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合,教学的任务是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联系起来,“双结构”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正是用认知结构 的观点,对教材、教学过程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安排和处理。从教学实践看,在“双结构”课上,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流畅,发言热烈,表现出对新的知识经验主动索取的态势,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效果好。下面简单谈一谈“四环节双结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找出新知识的连接点,提示认知冲突,提出问题,能构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一旦形成,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一环节通常设计的方法有: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先进行计算或证明,接着提出“还能用别的更好或更简便的方法吗?”,为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未知的因素,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驱动了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实验,从计算或实验的结果猜想得到结论,接着提出“这个结构是否有着普遍的规律呢?如何加以证明?”,以构成认知冲突。
对已学过的知识,在形式上加以变更,使学生不易理解,接着提出:“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以构成认知冲突。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没有机械的重复上一节课的内容,也没有冗长的复习提问,而是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认知冲突这两点,过程乘法,中心突出。这一环节中,教师所设的问题以构成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况。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思维操作,纳入新知识。
“双结构”一般不采用新课内容由老师一人讲到底的形式,而是设计一组练习,让学生有练习中领悟新知识,教师只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简炼的讲,这样能使学生充分的利用教师提供的外部条件,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也有了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随其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纳入新的知识与原知识经验的单向沟通。
传统的课堂结构,一般在讲新课时,教师叙述完某一个性质后,进入范例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新知识的应用。诚然,学生能听懂,但这种懂,并不是来自学生自身的思维成果,因此,也就很难转化为经验去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为此,“双结构”在这里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将纳入的新知识点与原认知结构网上的各网点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实施上,配备一组练习题,每道题都只有一个新知识点和一个已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通过思考形成知识网络,再经过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新知识点的不断出现,就为新知识点的理解和初步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按认知的规律不断深化,进而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第四环节,新知识点与原知识经验的多向沟通,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一、巧设导入,唱响教学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前奏,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讲故事导入。如教《乌塔》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作者“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交谈中知道,她竟然是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为什么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吧!简洁的故事,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尽快进入教学佳境。二是唱歌典导入。如教《燕子》一课前,唱唱《小燕子》,既唤起了学生对美丽春天的记忆,又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教学适时、适当的演唱,无疑能“锦上添花。”三是设悬念导入。如教《草船借箭》,导入新课进可这样设置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当时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应付的?事情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这一问题将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巧创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强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前半部分时,适时播放宇航员遨游太空拍摄的地球表面照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神密美”的向往;在学习后半部分课文时,可结合展示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不球资源遭受人类破坏的图片及数据资料,激感,指导朗读。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同样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哀婉的乐曲声中,老师动情地说道:“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到冬季,他天天徙步二十多里,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来越冬的红嘴鸥……也从此定格为昆明市民心目中永久的‘海鸥老人’。”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与音画构成了和谐的氛围,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三、巧抓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精彩的课堂教学,总是合理地、艺术地选择并调配各种类型的“点”,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一是巧抓切入点。语文学科大部分教材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词语、句段、开篇、结尾……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留下完整的印象。譬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教师可以两位青年、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巧抓品词析句点。语文教学应当着眼于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形、意、境、情。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抓住“饱经风霜”一词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使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底层百姓的同情。三是巧抓朗读指导点。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可将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场景的描摹作为朗读指导点,通过朗读节奏的巧妙把握,通过将课文改成小诗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协调有序”的意味和乡村的画面美、人情美,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样引导,既悟了词义,又读出了美感,感受了美境,学生兴致勃勃,读得津津有味。
四、巧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学习,课前引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根据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入新课。
第一,通过实验引出课题。物理学科离不开实验,学生甚至对于非常的小实验都会产会浓厚的兴趣,所以精心的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验来引入新课,会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建议教师多思考一些有新意的实验,在教学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电荷”内容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引课的,首先教者出示一根用金属丝绕制的顶部扎有数十根白塑料丝的自制教具,用绝缘体夹住后,将金属丝接触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一瞬间塑料丝全绽开了,就象一朵盛开的“雪绒花”开放在初春的课堂上,更妙的是老师的点评“是什么使这朵美丽的雪绒花在我们的教室里绽放?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它盛开的秘密吧!”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一下子全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 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或体验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工具,通过激活学生内心与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亲身经历,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体验和见闻。这当中有许多是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反映。利用生活体验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有物理,书本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其实可以解释身边许多物理现象,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增强物理的亲和力。
第三,设置问题情境,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课的引入。先讨论一个普遍的现象,例如: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它在不断的运动着。那么维持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的学生会说好是有力的作用)。这种说法跟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是相同的,可能也部分同学认为这种说法不对,究竟那种说法是对的?这节课以设疑引入。激发兴趣。对某一现象,教师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陷入事先设计好 的“圈套”中,是他们的回答自相矛盾,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深入浅出,明晰概念和规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所以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应该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物理概念是表述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要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因而概念教学的形成,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必须经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始至终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为以后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的教学语言,生动自然,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能够感染学生的。当教师始终板着脸讲课,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造成心理不舒畅,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活力。而在一些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往往不高,一些学生常常是考试及格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有效的板书设计,步步精心。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板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板书。不同的课程内容,板书设计也可能不同。
在板书设计时,应尽量将重点、难点、关键公式写在这些区域内。黑板的两端及下部由于光线的反射及学生座位、讲台等的遮拦而影响学生视看效果,这些部位可为教师流动板书的空间,还可以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书写区域。这样就做到了版面安排上的主次分明和充分利用了。如在讲授《电阻的串联》内容时,可在左上角板书初中知识回顾,在黑板的中间部位板书中电阻和各分电阻的关系,电压的分配和各电阻关系、电功率和各电阻的关系及推导过程等新内容,在黑板的左下方作为学生上讲台演练的区域,在黑板的右下角作为布置课外作业板书的部位,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效果较好。
五、有效的课堂练习, 提炼精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教师经常在交流教学经验时,常常会提到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这四个字,体现了在课堂上“练”的重要性。要想在“练” 的方面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由浅入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中考的考点要求,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六、有效的课堂评价,增强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不能只在乎他们回答的问题对与错,或者一些概念、定律的结论,而更要关注他们是如何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即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态度要诚恳。
第四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有层次性和发展性。每一个闪光点就是学生的一份成功、一份自信。努力寻找和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0引言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定义了导语的概念――导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由此可见,导语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很多老师却忽略了导语的重要性。他们轻视了导语的作用,错误地认为导语对于课堂而言无足轻重。
一、备课环节中导语教学设计的作用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也对导语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具体的解释说明――第一,提高注意力和兴趣。如果课堂的开始便能吸引同学们,这节课也会进行的很顺利,学生的兴趣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显著提高。由此可见,课堂导语的质量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第二,活跃学生思维。教师的教学只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果。因此,只有当教师设计的导语极具开启思维作用的时候,才能确保课堂的质量。第三,锦上添花,体现重点。每堂课都有重要部分――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以解决问题来设计引导语,便能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第四,承前启后,巧妙过渡。就教材编制而言,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都紧密相关。若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应用教材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既能承接旧知识,又能启发新知识的课堂引导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们既对旧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对新知识产生了兴趣[1] 。
二、备课环节中导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诸如此类的案例,得出结论: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未对导语持有深刻见解就开始进行设计,导致导语应用到实际时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何设计出既幽默风趣又切合实际的导语呢?笔者的观点――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尽早处理。通过分析案例,笔者总结出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轻视导语的作用。如今多种多样的课程以及复杂多变的教材内容,使得大多教师认为课时很紧张,并且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师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们的成绩上,因此,教师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以便讲授知识点,不仅开展了课余讲授,而且删除了导语部分。忽略导语导致了课堂教学变得了无生趣,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类问题已经在语文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突出。
第二,模糊了导语和知识的界线。很多老师对导语有一定的常识,但是还是会误解导语和知识的关系,他们清楚导语对教学的重要性,便盲目深化导语的文化内涵,他们以为向学生讲授幽默风趣的知识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学生将重点放在了语文的工具,而不是人文。知识的含义较宽泛,因此提高了老师在知识选择过程中的难度。由于个性不够突出,学生并不能真正接受知识,等到课程结束的时候,他们对知识也变得模糊了。从而导致导语的内容与课程并没有在实质上产生联系,通过分析便可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进而使导语和课文内容脱离开来[2] 。
第三,当今大多数老师将指导语硬搬到理论知识上,他们也知道导语对提高课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更愿意用导语来教学,但是他们却通常不愿意用自己总结出来的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想法,不切合自身实际去总结导语,导致众人都去使用别人的导语当做自己设计好的导语来教学生,或理论化的把导语放在组织教学的开始,对于时间、地点、对象不管不顾,和其他人的导语如出一辙,这样导致导语对学生来说只是枯燥无味的语句,也对老师的讲课失去了兴趣[3] 。
三、备课环节中导语教学设计的完善策略
《高考考你什么:语文》中写到,“语文是或平凡不奇,或美好生动的词汇,是世间万物浓缩在笔尖的精华,是或惆怅的心或豪迈昂扬的诗,是闪烁着人性光芒愁肠百结的感情,是满怀品行魄力的’仁、义、礼、智、信‘的心胸和雅态。”本是如此渊博美好学科,老师怎可让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呢?身为高中语文老师,使语文课堂教学环环紧扣,让学生深刻了解语文特色。从教学的设计到策略的过程,从导语的设计到实际运用过程,我们都必须加以重视。就这类问题而言,笔者通过分析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指挥若定,稳操胜券。为了更好的熟悉课本内容,教好学生课堂知识,老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以便对症下药。因此,对于教学设计,老师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得到自己的见解,多思考,用自己设计的教学去教授知识以达到最佳效果。以便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坦然自若的解答。特别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这是一门表达丰富,结构灵活,内容范围广的学科,要求老师准备齐全。这就告诉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要自己研究透彻,这样才可以讲授好,否则只会减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第二,导之为入,入不离导。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引导学生,学生又怎能学好课程,没有导就无法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在课前设计好教学导语来引导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需要,运用自己分析研究出来的内容来设计导语,要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导语,拒绝抄袭别人的思想,且认为导语在一堂课中没有实在意义,我们要让导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给课堂增加色彩[4] 。
四、总结
通过分析课程的导入得出:我们应该重视导语的设计,不能简化,反之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试验,提高导语的质量,进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立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导语设计刍议[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9,(12):17-19
{中图分类号}G623.2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我不断研究和实践小学英语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以期把探究学习这一理念切实落实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小学英语探究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社会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情、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要素,对热身、复习、新课呈现、操练、拓展、评价和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设计。这样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紧扣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活动形式生动活泼且有挑战性和层次性,能激发所有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渗透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体验探究学习的进步和成功;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延伸、拓展、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热身和复习
(一)热身和复习,让学生从知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热身活动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第一步,教师通过设计恰当的、与本节课学习主题相关的热身活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英语学习的准备。
复习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必不可少的前提,目的是激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且与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密切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等,使其进入"工作记忆"状态,作为新学知识的基础。
(二)热身和复习环节的设计要点
1.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文化背景展开热身或复习活动,激活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情景,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和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师的擅长,灵活选择谈话、游戏、猜谜、表演、唱歌、每日一句等合适的热身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3.热身和复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也不宜过于复杂,应巧妙、简约、高效。
二、新课呈现
每一节课都有新的语言知识要呈现,比如新的词汇、句型、语音、语法和篇章等内容。呈现新知是小学英语课堂中的重中之重,关系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一)呈现方式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学情而定
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通常有:挂图或者简笔画呈现,教材呈现,录音呈现,动画录像呈现、谈话呈现、游戏呈现等。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体验、理解、操练和运用,应综合考虑学习内容的特点、可用的资源条件和学情,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
(二)新知呈现原则
1.循序渐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呈现新的内容,过渡自然,环环相扣,逐步递进。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语境
在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语境中新知呈现,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的建构,同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简洁明了
教师呈现这些新知,尤其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时,内容和语境应简洁明了,以便学生能快速地感知这些新知。
4.充分利用教材及其配套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和配套的资源,通过简洁的教学语言,辅以图片和示范等直观的教学手段,高效利用教材资源和呈现新知。
三、操练和拓展
(一)操练活动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学生只有通过操练活动,才能将所学语言知识及时转化为语言技能,为后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1.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操练
操练活动的形式因课型和内容而异,但必须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操练活动,这是操练活动的核心。
2.操练活动逐层递进,螺旋上升
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需要经过多次操练才能逐步达成,多个语言操练活动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
3.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操练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和表达思想,所以平时操练时教师要尽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为他们提供运用英语表达的机会。
4.操练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活泼且不断变换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大参与操练活动的学生面。
5.合理的操练活动的节奏、密度、操练量
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个体交替的节奏、个体与集体共同参与的密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操练活动量,使语言知识高效转化为语言技能。
(二)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拓展活动在语言操练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属语言运用层次的语言输出活动。
1.突出运用,体现交际价值
拓展活动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语言知识及时转化为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拓展活动要突出运用,其目标应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体现交际价值。
2.结合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拓展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学生才会觉得真实、亲切而对拓展活动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3.留足拓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拓展活动环节,只有给学生留足语言知识实际运用的机会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效地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拓展活动任务对学生的思维要有挑战性,并给学生预留足拓展活动的时间。
4.教师组织、示范和反馈。
拓展活动在一节课的学习中,相对来说是学生感到最复杂、难度最高的,可能导致学生的无序活动,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组织、示范和反馈,拓展活动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四、评价和作业
(一)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评价应充分发挥促进发展的功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评价既看结果,更重表现,关注个体差异
在评估内容方面,既看学习的结果,更重视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潜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在完成实际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个性及特色发展提供空间。
3.把评价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同时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教师应把评价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抓住时机及时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多样性原则,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学校评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5.重视触动心灵的精神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肯定性的评价语和体态语,比如教师赞许的眼神、点头和微笑等,只要发自教师的内心、出于真诚和赏识,比物质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加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
(二)延伸到课后的探究性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效延伸,能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拓展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1.作业紧扣教学目标
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从而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
2.作业形式、内容讲求实效
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摒弃华而不实的东西,切实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布置恰当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文化背景等类型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3.作业开放多元、有层次性
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必要的书写单词、句子等作业之外,要精心布置一些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作业,让学生都能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分层完成作业,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孔企平.2001.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8):247-253.
[2]钟启泉.2002.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余文森.2002.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1).
[4]黄光杨.2002.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杨九俊.2004.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科技教学出版社,(6).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环节构建的。教学环节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生实际等,就某些知识点或解决学生某些问题的需要而设计的,为解决传授教学内容或学生实际问题的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教学细节,可以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或教学形式作为载体表现出来的。它反映了教育者教育智慧、教育能力,也体现了教育者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能力。
教学环节虽然细微,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环节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的。
一、导入环节
心理学告诉我们,设悬念越新奇、多样、生动,越容易引起对象的注意。精彩的“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一)漫画导入。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的内容,我精心选了一幅漫画导入(如图)。阅读下面的漫画《蒸了一锅馍,费了三堆柴》,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上述漫画,符合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而且结合发展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的时政热点,把知识情境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火花迸发。整个课堂都动起来了,气氛活跃,效果非常好。
(二)表格导入。在复习初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内容时,我引用了09年广东中考题第六道综合探究题的第3问的表格问题导入教学探究环节(具体内容略)。表格的内容是学生未来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既结合时代的热点又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么想到,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答案比中考的参考答案更丰富、更有创造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漫画导入或表格导入探究,直观性强,符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导入”要注意:一是把准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增强其科学性和目的性;二是多样性的“导入”形式,要为探究的内容服务。
二、探究环节
“探究”环节是在“导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带着“导入”的问题,通过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去读书,获取新知识,解决“导入”环节所提出的问题。“探究”环节要注意:
(一)储备知识。储备知识,虽然靠平时积累,但探究“导入”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在上课过程中还是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或复习课文的内容,储备探究必备的知识,而且给学生以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注意:
(1)时间分配。一堂课40分钟,应给学生多少时间自主学习、“阅读”的时间才适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阅读”的时间与“导入”的问题多少、难易程度成正比,但不应过长,以免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落实。
(2)方法指导。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适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遍,“宋、黑、楷”字的内容都读,了解全貌,、理解全文,把握全局;第二遍,着重读“黑、宋”字体的内容,了解结构,分析层次,把握要点,解决“探究”的问题。虽然教材的编写可读性强,但老师也要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扫清盲点“知识”的障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促进其能力发展。
(二)讨论探究。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小组讨论要注意:人数不要过多,小组成员4―5个同学比较适中;要选出小组长主持;要有记录员记录;统一了讨论的意见后,要选出代表发言或回答问题。
(2)民主平等。师生、生生参与学习探究,要体现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包含两层的内容:一是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二是同学之间民主平等,不能因成绩好坏、平时的表现不理想而超越了人格的平等,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差异,构建和谐平等的同学关系。
通过探究过程自学储备知识,小组自主探究问题,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开拓其思维能力。
三、提问环节
教师要根据探究小组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具体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提问,分享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焕发青春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问不得法,则会堵塞学生的思维,窒息课堂气氛,影响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问学生要注意:
(一)要有代表性。选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代表性,既要问成绩“好”的,也要问成绩“中”和“差”的,做到“好”、“中”、“差”三者兼顾。
(二)要适度补充说明。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对或错,教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做适度的补充说明,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
(三)要点评阳光。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适度点评,点评既不要夸大,夸大了,会让同学感觉老师的点评是应付式的、不真实的;也不要打击学生,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够理想或展示内容不够全面,也要及时捕捉、发现和欣赏其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总结环节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精华化,有利于促进学生从简单的、零碎的知识理解发展到系统化、理论化和逻辑化的理性思维,“把书读薄”,使学生知识与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运用环节
知识的运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一些练习训练加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为能力和觉悟。练习既要注重课堂的练习,也要重视课外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练习,既可用“书面”练,也可用“口头”(讲故事、演讲或辩论等)练,但要注意:要突出重点;知识覆盖面广;题型灵活多样;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等。
目前,仍有许多英语教师还在沿用知识点灌输、考前突击讲语法、例句等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对知识主动探索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对于学习英语就是理解为背英语单词,而没有从心理上接受英语、爱好英语,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讲授的知识与最终教学目标没有形成正比,结果是事倍功半。一些学生对学习英语甚至还产生了抵触心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中的教学活力,让学生们从心理上真正喜爱上英语这门学科,并激发其养成一个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与习惯,是我们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我将运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就如何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做一些浅显的阐述。
一、复习交流,及时反馈
课堂上的提问交流多种多样,可以是新课前的导入提问、新授中化解疑难时的提问,也可以是一课时结束后的提问。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巩固,同时还具有反馈、调节作用。而复习交流则是英语课堂教学生活的必需环节。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获取教与学的信息并及时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在备课时经常针对课前课时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套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并有侧重点,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如,对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5观鸟者Birdwatchers第二课时知识点的提问,则可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着重设计与鸟相关的问题,涉及的范围可以扩大一些。与鸟相关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们回答,如“Do you know different kinds of sounds of birds?”“What kind of bird do you like?”“What are the common birds?”“Which birds are endangered?”“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m?”等等,同时,也可以结合情境导入的教学方式一起进行。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与表扬,比如:Very good/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Excellent.对于回答有误的学生我常常鼓励他、启发他,不断纠错。而不是消极的否定甚至批评、挖苦。同时,如果是具有易犯性质的典型性错误,我就及时给学生们进行讲解,以便加深理解并巩固。
二、精彩导入,有效激趣
兴趣,是良好学习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教师才可以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情境导入
所谓情境导入,就是教师自己精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充分让学生置身其中,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程、新知识的学习。此法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与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并将教学效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可以达到使学生自我探索学习的目的。如在学习自然灾害Unit6第一课时,讲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组幻灯片,将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灾害场面进行整理,并在课堂上播放。如“natural disasters 自然灾害”“ survive the earthquake 在地震中幸存下来”“ look at each other in fear 惊恐地互相看看”“ run in all directions 向四面八方逃跑”“be trapped 陷入困境”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重点词汇与语句、语法。首先,我看到学生们都被自然灾害的景象所震惊,都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对画面的讲解上,与此同时,课本中的英语重点词汇、关键知识点也得到了快速理解和记忆。接下来,让学生们设想自己处在这种灾害中会如何表达当时的思想、行为等。学生的表现活跃,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对所学习英语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积极思考回答,课堂学习气氛相当活跃。这次成功的情境导入也证明了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而是我们教师没有掌握一个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此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促使学生们活跃思维、增强其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吸收能力。
2.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喜欢模仿、表演,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角色导入教学。教师让学生们借助英语课本进行相应的模仿、扮演等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角色导入的过程中,一定提前让学生充分准备好课文中角色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再创造,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引入自身的教学内容。这才可能更好地达到角色导入效果。如,我在教Hallow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制一些面具和灯笼,有的学生扮演一些做恶作剧的孩子,有的学生扮演邻居,让他们表演挨家挨户地去敲门,把整个庆祝万圣节的过程表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课文的兴趣性,同时也掌握了像dress up,wear masks,play a game,give sb. sth as a treat等一系列的重要词句和语法要点。
当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形式各种各样,这时教师应该严格遵循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用不同的导入法,进行有效的导入,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寓教于乐,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也是一个极佳的大课堂。这样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来增强学生对英语综合技能的掌握。我在口语课上常常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原文电影,如《变形金刚》《蜘蛛侠》《重返地球》等让学生观看,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我还组建了英语学习小组、英语沙龙,组织专题进行交流、对话与讨论。专题内容多种多样,如圣诞节、教师节、美国历史、独立日等,还可以是学生们喜欢的话题如小动物、动画片或者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等,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学习与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讨论的专题往往都是学生们自己确定的,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欲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另外,也可以组织一些竞赛形式的活动。如口语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语小品大赛等学生喜欢的竞赛项目。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准备过程中积累和探求,也是对英语知识的复习、回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与自信感,进而转化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全面提升英语水平。
四、整合归纳,授之以渔
整合归纳,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英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以知识,还要授之以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总结。如,我在给学生讲解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时,先举了三组例子:a good swimmer和 swim well;a good player 和play football well;a good cook 和 cook well,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学生自己归纳得很好: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可以修饰动词,这样他们以后自己就会运用形容词和副词了。课堂结束时,要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我常常请学生来归纳,有不足或不到之处时,我再进行补充和强调,并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本节的知识点及难点。其次,还要进行单元整理、周周整理。如每周对所学的英语知识也需要进行梳理整合,并对一周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和概括,形成一个知识树,以便于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评价。
五、适量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可以完成对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加深,同时还可以总结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不足之处。而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学科,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英语在语言学习上的特点,应注重其语言的基本方式――口语,所以作业以背诵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是非常适合于语言学习特性的,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记忆特点,其优势与有效性要远远大于书面的抄写。当然,书面作业也需要布置,但要以简短的造句、语法练习为主。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词汇量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布置一些小短文、日记、随笔形式的书面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还可以提高其对语法知识应用的认识。
此外,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阅读资料或是课外读物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逐渐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阶段,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简单一些的阅读资料,随着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增加,其难度可以逐渐加大。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增加英语词汇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全面掌握,提高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营造愉悦乐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搞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所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我坚信:只要我们立足课堂,精心设计,我们的英语课堂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英语课堂定会成为学生的乐土。
参考文献:
[1]金毓婷.浅谈课外读物在语言训练中的运用[J].中学英语学习,2010(5).
[2]韩国开.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学英语之友,2009(5).
[3]沈正莹.刍议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英语之友:综合版,2011(9).
[4]乙丽.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的实施初探[J].读写算,2011(38).
历史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巧妙的环节勾连组合而成的,其每一过程都应彰显着教师高超而灵活的教学艺术,其中,恰如其分的导入环节无疑将是整个课堂教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徐徐拉开的帷幕,好似一曲华美乐章悠悠奏响的序曲,能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的良好作用,更像是在古人与今人、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的桥梁,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唤起我们探究历史、神交古人的精神意念和欲望。所以,导入是当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必备技能,一个精当绝妙的导入是每次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下面,对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处理技巧及注意事项作一简单总结。
一、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有导入环节,避免枯燥乏味
如果每节课都是登上讲台,单刀直入,直接开课,往往会令学生产生疲乏感,会严重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导入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情的前提下进行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思维水平,尤其是兴趣点等。否则很难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文不对题”“对牛弹琴”之感,更难唤起和激发学生思维,求得其主动学习。只有充分考虑学情,才能保证导入环节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
三、导入还应在充分思考教材、确定教学主题或灵魂的前提下设计
在充分思考教材、确定主题或灵魂的前提下设计导入才能保证导入环节的针对性。比如,在教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盘点刚刚结束的两会,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同学们,什么是幸福?(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或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幸福,但我们终归能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追求公平、公正,渴望良好的社会运转。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上的伟人们为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所进行的探索与试验。
这样让导入充分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导入设计的语言要精练、简洁
导入环节很重要,但它只是个“引子”“导火线”,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要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精妙的语言,缩短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教材所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一般来讲,导入的时间应控制在三分钟左右,不宜太长。避免过分渲染,不分主次,喧宾夺主。
五、导入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
或以旧启新,由已知进入未知,构建知识网络,顺应学生思维;或设置悬念,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动机,点燃学生智慧之火;或运用时事材料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或运用歌谣故事导入,通过感知、联想、审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顺利引入新课。运用诗词导入,拨动喜欢文学的学生的思维之弦;运用理论导入,给理性的学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与的中国化”一课时,以《沁园春・长沙》作为导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学生谈对这首词的理解,教师略述背景引入。)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入环节的设计是一门技能,也是一门艺术,形式不同,方法各异,我们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只要能让学生听得懂、感兴趣、有思维,并与所教相联系,能真正发挥导入的功能,让导入有价值即可。
六、导入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参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避免教师“自言自语”式的独角戏。
这就要求教师导入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选择太抽象、太生僻、太高深的内容,真正做到课堂上教师一“导”,学生就能迅速地“入”课。
我日常的英语教学经常出现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过于复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看了鲁老师的课堂教学后,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达到逐层深入的目的,使学生能入耳、入心。设计时,我们可以首先简单地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使这一目标有所体现,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零散到系统,关键时刻找准时机直观展现。如果能做到这样,我想我们的英语课堂肯定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趣味性
合理设置课堂提问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对知识点也起到巩固作用。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是否会对问题产生兴趣,进而思考解决。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同时也不能缺失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数学例子,教师讲解完后由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学生都能够踊跃参与到课堂知识的问答中。学习效率提升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况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由此可见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引导意义,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将课本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反复举例,从同一问题出发,以不同的形式给学生引出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多变性,解题过程中也会尝试将知识点变通。例如,在提问6÷2=?的时候,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提问,让学生列举出还有哪些10以内的除法结果与它相同。这种拓展练习的方法,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也更轻松。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逻辑性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只是小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出这一特征。教师在提问时还需要考虑提问的逻辑性,根据小学生所有的问题之间存在的逻辑性,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以思考问题的模式进行提问,一般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题目,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公式,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导入方式是导语导入。
1.开篇点题。好的课堂导语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做到开篇点题。如在学习《享受学习》时,根据课题和目标,我设计了“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亲情,让我们也学会享受学习”的导语。在学习《走进青春》时,我设计了“青春是灿烂绽放的鲜花,青春是寄托承载理想的梦,青春是斗志昂扬的生命之歌,让我们踩着欢快的青春节拍走进青春”的导语,然后顺势进入下一环节,效果很好。
2.设问激疑式。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唤起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使他们带着浓浓的兴趣去学习,从而使课堂变得紧张、高效。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设计了“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是不是说人口越多越好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哪些问题?在现阶段,从人口国情出发,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的导语,在导入环节起到了促使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时政导入
反映时代性是思想品德课强大生命力和学科特色所在,通过时政导入,既可体现思想品德课鲜明的时效性,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热点的最新进程,又可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剖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拓宽思想品德课的外延。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我结合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筹办,让大家分析中国成功申办世博会的原因。大家列举了原因后,我重点指出: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成功申办世博会的主要原因,然后列出学习目标,转入新课学习。
三、多媒体直观导入
多媒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信息氛围,具有生动、形象、感受力强等优点,能虚拟出一种与教材情境相对应的氛围,先声夺人地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导入,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感、明辨是非。如在学习《学会竞争与合作》时,我首先播放了舞蹈《千手观音》,在美轮美奂、整齐如一的表演面前,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心灵受到震撼,深刻地明白了“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的道理,从而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四、故事诱思导入
教师通过讲述故事,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两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我用网上搜集的许多有针对性的教育小故事进行导入,一方面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一方面在听故事时,让学生用事例证明要讲的观点,从而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先问:“同学们听过《苏武牧羊》、《将相和》的故事吗?”然后给学生讲这两个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故事中后,再让学生感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顺理成章地进入课堂教学。
五、幽默导入
在课堂上采用幽默的方法导人可以缓解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探究新知。如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一位年轻人要到北村去,可不认识去北村的路,他问一位老人:“喂,老头儿,去北村还有几里?”老人说:“还有三百八十丈。”年轻人说:“路途怎么讲丈?”老人说:“因为你就不讲里(礼)。”然后启发学生文明交往礼为先,同时要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随之进入新课的教学。
六、情境表演导入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思维能力不强,更注重感性认识。通过预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演,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合作共赢》时,我预设了一个情境:屋子里有三个人,分别是聋子、瞎子和瘸子。突然,屋子里发生了大火……让学生根据预设情境表演成功逃生经过。这样不仅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漫画导入
漫画生动形象、逼真、趣味性强,用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情绪》时,我出示喜、怒、哀、惧等不同表情的漫画,让学生辨认并猜想每种表情产生的原因。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争着发言,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八、谈话激趣导入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时事背景,学生很容易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如在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我先和班里的一位学生谈话,在谈话中,我询问他家的经济收入来源,通过他家的勤劳致富事例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法自然、便捷、灵活多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事要闻或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九、生活体验情感导入
此种导入方法多在七八年级教学内容中使用,教师要能巧用学生的体验情感,使之与教材内容巧妙结合,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描述内心体验等,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收到主动体验课程目标的效果。如让学生说说虚荣心的危害、举例分析自己战胜挫折的经历、与同学分享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习。
1.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2.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与学生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这两种探究活动都是一种求知的过程,探索的结果对探究者本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两者进行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也基本相似,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雏形。不同点:(1)探究目的不同。科学家的探究是以发现人们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为目的,而学生的探究是以探究的形式为载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的思想,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2)探究过程有区别。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是真实历程,学生的科学探究大多是模拟过程,是对科学探究的再探究;(3)探究程度有差异。科学家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探究,学生是在浅易的专业基础的背景下进行的局部的、较低层次的探究。
以探究为本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应该尽可能地反映真正的科学研究所从事的工作。
3.“预设”与“生成”。
“预设”指的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对教学过程发生之前的事先设定,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按教案执行的实际过程。
“生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过程中,脱离或超越了预设而发生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非预设”是生成最为明显的特征。
二、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实践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下面我便结合“葡萄糖结构的探究”教学案例对课堂探究教学试作阐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这堂课中,我通过视频先播放一段学生非常熟悉的广告“三精葡萄糖酸钙”,学生都很兴奋。然后我提出问题:“葡萄糖酸钙可以补钙,那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你能写出它的结构简式吗?”学生一片茫然。这时我及时作铺垫:“我们如果知道葡萄糖的结构,自然而然会写出葡萄糖酸钙的结构。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葡萄糖的结构。”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关于有机物结构的测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与学生一起复习回顾有机物结构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简单表示如下:分子式元素种类、原子个数燃烧法;结构式官能团种类、数目定性、定量实验。接着通过书本提供的实验事实“1.80g葡萄糖完全燃烧,只得到2.64gCO2和1.08gH2O”,由学生推出葡萄糖的实验式为“CH2O”。再根据条件“葡萄糖的分子量为180”推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上述过程主要是学生根据我的课前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接下来学生根据葡萄糖的分子式自己猜想可能的官能团,学生一般猜想得出下列官能团:醛基、酯基、羧基、羟基、醚基。我又指导学生根据分子式中的不饱和度对猜想进行条件限定,学生得出“醛基与酯基、羧基不可能同时共存”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的课堂生成,又有教师的预设指导,就加强了实验设计的针对性,从而节约了时间。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时间的统筹安排。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之后,学生要根据猜想来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验证比较熟悉的官能团“醛基、酯基、羧基”的存在,且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先检验“醛基或羧基”,因为他们对酯基的检验不熟悉。在检验羧基时学生设计出如下三种方法:(1)往葡萄糖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2)测葡萄糖溶液的pH值;(3)往葡萄糖溶液中加入NaHCO3粉末。检验醛基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把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②把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上述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我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指导。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设计出实验方案之后,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药品,检验羧基选用方法(2),检验醛基选用方法①。结果证明葡萄糖不显酸性、有醛基。这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我的预设只不过是预先给学生提供了实验药品,使学生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案。但是学生只能得出“葡萄糖有一个醛基和无羧基与酯基的结论”,至于还有其他哪些官能团就无法得知,这时我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新的“支架”。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给出实验事实:“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酯的质量为3.90g”,这样学生通过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推出葡萄糖分子中有五个羟基;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后进一步探究得出,也就是学生在做“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这个实验时,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不加热会出现“浊液变清,溶液呈绛蓝色”这样一个新的、学生预想不到的实验现象,然后我引导学生做实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分别与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反应)进一步探究得出绛蓝色是由于葡萄糖中存在多羟基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而且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先后做了三次不同的尝试:第一次:明确告诉学生把配好的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先分装在两支试管中,一支里面加入葡萄糖溶液,然后与不加的那支试管对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发现了“绛蓝色”这一现象。但是我感觉预设过于明显,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也设计不出这样的实验方案,这样就有点不像学生的探究,所以有了第二次的改动:这次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就是“把葡萄糖溶液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但是在实验前,我着重强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步操作之后的现象变化,并及时加以记录。结果只有一两个学生观察到“绛蓝色”,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到了加热后生成了砖红色沉淀。没了教师的预设,学生无法发现新问题,后面的探究就无法进行。从而有有了第三次的改动:将第一次的“教师预设”与第二次的“学生发现”有机结合,先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观察,如果大部分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再由我根据预先设计进行对比演示实验。趁此机会,我还在课堂中教育学生:作科学研究必须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否则就会因为忽略了一个小细节就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很多科学家的重大成就都归功于他们善于抓住意外发现。
在“葡萄糖有多羟基”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先后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实验过程全部由教师预设好,学生跟着做;实验探究能否继续全部依赖学生的能否发现新问题;在学生无法生成的基础上利用我的预设,将我的课前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有机结合。实践证明第三种的效果最好。
5.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得出“葡萄糖中有一个醛基,多个羟基”的结论。然后根据“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酯的质量为3.90g”这一事实,定量地推出葡萄糖分子中有五个羟基。再根据“葡萄糖可以被还原为直链已六醇”的事实,以及我再告之“两个羟基不能连在同一个碳上”这个信息,学生基本上会写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此实验事实学生很难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所以必须由教师提供信息,否则这个探究也无法顺利完成。至此学生已经可以画出葡萄糖的结构,而且根据官能团可推出葡萄糖可以被氧化成葡萄糖酸,从而也会写出葡萄糖酸钙的结构式,至此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也告之结束。
三、反思与结论
通过这堂“葡萄糖结构的探究”课,我充分意识到,一节有效的课堂探究课,如果教学过程全部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学习,就没了探究的味道,不再是探究课了;同样如果整节课都交由学生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的课堂生成构成,没有教师的任何预设,那这节探究课也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课堂中的探究,不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需要有教师的预设,但不是死板的预设,而是有机的预设,是要关注学生课堂生成的预设。所以我认为一节有效的课堂探究需要“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编.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