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调查、实验、演示实验、资料分析、探究等。教师应准确领悟新课标要求,从思想上重视探究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要站在人的长远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探究活动教学,而不单单是为了应试,从思想上认识到探究活动教学其实就是在切实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而认真对待探究活动教学。
平时注重对探究活动教学资料的收集:对教材中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内容应做到心中有数,平时留心收集跟这些探究活动有关的各文字的、图像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课前精心备课,钻研课标、教材,找出教学重点,确立核心知识,并且根据学情和本校资源,确定可以实施的探究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呈现给学生的资料具有计划性和前瞻性。教学中应一手抓教学目标一手抓纪律:课堂教学的整过过程都应在教室的引导下围绕探究的重点来进行,不做无谓的探究,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抓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注意课堂纪律,在保护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让课堂探究活动能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
将探究活动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阳光花房等,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同时也可举办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大赛、生物手抄报展、生物兴趣小组等形式将探究活动教学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提供一充分展示课内外探究成果的平台,拓展课堂知识,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施展,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同学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学习。新课标中明确说明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的评价,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倡导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探究活动类型采取灵活的动态的评价方式,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评价时应注意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为前提。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南坪民族初级中学445400)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他们对生物知识了解比较少,特别是生物的微观结构、生理变化等内容,学生较难理解。单凭老师讲解,甚至强制灌输,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长期下去,学生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积极性,就很难学好生物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蝗虫》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看,屏幕上出现大量蝗虫吞食农作物的画面,学生观看后非常惊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教师这时抓住时机提出问题:1. 同学们认识这种动物吗?谁来说说看。2. 蝗虫以农作物为食,大量蝗虫能形成蝗灾,这与蝗虫的结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这些知识,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蝗虫》这一节。这样引入课题,能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去,对生物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动机。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也是师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突出重点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从微观到宏观,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提出了有利条件。例如,在讲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容时,教师首先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展示一只猪的心脏,让学生认识心脏的基本结构。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过程和气体交换过程,分项讲解,综合演示,使学生对循环系统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产生深刻的印象,掌握学习内容。
(二)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历以及知识的模糊性造成的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难问题。有时重点也是难点。例如植物的双受精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很难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双受精过程形象的、科学的展示出来,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模拟近视眼形成的过程。通过晶状体凸出,前后径拉长,将近视眼形成过程形象的再现出来,再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并配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或时间的发展变换过程,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还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如用计算机模拟飞鸽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以及人的小腿部位的条件反射等现象,把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具体、直观、生动、形象。
三、提供示范,培养技能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教师除了语言讲解描述外,还应通过实际动作或有关的视觉材料提供示范,使学生获得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清晰表象,有了模仿的样板,然后再进行练习。例如,在讲授鲤鱼的解剖时,教师可以使用实物展示平台和液晶投影,进行解剖示范,让学生观察解剖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剖。这样,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实验中的错误,形成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再如,在做《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笔者使用一个摄像镜头与一台显微镜组装成一台简易电子显微镜,将装片的景象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区别什么是上皮细胞,什么是杂质。这样学生对上皮细胞有了初步印象,自己做实验时就容易多了。
四、辅助研究,培养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中起重要的作用。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几个步骤。在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各个步骤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研究。例如,放手让学生使用先进仪器进行实验;利用生物教学软件查阅资料;利用计算机上网查询;阅读电子图书等。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需要,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生物学和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其他的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一门科学,内容上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为主,同时对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规模进行探讨。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数学和化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生物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学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从小抓起。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除了利用生物课程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广泛的开展各类生物科技活动,促进对于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质量。以下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利用生物科技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路,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紧密联系生活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他们的结构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生物学的内容和人类的生活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吃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来自于动植物,穿的麻料、丝布等也来自动植物,这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对自己家所养的花卉、小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结合试验让学生写一些有关主题的小论文。如“豆芽的生长周期”、“家兔的饲养方法”、“金鱼的生活习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生物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不少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如水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动植物,这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祖国的生物资源,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有的学生可能想长大做一名生物学家,有的则很想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学生可能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技师,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野外考察是指对于野生动植物个体或者是群体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仪器,只需要通过肉眼就能够完成考察,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的生物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实施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施野生动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身的野外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得那些有志于从事野外考察的学生提前有一些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能够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物知识
课外阅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科普性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都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能教会读者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同时一些中学生所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还会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家在生物领域的最近成果,比如克隆技术、基因芯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享,讲给同学们听,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做好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仅是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科学大众生物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从对生物课程的不敢兴趣转变为热爱生物学获得,主动参与生物科技活动,在不断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进取心,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与校内外的生物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如果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科技活动开展之后,应当注重对于成果的保存和积累。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些资料有着一定的原始记录价值,特别是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和视频等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各项生物科技活动的记录工作,将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便能够在日后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总结是提升学生生物活动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日后可以用来举办成果展览,召开成果的汇报会,撰写一些小论文等,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总的来讲,在学校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在生产之间之中,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企业和生物科技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动植物的感情。另外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开展,为今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紧密联系生活、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结合课外阅读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科]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深入 堂教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与爱好,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坚强品质,多做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珍爱生命,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义
生物学课本中有许多国家保护环境的法律条例,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精讲法律,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时,教育学生爱护植物,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一切生物提供物质来源,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增强大气湿度和降雨量,启发学生树立保护花草树木和保护森林的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中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以创立绿色学校为挈机,以生物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报纸、多媒体教学、橱窗、画廊黑板报开展环境教育宣传,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结合北京举行2008年奥运会,宣传环境保护对国家的重要性,“绿色奥运,人文北京,科技奥运,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联系从2000年至2007年以来,北京、济南等地相继发生大规模沙尘暴,让学生讨论,说出发生原因及其危害,引起保护森林和草原的意识,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到珍稀动物时我国有很多珍稀动物非常珍贵,如大熊猫、丹顶鹤、藏羚羊等,为此国家建立数百个自然保护区,让学生讨论,是不是只有珍稀动物才保护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即使未被列为保护范围的动物,只要对保护生态平衡有益的生物,也要保护,例如,青蛙、大山雀、蛇等都要保护。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中挖掘出有关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生物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
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例如,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把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关系作为渗透教育的突破口,济南市的大名湖,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启发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其中大名湖中的莲很美,它的花为荷花,是济南市的市花,结合语文上学习的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大名湖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泉水清澈透明,构成了一幅美好的自然画,美化济南的环境,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教育学生游玩时保护这美好的环境。学习动物时,蝴蝶的外表很美,但其幼虫多为农业害虫,蟾蜍外表虽丑,但它每天可以消灭一百多只害虫,启发学生看事物不要只看其外表,要注重内在的美,做人不能只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内在的品质,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品质高尚的人。
转贴于 三、生物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科学的顶峰,生物学的发展就凝结了许多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例如在学到真菌时,青霉菌可以产生青霉素,提起青霉素,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大概除了青霉素过敏者之外,没有一个人没用过它。从它用于临床至今的短短50多年间,它到底拯救了多少生命,已经无法统计;它到底对人类的健康作出多大贡献,也已经无法估量。我们只能说,它的出现,是我们人类的福音,它是 “上帝”恩赐给我们人类的礼物,这个“上帝”就是青霉素的发现者 亚历山大·弗莱明,教师应补充发现者弗莱明的生平事迹。,并让学生用橘子做实验观察青霉菌,并从药店购买青霉素让学生观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遗传和变异时,除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及时介绍我国的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事迹,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并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勇于探索生物科学坚忍不拔的毅力,立志为我国的生物科学做出更大贡献,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上科学家的各种故事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发奋学习,并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产品正在知识化,消费者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与产品相关的科技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而广大消费者却不具备足够的知识识别自己的需求,掌握商品的相关知识,从而渴望通过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熟悉和掌握所购或欲购商品的性能、选购方法及使用和保养等知识。因此,知识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便应运而生。
所谓知识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使企业的广告、宣传、公关、产品注入一定的知识含量与文化内蕴,帮助消费者增加与商品相关并实用的信息与知识,提高他们的消费与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推广产品、建立形象、提升品牌力的目的。
二、知识营销的特点
1.知识营销以普及有关科学知识为手段,灌输新观点,创造需求,开拓新的市场
市场开拓的中心思想是创造新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只有消费者知道了某种消费方式, 并且对其评价良好,才可能产生需求。高技术产品往往是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产品,特别是消费品领域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极难预测和把握,一般市场调查的结果很难反映出用户的真实需求,而用户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技术产品,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因此,为了将用户模糊的需求明晰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关键要抓住科学知识的普及, 灌输新观念。如比尔・盖茨斥资2亿元,成立盖茨图书馆基金会,为全球一些低收入的地区图书馆配备最先进的电脑,又捐赠软件让公众接受电脑知识。他的这种先教电脑,再卖电脑的做法不仅传播了新知识,而且开拓了新的市场。
2.通过传播知识,将产品与顾客在知识结构上建立稳固的关系,使客户成为产品长期忠实的消费者
在当今买方市场下,商家靠打折、甩卖、奖赠等促销手段很难在竞争中取胜,而将产品与顾客在知识结构上建立稳固的关系,使顾客成为产品长期忠实的消费者,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如长沙友谊集团本着“引导消费者,帮助消费者,服务消费者”的宗旨,创办了国内首家顾客学校,通过免费开班授课,让消费者不断提高消费素质,并了解商品的性能、使用、维护等知识。这种“感情投资”,赢得了顾客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信赖,自然也会得到消费者好的口碑和丰厚的回报。
3.“知识营销”是实现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者利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知识营销不仅为全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素质,其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如上海交大昂立公司举办的“送您一把健康金钥匙”的公益活动,进入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向市民广赠生物科学书籍,举办科普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对该产品广泛的市场潜在需求,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科学保健观念。既满足了消费者提高保健水平的要求,也为社会带来了整体文明水平和知识素质的提升,使三者的利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知识营销在实践中的应用
知识营销这种先进的营销方式,已被一些公司在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但要更大范围地推广,还需企业经营者们切实转变观念,与企业目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等很好地结合起来。
1.知识营销的前提――树立社会营销观念
即通过对营销方案的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估,从而影响目标公众自愿行为,改善目标公众及他们所在群体的福利。这种提高社会福利的营销策略,不仅能增加销售量和利润,还能扩大企业知名度。如美国华盛顿特区最大的超级连锁商巨人公司,首创并实行单位定价法,标明生产日期和营养成分,派家政学家到各个商店帮助顾客选购和更加合理地配备食品。巨人公司在传播普及知识、技能时,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使消费者掌握了选配食品的知识,同时产生了需求。巨人公司也名利双收。通过树立社会营销观念,充分发挥了知识营销的作用。
2.结合产业、产品特点,选择恰当的知识营销方法
知识营销多在家电产品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中广泛使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术权威对产品的性能、先进性的保证,高校、政府部门等公众部门对产品的率先采用是知识营销的重要手段。而对于保健品、化妆品市场来说,营销策略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进行特定的设计,使推销的产品、服务适应顾客的消费特点和价值观念。各产业、各企业都有自身特点,在进行知识营销时应立足自身优势。如果都使用整齐化一的营销策略,就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3.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知识营销
知识营销的特点在于向公众传播知识,扩大潜在市场,达到营销目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掌握高新科技,产品技术含量高对现有市场有升级换代作用。微软公司正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从WIN32到WIN95、WIN98、WIN2000、再到WINXP,领导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更新潮流,其他公司不得不跟随其后,不知不觉成为其附属,微软公司从而取得世界软件行业霸主的地位。其产品不但畅销发达国家,而且也热销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科学课的保证。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把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把科学课变成有趣的科学。解决好这个“难题”,就成功了一半。下面就科学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水滴里的生物”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滴里有动物吗?”大多科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拿出水滴进行观察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有很多生物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用显微镜观察一滴脏水,启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利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他们的眼里,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例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先让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然后学生学习做酸奶,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二、运用科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例1,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时,先用实验研究水在加热后水面上升,体积变大,然后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对称美来思考:水在冷却后水面怎样,体积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热胀冷缩。例2,在“看月亮”一节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规律美来解决此问题。例1、例2的解法体现了科学对称美及和谐美,令人兴奋,使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看一朵纸花,"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神奇的水”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接触得比较多,对水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水的基本性质。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水有什么特点?”,他们很难全面回答。通过动手研究:会“爬”的水、会“团结”的水、会“喷射”的水、会“托举”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他们对“水有什么特点”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和浓厚兴趣,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科学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科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科学或科学史上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科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生物科学创始人──达尔文”、“科学之神──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