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特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色农业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

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态;发展前景

1.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

门源县境内地势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悬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是低地,构成了气候湿润、水分充沛的门源盆地。门源盆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雪,夏季多雨,秋季时间短而温和,冬季寒冷漫长。由于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则显得凉爽湿润。

并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珍贵动物,另外还有虫草、大黄、雪莲等六十多种珍贵的野生植物。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达到预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铁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渐便利,信息传输能力的加强,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保障了门源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可行性。门源县由于地处相对比较偏远,农业形式较为单一,发展特色农业将会有利于改善其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也有利于门源县对外形象的改善。门源县的主要农业形式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会为门源县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2.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整体资源优势为特点,依据独特的农业资源,为追求区域内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市场的需求来突出地域特色,并且还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配备。以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建设目标,做成一条符合市场和逻辑的产业链,有合适的规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1油菜花观光农业门源县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极具观赏性的美丽花田也被网络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县政府也观测到其中的巨大潜力,于几年前便开始办起了“油菜花节”。本县的油菜花节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可以想象,在辽阔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丽的古城台举办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观美景。这样的景观有利于旅游农业的发展,本身门源的油菜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名气,另外需要做好周边产品的完善和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环境和较安全完善的制度。当然,这些建设都需要能保障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的可能。而建设完成走上正轨的油菜花田将会给门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发展特色的生态蔬果园和蔬菜大棚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选择。以门源县的“青鲁缘”高原冷凉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为例子,这是一个以山东援建为主的项目,省、州、县配套建设的门源县“菜篮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总投资达近三千万元。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门源县政府部门根据客观条件加以创新,将室外种植和室内种植相结合,进行有机种植。依托于门源县所特有的大面积钙含量丰富的黑土,发挥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气候特点,还有优质的水资源等等环境优势,采取合作社与基地、个体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大产业的投资生产,最终做大了这个品牌特色。并且结合了旅游观光形成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产业链的现代高原冷凉蔬菜农业生态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收入,增加了经济创收,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为之后的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2.3人参果致富路“人参果”是一种存在于神话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门源,当地人把“鹅绒委陵菜”称蕨麻,也叫人参果。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补血、改善营养不良等,人参果算是门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会在春耕时节人参果采挖的季节前去田地间开采人参果,现挖现卖,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门源的水土适合人参果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产物的种植生产,私人承包种植人参果就成为了发展门源特色农业的一大商机,通过技术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种植等等提高种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长的人参果,提高其亩产、产量,增大其种植效益,可以将人参果作为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农业产品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也能为门源发展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3.特色农业新建设

特色农业的发展和门源县的新建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推进互相影响。最终的问题都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门源县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可能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人文环境的完整性,需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起来,创新管理体系,合理化规模,维护好生态环境,做好正确的规划和设计。以建设特色农业为依托,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方式,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来确保特色农业的合理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门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协和。

参考文献院

篇2

1平山县地理位置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8°09′—38°45′,东经113°31′—114°15′,东临获鹿县,南连井陉县,北靠灵寿县,西与西北靠山西省盂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平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石家庄40公里,距离首都北京325公里。

2平山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类型,因为它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旅游中体会到“农家乐”。每一种产业的诞生都要有其必然的要素,而这种产业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之前的温饱型变成了现在的娱乐享受型。目前这个阶段,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了,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缩小城乡的差距的重要保障措施。[1]平山原本就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地发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城乡人民对信息、科技、观念的相互交流,正是有了休闲农业这个中介,让城市人可以了解和体验农村的好处,也可以让农民改变对城里人的看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前提,城乡才能更好的沟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也可以保护和传承关于农业的文化,并且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农业文化,把这些事做好了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不仅如此,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和身心放松的场所。

3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当前阶段,平山县在120多个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中有15个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15家中,一家在河北省的名叫名东方巨龟苑的休闲观光农业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刘家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分别是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最近还有很多生态农业园区都发展起来了,且被人们所熟知,代表性的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这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平山县的观光旅游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些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我国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农家乐、旅游饭店这些服务性的企业的发展,且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旅游项目的村庄高达128个,比较有代表的是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而从事农业旅游的人员也有6万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从这方面来讲,休闲农业在平山县在其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色。[3]

4平山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4.1存在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可是我国毕竟是新手上路,难免会有不正确的指导方针,该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因为现在的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可能管理的好这个产业呢?因为没有培训加上大多是农民,整体的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可能是跟他们之前的工作有关所以缺乏服务的意识[4]。休闲农业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整体的规划,而且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市面上的设计差不多,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都不高,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成分居多,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正确性。休闲农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而有一些经营者不在乎这点,只顾大规模、豪华的建设,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还有的人,砍伐树木,破坏农田,随意的改变土地的形态,把原来的生态平衡全都破坏了,这样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是土地沙化,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当时发展农业就是为了这个吗?有的游客在参观旅游景点的时候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乱丢垃圾,还有的故意破坏农业的环境,再加上清洁人员不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导致这些地方被垃圾侵蚀,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篇4

都市农业是当城市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地处都市的间隙地带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城市生态保护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为标志,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规模经营满足都市的市场需求,建立集生产、服务、休闲、消费、观赏为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从而推动成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链延长,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渗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农业现代化、城市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近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为促进郑州市快速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战略思路。

一、郑州市区位优势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于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km2,市区面积1010.3km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82km2。郑州市总人口724.3万,其中城镇人口436.3万,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过渡带,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市处于从东向西区梯级发展的过渡带,各类物资资源、技术、信息再转移的位置非常明显;郑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在郑州这里南北方的品种均可引种,农业发展条件良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郑州市已拥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80亿元左右,发展都市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二、郑州市资源优势分析

郑州市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分布较广,耐火粘土品种齐全,铝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郑州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许多有名的土特产品,譬如:新郑的大枣、黄河鲤鱼、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广武的石榴、荥阳的柿饼等等,这些有名的特产为郑州开发特色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郑州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综合的科技优势,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农业是一个复合性的功能系统,围绕着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体验参与的特征,将郑州市进行规划建设。譬如:优质粮食生产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经济林果带。

三、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分析

1.打造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和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园区

都市农业把农业与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区,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空间,同时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农业观光园区的绿色、朴实的乡土气息。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改善都市及郊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城市景观。新郑奥星实业总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郑大枣的资源优势,将一年产值不足20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公司目前集红枣产品加工、科技示范种植为一体,年产值达1.36亿元,有效的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加快郑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发挥郑州市的区域优势,调整整个区域的布局,突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郑州的农业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绿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水产养殖业、奶产业、林果业、以及种子种苗业。实现农业结构向区域战略性的调整,培植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构筑大市场和大流通,从而提高郑州市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占有率。

3.整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市农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郑州市可以通过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4.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

都市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加大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来开发都市农业资源,研究并引进都市农业所需的设备技术和新品种,用科技作为农业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这种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训,都市农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提供发展平台,并且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加快都市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5.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产出,并且高投入的产业,要快速发展都市农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都市农业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然而仅依赖政府的投入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应该优化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以政府的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政府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的示范园,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创汇农业基地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开发能产生生态效益或者社会公益性效益的项目。

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样化的社会资金都参与到都市农业开发与建设上来,大力鼓励个人投资都市农业发展。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股份制、设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独资或合资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设,用都市农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来吸引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同时,像参与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对都市农业投入建设,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高科技来武装农业,形成都市农业的科技配套工程,整体加快都市农业的建设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