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计数法的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计数法的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45-03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被大量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受到了冷落,甚至淡出课堂教学。毋庸置疑,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许多优越性,但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板书就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板书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它是评价教学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板书的设计和运用。

二、板书设计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应当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为原则。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板书将课文中的内容体现出来,力求做到“讲起来方便,记起来深刻,看起来自然”。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一)准确性

板书具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一定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准确无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的单词、语句,借助文字、图像、符号以及色彩,准确、科学地体现教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减轻学习负担。

(二)灵活性

板书要有周密的计划,但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上课之前,教师对板书的内容应有事先的设计,但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讲课中如果学生不能顺利接受,那板书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增减。倘若某重点问题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师可以增加板书的量,尽量采用学生熟悉的词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概括性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重点和关键,力求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切不可不分主次。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能引起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给学生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感觉。

(四)启发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板书内容的完成过程本身包含着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板书的空白处,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联想出整节课的知识,回顾当堂收到的所有信息。

(五)美观性

板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应当具有美观性。对于学生来说,整洁、美观的书写不仅能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更能训练其对美的欣赏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板书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借助板书使学生理解、掌握、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考虑板书的整体布局、搭配好色彩再加上一些简笔画等,使之图文并茂,丰富板书的内容,从而给学生以整体规范美。

三、板书设计的具体方法

板书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进行设计。英语教学板书大致有以下基本形式。

(一)纲目式板书

纲目式板书是一种最基本的板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参照课文的主要线索、事件发展顺序或内在联系概括内容整体结构,先写大提纲,然后边讲内容边书写第二、第三层次的知识点,最后再进行综合,得出结论。纲目式板书不但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9A Unit Three Teenage problems Main Task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写书信的提纲,笔者将Millie的书信作为参考,设计一个纲目式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架:

1. Introduction

2. Main bod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A lot of homework Plan my time carefull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Not enough time for hobbies Choose one hobby to do each da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Feeling bad … )

3. Conclusion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课文纲目进行自主学习,能较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这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避免在认识问题上产生片面性。

(二)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将教学内容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先列出表格的栏目,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材料阅读,并且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出栏目中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式板书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9A Unit Two Colours and moods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设计了表格式的板书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见下图)。

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独立学习、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他们通过表格板书的引导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图解式板书

图解式板书是运用符号、线条、图形,配以简要文字解释教材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图解式板书最常用的是思维导图,通过主题关键词用相关的层级图建立起记忆链接,引导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图解式板书便于学生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7A Unit3 Let’s celebrate 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对比图,从节日时间、饮食习惯、节日活动等角度去分析春节和万圣节的不同之处,较好地完成了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 & Halloween这一教学目标(见下图)。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把语篇文字转化为图表材料,体现了阅读中的思维过程,为篇章的整体理解搭好了“脚手架”,有助于准确把握篇章主题,理解篇章内容,梳理篇章结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大脑潜能,训练思维能力。

(四)设问式板书

设问式板书是以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的板书。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设计出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探究。通过阅读了解问题的答案和要求,了解全文的内容,从而找出课文中所要学习的知识。设问式板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8A Unit3 A day out 一课时,为了测试学生是否了解Linda去北京世界公园旅游的这次经历的过程,笔者设计了以下设问板书:

1. Where did Linda go?

2. Who did she go with?

3. How long was the journey?

4. Did she enjoy it at the beginning?

5. What was the best part?

6. Where can Linda’s mother see the photos of the trip?

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很好地了解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为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五)对比式板书

对比式板书是把所学内容中彼此对应的两个方面排列进行对比而形成的板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作出解答,然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回答对比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式板书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例如,教授在动词和形容词加后缀变成名词时,笔者将学生已经学过的agreement, illness, invention, celebration, happiness, invitation等单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些词的词性和后缀。通过对比式的板书,学生们很快发现这些动词和形容词加后缀变名词的规律,如动词加ion, ment,去掉e加ion或ation;形容词加ness或者去掉y加iness等。

agreement= agree + ment

illness= ill + ness

invention= invent + ion

celebration= celebrate-e + ion

happiness= happy - y + ness

invitation= invite - e + ation

学生从对比式板书中清楚地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六)归纳式板书

归纳式板书是根据已知的某些知识点总结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板书。教师对所讲内容进行逐一分析或让学生进行归纳讨论,总结出所学知识的要点,从而在学生的脑中构建出整体知识网络系统。归纳式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解bore,interest ,amaze,frighten等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时,它们都是及物动词,大都含有“使……”的意思;而它们的现在分词形式应该是“令人无聊的”“令人感兴趣的”“令人惊奇的”“令人害怕的”,过去分词形式则是“感到无聊的”“感到有兴趣的”“感到惊奇的” 和“感到害怕的”。所以,凡表示“令人……的”都是-ing形式,即sth.be -ing;凡是表示“感到……”都用-ed形式,即sb.be-ed;因此板书这些类似用法的词,让学生进行归纳、记忆。

boring 使人无聊的 ――bored 感到无聊的

interesting使人感兴趣的――interested感兴趣的

amazing 令人惊奇的 ――amazed 感到惊奇的

frighten 令人害怕的 ――frightened 感到害怕的

exciting令人激动的 ――excited感到激动的

delighting令人高兴的 ――delighted感到高兴的

encouraging令人鼓舞的――encouraged感到鼓舞的

pleasing令人愉快的――pleased感到愉快的

worrying令人担心的――worried感到担心的

学生通过板书中的归纳,不仅学会了本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进一步理解了学习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促使对知识的总体认识,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板书形式外,英语教学的板书还有很多,比如注解式板书、简笔画式板书、线索式板书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用。另外,一节课的板书设计,要不拘泥一格一式,如果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其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融入了教师的智慧和思想。优质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他们记忆和思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科学地设计板书,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板书的设计,并把它当作艺术来设计,那么板书一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教师教学的“好助手”。

参考文献:

[1]刘春彗.板书技能 演示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吕良环.英语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显国.板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篇2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从统计数据质量的角度看,统计数据质量是指统计数据的一组特性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统计数据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真实性是指统计数据来源于真实统计资料,能够反映统计对象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于提高。从当前数据质量的总体状况看,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是基本可靠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局部地方的一些基层统计数据确实存在不实的问题。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的统计数据的现象,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都有发生。

2.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还有待于增强。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急剧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层出不穷,统计工作在及时跟踪监测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及时提供反映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的统计数据方面还有些滞后。一些地方、部门、单位拒报、屡次迟报统计数据的行为仍有发生。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

1.一是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将其作为本级政府、本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进行规划、布置、落实,抓紧抓好。统计工作实施者要抓好上级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任务的落实,确保统计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尤其是要抓好重大国情国力普查项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二是强化统计保障。一方面坚持依法行政,保障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确保统计工作不受干扰。另一方面做好经费保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统计经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统计业务经费困难的问题,保障正常工作需要,改善统计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强化科研技术支撑。加大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实现统计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四是加强统计规范化建设。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科学地建立各种制度,使各级统计人员责任明确、任务明确,依法科学地开展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基础规范化水平,保证各项统计工作有序地进行和各项统计数据信息来源的可靠。五是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大力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引进人才、培训提高和考核激励等方法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统计人员树立优良的统计职业道德,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开展各项统计工作。

2.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统计工作要提高数据质量,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做到全流程质量控制。把数据质量控制融入到统计工作的每个节点上,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人人抓质量、时时求质量、处处保质量。二是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做到全方位质量评估。如不断强化统计数据质量“三审制”、完善相关部门数据质量“联审制”等,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事前、事中的检查和评估。三是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统计制度的规定,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哪里出现了数据质量问题,就追究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责任,做到一追到底、决不姑息。四是把好统计数据审核关。凡是对外提供的统计资料,要明确填报人、审核人和签署人的责任,调动审核人和签署人的工作积极性,共同把好数据出口关,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统计管理体制。现阶段,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也对统计数据产生了影响。对各级干部的考核、任免过分注重GDP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持、社会发展及民生幸福等,导致一些地方唯GDP至上、唯统计数据至上,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互相攀比,使的统计数据失真、失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做到因地制宜,兼顾当前和长远,规模、质量和效益并举,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等,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各级干部的注意力从统计数据转移到经济社会建设上去。

4.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在统计调查方法上,应实行以抽样调查为主、全面普查为辅,以超级汇总为主、层层汇总为辅的方法获取统计数据资料,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益和数据质量。在统计制度设计上,应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现行的各项统计报表及相关的统计指标进行梳理,清理出过时的、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统计报表及统计指标,设立一些新的报表制度、统计指标等,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

5.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统工作。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适应科学统计要求的统计法律制度。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统计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统计。二是加大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地方党政领导、个体私营业主以及社会大众对统计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做到统计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加大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不断强化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四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建高,曹德著.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青海统计,2012(09).

[2]任玉凤著.浅谈统计数据质量及其提高途径[J].统计与管理,2010(01).

篇3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篇4

如今各行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院自然也逐渐信息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医疗统计数据提出了日益增高的要求,对数据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数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医疗统计数据不仅要数量,还要兼顾质量。

但是调查研究表明,可提供客观、全面、有效且真实的相关信息的医疗统计数据却远未达到要求,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统计基础数据质量的控制还很不理想,各种医院评审方法对数据质量的监督也不尽人意。

在实际医疗管理工作中,医疗统计数据的来源形成一个盲点。在分析医疗数据中,一些新的数据指标也经常会随时出现,实际统计工作中却并没有将这些信息反映出来。此外,计算机编程人员不熟悉医院在数据采集、分析、反馈等方面的流程,导致收集到的数据不能及时提供医院所反映的真实信息,造成医院医疗统计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偏低,同级医院数据根本无法进行比较。

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先要明确数据的分类及特点。

医院统计工作的分类主要有:门诊数据统计、住院数据统计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关于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国际上尚没有统一定义,但从使用的需求出发,医疗数据质量需具有五个特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简洁性和适用性。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明确其分类和特性还不够,还要设法提高。可采用的措施如:

第一,建立标准,统一指标,构建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

医疗卫生行业统计数据不仅与统计人员有关,还与提供原始资料的医护人员等有关,所以,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有关技术标准,统一指标口径。

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综合统计分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结合医院经验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其管理水平,构建一套科学且完善的统计分析体系,使其分析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加强重视,完善各项制度

医院领导重视是搞好统计分析的关键。统计分析不仅仅是统计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医院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许多资料要由相关部门提供。所以,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和支持统计分析工作,重视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为做好统计分析提供组织保证。

在提取和管理统计数据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来进行工作。通过构建合理且科学的法律法规,使医疗统计数据不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确保其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

健全的监控评估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完善对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制度,加大统计监督力度是提高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三,选择科学的原始数据统计方法

对一个具体的样本原始资料,首先应判断其是否存在偏误,然后设法消除这种偏误的影响,进而得到一个较好的估计。例如可以使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的q检验法(或HSD检验法)和交叉样本技术来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将所得到的样本原始资料进行分组,然后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观察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出资料是否有计量差错或回答有偏误。

第四,写好数据分析报告

医院卫生统计人员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类统计报表,还要对数据做出分析。统计分析是建立在丰富资料基础上的深加工。统计分析报告要求原始数据准确,并根据数据分析医疗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通过科学的分析,为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与依据。

统计分析报告首先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统计工作人员要以原始基础数据为基础,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准确、及时地提供多种形式的统计分析。

第五,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人的因素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在采集、处理、存储以及分析医疗信息的时候,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各级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统计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还要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统计人员必须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且对医学、统计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疾病的分类、医学管理以及信息网络技术有所了解和认识。此外,要掌握一定的医护、管理、经济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成为普遍复合型人才。

在医疗统计中,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决定了统计的有效性。从使用角度出发,医疗统计数据应该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简洁性及适时性五个特性。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需要对其加强重视,从各项制度上进行完善。其次要选择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写好统计报告。还要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其素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海波.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全面提高统计数据的正确性.中国病案,2005.04

篇5

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为统计目的服务,围绕统计分析而进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原则上要求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抓住最基本的、最能表现其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结果是将零散、杂乱、只能反映个体情况、无法直接利用的资料变成系统而有条理的、能够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可直接利用的资料,为统计分析作准备。统计工作人员应有全局观念,正义意识,站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场,认真做好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工作。经过科学的整理分析所生成的统计数据能确保其质量,增强公众的可信度。

可喜的是,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在2010年12月23日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提出:“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是今后一个时期统计工作的主线。”“三个提高”中基础是提高统计能力,核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关键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近年来统计局狠抓“四大工程”建设,概括表示就是“四个统一”,即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统一的一套表调查制度、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统一的联网直报系统。建设“四大工程”,是统计理念的重大革新,是统计调查流程的系统再造,是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推进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环节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意义。统计局“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目的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2更新统计人员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1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作为称职的统计人员,其业务素质要具备以下几点:①要精通统计基本理论和各种统计专门方法。这样才能更好胜任统计工作。②要熟悉和掌握统计法及其他各种相关法规。只有这样,统计人员才能利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大胆地展开统计工作。③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相应的业务能力。合格的统计人员要求不仅要精通统计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经济、计算机等多个方面有关知识,还要具备与所从事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包括设计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开展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出统计咨询意见、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的能力等,才可能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进行良好的统计监督。业务素质要具备以上条件,统计人员必须勇于进取,虚心学习,以使自己的统计业务扎实过硬,与时俱进,做一个统计“能人”。

2.2统计人员应严格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统计人员要自觉履行这些行业规范,做一个统计“好人”。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如何往往首先取决于该数据提供者是否为“能人”和“好人”。统计“能人”和“好人”让公众信得过,他们所从事的统计工作也会让公众信得过,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当然也有公信力。

3普及统计科学知识,增强统计观念

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大统计教育力度,形成全国上下学习统计热潮,普及提升我国统计水平;各类媒介大力宣传统计的作用,形成普及统计的良好氛围。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向全社会推广统计科学知识。如我国统计系统开展的“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从2010年起每年的9月20日为“中国统计开放日”,统计系统通过向社会公众普及统计科学知识、走访和慰问统计调查对象、宣传统计文化和统计先进人物及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推动统计工作的公开与透明。通过不同形式的推广普及统计科学知识,社会公众增强了统计观念,加上统计部门给以耐心解释,就能正确解析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就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4强化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统一统计标准

篇6

随着“三分教育”在我们开县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以及“课改兴校”口号的提出,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要求,鼓励并提倡教师作为研究者,开展校本教研。我校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的活动主题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上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这节课时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复习科学计数法;第二个环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的学生数、自己的身高、体重等,以此引入新课;第三个环节:介绍近似数的精确度并完成教材第32页的引例;第四个环节:介绍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补充出示了五道练习题且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讲解;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含补充作业)。听完课后,我有许多疑惑,于是调查了该班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效果欠佳。事后我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解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二是目标样题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三是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不强。所以导致这节课重点不够突出、难点尚未突破。反思我们的教学,提出自己浅显的见解,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用定量描述的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指导教学,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里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大部分学生达到目标;才能有效避免重复提问同一优秀生的现象。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85%以上的学生理解并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以及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示形式;②70%以上的学生掌握带有计数单位和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③95%以上的学生会将一个较大的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示形式,即精确到哪一位、保留几个有效数字,要突出落实这一重点必须精挑细选目标样题;难点是带有计数单位和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以及怎样将一个较大的数据按要求取近似值,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交流使难点得以突破。

三、精选目标样题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认为例题不在多而在精。除了教科书第32页的例6之外,我认为只需再选择一道目标样题就足够了。

例: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4.8÷2.3(保留一位小数) 1.55÷3.9(保留两位小数) 14.6÷3.4(保留整数)

这道目标样题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且既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示形式”,又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带有计数单位和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这道目标样题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典型性,从而使课时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四、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近似数,不仅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还会确定一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所以我认为老师可以借助从课堂引入学生所列举的数据和教材中的例6,介绍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即一个近似数,从左起第一个非0的数开始,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就是该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然后出示例题中的(1),这基本上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待学生完成后老师适当地加以小结,这些近似数是小数或整数,其精确度的确定,应从精确到哪一位和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入手,在确定有效数字时,0不能多算也不能少算。以从左至右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为界,左边的0不算,右边的0都要算。接着出示例题中的(2),老师讲解带有计数单位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确定方法,即这些近似数都带有计数单位,其有效数字的确定与计数单位无关,在确定精确到哪一位时,若计数单位前面是整数,它就精确到计数单位;若计数单位前面是小数,则整数部分的个位与计数单位相同,再根据近似数的位数,从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数起,数到哪个数位,就精确到哪一位。采用(2)中的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这些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近似数,其有效数字的确定只与乘号前边的部分有关,在确定精确到哪一位时,就只需要把10的几次方当计数单位来理解就可以了。接下来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老师再适当地出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加以练习。最后教师再出示几个较大的数,先让学生试着将这些大数按要求(精确到哪一位或保留几个有效数字)取近似值,此时教师得注意一点,如将1789这一个数精确到十位,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答案是1789≈1790,认为近似数1790精确到个位,有四个有效数字或近似数1790精确到十位,有四个有效数字等错误答案。这时老师就得引导学生回归到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中去,讲明后边的0是补位的,不表示它的精确度,因此不能算作它的有效数字。同时为了更好地减少这种错误的出现,还可以将例题中(3)的方法倒过来运用,把一个较大的数据按要求(精确到哪一位或保留几个有效数字)取近似值可以先将它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再按要求对乘号前面的部分取近似值。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介绍简便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商的循环小数的出现原因。

篇7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63-02

环境统计是一门新兴的统计学科,它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深化发展。环境统计以全面的综合统计数字资料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状况,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环境统计工作成败的关键。环境统计数据能够动态体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国家制定环境决策和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探索中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是从数量角度研究环境现象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一、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飞越进步,生产力迅猛发展。伴随着工业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显,加强环境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环境统计作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各级环保部门科学决策和量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它是我们了解全市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环境保护和计划、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最为基础依据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两项基本要求尤显重要。其中,数据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环境发展趋势,客观地剖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因此,环境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环境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环境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不实的数据比没有数据危害更大。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环境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这种过错包括企业方面提供的基础数据不实和环境统计人员在统计过程中各种原因的过错。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如,数据调查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的不负责任把数据进行机械拼凑,统计人员在计算及审核环节为了填报方便把两台锅炉的数据简单叠加,不考虑其烟囱距离、有效高度等因素,不进行加权处理。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环境统计数据和所要求的统计内容存在差距,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甚至面目全非。如,按照以往的一些环境统计制度指标设置,环境统计人员对工艺过程了解不够,使原煤和燃料煤之间,工艺过程和燃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之间的数据混淆不清。

(四)数据的逻辑关系错误

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如填报报表中出现有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和运行费用而无相应的污染物去除情况或相反现象;存在有燃料煤等能源的消耗,但无燃烧废气及相应废气污染物产生量的现象;存在有烟(粉)尘去除情况却无粉煤灰产生量的现象等各种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如某电厂第一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亿度为单位,第二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万度为单位;印染行业中印染布单位是万米还是吨,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不统一性,因此由于单位识别不清,有时造成计算口径不一,都会造成该项指标的突变。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填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数据分析难以为继,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企业填报的水量、能源量和产品量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缺一将会导致统计数据不完整;有时逻辑关系的错误也会造成该有的数据没有填报进去,直接或间接造成其他指标的错误,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录入、汇总和辅助计算工作,并没有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保护部门所作的环境统计工作主要局限于软件设计平台、时效性的报表制度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还未能充分利用开阔的网络平台和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制度性分析,固有的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和简单的数据分析,未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未能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影响数据质量的制度化建设。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可见,环境统计工作的每个阶段,甚至于每个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数据质量,但综上所述,影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主要来源于基础数据的采集、科学核算和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阶段,因此,数据来源、核算过程和整理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影响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环境统计工作者业务素质

环境统计人员不仅应掌握深厚环境监测和评价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统计法律及基本知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应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及更新。因此,为切实提高环境统计工作者业务素质,应加强对环境统计人员专业培训,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对每一层次的环境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环境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环境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二)加强对环境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环保指标考核对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部分环境统计指标成为地方考核政绩的支撑依据,因此,安全、高效应用环境统计数据应值得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环境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培训,要求每一个环境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及时地反映情况。

(三)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保护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环境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环境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处理,确保获取的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及时。在立法上,要健全罚款制度,并付诸执法落实,以威慑环境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环境统计诚信体系。

篇8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摘要】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其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方法制度与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等都是影响基层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法制工作等都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篇9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76-02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既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数据评估制度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扩大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调查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3.朱家平.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楚雄市统计信息网.

篇10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类似于市场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统计在采集、记录、和分析的各个环节都要力求做到精确科学,只有这样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上才可以客观、真实地反应出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所以,可以这样说统计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是统计工作的命脉。

(一) 统计工作质量的社会重要性

统计工作触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制定大的发展规划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统计工作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它统计质量的水平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经营而言,切实加强自身统计功能,定期统计各方面数据,对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作深入调查,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大胆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设想,能为企业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各项管理运行就将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站在国家的高度上来看待统计质量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计划、经济规划、乃至于长期的国策也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社会统计调研的基础上。

准确统计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根本保障,从统计的功能上看,应做到数据准确性和统计科学性的有效整合。只有减少统计数据质量的人为和自然的误差,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当领导决策机构的内部参考依据真实科学,这样所制定的决策才可以合理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也就要求统计数据的真实。反之,当统计数据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时,那么可想而知,制定的发展规划也必将会是严重脱离现实。

(二)统计对象广泛性的意义

统计对象上也要力求普遍性和广泛性,统计方法制度还应进一步精简统计要素,更多关注民生问题。对于有些过时的计划经济指标或统计部门确实无法准确掌握的经济指标,建议不再列入统计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迅速地信息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市场经济波动。在提高统计效率方面,提升数据质量是重要的措施。另外,统计也不必过分关注那些要考核的经济指标,而更应多关注一些和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统计工作可以更能为老百姓服务。

二、统计工作全过程中数据质量

现代管理经营离不开统计的相关数据,起数据质量的保证是统计工作全过程的科学化进行和运作效率化。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自主能力加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所以,这也要求在统计的全过程中要环环相扣,不能出现脱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 数据高质量的意义

数据本身就是自然真实的社会角度层面的反映,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的高质量就对企业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数据中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所以,高质量的数据在反映客观现实和生活动向的方面就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在统计数据质量上的要求也是力求精确。高质量的数据的重要意义在此处就表现地淋漓尽致。数据是组织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企业的数据质量与业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公司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有了普遍深入的数据质量,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信任满足所有需求的所有数据。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明确了统计数据质量是影响企业运作的重要因素,就可以有适当地做一些改进举措来达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在统计人员角度从统计人员入手,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统计标准化角度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统计部门角度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要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三、结语

篇11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技术手段较落后;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

2.贯彻执行统计制度不到位,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层层上报过程中,重服报表,有技术性的,也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统计报表数量有重复报表,也有漏报的结果。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上面对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报送的报表越来越多,工作量随之也越大,从全省来讲统计报月报由原来由4张表,已增到位20张表,并每天上报售日报,由于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有时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例如,我公司几个来多次举办统计人员学习班,1在北京举办统计微机管理学学习班。2在丹东举办购销纯统计系统运行学习班。3在省公司举办全省统计制度学习班。四在兴城举办微机运行研讨班。五在省公司举办全省ERP系统录入学习班等,对全系统统计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特别是对基层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要基层人员素质,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最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篇12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摘要】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其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方法制度与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等都是影响基层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法制工作等都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