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1: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企业竞争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并能脱颖而出与采取何种竞争策略密切相关。大体上常见的企业竞争策略有质量竞争策略、价格竞争策略、营销竞争策略、品牌竞争策略和技术竞争策略,具体使用哪种策略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定。
【关键词】
企业;竞争;策略
一、质量竞争策略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质量竞争策略是指企业依靠为其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稳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质量不但是产品的生命,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优质的产品,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无从谈起,甚至连在市场中生存都会很艰难,所以质量竞争策略是所有企业竞争策略的根基和基础。但只有质量竞争策略而无其他策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是不够的。过去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这句话放到当代已经明显落伍了,因为现在“香的酒”太多了,如果不采取其他竞争策略将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迅速淘汰。
二、价格竞争策略
价格竞争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向目标市场提供相比于竞争对手更低价格的产品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价格竞争策略是企业经常使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因为它的效果立竿见影,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在打击竞争对手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特别是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它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最终也会伤及自身,所以价格竞争策略不能只考虑降低产品售价打击竞争对手,而应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使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和费用真正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三、营销竞争策略
营销竞争策略是指企业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来获取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在众多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中,企业最常采用的就是饥渴营销,所谓饥渴营销又名饥饿营销,主要是通过各种限量策略或限时策略,以充分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产品由厂商到消费者的快速转移。饥渴营销的核心思想是制造“来之不易”的体验,通俗地说就是让消费者很难得到。由于人们珍惜的东西往往是难以得到的东西,所以饥渴营销通常能够充分满足买卖双方的需求,从而伴随着买卖双方共同的高满意度:卖方获得可观的利润,买方得以彰显身份和地位。经常采用这种营销策略的通常是一些奢侈品品牌或同行业中的高端品牌,但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品牌也利用互联网销售的契机而采取这一营销策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要数小米手机了,小米手机依靠饥渴营销策略不但获得了销量的大增,也使品牌的知名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四、品牌竞争策略
品牌是指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商标和其它可以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标示,是构成公司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对品牌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是可以给其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同时品牌也是企业的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品牌不仅是企业产品的一种标示,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些企业为自己的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赋予了美好的情感,或代表了一定的文化,使品牌及品牌产品在消费者或用户心目中形成了美好的记忆。品牌竞争策略是指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从而获得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提升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并不意味着只是做广告。首先,产品品牌的塑造要基于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只有在确定了产品的目标市场和明确了产品的市场定位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产品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在进行品牌塑造和推广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紧密围绕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来进行的,如果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那么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作,除了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广告宣传之外还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包装的升级换代、产品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企业形象策划等内容,所以说产品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通力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五、技术竞争策略
技术竞争策略是指企业不断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来赋予产品更新的技术,从而获得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一句顺口溜很能反映这个问题,这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四流的企业卖力气,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一流的企业卖技术。技术竞争策略是所有竞争策略中最高层次的,如果企业能够在技术方面做到行业的标杆和引领者,那它必定将“无敌于天下”。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莫过于苹果手机了,在手机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并出现价格战趋势的时候,苹果手机引领行业的技术革新,将传统意义上打电话、发短信的通讯终端重新定义为互联网时代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手机也不再只是可以打电话、发短信了,摇身一变成了一台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的掌上电脑,这种变革就不再只是技术革新了,可以称得上是技术革命,而苹果正是这场技术革命的引领者,那么在手机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它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文献:
[1]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 increased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t is not from the enterprise outside, but depends on the brand. It is the enterpris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conomy are the key to success. Therefor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brand management, scientific brand management can promote the enterprise in all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thus to build up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rand and brand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re reviewed,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goal of brand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The core competence;The corporation brand competitiveness
1.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1.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张彦宁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使企业在战略上与众不同。”[1]这一概念以比较明了的方式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能力,且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即,核心竞争力实际就是一种核心专长。
1.2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1.2.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核心专长的集合,其价值性主要是通过市场检验实现的。企业所开发的资源要素,必须在各个方面,如时间、地点、价格、数量上满足市场需要,才具备了企业向顾客提品的基础,企业才能在满足顾客需求之中实现价值,才能从中获利,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程度越高,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越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显著。而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要素,不仅无助于企业实现目标,相反还会成为一种阻力,符合市场需求的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性。
1.2.2稀缺性
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源要素能够充分供给或可以很容易复制或模仿,那么企业之间的资源差异就不会长期存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会长期保持。但由于现实中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源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特别是一些与环境、人力资本有关的个人潜在意识、洞察力组织等差异,以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品牌、价值观等,这些都极不易复制与模仿,因而存在着短缺。企业要得到这些要素不仅需要付出成本,甚至即使付出成本也无法得到。那些拥有了稀缺资源且极有价值要素的企业,就能够通过优于其它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而实现企业目标。
1.2.3知识性
具有信息特征的知识易于被模仿,这一类型的知识很容易被转移给其它个人或企业,而只需要使用者运用较少的能力。一般来说,具有信息特征的能力的转移只要使用语言交流和低水平的训练就足够了,而具有“方法性”特征的知识相对来说难以仿制。后者可能是因为这些不公开、内容模糊、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察觉、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缘故,难以利用技能培训进行转移,但可以通过群体中较长时间的相互作用而转移。这一点暗含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因为如果核心竞争力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重要作用,必须建立在指导如何去做的知识上,而不是建立在信息知识的基础上。
1.2.4延展性
在基础业务中已经开发出重要技能和竞争力的公司,能够利用相关多元化战略继续开发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或产品,并把这以竞争力和技能转移到其它业务,成功的技能或技术转移能够使新业务产生竞争优势。技能转移和成本分担能够使多元化企业获得独立运作时更多的利润。成本分担、技能转移的关键是多角化进入的业务应当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延伸的边界内。
2.品牌与品牌管理理论
2.1品牌与品牌管理的科学含义
品牌的英文是Brand,具有如下解释:烙印,火印,商标,品种。其含义是打上烙印、铭刻,它的原始含义是指在牲畜身上烙上标记,以起到识别和证明的作用。
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指出,所谓品牌,也就是产品的牌子,它是销售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通常由文字、标记、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一个销售者或销售者集团的标识,以便于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名称、标志、商标,所有品牌名称和所有商标都是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
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必须通过人类的相关努力才能实现。
2.2品牌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品牌管理就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延伸、品牌创新、品牌策略、商标管理等内容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品牌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从而让企业品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巩固和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地位,并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对品牌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利润最大化,使企业之树常青,使企业之树独木成林。
品牌管理的目标是:品牌的增值,品牌延伸与潜力挖掘,延长品牌作用时间,增强品牌竞争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品牌竞争力是某品牌较同类产品市场影响力大、占有率、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的深层次原因。品牌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服务,并引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进而促进其购买行为。用通俗的话来讲,如果你的产品比其他牌子的产品卖得好、卖得快、卖得贵、卖得久,就说明你的品牌竞争力强,反之,就说明你的品牌竞争力弱。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2]:
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可感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而品牌竞争力就是这种利益的最佳表现形式,而且品牌竞争力与强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①品牌竞争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不易甚至无法模仿的。在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体系中,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之一即为差异化战略,他指出: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市场份额、资金投入,而且决定玩低成本游戏,那么行业范围内的差异化肯定能够避免低成本定位。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就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而品牌无疑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品牌诞生之日起,为的就是借助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一组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是独一无二的,是区别于其它同类替代品的最重要标志,自然无法或很难为别人所复制和模仿。
品牌竞争力作为不可替代的差异化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树立形象,建立品牌信誉,而品牌信誉一经消费者认可,就易形成品牌忠诚,进而强化品牌的专有性。
②品牌竞争力具有使企业能够持续盈利的能力,更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
品牌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竞争能力,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强势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支撑者,它必须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稳定、超额的利益。品牌赋予产品一种无形的声誉价值,而这种声誉价值的溢出,对厂商来说是比有形资产增值更大的力量源泉。这也许就是许多厂商面对竞争性经济致力于建设品牌的真正动机。品牌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③品牌竞争力统领企业其它所有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上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和源泉,蕴涵于企业内部,是一种无形的综合力量,是企业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产品、企业形象、宏观政策、营销等诸多力量的集合,具有很强的集合性,是企业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相对优势。
面对资源、技术、产品、渠道、营销越来越同质化的趋势,品牌无疑是关键的竞争工具,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策略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其它各种能力的统领。对于一般的经营者而言,经营过程中当然无法避免在产品上同其它经营者的趋同,但是,高明的经营者就会在产品当中融入一些让用户感受到与其它经营者所不同的感觉和体验,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抢占市场的一面大旗。拥有市场必先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因此,一个优势品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必须通过成功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将其竞争力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长期的主动权。
品牌竞争力可以构筑坚实的品牌障碍,使进入者要花巨资克服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在广告宣传、客户服务、行业领先以及产品差异都是形成品牌确认的因素。在许多行业中,品牌确认可能是最重要的进入障碍,可在其业务周围建起高高的围栏。
4.推行科学化的品牌管理,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是动态的产物,而不是静态要素的结果。企业只有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整合在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采购、生产、销售及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从而逐渐形成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4.1精练和提高品牌核心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精炼和提高企业品牌的核心力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4.1.1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确定和实施品牌战略
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价值由外部环境决定,因此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为用户提供质优、性能好的产品以及周到的服务,才能称得上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说,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对消费者而言,必须提供“用户看重的价值”,才能备受青睐。现在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很强。产品同质化就要使品牌拥有一个核心价值。产品互相之间的可替代性也要求品牌必须拥有核心价值。因此,企业必须了解自己所处在的产业环境,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围绕核心产品本身能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和利益,来决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在确定品牌价值的基础上,企业下一步就应该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制定品牌战略。品牌战略要求企业的所有的价值活动特别是营销传播活动都要围绕核心价值展开,即任何一次营销、广告活动都要尽量体现、演绎品牌核心价值,包括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电视广告、终端生动化和街头促销,甚至每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与客户交流等任何与公众、消费者沟通的机会。
品牌战略的实施能在不增加营销广告费用的前提下提升品牌资产。如包装的图案、色彩要体现出核心价值,只需在设计上多下工夫,增加的设计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作为支出大头的印刷费并没有增加:广告只需在策略与创意上体现核心价值,虽然制作成本可能上升,但作为支出大头的媒介费用不会有大的变化,广告效果则会更加明显。
品牌的核心价值反应了品牌识别的内容。产品同质化要求品牌必须拥有一个核心价值。产品互相之间的可替代性要求品牌必须拥有核心价值。
4.1.2加强品牌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维系品牌与顾客关系的纽带,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缔造优质的品牌服务体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差异化品牌战略的重要武器。
服务是品牌价值的二次实现。如空调,其产品的核心价值除产品本身外,还包括安装调试。随着整个市场的成熟,用户也开始走向成熟,要求服务、享受增值服务是用户应得的权利,这种成熟市场的用户意识正在集体苏醒,而服务则成为新的杀手锏。在进入市场的成熟后,品牌纷争的关键就是看谁能将服务做细、将用户拢紧,强化地方服务体系、提升全面服务能力是各家品牌的当务之急。
因此,企业应在所有的经营活动中贯彻服务理念。服务作为市场营销组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策略中。
4.2提高品牌领导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在培育和构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后,可以借助品牌扩张,出以推出新产品,通过对其它行业、企业的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借助品牌输出实现低成本扩张,树立企业品牌的市场领导地位。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层面上总体体现为品牌领导力。
实践发现,企业要提高品牌的领导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先发抢占市场先机,迅速壮大力量,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先壮大的自身力量为后进者设置市场壁垒。二是使品牌的边际效应最大化。就我们通俗的说法,便是确定名分,按照国外的说法,这其实也是一种马太效应,通过抢占先机,确定行业名分,在市场上,可以很轻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1、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高度依赖资源控制能力,谁能以最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多的稳定资源,谁就能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从历史经验看,钢铁企业的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因为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三种布局因素:一种是资源依托型,即靠近资源产地的布局;一种是市场邻近型,即靠近消费市场的布局;一种是临海港口型,即临近运输港口特别是大型海港的布局。在早期,钢铁工业一般是在靠近铁矿石和煤炭产地的区域布局,以节约运输成本。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开始向大型海港附近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钢铁生产需要的水源,还可以通过海运获取煤炭、铁矿资源以及进行产品的出口,适应了当时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不论是哪一种布局方式,都显示出资源控制能力对于钢铁企业的重要意义。
2、环境保护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环境保护能力决定了钢铁企业能否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加强下存续,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钢铁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大户。以中国为例,钢铁企业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大约占中国全国工业粉尘总排放量的13%。中国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其中34家设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8家设在省会城市,钢铁企业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大量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包括节能减排,减少工业“三废”等等。当前,政府对钢铁企业的环保问题日益关注,而社会也同样开始关注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钢铁企业应对政府环保规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肩负环保社会责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钢铁企业没有能够认真履行环保义务,没有按照政府的环境要求组织生产,就面临着重整、甚至破产的威胁。
3、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不论是资源控制能力还是环境保护能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过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增强盈利能力,并最终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并且,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创新能力可以发掘新的替代资源,减轻对现有稀缺资源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资源供给,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技术创新可减轻污染排放,降低环境使用成本。一是技术创新能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排放。二是技术创新能够变废为宝,将原本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经过处理后返回使用或者用来生产其他副产品。一方面节省了环境污染成本,赢得社会的赞赏,另一方面发展了副产品,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使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流程。
资源环境约束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
1、资源控制力提升战略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钢铁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向上游延伸,与上游企业合作,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大程度地取得上游行业的原材料等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做到“长期、稳定、优质、及时”,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世界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能够保持粗钢产量世界第一的策略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的原材料控制战略,一方面,通过在非洲、加拿大等地区对铁矿石企业直接参股等形式获得生产所需的铁矿石供应;另一方面,又在印度、南美等地收购煤矿,保证煤炭等燃料供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铁矿石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控制能力的关键是围绕“做精做强,成本领先”的经营目标,按照“两条腿走路”的资源战略,构建钢铁原料保障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渠道,建立及强化与原料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原料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中国钢铁行业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来自于国外,近年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中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提高铁矿石开采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与国外铁矿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协议,避免由于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成本上升,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海外铁矿石开采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达到直接控制铁矿石的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多种形式向纵向一体化拓展,实现原料供应渠道多元化,化解原料涨价的压力。同时,在参与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等国际化经营的实务中,应总结经验教训,与各方买家有效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提高集体议价力量。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第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力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行资源进口与产品出口一体化、国外与国内贸易一体化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战略。积极探索多种贸易方式带动国内钢铁茶农的出口,努力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优化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结构。第二,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高素质人才比例,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服务。第三,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国外市场进行充分考察,根据比较原理,结合企业自身竞争优势,选择重点投资区域。通过对该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钢铁产品市场份额,以此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环境保护力提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