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1: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简单会计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的情况下,笔者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如何规范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业务进行一些探讨,还请同行们予以赐教。
一、单位经费户拨款至基建户时,根据资金的性质进行账务处理。
1、借:拨出经费或结转自筹基建-----××基建
贷:银行存款
二、基建项目竣工结算后,经费户的帐务处理。
1、项目完工后,按基建帐“交付使用资产”结转金额增加经费帐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将基建户“应交结余”款转回“经费户”,经费户的帐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结余或事业结余-专项结余
3、对借款购建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根据竣工验收后从基建
账户转入的有关资料进行处理。
借:固定资产(反映真实资产金额)
贷:固定基金 (反映单位用拨款及自筹资金投资的金额)
暂存款或借入款项(反映单位通过其它渠道借入的资金)
4、用财政拨款或自有资金归还借款时:
借: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事业基金
贷:固定基金 (原记的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差额部份)
同时记 :
借:暂存款或借入款项
贷:银行存款
三、基建账的科目设置。
1、现金;2、银行存款;3、库存材料; 4、库存设备;5、在建工程;6、待摊投资;7、交付使用资产;8、预付工程款;9、预付备料款;10、其他应收款;11、基建借款;12、应付工程款;13、应付器材款;14、其他应付款;15、应交结余;16、基建拨款;17、其他收入;18、专项资金支出;19、其他支出。
四、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1、现金:核算基建户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核算基建户的银行存款。
3、库存材料:核算单位购置库存的,用于基建支出的各项物资
材料。领用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
(1)库存材料以购入价格、调拨价格作入帐价格。材料采购、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费等直接列入支出。
(2)库存材料按其类别、品种等有关项目设置明细帐。
(3)库存材料的盘盈、盘亏,经报批后,直接列作当期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处理。
(4)库存材料如果变价出售,直接冲减“库存材料”科目。售价与购入价的差额,列作“在建工程-其他投资”。
4、库存设备:核算单位购置库存的用于基建项目的各项设备(其入账价格,明细科目设置等同“库存材料”)
5、在建工程:核算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购置土地等的资金使用情况,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安装工程投资”、“其他投资”三个明细科目。
(1)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①核算:(a)自建工程:核算基建(含改建、拆建)、装修等项目支出的资金使用情况。(b)外包工程:核算基建(含改建、拆建)、装修等项目结算资金使用情况。②核算办法:基建、装修项目支出结算时, 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库存材料”,“预付工程款”等科目。基建、装修项目竣工结转时,借记“专项资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③按工程项目设置三级明细帐。
(1) 设备安装工程投资:核算单位自行安装设备和外包设备安装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核算办法,明细帐设置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2) 其他投资:核算单位购置土地及其他资金支出情况。
(3)改建和拆建的核算办法:A、对在用建筑物或和已峻工并办
理好结算手续的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拆建;①对原建筑物拆除的费用,直接列入“其他支出”,不计入建筑。②工程费用。同时,按拆除建筑物的面积占整体建筑物面积的比例,冲减原“固定资产”。③改建和拆建建筑物,因增加建筑物面积而支出的建筑费用,计入该建筑物的建筑工程费用。B 、对在建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拆建,因改建、拆建所增加的建筑费用,计入该建筑物的建筑工程费用。
6、待摊投资:核算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按照规定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支出。对项目单一的建设单位可不必使用本科目,直接列“在建工程”核算。
7、交付使用资产:本科目核算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和办理结算手续后,结转交付使用资产的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待摊投资”。
8、预付工程款:核算单位向施工预付的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款项。
9、预付备料款:核算单位向施工企业预付的工程物资材料款项或自行购买材料时。
10、其他应收款:核算单位“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以外
的其它暂付款项。
11、基建借款:核算单位为完成基建计划按规定借入的各种基建投资借款。如基建完工后尚有余额,就转入“经费户”。
12、应付工程款:核算单位应付未付的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款。
13、应付备料款:核算单位应付未付的设备、材料款项。
14、其他应付款:核算单位“应付工程款”和“应付备料款”以外的各项应付未付款项。
15、应交结余:工程结转后,核算单位“基建拨款”和“其他收入”与工程实际支出相抵后的结余。同时,将“结余”科目金额转回到单位的经费帐的“结余”科目。如是赤字,本科目应与“基建借款”余额一致。
16、“基建拨款”反映单位收到财政、上级部门等拨入的专门用于单位基建,设备工程的资金。其资金来源一般由单位的“经费户”转入并存于银行的基建户。该科目应按资金来源渠道和时间年度设置明细科目。项目完工结算后,与“交付使用资产”同时结转入“结余”科目。
(一)“投资收益”与“其他收入”性质不符。首先事业单位“其他收入”会计科目主要用来核算废旧物资处置、固定资产出租等零星的杂项收入,投资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收益对事业单位的影响时间较长,所涉及的金额也较大,不应视为零星杂项收入处理;其次“其他收入”在事业单位是用来核算非经营性业务活动的结果,在年度终了结转至“事业结余”科目中,但就投资的目的来看,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目的虽然应当服从或服务于事业单位的目标,但主要还是为了获得投资利润或收益,从这点来看,事业单位的投资活动应该属于一种经营活动。
(二)不符合会计处理的重要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客观性等原则。对外投资作为一个单位的重大决策,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是事业单位结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将投资收益归集在“其他收入”中核算,不符合会计处理的重要性原则,也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合理判断。
(三)不利于监督和管理。如果将对外投资收益作为杂项收入记入“其他收入”科目,与“对外投资”科目不能相对应,从账面上不能如实反映对外投资的成果,不利于对投资成果进行监督和管理,体现不出对外投资的目的性。
二、接受非限定用途的货币资金捐赠的会计处理
(一)概念不符。事业单位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形式和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既有财政拨款收入,也有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杂项收入。接受非限定用途的货币资金捐赠显然不符合事业单位收入的概念和内涵。
(二)会计处理缺乏一致性。若按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将接受的非限定用途的货币资金捐赠纳入“其他收入”账户核算,则与将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纳入“固定基金”账户核算和接受的无形资产捐赠纳入“事业基金”以及限定用途的捐赠纳入“专用基金”核算存在本质差异。“固定基金”、“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属于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将收入余额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同属于捐赠,但会计处理却截然不同,显然不符合相同性质业务处理一致性。
三、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虚增了资产总量。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减值测试,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原值。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磨损,以及市场上设备的更新换代日渐加快,原值根本不能反映真实价值,报表上反映原值其实是虚增了资产总量。
(二)对于开展经营活动的成本核算中,折旧费的缺失使得成本核算不够完整。在处置和报废固定资产时,处置收入和报废时间没有相应会计资料作为严格的依据,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得不到正确反映,有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与固定资产总值不挂钩,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固定资产多的单位维修及设备更新换代的费用必然高,这势必对收入多、设备投入低及收入少,设备投入高的单位造成两种不同的矛盾;其次从“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残值变价收入增加修购基金”来看,按照2006年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作为预算外资金全额上交财政专户。
建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参照企业,增设“累计折旧”科目,资产购入时会计处理不变,使用过程中计提折旧,借:固定基金,贷:累计折旧,“固定基金”的贷方余额与“固定资产”抵减“累计折旧”后的金额相符;同时取消“修购基金”会计科目,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将取得的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先行上交财政专户,待返还时计入其他收入。
四、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一)与“结余分配”概念不符。结余分配是指事业单位期末为实现的结余所进行的分配和为发生的超支所进行的弥补,所得税作为一项纳税义务显然不符合“结余分配”概念。
(二)与所得税的性质不符。虽然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但取得收益后作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性质不应有事业和企业之分,企业所得税作为所得税费用,计提时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事业单位的所得税也是一项费用,因此,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得税作为结余分配的会计处理方式有所不妥。
(三)与“销售税金”会计处理方式不一致。 销售税金是以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金,在支出类以“销售税金”作为单独科目列支;所得税征税对象是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虽然征税对象不同,但同属税金,作为税收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企、事业单位,都属于一种成本费用而不属于权益分配。
事业单位“销售税金”作为支出类科目,资产负债表上列“成本费用”之后,建议参照“销售税金”会计科目,在支出类科目中增设“所得税”会计科目,资产负债表上列“销售税金”之后,结转所得税时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第一,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的范围较窄。目前,各单位开展的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只是单纯的会计基础规范化方面的工作。主要检查各单位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工作,而且只是对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三本账进行检查监督,对其他的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根本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就不能很好地对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管理,使该项工作流于形式。因此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扩宽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面,从源头上把好会计监督管理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规范会计账簿。近年来,从监督管理的情况来看,表现出来的首要问题就是会计账簿极不规范。为此,要对会计账簿进行规范,对符合会计账簿的设置要求、内容完整的会计账簿,允许其单位购买使用;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允许单位使用。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会计账簿规范的目的。二是扩大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范围。目前的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只涉及到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三本账。三本账只是从大的方面概括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总账与各明细账之间是否相符,并不清楚,只有将总账与各明细账相核对才能发现问题。另外,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不能判断。因此,要组织人员到进行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比较规范的文件,真正地将各单位的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搞好。
第二,在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方面。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存在问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并不十分配合,他们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如各级国税、地税部门在税务登记、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税收征管工作中应以建账审核的会计账簿等为依据,对于没有进行会计账簿审核的,国税、地税部门如何处理没有下文。各级民政部门在办理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登记和年检时,各级工商部门在办理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年检时,各级质监部门在办理组织机构代码变更登记和年检时,除执行本部门的各项规定外,还应审核各单位是否办理了建账,各级金融机构在办理融资、信用评价等业务中应以建账审核的会计账簿等为依据,这些职能部门只是被动的应对。就连普遍认为比较权威的审计、监察部门也只是把这项工作纳入监督、检查范围,如何处理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另外,各职能部门不履行此项工作的职责,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单位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相关规定都是由财政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力度不够大。财政与其他各职能部门都是一个级别,在此项工作中如何去对其他的职能部门发号施令,其他职能部门即使配合也只是个形式,起不到什么作用,要想真正地把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搞好。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大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力度。该项工作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纪委监察机关检查督办,财政部门牵头、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理的良好局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制定和完善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奖惩办法。按照相关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应逐步加强建账监管的网络建设,统一建账软件。相关领导部门应到基层单位对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专题凋研,制定和完善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奖惩办法,对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拒不办理建账审核手续的单位,相关领导部门也要制订出相关的处罚措施。此外,还应该对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进一步规范。如国税、地税部门对没有进行会计账簿审核的单位,不办理税务登记、纳税评估等相关业务;民政部门对没有进行会计账簿审核的单位,不办理单位变更登记和年检;工商部门对没有进行会计账簿审核的单位,不办理单位变更登记和年检;质监部门对没有进行会计账簿审核的单位。不办理机构代码变更登记和年检;金融部门对没有进行会计账簿审核的单位,不办理融资、信用评价等业务;审计、监察部门对没有进行会计账簿审核的单位。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只有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办事,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才能够步入法制化轨道,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大督促各地、市、州组织县、市之间的相互检查工作力度。前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执法检查过程中,有些地方,就采取了县、市之间的交叉检查方法。该方法效果非常明显。本地检查本地的工作,有的碍于情面,有的怕得罪领导,致使一些情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县、市交叉检查能有效在避免这方面的问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单位的本来面目。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也应该采取这种方式,一是组织人员对部分县、市进行重点检查,督促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各地、市、州组织分管的县、市相互进行交叉检查。促进会计建设账监督管理上台阶;三是各县、市人民政府、监察局要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及各单位建账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检查监督,才能切实把各单位的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搞好,才能起到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在未担保余值减值的教学中,发现准则及准则讲解中有些内容不易理解,在借鉴白露珍等人观点的基础上,在文中做了新的解读和处理尝试,希望能对准则的完善和实务的处理有所贡献。
一、未担保余值的涵义及其减值的会计规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租赁准则”)第十四条规定,“资产余值,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未担保余值,是指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由于租赁市场环境、资产使用方式等的变化,未担保余值可能发生变动。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第三条的规定,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按照租赁准则第二十条规定,“出租人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复核。未担保余值增加的,不做调整。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应当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记入当期损益;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租赁投资净额是融资租赁中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间的差额。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并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以下简称准则讲解)示例,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应使当期和剩余租赁期内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变化后的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变化当期期初的租赁投资净额。这意味着,未担保余值的变动可视同在变动当期期初已经发生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且其对以前期间的租赁投资净额和租赁收入没有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变动当期及以后各期。
另外,准则讲解还对未担保余值变动的账务处理给出了详细规定,期末,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同时,将未担保余值减少额与由此所产生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额的差额,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如果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借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同时,将未担保余值恢复额与由此所产生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增加额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二、未担保余值变动时的会计处理探讨
准则讲解对未担保余值减值的计算,使用了“预计可收回金额”,这一概念容易与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回收金额”混淆,其实是指期末复核时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中未担保的部分,这一金额小于未担保余值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调减未实现融资收益,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原因是,租赁投资净额=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未实现融资收益。由于未担保余值减少当期期初的租赁投资净额不受影响,当期和剩余租赁期内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由租赁合同确定,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会发生相同金额的减少。
为什么不必确认未担保余值的减值损失呢?因为这一未来价值的减少可以通过调减当期和剩余租赁期内的租赁收入实现。方法是,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记入当期损益;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其中,“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记入当期损益”是指调减按原租赁内含利率计算的租赁收入,调减为按新租赁内含利率计算的租赁收入,借记“租赁收入”科目,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原因如下:
当期期初的最低租赁收款额和租赁投资净额不变,按准则讲解示例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小于之前的租赁内含利率,当期按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计算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便会小于按之前的租赁内含利率计算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由期末租赁投资净额=期初租赁投资净额-(出租人当期收取的租金-当期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可知,在期初租赁投资净额和出租人当期收取的租金不变的情况下,期末租赁投资净额会发生与当期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同金额的减少。
因此,准则及准则讲解中未担保余值发生变动时的会计处理规定可修订如下:“未担保余值增加的,不作调整。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应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并将未担保余值的账面价值减记至期末重估的租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按减记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同时等额调减未实现融资收益;当期及以后各期均根据期初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租赁收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已计提的金额内转回,并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恢复当期和以后各期均根据期初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租赁收入。”
三、未担保余值变动时不做处理的建议
出租人融资租赁的收入主要取决于租金,在租金不变的情况下因未担保余值这一未来估计值的变动而调整租赁内含利率和租赁收入,会干扰信息使用者对租赁收入的判断。建议出租人在租赁期间不对其变动进行会计处理。
从价值角度看,就融资租赁来说,作为其判断标准之一,租赁开始日出租人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未担保余值仅是租赁资产剩余价值中未担保的部分,相对于计入长期应收款的最低租赁收款额来说通常应是很小的。因此,据重要性原则,出租人应将关注点放在长期应收款的减值处理上,而不应是未担保余值。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融资租赁资产租出后,实质上由承租人控制,该资产的减值应由承租人处理。附着于这一实体上、记录在出租人账上的未担保余值的变动,受承租人对融资租入资产的使用情况等的影响,不易确定。因此,我建议,出租人于租赁期届满、收回该财产时再对未担保余值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有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分录为借记“融资租赁资产”、“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科目。
参考文献
[1]白露珍.融资租赁中未担保余值变动会计处理新探[J].财会通讯:综合,2011(12上).
经过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事业单位已经完全的融入到社会和市场当中,并且在会计处理工作上有了一定的提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关注度较高。由于近几年的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加快,资金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必须在相关的税务工作上不断提升,一方面减少偷税、漏税的现象,另一方面将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工作提升,确保在涉税业务的处理上,可以得到预期效果。
一、事业单位概述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事业单位的存在,主要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通过国家机关举办或者是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该组织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大部分的效益都要贡献于国家,从而确保社会建设和国家进步,拥有足够的支持与动力。事业单位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人才的吸纳方面也不断提升。综合而言,事业单位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位的运营情况相对稳定,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多的隐患,也不会出现严重的贪污现象。第二,事业单位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在各个领域当中都占有很大的地位,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等,形成了工作上的良性循环。第三,事业单位也会适当的负责一些项目的建设,通过自身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号召,为项目的开展取得更多的保障,进而达到利国利民的成绩。
二、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
与以往工作有所不同,当下的事业单位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经济上的收益开始大幅度的增加,涉及到的税务内容有所提升。此时,会计处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无法保证涉税业务的正确处理,很容易对会计工作造成混乱的情况,届时所构成的经济威胁比较严重,因此在日后的会计处理上,应谨慎的开展,减少各种隐患和不足。
(一)会计处理原则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在涉税业务的处理过程中,会计处理工作不能完全的按照主观经验来完成,而是要从多个方面,遵从相应的原则来处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在会计处理原则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会计处理涉税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业务的广泛性。当下的很多事业单位,都在尝试新的建设工作,所以在税务领域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倘若会计处理仍然保持传统的理念与方法,则很容易在税务上出现遗漏问题,届时将导致严重的影响。第二,会计处理工作开展时,必须要进行反复的核查处理,从而在多个方面进行清算,保证涉税业务的各项内容,均可以达到精确化的效果。
(二)会计处理要点
事业单位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项工作均得到了深度的优化处理,会计工作也不例外。现有的会计处理模式,基本上达到了“承上启下”的目的,能够对之前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对国家新颁布的要求、内容,都可以坚持的执行,未出现严重隐患。本文认为,会计处理要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所有的涉税业务,都必须得到上级的肯定与批准,凡是存在模糊的工作,或者是在涉税业务不清楚的地方,均应对上级充分的请示,然后按照相关规范来执行。第二,会计处理工作需要灵活的开展,要对当前的事业单位运营情况有所考虑,减少负面影响。
(三)税务处理分析
在事业单位当中,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需要结合差异化的税务情况来完成。例如,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方面,事业单位要对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和分配,严格划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这对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的收入中政府或国家拨款和财政部、 税务总局规定的事业单位的免征所得税的项目为免税收入,即“事业收入”,其余不属于该范围之内的收入为“经营收入”,两种收入对应的支出即为“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
三、结束语
本文对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各个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工作,基本上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来开展,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较低,整体上的工作能够取得预期效果。日后,应在会计处理上深入的分析,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体组织,主要注重关于民生方面的经济内容以及与社会福利方面的业务,缺乏新经济市场下的利益刺激,因此事业单位在整体会计发展历史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客观事实也反应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其自身规模也难以扩大,更不利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
(一)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理解过于片面。当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把提高会计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单纯途径,缺乏深刻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用新型的会计管理技术是需要把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应当有机的集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统一化。最终从问题的根源入手解决内外部会计工作的实质转变,使其真正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无纸化。因此,事业单位必须从自我做起认识到其重要性。2.事业单位信息化需求不明确。所谓信息化需求就是与事业单位与之配套的功能,以及出现问题能否解决对应问题,使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措施更加明确化。目前对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由于长期受传统会计的影响,当信息化会计进入事业单位的情况下工作方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在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体制中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过程又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因此目前事业单位正缺少这样一种解决措施及配套的方案。
(二)会计信息化的完善与管理
1.缺少科学完整的相关制度。科学完整的信息制度才能是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我国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相关配套制度需要我们去不断改善完整。现如今虽然有部分事业单位引入信息技术,但是也没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成型的会计体质,因此在工作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漏洞,它涉及到会计的每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主管人员对会计部门管理制度更深一步的去了解应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能在瞬息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处于不败之地。2.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事业单位信息化出现参差不齐的标准。因此事业单位存在没有规范性的管理制度,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比较落后。信息化安全以及保障体制都难以得到保证。
(三)增强会计信息人员思想意识、意志
1.事业单位信息化教育落后。目前由于事业单位部分人员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来应付自己的工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事业单位在选用人才方面模式比较固定,内部本身人员的流动性较差。他们一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不屑于去接受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力使他们措手不及。这也严重阻了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2.事业单位获取信息化较于落后。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一个传统的管理体制,缺乏明确的指引性法律法规来吸引年轻人员为事业单位注入新鲜血液,这也使得在挖掘青年潜能、创新思想意识大打折扣,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无法获得有效的针对性信息
一个事业单位要顺应时展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施信息化工作管理,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体,特别是会计部门要接收各种杂乱的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又缺少一定的规范性,没有规律只能靠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成为会计部门的主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与事业单位所匹配的会计信息技术平台并不能完全筛选出有效信息,以至于会计信息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到了财务管理。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迄今为止,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漏洞,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就要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意识
当今社会受到信息化时代的作用力不断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首先要与时共进步,加深对信息化的建设和研究,积极投入其中有其独到的见解能够的意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信息化建设,把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大量引入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应当从自身认识到其重要性,不断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操水平,以小组模式定期交流意见、总结经验,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不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努力地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管理制度
由于现代信息管理环境是错综复杂,与之相应的处理系统也多种多样,因此给事业单位建立对应的会计信息化体制带来了很多困扰。从根本上来讲,会计信息化的客观存在条件就必须要有完整的硬件系统和软件设施。为了保证这一体制的建立能顺利进行,体制建设管理建设永远与时代共进。单纯解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片面的不具有说服力的,一定要约束健全有关的制度。
(三)优化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
做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建设需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支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会计信息建设认识不全面的现状,做好传统观念转变工作,提升对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对于事业单位信息建设的完善和事业单位发展非常重要。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体系,加大对会计信息化投人,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发展。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实操性强的体制与事业稳合,达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功能转变目的,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供战略支持。
(四)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1.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是任何事业单位不可否认的,同时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事业单位要想从根本上发展信息化加强人才培养便是重中之重了。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就是记账、算账并没有去深入研究其独有的特性,但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会计信息化也开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手工化趋于自动化,从有纸化趋于无纸化。这就在无形间要求我们提高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会计软件的积极性,使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来适应新环境下的财务处理系统。2.提高自我学习自我综合实力能力。此外,财务人员的学习主动性也是较于滞后的,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系统的提高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时采取奖惩制度从而来调动会计人员的学习主动性,来鼓励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共同构成推动事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融资租赁业务中出租方收回投资成本的方式既包括每期承租方向其支付的租金,还包括租赁期满后承租方归还的设备本身所包含的价值。例如,甲企业与乙企业2012年1月1日签订了一项融资租赁协议。甲企业将一项公允价值为500万元的设备租赁给乙企业(假设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租期为4年,乙企业每期期末支付120万元的租金,租赁期满后乙企业将设备归还给甲企业。甲企业估计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届时设备应当价值100万元。则这100万元即为该设备的余值。不考虑初始直接费用的情况下,甲企业的投资成本为设备的公允价值500万元。租赁期内甲企业总的投资成本的收回为:120×4+100=580万元。租赁期满后资产的余值100万元又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担保余值假设为80万元,剩余部分20万元(100-80)则为未担保余值。担保余值是指由承租方或独立于承租方和出租方的第三方,例如财务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的资产价值。因此从资金流入的风险角度来讲,担保余值同每期定期收回的租金类似,资金的收回较有保证,风险较低。而未担保余值只与甲企业自身有关,并没有其他方对其承担责任,因此与未担保余值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也就是说如果租赁期末甲企业收回设备的余值为130万元,那么资产的最终余值(50万元=130万元-80万元)大于未担保余值,收益归甲企业所有;反之,如果租赁期末甲企业收回设备的余值为90万元,那么资产的最终余值(10万元=90万元-80万元)小于未担保余值,亏损也由甲企业独自承担。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甲企业的租赁内含利率即为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折现率。甲企业在租赁开始日确定的租赁内含报酬率既体现了该笔融资租赁业务甲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也是在融资租赁期内甲企业按照实际利率法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摊销的重要依据。而未担保余值本质属于甲企业所做的一项会计估计,在融资租赁期内,由于经济形势和设备使用情况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改变甲企业当初作出会计估计的依据,也就是改变甲企业当初所估计的未担保余值金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甲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末参照最新的情况对未担保余值进行重新估值,如果未担保余值增加,甲企业无需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如果未担保余值减少,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甲企业则需要对未担保余值计提减值准备,同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如果未担保余值发生了变化,甲企业租赁期内投资成本收回的金额就会发生变化,投资收益随之也会发生变化,最终改变以后期间的租赁内含报酬率,对会计处理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未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实例分析
(一)接上例,甲企业在租赁期开始日所做的会计分录。由于未担保余值的实质是甲企业“一厢情愿”作出的会计估计,并没有独立的第三方为其进行保证。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甲企业估计了未担保余值,从会计分录的借贷方关系中可以看出,结果会导致增加甲企业的未实现融资收益。或者说未担保余值越高,甲企业确认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就会越高。由于“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从分类上来说属于资产类账户,因此该账户金额的增加,会导致在今后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的过程中,增加甲企业各个期间的租赁收入。甲企业的租赁投资净额为甲企业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间的差额,在租赁期开始日即为甲企业设备当日的公允价值500万元。经测算甲企业的租赁内含报酬利率为。
(二)2012年12月31日甲企业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在租赁内含报酬率为初始利率5.6%的情况下,2012年12月31日甲企业的租赁投资净额为408万元。
(三)假设,2013年12月31日,甲企业发现未担保余值减少为10万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的会计处理方式,甲企业需要做如下会计分录。同时,未担保余值的减少会导致租赁期内甲企业现金流入的减少,因此会减少甲企业的投资报酬率。此时,假设甲企业根据减少后的未担保余值重新测算的租赁内含报酬率为5%(约甲企业在今后的各个会计期间应当按照新的内含报酬率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分摊。
三、对未担保余值进行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一是为会计核算主体成为一套账提供了便利。按照新制度要求,作为事业单位,在对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需要同时执行此制度,也要按照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必须进行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新的基建并账作为一套账管理模式,将会计主体作为独立主体,特别明确了会计核算范围全部的财务管理业务。
二是进一步提升了信息质量。新的会计准则将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归入 “大账”体系,让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项目成果等全面系统的信息都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三是有助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变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才能符合形势的需要。基建并账就是适应了改革需要,对于推行明细核算,推进公共财政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是有利于控制资金科学使用。新的制度要求在基建核算的同时要同意纳入“大账”账簿,于报表中得以体现,避免两账两面现象,形成了有效地制约和监督作用。解决了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资金管控这一难点。
二、认真遵守基建并帐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要严格遵守时间并账时间节点和并帐基本原则。按照《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事业单位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衔接并账是一次性的,日常并账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每月至少一次。
二要具体实施要考虑实情。在具体的实施中,对于交付使用的资产处理可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用基建账的下年年初数据作为衔接并账的基础。二是用上年底基建账数据并账,应剔除“交付使用资产”科目余额后并入事业账。 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交付使用资产并账问题,但比较起来,第一种方法适用于新旧制度衔接时并账,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第二种方法思路适用于日常并账,可有效防止交付使用资产的重复记账,避免虚增资产。
三要注重细节。按照制度要求,在基建并入事业账时,将基建账中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按占用形态和来源性质,分科目分析,并入事业“大账”相关科目。其中,基建账中资金占用科目余额并入新账资产类科目,资金来源类科目并入新账负债和净资产类科目。在处理并账中时要注意,单位原事业账与基建账资金往来业务的抵销事项。
三、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存在的问题
在处理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数据进,对于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中资产负债表中提供的数据并不真实。比如,对于“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进行并入操作时,有可能会与实际不符。还有就是“事业基金”科目纳入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核算并不可行。主要是“事业基金”数额显示是负数,而该基金是与该基金本身的性质不相符的。“事业基金”科目是用来对事业单位收入的财政性拨款进行核算的,而这项资金的形成是对扣除结余分配后的一种滚存金额累计;显然是违背“事业基金”科目原本的性质的。
在单位大账中再次用收入类、支出类科目核算基建的收支,重复的核算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并账时,基建账有些科目是需要分析转入单位大账的,作为记账的依据是基建账科目余额表或发生额表,没有通常的记账原始凭证直观,不利于基层财务人员掌握。
四、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在基建并账的实施细则上再下功夫。虽然财政部对事业单位基建并账提出了总体要求,近几年也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尤其是目前财政税收政策随形势变化非常大。我们相关部门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以至于在不同单位面对各种条件都能够并帐处理。
二是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的会议制度。目前,我国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至《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对于基建套账科目设置过多,而相对应关系的内容不明确,所以也要为了让并帐工作顺利进行,自然需要进一步修订,以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
三是要进一步明确财务部分分工。在并帐工作中,会遇到基建套账和财务大账的功能分工问题,我们把基建数据纳入会计大账后,必须要理清两者关系,尤其是要明确各自在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方面的功能分工。作为基建台账,对财务大账起到补充说明以及互为检查核对的作用。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后期工作的正常运转的重要资本保证,也是实现工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对于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状态有着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状态。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随着我国市场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也逐渐完善和改革,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传统的资产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状态,无论是资产管理信息、核算工作的展开还是会计信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都越来越明显,同时会计工作人员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行为主体,所以人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道德素养都会直接影响工作展开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强化改革十分必要。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实际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账面记录与实际资产不相符合的问题,很多账目都出现了账有实无的现象,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已经被处置的单位资产没能及时进行严格的入账处理,或是中间存在着手续问题,所以耽误了入账的及时性,直接造成了账无实有的不良现象,影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工作。账无实有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通过接受捐赠等获得固定资产,未做账务处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获得时直接列支出,不计提折旧,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等。其次,会计处理工作中存在问题。会计工作人员是行为发生的主体,所以会计工作的处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后期报告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单位会计报告方面主要出现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信息的不完整问题,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直接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影响,所以会计报告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常常只向使用者提供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信息,这样会直接导致信息的不完整现象发生,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其二是会计报告处理缺乏时效性,由于财务报告展开的周期相对较长,所以报告一般要进行四个月左右的处理,最终信息出现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报告信息的时效性。
二、如何有效展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处理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想要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就必须完善资产管理机制的建设,能最为有效的实现资产管理目标的良好实现。财政部门要对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开展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工作,将考核的最终结果作为提拔财务工作人员的重要基础条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以要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事业单位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同时要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由于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相对繁琐,所以常常会出现未能全面落实的情况,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所以新时期社会发展下要将盘点工作的落实时间、制度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全面落实,对于盘点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解决,建立相应的预制处理方案,最终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做好会计处理工作的完善
在实际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都出现了流于形式的表面现象,无论是方法上还是内容上都出现了薄弱环节,所以要在原有的体系下进行创新,要明确定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处理工作的建设目标,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要尽量缩短财务信息报告的建设时间,保证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要结合用户的使用要求,明确工作建设的重点。建立财务信息的专项报告,将财务数据的指标以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财务数据的报表制定,通过报表来对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全面性反应,但是要注意保证整体情况的科学合理性。
3.强化责任意识建设
作为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建设,保证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在单位管理过程中全面落实《会计法》,为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财务数据的处理以及核对等相关方面工作,严格按照《会计法》进行工作的处理,建立管理责任制,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监督责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会计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目的。为了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良好落实,要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管理范围,保证工作人员之间职权明确,还能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保证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在现阶段仍旧存在薄弱环节,所以强化实践改革十分重要 。要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强化组织机构管理,保证工程展开的执行水平,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程度,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切实做好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最终实现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更高层次的水平建设。
本人曾在污水处理厂从事工艺管理工作,管理2万吨/天污水处理设施,其中生活污水占80%,工业废水占20%,采用CAST处理工艺。由于所在区域属于城镇工业密集区域,排污监管历来难度较大,运行3年来,多次遭受高浓度废水冲击,特别是冬季高浓度氨氮废水冲击较多,加之气温较低,氨氮处理效果会受到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氨氮处理效果受到冲击而恶化情况下的接种恢复技术。
一、CAST工艺简介
CAST工艺(Cycil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是一种循环式活性污泥法,是在传统间隙式活性污泥法(SBR法)和ICEAS(Intermittent Cyclic Extended Aeration System)工艺(周期循环延时曝气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该工艺将可变容积活性污泥法过程和生物选择器原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CAST反应池主要由生物选择器、主曝气区、污泥回流/排除剩余污泥系统和撇水装置四部分组成。CAST工艺每一操作循环包括进水/曝气阶段、沉淀阶段、撇水阶段和闲置阶段等几个过程阶段,各个阶段组成一个循环,并不断重复。循环开始时,由于充水,池子中的水位由某一最低水位开始上升,经过一定时间的曝气和混合后,停止曝气,以使活性污泥进行絮凝并在一个静止的环境中沉淀,在完成沉淀阶段后,由一个移动式撇水堰排出已处理的上清液,使水位下降到池子所设定的最低水位,然后再重复上述过程。
二、生产现状描述
在实际运行中,特别是进入冬季,由于居民用水减少,工业废水相对比例上升,特别是有毒有害废水(如化工废水、含重金属废水)的非法排入,会极大的损害系统的正常运行。2010年01月14日,根据在线监测仪器以及化验室检测,发现进水COD平均达到600mg/l,氨氮平均进水浓度达到40.6mg/l。CAST池四个池子的氨氮出水值分别为20.8、10.5、10.3、19.2,为了尽快恢复处理效果,我们随后对A、D池进行了污泥接种,确保污水处理效果。
三、接种准备工作
(1)接种源的选择:根据充分了解,选择了工艺相近,进水水质与我厂接近的某污水处理厂SBR工艺内的经过压滤机脱水的浓缩污泥(含水率80%)作为接种源。
(2)污泥运输:污泥运输专用车运输。
(3)构筑物准备:3立方水池用于将泥饼打为泥浆,方便泵送污泥。
(4)机械、电器、工具、人工准备:小型抽水泵一台,同功率抽泥泵一台,电源一处,铁锹4把,工人4人。
(5)化验室准备:需要定期取样化验出水数据,对污泥进行镜检,观察微生物种类和活性。进水出水数据及时化验。
(6)生产部准备:及时调整生产指令,根据进水水质控制工艺运行条件,保障污泥活性尽快恢复。比对数据,分析数据。
四、污泥培养与驯化步骤
1)接种种源
接种污泥采用带式压滤机压出浓缩污泥。
接种污泥采用附近工艺相似污水处理厂的带式压滤机压出浓缩污泥作菌种来培养。由于进水水质基本接近,工艺条件相同,接种污泥具有接种时间短,活性恢复快等特点。
2)培养与驯化步骤
a)先将A池曝气池进满水后停止进水,连续闷曝24小时,观察污泥颜色由黑色变为棕黄色。说明污泥活性逐步得到复苏,处理效果有所改善。沉淀1小时后,将闷曝24小时后的水滗出。滗水时间1小时.
b)然后每周期(以4小时计)按照设计滗水深度(1.5m)的30%即50cm进行充水,充水时间20分钟,曝气时间为3h,沉淀时间40分钟。按照此运行方式连续运行三个周期后将A池注满。满水运行后滗水深度为1米。经过连续分批多次的进水运行,污泥活性逐步得到恢复,可以适当加大进水量。
c)随后按照每周期1m进出水进行控制,并做好出水监测记录。连续运行三天后可进行满水1.5米进出水运行,运行期间严密监测进水水质,发现进水浓度异常必须立即采取分流稀释等降低负荷冲击的措施,防止刚刚恢复的生物活性遭受冲击。
五、处理效果化验室检测
根据化验室化验记录整理如下:
六、总结
1)在冬季气温偏低的情况下,恢复污水处理系统氨氮处理效果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持进水浓度的相对稳定,不能受到高浓度有毒有害废水的冲击。
2)做好单次注水量的控制,做到梯度注水,参考化验室化验数据在污泥相对处理效果显现的时候,稳步增大进水量,以便污泥逐渐适应进水状况。
3)系统恢复工作进行中,必须加强和加密取样次数,每完成一个周期的处理之后要取上清液进行化验,以便根据结果安排下阶段的曝气和进水。
4)在进水浓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般经过四天到五天基本可以恢复氨氮处理效果,污水处理系统基本稳定后,仍须严密注意进水浓度,注意分流稀释高浓度进水,以免再次破坏刚刚恢复的处理效果。
排序
最新的 DSP、ASIC、FPGA 及微处理器需要多个低电压,并可能要求复杂多变的加电/断电排序。由于产品上市时间的限制,众多更高级产品(其中电源模块仅是该产品的一个组件)的设计没有时间或板级空间来构建外置排序电路。而且,即便不受时间与板级空间的限制,他们也必须考虑组件成本的增加。比较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选择采用可利用新型内部排序多输出电源模块的系统电源架构。 例如,诸如德州仪器 (TI) PT4850 系列的三输出模块的加电特性就能够满足微处理器及 DSP 芯片组的要求。该模块运行于标准的 -48V 输入电压下,其额定组合输出电流可达 25A。输出电压选项包括一个用于 DSP 或 ASIC 内核的低电压输出,以及两个用于I/O和其他功能的额外电源电压。 PT4850提供了最佳的加电顺序,可监视输出电压,并可在短路等错误情况出现时提供所有电压轨道的有序关闭。所有三个输出均在内部进行排序以便同时加电启动。 在加电启动时,Vo1起初升至约0.8V,随后Vo2 与 Vo3 快速增加至与 Vo1 相同的电压数。所有三个输出而后一起增加,直至每个均达到其各自电压为止。该模块一般在 150ms 内产生完全自动调整的输出。在关闭时,由于整流器活动开关的放电效果,所有输出快速下降。放电时间一般为100µs,但根据外部负载电容而有所差异。 效率
在低功率应用中,即便最小的 dc/dc 电源模块可能也会有数百毫瓦的静态损失。这解些损失主要由耗费功率的组件造成的,如整流器、交换晶体管及变压器。如果使用一个部件来提供原本需要二至三个独立分组部件所做的工作,那么就可以减少耗费功率的组件总数量。如表1所示,这提高了 9.4% 的效率。 一些最新的多输出模块可在全额定负载电流中以 90% 的效率运行。这样的高效率恰恰是由那些使用 MOSFET 同步整流器的拓扑实现的。该整流器消耗的电量比上一代 dc/dc 电源模块中使用的肖特基二极管耗电要少。 互稳压
最新的多输出电源模块采用先进的电路,消灭了互稳压问题,提高了输出电压的波纹和瞬态相应。根据以前的经验,在模块的任何一个输出上增加输出电流均会导致其他输出上的电压改变。TI 的 PT4850 与 PT4820 系列三输出模块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新一代电源模块在隔离阻障的输出端上就每个输出都采用稳压控制电路。通过专有磁耦合设计,控制信号可在模块初级端与二级端之间进行传递。图5显示了输出一 (≤5mV) 在输出二负载增加情况下的变化。 瞬态与波纹
PT4820 与 PT4850 系列具有出色的瞬态响应和输出电压波纹性能等特点。该模块的三逻辑电压输出是独立调节的,这有助于可与单输出电源模块相媲美的瞬态响应 (≤200µSec) 和输出电压波纹 (≤20mV)。 成本
多输出电源组件不再需要两个或更多单输出器件,这就减少了成本。表1显示了电源相同的一个25A三输出模块与三个单输出模块的对比。 在分布式电源应用中,设计人员通过利用单个多输出模块和非隔离式负载点模块(图2)替代了高成本的单输出砖,从而实现了成本节约。也可以实现,由于多输出模块在更少组件情况下也可得以实施,因此进一步节约了成本(和板级空间)。例如,在某些应用中,多输出模块仅要求一个热插拔控制器和输入去耦电容器。相反,这些组件在电源系统中则必须与每个单输出砖结合使用。 产品上市时间是一种间接成本,利用多输出电源模块可减少该成本。这种成本节约主要是由于 OEM 厂商减少了设计、测试和制造等资源。 故障管理
设计人员必须确定其电源系统如何对故障情况进行响应。当今的多输出电源模块结合了先进的故障管理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过压、过流和短路保护,有助于防止损坏设计者的电路。 输出过电压保护利用的是可不断检测输出过电压情况的电路系统。当电压超过预设级别 (preset level) 时,电路系统将关闭或箝住电源输出,并使模块进入锁定状态。为了恢复正常操作,一些模块必须主动重启。这可通过立刻消除转换器的输入电源得到实现。为了实现故障自动保护运行和冗余,过电压保护电路系统是独立于模块的内部反馈回路的。 过电流保护可防止负载错误。在某些设计中,一旦来自模块的负载电流达到电流限制阈值,如果负载再尝试吸收更多电流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模块稳压输出电压的下降。该模块不会因为持续施于任何输出的负载错误而损坏。 当模块各输出的组合电流超过电流限制阈值时(如任何输出引脚上发生短路),短路保护将关闭模块。该关闭将迫使所有输出的输出电压同时降至零。关闭之后,模块将在固定间隔时间中通过执行软启动加电定期尝试恢复。如果负载故障仍然存在,那么模块将持续经历连续的过电流错误、关闭和重启。 灵活性
电压和电流输出以及封装设计的灵活性是多输出电源模块的一个关键特性。某些制造商可提供24V(18V至36V)与48V(36V至72V)两种输入。其采用完全隔离输出的通用架构可使系统设计人员在双或三输出电路中使用模块,而不会造成过多最低负载要求或互稳压降级的情况。 由于芯片供应商开发器件的操作电压不一定符合以前的迭代法,因此电压和电流输出方面的灵活性正变得日趋重要。众多的多输出模块都以独立调节和可调的输出电压来解决此问题。为了获得独特的电压,某些模块上的输出可从外部电压进行远程编程。此外,诸如Tyco公司的CC025等三输出系列模块还可以通过使用连接到调整引脚 (trim pin) 的外部电阻来允许输出电压设定点调整。 封装灵活性简化了主板设计人员的工作。许多现有的多输出模块都使用业界标准的砖形封装 (brick type packaging) 和面积规格,这确保了引脚兼容性和辅助货源。TI 的Excalibur™ 系列等创新型模块均采用具有表面安装、垂直通孔和平行通孔封装风格的镀锡薄板铜盒。 多输出电源模块的商业可用性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极佳的灵活性。表2显示了一些制造多输出模块的业界领先供应商。这些模块存储于领先的分销商处,可为设计资格认证和最后时刻的更改提供极快的可用性。
表2、多输出模块制造商
制造商产品类型Artesyn 科技公司15W至60W双、三输出Astec20W至150W双输出爱立信30W至110W双、三输出APower-One2.5W至195W双、三、四输出SynQor40W至60W双输出德州仪器3W至75W双、三、四输出Tyco Power Systems25W至50W双、三输出可靠性
关键词 企业重视 制定规范 全员培训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来自会计核算的基础数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因此,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会计基础工作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和会计电算化等五个主要方面。基于此,本文从一个企业会计人员的角度来探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如何落到实处的问题。
一、企业重视是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要前提
会计规范管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贯穿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一个企业重视规范管理,首先,领导重视是一个重要前提,其次,全员参与是一个基本保证。因为毕竟企业的经营过程的每一项活动,都与会计基础工作直接或间接的相关。
比如,需要买一台打印机,它牵涉的规范面就很广,它有预算没有?预算是哪个部门的?是属哪个环节?预算额是多少?谁确定买不买?何时买?由哪个部门买?在哪买?要不要开发票?开普票还是专用票?需要验收、记台帐、领用签字吗?何时报账?报账需要填写哪些资料?需要哪些人签字审批?何时入帐?列费用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列经营费用还是管理费用?列办公费还是低值易耗品还是其他?谁对财产保管负责?何时进行财产清查?到期报废还是提前报损?报废手续有哪些?报废资产作何处置?帐销案存、变卖、变垃圾?为何报损?谁的责任?谁负何责?
这样一个物品购买、使用、管理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复杂。麻雀虽小,肝胆具全。它的全过程可能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多个员工、多个领导落实和把关,都涉及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问题。如果领导倡导规范并身体力行,员工往往是上行下效,把规范作为一种导向,企业将营造一个规范的氛围,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使规范养成一种习惯,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就有了耐以生存的土壤。
二、制定规范是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操作基础
工作规范落实强调有“规矩”、有“范本”,也就是有有标准、有参照物、可借鉴,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因此,制定规范成了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本保证。国家《会计基础规范》从制定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多年,经过多年的普及和达标考核,目前,企业已经逐步规范,或正走在规范的路上。但是,在涉及某些关键的企业利益或其他个别因素前,从大到投资,小到费用科目选择,已经制定的工作规范有时可能显得选择随性。如,企业对外投资形成的利润或亏损,选择成本法核算还是权益法核算,对企业的利润总额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特别是企业面临业绩考核时,个别企业可能只会选择对企业利润指标较好的核算方法,忽视会计对外投资的相关规定。再如,会议费的开支,强调有会议预算、会议通知、签到表等几个要素,实际中,缺要素、把业务招待开支列入的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制定规范时,除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各会计科目的开支范围、附件要素,尽量多用列举法,多做各种规范样本,操作起来一目了然,简单易行。
三、全员培训是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本保证
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关键点还是落实人的管理。企业的会计规范的切入点是员工,企业报帐通常是以部门为单元,一般情况是一个部门一个报帐员,企业财务部门定期把各部门领导、部门报帐员和全体财务人员组织起来,按照已经制定的规范标准、按标准制作的样本进行互动式的培训,让员工知道规范是什么?规范带来的好处是什么?该怎样规范,落实到具体问题上该怎么做?让员工有流程和样本可循,按图索骥,甚至可以做到依葫芦画瓢。上面举例中购买打印机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明了。这样一来,会计工作简单明了,不仅减少了各员工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且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也都明显减少,经得起行业内部和外部监管等各种检查,更重要的是经济活动的各要素齐全,对应的科目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便于经济活动效益分析,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提供的财务依据。
落实会计基础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加积累,不断完善和逐步提升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需要企业逐步养成规范的理念,全体财务人员不断更新会计基础知识,及时向企业员工传递会计新规范, 这样,落实会计基础规范化才会取得实效,会计的服务职能和决策保障职能才会正确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