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阅读要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前言
从小学教育的年龄段的划分来看,在高学年段的教学中,应将教学重点从基础知识的教学专向立即能力的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应在高段中认真分析小学语文阅读的特点,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满足教学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要想提高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要点有足够的了解,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学要点进行认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明确阅读教学要求,保证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可是,许多人认为语文学科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新颁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不同学年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目标。阅读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使其达成以下几个基本的人文精神目标:
小学各学年段的要求是:
1―2年级: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3―4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考虑到高段学生的实际特点,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考虑到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阅读意识,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分享读书感受,使学生能够沉浸在读书过程中,获得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选择阅读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阅读经验,提高学生比学赶帮的精神,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选择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阅读教学观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现代阅读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体系传播过程,教师要把阅读对象作为一种生命主体对待。
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的需要,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以此来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开展教学观念创新,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教学观念上保持与时俱进。
2、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弄清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职责,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使教学措施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使教学措施能够具有一定的执行力。
五、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挖掘阅读教学资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单纯依靠书本教学内容远远不能达到要求,通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发现,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挖掘阅读教学资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合理选择课外读物,挖掘阅读教学资源
除了书本内容之外,老师还应合理选择课外优秀读物,对阅读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寻找更多适合小学高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和报刊,提高教学有效性。
2、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为了做好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除了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尝试更多的变化,努力拓宽语文学习渠道,达到提升语文阅读继续教学成绩的目的。
3、结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对教学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积极措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应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更多的素材,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就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即:明确阅读教学要求,保证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改变阅读教学观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挖掘阅读教学资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从这四方面入手,认真做好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蒲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2]纪俊;;多维度 多形式 构建高效阅读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7期
[3]方海玲;;刍议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1年26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的初步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对字、词、句、段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并能够利用工具书自主阅读。通过阅读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一步提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阅读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注重低年级阅读兴趣的培养
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新同学来说,阅读并非单纯地看书、识字、看图片、听成人朗读,对于他们来说,这都算是阅读。所以,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很重要的。我是这样做的,在班级里放置了图书架,摆放了许多可供学生随意取放的图书。当然,这些图书类别繁多,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到生活中的吃喝玩乐,有故事、散文、儿歌、谜语等。我们也鼓励孩子们从家里带书或自己制作图书,这样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在有趣的阅读环境里,孩子们就不会对阅读产生抗拒心理,进而通过日常训练,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使其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持久阅读与稳定阅读,能自主、独立地阅读。
二、注重中年级阅读再现能力的培养
阅读再现,并非是简单的重复阅读内容,通过训练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再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对所有学过的文章进行要点总结,能够完整地复述要点。其次,根据要点进行自主语言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通过长期训练,学生不但能够有感情地复述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并且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对语言进行规范的组织,加入自己的想法,经过加工后形成一个新的内容,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新能力。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固的地基,很难建起高楼大厦,同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阅读和写作。因此,在小学阶段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复习时首先将基础知识分类,按教学单元进行复习,简单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复习,教师抽查。易错的让学生在小组内辨析、交流,教师总结、点拨,同时,把字词的复习和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字词句的训练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策略。后进生的作业要少而精,多以鼓励为主,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优秀生的作业要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通过抽查,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练习,达到优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的复习效果。
二、抓实阅读教学
1.紧扣单元要点,上好精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本每单元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有拓展课文。精读课文是学生学习阅读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例子”。因此,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悟,阅读收获,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课文中遣词造句的方法规律,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技巧。
2.紧扣单元重点,做到导中有练,练中有导
略读课文和拓展课文是很好的复习材料,切忌教师多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精读教学中学到的方法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在复习中,让他们自己设计阅读练习,明白怎样审题,怎样解答。
3.紧扣单元要点,落实背诵与默写
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章、诗句必须让学生熟记,让学生自我检查、生生互查、小组互比、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道出了积累语言的妙处。因此,背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
4.紧扣单元要点,进行综合归类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50―01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我国地域辽阔,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无论任何一本教材,其引导作文的作用都比较重要。而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后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很多的误区。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课后习作的教学误区以及对策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后习作教学的现状
1. 仿写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习作课程的过程中,习惯于将课文仿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比如在讲授《春天的发现》这篇文章时,很多教师都以课文为主要的讲解核心,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在春天作者都发现了什么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时,完全是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所以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只能单纯地模仿作者的思路,缺乏个性,进而使得学生们的习作风格雷同,缺乏创新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 让学生自己钻研课后习作提要。通过对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来看,虽然通过教育的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有所提升,很多教师都开始改善传统的习作讲解方式,将传统的对课后习作讲解转变为注重学生对习作要点的阅读。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主体,要求学生对课后习作要点进行自主阅读、理解和分析,而教师不予点评和讲解,以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适用于语文素养比较强的学生,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恰当的方式,不仅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同时还会引起这部分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作要点的讲解和应用策略
1. 合理模仿,科学示范。小学语文课后习作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写作模板,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为一些对作文感觉茫然、无从下手的学生提供写作的方向。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后习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明确作文写作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利用模板进行模仿。但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顾虑到学生会对课后习作进行模仿,进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所以直接弃用课后习作。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觉得课后习作的写作水平不高,而直接另选文章。但是教材上的习作是根据科学的分析、合理的判定后选择的一些具有标准性、规范性的文章,这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后习作的教学中,需要能够科学地利用课后习作,发挥其示范的作用。
语文课外阅读课通常有“阅读推荐课”“阅读欣赏课”和“阅读汇报交流课”等几种课型。
1. 阅读推荐课的教学策略是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1) 准备推荐: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也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有理有据,向大家阐明推荐的原因。推荐的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方面。
(2) 学生推荐:① 小组中进行推荐评议。学生以4至6人为一组进行推荐,推荐者逐一向小组成员陈述推荐的理由。小组同学可以对推荐者进行咨询、评仪,评选出最值得读的好书,准备在全班进行推荐。教师要参与其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②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推荐。小组推选最值得读的书,向全班进行介绍,介绍者要把书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等有关信息和推荐的原因向大家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推荐陈述时突出要点,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倾听者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静心去倾听别人的陈述,记住陈述的要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等介绍完后,向介绍者进行提问。③ 教师小结。全班各组学生推荐介绍完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推荐的情况进行简要小结,主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点明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以后改进。
(3) 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推荐者的陈述进行评价。评价可以就其语言表达、陈述内容、理由的信服程度等加以评说。
(4) 质疑问难:学生推荐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问题并进行解疑,顺势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5) 鼓励阅读: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
2. 阅读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是选择读物――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欲望――自主阅读,品评作品――交流汇报,各抒己见――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1) 选择读物: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的读物。注重尽可能推荐名家名篇。
(2)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欲望: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段、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不能脱离阅读情境,要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
(3) 自主阅读,品评作品: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自购书)”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经验,独立品评,批注所感。
(4)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教师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同时,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
(5) 诵读,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和欣赏。
3. 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教学策略是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1) 准备汇报提纲:进行阅读汇报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选取汇报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以及汇报的内容,提示学生选取汇报的侧重点。提纲一般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个人阅读后的主要收获包括:思想品德、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疑问、困难或建议等。
(2) 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又可分为以下程序进行:① 教师启发谈话。汇报之前,教师可以用激励、简洁的语言,唤起学生汇报兴趣。②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③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以后,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少数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指名发言。
(3) 教师总结: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总结。一要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时要注意策略,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切忌只表扬发言中的“佼佼者”。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和习惯。
(4) 个性阅读汇报展示:教师在总结后,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自我完善,然后,让学生把阅读体会用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可以是背一背、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是写一写等。
二、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进需要多样化、趣味化的激励机制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浓厚的,但能长期保持阅读热情却不太容易,这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保持这份阅读激情,树立快乐阅读的理念,让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1. 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内容可以是说出学生所喜欢的作品及主要人物形象,还可以说说学生所喜欢的外国儿童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比赛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个人赛或者以阅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赛。题型尽量多样,如抢答题、必答题、选择题等等。还可以举办“故事大王”比赛、故事短剧表演,要求学生自选故事内容,充分准备,看谁讲故事精彩,独幕剧演得好。这样的活动,推动了学生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阅读。班级里可以举办“水浒故事擂台赛”“最受欢迎的书”等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以喜爱的书籍为题材,在班上进行精彩的故事表演。
浩瀚如海的书籍,良莠不齐。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一些不适合学生的书,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指导阅读很重要。
1.推荐好书目。指导学生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
2.课内指导阅读。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组几篇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悟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然后建议学生运用学习本组课文所掌握的方法阅读同类的文章或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
1.摘抄。即用笔记本、日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精彩片段,或是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或是描绘景物优美细致的句子等。摘抄后可以加上眉批旁注。
2.剪贴。语文学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搜集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因此可以建议学生把觉得有用的文章进行剪贴(以报纸、杂志为主)并注明出处。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掺杂不清。
3.制作卡片。
对篇幅长的文章首先要仔细阅读,分清文章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部分,归纳成几个要点制成卡片,帮助记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
4.办手抄报。可以在对原文阅读领会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知识要点,例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布局谋篇、写作技巧等进行梳理,办成手抄报,便于反复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5.谈感悟。在阅读后,可以联系实际,将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悟或对文章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下来,提高对原文的理解能力。
三、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1.初读。通过阅读了解全文大意,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标下来,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好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浩瀚如海的书籍,良莠不齐。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一些不适合学生的书,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指导阅读很重要。
1、推荐好书目。指导学生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
2、课内指导阅读。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组几篇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悟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然后建议学生运用学习本组课文所掌握的方法阅读同类的文章或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
1、摘抄。即用笔记本、日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精彩片段,或是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或是描绘景物优美细致的句子等。摘抄后可以加上眉批旁注。
2、剪贴。语文学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搜集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因此可以建议学生把觉得有用的文章进行剪贴(以报纸、杂志为主)并注明出处。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掺杂不清。
3、制作卡片。对篇幅长的文章首先要仔细阅读,分清文章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部分,归纳成几个要点制成卡片,帮助记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
4、办手抄报。
可以在对原文阅读领会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知识要点,例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布局谋篇、写作技巧等进行梳理,办成手抄报,便于反复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5、谈感悟。在阅读后,可以联系实际,将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悟或对文章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下来,提高对原文的理解能力。
三、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1、初读。通过阅读了解全文大意,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标下来,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好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5-0024-0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提出:“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然而,当前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诸如课程意识有待重构、课型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模式有待重构、教学方法有待重构等问题。
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课外阅读的编排意图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么,如何落实“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目标,真正“让课内外阅读自成一家”呢?我们教师应从统编教材的结构与功能切入,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兼顾读书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核心,落实课外阅读;以活动组织与评价的开展为促进,持续课外阅读。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
温儒敏先生在介绍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中谈到,一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是为了与学前教育衔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年级设置了“我爱阅读”栏目,指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在第四学段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注重“一书一法”,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下面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系列为例,谈谈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这一板块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材中课外阅读的缺失做了补充,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需着重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一栏目的设置转变了不少家长的观念,变“叫孩子读书”为“陪孩子读书”,让读书成为全家的共同行为,对推动儿童阅读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推进了全民阅读。
笔者团队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内容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课程内容,根据教材中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梳理出包括儿歌、童谣、散文、诗歌、绕口令、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文体及内容选择不同的和大人一起阅读的形式与方法,针对每一次的阅读内容渗透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外阅读方法,以提高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增进亲子、祖辈、师生等的情感。
以下重点呈现知识能力要点与课外阅读的对接表:
由表可见,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有教材的对接,通过补充课外同类型文章或书籍,聚焦知识与能力要点,实现“双轨对接”:既对接了内容,又对接了知识能力要点,形成系列。比如,“和大人一起唱读儿歌”“和大人一起讨论读科普童话”“和大人一起表演读童话故事”“和大人一起创编读现代诗”“和大人一起配音读寓言”“和大人一起拍手互读童谣”“和大人一起赛读绕口令”“和大人一起群文类读寓言故事”“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童话”等。
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真正让课外阅读落地实行,更重要的是,还很好地贯彻了知识向能力和习惯转换的方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在阅读实践中,实现了渗透式、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伴随着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长。“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实现由认知向实践、向自主阅读的转换,实现“教”向“学”的转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呈现出转化的整体思维:“认知习得——尝试实践——熟练运用”“三位一体”的课型自然衔接、层层推进,便于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兼顾内容与方法双核,做实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主性更强的阅读,阅读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当下的阅读较少涉及读书方法的教授,导致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或者难以维持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方法,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明晰问题,改变内容独大、方法缺失的现象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对课标理念的认识层面,或者更多地停留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与形式上,方法缺失。
其一,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光教精读,训练的重点是朗读,甚至是集体朗读。学生读书慢、少,收获甚微且仅限于课文,教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在做精读、朗读、集体诵读。
其二,阅读教学单刀独进。阅读教学流派风生水起,热闹不凡。如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组文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就研究本身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可以随意脱离教材另搞一套,或者教学时只顾一方,未能形成体系和网络。
其三,阅读教学缺乏指导。多数教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又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工具的指导等,只是布置学生去读读课外书,写写简单的读书体会,做做好书推荐卡,说说喜欢的书籍等,随意性很大,缺乏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2.有的放矢,给予不同阅读类型具体的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除了精读、朗读外,还有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检索阅读等。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其一,引导明晰阅读重点。阅读方法与阅读重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小学第一学段,重点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第三学段,对阅读水平的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等。因此,教师要从年段目标出发,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其二,指导习得阅读方法。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如何在阅读中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呢?如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又实用的读书方法,也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才能谈得上读书的习惯与兴趣。阅读方法要有窍门,有可操作性,这些窍门和操作性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就拿浏览来说吧,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3.发现提炼,及时总结学生优秀的阅读经验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故而,我们要及时总结学生阅读的优秀经验。
一要引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是成长中的阅读主体。教师不能因过分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放弃了具体方法的指导,要随文传授或训练必要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提供服务。二要尊重并完善学生的经验所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收获,尤其是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教师对此要予以尊重,并指导其逐步完善。三要关注学生经验的提炼总结。学生面对海量的、便捷的、多渠道的信息,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成长,学生就会形成特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并做好总结。
三、开展组织与评价活动,持续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是部编教材的重要内容,需要以课堂为出发点,将影响力进行延伸,发挥好活动与评价的强大推动功能,使课外阅读持续化进行。
1.开发建设课外阅读拓展性课程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不可能全程沿用课堂管理的方法,还需要另辟蹊径,那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和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范畴,强化管理,重点抓好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这需要通过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进行。
2.开展组织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有效组织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为重要。活动组织的关键是主题选定与形式安排。活动组织既要遵循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如通过亲子阅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借助良好的成果展示与评比,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开展类似于年级或全校性的大型专题活动,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3.开辟并运用课外阅读整合式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是教学中应当关注的,同时也可以细化为阅读评价指标的参考维度。
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关系的。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终结性评价相对容易。然而课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因此要重在落实过程性评价。它也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阅读是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听、说、读、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顾强化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较差,致使在各种考试中常出现一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很牢固,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阅读理解题失分太多,这恰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失败。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注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是大趋势,阅读理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都要求,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完成传统阅读教学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要深化理解课文知识并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考,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标准要求,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任务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些who,how,why问题,限时阅读课文。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在限定的时间内学生能集中精力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学生就能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应提出一些细节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去分析、思考或进行小组讨论来解答,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课文教学要坚持整体性
课文教学应围绕课文进行各种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速读课文之后尽管有些词、短语和句子理解得不太透彻,但也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把每篇课文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使学生先整体了解大意、中心思想和文章体裁,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具体细节。教师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个别,由简单以复杂,指导学生把所有问题都从全篇考虑,不能因个别细节而偏离了思考方向,要整体理解课文。我们已采用“课文整体教学模式”很久了,但是强调词、句、语法过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得还很不够;必须加强训练,培养学生通过书中的描述分析同文章的内涵和处延,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大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深刻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难度与课文相当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实践中才能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掌握阅读技巧,以提高阅读速度,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做到见多识广。
四、认真解答阅读理解题
1.认真审题,整体掌握。
扫读短文,识别文体,掌握大意,准确理解题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接近信息化和时代化,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种文体。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准确理解短文内容;统揽全篇要点,一些显性答案往往可从要点中直接回答;准确理解原意后,须认真斟酌,有许多题目是通过各种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其答案常常是文中相关词句的解释或变形,做题时不可脱离短文。
一、图式简述和问题的提出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把图式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使用,后经多人发展而成为现代的图式理论。在现代图式理论中,图式是指人脑围绕某一或某些主题组织并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的表征和结构。图式理论可以说是一种阅读理论,是指文本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意义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借助新旧图式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赋予文本的。
在语言学的领域,我们把从人们的记忆中调出来的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话语的认知结构称为图式。语言使用时,交际者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激活有关的认知结构,使之投入使用。
任何文本的成功阅读都要依靠语言知识、认知技能和对世界的一般知识和经验的结合,不管这种知识是来自生活经验还是通过学习获得,他们都会对阅读理解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就可以越多地将其应用到文本中去。“阅读理解的关键取决于读者能否将语篇中的信息与业已存在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Carrell等,1988)。那么如何“引导”?怎么“联系”?原有图式如何作用于新信息?在这里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激活(activate),即通过某种策略让外部新信息与大脑中原有图式产生联系,发生反应,以便理解新信息。但是通常情况下图式的激活不能单纯由文本自己产生,而应该通过在文本外设置一些图式的激活策略,例如:提问、对比、类比、猜测、回想、联想、预测、做练习等。而图表在阅读课上的运用可以综合上述策略于一身,起到较强的激活作用。
汉语泛读课使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高级汉语阅读》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教材的课前和课文阅读文章存在多讲教学时间不够,少讲学生理解不透的现象。具体说就是老师对阅读文章稍加扩展或解释说明,内容稍多时间上就不能保证。但如果对有些必要内容不进行讲解,学生有无法把握文章,不能找到阅读课的有一定规律性的学习方法。究其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学生无法在书本未知知识和自身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及无法跨越文化障碍,即无法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联系,无法把原有图式作用于新信息而造成的。另一方面,通过统计,本教材针对文章词语、语句理解等细节部分设计的练习占比高达92.3%,而针对文章整体,文章结构,阅读技巧部分设计的联系有少之又少。通过完成这样的练习,学生抓住了衣服袖子,却不知道自己抓的是一件衣服。不能像提领子一样见到衣服的全貌,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到一些阅读文章的规律性的技巧和方法。怎样让学生又见树木又见森林,怎样让学生得到金山又拿到金手指。图表在汉语阅读课中的简单运用,对于引导和激活学生图式的产生看来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运用及举例
以本教材上册为例进行说明。
(一)第四单元《人生》课文二《数学当歌人生几何》图表如下
[序号\&时间\&要点\&序号\&时间\&要点\&1\&1911年\&出生在浙江嘉兴\&7\&1943年\&普大、高斯、陈类\&2\&1926年\&15岁上大学\&8\&1960年\&加大、退休\&3\&1930年\&19岁大学毕业,读研\&9\&1981年\&美数学研究所、所长\&4\&1934年9月\&23岁汉堡大学读博\&10\&1983年\&沃尔夫奖\&5\&1936年\&25岁博士毕业\&11\&1984年\&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6\&1937、38年\&清华、西南联大任教\&12\&2004年11月\&逝世,享年93岁\&]
表一 数学当歌人生几何
表中年份由老师填写,主要事迹由学生搜索文章内容并填写。年份中设计一些小计算,如陈省身1934年9月在汉堡读博加上一年半,得到1936年就是他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表格看到陈省身的一生与数学几何几乎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就明白了本课标题“数学当歌,人生几何”的含义是陈省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数学和几何事业。也自然地理解了此标题的双关语意。同时,表中的十二个年份中陈省身的生平事迹又是老师学生深入细处通道和要点。通过老师讲解,激活了学生原有图式,让学生引证了普林斯顿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情况;学习了“漏洞、攀登、沉浸”等词语;修正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知识。更进一步地掌握了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第八单元《旅游》课文一《自治区》图表如下
[序号\&情况\&要点\&1\&地理位置\&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面积第二\&2\&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首府拉萨、藏族人口占95%以上\&3\&宗教\&藏传佛教/喇嘛教\&4\&饮食习惯\&糌粑、青稞酒、酥油茶\&5\&服装\&藏装、藏袍\&6\&礼节\&献哈达、磕头\&7\&传统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8\&名胜古迹\&布达拉宫、雅砻江、雍布拉康\&]
表二 自治区
表中列出介绍有关的八个方面情况,并在每种情况后面举出要点,如宗教的要点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礼节的要点是献哈达等。在激活学生原有图式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四个目的:①学生看到了文章的全貌;②老师借机讲授了知识;③学生学习了要点;④学生掌握了此类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和规律。
(三)第六单元《社会百态》课文一《宗月大师》图表如下
[
我\&宗月大师\&物质\&精神\&上小学前\&极富的人\&无贫富之别\&上小学后\&他的房子占半条大街\&不冷淡我、不以富傲人\&中学毕业\&一贫如洗只剩后花园\&贫与富在一样、办慈善\&在出国以前\&花园也出手了\&他是个好和尚\&]
表三 宗月大师
此表略简,但宗月大师的精神品质跃然纸上。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前述相同。
三、意义
图表在汉语阅读课中的简单运用,给学生在旧图式和新图式之间,在母语文化和第二语言文化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重要的是,在新旧图式相互作用下,在两种语言文化反复的跨越间,沟通了阅读文章的整体与细节,节省了时间,强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47―01
小学语文课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不论如何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如何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语文课程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必须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笔者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体会浅谈如下。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的分析
1. 重情感目标,轻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之一,着力点是转变过于重视传授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然而,这也造成了一些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差,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因素,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说理想之上。这样的教学只重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重视过程与方法,轻视能力与情感。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探索学习过程。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使得部分语文教师产生了偏差,他们认为教师应该以此为“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内容凭兴趣由学生决定,形式凭喜好由学生决定,过程凭进度由学生决定。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置教师的主导地位于不顾,全凭知识不丰富、经验不足、方法不多、水平不高,还处于学习地位的小学生牵着走,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目标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3. 重拓展延伸,轻文本解读。建立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对此,一些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文本的信息资料,课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讨论信息资料,课后引导阅读拓展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的教学容易挤占阅读文本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把语文课堂变成“资料汇报课”、“历史课”、“常识课”,显然无法达到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目标及过程和方法目标这一要求,更无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将其要点充分体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和方法中。
2. 落实核心目标。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倘若不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就无从谈起。
3. 落实年段目标。阅读教学三个学段的共性目标就是读书、背诵、识字、写字,但不同学段还应有不同的重点训练目标。只有凸显了本年级段的重点训练目标,才能显现不同年级段阅读课的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怕写作文,写起来总觉得无话可说,空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没有东西可写,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二是有内容可写,但是不知道怎样将有关内容连缀起来。三是写文章总是写不具体,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自己对自己所写都感到不满意。要想解决这些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问题,解决学生无话可写,或写而不具体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积累素材和有效训练这两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到作文教学的捷径。
荀子曾在《劝学》中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讲的就是积累。作文,本来就是素材的积累,就是语言的再加工。要想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我们常讲厚积薄发,只有生活的“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呢?在作文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学生进行积累。
一、广泛阅读,学会摘录
阅读的范围很大,它不仅仅是教材中课文的阅读,更多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一册语文书才30来篇课文,如果仅仅是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也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叶老的一番话道出了语文学习不能仅靠一册书本来“历练”,还需要其他的书,而且越多越好。要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先确定学生阅读的范围,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有针对性订阅儿童读物,保证阅读内容的连续性和阅读时间的长期性。二是可以在班内设小小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从家带来自己喜欢的书,并与大家“共享”自己喜欢的图书,这样就可以实现交互阅读,资源共享,保证学生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三是安排合理的阅读时间。每周安排2-3节课的时间在班内进行阅读,保证了阅读时间。当然,阅读资源的挖掘很重要,比如学生可以到农家书屋借书,可以到藏书较多的家庭借书,从而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好书可看。
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学会读书,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当一本书拿到手之后,学生应先想一想,内容是不是适合自己,对自己是否有益处,从而决定是否进行阅读。二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拿到一本书,学生应先看题目,然后快读目录,对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这样学生就能根据需要选择自己想阅读的内容,对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对于重要的内容或者语句,学生应尽量记住其中的要点;对于那些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可以摘录下来,以备以后反复吟诵、体味之用。而对书中不重要或自己不需要的,学生可以快速浏览,了解梗概即可。对于一些重要的书或者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后思考,学会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对将来的写作大有裨益。
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作文中困扰自己的问题是无事可写。所以在作文时,学生会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加以改造,于是出现了胡编乱造、生硬拼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