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论点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4: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辩论的论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辩论的论点

篇1

王自如表示妥协可以,但是不应该妥协到业内平均水平线以下。

罗永浩质问王自如如何看待苹果使用玻璃面板拉低了耐摔标准。

罗永浩表示锤子手机通过了富士康的抗摔标准。但王自如认为标准太低了。

王自如表示已经摔了5台锤子手机,一米的标准已经有4台锤子手机摔坏了。

王自如承认了苹果使用玻璃面板拉低了耐摔标准。

王自如本来希望在现场演示摔落实验,罗永浩认为专业的摔落实验现场做不了,就不要做了。

论点2:锤子手机的散热设计是否有问题?

罗永浩认为锤子手机海绵贴纸的设计就是用来隔热的,阻止热量传递到屏幕,并非散热设计问题。

王自如表示他没有说海绵贴纸是散热设计问题,他只是在描述事实。

罗永浩认为石墨材料和机身留有一定的空隙是业内很正常的做法,完全贴合会导致发热过于集中。

王自如认为即使如此,发热也很集中。锤子手机的散热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

罗永浩认为王自如的评测不公平,对其他手机并没有像对锤子手机这样评测散热设计。

王自如表示锤子手机排列在各种手机的中游是故意设计的。

论点3:王自如是否故意在黑锤子手机?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在评测屏幕可视角度的过程中,明显三台手机的拍摄角度不同。

罗永浩表示这不是评测错误,有故意的成分。

王自如表示尽管拍摄角度有问题,但是锤子手机可视角度最差是事实。

罗永浩表示周六会在3W咖啡对屏幕可视角度公开评测。

王自如表示锤子手机的屏幕一致性有问题,屏幕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几台锤子手机表现良好不能说明问题。

罗永浩表示锤子手机的屏幕差异是符合标准的,并表示检测了八台iPhone也是一样的。

王自如表示iPhone出货量大,有这么大差异很正常。但是锤子手机出货量小,有这么大差异不正常。

罗永浩表示锤子手机的屏幕是JDI出厂就是这样,JDI是全球顶尖的屏幕供应商。

论点4:锤子手机的相机问题是否是评测人员的故意误导?

罗永浩表示相机白平衡是会受到拍摄环境和拍摄方式较大的影响,评测人员很容易误导观众。

罗永浩表示他们自己的专业测试表明锤子手机的白平衡做的是业内中等偏上。

王自如表示在他们的评测中锤子手机确实有白平衡问题。

罗永浩表示几台锤子手机不能说明问题,需要测试数十台。

王自如表示两台手机的评测就已经够了,他们有完善的评测体系,可以获得相对客观的结果。

罗永浩表示锤子手机噪点控制是不足的,但这也有相机像素数太高的因素。

罗永浩承认锤子手机对焦速度慢的缺点,是因为采用的对焦马达的问题。

论点5:王自如定的标准是否正常?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的标准超出了正常的标准,锤子手机不能和苹果或三星的手机比。

罗永浩认为锤子手机和Nexus 5使用的是同样的屏幕,应该是一样的。王自如测的不同是不正常的。

王自如表示测的就是不同,这应该是罗永浩需要解释的问题。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的评测有这么多的问题,哪来的自信。

王自如希望现场检验,被罗永浩拒绝。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在故意黑锤子手机,所以王自如的评测根本不可信。

罗永浩完全无视王自如,始终在对着观众说。

王自如表示没有故意在黑锤子手机,事实就是事实。

罗永浩表示除了苹果三星,王自如能找出屏幕控制的比锤子手机更好的吗?

罗永浩拒绝和苹果三星比,表示技术实力差距大。

罗永浩表示不相信王自如的话,王自如可以不用说他们的评测体系了。

论点6:什么样的评测标准才是公正的?

罗永浩表示国际上专业的评测都会公开评测方法,但是王自如是不公开评测方法的。

王自如表示评测方法正在申请专利,申请成功后会公开。

罗永浩终于开始指责王自如不够独立了。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的投资都来自于手机厂商,是代表厂商的,不是第三方。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标榜的第三方在欺骗观众。

王自如表示虽然被手机厂商投资,但是依然是团队控股。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是被手机厂商包养的。

双方正在就王自如是否第三方而辩论中……

罗永浩表示要和观众说两句心里话,痛诉业内黑幕。王自如无语中……

罗永浩表示请手机厂商不要再对评测机构送钱了。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的评测中出现对他的人生忠告是很奇怪的。

王自如表示这是善意的建议。

罗永浩给王自如的人生忠告:“被包养可以,但不要自称独立。”

罗永浩表示锤子手机如果拿了日本人的投资就会完全代表日本人的利益。

论点7:王自如同时做咨询顾问和手机评测是否违反职业道德?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做过锤子手机收费的咨询顾问的服务。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曾经对锤子手机做出过报告,报告中没有提到后来评测中的问题。

王自如表示报告中提到了所有当时发现的问题。罗永浩否认。

罗永浩认为王自如后来评测中发现问题没有告知锤子手机是违反职业道德。

论点8:罗永浩与王自如对质的原因?

罗永浩表示之所以对质是因为王自如的评测带有明显的恶意。

罗永浩的自我陈述很长,王自如都插不上话……

王自如最后一击

王自如认为罗永浩对于锤子手机的标准过低,不符合罗永浩标榜的工匠精神。

罗永浩表示除了苹果三星,别的厂商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

罗永浩一直在质问王自如口中的能做到的手机厂商是哪一家。

王自如明显不能说。

罗永浩表示我们购买的是最好的供应商最贵的配件,标准绝对是业内最高的。

罗永浩表示王自如要么就说出来,要保密就是在耍流氓。

篇2

小明回家后,写完作业便去睡觉了。本来一个宁静的夜晚,小明书包里却开起了辩论会。

“大家好,我是字典公公。接下来是标点符号的辩论会——谁最有用。”字典公公首先发话。话音刚落,逗号发话了:“同志们,我是逗号。在字典中,我才是最有用的!没有我,句子就没有停顿。你们说,谁最有用!”字典公公没说什么,等下一位发话。“逗号兄,你最有用?放屁!我才是最有用的,没有我,句子就长长得都可以煮碗面!”句号站出来反驳。字典公公笑了,看着第三号选手。“我是问号,你们问我的用处?没有我,那些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不就成陈述句了吗?啊哈哈哈哈!”问号也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哼,就凭你,还笑得那么欢!”感叹号冷笑一声,“论笑,非我莫属。没我,哪来的笑!我能是句子语气更加强烈,所以我才是最有用的!”

“呵呵呵......孩子们,别争了,你们都是最有用的!没有你们,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字典公公总结了。辩论会结束了......

篇3

[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5-0036-04

辩论,这门自古以来深受东、西方思想家们青睐的思想斗争艺术,如今在学术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当今的实际辩论充斥了这样或那样的混乱和错误,作为严肃的科学活动的学术辩论也不例外。其中,最严重的错误当推对辩论论题无意或故意的混淆。前者是在真正弄清应当反驳什么之前,就贸然反驳了;后者是出于自己反驳的主观需要,虚拟了论敌并不主张的论题,接着对它大肆攻击,从而造成自欺欺人的假象:他驳倒了论敌。前者如法盲犯法,情有可原;后者如知法犯法,罪不可恕。为了澄清公众、甚而学界对辩论的普遍误解,规范辩论行为,使之成为交流思想、探讨真理的有用工具,有必要重新考察古代思想家们在辩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辩论的性质和特点。

批判性思维认为,辩论的论证和其他论证一样,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构成。论题是命题,即真实性有待确定的命题。它是论战中敌我双方证明和反驳的对象,构成辩论的核心内容。在辩论活动中,立论者确立什么样的论题去反对敌论者的论题,或者反过来说,敌论者确立什么样的论题去反对立论者的论题,这是辩论者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场辩论的性质:是不自觉的谬误或自觉的诡辩,还是明辨是非、探讨真理的思想交锋。这个问题正是本文关注的主题。

命题有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两类。为了与古人的相关论述保持一致,也为了讨论方便起见,本文只论及非模态命题,并且是其中的主谓命题,即直言命题(以下简称命题)。下面我们依次考察中国、希腊和印度古代思想家关于辩论论题的基本思想。

我国战国时期产生的《墨辩》逻辑是研究论辩的逻辑,它是墨家对当时“百家争鸣”这场社会性大辩论的理论总结。什么是辩论?“辩,争彼也。”“彼,不两可两不可也。”“不两可两不可”,是说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彼”应当解释为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简称矛盾命题)。“争”,《辞海》解释为“争辩,争执。”可见,“辩”是辩论双方对两个矛盾命题孰真孰假的争辩。在此,墨家差不多给出了辩论的准确定义。例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两人远远望见一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这就构成一对矛盾命题,可以进行辩论了。此物要么是牛,要么不是牛,两个命题必有一真、一假。即“不俱当,必或不当”。辩论的结果不是甲胜乙负,就是乙胜甲负。“辩胜,当也。”辩胜辩负,要看是否符合事实(“当”或“不当”)了。

争论者所争辩的命题,如果不是一对矛盾关系的命题,争论就不是真正的辩论。似是而非的辩论有哪几种情形呢?墨家分析了三种具体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命题的主项不同。“(彼)凡牛,枢非牛,两也,无以相非也。”“凡”,当作“兜”,是一牛类动物,“枢”当作“”,是一虎类动物。“兜是牛”和“骊不是牛”,两个命题主项不同,可同真、可同假,“无以相非”,不能成“彼”,也就无法辩论了。“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这提及第二、三种情形。就第二种情形而言,两个(肯定)命题谓项相同。对于某物,甲说“这是狗”,乙说“这是犬”。“狗”、“犬”二名一实,二命题可同真、可同假,不是“彼”,不能成“辩”。就第三种情形而言,两个(肯定)命题谓项不同。如果甲说“这是牛”,乙说“这是马”,二命题不同真、可同假,仍非“彼”,不能成“辩”。对后两种情形,墨家概括说,辩论是针对同一对象,“或谓之是,或谓之非”,一方说它是什么,一方说它不是什么,符合事实的一方(“当者”)是胜家。

辩论活动刺激了《墨辩》逻辑的产生,也刺激了西方传统逻辑的产生。威廉・涅尔夫妇在《逻辑学的发展》中写道:“因为进行证明用的是与主张相反论题的讲话者的对话形式,所以对于什么样的陈述句是已给出的陈述句的矛盾句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兴趣。因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在哪一点上讲话者驳倒了他的论敌。”“陈述句”就是通常所讲的命题。他们认为,这个问题促使亚里士多德对直言命题进行研究。亚氏本人也坚持认为:“如果没有矛盾命题就不可能有反驳。”反驳指辩论中的反驳。这一观点在其著作《工具论》里多有论述。“如若两个命题的主项相同,肯定命题的主项是全称的,否定命题的主项不是全称的,我们就把这两个命题称为相对立的矛盾命题,如‘所有的人是自的’和‘并非所有的人是白的’相对立,以及类似的命题。再如,‘有些人是白的’,在我所说的意义上,就与‘没有一个人是白的’相对立。如若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是全称的,即在这两种情况下主项都具有全称的特点,则这两个命题便是相反命题。所以,‘所有的人是白的’或‘所有的人是公正的’,与‘没有人是白的’或‘没有人是公正的’并不是矛盾命题,而是相反命题。”“相对立”的命题是传统逻辑所讲的矛盾命题,“相反命题”就是反对关系的命题(简称反对命题)。这里讲得很清楚,在直言命题中,是矛盾命题的,只有全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即A和O),或全称否定命题和特称肯定命题(即E和I)。亚里士多德把两对容易混淆的命题――矛盾命题和反对命题――严格区分开来,并明确将反对命题排除到辩论之外,认为有资格充当辩论论题的只有矛盾命题。由此可见,亚氏清楚地认识到辩论中论题具有矛盾关系的重要性。

因明称论题为宗。因明立宗,原则上要求“唯立不顾论宗”,或“随自意宗”,即立论者不管别人不同意见,随自己意愿乐于成立的宗。这样的宗,立论者许可而敌论者不许可,具有“违他顺自”的特点。例如,立“声是无常”(“声音是非常住的东西”)为宗,对抗敌论者的他宗“声是常”,这就是“违他顺自”了。古因明家有以“声”为宗的,有以“无常”为宗的,也有同时以二者为宗的。陈那反对说:“声与无常元来共许,何得为宗?故我取声及无常不相离性为宗,以敌论者不许不相离故。”这是因为.敌论者可以承认“声”和“无常”两个宗依,而不承认“声”和“无常”有不相离的关系,即不承认宗体(即宗)“声是无常”。相应地,立宗做不到“违他顺自”,则犯“相符极成”的过失。如立“声是所闻”为宗,不仅立论者许可,敌论者和中证人也都许可。因明重视“悟他”甚于“自悟”,这样的宗起不到开悟论敌的作用,因而不合立宗的正格。这正如《大疏》所说:“初遍许宗,若许立者,便立己成。先来共许,何须建立。”“相符极成”从反面说明了立宗“违他顺自”的意义。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通过对直言命题的考察,明确指出辩论的论题必须具备矛盾关系。亚氏的论

述准确、详尽,可以作为三家的典范。尽管墨家论及的命题(“辞”)仅仅局限于单称命题,但其对论题“彼”的见解无疑密切契合亚氏的论旨。因明家提出“违他顺自”的立宗原则,也反映了对论题具有矛盾关系的要求。简言之,论题具备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这是三家对辩论的共同认识。

辩论双方所主张的论题为什么必须具备矛盾关系?先哲们已作了初步说明,下面进一步加以解释。在批判性思维看来,对命题的态度决定了辩论是否发生。在二值逻辑里,命题非真即假,无第三种可能。但是,对于某人提出的一个命题,人们对其真假的意见却有三种:真,真假不能确定,假。相应地,人们对它采取的可能态度也有三种:赞同、存疑和反对。辩论是否发生,由这三种态度决定:当认为它(如“有的鸟不能飞”)真时,就持赞同态度,双方不发生辩论;当认为它(如“外星人存在”)真假不能确定时,就持存疑态度,辩论也不发生;而当认为它(如“有的鸟不能飞”)假时,就持反对态度,辩论才发生。辩论双方主张的论题之所以必须具备矛盾关系,是因为,反对一个命题,必然赞同与它有矛盾关系的另一个命题。拿墨家所举的例子来说:对远处一只动物,甲说“那是牛”,乙表示反对,那意味着他认为“那是牛”是假的,即与之矛盾的命题“并非那是牛”真,也即“那不是牛”真。乙必须首先赞同的正是这个命题,而非“这是马”或其他什么命题;反之,如果乙说“那不是牛”,甲表示反对,相应地,他必须首先赞同相矛盾的命题“那是牛”,而非其他命题。在明确各自的论题之后.辩论双方就可以对之加以证明,真正的辩论由此展开。

论题的矛盾关系,可以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说明。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个客观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同时不可能又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反映该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两个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只动物要么是牛,要么不是牛,无第三种可能,即两种情况有,而且只有一种存在。因此,反映这两种情况的两个命题“那是牛”和“那不是牛”,有而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由于通讯、交通极端落后,国际之间今天这样的学术交流是当时不可想象的。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希腊和印度的古代思想家们研究获得的一致结论雄辩地说明,辩论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据此,我们给辩论下定义:所谓辩论就是对一对矛盾命题的证明和反驳。证明一个命题就是确定它真,反驳一个命题就是确定它假。证明一个命题真,就是反驳与它相矛盾的命题假;反之亦然。这一定义揭示了辩论的本质和规律,相应地,也提出了判别辩论真伪的根本标准,确立了辩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基本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头脑清晰、热爱真理的好辩者们应当密切关注的。

篇4

对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劳德·小乔治概括了四个管理流派:科学管理、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数量学派。[1]168-182JanesF.Stoner等概括为科学管理学派、古典组织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管理理论的近期发展(包括系统方法、权变方法)。从纵向发展看,在管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学派,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种更替的关系,后边的学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学派,各个学派互补共存。

从横向看,同一历史时期也出现了多个学派并生的局面。哈罗德·孔茨在20世纪60年代初将当时的管理理论划分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六个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导致了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为克服或改变管理学学派林立的现状,一些流派和管理学家试图以一种理论体系来实现管理学各学派的整合,但丛林现象不但未改观,反而有增无减。20世纪80年代,孔茨再次对当时的管理学流派进行梳理时,概括出了11个不同的理论派系。管理理论丛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能否实现对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本文试对这些关系管理理论发展方向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管理理论体系整合的探索。

对管理理论的整合出自两个动机:一是为了管理理论的健康发展。管理理论学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学派独立为战,互相排斥,阻碍了管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没有统一和规范的管理理论又使人们对管理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实现管理学科体系化的要求。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管理学必须综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效的管理科学。学习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有关组织理论与管理实践的零碎而杂乱的资料。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现代综合思潮推动了管理学派综合、统一的探索。

(一)系统学派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学派曾希望用“系统的观点”来统摄其他所有各个学派。系统学派认为组织由目标与价值、技术、社会心理和结构等各个分系统组成。传统组织理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原则。人际关系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则强调社会心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则强调技术分系统和对决策和控制过程的量化方法。这样,每个管理学派都各倾向于侧重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学派则把管理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学派没有将管理理论各个学派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理论本身难以进行应用。由于这一学派概念上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开放式系统学派没有指明影响组织内部活动的主要变量,也未能够识别出影响组织运作的环境要素。可以这样说,开放式系统理论学派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性学派,其发展还不足以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综合理论框架。系统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初趋于衰落。”

(二)权变管理学派的努力。

权变管理学派希望用“权变的观点”来统一管理理论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卢丹斯在1973年发表了题为《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论文,提出要用权变管理理论来统摄其他各个管理学派。卢丹斯指出:“所谓的权变的路径,有时称为情境的路径,到现在仍只是刚刚兴起。也许1980年后,这条路径将能引导我们从管理理论丛林中打出一条出路来。”与系统学派的结果一样,权变管理理论在管理流派的统一上同样收效甚微。

(三)价值学派的目标。

随着20世纪80年代组织文化理论的流行,出现了一种用“价值观”的思想来统率管理学各个流派的做法。按照组织文化理论影响最大的《卓越丛书》(ExcellenceSeries)的作者之一汤姆·彼得斯自诩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正在经历一场以他的主张为旗帜的“革命”,即“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价值学派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这决定了它无法与传统管理理论相融合,其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整合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四)过程学派的成就。

1961年12月,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教授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论文,详细地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种方法,并认为存在着“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教授先是承认每一种方法都对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贡献,然后进一步指出:(1)人力资源方法和数量方法与其说是一种管理理论,倒不如说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种方法;(2)过程方法能够包括和综合当今各种管理理论。过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约尔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个要素中,计划和组织是着重点。

就对管理理论各流派的整合而言,过程学派是最为成功的。对管理职能的探讨构成了几乎所有的主流教科书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托马斯·P.罗宾斯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托马斯·S.贝特曼的“计划与战略、组织和人事、领导、控制和变革”。就这一事实而言,过程学派对管理理论的整合的努力是最为成功的。

二、管理丛林现象的客观性

对于管理理论丛林的原因,许多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组织、领导、管理决策制定等术语的用法及含义不同造成的“语义学丛林”;其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其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其四,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的分析侧重于技术和主观的原因,笔者就其客观原因进行如下总结:

(一)任务及环境的不同。

篇5

【关键词】

企业管理;重点变革;知识经济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及时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推动着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不断变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不断变革,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最终促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企业管理变革理论层出不穷,有“短板”管理、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每种变革各有优劣,形成了企业管理上的“百家争鸣”[1]。文章主要目的是探究企业管理中的重大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健全与完善。

1 中国企业管理历程

在20多年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已经完成了一次,现阶段要开始新的变革。中国企业管理上一次变革的时间大概在1980年到1995年这一时间段,即自中国改革开放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当时陷入供不应求的情况中,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管理方式不够科学,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改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即企业要积极引进管理科学,强化职能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在以往的管理中以计划管理和粗放管理为主,现阶段,这两种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要细化分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加强企业职能管理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到来,尤其是自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国际发达国家企业的强烈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管理的变革亟不可待。

2 知识经济和企业管理

2.1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革命,一是农业革命,二是工业革命,在这两次经济革命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第三次经济革命的基础是信息和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农业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主要以土地、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为主,农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以早期的农场和作坊为主。早期农场和作坊的主要生产技术已手工作业为主,产品是单件和小量产品的服务,其管理特点以无分工的专制式管理为主。

工业经济时期的关键词资源是材料和能源、蓝领工人为主,工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大规模生产企业。这种大规模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技术以机器自动化生产为主,提供的是大量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大规模生产企业的管理特点在劳动方面进行细致分工,组织管理的模式是以多层次、递进和集中式管理为主。

知识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是知识与信息、知识人才,知识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主要和关键性的生产技术是以柔性自动化、人工智能化和计算机及通信为主,这种生产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大量和个性化的特点。

2.2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战略的调整,三是竞争的焦点。首先,在环境的变化方面,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关键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其二是经济时代的主导因素发生了变化。其次,在战略的调整方面,投资战略上,由过去的厂房、设备和生产线为主的有形资产转变为人才的培训和人员的激励创新,成长战略上,由规模经济转变为无形资产的创造与增值。再次,在竞争的焦点方面,从以前的资产和技术的竞争转变为现阶段人才的竞争,除此之外,竞争的焦点还有融入了知识和信息的产品,比如微软公司的软件等。

3 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管理思想是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的升华,企业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过去的企业管理发展历程当中,企业管理的思想深受历史渊源和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企业管理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管理思想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管理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管理思想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带有强烈的时代和历史烙印。知识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经济时期的管理思想诞生出新的理念,比如,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等。

3.1 变革与创新

首先从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方面讲,在工业经济时期,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丢产品和技术的垄断,企业追求维护自身利益两个方面遏制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企业的管理活动以追求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的。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着社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经济时期的企业在追求企业绩效上,主要以企业的成本,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知识经济时期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的变革主要在于创新,管理思想的变革包括了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而信息、知识和人才则为创新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创新管理。

3.2 集成与融合

工业经济时期的组织管理以西方自由之父-亚当·斯密的分工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分工与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分工越细,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但是细致的劳动分工使得企业的协调工作变得复杂化。复杂的协调机制和规模庞大的协调机构使得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受到阻碍,由此诞生出一种新的思想,即集成与融合,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指导性思想。

所谓集成,指的是将不同性质的事物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实现有机的合成。而融合指的是不同事物在集成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事物的过程。从上文可以看出,管理思想的集成与融合的作用都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集成包括了多学科人才的集成、技术的集成、业务与管理过程的集成等,而管理思想的融合包括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这些集成与融合为当代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集成与融合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很多企业和产品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计算机集成制造、团队工作等[2]。

3.3 以人为本思想

人既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不管是在农业经济时期、工业经济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期,人的因素一直受到重视。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变革中,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管理。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愿望,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物质、文化发展等的需要。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减少管理的层次、员工的教育培训等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体现。

4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组织与行为两方面特征的总和,市场竞争中永恒的逻辑就是优胜劣汰。在知识经济时期,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准确迅速的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及时更新完善技术,改进经营管理的策略。

4.1 团队工作

团队是企业基层组织和管理形式中的主要管理模式,以团队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的代表企业有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等。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精干和灵活等特点,深受国际众多企业的认同。在精益生产系统中的主要支柱就是团队工作。同时,团队又包括了职能团队和项目团队。团队工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劳动组织的灵活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创造精神,因此,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构建高素质的团队组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2 分形工厂

分形工厂来源于分形理论,分形在企业的形成过程中受递归机制的影响,可以衍生出变化无穷的复杂结构,分形的主要对象是依据其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整体相似。有关研究表明,任何经过漫长时间考验的事物都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企业也是一样。分形工厂具有自相似、自组织和动态的特点,分形工厂的结构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受分形结构特点的影响,分形工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3 虚拟企业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增强企业管理的灵活性,由于市场和社会的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要抓住机遇,就要积极挖掘、合理配置并且有效的利用好企业内部的资源。虚拟企业是由几个成员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经营管理实体。组合的目的在于抓住市场机会,因此,一旦失去机会,这种组合式的虚拟企业也就解散了。虚拟企业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和合作,在虚拟企业中,组合成员根据市场机会提供自己的核心能力,把经济管理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中。虚拟企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科技水平和经济时代的推动下,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管理的思想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实现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3]。

【参考文献】

篇6

3、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4、杜绝盗版,消费者和政府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5、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6、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篇7

张建,美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与传播系副主任;夏光富,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教授;李金正,重庆大学出版社。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编辑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编辑主体依据自身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结合市场需求和受众趣味进行策划、组稿、文字编辑、版式设计等,以形成符合一定指标规范体系的纸质、音像或数字文本的符号性、创造性活动。其中,编辑主体亦即编者或编辑,在某种意义上,编辑主体既联通了读者和作者,亦是这二者本身;文本是指编辑活动的对象,根据不同的阐释向度,文本亦作原稿、作品或源文本;社会文化语境,这里指的是特定的编者和文本的存在语境。编者、文本及其存在语境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编辑活动的结构性要素,三者之间紧密相关、密不可分,这一关系模式使编辑活动呈现如下特点:

编辑活动绝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编辑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单向度的操作加工。诚然,编者以其技术规范和个性风格改造了文本,使文本存在于具体的操作场域之中,并最终被纳入特定的指标规范体系。但是,事实上,不仅任何具体的操作主体和客体对象都存在于召唤和被召唤的关系模式之中,而且,每一个被经验到的文本自身的知识也将被深深嵌入主体性结构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部分又将进一步转化为编者的知识经验或“先结构”,从而不断地拓宽其接受空间,进而将其带入编辑活动中来,如此反复,以至构成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循环结构。不只如此,在编辑活动的结构要素中,文本与文本、文本与语境、编者与编者等的关系莫不如是,这种关系模式正如学者所言:“60年来的编辑学研究发现,编辑主体在架构文化媒介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往往并不表现为单一的、孤立的个体独创性,而是与创作主体、复制主体、阅读主体等交互启发、协力推进的组合性创构。其创构的成果(即上文所谓的文本――引者注),也是具有共生性和交互性的媒介。”[1]在此意义上,编辑活动就是密密交织的编辑关系网络的展开过程。

据此,编辑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编辑关系研究,它要探讨编辑活动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单纯的编辑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审读、编排、设计等具体的工作环节。这些环节在整个编辑学理论架构中固然不可或缺,但它远不是全部,更不是全部的重心之所在;仅就编辑关系网络中编辑主体与文本客体的关系而言,编辑学就不仅要研究“编者向文本的生成”问题(这是传统逻辑的进路),而且要考查“文本向编者的生成”问题,即编辑主体所历经的实践过程对其自身的经验性塑造,这也就是上文所述文本知识对编辑主体经验结构的植入,以及由此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循环关系结构。显而易见,编辑主体和文本客体各自都不是封闭性、对立性的存在,而是一种相互融入、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交往过程。

二、编辑活动是动态性地生成的,而不是一种现成性的存在

编辑活动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网络的展开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进入编辑关系网络,或者说,每一个独立的编辑事件一旦发生,编者、文本及其存在语境这三个要素必然都将变换其现成性的存在方式,进入具体的编辑情境:首先,作为编辑主体,编者必须克服其日常性,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那样,一切私念、松散、怠惰等等现成性的日常经验都不被鼓励带进编辑活动中来,因为这完全不利于真正的“编辑主体”的生成;其次,作为编辑对象,文本必须克服其物理属性,亦即,能指锁链必须实时地转化成所指意义;最后,作为编辑语境,外在世界及其关系(包括物理世界、意识形态、市场环境、编辑指标规范体系等等)必须被克服其客观实在性,成为知识经验,或者说,成为存在于编者意识中的知识“文本”,并参与到具体的编辑实践中来。可见,基于编辑活动自身的规定性,编辑关系网络一旦被打开,它的结构要素必然会脱离其现成性,各自生成为编辑过程中的具体的活动要素。

强调编辑工作的生成性,将编辑工作指认为一种“活动”,或者说一种意义上的具体“实践”,本质上都是在力求证明编辑工作是一种动态性、过程性和事件性的行为,它绝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客体等待编辑主体前来改造和排定,相反,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其本质功能实现的过程中才真正存在。编辑主体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主体,而只是编辑作业中的主体;同样,文本客体既不是一堆现成的字迹凌乱的稿件,亦不是一本已审定的成书,而是当这两者被编辑主体所编辑时所生成的存在物。强调编辑活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上,这是对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转变;在实践上,它高度强调了编辑工作中各种构成元素的必要性及其复杂的动态性关系,从而避免了对编辑工作进行孤立、静止和简单化的线性理解,而且也说明了具体编辑工作过程一定程度上的非特定化、非确定性特点。

三、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符号操作活动

编辑活动不是自我封闭的、静态的结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交叉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正是这种交叉性和生成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向未来开放的、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创造性过程。编辑活动就是将编者的知识、创想、才情、趣味、追求、理想等贯注于具体的筹划、整理、采录、润饰、撰修、编排、审定等编辑作业中去的创造性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又不同于劳动创造和真正的艺术创作,它与前者的区别在于,编辑活动的操作手段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劳动工具,而是被精神化了的符号工具;与后者的区别在于,艺术创造的符号是自我指涉的能指系统,也就是说,艺术符号作为“审美符号……并不指称外在事物,它仅指自身……艺术传达的事物是超现实的审美意象,它没有外延,不是抽象符号,而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2]而编辑活动中的符号系统则与此不同,它是能指和所指的交互指涉,能指符号并不具有完全的自足性或自洽性。虽然编辑符号系统由于牵涉到艺术文本而变得比较复杂,但是,即便是对于纯艺术文本的编辑加工,也决然不同于读者式的纯粹的无功利的静观,因为编辑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物理实践,它要实时地对能指符号的秩序、语法、修辞等进行调理、修正和改观,以使之纳入特定的指标规范体系。编辑活动的这一物理意义上的实践操作之维的存在,使编者从根本上不能完全达到作者和读者的所能领受到的高度的审美,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纯粹静观、保持必要的审美距离的活动,在此,不断被分割、被打断的编辑过程使得编辑主体的经验意识中无法生成一个完满的审美意象,因此,也就上升不到传统美学所设定的超越性的那种“永恒的彼岸”或“源初存在境遇”。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编辑活动既不同于劳动创造,也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造,它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在符号理性支配下的精神创造活动。

对编辑活动的这种创造性和美学性的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它表明编辑活动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美学实践,尽管它未必是一种纯美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但一旦它具备美学的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其实际作业过程必须将美学的原则和元素引介进来,否则就是一种脱离或违背其本质性规定的“非法操作”,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带来“不合法”的产品,进而招致市场挫败。这一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盛行、美学向编辑行业不断逼近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活动的这个特点正为美学融入编辑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结 语

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须在各编辑学分支学科中得到实质性保留

以上我们在哲学的高度深刻论述了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共同设定了编辑活动的本体性规定,它既使编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也是普通编辑学首要的研究内容,而且,当普通编辑学被解域化为不同的分支学科或边缘学科时,我们认为,这些根本特点也应该得到实质性的保留,惟其如此,才能在不失一般性特点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学科视域中进一步探讨其特殊规定性。我们将这一点看做一个基本的知识学预设。

篇8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 A

1. 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特点

1.1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在一次设备中,被控制操作的驱动回路以及被检测信号的回路,其使用的主要都是微处理器,以及光电技术设计,从而简化了一般的机电式的继电器,以及其控制回路的结构,而数字程控器以及数字的公共信号网络则替代了原来的导线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在变电站中,其二次回路的传统继电器以及其逻辑回路都是能够用可编程序来替代的,而原来的控制电缆以及强电模拟的信号则能够使用光纤或者光电数字来替代。

1.2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数字化的变电站是遵循 IEC61850 的相关标准规范来进行设计的,其使用的一般都是光缆所组成的数字网来进行开关量以及采样值的传输工作,因此,不管是二次电缆,还是二次压板都将会大大的减少。而对于间隔层以及站控层来讲,一般都要组成 MMS网,而为了其动作反应的迅速与可靠,还要独立的组成 GOOSE 的网络,用传输开关来控制信号以及间隔层的闭锁信号。

1.3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的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电力生产运行的数据,状态记录统计的无纸化:数据信息的分层、分流交换的自动化;变电站在运行时,一旦发生故障,就能够及时的给变电站中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故障的分析报告,并指出造成故障的原因以及对相关的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还能够对变电站设备检修结果自动发出的报告,也就是说,常规的变电站设备的定期检修工作会改变成对其状态的检修。

2. 数字化变电站对于变电站运行的影响分析

虽然数字化变电站相比于传统常规的变电站,其技术要先进得多,但是也引起了相关的一、二次设备的改革,从而也给变电运行以及检修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修试工作

数字化的变电站,其智能操作的水平将会更高,其建立起来的断路器新的二次系统主要是使用微机、新型的传感器以及电力电子的技术,从而促使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进一步的融合,而在未来,智能的开关将会把微机控制以及电力电子结合在一起来替代原先的辅助开关和继电器。根据电压波形来控制条、合闸的角度,从而精确的控制其跳、合闸的时间,减少了暂态过电压的幅值。因此,未来对于智能开关的修试工作,比如说交流耐电压的试验或者泄漏电流的试验等等,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精密的二次设备的存在,否则将很可能会导致这些设备损坏。而对于智能开关的相关评价,也不能够仅仅只是考虑其机械试验以及绝缘试验的相关数据,同时还应该对于二次设备的控制及数据传输等相关指标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继保校验

数字化的变电站在设备的校验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原来的继保校验工作主要都是依赖于单相或者是三相的校验仪。而这些校验仪一般都要着重考虑其绝缘性能,放大其功率,因此也往往显得比较笨重。而其输出的电流电压之大,也足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威胁,故而需要特别注意。而数字化的变电站,由于其内部并没有 A/D 的转换过程,而是直接的数字化,因此,对于新的校验设备来讲,也可以直接的输出数字化的信号,其对设备的绝缘性能以及功率的相关要求都会显得比较低,故而更加的小而轻,方便携带,也更加的安全和灵活,甚至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直接和综合的自动化设备集成在一起。

2.3 运行监视与故障分析

由于开关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必须对开关位置的信号以及开关控制的信号等一些相关信息进行传输,因此,在传统的变电站之中,就必须利用控制电缆,用模拟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传输的工作,从而也会导致变电站中会形成二次电缆群,造成保护的拒动,或者误动。而对于数字化的变电站来讲,原来的二次电缆都能够使用光纤以太网来替代,也就是说,无论是过程层和间隔层,还是间隔层和变电站层,都能够使用光纤以太网来完成连接的工作,而网络也可以以相对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自我的检修,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找到设备出现的故障。

3. 加强数字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运行、维护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

由于现只有少数的数字化变电站运行,参加过数字化变电站大修、技改及运维的人员相对较少,能够保证数字化变电站稳定运行的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加强运行、维护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扩大能够胜任数字化变电站工作的人员队伍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是数字化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可靠保障。对维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依据实际的培训计划有序的惊醒,保证维修管理人员掌握专业的管理和维修技术。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实行事故责任制,确实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

3.2 检测运行监视

① 由于数字化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是直接以数字量输入和输出的,内部无需 A/D转换过程,因此就抛弃了以往的笨重的 A/D 转换设备,新式校验设备更加轻便小巧易于携带;更重要的是将不再直接检测高强度的模拟量,提高了检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系数。②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器可以进行暂态检测,因此数据可以常备常新,随时检测,更准确迅速地反映电能参数的变化和异常,因此与以前的稳态校验在校验方法上大大不同。同时,在校验次数和频率上要重新安排,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节约校验的人力、物力。

3.3 加强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

数字化变电站配套一体化检验装置或系统,满足整间隔检修及移动检修的要求。达至 接线简单、试验一键、分析自动、报告自动”的目的,提高检修效率,缩短停电时间,也充分体现运行维护数字化的要求。对数字变电站的检修是为了保证变电站的有效运行,及时发现运行故障,避免突发事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做好数字变电站的检修工作,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度,降低运行危险。数字变电站的检修工作有别于传统的变电站的检修,数字化的检修可以依托自动化的管理系统,自动实现指令,对设备进行数字化的监控和校准,节约了检修成本,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3.4 加强数字变电站巡视工作

在数字变电站中,传统变电站的巡视方法和注意事项、运行操作仍然可用。 日常工作中,加强数字装置的运行和专业巡视,侧重于网络运 :状况、室外数字装置运行环境等巡检内容。正常巡视以远程巡视和现场巡视相结合,不具备完善的远程巡视手段时,现场巡视应增加远程巡视内容。设备有异常或其它必要情况时,应加强远程巡视或进行特殊巡视。

结语

数字化的变电站是在遵循 IEC61850 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变电站,使得变电站中的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以及自动化设备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的紧密,但是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行人员必须加强对于数字化变电站原理、结构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分析其对于变电运行的影响,才能真正的提高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水平。数字化变电站诸多的优点将成为今后变电站发展的主流,要不断的探讨变电站运行的维护策略,对运行维护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今后的运行维护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曹珍崇,吴皓,申狄秋,周哲,陆忻.500kV 变电站全数字化试点间隔工程研究[J].广西电力,2010(06).

篇9

前段时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的电视现场辩论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熟悉美国大选的人对这样的“辩论”想必不会陌生,在全球范围内,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候选人在镜头前激烈交锋,展示政治智慧和个人风采,为自己拉票。对候选人而言,电视辩论无异于“面对几千万考官的求职面试”,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绊倒在白宫门前。总统电视辩论是美国大选运动中具有决定作用的一环。在辩论中,辩论双方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语言策略来掩饰或凸显自己的政治观点,这就与情态隐喻有着密切的关系[1],[2]。因此,本研究选取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的三场总统电视辩论中的语料为具体案例,分析情态隐喻在三场辩论中的功能实现,并讨论某些情态隐喻结构的引用会对政治评价和选情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情态隐喻及其功能评价理论

情态及其评价是英语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情态意义主要通过词汇语法手段实现,而评价多体现在词汇层面。情态和评价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相辅相成。情态方面,传统语法对情态的研究多侧重于对表达情态意义的情态谓词的研究。而情态谓词,即所谓的一致式,只是表达情态意义的手段之一。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会采用一些情态的隐喻式表达来凸显或隐藏情态的来源。情态的隐喻式表达在狭义范畴上常常通过心理过程的投射小句来表达其情态意义。而广义范畴上的情态隐喻,往往包括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情态化名词、投射小句、介词短语、时态等[3]。

至于功能评价方面,Martin的评价理论是研究评价意义的基石[4]。该理论下设三大系统,即态度、介入和分级。各个系统又分别包含子系统。因情态表达的是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和评论,它势必会表现出某种评价意义。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三大元功能[5]――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Halliday认为情态隐喻也相应地分为三种:概念隐喻、语篇隐喻和人际隐喻。在这其中,概念功能表述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语篇功能为语言构成连贯语篇的功效,而人际隐喻则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确定说话轮次、表达主观判断和评价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同时指出[6],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即使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实现了从词汇层面向小句层面的跃迁。在明确的主观取向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大多表达了一个心理过程,以突出说话人的主观观点,使其对所做的判断或提议负有明确的情态责任;在明确客观取向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通常表达了一个修饰性的关系过程,使得说话人可以淡化自身的观点,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强客观确定性,从而得以远离相应的情态责任。另外,体现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还可以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名物化。它们将情态意义建构成使人难以质疑的“事物”,因而掩盖了情态的来源,使之具有明确客观取向[7]。此外,某些介词短语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二、电视辩论中的情态隐喻功能分析

电视辩论本质上属于政治宣讲的一个分支,因此必定含有丰富的人际意义,情态隐喻是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手段。解读希拉里和特朗普总统电视辩论中的情态隐喻能加深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两位竞选人的观点和态度,展现情态隐喻在西方政治生活中达到成功获选这一政治目的重要作用。经过统计,在三轮电视辩论中,两位候选人使用情态隐喻不下三十次,下面具体分析其使用目的及实现功能。

1.彰显个人态度,凸显政治观点。

篇10

关键词 《时事辩论会》论辩型节目舆论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也日渐增多。为了适应社会和大众的需求,电视媒体也纷纷改版创新,许多电视台相继开办了类型风格迥异的电视节目。其中,论辩型电视新闻时政节目就是其中一种。而在众多的论辩型电视新闻节目中,唯有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时政新闻论辩的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03 年3 月开办以来,至今已经12 个年头了。该节目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不禁令业界同行们连连称奇。因此,作为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代表,本文以《时事辩论会》为研究对象,透过对论辩话题的策划、参与对象的选择、节目时长的设定、舆论场的构建这几个方面来探求该类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概念界定

对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学界和业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要研究此类电视节目,首先就要搞清楚三个概念:即何为“时政”?何为“时政新闻”?何为“论辩”?根据对《辞海》等相关工具书的查询得知,“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其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时政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论辩”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指辩论并说明辩论之理由。通过对“时政”、“时政新闻”及“论辩”三个概念的了解后,我们不妨将“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定义为:它是一种以电视台演播室为活动范围,以“主持人加嘉宾”或者“主持人加嘉宾加场内观众”或者“主持人加嘉宾加场外观众”等为参与对象,主要围绕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为话题形成两种对立观点,即兴对话题进行对抗性辩论并阐述理由的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

二、《时事辩论会》改版前后对比

2003 年3 月3 日,凤凰卫视推出了全国首档论辩型电视节目——《时事辩论会》。节目以论辩的方式,除了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精彩交锋以外,场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讨论中来,就在这观点交锋的一来一往中展开思想对决。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全国各家电视台的争相效仿。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众多的“模仿者”早已不复存在,而《时事辩论会》却处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地位,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备受观众喜爱。2014 年7 月1 日,已经开播了11 年的《时事辩论会》进行了全新的改版。具体介绍如下表:

节目改版后,人数的增加使得主持人左右两边的嘉宾都为两人,不仅从视觉上看整体感觉平衡了,而且从观点的阐释上看,两方面的声音也更加平衡了,不会出现两个攻一个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双方的观点交锋更加激烈,从而提高了节目整体的紧凑性,增加了可看性,避免了拖沓之感。此外,美女嘉宾的加入不仅吸引观众眼球,而且在激辩过程中增加了一股温柔而有力的力量。演播室布景的改变使得正反双方的位置更加明确了,增加了辨识度,而且打在背景幕布上的九只白色光束烘托出了节目庄重严肃的气氛,这与嘉宾们在辩论中偶尔出现的轻松打趣的话语与笑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场外观众参与形式的变化节省了更多的时间,这部分时间则被补充到了现场嘉宾对于话题的论辩中。这不仅利于嘉宾观点的充分表达与阐释,而且对嘉宾的现场应变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连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未来发展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1、论辩话题的策划

论辩话题犹如节目的灵魂。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辩题的选择上要特别注重时效性和冲突性的结合。从对当前中国安全问题讨论到对当前两岸关系分析,从对马航MH17 事件对当前各国关系局势的预测到对郭美美事件的持续发酵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的判断,《时事辩论会》在辩题的选择上始终跟随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时政热点,突出新闻的时效性。此外,辩题中多以“中美双方”、“中日双方”等类似的方式出现,折射出当前国际局势中主要受关注并且存在问题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从而增加了辩题的冲突性。

2、参与对象的选择

参与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论辩节目的精彩程度。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在节目嘉宾的挑选上,要注重多元化与知识背景的深度化。在这一点上,《时事辩论会》节目组的编导们可谓是煞费苦心。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大陆,香港或海外“名嘴”,他们大多背景各异且慧黠过人,这有助于辩题讨论的多元化以及观点阐释的深度化,从而形成热烈的争辩气氛,增加节目的可看性。而此类节目在主持人的选取上,更特别突出主持人作为“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所谓“催化剂”是指在嘉宾陈述观点的过程中,主持人要适时的在嘉宾们所陈述观点中的“关键之处”做文章,从而把一些没有必要争辩的观点或者是争持不下没有结论的观点或者是嘉宾发表的有些偏离辩题的观点引向另一个层面进行延伸或扩展。在这一点上,《时事辩论会》的主持人程鹤麟就做得恰到好处。如2014 年8 月21 日关于“伊拉克分裂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论辩中,当反方嘉宾将观点扯远到“如果伊拉克分裂为三个国家之后,则会怎样怎样”的时候,主持人马上打断说:“今天不讨论伊拉克会不会分裂成三个国家”。同时引起其他几位嘉宾,包括同一阵营的嘉宾附和主持人的观点。正是主持人及时的发挥了他“催化剂”的作用,才使得论辩及时的被拉回到正确的方向上。

3、节目时长的设定

对于时政新闻类节目来说,其涉及到的话题往往严肃且枯燥,而对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来说,若想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在论辩话题和参与对象的选择上下功夫以外,还应该在节目的时长上有所考量。据美国专家在对“成人的注意力到底有多长”课题的研究中发现,成人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长只有20 分钟。即使是在玩竞技游戏时,超过20 分钟后出现的失误也会越来越多。此外,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来说,人们普遍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鉴于此,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时长应该控制在30 分钟到40 分钟以内。《时事辩论会》的节目时长就是30 分钟。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时事辩论会》的首播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中午的12:30-13:00。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人们刚刚结束一上午紧张的工作,吃完午饭之后的休闲时间,观众基于对时事新闻有所诉求和兴趣的心理,便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时间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此时间段播出节目,有利于被更多观众所青睐。

4、舆论场的构建

我国“舆论场”概念的较早提出者是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其中构成舆论场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①

(1)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人群集结密度大,交往频繁是节目得以实现思想交锋广度上延伸的必要提前。从人群集结密度上来讲,《时事辩论会》显然做得有些不够,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此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其节目形式就定位于小组论辩。这是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所要注意的地方。而从交往频繁度上来讲,《时事辩论会》中嘉宾参与者们的平均语速达到了每分钟约400字,在论辩的第二阶段,即阶段时,真可谓是“唇枪舌战,火花四溅”,让观看者不忍离开。这是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所要借鉴的地方。

(2)舆论场的开放度。这个“开放度”是指空间的开放和信息内容的开放。在空间开放度上,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要注重“演播室真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结合。所谓的“网络虚拟空间”就是指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与场外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如节目论坛、网络直播专栏、微博、微信平台等。《时事辩论会》在凤凰网论坛上开辟辩论会版块,在场内激辩的同时,让场外观众随时加入争战,让观众不再是冷眼的旁观者。在信息内容的开放上,《时事辩论会》经常会加入一些关于时政新闻的假设性辩题,如《蒙古是中国的稳固后院吗》等。为了避免麻烦,《时事辩论会》会在每期节目开播之前,在节目的片头打出这样一行“免责声明”:“以下节目只反映主持人及嘉宾个人意见,与本台立场无关。”这些都是值得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这类节目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气氛。此类节目中多方角色营造的舆论氛围不仅靠语言的交流,也应注重环境中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背景布置等。改版后的《时事辩论会》在背景幕布分别以“黑色(代表主持人)”、“红色(代表反方)”和“蓝色(代表正方)”三种颜色进行划分,同时配上九只白色光束,烘托出了节目庄重严肃的气氛。

舆论场正是在以上三点要素的相互配合下才得以全面构建。这类开放的、公开平等而自由讨论的地方,是促成舆论形成和变动的重要空间。所以,今后论辩型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要在舆论场的构建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

篇11

中图分类号: TM4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智能变电站本身主要是通过低耗能、高效率的原则来运行,该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数字化通信技术、广电传输技术等先进技术,并且一些数控技术也已经被引用到了相关变电管理过程中。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有效的使得变电站运行的维护成本进行控制,而光缆的广泛应用,也直接使得变电站表现出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1.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1.1、实现局部或全局智能控制

智能化变电站所表现出的一大特性,就是其对于设备控制的智能化。那么在针对相关的一次设备采取光电技术的过程中,其所就地控制柜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就和微型的GIS控制器相当。而在二次设备之中所使用的相关高压电压封闭装置、自动化控制、漏电闭锁智能交流互感器,进而有效的实现了相关设备运行的智能化操作运行,这一功能的实现,实际上一定程度上使得相关故障排查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此外,智能化设备还有效的实现了,电能传输本身和电力设备之间的智能控制功能。

1.2、分级控制技术的应用

分布式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中央处理设备的负荷,降低了潜在风险性,提高了设备工作效率。这项技术实现的原理是在三层中分别安装具有智能控制和处理能力的设备,实现了各自具备分级调控功能。数字化变电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各个功能之间可以使用同一个信息平台,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设备的投入。第二,测量精确度相对于较高,没有饱和的现象。第三,针对于二次接线的方式相对于较为简单。第四,针对于光纤维电缆来说,电磁的兼容性能比较优越。第五,信息传输的通道可以进行自检,可靠性能较高。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电站的传输和处理的效果,最后的信息全部都是数字化。第二就是过程可以使用设备智能化的效果。第三是针对于数字化变电站中出现的相关模型来说,基本上都是统一的。第四,通信协议是统一的,数据之间的交换属于无缝交换。第五,信息之间是高质量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和完整性。在我国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过程中,数字化变电站通常基于IEC61850标准及IEC60044-8标准建设,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按照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进行划分,各层次内部及层次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全站采用GOOSE网的方式实现各开关的跳合闸、信息的传输等,并使用双网双冗余光纤通道,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1.3、引入控制终端

计算机终端对于变电站运行来说,就属于运行过程中的大脑,变电站所表现出的相关实际运行状况,能够直接利用计算机终端来进行计算,达到极短时间内进行判断、处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控制终端的应用为变电站的故障解决以及输变电事故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光纤技术的应用和集成化电力装置

光纤技术本身使用相关的帮助措施,有效的满足了变电站内部各个控制层所表现出的相关局域网管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本身可以直接在一次和二次设备层以及相应的控制中心中进行持续性的播散。那么在这一基础之上,大量数据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光纤技术能够使得传输体系更加的稳定、可靠。电能检测设备本身所表现出的设备、管理设备等方面表现出的集成化的特性,主要是属于一种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本身表现出的相关优势,主要就在于安装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

2.智能变电站在变电运行中的应用

2.1、一次设备智能化实现

智能组件按间隔配置,包括断路器及与其相关的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220kV智能终端按双套配置(母线除外),220kV母线智能终端按单套配置。110kV智能终端按单套配置。智能终端就地安装于智能端子箱,分散布置于配电装置场地。断路器根据在线监测要求,在本体或操作机构预装传感器。35kV一次、二次设备均在开关柜内安装,采用常规设备,不设置智能终端(主变间隔除外)。主变间隔设置单套智能终端。为配合顺序控制,提高智能化程度,35kV采用手车试验、运行位置可电动操作的开关柜,接地开关采用电动机构。在主变本体端子箱内设置单套智能终端,执行主变非电量保护功能,重瓦斯保护跳闸通过控制电缆直跳方式实现。

2.2、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220V直流系统中组装了两个500AH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从而可以有效的对电源起到保护的作用。直流系统电压主要采取的是220V、直流母线为两段单母线,每一段母线接一组蓄电池和一套浮充电设备。在对于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系统选择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两组6×20A的充电装置。直流系统采用成套装置,充电及馈线等设备组屏6面,均放置在二次设备室。直流负荷供电采用放射状供电方式。取消UPS系统专用蓄电池组。在交流系统失电后,UPS系统由站内直流系统蓄电池组供电。智能站用交直流电源一体化系统所有屏柜均放置在二次设备室内。另外,鉴于配电装置处智能终端、电子式互感器等电子设备需直流电源,在配电装置处设置4面直流分配箱,以节省直流馈线屏和长距离电缆。

2.3、高级变电功能的实现

智能变电站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变电设备进行检测,可以实现智能报警和智能信息的分析,并且还可以对线路的故障进行综合的控制等功能。

(1)变电设备整体监测

计算机终端在使用的过程中加上站控系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实现设备的检测功能,同时,还可以无间歇的获取更多智能变电站装置的运行信号和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而有效的降低无效数据的收集,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监控的效率。由于技术的水平有限,使得一部分对于智能变电站的整体的检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各个变电站之间可以有效的对核心的设备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有效的提高检测的高负荷设备。

(2)线路综合故障控制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故障的排查都在于数据的采集的能力。而且智能变电站在参考在线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模型技术,可以有效的采取先进的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从而可以开发诊断系统。在这种技术之下,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要将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输入到数据库和诊断系统,待系统运行之后,可以对一定时间内变电站系统工作的状态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对设备进行具体摄入的评价。智能变电站还可以智能防御,和传统的变电站的封闭功能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增加了很多的自动封闭的系统,并且加强了站控端的自动封闭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本身就是电力和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并且将大量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融入到电力输变技术中,这代表着变电站本身的管理工作,已经开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进行发展。而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还对于变电效率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变电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此外,智能化变电站的使用,有效的解决了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需求,使得电力使用的要求得以满足。但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我国的智能变电站技术实际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加以完善,这对于我国变电体系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静,蒲晡. 试论智能变电站在变电运行工作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2014,21:191+263.

篇12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34-01

一、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明白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也不是一反生活常态,创造一些广大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统一起来进行创作,才能够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表现特征

广播电视制作在今天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层不变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电视制作,必须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创新并不是单存意义上的改变广播电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模式,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其中创新性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单存意义上的一反常态的创作模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艺术作品。

三、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因此,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也无外乎这两个因素。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所以导致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且由于只是在意创作的目的,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

1、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对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对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定位。栏目的定位,对于如何对于栏目进行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获取作品生命力的基础,定位越准,对于创新的程度就越容易把握。其次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创新素材,它是一个知识储量丰富的大课堂。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使得作品游离和脱轨。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式,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

2、注重每一个细节,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进行创作。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由于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

3、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激发创新动机,运用新型的编辑方法一切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经验理性与直接灵感的有效结合。其中与非顺向性思维直接相关的直觉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直觉与灵感不可或缺,直觉是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规律,未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的一种思维创新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升华或突变。然而灵感是人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对经过显意识收集的信息再加工而得到的结果。

四、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