1.2课中教学。(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图2翻转课堂课中知识内化1.3任务拓展。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1.4过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1.5大数据分析。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5总结
通过云班课在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中的运用,先后开展了翻转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活动,引领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搭建了数字信息化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传统课堂向智慧型和创新型课堂转变。同时,新型的教学结构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为师者不断地学习来提升信息素养,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单冰.应用型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14):69-70,73.
[2]单好民.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7.7:81-84
[3]张茵茵,牛彦敏.移动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3):23-24.
[4]李剑.基于蓝墨云班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7,(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