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调查显示,各学校的各岗位教师,深入贯彻落实学院考勤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学生请销假制度,为学生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秩序和育人环境。其中,87.9%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生请销假制度执行严格,86.9%以上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对学生出勤考核严格,92.31%的学生认为宿舍夜间考核严格。
2、全面开展安全检查,确保了学校安全稳定
调查显示,各校都开展了认真细致、全面彻底、拉网式、地毯式的安全检查,做到了校不漏院、院不漏系、系不漏班、班不漏宿舍、宿舍不漏人,将安全检查落到了实处,确保了学校安全稳定,平均有86.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安全检查。
3、领导重视,全校动员,取得良好教育实效
调查显示,各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校领导亲自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带头开展安全教育讲座,亲临现场,督导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公寓辅导员和后勤工作人员联合行动,全校动员,通力合作,传达安全教育会议文件精神,全面讲授各种安全知识,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教育工作,使学生在自查自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较好地掌握了安全知识。
4、学生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各学校学生进行安全自查和自纠的情况开展得比较到位,平均83.1%的学生进行过自查自纠。随着安全教育力度的不断增强,各学校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当身边发生安全隐患时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警惕意识,平均95.4%的学生具有安全隐患举报意识。
1、日常安全检查力度不够
各学校对学生吸烟、携带食物进教室、私自携带刀具等日常安全情况的检查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对学生吸烟、携带食物进教室等的检查方面,各学校开展情况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加大检查工作力度,平均19.7%的学生认为本系对学生吸烟、携带食物进教室等的检查不严格。
2、教师安全教育责任意识仍需加强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安全教育责任意识很强,但仍有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安全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在进行专业课或实训课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3、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各校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40%的学生表示没有看到过学校开展的关于安全教育的宣传标语或条幅。对“防火、防盗、防事故”明白纸等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落实情况欠佳,平均29.3%的学生没有收到明白纸等安全教育宣传材料。因此,需要进一步砸死责任,开辟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4、安全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各学校安全教育方法枯燥单一。调查显示,各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丰富。平均有42.04%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一般或单一。大部分学校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一次消防演练或者开展一次安全知识讲座,活动单一,且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5、师生安全责任尚需全面落实
调查显示,各校在与学生签订《学生维护自身安全承诺书》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部分学校都制定了《学生维护自身安全承诺书》,但13.3%以上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与自己签订承诺书。从总体上看,各学校在与学生签订《学生维护自身安全承诺书》方面,签订了承诺书的比例均未超过90%,均需进一步严格责任,加强工作力度。
6、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治理尚需进一步加强
校园周边环境的整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有63.6%以上的学生认为学院周边环境不安全;26.3%以上的学生认为校门卫对社会人员进入学校的管控不严格。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校周边商户、网吧等场所的检查力度,并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人员进入学校的管控情况,构建安全稳定的校园周边环境。
三、多举并措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
1、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排除安全隐患
一是日常自查要细微扎实。实施“日查、周查、月查”制度和“定人员、定措施、定期限”机制,坚持经常排查、反复排查。二是专项排查,不留死角。制定内部矛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各项专项排查分方案,成立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开展内部矛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三是做好校外排查,确保周边安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排查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设置学生安全信息员和社情信息员,密切关注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情况;定期召开校园周边治理工作座谈会;协助驻校民警对校园内保洁、饮食承包商所聘人员进行身份排查,对校园周边饭店、酒店、网吧等营利性场所负责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进行登记和摸排,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四是开展节前检查,确保假期安全。每年暑假和寒假前,学校领导要带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小组成员,深入教学楼、学生公寓、医务室、锅炉房等重要部位,进行假前安全大检查,为师生员工度过暑假和平安和谐的春节提供保障。
2、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安全教育责任意识
调查显示,有28%的学生希望学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将安全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关键在于有些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为此,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安全教育责任意识。要砸死责任,严格奖惩制度,对做得好的教职工要有奖励、激励机制,对后进人员也要有惩罚或推进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师安全教育责任意识,进而督促教师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3、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创办“掌上安全教育园地”,利用手机平台编辑安全教育手机报,报道简短的安全事故案件和安全法制知识,通过手机微信传播安全教育知识;创建网络短信平台,定期发送与师生工作、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日常安全知识;创办电子杂志,上传生命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知识;建立安全教育宣传QQ群,传播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建立飞信群,随时发送安全小常识,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利用电子显示屏和灯箱广告,定期滚动播放安全教育宣传标语口号,宣传法治安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4、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安全教育长效性
调查显示,有6.89%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3.3%的学生希望学院对学校进行安全教育考试。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教育重在平时。为此,应建立长效机制,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安全教育长效性、实效性。将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对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要以公共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为主,重点教育学生安全使用教学、实验设备;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要以企业实习实训安全教育、就业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课程考试要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重点侧重实践教学。同时要结合学校实际,在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本文来自于《青春岁月》杂志。《青春岁月》杂志简介详见)
在高校环境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如何确保大学生身心安全,是管理者长期思考的问题,但是该工作纳入必修课时间却不长。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次把“安全逃生课”纳入必修学分,广西多所高校于近年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以广西大学为例,2011年起,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成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但是这门课程尚存不足。为分析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在课堂随机发放180份调查问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与课后学习四大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师资队伍有待完善,教学理念有待改变
对于谁适合教这门课程,国内教育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支持由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教,他们经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理经验,能够从实践上指导学生。另一种支持由大学辅导员教,持此论者认为保卫部门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教师资质,缺乏授课技巧,学生旷课严重。当下大学生经受的不仅是传统威胁,还新增网络谣言、心理危机等问题,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的思政辅导员比保卫人员更适合。目前,广西各大高校主要由辅导员教授该门课程。
但是,目前由辅导员教授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开展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职业化,课程运作粗放、不系统。辅导员大多不是安全专业出身,未接受课前统一培训,尚不具备安全逃生和安全实践能力。多数辅导员上完理论课就结课,实践环节成空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存在偏差。辅导员平日有大量学生管理事务要处理,对于课程敷衍了事。安全教育课常常变成视频课,教师放完多媒体就下课的情况屡见不鲜;又有辅导员把课堂变为班会,约束学生行为。
(二)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课程策略、内容有待改善
问卷结果表明,37%的同学提出课程内容很令人失望,理论多技能少,所选事例过时,远离生活实际,大部分知识为从中小学就被灌输的规范;90%的同学反映授课方式主要是放视频,此部分学生中又有78%认为,教师大多放弃讲授,由学生自己看视频学习,授课方式单一、不深入。学生提出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开展安全演习、课后调查等建议,但是由于师资队伍原因,课程普遍缺乏实践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广西大学安全教育课划分为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灾避险、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社交安全十个模块,共设置12个课时,要通过视频教学将十个模块在固定课时完成不容易。65%的学生表示,授课老师每个模块都播放相关视频,但是视频之间没有逻辑关联,缺乏侧重,仅是看着有趣,没有帮助理解。由于该课多为考查课,教师仅仅以课上作业作为考核结果,具有随意性,不利于有效地评价学生所学。
(三)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后学习不被重视
该课以传授知识为课程目标,意图通过丰富的模块,在课堂架构学生的安全知识体系。授课老师对于课后探索、结课考试较为忽视,重授课轻课后考核,这是误区。该课涉及内容多,目标不应求大求全。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才应是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问卷调查显示,68%的同学表示平时不会主动对安全知识进行学习,接受知识是被动的,这充分说明其意识极其薄弱。与其薄弱意识相对应的是,他们正面临着多重身心威胁因素,单一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要做好安全教育,必须把安全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抓,通过板报、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日常化教育。要达到植入人心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前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寻找网络资源能力很强,具备课后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他们自我意识强,对于刚性管理有反抗意识,延续中学行政管理方式强调安全重要性,只会适得其反。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良策略
(一)转变“管理模式”,换为“学习模式”的教育理念
在管理模式的安全教育课上,课程实现的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改变这种模式,教师要改变观念,主动切换为“学习模式”。通过趣味性和逻辑性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塑造安全习惯。问卷调查显示,在面对“你认为最愿意接受的安全知识学习渠道”这一问题时,58%的学生填选手机网络,其次是电视媒体(32%),愿意接受长辈教育的不足10% 。这表明教师应当抓住年轻人关注网络的特点,在课堂注意建构知识与网络传媒的联系。通过提供开放性、线上课后作业设计,让他们在网络寻找材料,做调查,形成课堂自然延伸。
(二)精选课堂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1.强化课堂内容选取。安全教育涉及多方面,单对多模块做蜻蜓点水,不如侧重地做课外延伸。在选择内容方面,要有辩证意识,授课者既要对课本知识模块有基本了解,不脱离基本模块;又要跳出模块寻找网络资源,做安全事件的有心人,密切关注网络热点事件。比如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对应社交安全、心理安全模块;2014年8月全国多地报道的少女返校遇害事件对应人身安全;网络“大V变大谣”事件对应网络安全等。以相关新闻段落取代生硬的模块作为课程内容衔接点,引起学生兴趣,再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传授安全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其次,要以区情为基点进行举例阐释。安全教育毕竟是实践性课程,要结合学生周边实例才更引起重视。笔者在课堂调查过程所见,一起发生在广西高校的视频事件引起的热度远大于发生于上海高校的事件。广西在地理地貌上有沿江沿边、多山多水的特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在社会风貌等多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深入其中进行探讨,结合本身高校、学科特点进行重点选择。例如:少数民族学生、东南亚国际学生聚集的学校要把国家安全板块放到一个重要位置;面向有大量野外作业的专业学生,地理灾害、野外避险部分更应仔细讲解。
再次,尊重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与其他课构成课程体系。大学教育与中学教学 差别应该在于创新性,高校教育应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一些安全板块(心理安全、国家安全)表现出更高兴趣,因为这些板块相对于教条性的人身安全而言更有新鲜度、纵深感。笔者在课堂通过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等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剖析,辅以案例,取得不错的效果。深入的讲解而非肤浅的介绍,不仅教授他们心理安全的保护措施,同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入门,形成课与课之间的体系链条,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开拓知识的新领域,充分调动其对知识的渴求。
2.采取情境教学增强互动。单向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在集体演练难以实践的前提下,课堂要多采取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即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显示,超过50%的学生提出了加强情境教学的要求,可见教师应更多考虑师生互动。比如进行经典的心理游戏;在人身财产安全、防灾避险安全方面则更适于小组学习,通过分角色饰演情境小品的方式来达成;国家安全则可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赛,通过辩论明晰安全问题。
(三)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进行队伍优化结构,改变目前只由某一类教师全程上课的局面。教师队伍应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保卫部门人员。通过汇编校园案例,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的方式参与课程;二是大学辅导员、思政干部作为课程主讲人,运用本文的思路,以激励方法为核心理念,对安全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同学深入学习;三是心理健康中心、安全部队专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比如 “消防日演习”、“525心理活动”等,将课堂实践环节分解到日常活动中去,并且规定算入课时。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安全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授课者既不需安全专业出身,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大部分辅导员不具备相关的资质。可由各高校学工处在辅导员职业培训中通过开设讲座,辅导员参与演习等方式,使其具备一定的传授安全知识的基础。
再次,授课者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查方式不宜敷衍了事,应精心准备。通过设计安全课题,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组织问卷、进行采访等方式,了解潜藏在学生身边突出的安全隐患。既避免理论考试、论文这种不适于本课的考核方法,又借此加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张继延.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交教育版),2010(12)
[2]刘尧飞.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西某高校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
[3]郑玉莲.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法改革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2011(4)
[4]黄龙.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08(30)
(一)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把安全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曾查询了济南市一本科高校办公系统上的一年内关于安全的所有正式通知,包括加强春季安全大检查、五一、暑假、国庆节、元旦及寒假前等安全工作的通知,竟然没有一项提及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欠缺。
(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
安全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安全教育亦是如此。但是,目前高校的网络完全教育更多地进行表面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口头陈述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以及怎样防范事故发生,几乎都是从理论层面开展教育,缺乏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教学,更没有针对学生的性别、专业、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这样的教育内容刻板老套,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自然也不会入耳入心。
(三)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介入方法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大都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或班委通过班会、QQ群、飞信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会让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大学生缺少主动性,仅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而失去受教育的信心和乐趣,导致目前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效果较差,学生入耳但不入心,各种网络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具有相通性
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正是让大学生摆脱现存的或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困境,摆脱危难,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优势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通俗来说就是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其所处的困境,还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的潜能并促进其提升社会适应性。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站在新技术、新思想前沿的群体,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处于这个阶段的群体有其独有的特点。从社会因素来看,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出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相对富裕,对高科技的使用较为广泛。从家庭因素来看,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从小就倍受宠爱,导致多数在校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从个体因素来看,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民主平等,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掌握这些特点,因人、因时、因地施教。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无法解决大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而社会工作正符合这个要求。社会工作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在于其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总是将人放在首位,同时用整体观点来看待社会,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
(三)社会工作介入可有效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
安全稳定是各个高校努力追求的工作目标,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在网络不断冲击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背景之下,高校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带来伤害,而且对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则是一个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措施。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坚持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稳定的社会。将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教育起到稳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三、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新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普遍采用“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方式,把大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对象,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形式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不佳。而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将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集合,寻找学生中的“金点子”、“好办法”,肯定学生的潜能,逐步提升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四、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探索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
(一)个案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中起源最早、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强调个别化的原则,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外资源,强调自决、尊重和平等。同时,坚持“人在情景中”,把学生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查,充分理解学生行为产生的背景,也就更能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种个性化的工作理念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等个体差异,对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社会工作个别化的原则,将网络安全教育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同层面、分门别类的因人施教,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每一类学生的个体需求,开展个别辅导,提升教育效果。
(二)小组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共性化问题的解决
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学习到小组经验,并建立起良好的朋辈支持网络,这种朋辈间的支持远比教师的教育引导更为有效。同时,因为小组工作强调在达成小组目标的同时完成成员个体的转变,更适合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多采用集体辅导、课堂通知的方式。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这些形式兴趣不大,更希望通过角色扮演、示范教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演练。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借鉴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比如编写网络安全教育剧本,组织学生设计剧情进行角色扮演,亲身演练各种危机状态。同时,还可以根据各种网络安全隐患开展不同的学习小组,比如网络交友安全小组、网络交易安全小组、网络信息安全小组等,通过这种朋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和支持,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社区工作方法有助于整合校内校外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在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更应强调学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等学工人员实施,还需要积极协调校内、校外资源,努力扩展网络安全教育的空间和范围。在校内,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统一领导,设立网络安全监督部门,培训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人员等。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推进“全员育人”的工作思路,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网络安全教育除了依靠高校之外,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整合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邀请社区内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网络警察等专业工作者,结合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案例和自身的工作感悟,到校开展网络安全方面的专题教育。
作者:李霞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彭阳慈航.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3.
[2]邬萍.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以东胜新园社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受应试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内容局限性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并没有将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普遍性存在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应有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个人亟需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概述
(一)基本概念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观点,生理与安全的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即是指把国家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以维护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知识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之一,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没有安全,谈何和谐。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首先是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之后按照江西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新生参加全省的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期间,偶尔有防地震演习或者小范围的消防演习(教部分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整体而言,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形式主义严重
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的安全知识讲座,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基本上是一个学院的新生在一起听,老师单一的灌输一些基本知识,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江西省每年组织的大学生安全知识大赛都是开卷,由大一新生参加。这样的安全教育模式,形式大于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学校则强调由辅导员自行召开主题班会,强调安全问题。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我的平安我做主》,主要由学校保卫处牵头,临时组织相关师资力量给大一新生安排了9课时的课程,其中涉及法制、公共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其课任教师既有保卫处工作人员和其他非教学部门的教职工,也有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也没有规定统一的师资资格要求,似乎谁都可以给大学生上安全知识的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安全教育课仅仅是满足了形式上的教学要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课主要是通过讲座的形式,而宣讲式的教育手段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普遍把安全教育课当作任务去完成。实践中,很少有学校通过邀请专家或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演示安全技能,学生难以掌握实用的安全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宣传治安、交通、防盗等传统安全问题展开,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社交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和信息安全教育内容很少涉及。另外,开课单位没有提前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没有安排统一备课,备课由教师自行完成,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四)教学经费不足,缺少模拟环节
在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中,教师使用与学生相同的书本作为教材,没有额外的参考资料,没有正规的教研室。而且,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部分章节必须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才真实可信。但由于教学经费不足,教师无法开展模拟教育,只能在教室里单一的灌输安全知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高校领导层重视
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安全与稳定。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既影响学生个人及家庭幸福,也影响整个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严重的安全事件甚至会对社会安全产生冲击。因此,高校领导层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教育不是学校单个部门的责任和职责,高校应切实落实安全教育的相应责任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只有制度和机制上的完善,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落实和保证校园安全。
2、相关部门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与安全教育有关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如教务部门,要组织好师资力量,做好课程的安排工作、备课工作、教学资料的购买等,充分保障教学质量。保卫部门,要加强校园内的安全巡逻,完善防盗的技术手段,提高破案工作能力与手段,做好消防的演习工作等。学工部门,应利用已有的学工队伍,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宣传部门,利用校内多渠道的宣传平台,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增设安全教育的版块,特别是安全教育日活动,或安全教育周活动等。网管部门,应对那些不适宜大学生观看的暴力网站、进行相应的干预,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的监管。后勤部门,加强对校内食堂、超市、摊点的监督管理,对违规使用或销售不合格肉产品、蔬菜、食品等的,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
(二)多层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该走上专业化道路,像其他专业课一样,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潜心钻研与自己学校匹配的安全教育模式,并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以达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受众应该是所有在校的大学生,而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仅靠专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组建一支由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乃至校外安全教育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他们有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经验,对于充实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夯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物质基础
高校应保障充足的经费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使用、教学手段的提高和相关教学场地的建设方面。目前,市面上有种类繁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已经过时,有些内容讲授的并不全面。从本校安全教育的实际出发,确定教材,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教师自行编写教材,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建设安全教育专用模拟教学场地,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火灾逃生模拟教学,模拟车祸现场进行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参考文献:
[1]唐荣宁,吴胜利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期.
[2]华小丽,孙侃等.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2013,(3)下.
[3]容岚.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4]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不再一味的提倡学习优秀,而是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时展的脚步,各高校在体育方面的设施均有改进更新,促使学生拥有锻炼的热情和强健的体魄。但在参与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为学校和学生带来一定的麻烦,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避防措施。
一、国内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体育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的工作重心,也是改革发展公认的主题,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件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四种。第一,并列式教学模式。其以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第二,阶段式教学模式。其以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体育基础的夯实,阶段性明显。第三、开设选修课。其不足之处在于一年级时难以对能力强的学生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以体育成绩的全方位评价为指导思想,将课堂内外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通常在一、二年级设定为必修课,在三、四年级设定为选修课。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充分体现主体教学思想,且教师工作量大。第四,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其以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的调动以及自觉性的培养,通常一、二年级设定为必修,三、四年级设定为选修,但要贯穿全天(早6点~晚10点)。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场地设施的需求量较大,对学生体育基础要求较高而且还要求学生有非常强的体育意识。
二、安全事故产生的因素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时的开放性,学生发生意外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因素有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没有树立安全意识,在运动中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在运动过程中好动、争强很容易在运动时产生摩擦,发生意外。在运动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预备运动,致使在运动时由于准备不足,运动过于剧烈对机体产生伤害。
2、教师因素,在上课时纪律松懈,教师管理能力较差不能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诱发意外事故的产生,在运动过程中较为老师对学生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由于粗心大意,课前并未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致使一些身体有疾病的同学在剧烈运动后病发。
3、环境因素:运动器械长久失修,运动器材松动或损失导致学生安全问题出现。若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雨天或雪天会导致地面湿滑,学生运动时容易滑倒。
三、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
1、重视安全教育管理
在体育活动的伤害事故中,加强体育活动中心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正常的体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教育教学有条不紊、安全有序地运行。体育中心各场馆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责任心,严格管理,认真履行职责,制定相关制度,定期检查维修体育设施,如:铁网围栏、篮球架、足球架、排球架、健身器材、单双杠、电器开关、吊顶天花板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对于因漏检而产生的事故,对检查人员进行惩处,对于表现良好者予以奖励。严格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体育中心,及时清理易燃杂物,定期检修电器线路,杜绝火灾隐患,定期更换灭火器做好防火措施。 在教师方面,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掌握避免发生安全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体育课活动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懂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备课。教学内容安排适合学生,教学目标、练习要求、运动符合的合理。2)了解学校场地和器材情况,合理布置教学场地器材。根据自己选择安排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布置好教学的场地和选择好教学的器械。3)严格课堂常规,课前检查学生的服饰和学生的健康状况。
2、做好准备活动
每节体育课都必须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各项教学活动,有效地避免一般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扭伤、拉伤等。
3、遵守课堂纪律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严格的课堂纪律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安全、有序开展,使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更加充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的身体安全。
四、制定高校体育意外伤害的责任制度
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教学中如稍有考虑不周就会有伤害事故发生。做好预防是减少事故发生得关键。建立规范的高校公共体育人参安全制度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稳定发展。要想从根源上减少事故的产生就要从造成事故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全面分析,提早找出原因,造好预防措施。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有利于维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也可以使教师和管理人员提高警觉意识。在高校学生发生体育意外事故后,学校应根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处理方案进行判断。制定的责任制度可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结语: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是适应时代而产生。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社会化,在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体育教育体系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水平均有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体育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常有意外事故发生,如何有效规避意外的发生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危险系数的降低,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配合。在运动前老师应检查体育器材有无问题,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生意外后保持镇静,做出合理科学的救助措施,总结分析产生危险的因素,避免意外的再次发生。学生上课时也应提高安全意识,使高校体育教育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高校实验室研究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实验仪器种类和实验手段各有侧重,这使得高校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应具有多层次、专业化等特点。国外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主要侧重实验仪器的安全操作、如何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伤害以及紧急处理内容,规定制定的细节缜密、操作性和实用性强[1-3]。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对新入校本科生进行消防培训,指导学生亲身进行防火、灭火的训练。北京大学广泛征求各院系和实验室相关人员和教师的意见,建立了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4]。尽管如此,受宣传方式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国内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仍落后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5-7],安全管理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8]如下。
1. 普遍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仍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引起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2.现有安全管理教育课程体系不成熟,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课程内容不具有专业化、层次化的特点。
3.安全管理教育形式单一,局限于发放安全手册和讲座等传统形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对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如何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掌握安全防护、防护措施和紧急事故处理应对技能,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成为高校综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9-12]。
二、模块化安全教学体系
以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为例,针对机械与车辆学院各级实验室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具有面向专业广、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建立模块化安全教育体系如上页图1所示,该安全教育体系具有模块化、全程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一)模块化
该安全教育体系可按照内容、研究对象、专业等形式拆分成不同模块,根据培训目的和授课对象的不同调整授课内容。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使用事故应力处理模块和环保教育模块,对学生重点进行事故应急措施和安全技能培训;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安全教育的专业化模块,针对高年级学生需要进入各个专业实验室使用仪器进行学习,重点侧重指导他们对仪器的安全操作等内容。
(二)全程化、全员化
安全教育始终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进人实验室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有时也包括参与实验的校外人员,涉及人员多而广,所有涉及人员都要接受必要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三)多层次、专业化
学院实验室涉及的学科众多、专业性强,层次不同的实验室人员更替频繁,甚至有部分风险性高的创新性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应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条例,比如机械工程专业,专业实验室内的数控机床较多,需要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首先进行设备安全操作指导,防火、防电等事故预防措施,以及紧急状况的处理技能;动力能源与传动专业,常用到油液等材料,需要培训学生安全处理实验废料等。安全教育不仅涵盖专业实验,还包罗人身安全救护知识等。因此还设置了安全救护模块的课程,请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身伤害等。
(四)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59-03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30[本刊网址] http://省略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首先在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7年教育部137号文《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指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批准建设了50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但是在少数民族高校双语教学方面,仅有大连民族学院《国际商务》一门课程。这表明虽然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族高校双语教学方面基本处在摸索与起步阶段。因此对民族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探讨的比较多,如王练等[1],柴争义等[2],赵艳红等[3],但是对具体课程的双语教学探讨的比较少,如彭文娟[4]对《计算机网络》,董东[5]对《java程序设计》双语教学进行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从2006年开设《信息安全》双语课程,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结合了解到的其他大学的情况,就民族高校的《信息安全》课程双语教学提出几点心得和若干建议。
一、《信息安全》课程特点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国际上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因此《信息安全》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特色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具有信息安全的意识和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的前沿学科,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表达语言,知识更新速度快,最新的技术及参考资料都是英文表达。如果由于语言的障碍,国际上信息安全方面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知识都要通过翻译才能传播,那我们就不能及时地掌握最新的技术。所以在《信息安全》课程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培养更多、更有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一)内容广泛。《信息安全》课程包含密码学、散列函数、报文鉴别、数字签名、安全协议、IP安全、WEB安全、入侵检测、恶意软件、防火墙等。根据民族高校的特点,虽然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是信息安全的入门性质课程,但是也应该包含上面的这些内容。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36个学时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前期知识要求比较多。要想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需要数学知识、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等大量的前期知识。
(三)知识更新快。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得到各种攻击工具的成本越来越低,攻击工具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攻击者的知识要求越来越低,但是攻击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防范。因此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概念,新方法,新知识层出不穷。
根据作者这几年对《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的往往是一开始比较有感兴趣,这是因为信息安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学生每天都在接触,但是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知识复杂与掌握的困难,逐渐丧失了积极性,并无法切实感受到书本基础知识对今后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作者对民族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二、双语教学概念及模式
什么是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 给出的双语教学定义“Bilingual education: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与Wikipedia给出的双语教学定义Bilingual education involves teaching academic content in two languages,in a native and secondary language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each languag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gram model”定义。作者认为Wikipedia的定义更加符合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情况。因为Wikipedia给出的双语教学中更加强调“academic content”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教学,而是学术内容的教学。这也符合《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中对双语教学的定义“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关于学界争论的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F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以及“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之间的差异,王静[6]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于双语教学的模式,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如美国的“过渡式”、加拿大等“法语浸入式”、“英语浸入式”与“英语与法语混合浸入式”、新加坡的“三向分流式”、澳大利亚“澳大利浸入式”双语教学等模式。目前我国有的高校,比如,上海交通大学[7],清华大学等,双语教学采用的是侵入式模式。俞理明[8]对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他指出现阶段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依托课程内容教学法。常俊跃与刘莉[9]指出“内容依托”教学可被定义为“内容教学与语言教学目标的融合”。更具体地说是语言和学科知识的同步学习,即内容材料支配下的一系列语言介绍与学习。语言课程围绕学生的学术需要和兴趣,跨越语言与学科内容课程之间的障碍。它有三种元教学模式:主题式语言教学、保护式内容教学和附加式语言教学。其中在保护式内容教学中,学科知识专家用第二语言向学生教授内容课程。由学科内容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不是语言教师。这种模式也是我国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一种,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而不是英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就我国高校而言,双语教学基本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全外语型的,即基本上是外语教学,教师和学生上课都使用英语,这种全英语的教学模式也称为浸入式;第二类是混合型的,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外语教材,教师用外语和汉语交替讲授;最后一种叫半外语型,即采用外语教材,用汉语讲授。俞理明[8]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双语教学实践认为我国双语教学应该采用全英语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采用侵入式。他的这个观点作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人为的拔高或降低。以我国民族高校为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低,而且层次不高,其中 6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要是采用全英语的教学模式,不适合民族高校的情况,教学效果与质量也不会太好。因此中南民族大学规定双语教学应该采用英语占50%以上的课堂教学是比较恰当的。
三、《信息安全》双语课程教学的心得与体会
根据作者对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下面从教师素质、教材选择、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与适合民族高校的若干建议。
(一)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信息安全》双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安全》双语教学教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这是基础,并且对《信息安全》课程要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吃透课程的知识点。此外,《信息安全》双语教学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与口语水平。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使阅读《信息安全》专业的相关文献与书籍,才能获得最新的理论知识,追踪并掌握国外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与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口语水平才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安全的最新知识生动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掌握的效果。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多种方法,比如对双语教师送到国内外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效果较好,但是从时间、费用来考虑代价较大。笔者认为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网络,对国外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的一些视频进行学习与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另外还可以学习国外名校的授课模式与方法,进行改造后,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选择
一本适合各自学校的难易适中的教材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目前关于双语教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校组织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自己编写教材,笔者认为此种方法值得商榷。虽然经过国家及学校对海外优秀人才进行了大量引进,同时也把国内教师送到国外进行进修与培训,都具有了相当的英语水平。但是由于具有中文背景,编写的“教材”看起来比较适合中国的阅读习惯。编写的“教材”作为补充教辅材料是可以的,不适和作为学生使用的教材。因为不能够更好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使学生建立用英语模式进行表达的习惯。另外一种方式是使用国外编写的经典教材,比如,笔者学校选用的教材是William Stallings编写的,多次获得美国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材委员会最佳教材大奖的《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作为教材。虽然国外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非常适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学生来说,增加学习的难度。但是笔者认为这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处理。最重要的是在开始阶段,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
(三)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与非双语教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受制英语的表达与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作者在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在讲授安全协议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用英语讲授安全协议执行的过程,让后让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消息的发送者,一个是消息的接受者,一个是攻击者。让他们来模仿协议的执行,并且用中文表达出来,来加深对安全协议的理解。另外在讲授密码学部分时,首先用中文讲述一些和密码学发展的一些小故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用英语讲授密码学知识。
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因为作者所选的教材包含的内容较多,根据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恰当的取舍。在授课内容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刚开始的部分讲授的慢一些,课堂上英语少一点,中文多一点;在学生建立了信息安全的基本的概念后,可以加快讲授的速度与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基本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多次的重复。而对方法的细节可以不讲,或用中文讲授,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充分利用教材,比如我们选择的国外原版教材组织的非常合理,每一章都有key idea 和key terms。在课堂讲授中,可以首先让学生翻译一下上一章的key idea以及terms,及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又达到了复习上一章的目的。
根据《信息安全》课程前期知识需要比较多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的对用到的前期知识用中文进行介绍,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与对双语课程的为难情绪。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比如笔者在讲授Enigma,DES,AES密码算法时,就是利用相应的英文教学软件Enigma Simulator,DES Simulator,AES Flash等来讲授,一方面降低了内容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学生不自觉地学会了相应的专业词汇和英文表达,提高了英文阅读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国外大学《信息安全》课程网站与信息安全某一领域的专业网站上的一些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课下学习使用。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我们所讲授的内容是与国外著名大学讲授的内容是保持一致的,另外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近三年来,全国高校女大学生失联,电信诈骗,校园盗窃和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安全知识有所匮乏并且认识上对安全知识不像专业知识那般重视,并且随着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学生逐渐暴露出治安意识薄弱、防范意识欠缺、自救与他救能力不够。因此,我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安全课程非常必要,但是如何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完善好其体系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政策,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二)大学课程体系的概念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按照“平台+模块”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方式,课程体系由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包含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含专业拓展选修课、素质能力选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些学校将其放在必修课的文化素质课中,有些学校将其归属在选修课的素质能力选修课。
二、大学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治安趋势的需要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多样,办学理念日新月异,学生都为九五后,比较喜欢彰显个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校园开放化,与社会人员互为往来,由于人员的复杂,治安管理的成本和难度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分校区办学,存在交通隐患
现在的高职院校多采用多校区合作办学,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专部分校区有两个,中专部有六个分校区,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州市,其中有大理、西双版纳、普洱、昆明有三个教学点。学生一般都会在校区之间往来开展活动,大二的学生一般也多会去新校区与新生进行互动交流,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就会存在出行安全和交通安全隐患。
2.大量的外来人员给校区的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高职院校后勤集团对社会进行食堂、小卖部、超市等门店的招标,就出现了大量的外来人员来学校进行经营。并且学校做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有建筑公司入驻学校进行施工,外来施工车辆和人员流动性较大,不方便管理。盗窃事件较为突出,外来人员违法犯罪事件也会发生。
3.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
近三年,学校附近酒吧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有5家,而且每家酒吧每年都至少发生1起学生在酒吧打架的案件。网吧有3家,KTV有2家,相对而言,KTV偶尔会有打架的案件,网吧相对而言要好一点,没有学生打架事件。校园周边有这些娱乐场所,会导致学生晚归,酒后打架,不仅给学生带来伤害,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也造成了学校环境的不稳定。
三、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程的F状
2016年5月我们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土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冶金专科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城市建设学院10 所高校进行了有关安全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共发放30份问卷,收回27份,有效问卷为27份,占总问卷的90%。通过调查分析问卷,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纳入课程体系有难度、学生未能全覆盖接受安全教育
从问卷来看,在同类院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素质能力选修课的比率为81%,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到必修课的学校比率为26%,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一般是放在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期间进行集中教育,并且都没有学分。
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了素质能力选修课,一般上学期开设一个班,人数为60人;下学期开设两个班,人数为120.全校的学生有7843人,选修课主要是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大一、大二的学生总人数为5858,就一年来讲,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的比率为3.072%。
(二)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同类院校中,大学生安全教育开设的选修课,一般60人的授课班,学生的选报率为100%,但是学生上课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率不高,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学分而来。当你在授课的过程中,强调本节实践课程占期末成绩的40%时,学生才会很关注和投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教学,一般的授课过程中可能就关注20分钟。
(三)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一所学校里面,安全保卫部门是属于边缘部门,不被重视,学生的突发事件也是偶然事件,与学校的主要教学部门、人事部门、规划发展部门等涉及到学校的教学、人才、经济发展问题相比,安全问题就有些苍白,而且是小概率事件,故一般安全教育只是放在了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期间进行集中培训。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还需要学校的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系统的开展。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初探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定位
就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性质,可进行三层定位:一是纳入到大学生德育体系,作为三生教育或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进行全院性的授课;二是在选修课体系内,如果继续开设素质能力选修课,则需对学生有要求,就是每个学生必须选,要求在校期间至少要上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如果将其放到专业拓展选修课,则要求各二级学院或系部要重新制定专业拓展选修课的课程标准;三是纳入必修课的课程体系,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文化素质课中的一门课程,共开设两个学期,共64个学时,4个学分。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二下学期分别开设,一个学期开32学时的课程,2个学分。
(二)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教研室建设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可建立其教研室,课程的教师可引入学生处人员,各二级学院的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来作为课程的教师,课程内容可考虑采用微课进行教学,上课可以将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操作演示等方式运用到课程中,并且将微课嵌入手机公众平台,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来进行学习。教师主要负责监管、抽查和实训演练。
2.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的内容是按照学期来划分,主要包括:国家公共安全、反恐安全教育、人际交往安全、急救知识、外出及旅游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防范诈骗、身体健康、恋爱心理、消防安全、回家及返校安全、网络安全、防范艾滋病、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传染病防治、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求职安全等。课程体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性授课,如大一的学生主要以人际交往安全、学生生活安全、应急突发事件的讲授为主。
(三)适时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和应急演练
校园的安全宣传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开展的活动而展开。如三月份学校举行排球赛,我们主要宣传的是运动安全。安全演练一般是安排在七月份,学生集中军训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全体新生的应急疏散演练。在云南大一新生的军训一般都安排在暑假,由于是高原地区,会给学生一年的身体适应期。每半年会开展一次安全宣传月活动,六月份以禁毒防艾橹魈饪展,十一月份以消防和交通安全为主题开展宣传月活动。
总而言之,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行为及做事风格的形成,学校的安全、文明、和谐与稳定都离不开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又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又需要做到,“领导重视、学生配合、教师专业、课件合理、覆盖率高”。
参考文献:
[1]周亮.基于完整课程体系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2015,(09).
[2]郑琳,蹇瑞桥.安全意识视野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4).
[3]阴法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3,(04).
1.属地隐患 校园内的厅堂楼舍,教室、寝室、礼堂、实训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在重多学习工作空间内部分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装饰陈旧阻燃性差; 电器线路凌乱老化; 实验室存放化学试剂、车库备用燃油,储存管理不当也是潜在的危险源。
2.生活陋习隐患 学生群体中笔记本电脑、手机、I Pad等电子产品普及使用率很高,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电源适配器、充电器被随意丢置床铺上极易引发火灾;插线板过载,手机或电池充电无人看守。
3.违章用电及使用明火隐患 私接乱拉电线、使用违章电器如用"热得快"烧水、冬季使用暖宝、电热毯等;卧床吸烟,乱丢烟蒂;动用明火用酒精炉煮面做饭,节庆日子燃放孔明灯、摆烛火造型,这些在重多危害中最危险的。
4.思想隐患 安全意识淡漠,师生的防火灭火及逃生意识还欠缺,有些人认为火灾离我们很遥远,不注重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不知道如何防范火灾的发生,不知道火灾发生后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来扑救,也不知道如何火场逃生。
5.消防硬件短缺与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消防设施配置不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消防设施配齐后一劳永逸,长期无人保养维修。以至于在发生火灾时,这些消防设施发挥不了作用;在软件上有时存在监督监管不到位,层级责任不明析。
二、加强防火救灾安全警示教育
1.思想上加强教育,提高火灾预警意识 消防安全防控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时刻拥有防范意识。对学生防火安全教育要长期性,从入学起到毕业始终保持警示教育。教育要具体,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应该防什么和怎样防范灾情发生。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警觉程度。
2.自救能力教育,提高自我救护能力 训练警醒意识要强,危难之时要机智冷静果断勇敢。能第一时间反应“119,112,110”抓住时机,报警及处置火灾。学校应该进行规范培训和多种演练,让学生学会抓住第扑救时机防止火情蔓延。教会学生具体掌握电器发热特性及可燃物燃点,了解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自我保护。记住生命安全自始至终是第一位的。定期模拟施放烟幕弹等方法尽量设置比较逼真的情景,进行防火逃生演练。让身临其境的学生学会镇定自若,理智地作出判断,杜绝冒险行为。理论知识结合火场实际应急逃生,在无法扑灭火焰的情况下,应根据烟火的习性防烟堵火,发出求救信号,利用身边的物品设法迅速逃出险境。
3.教育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校园内楼宇建设中的工地严禁违章施工、工地违章用火用电;师生全民共醒意识,养成谨慎用明火教室寝室禁用明火。不用违禁电器,能够定期检查电器安全;平时做到人走灯关,切断电源等,使自己和学校的财产都得到安全保障。人都具有行为惰性,辅导员定期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提示。
三、加强安全预警措施与体制建设
1.落实责任,强化风险意识。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消防责任到人,树立生命安全大于一切的管理理念,强调防火工作重要性。切实贯彻“地属关系,谁使用谁负责”的工作方针,杜绝相互推诿行为,强化风险意识,增强主体意识;结合责任部门管理范围,细化防火责任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开展责任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强化防火工作指导性。对责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校主管领导要给予业务指导;实行责任完成情况考核验收,力求防火工作实效性。吸取以往经验教训查缺补漏,分析存在的险情及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与处置险情预案。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信息安全教育起步晚,对信息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片区内高职院校还没有将信息安全教育纳入系统科学的学校教学计划中,学生整体信息安全意识较低。随着片区内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安全保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基础上探索信息安全教育教学对策是武陵山片区各高职院校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对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教育教学目标
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教育滞后,要在片区内全面开展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基础,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能够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解决第一线具体问题的实用性人才,而不是培养出信息安全方面的全才,也不是培养信息安全战略性人才,旨在培养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需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道德意识,清楚认识并熟练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及相关安全防范技能,可以承担信息安全系统及环境构建技能型人才。因此,片区开设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概述为:要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知识、原理及技术,让学生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中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如何防范黑客、木马病毒等的侵害。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具备独立进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和工作的能力,并在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2.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
武陵山片区各高职院校在实际信息安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及不同专业高职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差异,进行课程教学设置。在理论课程设置中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过程,以实际需要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以“必知、技能”为度,体现职业的针对性,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这里采用模块化方法,将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面向的是职院全体学生,片区内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利用公共基础课程全面展开信息安全知识普及教学,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现有教学内容上,要求加强对相关信息安全知识、信息防范技术及法律法规内容的引入和融合力度。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介绍操作系统章节内容时,引入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入侵等基础知识,随后展开讲解如何下载及安装系统补丁程序,如何使用防毒软件和杀毒软件等;在介绍数据库章节内容时将数据备份与数据加密等知识点穿插其中;在介绍互联网章节内容时将之与安全口令设置方式、防止垃圾邮件及防火墙的安装应用等知识相融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介绍文明上网,遵守网络道德章节内容时,引入计算机安全与国际互联网安全的法律法规及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等内容。通过信息安全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对全体高职学生信息安全基本知识教育的普及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任务。对于专业学生而言,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既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模式将相关课程开设得太多太广,这与高职院校强调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目标不符合,同时又不能轻视,否则后继专业课程将无法顺利扩展,信息安全知识体系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所谓专业基础课实际指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课程,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高职信息安全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计算机专业当中与信息处理、安全防护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均由必须掌握的后继专业课程决定,可以设置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技术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延伸,应侧重于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构建能力培养方面,可以设置为操作系统与安全、数据存储与备份、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加密与解密技术、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等。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好教学课程后,还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得到真正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探研片区信息安全教育教学策略时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及实践性教育原理,试图通过现代化教育理念实施对片区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3.1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由于它倡导的学习环境适应当代最新的教育技术发展要求,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和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成为国内外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
3.1.1教师应转变角色,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则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设计者、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信息安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原来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的角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充当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在引导交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通过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
3.1.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信息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实物展示、图片、案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并创设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扩充学生的知识背景,并设置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网络中出现的一些信息安全事件,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演示或教学案例投影等方式创设情境,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如网络支付过程中的身份识别或信息保密等问题),利用设疑激趣的方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3.1.3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小组讨论及协商的方式,完善并深化对相关主题的知识建构。在信息安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可能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协作,又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目的是通过协作学习起到引导和解疑的作用,使学习进程朝着有利于有效知识建构方向发展。当然,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而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协作讨论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扩充认识,从而得到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在共同协商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善于与周围同学交流合作,汇集众人的智慧,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2强化实践性教学理念,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操作技能。
实践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为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服务的,离开实践学习也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意义。信息安全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讲理论和单纯技术而脱离实践演练,则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信息安全理论的实际应用,更谈不上信息安全知识技能的全面掌握及创新技术能力培养。因此,信息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其教学内容及不同专业学生实际需求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理解信息安全相关知识与技术,培养自身实际操作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
3.2.1重视理论基础性实践。
信息安全学科涉及的安全技术内容多、知识体系庞杂,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理论性基础实验设计,例如Windows的网络服务应用、网络服务器与路由器配置、Windows系统账号的安全管理、IIS访问限制的设置、网络地址转换、计算机病毒防范、防火墙设置与使用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应用的基础。
3.2.2深入专业技术性实践。
具备理论基础后要求信息安全相关专业学生掌握更深入的专业技术性实验应用。专业技术性实验内容包括数字证书的申请与发放、使用PGP对邮件加密、VPN技术及配置、安全审计验证、入侵检测试验、网络扫描实验、SQLServer数据库的备份等。
3.2.3引入综合化项目实训。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掌握了信息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还可以设计综合化项目联动实践,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从知识到应用的转变。例如:在实训机房现有硬件设施和实训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安排学生执行网络安全事件审计、日志分析、攻击跟踪等综合实训,使学生不仅能完成独立的实验任务,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配置安全网络的能力。在设计“入侵检测和网络攻击防御”综合实训中,将黑客的网络攻击流程、攻击手段与攻击软件,以及近年来流行的网络信息抓包工具、扫描探测方式相结合,制定出网络整体安全方案,实现对信息安全课程相关内容的综合检测。
3.2.4扩展实践途径,提升师生实战能力。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采用校企联合方式推行订单式培养,由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及部分教师,由企业提供需求、硬件设备、技术资源、实习基地、兼职教师及就业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网络安全规划,以及详细设计方案的制订,这种实践订单培养方式在提升教师和学生实战能力的同时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工作中。
3.3教学方法。
3.3.1情景案例教学法。
通过创建及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情景案例,将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扩展思维与学习探索。
3.3.2任务驱动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教学任务当中,任务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任务链,学生在对任务的分解执行中找出内在联系、引申出知识点,从而解决学习问题,通过生动、具体的学习任务达到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3.3项目引导教学法。
通过“项目工程”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现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实践中应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提高技能。
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教育教学策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探研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更多挫折与困难,但是确信只要真诚面对和接受挑战,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安全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魁,刘功中.基于创新教育的信息安全实践课程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9):227-229.
[2]王春林,秦海菲.信息安全教学改革探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09):78-82.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概况
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其家庭所能募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据调查和统计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社会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山区困难家庭;二是来自家庭人口众多且失业人数多或低层劳动力多的困难家庭;三是来自家长年迈而劳动力弱、家庭上学子女多且子女上学费用负担重的困难家庭;四是来自家庭有病人或残疾人的困难家庭;五是来自因家庭成员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变故的困难家庭。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齒
1.思想方面。大部分贫困大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政治态度端正,但思想觉悟及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一是虽然大学生总体关注时事政治,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把国家、社会和自身结合起来,缺乏社会责任心。二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天真、简单,品性淳朴、直率,但由于长期地处边远地区或农村,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他们社会见识少、阅历浅、社会信息存储量匮乏等特点。三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学习好便能就业好”的思想,虽然他们在校学习刻苦勤奋,但却忽视了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少积极参与各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表现极其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心理方面。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自卑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常为生活犯愁,与衣食无忧甚至花钱阔绰的学生相比,在经济消费上形成巨大反差。久而久之,其情绪易低落。二是孤僻、自我封闭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容易使其心灵封闭,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善沟通和人际交往,从而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三是焦虑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想通过学业来改变命运,在校十分注重学习成绩,无形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面对全新环境和生活的种种考验,或面对严峻的就业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容易诱发焦虑情绪。四是妒忌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及定位自己,经常容易受周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影响而产生妒忌心理,并成为学习、生活及就业过程中最大心理障碍。五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还存有虚荣、功利、空虚无助、偏执等其他不健康心理问题。
三、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缘由
1.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放缓,创业就业机会短缺,人才竞争激烈,形势严峻。这既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校园安保等工作提出新要求,又给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求学、就业、创业带来新压力。
2.政府监管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国内正处发展模式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加上诚信缺失,公正失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诸多社会问题对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加上科技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但政府监管又失力,社会诈骗手段多样,部分高校大学生因经不起诱惑而上当受骗或走上歧途。
校园周边地区治安复杂,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压力。少部分学生因恋爱、创业或追求自由等缘故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节约开支而租用简陋、安全系数低下的出租屋居住,容易发生学生伤害事件和物品失窃案件。
4.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影响。一是学校安保工作边缘化状况仍未改变,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相当匮乏。二是学院安全宣传教育形式传统、单一,宣教成效不明显,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三是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及体制滞后,未能有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育管理丁.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安保T.作需要,学生经常不服管、不服教,特别是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系统性、个性化教育管理成效甚微。四是校园自身安保工作体制不顺畅。受执法权限的限制,对校园内外发生的各类案件,高校不能及时查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五是受安保专项经费短缺限制,从事安保工作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安保管理服务理念落后。六是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进,部分高校安保工作由物业公司承包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重管理轻宣教、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屡见不鲜。
5.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本领薄弱问题突出,给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农村或偏远地区,因地方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方式传统、受教知识面单一等因素影响,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局势认识不足,社会发展形势认识不清,国防意识、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十分薄弱。二是学生社会见识少,阅历浅,上大学后便对城市里的新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但自身抗诱能力却十分薄弱,容易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三是学生为缓解学习生活经济压力,更好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在校迫切要求参加校外兼职以获得兼职薪酬,但有时因盲目过度追求高薪而忽视安全风险,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误导从事违法犯罪工作,走上歧途。五是学生心理受挫能力差,一旦上当受骗或遭遇重大挫折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且无法自行疏导解压,严重时便会滋生厌世心态和轻生观念。
四、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几点工作建议
1.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一项十分重大教学教育任务。面对国际新形势和国内新常态,面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新要求,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各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校园内广泛深人开展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有所侧重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并切实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融人其中并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实际,更有价值意义。充分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好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国情社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规划人生。
2.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人学时,各高校应及时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档案数据库,各心理健康咨询和宣教单位或机构应及时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在活动中,应秉承“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理念,切实加强“生命无价”“生命至上”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安全宣教工作,既要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又要帮助他们掌握卫生保健方法和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特别应加强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教会他们在遇到重大挫折或困境时懂得求救和自救方法,消除自暴自弃和轻生念头。
3.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模式。高校贫困大学生人学后,各高校应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有效核实和分类资助,在加大资助力度和广度的同时,应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原则,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励志感恩公益活动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帮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防止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就业创业过程中上当受骗。
4.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或就业时,一般会面临几大问题。一是就业心理不成熟不健全;二是能力素质与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三是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难以排解;四是就业途径单一且择业范围狭窄;五是就业费用过高且开支负担过重;六是社会关系资源约束且相当匮乏。面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必要时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切实帮助他们学习法律和安全知识,使他们知法、守法和学会用法,增强就业创业安全防护和维权能力,实现平安就业和合法创业。
论文摘要:文章以“生命教育学”理念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相结合,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构建,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思路。
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强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自然的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的生命自我保护是基础。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授的观点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生命性。以此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体育的本质,我们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学”理念。即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直面大学生的生命体,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围绕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增进大学生机体健康,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些中心议题,设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从一个极端(即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状况)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游戏和健康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技能的提升状况)的情况,从整体上提升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价值,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1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理念
1.1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要学会生存,就不能忽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且人们的生存空间时刻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教育大学生保护生命安全?以往的学校的生命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训练只是针对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治标不治本。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体质增强以及安全防卫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中的第一层课程理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贯彻的。
1.2 健康教育理念
是在生命安全基础上建立的课程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第二层理念。它主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向大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这是生命个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忽略此内容。
1.3 运动教育理念
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它主要追求大学生体能的提升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上,对身体素质更高的追求。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精英.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作为生命体来说,个体生命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和高超,也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时,不能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替代运动技能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三者应该互补共存,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品质。
2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基本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同时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体质与技能拓展为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运动参与方面:通过生命安全、生存技能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基本素质、技能的相关性.启发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与兴趣。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
运动技能方面:通过对自身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掌握各专项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掌握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及自护自救技能。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简便易学和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技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卫防身技能。
身体健康方面:通过各种生存模拟的教学.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以及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逃生时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强学生在各种非正常状态下进行走、跑、爬、攀登、跳跃等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大学生对身体素质薄弱环节锻炼的意识和力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不断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中犯罪心理分析、案例分析、情商教育及心理拓展项目,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适应方面:通过团队挑战项目,逃生模拟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间沟通、协助、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通过活动中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亲身体验在困境中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树立对自我、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
将体育课程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弹性化,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选择性设计,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防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以及正当防卫法律知识、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教学基本内容结构见图1:
4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实施形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扬弃。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以大约15~20min的时问贯穿于每次体育课的教学中,在两学年体育必修课教学中完成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安全教育总课时分配情况见图2。
5 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分析
5.1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将课程综合化。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但在教学改革初期推进阶段,学校有关部对课程内容构建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如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不鼓励或不支持,学校教学相关部门的干扰。因此,对课程改革前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就至关重要。
5.2 课程经费投入
尽管学校设有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安全器材的购置,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模拟逃生场地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对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是制约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5.3 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涉及面较为广泛,虽然很多的逃生技能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一定会具备相应的逃生技能,因此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的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能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而说不清楚地和认为基本不能胜任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1.7和14.2见图3。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能否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后的课程教学认识并不乐观,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复杂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数据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要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必须在观念上转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地位。
6 结论
6.1 将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满足不同学生从健康、安全、竞技等不同层次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改变了传统以竞技体育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把生:.芋教育作为完成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前提要素,使体育课程更符合实际生活需求,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中系统知识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求准则及社会发展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