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商审计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意见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分别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尝试,对企业上市融通资金、促进上市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市公司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在《公司法》及《证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尤其是持续获利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不佳、连续亏损的情形,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将遭到退市的严厉处罚。少数经营前景堪忧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采取人为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以达到虚假盈利之目的。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会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进而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及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国内证券市场的改革及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相关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其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加大审计力度,进而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期达到对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负责的目的,并最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架护航。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容
目前,盈余管理的理论问题国内乃至国际对其争论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观点及凯瑟琳•雪珀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观点。但笔者认为其本质都是会计主体利用一定手段来人为调节公司盈余,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大体具备以下涵义:
1.盈余管理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是指经理执行层及董事会;
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向外披露的公司盈余;
3.盈余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是GAAP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在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
4.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使其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以满足某种需求。可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或执行层在相关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其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公司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公司管理当局自身需要。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臻完善的今天,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愈加清晰,公司经营效益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当局的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因而,公司管理当局为其自身需要,进行盈余方面调整是极有可能的。
2.对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的动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是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有盈利,而其预计的利润率要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于这一条限制性规定,一部分公司是无法达到的,因而一些为了上市融资的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为自己进行所谓的上市包装,以取得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的资格。
3.避免公司被退市的动机。我国为了保护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条件。其中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内连续出现亏损,证券监管部门将暂停其股票的上市交易资格,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削除亏损。如仍不能扭亏为盈,证监会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资格,也就是做退市处理。公司上市后又遭到退市将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些“披星戴帽”的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利润。因而,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实现扭亏的做法,也就变得极为常见了。
4.出于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日益健全,纳税成本问题已成为每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直接关系到其所得税费用问题,进而影响到其留存收益。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节省所得税纳税成本,采用诸如尽量少列收入、多计成本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从而利用少支出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的盈余管理方式,以实现其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通过交易实施盈余管理。收入是实现企业盈余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收入是有赖于交易进行的,因而上市公司通过交易可以起到盈余管理的作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盈余目标,通过一些特殊交易诸如: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另外一些公司通过改变交易方式及时间来操控盈余的实现,一些对外投资较多的上市公司经常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状况来调节持股比例,以改变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实施盈余管理。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或是执行层,要求其财务人员采取会计政策变更的方式实施公司的盈余管理。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通过变更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以及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的问题等方式人为调节利润,以期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公司上市的前提条件和要求较为苛刻,所以争取上市资格的难度较大。在过去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唯GDP论”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一项内容,因而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上市公司所谓的“壳资源”相当地看重。一些经济效益不佳,甚至是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当地政府更是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保住其上市资格。地方政府一般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是财政扶持,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可见,上市公司借助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也可以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审计意见的内涵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同时,二者的分离使得上市公司形成了委托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使得投资者对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由此也促进了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以后,就企业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所出具的相关意见。审计意见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2.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3.保留意见;
4.否定意见;
5.无法表示的意见。上述的第2~第5种类型,又被称作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人员对于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一定的异议。可见,审计意见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检验国内审计工作从业者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直接关系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其手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因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同时也制约着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有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执业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方,在其审计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具有审计和评价的重要作用。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着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涉及到市场经济中各方利益时,独立性原则被审计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土壤”来看,一些公司大多围绕着上市资格或是配股资格等融资活动而展开盈余管理活动。注册会计师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债权人及证券监管部门的保护者及代言人,能否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并且能否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制度、法规对于采用盈余管理较多的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外披露、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将其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已成为检验国内审计市场遵循独立审计原则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可以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已经直接地影响到相关从业人员出具的审计意见,是能否真实遵循独立性原则的重要标志。
三、识别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处罚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法律的重要性。盈余管理问题看似是上市公司通过人为调节利润的方式来实现其自身利益,但深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利用我国目前相关会计法规、制度及准则中存在的漏洞而为其所用。若想完全避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应该从完善及调整目前相关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在源头上扼制该类问题的出现。目前之所以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调节利润还是因为处罚力度太轻所造成的———即犯罪成本过低。我国应该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责任的认定和处罚力度,强化对于审计造假行为的处罚,以达到提高犯罪成本的目的。发现一起类似事件,就要严肃处理,使得会计信息造假者“闻风丧胆”,做到其“不敢造、不能造、不想造”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二)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力量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微妙的。一方面,上市公司聘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其相当于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又担负着公司投资人、债权人及政府监管部门的重托,对上市公司进行独立的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从表面上看,审计人员很难对被审公司的盈余管理出具较为独立、客观的审计意见。因此,这就要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积极提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职业操守的培养,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开展审计工作,对于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到及时、准确的披露。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地加强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监督力量,从而堵住其借助盈余管理的方式,人为控制公司经营业绩的漏洞。
四、总结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保护其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建立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及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应很好地利用其职业判断力,并且遵循独立性原则对其执业过程中所发现的盈余管理问题作出公允性评价及披露,以便更好提高其审计意见的质量,并最终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国家的经济繁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焕娣,李璐宇.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2013.09
[2]安鹏,宋雪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分别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尝试,对企业上市融通资金、促进上市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市公司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在《公司法》及《证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尤其是持续获利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不佳、连续亏损的情形,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将遭到退市的严厉处罚。少数经营前景堪忧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采取人为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以达到虚假盈利之目的。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会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进而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及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国内证券市场的改革及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相关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其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加大审计力度,进而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期达到对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负责的目的,并最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架护航。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容
目前,盈余管理的理论问题国内乃至国际对其争论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观点及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观点。但笔者认为其本质都是会计主体利用一定手段来人为调节公司盈余,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大体具备以下涵义:
1.盈余管理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是指经理执行层及董事会;
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向外披露的公司盈余;
3.盈余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是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的英文缩写)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在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
4.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使其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以满足某种需求。
可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或执行层在相关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其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公司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公司管理当局自身需要。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臻完善的今天,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愈加清晰,公司经营效益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当局的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因而,公司管理当局为其自身需要,进行盈余方面调整是极有可能的。
2.对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的动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是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有盈利,而其预计的利润率要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于这一条限制性规定,一部分公司是无法达到的,因而一些为了上市融资的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为自己进行所谓的上市包装,以取得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的资格。
3.避免公司被退市的动机。我国为了保护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条件。其中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内连续出现亏损,证券监管部门将暂停其股票的上市交易资格,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削除亏损。如仍不能扭亏为盈,证监会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资格,也就是做退市处理。公司上市后又遭到退市将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些“披星戴帽”的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利润。因而,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实现扭亏的做法,也就变得极为常见了。
4.出于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日益健全,纳税成本问题已成为每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直接关系到其所得税费用问题,进而影响到其留存收益。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节省所得税纳税成本,采用诸如尽量少列收入、多计成本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从而利用少支出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的盈余管理方式,以实现其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通过交易实施盈余管理。收入是实现企业盈余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收入是有赖于交易进行的,因而上市公司通过交易可以起到盈余管理的作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盈余目标,通过一些特殊交易诸如: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另外一些公司通过改变交易方式及时间来操控盈余的实现,一些对外投资较多的上市公司经常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状况来调节持股比例,以改变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实施盈余管理。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或是执行层,要求其财务人员采取会计政策变更的方式实施公司的盈余管理。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通过变更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以及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的问题等方式人为调节利润,以期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公司上市的前提条件和要求较为苛刻,所以争取上市资格的难度较大。在过去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唯GDP论”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一项内容,因而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上市公司所谓的“壳资源”相当地看重。一些经济效益不佳,甚至是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当地政府更是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保住其上市资格。地方政府一般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是财政扶持,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可见,上市公司借助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也可以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审计意见的内涵
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同时,二者的分离使得上市公司形成了委托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使得投资者对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由此也促进了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以后,就企业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所出具的相关意见。审计意见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2.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3.保留意见;
4.否定意见;
5.无法表示的意见。
上述的第2~第5种类型,又被称作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人员对于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一定的异议。可见,审计意见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检验国内审计工作从业者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直接关系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其手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因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同时也制约着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有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执业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方,在其审计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具有审计和评价的重要作用。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着审计意见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涉及到市场经济中各方利益时,独立性原则被审计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土壤”来看,一些公司大多围绕着上市资格或是配股资格等融资活动而展开盈余管理活动。注册会计师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债权人及证券监管部门的保护者及代言人,能否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并且能否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制度、法规对于采用盈余管理较多的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外披露、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将其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已成为检验国内审计市场遵循独立审计原则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可以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已经直接地影响到相关从业人员出具的审计意见,是能否真实遵循独立性原则的重要标志。
三、识别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处罚力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法律的重要性。盈余管理问题看似是上市公司通过人为调节利润的方式来实现其自身利益,但深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利用我国目前相关会计法规、制度及准则中存在的漏洞而为其所用。若想完全避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应该从完善及调整目前相关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在源头上扼制该类问题的出现。目前之所以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调节利润还是因为处罚力度太轻所造成的――即犯罪成本过低。我国应该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责任的认定和处罚力度,强化对于审计造假行为的处罚,以达到提高犯罪成本的目的。发现一起类似事件,就要严肃处理,使得会计信息造假者“闻风丧胆”,做到其“不敢造、不能造、不想造”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二)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力量
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微妙的。一方面,上市公司聘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其相当于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又担负着公司投资人、债权人及政府监管部门的重托,对上市公司进行独立的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从表面上看,审计人员很难对被审公司的盈余管理出具较为独立、客观的审计意见。因此,这就要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积极提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职业操守的培养,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开展审计工作,对于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到及时、准确的披露。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地加强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监督力量,从而堵住其借助盈余管理的方式,人为控制公司经营业绩的漏洞。
四、总结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保护其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建立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及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应很好地利用其职业判断力,并且遵循独立性原则对其执业过程中所发现的盈余管理问题作出公允性评价及披露,以便更好提高其审计意见的质量,并最终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国家的经济繁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潘焕娣,李璐宇.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2013.09
一、研究背景
国内外会计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并未统一。在国际上,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和凯瑟琳・雪珀给“盈余管理”下的定义被普遍接受: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而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1]其实,盈余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会计估计或会计变更等方式,主观操纵会计盈余,以粉饰会计报告,从而满足其自身目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愈发严重,而这股不良风气的蔓延却很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和资本市场的动荡,并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无非是因为有利可图。“利”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上市公司想以此稳定股价,吸引更多投资者;可能是其为了避免退市而制造出虚假的“扭亏为盈”;也可能是公司管理者为了保证其自身业绩而采取这样的短期管理行为。总而言之,上市公司就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出于种种动机,企图运用盈余管理来维护其自身利益。然而这种逐利方式无疑会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其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都有一定的规定,但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经营的业务也不同,同一项会计政策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因此,会计准则并没有单一地规定企业一定要采用哪种会计政策,而是提供了一些不同的会计政策以供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及变更,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但这一点,却让一些企图不良的上市公司钻了空子,这些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虚增会计利润或者减少税负就选择采用更加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而不是更加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二)利用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许多上市公司会通过在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大做文章”,利用这些会计事项中隐藏的可操作性来调节利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3]不少上市公司也会利用这一点来进行盈余管理,私自将本不能资本化的利息资本化,以减少费用支出,虚增利润。诸如此类,不少上市公司同样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处理非经常性损益、管理虚拟资产[3]等方面利用会计法规的漏洞大量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
(三)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之间进行交易,其交易价格通常是由关联方之间协商确定,而这也就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4]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与其关联方进行远远偏离市场公允价值的“低买高卖”来虚增收入,粉饰利润。
三、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策略
虽然上市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进行盈余管理,且其操作也具有较好的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但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其肩负着审核上市公司真实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重任,如果其在审计过程中能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应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则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盈余管理的泛滥。
(一)提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与合理怀疑态度。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者有计划、有预谋、有目的的行为,其本身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或者能力不足,则难以发现其中的舞弊行为,也就难以发挥其审核、监督的作用。同样,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但其为了降低审计成本而不愿仔细审核,或者即使发现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由于怕丧失顾客而仍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也是无法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作用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被审计单位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对其财务报告中存在的疑点保持合理怀疑,并采取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对这些疑点加以验证。如果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则注册会计师应予以披露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重点审查企业对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的刻意行为,也很有可能会对其出具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造成重大影响,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针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利息资本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等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的特殊会计事项进行重点审计,这样不仅能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审计效率,还能减少一定的审计成本。
(三)重点关注处境“危险”的上市公司。处境“危险”是指上市公司面临连续两年亏损,如本年继续亏损就将退市等对其极为不利的处境,在这些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退市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出现。因此,对于这些面临“危险”处境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就需要重点关注,并要考虑不惜增加审计成本也要对其进行重点审核。
四、结论
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上市公司应以公共利益为己任,尽量减少或避免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应承担起社会职责,积极、谨慎地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保障广大投资者及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唯有如此,我国资本市场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晶.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J].经济师,2006(10):251.
[2]汪立,李小晗.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要点[J].财会通讯,2007(11):81.
[3]胡杨.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和方法研究[N].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1).
二、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为注册会计师识别公司盈余管理提供相应的判断线索
注册会计师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或趋势,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帮助注册会计师制定有效的审计计划,为实质性测试提供线索指引,判断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提出了法定要求。在审计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而在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时,常常面临潜在的专业判断,注册会计师要利用这种专业判断来识别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是对上市公司重要的敏感信息资料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非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人动、事务所的变更、关联方交易、特殊事件的发生、非常收益、销售增长、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期望、会计年度最后一季的会计数据大幅度变化、盈利指标的变动幅度等。对这些敏感信息注册会计师要有充分的职业关注,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业务经营范围的变化、经营环境的改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如公司已有的人才优势、市场竞争状况、经营价格优势、新产品的特点等,分析公司优厚盈利能力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
二是当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存在非预期的重大差异时,应该调查这种重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此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该判断差异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然后根据审计测试确定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当注册会计师不能识别差异发生的原因时,应重点关注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从而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三是运用相应的财务指标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职业判断。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项目数据,运用系列财务指标来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结果,从而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三、利用截止测试判断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注册会计师除了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审计单位进行判断外,截止测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截止测试作为一种常用的具体审计技术,其目标在于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常常发现被审计单位将应记入本期或记人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往来款项、存货等项目,推迟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入账,其目的就是人为地调节利润、虚增资产,从而粉饰会计报表。
截止测试主要用于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以及期间费用等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应用此方法时,可采用顺查法和逆查法,按照会计的核算顺序依次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资料,以原始凭证为出发点,从报表日前后原始凭证审查至记账凭证与账簿的相关记录,确定已登记原始凭证的经济业务与记账凭证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并记录,并查明有无漏记经济业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审查会计报表、会计账簿至会计凭证,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进行截止测试,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账簿记录查至记账凭证,检查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从而证实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票并发货等,有无多记收入的现象。
上市公司由于经营失败或出于特殊动机,往往人为地调节收入、费用、成本等项目的入账时点,扰乱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报表的时点勾稽关系,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检查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项目在会计报表日是否有异常的变化,如有重大变化,应结合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进行相关实质性测试;(2)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发票领购和使用情况,分析其是否存在低估收入的情况;(3)检查会计报告日金额为零的相关项目,若在会计报告日后这些项目又发生变动,则应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153-02
1 现有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
构成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能否鉴别盈余管理、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报告等,这三个要素代表了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综合影响。对审计质量评价应解决的问题是审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决定审计质量的高低,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又决定着审计行业被社会的认可度以及发展状况是否良好。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不具备审查职责,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就需要具备审计程序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判断能力,避免因为不清楚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合约就影响报告的对错,因此,可以采用替代指标来衡量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目前我国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有以下几类:
1.1 与专业胜任能力相关的指标 ①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事务所的品牌声誉对审计质量具有担保作用,信誉还能给予注册会计师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动机。具有较高声誉的事务所一旦发生审计失败,不仅会失去现有的客户,还会失去凭借声誉收取的较高审计费用的能力,从而它们更有动力去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②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会计事务所行业的专长主要是拥有会计事务行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掌握客户所在行业所有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其作出更加准确的审计判断。
1.2 与独立性相关的指标 ①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规模是决定审计人员与客户独立性的重要因素。事务所拥有客户数量越多,其丧失独立性的“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而失去其他客户带来的损失就越大,保持独立性即便失去此客户对事务所的影响也较小。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在合伙制的事务所中合伙人承担的无限责任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了更大的约束力。合伙人之间的互相监督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也降低了某一审计人员屈从与管理当局压力的可能,因此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③可觉察独立性。可觉察独立性是指某一客户的审计费用占某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值或某一客户资产额占某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客户资产之和的比值。它是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愿意报告其与客户之间分歧的重要特征:可觉察独立性越大,会计师事务所就越害怕失去该客户而不会报告与该客户之间的分歧。
1.3 其他单项指标 ①审计诉讼。较高的审计质量意味着较少的审计失败,由此推论出审计质量与审计诉讼两者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而审计失败导致审计诉讼的发生,因此,审计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涉及的审计诉讼会更少,可以根据市场上审计诉讼的多少来区分审计质量。②审计收费。在没有直接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从事审计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时间花费得越多,审计收费也会越高。所以高审计质量往往伴随着高审计收费。但也有学者认为,高审计收费可能是由于大规模事务所因其市场力量(垄断)而收取的。③盈余管理的程度。盈余管理程度一般有操控性应计利润的高低来反映。经审计的报告利润中所包含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越低,盈余质量越高,审计质量亦越高。④盈余反应系数。用盈余反应系数来衡量审计质量的原理在于,投资者运用经审计过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如果获取了高于市场平均报酬率的超额报酬率,则说明注册会计师较好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告的质量较高,即审计质量较高。⑤审计信息的市场反应。该方法是以市场有效为前提的,是一种以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反应来判断审计质量的方法。审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影响的市场反应主要包括审计客户的市场价值反应和股价的异常波动。这种方法也包含用盈余反应系数来衡量审计质量。⑥审计意见类型。客户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没有屈服于客户的压力,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较高。
2 盈余管理程度作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在选取具体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时,我们需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①选取的指标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审计市场现状;②我们运用的是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那么必须考虑指标的替代效果的好坏;③指标计算中所需数据是否可获取。本文在对现有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后,选择以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作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理由如下:①我国大规模事务所多数由合并形成,但合并后的事务所仍缺乏统一管理,因此,大规模事务所并没有体现出比中小型事务所更高的审计质量;②我国审计市场集中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声誉机制;③事务所行业专长评价的可行性不高,事务所类型不能很好地区分同一类型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高低;④我国资本市场还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尚不能用审计信息的市场反应和盈余反应系数来反映审计质量;⑤审计收费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用审计收费衡量审计质量还不成熟;⑥非标准审计意见不能完全代表高审计质量,用审计意见评价审计质量存在不合理性;⑦可觉察独立性和审计诉讼指标中运用的数据过于单一,综合性和说服力较差。
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权)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以盈余管理程度作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评价指标的优点是:①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识别盈余管理从而可以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及诉讼风险。使注册会计师更重视辨别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进而缩小公众期望差距,推动审计行业的发展。②高质量的审计更容易发现和制约管理当局的会计错误和违规舞弊,更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行为。被审计单位为使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会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从而间接抑制管理当局的利润操纵。因为注册会计师对不真实、不公允财务报告的揭示将会有损公司的价值。
3 盈余管理程度的计算与分析评价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控制经营现金流量和总体应计利润两条途径来实现。相比而言,经营现金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总体应计利润存在更多“操控”空间。
Jones(1991)以Healy(1985)及DeAngelo(1986)的模型为基础,将总体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TA)按控程度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DA)和非操作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NDA)两部分。总体应计利润是会计盈余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差额;操控性应计利润是总体应计利润与非操作性应计利润的差额。
操作性应计利润可代表盈余管理程度,因此,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高低的问题就转化为计量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Jones(1991)认为,营业收入变动是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操纵前最能客观衡量企业营运状况的指标,企业营业收入的变动会带来运营资本变动导致企业应计利润变动,固定资产会产生折旧从而带来应计利润的减少,所以应计利润是企业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函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3.1 利用最小平方法估计回归参数a、b、c。
TAt/At-1=a(1/At-1)+b(ΔREVt/At-1)+c(PPEt/At-1)+εt(1)
其中:A为资产总额;REV为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PPE为固定资产原值;ε为误差项;t为第t年。
3.2 将a、b、c代入以下方程式,计算第t年企业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
NDAt/At-1=a(1/At-1)+b(ΔREVt/At-1)+c(PPEt/At-1)(2)
3.3 估计第t年企业的操纵性应计利润DA。
DAt/At-1=TAt/At-1-NDAt/At-1(3)
DAt=DAt/At-1×At-1(4)
其中:TAt/At-1是以总资产衡量的第t年操纵性应计利润,其绝对值可表示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Jones模型未考虑管理层操纵赊销以提高销售收入,因此,Dechow、Sloan和Sweeny(1995)对原估计模型进行调整以消除赊销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将公式(1)调整为
其中:REC为本年应收账款与应收账款净额之差。
将公式(2)调整为
由于盈余管理程度是一个有效的审计质量替代指标,我们对上市公司按照被出具审计意见是否是无保留意见进行分类,分为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和被出具非无保留意见,计算出两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绝对值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具体步骤是:①选取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和被出具非无保留意见上市公司的样本;②收集公司近年的年报,并计算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绝对值;③分别计算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和被出具非无保留意见两类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值大的总体均值和总体方差;④分析结论。按照盈余管理程度绝对值区间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将财务报告审计质量分为三个等级:在无保留审计意见中,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绝对值在最低一个区间内,则我们认为审计质量是有保证的;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绝对值在中间一个区间内,则我们认为审计质量不太可靠;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绝对值在最高一个区间内,则我们认为审计质量较差,信息使用者应谨慎使用审计报告和财务报告中的信息。
以上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程度作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在计算盈余管理程度时,未考虑折旧、摊销、减值准备以及线下交易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差别,该指标有待计算出更明细的经验标准。
参考文献:
[1]顾振伟,秦默,欧阳令南.改进后扩展琼斯模型与其他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2008(3).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8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最有效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常选用骨水泥型进行髓腔灌注以固定假体。退变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术中及手术后引流失血量较多, 并且骨水泥中甲基丙烯酸成分极易被吸收入血液, 使机体产生炎性反应, 炎性介质导致外周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发生猝死[1]。临床上将骨水泥假体植入数分钟内迅速出现血压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持续降低、心律不齐、心功能减弱, 甚至死亡的称骨水泥植入综合征[2]。为了减少失血量及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 本院手术室从2012年9月~2015年3月对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及浸湿纱布填塞髓腔时减少术中、手术后失血引流血量及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年龄63~76岁, 平均年龄66.15岁;患者心肺功能大致正常, 无肝、肾及凝血系统疾病等。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实验组男13例, 女17例;对照组男11例, 女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手术前24 h停止应用所有抗凝药物。
1. 2 方法
1. 2. 1 手术方法 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或者联合阻滞麻醉下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后患者取手术, 常规消毒、铺无菌单,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 充分暴露关节囊并切开, 取出股骨头, 测量其直径, 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假体型号, 选择假体后进行髓腔的准备。实验组在扩股骨髓腔后, 护理人员将预先配置好的0.3%盐酸肾上腺素1 ml+0.9%生理盐水1500 ml, 用冲洗器或脉冲枪灌洗髓腔后, 再用浸湿的盐酸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填塞髓腔, 待上假体。观察数分钟后, 患者无明显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再灌入骨水泥, 插入假体柄, 待干, 同时继续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安装股骨头假体, 复位髋关节。安置引流管, 清点所有物品, 无误后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方法同上, 冲洗液用单纯的0.9%生理盐水冲洗。
1. 2. 2 护理配合 正确配置盐酸肾上腺素盐水, 术前1 h巡回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配置盐酸肾上腺素盐水, 比例为1:500 000即0.3%盐酸肾上腺素1 ml加1500 ml的生理盐水, 充分混匀。将混合液悬挂距患者肢体1 m高的距离, 插入无菌Y型冲洗管或者脉冲枪的冲洗管, 随时注意冲洗液的用量, 如快用完需及时补充。采用加温生理盐水(35~37℃)加盐酸肾上腺素配置混合液。术后引流通畅, 护理人员术后测量4、12、24 h引流出血量并记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432±51)ml, 实验组为(320±78)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使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和浸湿纱布填塞髓腔均未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
3 讨论
盐酸肾上腺素中β受体激动剂具有使心肌兴奋、心率增快、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收缩毛细血管等作用, 在手术麻醉中应用较广泛。据文献报道, 鼻黏膜、齿龈出血可使用1:20 000~1:1000盐酸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填塞止血。也用盐酸肾上腺素1:200 000~1:500 000加于局部中, 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同时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基于这一原理, 本院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预切口周围浸润注射1:200 000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后可减少切口出血量, 手术后引流血量明显减少, 平均手术后引流血量310 ml[3]。或者在假体安装完后闭合皮下组织并固定引流管之后, 向关节腔内注入含0.3%盐酸肾上腺素盐水50 ml, 可减少引流血量, 平均术后引流量(271±117.05)ml[4]。为避免循环波动采用加温盐水配制盐酸肾上腺素盐水[5], 以减少冲洗时对患处及肌肉组织不必要的寒冷刺激, 并发挥收缩髓腔内小血管, 减少栓子进入血循环, 对抗骨水泥假体的毒性作用, 从而减少髓腔内出血及预防了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6]。
综上所术, 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和纱布填塞髓腔可明显减少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术后出血量, 有效的预防了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 临床可积极采用。
文献参考
[1] 王怀云, 郭文荣, 洪志群, 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分析及控制出血对策.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11(4):228-229.
[2] 袁伟, 刘玉杰, 周密. 灌注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9(5):615-616.
[3] 彭伟雄, 梁洁红.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严重骨水泥反应的临床分析.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4):28-31.
[4] 邱晓霞. 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盐酸肾上腺素髓腔冲洗的护理配合. 护理学杂志, 2014, 29(14):39-41.
药品是特殊商品,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随着近年来药品质量事件的出现,说明物料的管理尤其是供应商的管理在制药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从一个合法合规、有能力有条件的供应商购进合格优质的物料是生产好药品的先决条件,抓好物料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0年版GMP第256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物料供应商评估和批准的操作规程”。根据新版GMP的要求,笔者就物料供应商评估和批准必须遵循的程序进行讨论。
一、物料和物料供应商分级
新版GMP中强调了质量风险管理,供应商的管理也应当根据企业所生产的药品质量风险、物料性质、物料用量,以及物料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来综合考虑物料风险,将物料进行不同的分类,并按不同的分类对供应商进行不同的管理。比如可将生产用物料分为ABC三级物料。对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物料、对药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工艺辅助剂、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列为A级物料。A级物料的供应商要审查其资质和现场质量审计。对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有影响的物料和印字的不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列为B级物料。实际生产情况耗用量较大、直接入药、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B级物料新增时,通常要进行资质和现场质量审计。除此之外,只需审核资质即可。对药品质量没有影响的物料列为C级物料。C级物料的供应商只需审核资质即可。
二、物料供应商质量评估实施
(一)初始物料供应商或新增供应商的资质审计
资质审计通常被作为供应商质量评估的第一步,资质审计不合格的供应商提供的物料是坚决不能用。不同类型的供应商,资质证明性文件略有不同,我们需认真审查,挑选出合规且符合企业要求的供应商。资质审计符合要求后,应发起变更申请。
物料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至少应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性文件(营业执照、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注册批件等)、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清单、质量标准及供应商对该物料的检验报告、业务员委托书、质量保证协议。另外,药用原辅料生产单位必须提供《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GMP证书》及该物料生产批件或注册批件。药用原辅料经营单位必须提供《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等。从药品经营企业购进中药饮片的,除需提供上述资料外,还必须提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GMP证书》。直接接触药品的药用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必须提供《药品包装用材料和容器注册证》,印刷包装材料生产企业需提供《印刷经营许可证》,印有条码的印刷包装材料生产企业需提供《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证书》。
审查注意事项:供应商提供的审计资料均需盖印企业原印章。资质证照需提供变更记录页,以便物料使用企业跟踪供应商变更信息。C供应商业务员委托书期限建议不超过一年,尽可能避免离职业务员仍代销原企业物料,对物料供应商和使用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新增物料或物料供应商试用
对于新增物料供应商或原合格供应商新增供应物料,资料审计合格后均需进行小样检验和物料试用(新增A级物料供应商需要进行小批量试生产,并对试生产的药品进行相关的验证及稳定性考察)。物料试用应有记录,试用物料至少三批,试用批量通常少于正常采购量,可根据试用情况适当调整每次的试用批量。
(三)现场审计
现场审计,指企业质量管理部门指定具有相关的法规和专业知识,具有足够的质量评估和现场质量审计的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亲临供应商生产现场(建议与供应商沟通,尽可能提供物料动态生产的全过程供使用企业审计。这样做会使一些供应商为降低成本、购买半成品进行深加工或不按生产工艺生产的行为无所遁形,从而使使用企业购买到不合规的物料风险降至最低)。通过对其人员机构、厂房设施和设备、物料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实验室设备、仪器、文件管理等进行检查,以全面评估其质量保证系统。现场审计应当核实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应查阅资质证明文件的原件)和检验报告真实性,核实是否具备检验条件。现场审计结束后应有审计记录(双方需在审计记录上签字确认,以免过后出现扯皮现象),审计小组应尽快提交现场审计结论及报告,对于质量审计中所发现的缺陷项目或改进建议,应书面通知供应商限期整改并提交书面的整改报告,作为评估其能否成为合格供应商的依据。
(四)质量评估
无论是资质审计还是现场审计的供应商,都应有质量评估情况汇总,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物料供应商质量评估审批表》,将审计情况报告质量负责人,以评估其能否成为合格供应商。质量评估内容包括:第一,供应商基础信息:供应商名称、地址、供应物料、资质证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质量标准、检验报告、物料样品的检验数据和报告等。第二,物料试用情况总结(小试产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和稳定性考察报告)。第三,现场审计情况总结。第四,提出审计中发现的缺陷或改进建议,第五,供应商整改情况总结。第六,审计结论。第七,确定下次质量评估的时间。
三、物料供应商批准
能否成为企业合格的供应商,应报质量负责人进行审批。需做资质审计的初始物料供应商或新增供应商的批准应提交《物料供应商质量评估审批表》、供应商资质证明、整改报告、试用表、检验报告等报质量负责人审批。需做现场审计的初始物料供应商或新增供应商的审批应提交《物料供应商质量评估审批表》、供应商资质证明、现场审计报告、整改报告、试用表、小试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稳定性考察报告、相关验证资料等报质量负责人审批。已确认合格资质的物料供应商定期审批应提交《物料供应商质量评估审批表》、供应商资质证明、整改报告、物料质量检验结果的回顾分析、质量投诉和不合格处理记录、现场审计报告等,报质量负责人审批。
四、合格供应商日常管理
对已确认合格资质的供应商仍需定期进行质量评估或现场审计,回顾分析物料质量检验结果、质量投诉和不合格处理记录。审计频次可根据物料级别、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如物料出现质量问题或生产条件、工艺、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可能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时,应尽快安排相关的现场审计。对一直未能改进质量的供应商应暂停供货,落实其整改情况后方可同意继续供货。对供应商还需定期进行质量回顾。质量回顾内容包括供货质量、物料质量投诉、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偏差、检验结果超标、不合格率、审计结果、供应商运输服务、到货情况、售后服务。并根据质量回顾情况制定下一年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和供应商审计计划。
五、物料供应商质量档案管理
应对每家物料供应商建立质量档案,档案内容应当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协议、质量标准、样品检验数据和报告、供应商的检验报告、现场质量审计报告、产品稳定性考察报告、技术协议、定期的质量回顾分析报告等。质量档案应及时进行更新。
只要按照上述供应商评估和批准操作程序去做,必将不断提高供应商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制药企业生产出质量合格、疗效确切的药品提供物料上的保障。
[DOI]10.13939/ki.zgsc.2015.44.103
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舞弊行为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计人员对物流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物资采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机会给采购人员或经办人员舞弊的机会。在合同条款、招投标组织、零星采购以及产品附件或赠品等情况下,采购人员或经办人员都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舞弊。
1 采购舞弊方式及审计实施
1.1 合同条款舞弊与审计
采购签订合同的条款项目应该包括物资名称、数量、品质、运输条款、产品质量保证条款等一系列相关信息。但是有的采购合同条款中仅仅标明了所要订购的产品、单价、金额,对于产品的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有的采购合同条款中只标明了供货商,产品的生产厂家也没有。在实际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同一样产品不同规格、型号之间的价格存在着巨大差别。同一产品不同生产厂商其价格也存在巨大差异。一些采购人员往往利用合同中的漏洞来偷龙转凤,使用高价格来购更低等级的产品,以赚取中间差价。对合同条款舞弊的审计应该做到对合同条款、供应商发票等一系列单据进行严格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对产品模糊表述的信息来进行核实。例如,生产厂家、产品规格、产品型号等都需要一一核对。
1.2 招投标舞弊与审计
使用招投标方式来进行产品的采购曾经被誉为避免采购舞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能够有效提升采购活动的透明度,杜绝采购人员的舞弊行为。然而招投标方式采购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避免采购舞弊与其组织形式、监督机制有着面对关系。限制有竞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投标、相关评标工作人员无法在评价过程中正常使用权利,监督管理人员无法实现监督的作用均为招投标采购过程中开展舞弊的手段。因此,在进行招投标采购设计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组织环节的有效性以及监督管理职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对招投标活动的相关情况需要仔细查看研究,核对招投标的资料与采购物资合同内容是否匹配。并且就招投标采购与非招投标采购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力求证明招投标采购的有效性。
1.3 零星采购舞弊与审计
零星采购即为所购买的物品不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属于需求特殊的产品。并且产品的单价不高、用量单一,没有必要通过集中采购来降低价格。采购人员在进行零星采购的过程中虚报产品价格,或者提供等级更低的产品从中获取利益。对零星采购舞弊的审计可以从监督采购流程,核实产品的价格、质量等。定期开展市场询价工作。对于已购买的零星材料进行市场摸底调研。建立完善的采购信息系统,对于新入库的零星材料与往期价格进行对比,核实价格波动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内。
1.4 产品附件与赠品舞弊与审计
在实际产品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将跟随产品的售出赠予一些产品附件,所赠予的附件可以是实物、服务或其他赠品。例如,在采购回声仪的时候供应商会附加笔记本电脑赠送。购买计算机时供应商会附加鼠标、键盘赠送。购买大型仪器会有商超优惠券赠送等。大多数单位对采购产品中的附件与赠品不会在合同条款中显示,实物验收人员在验收后也并不会进行登记。因此,有的采购人员或经手人员将供应商所赠予的产品据为己有。对该舞弊方式进行审计首先需要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存在利用附件或赠品开展舞弊的漏洞。如果存在漏洞就要及时获得供应商是否存在附件或赠品赠送的信息,并且查验附件与赠品是否验收入库。同时,检查所采购的产品是否为已购产品的附件或赠品。
2 采购人员预防采购舞弊风险
2.1 组织牵制法
组织牵制法是预防采购舞弊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该方式已经被财务会计领域广泛使用。针对采购工作来说,组织牵制法同样也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组织牵制法可以被融合在六个关键的采购步骤当中。首先,在开发供应商的过程中为了降低供应商开发的舞弊情况,可以筛选组织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然后从中选取合适的供应商。在这一环节中要对采购部分人员的职责进行严密的规定,选择哪一个企业产品进行采购主要是由开发供应链的工程师来决定。负责开发供应链的工程师将对所有录入在合格供应商中的商家开展全面的质量审核。另外,为了避免质量工程师舞弊,最后选择供应商的权力落到由各个部门建立形成的采购管理队伍。组织牵制法能够在采购环节中规定各个步骤深入,通过分散权责、部门牵制、多重决策等方式来降低舞弊风险。
2.2 利益冲突回避
利益冲突回避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对于降低采购舞弊风险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企业所设置的敏感岗位的员工利益进行调查,敏感岗位人员包括采购部业务人员、设备工程师、过磅称重人员、会计人员、计算机录入人员等。企业在招聘上述岗位的时候要对人力资源的拟招聘人员开展利益冲突调查。
2.3 访问供应商
访问供应商制度是预防采购舞弊风险的重要策略之一。企业要制定内部控制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访问供应商的规定。在企业正常运行管理中不仅仅要求高层领导要做到不定期访问供应商外,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人员也应该对相关的供应商开展访问调查。在通过访问供应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人员能够直接获知供应商与被审计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供应商对其看法。如果供应商举报被审计人员并且调查情况属实,那么该被审计工作人员将被立即调离岗位并且予以处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人员直接访问供应商能够从特殊渠道对本企业的员工企业震慑的作用,以降低采购舞弊的风险。
3 结 论
采购舞弊是采购部门的敏感话题,也是企业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在合同条款、招投标组织、零星采购以及产品附件或赠品等情况下,采购人员或经办人员都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舞弊。很多企业在审计采购舞弊的过程中使用了各种方式,但是收效不佳。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其没有彻底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要杜绝采购舞弊的根本方式就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制度上做到无懈可击。针对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地预防舞弊与审计的方式,从而杜绝采购舞弊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余英.美国政府采购舞弊及其控制与防范――兼谈对中国的几点启示[J].国外财经,2000(4):22-28.
[2]麻蔚冰.采购―付款业务中的舞弊风险预防(下)[J].首席财务官,2007(8):82-85.
长期以来,原料药一直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最重要的出口支柱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原料药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随着我国原料药出口的扩张,以及药品市场全球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外市场愈来愈依赖中国的原料药供应的同时,愈来愈多的国外客户开始注重对其中国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审计,纷纷将其供应商纳入其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范畴,建立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质量管理恰恰是我国众多原料药出口企业较为薄弱且不够重视的环节。因此,正确分析国外客户为何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审计,研究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企业出口的影响,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能从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内容发现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原料药出口企业如何主动去迎接国外客户质量审计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客户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审计的缘由
原料药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成药质量的优劣,并且随着世界各国药品准入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法规的实施,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从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制药企业开始注重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而制药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的关系又大多是相对长期的,因此,对原料药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已成为国外客户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原料药客户质量审计就是将原料药供应商纳入本制药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的范畴,作为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来进行管理,对其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其供应的原料药质量,并通过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审计评估,确认该原料药供应商的可靠性,是否具备稳定地供应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药能力。
国外制药企业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计包括对其供应商的厂房、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组织机构、生产管理人员、文件记录、质量控制等因素进行审查,确信其具备供应符合质量标准产品能力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供应商的审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和再审查评估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来获得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供应商,从而为最终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成品药提供原料药上的保障。
二、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企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随着这几年我国药品GMP规范的实施、发展和原料药企业对GMP认识的不断加深,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特别是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出口企业,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规范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控制,以顺应国际市场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是很规范,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国外客户的质量审计的认识和准备也不够充分,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国外客户质量审计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关乎企业的原料药出口贸易。下面以江苏某原料生产企业为例:
江苏某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国外某家大型制药企业一直保持着相对长期的供求关系。去年底,国外客户根据自身质量体系管理需要,对这家原料药企业进行质量审计。客户审计的结果是江苏这家原料药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特别是文书工作这一质量管理重要的环节,由于没有完整的可追溯的文件记录,对产品的质量存在着间接的危险隐患,因此,毫无疑问,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与此同时,国外客户立即终止接下来的订单计划,直到该生产企业获得认可为止,再重新予以考虑,甚至考虑退回在进行审计前,该原料药企业最近一批发运的货物。
由此可见,一家规范的国外制药企业,其质量审计非常严格,即使生产企业供应其的原料药一直保持稳定的质量,只要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国外客户就有可能终止对该原料药企业的订单和未来的合作关系,这对于原料药企业的出口贸易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依赖供应于国外某家大客户的这家国内原料药生产出口企业,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除非是个别特别定制的产品,该制药企业所需要的某种原料药供应可能仅此一家,多数情况下,同一原料药可能有多个供应商可供制药企业选择。原料药的质量直接关乎最终成药的质量,继而影响其疗效及使用的安全性,甚至会危及药品使用者的生命,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国外制药企业已经不再仅从经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考虑,更多的开始将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纳入其中的原因所在。
三、从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内容看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员的配置和系统培训机制
生产企业人员配置及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于整个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规范进行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客户在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考察。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不够规范和重视,有些企业在人员配备方面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也没有配备专人对文件系统进行控制,相关的生产人员也未进行相关规范化的操作培训。
2.文件系统管理记录不够详细和规范
文件系统能在一定深度上反映出一个生产企业质量体系的管理规范化程度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因此,客户审计时对其原料供应商文件系统的检查往往都较为细致,以考核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虽然都有建立本企业生产管理记录文件系统,但大多数企业的文件系统并不是很详细和规范,特别是在SOP现场操作记录方面,例如关键点的控制、偏差处理等。
3.多数企业缺乏有关的认证意识
对于原料药生产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符合GMP,其他还有ISO 9000、ISO 14000系列标准。不同国家对于该国药品市场准入的规范和要求又有所不同。以目前欧美市场为例,欧美是对原料药管理最为严格也是最大的市场,取得COS证书、通过FDA或取得DMF认证是我国原料药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必经之路,这些要求也成了进入该市场的颇具挑战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这种壁垒只会越来越高。因此,是否通过有关的认证,也成为国外客户在对供应商质量审计时,必然要关注和考核的项目。而我们原料药生产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认证意识,这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4.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较弱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中开始普遍推行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并进行ISO 14000认证。长期以来,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较弱,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通过ISO 14000认证的企业并不多,这对我国原料药长期稳定的出口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国原料药企业应该要未雨绸缪,及早推行HSE管理体系和ISO 14000的认证,取得拥有国际化的“绿色通行证”来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5.工厂生产清洁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厂生产清洁管理也是供应商在对企业质量审计过程中考核的一个项目,这里的“清洁”不仅有清洁的一般含义,包括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以及生产人员的清洁管理,还包括对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及虫害防治的使用制度,以及在防止微生物、微粒污染方面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我国原料药企业很少有特别制定清洁管理方面相应的操作规程并进行相应的执行记录。
四、解决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去迎接国外客户质量审计
1.建立完善的员工配置管理和培训体系
首先,从上至下,从管理人员到具体的生产操作人员,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图,明确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其次,对相应的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岗位操作培训,配置相应合格的人员从事原料药生产、质检等各环节工作。并配备专门人员对相关的文件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2.建立详细和规范的文件系统
现场记录包括现场操作记录、相关日志等,应及时填写,若记录中出现偏差,相关生产管理人员需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及时处理、解决。客户在对文件进行系统检查时,特别是现场审查中,主要关注工艺路线、批次记录、关键点控制、偏差的处理、产品中可能的杂质和污染、是否存在可能的交叉污染、以及清洁管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有详细和明确的记录。
3.积极做好相关的认证工作
企业应及时了解国外市场原料药的相关准入法规,积极做好相关的认证工作,这样就不会因为认证问题无法出口相关国家,而丢掉订单或者耽误时间,避免这一类非关税壁垒造成的损失。有些认证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例如美国FDA认证,首先要申报DMF,然后从申报DMF到FDA,至少也需要3年的时间。如果通过了FDA检查,那么标志着企业的质量管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抢得市场先机。
4.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原料药生产易造成环境污染,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发达国家进行“转移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料药的生产反应过程中,容易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它对环境造成污染,给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甚至潜藏对药品污染问题。企业应从环保角度出发,建立高效的废气净化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做好三废处理工作,积极争取通过ISO 14000认证,拿到“绿色通行证”,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5.抓好生产清洁管理工作和操作规程的制定
生产企业在应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以及生产人员制定相应的清洁管理操作规程的同时,要有相应的清洁执行操作记录以及对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制定相应的使用制度,应保证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等的使用不会对物料产生污染问题,并应加强生产存储区域的虫害防治问题。
据食品商务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原料药出口已达1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要继续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首先,制药企业应从自身质量体系管理方面考虑,构建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次,要考虑当今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国外客户必定会越来越注重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审计如何应对。因此,要减少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出口企业贸易的影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遵循“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并适时地顺应各国不同市场对原料药的规范化需要,认真地总结客户在质量审计过程提出的意见,不断地自我完善,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原料药的质量,成为稳定可靠的原料药供应商,还能增强企业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210-01
近十年,各大药害事件屡见报端,其中不乏因物料供应管理的问题造成的药害事故,如“齐二药”、“毒胶囊”事件。为此,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以期减少和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制药企业物料供应环节的风险因素,提出预防物料供应短缺及物料质量危害的措施,以期将物料供应引起的企业经营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一、物料供应
(一)物料的风险级别
1.高风险: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原料、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等直接影响药品内在质量的物料以及某些不合格服务会威胁到用户或病人的安全。
2.中风险:对药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的辅料或外包装印刷材料、服务可能造成产品性能不良或不能达到期望值。
3.低风险:对药品质量没有直接影响的物料或服务,其不合格将不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或功能。
对于高风险物料,通常都实行比较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变更供应商需要做充分可靠的质量研究工作,必要时需要报药监部门的批准。此类物料的供应风险和质量风险更大,本文将重点介绍此类物料的供应风险管理。
(二)供应商评估
对于高风险物料,通常应实行现场审计,审计内容包括质量体系评估,生产产能,合规管理和环保管理问题,若是独家供应商,[1]还需增加财务状况,上游供应商的供应情况等信息的了解。在通过现场审计但还有尚未完成纠正措施的供应商的后续审计,以及产品质量趋势良好的国外供应商的定期审计,可实行邮政审计供应商,此类物料须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
(三)供应短缺风险分析[2]
通过以上供应商审计中的发现并结合历年产品的供应趋势对某物料的供应进行可能性(供应短缺)及严重性(后果)的风险评估。RPN≥10的,为高风险水平,应优先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6≤RPN
(四)供应物料质量风险分析
通过供应商审计中的发现并结合历年供应物料的质量趋势对某供应商提供的某种物料进行可能性,严重性,可检测性的风险评估。
当RPN≤12,为低风险水平,无需采取行动;当12
二、风险供应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接受)
物料供应短缺风险和质量风险通常会相互作用,以下是常用的降低物料供应短缺及质量风险的措施。
通过采用以上供应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因物料供应短缺及物料质量危害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及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一、物资采购审计基本概念
(1)职权分离制度。企业的采购应当业务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堵塞管理漏洞。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办理采购业务的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从源头上杜绝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人情漏洞。
(2)采购请购制度。企业应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
(3)供应商评估制度。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评估、准入、退出机制,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4)采购物资定价程序。企业应当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计划合理选择招标采购、谈判采购、询价采购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变化、人为舞弊对企业采购价格的影响。
(5)采购验收办法。企业应当明确采购物资检验方式,安排人员对采购项目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当按规定程序进行报告、调查处理。
(6)采购付款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利,并加强发票、单据、记录的审查核对和已付款项、应付款项的跟进管理。
(7)退货索赔管理制度。企业应当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收回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应在索赔期内及时办理索赔及相关记录,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二、物资采购审计内容与重点
(1)审查组织机构的健全性。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成立了采购项目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明确决策、管理、执行、监督机构(部门)职能职责;是否存在管理流程缺陷;是否对采购项目不相容职务实行了分离。
(2)审查决策程序的规范性。重点关注:采购事项的提交与审议、民主决策与表决结果等程序的履行情况;决策过程是否有能够反映决策依据、决策程序和决策成果的书面文件作支撑。
(3)审查监督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监察、审计、法规等部门是否纳入到业务管理流程之中;采购项目方面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得到了整改落实;是否建立了相关记录。
(4)审查采购内控制度的全面性、系统性、合规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关注:公司内部控制是否涉及采购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部监督和控制是否贯穿于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公司内部控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符合行业规章制度的规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设置和授权项目权限的确定是否考虑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可行性,能否保证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5)申购环节的过程审计。重点关注:物资采购业务是否符合预算审批程序;技术上有特殊要求的物资采购业务,是否经过技术、设备、质量和安全管理等专业部门确认;物资采购业务是否符合生产经营计划,是否按计划需求量结合实际库存情况审定采购数量,是否在资金预算总额内安排计划外的采购;采购计划审批及调整程序是否执行行业及企业管理规定。
(6)采购实施环节的过程审计。重点关注:是否通过资质认证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认证和管理;采购方式的确定与采购对象的金额及特性是否相适应,是否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各种采购方式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否合规、合理,过程记录是否完整;价格确定过程是否合规,确定的价格是否合理。
(7)合同签订环节的过程审计。重点关注:签订合同的部门和人员是否得到授权;对方签约单位是否具备签约资格、供货资质、履约能力;合同文本是否经过法规部门审核,是否遵循前期立项、招标、谈判、比价的结果;是否符合采购方的经济利益,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是否对物资采购项目、数量和质量、采购价款、包装要求、运输方式、履约期限、交货地点、验收标准、结算方式、履约保证金以及质量保证金等内容予以明确;与合同相关的过程记录和档案资料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真实可靠;合同重要条款的变更是否经过集体商议或审核。
(8)验收环节的过程审计。重点关注:是否按制度规定组成验收小组对采购项目按合同进行数量、质量、供货时间等综合验收;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是否向管理机构报告,同时由管理机构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9)付款结算环节的过程审计。重点关注:是否按合同约定的比例及条件支付货款,供货单位、合同单位、发票出具单位、收款单位名称是否“四统一”;在合同履行完成后,质量保证金未返还中标人之前,对合同实际履行过程进行审核检查,对发现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物资采购业务规模或金额超过预算的,是否按规定程序履行手续;是否按“一项一卷”的制度规定,序时整理装订保管采购过程资料。
(10)供应商管理审计。重点关注:供应商管理是否实行企业内控的资质认证制,包括供应商资质认证、资质复核与进入退出机制;是否通过资质认证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认证和管理;对照采购管理制度,检查企业对供应商的确定是否制订统一的评定原则,确定供应商是否由相关部门参与;是否对供应商的企业资质、资金实力、信誉程度等进行全面考察;是否深入了解参与供应商竞争单位的情况;对供应商资质复核过程是否有相关痕迹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供应商的进入退出是否由多个部门按照制定的评定原则集体评议确定。
三、进一步做好物资采购审计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供应链发展模式,也就是企业在发展中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效益,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达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的目的。而汽车行业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行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模式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模式仍然需要审计的监督,所以探讨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审计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汽车行业供应链审计的意义
汽车行业现在竞争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加入到中国,加上国内汽车企业越来越多,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形式下,加强内部监督与审计,改善企业的管理效率,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对汽车行业供应链审计有两个重要意义:
1、近些年来,各个汽车关联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都达成了战略联盟,所以,仅仅对本公司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企业应由原来的内部审计向供应链审计的方向发展,也就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审计,找出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并进行取消或者改进,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
2、通过对关联企业的审计,可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审计,可以提高本公司的经营效率,如,通过对供应商的审计,可以确保自己原材料质量合规,符合合同要求,还可以通过审计找出自己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通过对经销商的审计,可以更好的维护顾客权益,也可以发现其公司出现的问题,使其及时改进,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对于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审计,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他要求企业对其关联的公司进行审计,这就需要各个供应商、经销商与企业相互配合,这样可以使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得到提升。这也说明了供应链审计的意义与重要性。
二、汽车行业供应链的特点
汽车行业供应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1、汽车行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整车装配企业,它处于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其他企业处于协调供应链的位置,通过核心企业进行信息交换。核心企业则要进行物流调度、资金流动、信息整合等。
2、汽车行业供应链上的企业关系密切,之间作用密不可分,他们共同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而且,这些公司都处于长期稳定合作状态,信息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增值。
3、汽车行业的采购环节是全球化的,由于汽车的零部件很多,零部件占其成本的65%以上,所以,如何降低零部件成本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企业都是通过全球采购,在由生产商进行组装生产的。
4、汽车行业供应链的销售环节需要经销商,不能直接把产成品运送给个人消费者,这就需要在审计过程中加强队这个中间环节的审计,保证审计质量。
5、汽车行业供应链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先进的电子商务模式。尤其在生产销售环节,全都构建了信息化平台。可以及时的对客户需求做出反应,使信息高度共享。
根据汽车供应链特点,这就需要审计做出更多的努力,在审计过程中要全面系统的对各个环节进行审计,找到每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汽车行业供应链审计步骤
(一)采购环节的审计。对于采购环节的审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对供应商的审计以及对采购管理制度的审计。
1、对供应商审计。汽车行业对于供应商要求很高,其产品的质量与合格程度直接关系到所生产汽车的质量。对于供应商审计,首先应该对供应商的企业资格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具有相关的合格证书,如产品质量保证书、经营许可权等。确保其有安全正常生产经营的能力。然后是对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对其企业文化进行了解,是否符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再通过对其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其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执行起来的有效程度。最后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进行审查,确定产品的质量,判断其供货数量、价格、供货方式等是否合规,识别供应风险以及出现风险时的应对方式。
2、对采购管理制度的审计。对公司的采购流程进行审计,考虑到供应商是否选择得当,采购价格是否合理,供货商的稳定性,以及采购人员的素质,都应该在这个阶段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发现采购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体系是否有效,所定的标准是否合理,采购人员是否合理分配,是否对采购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杜绝相关工作人员责任缺失,以防采购风险。
(二)生产环节的审计。生产是汽车行业十分重要的一步,直接关系到了汽车的质量,对于生产环节的审计,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对生产制度的审计,查看一些生产制度是否合规,包括成本预测与预算制度是否完善,这些直接关系到产品产量与库存量。完善的制度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所以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效率。二是对生产流程进行审计,由于汽车企业的特殊性,生产流程的审查格外重要。应重点审查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生产环节,审查生产流程时候对产品质量进行了严格控制,有无违规操作,有无威胁人身安全的操作等。三是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看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产品的安全性等方面。
(三)销售环节的审计。销售环节的审计可以分为对销售商的审计以及对销售管理策略的审计。
1、对销售商的审计。由于汽车行业的销售商不是直接消费者,所以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了解其经销商的运行情况。通过对这些经销商的审计,了解其管理制度、销售制度等相关资料,包括对汽车的需求量,其在售前、售中、售后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汽车质量反馈情况等。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的访谈来了解汽车的售后情况,这样可以了解销售环节真实的运营情况。
2、对销售策略的审计。对销售策略的审计包括对促销活动、经销商返利、广告宣传等方面。促销活动要审查企业促销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与预算目标相吻合,是否存在一些虚假合同来骗取公司补助等。对于经销商返利活动,对经销商返利活动主要审查该返利活动是不是合理,能否对其起到激励作用,奖金额度是否合理等。对于广告宣传的审计,主要要对广告合同付款程序是否合理,合同执行过程监督是否到位,公司广告费的投入是否合理,投入产出比是否再可以接受的阶段等。
(四)对于仓储和物流环节的审计。本文认为,仓储和物流环节的审计主要买入产品――储存产品――销售产品这条主线出发,通过一些信息化手段,对产品进行实时监控。看物流运输是否合理,运输是否对产品有破损,物流时间是否合理,仓储环境是否有利于保存产品,信息共享率与信息及时率是否能满足要求,这些都是对于仓储物流审计的重点方向。
(五)对于消费环节的审计。消费者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步骤,所以审查企业与消费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企业是否重视售后服务、是否对消费者的建议进行了反馈、产品价格是否合理等方面。公司还可以对消费者发送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其对公司的满意度。(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