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27 15:11: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

篇1

轶事记录是指具有针对性地对于事物进行叙述,不同于日记描述,轶事记录法较为具体,且只记录观察者感兴趣的、与研究目的有直接联系的事件。叙事记录要注意注明观察日期、环境、内容、结论和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和评价。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直接记录幼儿的原句,以免事后曲解。因为记录时间较为紧迫,结束记录之后要及时整理资料。

对观察制定计划。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关注,较为合理方式是对孩子们轮流进行观察记录,制定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领域。如果有较为值得记录的偶然事件发生,记录下来也是比较好的。轶事记录可以使幼儿家长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和成长,并且对轶事记录观察表按时间进行纵向整理,可以清晰地分析幼儿的发展质量,同时,轶事记录表可以作为发展检核表中幼儿发展水平的部分根据,轶事记录法比较适合于记录儿童的语言、情绪发展。

二、发展检核表法――快速记录

发展检核表是在观察之前事先对要观察的事物确定完毕后,观察过程中只需观察行为是否出现的一种方法。这种观察表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录下来,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操作。这种观察的目的多在于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变化和速度进行统计和分析。

发展检核表的方式多用于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试,对于每个年龄段来说,应掌握的技能都是不同的,要制定符合幼儿年龄段的科学的检核表。发展检核表并不是要用来鼓励孩子竞争或者比较,而应该根据发展检核表对幼儿自身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适合于个别幼儿的教育,使其能够健康地成长。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多次测量,不要妄下结论,对于发展较慢的幼儿要以鼓励为主。只要有科学的评价维度,发展检核表法适合于记录幼儿的各种发展水平。

三、访谈孩子的亲人――借亲人之眼

亲人访谈法是一种极具有价值的方法,这种“观察”虽然非教师亲身去参与,但很多时候,一些教师看不见的幼儿行为父母最为清楚明晰。访谈对象应该是孩子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这些与孩子非常亲近的人,访谈时应创设轻松自由的环境,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表明来访的意图和意义,对幼儿的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解,应保持倾听的姿态,让家长自由分享。

这种借人之眼的观察有利于观察到孩子平时在幼儿园看不见的一面,在与家长的沟通之中,能够了解该幼儿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幼儿的看法,他们眼中孩子的优缺点,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经历,这些都可以是教师更好的去理解幼儿,以及幼儿一些行为和各方面发展特征,要注意的是,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善于表扬孩子优秀的地方,诚挚地以关心孩子的语气与家长聊聊孩子发展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这种方式适合于剖析幼儿在幼儿园情绪表达、艺术表达、社交能力等发展超于正常水平或者较为迟缓的背后深层次原因。

四、作品分析法――剖析孩子的内心深处

作品分析主要指的是幼儿的美术作品。维克多・罗恩菲德(Victor Lowenfeld) 将儿童绘画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①涂鸦阶段(2~4 岁), 由动作缺乏控制到基本协调, 对事物命名, 表现出从运动感到想像思考的变化; ②样式化前阶段(4~7岁),发现表现和所表现事物间的关系:③样式化阶段(7~9 岁), 经由重复而发现的概念变得重要;④写实萌芽阶段(9~11 岁), 能意识到自我, 脱离几何线条;⑤推理的阶段(11~13 岁),出现视觉型和非视觉型绘画的分化倾向; ⑥青春危机期(13~ 17岁),对环境批评式的自觉。在学前阶段,主要观察对应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是否分别达到涂鸦阶段和样式化前阶段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在给幼儿机会自由创作的同时,充分引导幼儿扩展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是美术思维与技能的体现。

幼儿作品的寓意和色彩表达着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仔细观察幼儿的画作,会发现所谓不同的“风格”,幼儿一般喜欢用红色、粉色等暖色调来表达喜悦,有时还会使用混合色调来表达这种心情,心情较为平静或者不开心的幼儿易用冷色调。男生使用冷色调的频率高于女生。当然要着重分析的对象是除去概念色(如天蓝、草绿)之外的图像。比如说,有孩子的画作中经常性地出现大片大片的暗色,灰色,黑色,墨绿、紫色等颜色搭配,要具有敏感性,对幼儿的心理及家庭进行调查了解,或试图与幼儿交谈问其原因。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绘本的色彩印象会影响幼儿的作品色彩,如绘本苏菲生气了,幼儿可能学会用红色表达愤怒的心情,用绿色代表心情的平息。这种表达的益处在于可以为幼儿的不良情绪探索发泄口,增强幼儿情绪的自我控制和化解能力。

篇2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以下方法: ( 1) 将体操运动纳入学前教育的范畴之中,从生命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体操活动新人的形成这一基本逻辑关系出发。对体操活动的基本性质应该是以运动的传承为平台,使新一代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 2) 基于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构建学前教育儿童体操运动内容。

3 学前教育设置体操运动内容的重要性

3. 1 幼儿体操对学前儿童体质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其正常发育,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培养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体操动作具有丰富的娱乐元素,儿童天性好动,体操运动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参加锻炼,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青少年独享的体育运动。

3. 2 体操运动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

体操运动和许许多多运动项目一样,不但具有锻炼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作用的体现,无需过多的言语说教,一切都在动态中实现自我体念、自我感悟、自我要求、自我改变。同时体操运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神经支配肌肉项目,对神经的刺激非常强烈,要求非常高,因此,对大脑的锻炼非常有益,有利于让参与锻炼的儿童变得更加聪明。另外,幼儿体操特别注重对儿童思想、感情和品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集体操练习和表演,能培养学前儿童的毅力和信心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单个动作的多次重复练习,还可以培养吃苦的精神。

研究表明: 体操运动对幼儿感觉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范连友、李梅等通过实验证明: 基本体操对幼儿的心率、肺活量等方面增强显著。王佳丽等( 2010) 以134 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 年的幼儿体操实验研究,研究表明: 幼儿体操训练有利于提高儿童闭眼平衡能力,提高儿童的下肢力量、动作反应速度和柔韧性。同时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感知觉能力。褚跃德、韩旭等研究发现基本体操训练对幼儿的动作反应速度,平衡能力以及知觉、思维、注意等多项心理品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3. 3 体操运动促进学前儿童的美育教育

体操运动是身体之操练。体操运动是一项魅力无穷的运动,它是人类在生存发展中,由生产劳动发展而来的一种动态的时空艺术,其艺术性是通过运动员的肢体表演来实现,因而可以这样说:体操是一种肢体语言。体操运动项目多,内容丰富,是人体各部分肢体均等参与并协调配合的运动,因而她是一种最为全面的、均衡的、优质的基础体育运动。

体操运动的练习,对学前儿童的美育教育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基本体操动作丰富多彩,优美新颖,而且多数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不仅在体型、体态方面能培养良好的气质,还能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4 学前儿童体操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幼儿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它不仅是个体社会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各方面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体操运动对学前儿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性价值及隐性价值两个维度。对儿童个体的显性价值方面包括发展认知、培养道德、陶冶情操、保育身体等范畴。儿童个体通过各种体操动作及体操活动,创设丰富的物质和人际环境,促进儿童想象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个体的隐性价值方面表现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主体化、个性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可见,儿童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绝非天然,学前教育在其转变过程中承担最重要的使命。儿童的主体化是指儿童在基本实现社会转变的同时,完成由学习与生活的被动客体到能动主体的转变。这一方面体现在催生儿童学习与生活主体的形成。能动、自主、独特与创造作为儿童学习与生活主体的基本构成是儿童个体的主体化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体现在发展儿童学习与生活主体的个性结构。儿童的主体化不仅凭借其学习与生活主体性的形成,而且还依赖于作为主体化内在心理机制的主体个性结构的建立。儿童的个性化指儿童在个性发展期形成较稳定而层次丰富的心理结构过程。一般说来,儿童在3 - 6 岁经历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对其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儿童个体的个性化,有物质环境的熏陶,也有潜在精神环境的影响; 有日常生活活动的养成,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渗透; 有游戏活动的促进,还有家庭的引导。

综上所述,体操锻炼是培养儿童的一条可选择的路径。学前儿童参加体操锻炼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减少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减轻家长管理教育孩子的负担。

4 学前教育设置体操运动活动的构建

4. 1 确定学前儿童体操运动活动内容的依据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学前儿童体操运动内容的根本依据。只有充分认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切实制定好学前儿童体操运动的内容。

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源泉。17 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 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是身体和心智不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奢望了; 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或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衰体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径也是无法取得进展。

因此学前儿童体操运动内容的选择第一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具体就是科学认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儿童多参与游戏,多在活动中锻炼身体,使稚嫩的心灵获得快乐的教育理念,即快乐体操。具体就是要求儿童体操教学内容要娱乐,方法手段要多样,教学过程要欢愉,教学结果要满意。

4. 2 学前教育体操运动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以及健康教育目的来选择适当的内容。在学前儿童中,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

( 1) 生存技能体操

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体要求的生存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化的发展,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及组织还未发育完全,从而各个生理系统的功能还不成熟,生命健康存在的物质基础还远未形成,可塑性极大,

学前儿童体操教学自觉自为地促进儿童身体发展。蒙台梭利将体操及一般肌肉训练作为有助于生理运动( 如呼吸、走路、说话等) 的正常发展及保护儿童发育的一系列训练方式。如果孩子体现出发育迟缓或其他异常时,就鼓励他们做有助于完成最基本的生活动作( 如穿衣、脱衣、扣衣服、拿物品等) 的有关活动。因此,学前儿童体操教学通过合乎生活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的制订来保障儿童身体的健康,力求最准确地把握学前期生长发育的规律,并实施前瞻性的教育。例如,根据学前儿童动作的正侧发展律进行适合学前儿童不同肌肉群发育的训练。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而言,动作具有保障生存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价值。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础,个体心理既不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他从动作构建的角度对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明确了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个体心理的丰富来源和必备工作。体操的基本动作是人体最基本活动能力的体现。幼儿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自然成长和教育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日常学习和锻炼中,不断地纠正幼儿的错误动作,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姿态和动作技能,在学习动作的同时也发展了身体素质。两者相结合,就可以提高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

( 2) 形体塑造体操

身体美是健康的自然美的具体体现。美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来诱发人们的爱憎好恶的情感的,没有具体的形象就不会使人感到美。学前儿童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原本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知识等多种复杂的因素不停的干扰学前儿童生长,使得现实中学前儿童的身体不仅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出现了多种身体组织或器官在形态与功能方面的畸形例如视力低下,身高不达标、体重或轻或重等,学前儿童的美也未自由地表现。学前儿童形体塑造体操正是一种将帮助儿童感受身体的美与促进儿童身体的美为首要任务的教育。它将根据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前儿童体操在为儿童创造美的身体。在幼儿发育期中,通过幼儿基本体操的学习和锻炼,特别是保持体型和身体姿势动作的持久练习,不仅可以使他们举止大方,柔中有刚,刚健有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能给人以形态健美,仪表端正,气质高雅的印象。

学前儿童体操有针对地引导儿童领会及体验人类生命运动的特有方式,加强儿童大胆的审美想象力,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丰富的审美情感以及透彻的审美理解力,从而为儿童创造美的外在、美的心理。

体格生长偏离是学前儿童生理的异常发育,主要包括低体重、消廋、肥胖和身材矮小。通过形体塑造体操能矫正身体发展上的畸形,如X形或O形腿,鸡胸,脊柱侧弯,肥胖等,这些体态都可以通过体操锻炼得到矫正和改善。

( 3) 心智开发体操

心智开发体操,又可以认为是游戏操。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基本能力创编的具有游戏性的体操。通过练习在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锻炼幼儿身体的基础上,同时对培养幼儿的表现力、节奏感、增强纪律性及培养团队精神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及意义。

4. 3 学前教育体操运动内容体系构建

构建学前教育体操运动内容体系旨在探索学前教育儿童体操科学化,其主要内容:

一是学前教育阶段体操运动教育的目标体系。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根据学前教育指南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体操运动基本技能主要为: 滚翻、转体、舞蹈、体操游戏等基本方面,综合能力主要为基本活动能力、个性心理能力、基本的思维思考能力等,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儿童能达到指南的要求。

二是体操运动内容的运作体系。学前教育阶段设置体操运动主要是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进行。学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体操教学方法及帮助与保护手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幼儿园体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体操教学训练的特殊技能。

三是学前教育体操运动内容的评价体系。为了引导学前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体操运动练习,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评定办法。通过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等多种途径对学前儿童的体操能力进行评价,还可以使幼儿园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练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4. 4 构建学前教育体操体系的主要途径

篇3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的兴趣以及未来歌曲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较差的问题,学前儿童没有实际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创新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能够带给学前儿童更多的音乐学习情感体验,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文章将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分析歌曲创编的具体方式,希望能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前儿童特点

 

学前儿童主要具有性格活泼好动,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以及喜爱模仿等方面的特点。

 

(一)性格活泼好动

 

学前儿童性格比较活泼、好动,比较喜欢游戏等活动,游戏类活动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的参与兴趣。所以在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幼儿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创编一些跳动性较强的音符,使学前儿童能够伴着音乐开展游戏活动,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1]。

 

(二)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

 

学前儿童思维具有一定的直接行动性特点,按照动作和视觉进行思考,他们通常在做之前没有特殊的想法,而在做之后会结合自身的活动进行总结,学前儿童活动参与中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2]。

 

(三)喜爱模仿

 

学前儿童比较喜欢模仿,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模仿各类卡通形象的动作等等。在音乐创编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卡通形象或者动物形象,比如小羊的声音是“咩”,小狗的声音是“汪”,小猫的声音是“喵”等等,将更多动物的声音融入到音乐创编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跟着声音进行模仿,增添学前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元素。

 

二、学前儿童歌曲创新策略

 

学前儿童歌曲的创编,可以通过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等方式深入实施。

 

(一)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面向全体学前儿童,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使每一位学前儿童都能够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价值。学前儿童性格活泼好动,如果在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仅仅选取一些单调的歌曲,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前儿童歌曲的学习质量也会相对较差。传统的学前儿童歌曲主要包含《鲜花开》、《虫儿飞》等歌曲,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前儿童的相关生活经验不足,也会存在音乐学习欲望较低的问题[3]。

 

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能力,通常是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生活,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使学前儿童能感受到音乐学习与自由表达的乐趣。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儿童的实际认知特点进行灵活创编,可以创编更多具有欢快节奏的歌曲,这种能够有效展现出学前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将更多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于学前儿童歌曲创编过程中。比如可以将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小花、校园中的小朋友以及父母的爱的等等融入到歌曲创编过程中,使音乐能够成为学前儿童成长的好伙伴,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能够在不拘一格的音乐中,自由的表达,与其他同学一起载歌载舞,边唱边跳,在音乐学习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优美的歌声陪伴幼儿快乐童年。

 

例如在学前儿童歌曲《下雨歌》中,便与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歌曲中源自于生活的雷鸣声、雨声,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淅沥淅沥、哗啦哗啦”等歌词内容模仿下雨的声音,整个音乐内容围绕着“淅沥淅沥,哗啦哗啦,雨下来了,我的妈妈来了来了拿着一把伞”重复性展开,简短的音乐歌词内容更便于学前儿童的记忆。学前儿童通常比较喜欢下雨天,而这首歌曲中主要是模仿暴雨经过的声音,在有效激发学前儿童歌曲学习兴趣的同时,歌词朗朗上口,有助于成为学前儿童日常所喜爱的歌曲之一。与此同时,通过这首歌曲还能够指导学前儿童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能站在树下等等,全面提升学前音乐教育的质量,彰显学前音乐创编的丰富意义。

 

(二)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动、想象力丰富、思维形象具体等心理特点,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选材的内容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易懂,真正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营造快乐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基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创编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内容。

 

比如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拟人的手法,使儿童能够理解并接受音乐的内容,通过树叶莎莎的声音仿佛在与小朋友打招呼等等拟人化的方式,使学前音乐创编更加富含趣味性特点。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营造音乐情境,模拟动物或者植物,这种方式更易于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前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音乐学习体验。

 

同时,音乐的创编需要保持短小、活泼的特点,篇幅较长可能会使得学前儿童由于感觉太难而放弃学习,不利于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的深入开展。学前儿童音乐创编需要采用流畅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前儿童的活泼天性。学前儿童歌曲主题旋律中的音调需要明亮,主题更加鲜明,旋律欢快,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歌词内容、题材、演唱形式等等均需要密切联系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引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欲望。

 

(三)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想象呈现出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正在发展的特点。丰富音乐活动是发展学前儿童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水平又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变得尤为重要。当前学前音乐创编主要可以采用Cakewalk 9.0(Sonar)作曲软件等进行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展现音乐旋律,可以采用重复法、变奏法、对比法、再现法等多种方式创编良好的音乐旋律,注重音乐主题的设计,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基于学前儿童的实际性格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进行音乐主题创编,展现出学前儿童的童心,避免音乐创编内容过于成人化、专业化,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也会使得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失去价值。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歌曲的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丰富且富含张力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并且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展现儿童对音乐的理解。

 

比如学前儿童音乐创编中,可以融入“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融入一些有趣的小寓言故事等等,加之活泼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联想浮篇,将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德育教育等相互结合,基于此,教师还可以重点指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前儿童学会文明谦让,真正发挥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学前音乐歌曲创编活动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平台,使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并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与智能的发展,促进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结束语

 

篇4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的兴趣以及未来歌曲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较差的问题,学前儿童没有实际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创新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能够带给学前儿童更多的音乐学习情感体验,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文章将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分析歌曲创编的具体方式,希望能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前儿童特点

 

学前儿童主要具有性格活泼好动,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以及喜爱模仿等方面的特点。

 

(一)性格活泼好动

 

学前儿童性格比较活泼、好动,比较喜欢游戏等活动,游戏类活动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的参与兴趣。所以在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幼儿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创编一些跳动性较强的音符,使学前儿童能够伴着音乐开展游戏活动,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1]。

 

(二)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

 

学前儿童思维具有一定的直接行动性特点,按照动作和视觉进行思考,他们通常在做之前没有特殊的想法,而在做之后会结合自身的活动进行总结,学前儿童活动参与中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2]。

 

(三)喜爱模仿

 

学前儿童比较喜欢模仿,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模仿各类卡通形象的动作等等。在音乐创编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卡通形象或者动物形象,比如小羊的声音是“咩”,小狗的声音是“汪”,小猫的声音是“喵”等等,将更多动物的声音融入到音乐创编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跟着声音进行模仿,增添学前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元素。

 

二、学前儿童歌曲创新策略

 

学前儿童歌曲的创编,可以通过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等方式深入实施。

 

(一)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面向全体学前儿童,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使每一位学前儿童都能够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价值。学前儿童性格活泼好动,如果在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仅仅选取一些单调的歌曲,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前儿童歌曲的学习质量也会相对较差。传统的学前儿童歌曲主要包含《鲜花开》、《虫儿飞》等歌曲,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前儿童的相关生活经验不足,也会存在音乐学习欲望较低的问题[3]。

 

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能力,通常是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生活,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使学前儿童能感受到音乐学习与自由表达的乐趣。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儿童的实际认知特点进行灵活创编,可以创编更多具有欢快节奏的歌曲,这种能够有效展现出学前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将更多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于学前儿童歌曲创编过程中。比如可以将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小花、校园中的小朋友以及父母的爱的等等融入到歌曲创编过程中,使音乐能够成为学前儿童成长的好伙伴,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能够在不拘一格的音乐中,自由的表达,与其他同学一起载歌载舞,边唱边跳,在音乐学习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优美的歌声陪伴幼儿快乐童年。

 

例如在学前儿童歌曲《下雨歌》中,便与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歌曲中源自于生活的雷鸣声、雨声,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淅沥淅沥、哗啦哗啦”等歌词内容模仿下雨的声音,整个音乐内容围绕着“淅沥淅沥,哗啦哗啦,雨下来了,我的妈妈来了来了拿着一把伞”重复性展开,简短的音乐歌词内容更便于学前儿童的记忆。学前儿童通常比较喜欢下雨天,而这首歌曲中主要是模仿暴雨经过的声音,在有效激发学前儿童歌曲学习兴趣的同时,歌词朗朗上口,有助于成为学前儿童日常所喜爱的歌曲之一。与此同时,通过这首歌曲还能够指导学前儿童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能站在树下等等,全面提升学前音乐教育的质量,彰显学前音乐创编的丰富意义。

 

(二)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动、想象力丰富、思维形象具体等心理特点,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选材的内容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易懂,真正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营造快乐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基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创编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内容。

 

比如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拟人的手法,使儿童能够理解并接受音乐的内容,通过树叶莎莎的声音仿佛在与小朋友打招呼等等拟人化的方式,使学前音乐创编更加富含趣味性特点。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营造音乐情境,模拟动物或者植物,这种方式更易于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前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音乐学习体验。

 

同时,音乐的创编需要保持短小、活泼的特点,篇幅较长可能会使得学前儿童由于感觉太难而放弃学习,不利于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的深入开展。学前儿童音乐创编需要采用流畅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前儿童的活泼天性。学前儿童歌曲主题旋律中的音调需要明亮,主题更加鲜明,旋律欢快,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歌词内容、题材、演唱形式等等均需要密切联系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引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欲望。

 

(三)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想象呈现出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正在发展的特点。丰富音乐活动是发展学前儿童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水平又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变得尤为重要。当前学前音乐创编主要可以采用Cakewalk 9.0(Sonar)作曲软件等进行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展现音乐旋律,可以采用重复法、变奏法、对比法、再现法等多种方式创编良好的音乐旋律,注重音乐主题的设计,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基于学前儿童的实际性格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进行音乐主题创编,展现出学前儿童的童心,避免音乐创编内容过于成人化、专业化,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也会使得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失去价值。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歌曲的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丰富且富含张力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并且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展现儿童对音乐的理解。

 

比如学前儿童音乐创编中,可以融入“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融入一些有趣的小寓言故事等等,加之活泼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联想浮篇,将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德育教育等相互结合,基于此,教师还可以重点指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前儿童学会文明谦让,真正发挥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学前音乐歌曲创编活动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平台,使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并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与智能的发展,促进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结束语

 

篇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39-01

1 陈鹤琴情况简介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2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2.1陈鹤琴的课程理论

2.1.1“五指活动”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

2.1.2“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2.2“活教育”理论

教育的三大目标: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1)教育观:必须以“自动代替主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2)教育目标:实现或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

(3)教育内容: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

2.3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他说:“儿童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的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他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

3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幼儿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他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惊声,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3.1“活教育”的实践

今天,人们提倡自主性游戏、综合课程、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游戏的作用,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的“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认为应该“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的目的之一。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把孩子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孩子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

3.2课程理论的实践意义

现在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现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设置,也是基于陈鹤琴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3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促进幼儿最优化的发展,这些很多都是源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学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1987.11.

[2]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

学前教育是对儿童的多个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不仅要对儿童的德育进行培训,还要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儿童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心智都不够成熟,因此教师与家长就要对其严格指导。

一、学前教育产生的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处在启蒙阶段,在教育期间主要对儿童的智力、情商进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人的成长的初始阶段,对其一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培育过程中利用合适的教学途径具有重大意义。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为儿童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挖掘儿童的智力与潜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在4岁或5岁,他们的大脑会是成人的三分之二,而且在该阶段,儿童的演化也更为迅速,所以对儿童该阶段的学习能力、情感因素进行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6岁的儿童,由于该阶段的孩子比较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对以后的人生难以把握机会,所以让他们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使他们在成长初期形成系统性的思想,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学前教育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学科,在近现展中,学前教育是由德国教育学家F.W.A.福禄贝尔提出的,而幼儿园是在1840年设立的。福禄贝尔系统性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实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选择应适合儿童,并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认为以开展游戏的方法可以体现教育价值,并将游戏作为整个教学中的主要活动,从而设置了一套游戏与教学材料,其中《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为其著作。在福禄贝尔提出的相关理论上,虽然存在一些唯心主义思想,但他在实践与理论上都为学前教育提出了合适的研究方向。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当今发展形势下,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目前,幼儿园已经从城市延伸到县城、农村中去,不仅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学前教育也从单一的方式开展实现多元化发展。如,在某区域内在1978年幼儿园的数量为2所,到2000年,幼儿园的数量开始扩展到142所,其中,在三岁到五岁的儿童都达到18743人,从而提升了入园率。在1981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并在其中将游戏作为主要教学活动,平时在教学期间,利用游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感官上直观面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到1990年教育部门开始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等相关规程,并促进了学前教育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发展,从而保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多方面有效发展,以使学前教育实现正常发展。

三、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

学前教育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它产生更多重视。近几年,我国对学前教育学科以及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学前教育中都发挥着较大作用,针对学前教育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对其进行培养期间,可以利用相关措施严格要求,以促进该领域的优化性。近几年,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水平得到较大转变,儿童教育存在较大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期间,要将培养的对象范围扩大,因为对儿童的智力、情感等因素进行培养将促进儿童的大脑能力提升。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儿童的思想意识进行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且根据学前儿童的主观思想进行思考,针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内容、方式等,了解儿童在各个阶段的特点,并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在教育发展中挖掘儿童的自身潜力。儿童在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会进入到小学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期间的衔接工作,并使儿童在知识转换过程中能够顺利到学校接受教育,从而使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学前儿童中农村儿童占有较大部分,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促进统筹区域发展将很有必要。儿童是一个人在智力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儿童进行一定的教育与引导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要对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培训,要完整、系统地并最大程度地开发智力与潜力,促进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若飞.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61-64.

篇7

思想回族重视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重视对学前幼儿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学前幼儿的教育思想也不断得到丰富。本文主要以西安市莲湖区聚居的回族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安回族学前教育思想。西安市莲湖区是西北地区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在长期与汉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回族传统学前教育的形式及思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回族学前教育思想的类型较为单一,家庭教育和寺院教育是主要的两种教育形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随意性较大,内容零散,引导儿童“向善”和“学习”是古代教育的最终目的。

1、家庭教育

家庭自古以来便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回族也不例外。回族的家庭教育有两大主题:道德与宗教,这两大主题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融,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回族家庭学前教育常见的一种方式为讲故事。回族在形成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都生动体现了回民的精神品格。另一种教育方式为言传身教。回族作为忠实的穆斯林,必须遵守伊斯兰的戒律,如在伊斯兰教历九月进行斋戒,参加伊斯兰节日,“不食猪肉”等。家长自己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也会向孩子告诫这些行为的原因及由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从小形成民族意识。

2、寺院教育

回族的寺院教育起源于阿拉伯早期伊斯兰教寺院教育。寺院教育,就是将孩子送入清真寺学习《古兰经》的诵读。[1]信仰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特征之一,清真寺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中心,而且也是伊斯兰文化在回族中代代相传的场所。早期的寺院教育以教授宗教知识为主要任务,由经师、阿訇为师,教授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内的一些基本宗教常识。但是,伊斯兰教刚传入中国时,“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没有专门培养伊斯兰教人才的学校,经师、阿訇或来自境外、或父传子授,满足不了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的回回民族的需要”,[2]这种现状也不利于回族儿童在清真寺的学习。此问题得到真正解决是在明代嘉靖年间,陕西咸阳的伊斯兰经师胡登洲创立了经堂教育,才形成了正式的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和形式。

二、西安回族当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及思想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西安回族和汉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其学前教育的形式与思想都发生了新变化。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寺院教育之外,幼儿园教育发展起来,并逐渐在当代西安回族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仍承袭着传统作用,寺院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则发生了较大变化。

1、幼儿园教育

在当代社会,西安回族学前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建立了幼儿园。幼儿园教育逐渐成为回族学前幼儿教育体系的中心,并且日益受到回族家长的青睐。回族儿童就学的幼儿园中,又分为综合性幼儿园和专门的回族幼儿园,两种类型的幼儿园在教学内容与师资力量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89.39%的回族家长认为有必要让孩子上幼儿园,接受专门的学前教育;6.06%的家长则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上幼儿园;4.55%的调查对象选择弃权。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回族家长还是认可让孩子接受专门的学前教育,这说明家长重视孩子接受教育;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家长或是由于其个人思想、或是经济基础原因导致孩子无法上幼儿园。因此,家长思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西安回族学前教育的发展。(1)西安回族学前幼儿的就学状况。51.52%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综合性幼儿园,28.79%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回族幼儿园,只有小部分回族幼儿在家庭和清真寺接受教育。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寺院教育已不是回族家长为孩子选择就读的主要形式,幼儿园成为家长的主要选择。上述现象可以反映出在西安聚居的回族发展到现在,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们也乐于接受政府创办的综合性幼儿园。选择回族幼儿园的家长数量仅次于综合性幼儿园,说明在回、汉文化交往日益深入的今天,回族希望保存自身民族性的强烈愿望。总之,不管是回族幼儿园还是综合性幼儿园,回族家长的选择说明幼儿园教育已经成为回族学前教育体系的主体。(2)西安回族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学习内容。回族学前儿童入学的主要选择是综合性幼儿园和回族幼儿园,由于两种幼儿园性质不同,教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根据表3所示,回族幼儿学习社会科学知识选项占65.15%,这说明回族儿童也会学习汉族幼儿园基本教学内容,包括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各方面能力。伊斯兰文化和儒家经典的学习,则反映出回族儿童所受的“双向培养”,说明回族儿童既要学习伊斯兰宗教文化,培养民族情感,同时也要学习传统道德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

2、家庭教育

回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淡化,反而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幼儿园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当代人才,那么家庭教育在回族则是培养“民族接班人”的方式之一。它兼具一般教育与宗教教育两种任务,是对回族儿童进行宗教传承的重要途径。(1)西安回族家长教育儿童的主要内容。与传统回族家庭教育内容相比,现代社会回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并无实质变化。家长所教授的回族宗教经典依然是回族历史上长期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可见,“回族重视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并将其放在本民族教育的核心位置上”。[3]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回族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回族社会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4]重视实践技能有助于让孩子从小养成勤奋、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3、西安回族学前教育的方式

(1)榜样示范型。这种教育类型包括言传和身教两种形式。回族有句谚语“父亲是儿子的镜子,儿子是父亲的影子”。[5]在生活中,家长的待人处事方式及其他一切行为细节,无形中都会成为孩子的学习对象。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一整套人生理念和行为方式。所以,父母此时在教育儿童方面就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回族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期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民主教育型。这种教育类型包括表中奖励、宽容两种方式。“民主教育型”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教育类型,它包含的奖励、宽容教育方式,都能构建一种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这种教育氛围也更有利于孩子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这两种方式所占比重可以看出,回族家长还是较乐于倾听孩子意见,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下成长。(3)严厉批评型。在这种教育类型下,家长经常用严词厉色、强迫、惩罚等方式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并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想法。相比较于上述两种教育类型,严厉批评型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会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对事物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主见。综合比较发现,严厉批评型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并不可取。

4、寺院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要求及大量幼儿园的建立,寺院教育在回族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冲击。如今寺院教育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回族儿童学习伊斯兰教知识的需要,成为回族学前教育的辅助方式,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当代社会,寺院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外,回族学前儿童学习宗教知识的第二种途径。但它的授课时间主要集中在寒假和暑假,平时回族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上学。在两个假期,家长会把孩子送入清真寺学习系统的伊斯兰文化。这是出于对回族的传承。回族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忠实的穆斯林。回族向来以“信仰伊斯兰教”为其民族特征之一,为了民族得以继续延续,让儿童自小学习伊斯兰教文化,不断强化他们的民族身份,自然也显得十分必要。

5、当代西安回族学前教育的思想及特点

(1)传统民族教育受到主流教育的冲击。西安回族传统民族教育受到主流教育的冲击,这一教育特点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中。回族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就读综合性幼儿园,这类幼儿园一般由政府主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可以同时适用于各民族儿童学习。与回族建立的民族幼儿园相比,综合性幼儿园更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能满足回族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综合性幼儿园深受回族家长的欢迎,可充分说明汉族主流文化教育对回族教育的影响之深。(2)德育为主。回族家长重视德育与《古兰经》的教诲密切相关。《古兰经》中有大量篇幅教育信徒重视道德修养,内容涉及孝敬父母、信仰、道德、善心等方面。在《古兰经》的引导下回族家长十分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行,他们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礼貌待人、不欺人、诚信做人等。在这些思想教育下,回族儿童从小就养成了孝敬父母、有礼貌、诚实等良好品质。(3)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双重特征。在当代社会,回族儿童接受知识的明显变化就是其学习兼具“大众性”和“民族性”。一方面,回族学前儿童到适龄时期要进入幼儿园学习一般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合。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接受身为回族必须学习的伊斯兰教文化知识,定期到清真寺接受教育,这部分学习内容是回族所特有的。上述两方面的学习内容说明回族儿童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任务:一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任务,二是继承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继续发展的任务。

三、西安回族学前教育的问题与启示

1、西安回族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以西安市莲湖区回族聚居区为田野点的调查中发现,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回族学前教育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家庭有能力让孩子去幼儿园,一小部分家庭孩子却无学可上,从小就随父母在社会上闯荡。随着社会发展,“回族儿童上不起学前教育”这个问题在西安市政府的帮助下有很大程度地改善,但是目前仍然有一批回族贫困家庭幼儿没有入园。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回族贫困家庭可以借助政府相关民族教育政策,给孩子创造入园条件。政府当下正在大力推行“教育精准脱贫”,在这一政策帮助下,相信这些贫困家庭儿童入园问题可以得到改善。第二,回族自身的努力与民族部门的帮助。民族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救济措施,如为贫困家庭安排劳动力就业的机会等,帮助他们改善目前的经济状况。同时,这些贫困回族同胞也应该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学习实用的工作技能,通过各种努力提高经济水平,为孩子接受教育创造物质条件。

2、西安回族学前教育的启示

(1)教育应具有开放性。伊斯兰教崇尚知识,以追求知识为荣。传统社会回族幼儿是不学习汉族文化的,在现代背景下,汉族相关文化已成为回族幼儿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回族这一教育特点同样适用于我们汉族教育,汉族儿童在进行启蒙学习过程中,除一些传统读物外,也应该选择少数民族幼儿启蒙教材来学习,不断完善本民族的教育体系,在理论上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回族传统以来就重视学前儿童的道德培养,家庭一直承担着这一重要角色。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作为教育指导文献,充分保证了教育思想的一致性。这些条件都有助于回族儿童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很多不良教育问题的出现。而我们汉族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则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如“隔代骄纵”、“上下教育思想不一致”现象。父母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老一辈多数扮演着“宠溺孩子”的角色。相比较发现,回族的教育有值得我们汉族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习回族教育思想中先进的部分,不断改进汉族的当代学前教育方法。(3)注重民族教育。由于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长期混居在汉族之中,面对汉文化的强烈冲击,为了使本民族得以生息繁衍,向儿童灌输民族概念,提高民族意识,进行民族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回族重视对儿童进行伊斯兰教文化教育,也会向儿童渗透“信仰伊斯兰教”的思想。这种做法保证了回族统一的信仰体系,进而提高回族的民族意识。总之,西安市莲湖区回族学前教育思想有其积极方面。首先,从家庭教育、寺院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可以看出,回族学前教育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其次,在努力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同时,更不忘记加强民族教育,确保本民族能在历史长河中继续存在;最后,回族学前教育思想中也有对我们汉族学前教育有益的部分,值得我们汲取,有益于回族和汉族交流、交往、交融、团结和城市民族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希提.阿拉伯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5.

[2]李健彪.试论近代西北回族教育的几种类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22.

[3]马莉.回族传统文化中的幼儿家庭教育——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6.

篇8

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Piaget,瑞士, 1896-1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认知发展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他深入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道德发展的规律, 无论对于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 都起到一种启发作用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幼儿认知发展相联系。前道德阶段( 0-2 岁) , 这一阶段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就道德发展而言, 则属于道德萌芽阶段, 初生婴儿仅有一些构成情绪的情感反射, 随着生长, 其情感相应地和自己的动作发生了联系。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阶段( 2-6、7、岁) , 属于前运算阶段。期刊投稿 所谓“他律”其意`既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 成人是儿童的一切道德和一切真理的源泉, 每个儿童都按照违反或遵从权威的规定去判断是非, 他们的第一道德感是服从。他们对道德评价、判断时, 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 而忽视行为者的主观动机。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 6、7-11、12 岁) ,这个时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所谓“自律”, 既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产生了相互尊敬的情感以及合作的或自律的道德, 儿童是非判断的主要根据是行为者违反社会规范的动机, 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原因。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主要内容( 一) 儿童对规则的理解皮亚杰发现, 儿童的游戏规则也是变化发展的, 这种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感觉运动阶段, 有原始活动的游戏规则, 在前运算阶段, 有强制游戏规则, 在具体运算阶段, 有理性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 儿童在游戏中又表现出自我中心状态的特征。他们按自己的目的来运用这些规则, 并且各人玩各人的, 不管别的儿童怎样玩。第三, 理性的规则。他们认为, 游戏规则只要能得到全体成员的赞成, 是可以改变的。这样, 民主制定的规则就取代了强制的规则。( 二) 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通过以上对儿童过失行为的责任判断和说谎观念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得出结论:无论儿童在对过失行为, 还是对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中, 都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判断形式,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主人公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 即行为的客观责任去做出判断, 而年长儿童则往往根据主人公行为的主观动机, 即行为的主观责任去做出判断。而且这两种判断形式不是同时出现, 也不是同步发展, 这两种道德判断的过程是部分地重叠的, 皮亚杰把这两种判断过程部分地重叠时期称为道德法则的内化阶段。( 三) 关于儿童的公正观念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在掌握了规则概念之后, 开始建构其公正观念的。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到七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公正观念同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往往是相一致的。他们的公正判断是以服从为特征的., 虽然儿童有突, 儿童总是倾向服从。第二个时期是八到十一岁。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自律逐渐发展, 平等逐渐高于权威。在分配公平的范围内, 平等是至高无上的。当权威与公平发生冲突时, 这个时期的儿童首先考虑平等。第三个时期是从十一、二岁开始。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儿童能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个人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他们已能用公道不公道来对道德标准进行判断, 他们寻求的是有差别的平等, 而不是笼统的平等。

三、儿童德育的方法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提出了阶段性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心理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年幼儿童虽然在成人严厉的道德要。求下能够按照成人的旨意去做,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蒙台梭利曾说过:“年幼儿童没有是非感; 他还生活在观念之外。事实上, 我们并不认为他很坏或很邪恶, 而只是认为他挺调皮, 既他的行为很幼稚。”因而她声言, 她的著作对幼小儿童“没有使用‘善’、‘恶’、或‘道德’这些术语。”只有到了6 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是非正式误意识, 而且也是关于他人行为的是非正误意识。是非正误意识时时是该年龄阶段的特征。道德意识正在形成⋯⋯”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基于儿童世界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 必须是儿童世界里的东西, 以成人的眼光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儿童是危险的。这如同儿童认知领域中的某个逻辑结构尚未建立时, 你非要求儿童用这种逻辑结构去解决问题一样, 其结果只能儿童无法完成任务; 无法完成就会感到痛苦; 这种痛苦与学习联系在一起, 会使儿童讨厌学习。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因此,对各个阶段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不同。皮亚杰肯定,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但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即它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否则,儿童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认为,与其要儿童形成高水准的道德观,倒不如选取水准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育,例如,爱小朋友、爱小动物、爱幼儿园等,这样的教育将会产生有实际意义的效果。幼儿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自律的萌芽,此后,道德教育的主题也就转变为发展儿童的自律道德了, 自律道德的根源在于儿童对成人的单方向的尊重, 发展自律道德的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及成人相互交往, 儿童只有在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做比较, 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儿童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 互相协作, 发展自己的评判能力。成人往往认为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高于幼儿,其实并不尽然, 成人应虚心地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 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另外, 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 教师和家长应用具体形象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德育的规则, 在日常生活和有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 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融合德育。中文核心期刊 儿童的道德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发展,它不仅需要儿童间的相互关注,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引导。杜威的原则是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篇9

二、学前教育国民性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国民性培养既需要文化的教育、帮助与教化,又要有个体的体验与践行,唯有通过文化教育、个体学习及实践的过程,国民性才能不断获得现实的内容。学前教育在国民性培养方面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如下。

第一,学前教育在时间上处于人生起点阶段,使国民性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及早施教之所以重要,其一在于小时候形成的品性习惯根深蒂固,有如颜色的浸染那样,染得越早,越难以洗掉,越是年纪小时所养成的习惯越是难以改掉。其二在于婴幼儿尚未沾染不良的习气。因此,及时施加教育影响,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所谓“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一旦恶习养成,再加矫正,非但失去了最佳教育时机,且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第二,学前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方式特点,使国民性培养在方法上易于儿童接受。

从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来看,尤其是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的形成,主要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从而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获得的。即是说,儿童是在真实的人际环境中、在主动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产生社会情感并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为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与同伴关系,为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在开放式、参与式的环境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创新所获得的体验,对于其形成平等、探究、创新等人格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学前教育的国民性培养成为可能,且具有更多亲身体验机会的优势。

第三,学前教育“保教结合”的教育任务,使国民性培养在内容上易于儿童内化。

国民性的培养,更多的不是基于言传或观念的灌输,而需要个体在身体力行的践行过程中逐渐养成。“保教结合”的教育任务是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最大区别。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在园时间较长,且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吃饭、穿衣、睡觉、喝水、如厕、午休、室内外活动和游戏等都是其学习内容。学前教育这种独有的“教”和“养”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在“养成”过程中,能够将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国民特性,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渗透进而内化到其观念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并伴随着儿童社会化的全过程。

三、学前教育国民性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目标责任,防止国民性培养被淡化

国民性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更是早期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不断延续。学前期是人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会持续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的价值观念、态度倾向、思维模式和人格发展等,并逐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国民性培养对于“立国”及个体的“立人”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张雪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为优秀民族实基于幼稚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一个具有“良好的素质基础”的幼儿,应是一个既对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又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小公民。《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纲要》也在社会领域目标中提出类似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品德行为和习惯教育因其外显性一贯被重视,但有关“爱”的情感教育,往往因其内隐性、目标不易把握、不便检验等因素而极易被淡化。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基二[2012]4号)(以下简称《指南》),在对家庭、集体、家乡(社区)和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要求5~6岁“幼儿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知道一些国家的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等。《指南》中对幼儿发展的参考要求,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中极易被淡化的国民性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在国民性培养中肩负的责任。因此,如何从园所的教育理念、管理文化、教师文化等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地融入整个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将是每所幼儿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现实任务。

(二)凸显课程内容的民族文化性,防止国民性培养受排挤

目前,经济全球化导致我国儿童文化民族性问题正遭受着严重威胁。从外部诱因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体推行其文化霸权,影响着我国的学前儿童,并有可能在学前儿童心里内隐地确立起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从内部动因来看,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只看到外语在升学、就业中的工具价值,在儿童还未完全学会说母语时就已经开始让孩子学习外语,造成许多儿童对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传统等缺乏认同感。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国民性培养的课程内容受到排挤的现象。研究者对幼儿园教材文本中故事材料的调查和抽样统计结果,反映了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西方文化倾向比较明显的现状。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内容的甄选方面认真把关,防止国民性培养受到排挤。

第一,在幼儿园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增强儿童文化的民族性。

如适当增加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优秀民族文化内容,充分重视儿歌、民间故事、民俗和游戏的民族文化传递功能,重视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往往表现为“文化无意识”,对“国民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将母语及相关的文化发展作为学前儿童发展的第一要务,并成为学前课程的轴心。

少数民族幼儿园应加强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教育,以增强儿童对本民族及对祖国的认同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象征。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丰富、独特的人文知识,它完整、全面地记录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刻人文底蕴,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教师文化自觉意识,防止国民性培养效果被弱化

尽管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教师,但由于受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思想、成人中心主义倾向等消极文化影响,他们一方面提倡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理智上推崇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又将其“悬置”起来,以偏颇的教育行为对抗《纲要》所贯彻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以控制性、成人感思维对抗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的儿童观。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文化自觉意识,防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国民性培养效果被弱化。

第一,强化社会领域课程和传统节日。

《纲要》将幼儿学习活动大致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其中,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在国民性培养中具有重大价值。而在教育实践中,则由于教师认知上的偏颇而存在社会领域被边缘化的现状。笔者在对幼儿园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许多幼儿园的周课时计划中,社会领域与其他四个领域一样被列入其中,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见不到该类活动的开展,而是被其他临时性活动所代替。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幼儿园功利性思想在作祟,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这五大领域中,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实施难度最大,也最难“出彩”,他们上公开课一般都不选择该领域,平时也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实施社会教育,而实际上,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实施的社会教育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对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因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儿童学会尊重别人,友好地与别人合作,培养儿童的公平、公正意识,这是每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但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往往过分重视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而弱化了中秋、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前儿童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改进幼儿管理和师幼互动方式。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育管理中的师幼互动是教育过程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因素。幼儿在与教师及同伴平等、和谐的交往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并在心中种下尊重、友善的种子。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教师控制、管理着幼儿,幼儿服从、依赖着教师的管理方式以及“控制型”师幼互动方式。此种管理方式和师幼互动方式使我们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主奴劣根性的个性与行为,正在我们的国民还在幼年之时就已经因为教师过度的约束与管制而具备了孕育、滋长的土壤。因此,应不断提高学前教师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自觉意识,使其自身具备现代化优良国民性,具备不断反思和去除自身国民劣根性的能力,使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日常行为方式和一种文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平视的视角去看待、理解幼儿的行为,将幼儿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培养幼儿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的开放心理和质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自小便具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国民性。因此,对学前教师教育院校而言,无论是在职前的人才培养还是职后的继续教育中,都应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课程,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能力。可以说,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性质,关涉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关于道德发展的研究,正如美国学者R.M.利伯特等人所言:“道德发展的研究有一度至多只被放在心理学的边缘,但近来它已处于显著地位,成为值得研究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课题。”[(1)]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上,相对而言,国外起步较早。早在1894年,美国的厄尔·巴因斯和玛格丽特·沙卢伯格就在斯坦福大学开创了道德判断的研究。后来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国内本世纪60年代有一些关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如谢千秋的《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一些研究》。[(2)]但真正大规模的协作研究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了以李伯黍教授为首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组,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立足于我国国情,在皮亚杰框架的基础上,应用科学实证的手段进行了一系列大样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研究主要可分为五类:一是大范围地检验皮亚杰模式,同时对它进行一定的修正和发展;二是结合我国道德教育方针,探索我国儿童青少年以国民公德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的发展;三是国内各民族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四是结合我国道德教育实践,进行影响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因素研究;五是道德价值观和品德结构的研究。[(3)]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为首的心理学同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进行了教育心理学的持续研究,他们提出为建立我国德育心理学体系而组织的研究大致上沿着三条路线来进行:一是采用间接故事法测查我国3~12岁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二是运用教育心理实验法探索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的心理结构及其与教育条件、方式的关系;三是通过教育经验总结法,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方法。[(4)]辽宁师范大学韩进之教授为首的关于青少年理想形成和发展的系列追踪研究以及西南师范大学曾欣然关于小学生品德认识心理结构发展的追踪模拟调查研究均显示了各自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的组织和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研究协作组采用问卷调查、情绪回忆、实验、观察等综合方法,从分析品德心理结构入手,在较大样本的基础上,调查和研究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5)]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在积极引进、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幼儿品德心理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6)]所有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然而,国内外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更多的是围绕道德发展的认知方面进行的,关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研究并不多见,关于3~9岁这一年龄段儿童道德发展的连续研究更是少见。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道德发展过程,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是社会道德规范经学习和实践演变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这既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过程,又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换言之,个体道德发展的状况,可以通过其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状况加以反映。依据品德心理能力序列[(7)],笔者从知、情、意三方面着手,结合实际,查阅资料,编制了调查问卷,进行测试。在道德认知方面,着重考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状况;在道德情感方面,着重考察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状况;在道德意志方面,着重考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状况;然后综合三方面的资料,对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各因素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作出评价,旨在为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由于道德认知方面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兼及这方面研究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的发展。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本研究,将有关概念在此略加说明,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儿童以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思维活动为基础,对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作出价值上的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其实质是指自我评价的适当性程度。一般而言,适当性越高,说明自我评价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本研究中自我评价的适当性程度,是通过比较儿童对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及其父母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而得出的。两者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说明儿童的自我评价越适当,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所谓自我体验能力,是指儿童在对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价值上的判断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它与儿童的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是分不开的。

所谓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儿童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自觉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与行动的能力。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水平有关,与他们控制自己的需要、兴趣等直接愿望的水平有关。

二、方法

本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学前儿童和部分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偏差的学龄儿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帮助其完成答卷,由主试逐题念给他们听,并在问卷上记下他们的回答。

测试是在江苏城乡6所幼儿园和6所小学中进行的。测试对象按年龄随机取样,分3(指满3周岁不满4周岁儿童,下同)、5、7、9四个年龄组。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为便于统计分析,每一年龄组取140份,男女各半。

测试材料及计分方法如下:

本研究共使用4种问卷: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自测量表,分对行为控制(目的性、坚持性、自控性)、对情绪情感的控制(抗感性和自制力)、以及言行一致状况三个部分,共74个题目。自我体验能力自测量表共有26个题目。自我评价能力自测量表及父母问卷(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内容与儿童自评量表相同)各有58个题目。

兹以自我控制能力量表题目举例如下:

1.你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吗?

2.你经常忘记该做的事吗?

3.一件该做的事,不论是否有趣,你都能愉快地去做吗?

4.只要对一件事不感兴趣,不管它是什么事,你都不会去做。

单号题为正向题,从“很多”到“很少”依次记3~1分;双号题为反向题,从“很多”到“很少”依次记1~3分,分别按男、女、城、乡、总进行统计。不同的是,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分值取的是家长和儿童问卷二者差的绝对值。

最后,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将由自我控制与自我体验能力的和及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差这三项总合分数反映。

三、结果与分析

(一)3~9岁儿童自我评价能力(SA)的发展

1.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见表1。

表13~9岁儿童SA的发展水平

(附图{图})

表1表明,学前儿童亦具有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按理说,人的自我评价能力应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未能反映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恰恰相反,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相比,是前者强,后者弱。F考验表明,各年龄组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年龄组间均数考验还表明,除3岁组与7岁组、9岁组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Z<1.96,P>0.05)。

一般而言,在对自己的评价方面,学前儿童较学龄儿童更加依赖家长和老师,而成人对儿童的评价较之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应该说更为客观一些。学龄儿童的自我评价虽然也依赖成人,但与学前儿童相比,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只是这种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幼稚、不够成熟罢了。由此看来,调查所反映的结果,即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学前阶段高于学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正常的。

2.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见表2。

表23~9岁儿童SA发展的性别差异

(附图{图})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其余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儿童,其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均无显著差异(Z<1.96,P>0.05),且无论是总体还是各年龄组都是女孩较男孩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这种情况可能与家长对男孩要求较松,而对女孩要求较严有关。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3.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城乡差异。见表3。

表33~9岁儿童SA发展的城乡差异

(附图{图})

*P<0.05**P<0.01

从表3可以看出,除3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及总体上均为城市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高于农村儿童,且在总体和5岁组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城市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高于农村儿童,主要原因在于前者更有可能受到较好的早期教育,而人的认识和评价能力是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的。3岁组为何会例外,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值得今后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二)3~9岁儿童自我体验能力(SE)的发展

1.自我体验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见表4。

表43~9岁儿童SE的发展水平

(附图{图})

**P<0.01

表4表明,总体上,儿童自我体验能力呈现出随年龄增长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趋势。但这种发展是曲折的,不平衡的。F考验表明,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经组间均数差异检验,发现5岁组与7岁组和9岁组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学前阶段儿童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

2.自我体验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见表5。

表53~9岁儿童SE发展的性别差异

(附图{图})

表5说明,虽然总体上3~9岁儿童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是女性略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而且各年龄组儿童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3.自我体验能力发展的城乡差异。见表6。

表63~9岁儿童SE发展的城乡差异

(附图{图})

**P<0.01

表6表明,城市儿童的自我体验能力高于农村儿童,且这种差异在7岁组和总体上有着极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Z>2.58,P<0.01)。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相一致的。

(三)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SC)的发展

1.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见表7。

表73~9岁儿童SC的发展水平

(附图{图})

**P<0.01

表7表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7岁为一转折点,在此之前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此之后其发展呈现为一种“高原”现象。说明7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阶段。各年龄组间的差异,经F检验都达到极显著水平(F=49.18,P<0.01)。各年龄组间均数差异检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见表8。

表83~9岁儿童SC发展的性别差异

(附图{图})

从表8可以看出,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在学前阶段和总体上是女性高于男性,学龄阶段为男性高于女性,但这种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1.96,P>0.05),说明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3.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城乡差异。见表9。

表93~9岁儿童SC发展的城乡差异

(附图{图})

**P<0.01

表9表明,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各年龄组,均为农村儿童高于城市儿童,且这种差异在9岁年龄组和总体上均有极显著差异。为何农村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农村儿童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较严,而城市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较为宽容有关。

4.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的发展

(1)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一般趋势。见表10。表10表明,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三因素发展是不同步的。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其共同特点,即以7岁为转折点,3至7岁呈上升趋势,7~9岁略有下降,但其水平依然高于学前儿童。言行一致性则随年龄增长而提高。F考验表明,在上述三方面,各年龄组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各年龄组间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除三因素在7岁与9岁之间以及言行一致方面3岁与5岁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说明3~9岁儿童在行为自控、情感自控和言行一致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特征。

表103~9岁儿童SC各因素的发展水平

(附图{图})

**P<0.01

(2)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性别差异。见表11。从表11可以看出,各年龄组儿童在行为自控、情感自控和言行一致方面的发展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Z<1.96,P>0.05)。

表113~9岁儿童SC各因素发展的性别差异

(附图{图})

(3)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城乡差异。见表12。表12表明,在行为自控方面,无论是总体还是各年龄组均为农村儿童高于城市儿童,且9岁组及总体上城乡儿童得分呈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情感自控和言行一致方面,除9岁组城乡差异极为显著外,其余各年龄组和总体上均无明显差异;但学阶段是城市高于农村,学龄阶段和总体上则相反的特点却也比较明显。

表123~9岁儿童SC各因素发展的城乡差异

(附图{图})

*P<0.05**P<0.01

5.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的发展

(1)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一般趋势。见表13。表13表明,3~9岁儿童在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和自控性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的性方面,以7岁为转折点,在此之前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此之后略有下降,但其水平依然高于学前儿童。在坚持性和自控性方面,则随年龄增长而提高。F考验表明,三因素的发展各年龄组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各年龄组间均数差异检验结果发现,除了三因素在7岁与9岁之间以及在自控性方面5岁与7岁、9岁之间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之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儿童在上述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表133~9岁儿童SC各因素的发展水平

(附图{图})

**P<0.01

(2)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性别差异。见表14。从表14看出,除3岁和5岁儿童在行为的目的性方面以及5岁儿童在行为自控性方面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别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和总体上在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和自控性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表143~9岁儿童行为SC各因素发展的性别差异

(附图{图})

()P<0.05()P<0.01

(3)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城乡差异。见表15。从表15看出,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是:①目的性方面城乡儿童无明显差异,除3岁组外,其余各组及总体上均为农村儿童得分高于城市儿童。②坚持性方面,5岁组和9岁组城乡儿童之间有极显著差异,其余各组及总体上均无明显差异,从得分看,学前阶段是城市儿童高,学龄阶段及总体上是农村儿童高。③自控性方面,除5岁组儿童有显著差异,总体上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城乡差异均不明显;但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各年龄组的得分,都是农村儿童高于城市儿童。

表153~9岁儿童行为SC各因素发展的城乡差异

(附图{图})

()P<0.05()P<0.01

6.情感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的发展

(1)情感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一般趋势。见表16。从表16可以看出,3~9岁儿童在情感自控力的抗感(染)性和自制力方面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以7岁为转折点,在此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略有下降,但其水平依然高于学前儿童。F考验表明,各年龄组在抗感性和自制力方面有极为显著差异。各年龄组间的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抗感性方面3岁与5岁及二因素在7岁与9岁之间无明显差异,其余各年龄组之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表163~9岁儿童情感SC各因素的发展水平

(附图{图})

()P<0.01

(2)情感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发展的性别差异。见表17。表17表明,情感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的发展,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各个年龄组,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Z<1.96,P>0.05)。

表173~9岁儿童情感SC各因素发展的性别差异

(附图{图})

(3)情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城乡差异。见表18。从表18可以看出,情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如下:①在抗感性方面,学前段是城市儿童得分高,无显著差异;学龄段及总体上是农村儿童得分高,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②自制力方面,除5岁儿童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及总体上均无明显差异。

表183~9岁儿童情感SC各因素发展的城乡差异

(附图{图})

()P<0.05()P<0.01

(四)3~9岁儿童道德的发展

1.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见表19。

表19表明,3~9岁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趋势是随年龄而增长。各年龄组间的差异,经F考验都达到极为显著水平(F=15.12,P<0.01)。各年龄组间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除5岁与7岁组儿童之间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间均有极显著差异,说明儿童道德发展并非一种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种跳跃式的发展。

表193~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附图{图})

()P<0.01

2.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见表20。

表20表明,不论是总体还是各年龄组,3~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均为女性优于男性。不过,无论是从各年龄组还是从总体看,其道德发展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表20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

(附图{图})

3.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城乡差异。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得分,除9岁组外,总体及各年龄组均是城市儿童高。其间差异在学龄阶段是显著或极显著的,但在学前阶段及总体上,其道德的发展均无显著的城乡差异(Z<1.96,P>0.05)。

表213~9岁儿童道德发展的城乡差异

(附图{图})

(l)P<0.05()P<0.01

四、结论

1.3~9岁儿童道德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特征,但无明显的性别特征。虽然除9岁组外,总体上和各年龄组得分均为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但这种差异只有在学龄阶段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3~9岁儿童道德各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学前阶段高于学龄阶段。自我体验能力虽然是学龄阶段高于学前阶段,但学龄阶段呈现的却是一种高原现象。其道德各因素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城乡差异,但无明显性别特征。

篇11

儿童教学工作计划一

转眼间我所带的学前班已经进行第二学期,孩子们已经开始向小学生活迈进。在这个学期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作为学前班班主任将继续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下是我学前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班级其本情景

本班共有学前儿童18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2人、到达学前儿童年里的有12人,有6人尚未年满5周岁。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少先队工作计划为指针,密切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提到学生道德素质,努力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三、班主任工作其本要点

1、安排班级活动。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的安排,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之间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与学生一齐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明白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学校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2、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2)制定班级公约,构成良好班风。

(3)布置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室环境。

3、指导培养小干部。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忙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本事上取得更大提高。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

4、经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经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力争和任科教师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异常要充分调动家长的进取性,取的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四、工作措施

1、教师认真制定好适合本学前班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备好各学生基本情景花名册,认真细致填写充实。

3、细致了解学前班学生起居情景和在家生情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经常联系学生家长,密切结合社会、家庭对学校进行“三结合”教育;

5、注重学生儿童在校文化教育,密切各科任教授的关系,构成良好的教育体系。

儿童教学工作计划二

转眼间我所带的学前班已经进行第二学期,学生们已经开始向小学生活迈进。在这学期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作为学前班班主任将继续抓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习本事。以下是我学前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景

本班共有学前班儿童7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4人。年龄特征比较明显,活泼好动.

1、幼儿常规时好时坏,良好的常规尚未构成。

2、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还不够,表现方法,手段单一。

3、幼儿倾听习惯较差,异常是幼儿语言的完整性、逻辑性、连贯性还需加强。

4、个别幼儿内向,胆量小在自我保护较弱。

二、加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

1、师生定期共同推选出班级中卫生、学习、纪律等榜样,让孩子们在榜样的作用下,不断审视、不断促进,逐步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创设“谁敢跟我比一比”版块,包括红旗、笑脸、红花等,本学期我们将经过利用这些奖章定期或随时给有提高、表现突出的幼儿有针对性地添加星星,让家长与孩子都能一目了然自我的不足与提高,让孩子们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你追我赶,奋勇争先,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营造出班级进取向上的班风班貌。

三、工作要点

1.安排班级活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与学生一齐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

2.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3.指导培养小干部。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忙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本事上取得更大提高,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经过干部这个小团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团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团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经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力争和任科教师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异常要充分调动家长的进取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四、卫生保健工作

1、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

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个别体弱易病的幼儿的照顾。

五、工作措施

1、教师认真制订好适合本学前班的班级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备好各学生基本情景花名册,认真细致填写充实;

3、细致了解学前班学生起居情景和在家生活情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经常联系学生家庭,密切结合社会、家庭对学校进行“三结合”教育;

5、注重学生儿童在校文化教育,密切各科任教师的关系,构成良好的教育体系。

六、教学工作措施:

(1)为学生顺利升入一年级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以一年级教材为教学参考,对学生进行拼音、识字、简单加减法等知识的讲解,并经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景。

(2)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进取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将游戏设计到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3)认真备课,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争取做到堂堂清。

(4)及时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景,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个别同学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忙每个学生学会知识,努力做到使班级不存在掉队现象。

(5)根据每一天所学习的知识,合理适量的布置家庭作业,并认真进行批改。

(6)进取参加教研组活动。经过教研活动这个平台积累幼儿教学的经验,经过与其他教师的沟通,总结出适合学前班的教学模式。

总之,在这个学期里,我们学前班的每一个成员都将共同努力,同心协力,一齐把我们的班级工作搞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入小学打下坚定的基础!

儿童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年之际在于春”,当春天缓缓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一齐又迎来了新的学期。这是幼儿们在学前班的最终一个学期,也是入小学前最关键的一学期。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开展工作,针对上学期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调整,使每一位幼儿能够得到发展。

一、班级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班幼儿有80多名。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本班的幼儿总的来看:在学习习惯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次在自律方面有所提高,全体幼儿的出勤率高。可是由于幼儿的本事发展水平不平衡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

1、幼儿常规时好时坏,良好的常规尚未构成。

2、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还不够,表现方法,手段单一。

3、幼儿倾听习惯较差,异常是幼儿语言的完整性、逻辑性、连贯性还需加强。

4、个别幼儿内向,胆量小在自我保护较弱。

鉴于以上不足,本学期,我们在把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幼儿前阅读、前书写的训练,以及幼儿良好行为品德的训练。将学前的准备工作和班级特色教学、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二、班级日常工作

1、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主题活动,并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下一步的活动供给依据。主题的展示、活动设计、材料调整要适合学前班幼儿的特点,更多的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配合组上开展音乐、体育学科的研究。我们将从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提高活动组织的艺术性,经过与同事间的互相学习与反思,我们将使这两门学科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3、在活动区组织设置中进取向其他幼儿园区学习,做到贴合学前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更换区域工作材料,做到与主题相结合。

4、在显现班级教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及大型活动:新学期新操排练与评比;音乐、体育学科的观摩及评比;“三.八妇女节”的亲子活动;组织班级幼儿参加小学部组织的运动会;进取准备五一活动、故事展示会;做好庆“六.一”演出工作。

三、卫生保健工作:

1、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

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个别体弱易病的幼儿的照顾。

四、本期教育教学目标与要求。

语言:

1、主动、乐意、礼貌地与人交谈,能根据语言交际环境的变化,调整自我说话的资料。

2、能认真、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掌握并理解其说话的资料。

3、能用比较连贯、规范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我想说的事。

4、喜欢欣赏不一样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初步学习评价作品,归纳作品的主要资料。能根据教师供给的条件编构故事,仿编散文、诗歌。能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复述故事。

5、对阅读和书写有浓厚的兴趣,能专注地阅读,会独立讲述书中故事,进取学习常见文字。坚持在日常生活中说普通话,做到发音和声调基本正确。

常识:

1、会正确使用各种餐具,能为自我、他人、团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坚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必须的生活自理本事。

2、明白不一样事物包含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能科学地进行合理配餐,喜欢吃粗粮。能进取、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坚持欢乐、进取向上的情绪,能与同伴玩各种游戏,增强合作意识,培养竞争意识。

3、增强爱祖国的情感,对亲人、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之情。适应团体生活,有合作意识,懂得谦让。

4、主动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有益的探索活动,能充分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构成较强的求知欲望。关注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5、学会在探索过程中选用安全、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对环境的应变本事、适应本事,为构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打下基础。养成好问、主动探索的习惯和开朗、勇敢、细心、乐于合作的心理品质。

音乐:

1、引导幼儿在理解歌曲资料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歌曲的情绪,并能根据自我的感受选择使用不一样的速度、力度和变化演唱歌曲。

2、学习按音乐节奏准确地做简单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与舞蹈动作,学习如何运用已经掌握的动作、知识和技能表现自我所感受的音乐形象,在欢乐的韵律活动中充分表达自我的情感。

3、学习几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在团体活动中随熟悉的歌、乐曲有节奏地演奏,看指挥开始和停止演奏,体验演奏乐器的欢乐。

4、学习感受风格鲜明、结构短小的歌曲和有标题的器乐曲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体验比较典型的民族音乐、劳动音乐的不一样情趣。

体育:

1、发展幼儿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等基本动作,了解相关的知识,掌握动作技能技巧,使动作灵敏协调,增强体质。

2、明白各类体育活动器械的玩法和要求,并能熟练运用球、绳、圈、积木、盒子等器械及废旧材料进行创造性游戏。

3、能够在愉快的活动中,听口令进行各种队列队形变换和表演各种基本体操,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的本事,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

4、鼓励幼儿坚持锻炼,培养其机智、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5、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团体荣誉感,勇于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每月工作重点

二、三月:

1、搞好班级卫生,迎接幼儿回校;

2、做好新生的情绪稳定工作,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3、做好兴趣班的动员招生工作;

4、围绕“生病的时候”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帮忙幼儿认识自我的身体构造和较常见疾病的预防,有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

5、庆“三八”主题活动,开展“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活动。

四月:

1、以“植物,我们的朋友”开展主题探索活动;

2、中旬组织家长开放日放风筝比赛;

3、走进大自然,学会搜集资料,学做记录;

4、组织幼儿参加小学部举行的运动会;

五月:

1、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活动,了解成人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激发幼儿劳动兴趣;

2、开展班级“幼儿讲故事”比赛;

3、准备“六一”演出活动;

六月:

1、开展“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

2、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激发幼儿当小学生的欲望;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再见了,幼儿园;

篇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602

2012年10月份浙江温岭虐童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浙江省教育厅事后马上派遣调查组赶赴温岭进行调查。据了解,颜艳红幼师专业毕业,但并没有教师资格证。该事件反映了个别教师责任心、爱心、依法从教意识的严重缺失,暴露出幼儿园管理的严重不到位。虐童案牵扯出来的幼儿园师资问题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

1 社会新形势下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等四部委最近印发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幼儿园教师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须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幼儿园教师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重点突出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工作业绩和保教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5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俗话说压力、动力与机遇并存,这个《意见》给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增加了工作压力,也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机遇。此时,作为给社会输送一部分幼师的中职学校深感任重而道远。一而再、再而三的幼师虐童事件让我们开始深刻反思,一个热爱儿童的幼师,首先自己肯定就是一个充满童趣,充满爱心的阳光自信之人。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但当前学前专业中职学生在心理和学习方面不具备成为“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幼师的先决条件,教学现状也没能为她们迈进“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师队伍做好铺垫。笔者认为,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根据社会新形势下的需求,中职学校应在在“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2 紧跟社会新形势,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化教师”,强调整合的人才观

在当前幼儿园的用人观念里,“可用型”、“技能型”还占据着一定市场。国外的学前教育并不像我国那么较多地关注幼师的形象、技能,而是更多的重视她们与儿童相处、观察、引导儿童的能力。试想一个能歌善舞的教师如果不爱孩子、不会观察孩子、不会总结反思,不会进行简单的观察研究,不会把她所具有的对艺术的表现力转化为孩子对艺术的表现力,这样的幼师于幼儿的发展有何助益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足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鉴于幼儿教育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学前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需要高水准综合性的学前教育能力。所以,我们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培养要定位为“培养专业化教师”,而不是培养仅仅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实践证明,一些技能“够用就行”,关键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现实中频频出现的虐童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化”才是幼师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一个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从业者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专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也就是整合的专业化能力和素养。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她的专业化能力与素养应该包括:保教结合的能力、观察与反思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环境创设能力、运用艺术和语言等技能与幼儿互动的能力等。传统的幼师教育所强调的弹、唱、跳、画、说的能力只是基础,幼儿教师光有这些能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能力,即会唱歌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够设计适宜的歌唱教育活动并能教育孩子达到适宜的目标。

3 结合幼儿园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结构优化,以“模块化”为显著特征

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就要始终坚持一条明晰的课程主线,即实践教育,同时,在此过程中,从课程、学生、资源、行业需求等多维角度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的结构整合,最终形成结构优化、以“模块化”为显著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化就是将各种课程分别汇编成在深广度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各相关行业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自适用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合成专门教学计划。

为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业化”毕业生,让其走上工作岗位上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幼儿园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很快适应社会新形势下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中职学校应该在重视文化艺术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在“三字一话”,弹琴、唱歌(含简单的幼儿歌曲创编)、舞蹈(含儿童舞的创编)、绘画、手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相关的多种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基于此目标定位,中职学校在科学建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应倡导以下基本理论。

3.1 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

(1)凸显“实践”在课程中的地位。我们培养的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线老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所有的课程模块中,我们要十分强调实践渗透。

(2)强化“服务”的课程取向。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学前教育教师。因此,面向学前教育机构的行业需求培养优秀人才是我们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应有之责。如我们通过强化即兴伴奏、儿歌创编、儿童文学创作、幼儿园环境布置等课程,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以专业的能力为学前教育行业服务。

(3)倡导“一专多能”的学习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但也有的是很快就转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要有适当宽泛的定位。因此我们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中,安排了很多选修课和方向限选课程,以扩大中职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的优质人才。

3.2 学前教育各类课程的任务和着眼点

通过借鉴国内外同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设置的经验,中职学校可以对确定的基础理论类、专业技能类和选修类三类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兼顾课程领域内在逻辑和学生学习心理序列,并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进行课程编排,以“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等六大学习领域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由基础与通识必修、专业理论和技能必修、专业表现和鉴赏必修、专业发展和限定选修、不限专业任意选修和实践教育六个部分组成,其中实践教育贯穿其他部分课程,即以实践课程为核心。

(1)基础与通识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的课程,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基本素质实现所必修的课程。它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科学教育、身心发展教育三部分,主要课程有:政治思想课、法律、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知识等。

(2)专业知识与技能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幼师角色意识和师德规范、学前教育的专业理念与责任、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愿望与能力的课程,是保证本专业培养规格的专业素质所必修的课程。着眼于培养整合的专业化能力和素养,包括:包教结合的能力、观察与反思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环境创设能力、运用艺术和语言等技能与幼儿互动的能力等。该模块包括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和社会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五部分,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游戏、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管理等。

(3)专业表现和鉴赏必修课程:是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学前教育表现技能和鉴赏能力、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与艺术类专业的不同在于,该模块强调培养学生运用适宜的艺术和语言等技能与幼儿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儿童歌曲和舞蹈鉴赏、选择和创编能力,初步的儿童文学创作和改编能力、班级环境创设能力等。其主要的课程有:教师口语、乐理、声乐、琴法、舞蹈以及幼儿歌曲表演与弹唱、幼儿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

(4)专业发展和限定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拓展专业素质,培养专业教育有所长。其主要方向有:早期教育方向、学前英语方向、学前音乐方向、学前舞蹈方向、学前美术方向等。

(5)不限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是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或跨专业选修,是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学校各专业开设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课程,学生都可自主选修。

(6)实践教育课程:是培养、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学前教育职业能力的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国防教育和教育实践系列。教育实践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既“小步递进专项训练”又“分阶段整合提高”,保证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和体验学前教育,培养学前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包括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随堂见习与实践、保健见习与实践、幼儿园游戏实习、学前儿童各领域教育实践、毕业实习、顶岗教育实践。需特别说明的是,实践模块贯穿其他五大模块始终。

4 紧扣幼师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创设“实践取向、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过程是课程建设和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反映了相应的课程理念,并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从教学模式的自身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情景认知和学习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一步步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习模式发展;与经验式的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发展;由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向多维化发展。中职学校应高瞻远瞩,努力创设“实践取向、多维互动”的教学实施模式。

4.1 “实践取向、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1)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学校通过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理论;还通过不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使学生接触更多更前沿的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努力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在做中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向实践能力的转换。例如教育见习、实习既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学前教育中职生来说,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可以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体验学前教育的全过程,丰富其直观经验,并为其积累第一手工作资料。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学校教师只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教学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机会。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转型为“引导者”和“主持人”。我们中职学校应该用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选择,进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我们还更多地采用讨论教学法,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问与答、启发和解释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思想,掌握科学的方法。

(3)多元化、适宜性和前瞻性原则。

中职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应强调多样化,既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又有实际操作和技能练习教学模式;更应该强调强调适宜性和前瞻性,以培养社会性形势下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如在儿童文学课程加强习作训练,提高学生儿童文学创编能力;在音乐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儿童歌曲演唱和表演能力,以及儿童歌曲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能力;如美术课程,应顺应幼儿园工作的而发展和需要,设置幼儿服装制作、展示和表演,废旧物品手工制作一级幼儿园环境设计等美术特色课程。

4.2 实施实践取向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强调实践性学习,中职学校应以“学用合一、重视职业能力”为教学传统,更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训练为重点深入探讨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多维互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方式和支持系统,使他们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通过解决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主动构建教育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智慧。

(1)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景练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作为中职学校,我们要在现场观摩、幼儿园基地见习实训的基础上,应该把模拟情景练习(模拟教学)作为日常训练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部分学生扮演幼儿,一个学生扮演老师)。在模拟教学中,老师从实际出发,大胆处理教材、案例和相关材料,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情境,收集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准备。老师的引导贯彻始终,做到精导妙引,最终使课程目标易于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把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在模拟过程中,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校内外教学相结合,强化与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进行保育、教育实习,如先观摩一线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后执教老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活动情况,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由学校的主讲老师予以总结。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富有幼儿教学经验的一线园长、教师“请进来”,为学生在观摩教室现场开课,开阔学生视野,教师现场点评,学生课后写听课感想和思考。

4.3 凸显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向度的知识传授模式,基本以“传递—接受”式为主。社会形势下,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课程应该强调只是来源于经验,强调重视每一个个体的感受,主张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以人为本,把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以及独立性。

(1)多维互动的主体。

第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核心互动。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作为课程实施体系中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它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这个工作应该放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上进行,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设计与本课程相关的一系列内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第二方面是“生—生”之间的横向互动。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但我们的中职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因此对知识的认知和感受也大不一样。我们老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信息的相互沟通、经验的相互分享、情感的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更充分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方面是“生—园”之间的师徒式互动。实践证明,“生—园”之间的师徒式互动体系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效果。中职学校一定要一方面加大实训基地园的数目,加强与实训基地园的良好互动关系,形成中职学校和实训基地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园也根据我们中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计划要求,为学生配备更高水平的幼儿园指导老师,及时根据实习计划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升学生教育实践能力。

(2)基本的多维互动方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同行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中职学校应更多地采用以下四种基本的多维互动方式:

第一种是讨论和辩论的互动教学法。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师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知识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第二种是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对某个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

第三种是情景模拟教学法。依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如实物情景、故事情境、谈话情景、小品表演情景等,组织学生扮演具体情境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种是角色互换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一般指师生角色互换,即对一些适宜学生自学掌握的内容,老师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备课”,然后由学生走上讲台做“准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

5 点滴处凸显行为养成,百年树人

社会新形势对幼师这一行业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拥有专业思想牢固、专业精神高尚、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专业个性阳光、亲和力与沟通能力强的卓越专业素质的学前专业毕业生才会广受用人单位的赞誉。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里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优势,中职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新生刚入学,就通过《马背上的摇篮》等经典电影、优秀校友讲座,参观幼儿园等形式接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职业理想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教学与德育课程强化专业思想与敬业精神教育,并在整个校园文化中隐性渗透。学姐们身着朴素大方的校服,遇见教师的礼貌问候更是新生们学习的好榜样;教师群体对幼教事业热情、敬业、热真细致,致力于培养学生群体守纪律、好管理、有爱心的品格,严格要求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椅子坐好要归位,遇见教师要问好,饭后把餐盘端走,又如在教学楼每一层楼梯口都放置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师生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等,让自尊自爱、文明礼貌的意识深入人心。这种德育的有效形式与专门的德育课程相得益彰,让幼师的养成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证明,孩子们都喜欢漂亮的老师,而在孩子们心目中,漂亮的标准是:笑容可掬、活泼开朗、经常抱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仪态大方,富有朝气与活力……幼儿的健康成长特别需要“阳光型”教师。中职学校应通过潜移默化式的行为养成的熏陶与实践锻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能凭借其执着的专业精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阳光型”的专业个性展示幼儿教师独特的专业风采,成为深受用人单位和孩子们热爱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肖箐.现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M].北京:教育学,201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