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设计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4: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房屋设计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房屋设计问题

篇1

1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可以明确结构设计的要点。虽然在设计工作之中,两种材料在共同的作用之下可以产生巨大的承载能力,但是往往在实践的操作当中还存在有上部结构设计缺陷以及基础设计薄弱等严重问题,所以,要想全面的增强房屋结构设计的水准,还应当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加强改进。1.1房屋结构设计基础与地基的问题首先是地基设计之中的相关问题。当前在房屋结构设计之中,基础部分的设计存在的缺陷较大,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来讲,地下的独立基础设计形式往往会导致建筑由于沉降而出现一系列的附加应力,并且进一步的造成地下室由于承载能力的缺失而出现混凝土裂纹的情况。而对于使用天然类型的地基结构基础的建筑来讲,上述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地基的沉降现象往往不可避免,但是对于一些沉降量比较小的建筑来讲,可以在持力层与地下班之间设置一层褥垫来改进上述的缺陷。另外,对于有地下水的房屋建筑来讲,当水位较高之时应当重点的关注建筑防水性能,对于下承接台类型的建筑结构来讲,更加应当重视上述问题。由于承接台结构的影响,并且整个模型和基槽的设计非常复杂,所以有很多放坡以及阴阳角,这样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设计与施工的防水难度,为防水措施的施行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所以,为了进一步的避免地下水对房屋建筑产生影响,提升防水性能,还应当在防水施工开始之前尽可能的不考虑到由于水位而带来的影响,根据整个建筑的平面设计图纸以及包络图,结合水位的情况以及地下水的勘察数据,综合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及特征,加强防水的设计,另外也应当减少承接台中的放坡和阴阳角,降低后续防水施工的难度。对于天然地基等独立式的基础设计,通常情况之下地基基础的坡面坡度较大,上述情况会对混凝土的振捣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往往需要采用人工振捣的方式,但是人工振捣又不能够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应当尽可能的减少独立椎体地基的设计,优先选择阶梯型的地基结构设计模型。1.2房屋上部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在框架-剪力墙设计中,剪力墙有时会出现布置不均匀,单肢刚度过大的问题,连带着影响梁板等构件的设计。以致于应力过于集中,一旦发生应力破坏,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进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时候,全面考虑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避免产生这种问题。采用第一级别刚度的剪力墙时,其墙肢数应该大于4,避免应力过于集中。遵守框架结构“多层设防”的设计原则,层层设防。使剪力墙在共同抗外力作用下,增强防御能力,抵抗外来的破坏力。同时,还需要遵守“做大放小”的设计原则。将剪力墙的梁和柱的结构设计成“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形式。倘若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为人们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为了避免采用“强柱强梁”和“强剪强弯”结构设计带来的巨大破坏力,采用了“强柱强梁”和“强剪强弯”的结构设计原则。可是在实际社会中,这种结构设计方式的延性设计理念很难实现。一旦发生大地震,钢筋混凝结构中的梁和柱在地震巨大的作用下,是很难保证梁先倒塌,柱后倒塌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订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制定更为完善的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强柱强梁”和“强剪强弯”的结构设计原则,更加满足于高震级地震的防御和应急需求。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受力太大,造成出现挑梁变形,墙体外闪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在悬挑的挑梁端头设置构造柱,通过构造柱将每层的挑梁连接在一起。这种结构设计产生直接效果,就是有效消除了挑梁的变形和墙体外闪问题。因为,即使某局部位置受力过猛,也可以通过挑梁将力量传到其他各层结构中,达到了分散压力的效果。除了上述分析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的结构设计之中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诸如在混凝土的结构构件设计之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符合标准,会对实践的施工个影响,另外,梁柱框架的纵向设计会受到钢筋配筋率的影响。所以,除了对重点的问题进行防治,还应当加强对细节部位的管理与控制,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充分的了解到结构设计的要求,避免出现缺陷。

2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化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之中钢筋混凝土的相关问题与缺陷进行探讨,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改进的措施与加强的方案,旨在促进现代化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整体设计水准的提升。

作者:崔鹏 单位:邯郸市大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篇2

2轻型钢结构房屋基础施工

由以上分析关于轻型钢结构房屋设计的特点及要求可见,拥有吊车设备的工业厂房钢结构往往会采用刚性柱脚。这种刚性柱脚的应用将有助于厂房钢结构整体刚度的增大,而尽量避免了侧向位移的形成。但是,这样的情况又将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基础结构弯矩过大的现实,这一问题在轻型门式钢结构体系中尤为突出。轻型钢结构房屋建筑的结构自重很小,而水平方向的荷载作用与竖直方向的荷载作用比又很大,同时钢结构又兼顾承担风力荷载和吊车设备给予的水平荷载所形成的共同作用力,更增加了边列柱柱底承载的偏心距。据笔者亲历设计工作总结的经验来看,此类钢结构房屋基础的设计偏心距会达到1.0m左右,更有甚者将达到1.5~2.0m。①钢筋笼的定位。轻型钢结构房屋施工采用靴梁式刚性柱脚,需在钢筋砼基础结构当中预埋锚栓构造物,而锚栓的定位问题一直以来都比较棘手。传统的预埋方法是预先将锚栓焊接在钢筋砼基础的底板之上,或者将四只锚栓套在木板卡子之上然后才进行后阶段砼的浇捣施工。这两种方法不可避免的是锚栓根本无法被固定住,在施工中往往需要进行不断的定位调整来控制相对位置不变,十分繁琐。为了能够有效控制锚栓定位偏差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设计专门用作锚栓固定的钢筋笼,将此钢筋笼预先安置于建筑基础底部,然后放置锚栓与钢筋笼牢牢固定,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保证锚栓的相对位置固定,又可使得此工序的便捷施工。②基础梁施工。如果钢结构房屋建筑围护墙采用自承重砌体墙,那么在设计中就需要设计地下基础梁能够承受上部墙体的自重荷载。一般地,此类建筑基础会设计为简支结构,并普通采用预制或现浇的形式。现浇基础梁在施工当中,由于基础梁底部支模有其自身的要求,基础梁两边的砖壁结构需分开砌筑。采用预制基础梁形式则相对简单,但在地基两端和基础顶部位置要预埋焊件。不管是现浇还是预制形式,施工都不能做到快捷简单。笔者建议采用预制加现浇的综合形式。在基础梁的主体砼构件可预先预制,在其主体结构两端预留钢筋接头,在砼浇捣施工中即可使基础梁和钢结构柱脚两部分砼施工内容合二为一、一并浇筑,既省时又省力,效果显著。

篇3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粘土砖,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可以这样说,砖的形状越规则,砂浆的强度越高,灰缝越薄越均匀,砌体的强度就越高,房屋的耐用年限就越长。

一、砖混结构住宅的优点

砖混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②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③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④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⑤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因而在住宅建设中运用得最为普遍。

一、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应注意的问题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中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

3、圈梁、构造柱布置。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粱。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

4、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粱,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粱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粱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

5、雨蓬、阳台、挑檐的布置注意事项: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阳台的门联窗处窗台应使用轻体材料砌筑,方便以后装修时凿掉。

2、基础平面图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大于2米,部分地区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2)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3)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但其内有暗粱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3、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1)沟盖板在遇到楼梯间和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疆土。(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3)基础留洞大于400的应加过粱。暖沟应加通气孔(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5)首层有门洞处不能用挑砖支承沟盖板(6)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4、楼梯图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

(2)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00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l/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

篇4

一、引言

当前,随着建筑设计理论的不断更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及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范畴,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钢混结构房屋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促使了房屋结构、节点的设计更为科学精准,同时也为房屋功能性、实用性提供了客观保障。所以如何在高技术水平更迭的当下,着重针对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的需求,做好各个设计节点问题的关注把握,糅合前沿设计理念,强化应用科技元素贯穿设计全程,也是现代钢混建筑设计中所应致力的根本所在。

二、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原理释意及重要性研究

现实中,钢筋混凝土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主要为混凝土及钢筋原料,二者共同受力钢筋具有着较为理想的抗拉性能,而混凝土则有着较高的抗压性能,通过遵循相应规格配比,增强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楼板、梁柱、剪力墙等建筑节点承载能力,创造较好的力学作用,是一种具备时代意义的房屋结构设计形式。

但客观层面来讲,钢混结构具有着较强的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房屋一旦落成即不可逆,假若后期因诸类原因需要修改房屋节点,那么无疑存在着较大的修正难度。因此对于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建设之前,必须把所有疑难问题在前期设计环节即做出科学的处理解决,由此也即可知晓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的重要性,必须谨慎全面重视。对此,下文中,笔者将针对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对策做出详细探讨。

三、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问题与处理对策分析

(一)房屋基础结构设计问题及处理方法

(1)房屋的地下室底板设计

当前,房屋使用者为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时,常选择加筑地下室扩充可用空间。但对设计有地下室的房屋而言,若设计中不考虑地下室楼板承载力,那么极可能导致房屋沉降与倾斜,产生安全隐患问题。譬如,地下室楼板设计承载力同实际承载力误差高于20%,那么混凝土底板即会产生裂缝,影响最终使用。因而为规避地下室地板承载力不足所导致的沉降问题,设计人员实施设计时,着重于持力层同地下板之间规定布置褥垫实施施工,以此降低附加应力所导致的影响情况发生。

(2)房屋的外墙配筋设计

通常,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多会采用底部固结与顶部胶结计算模型或单向板的计算方式,设计中易于忽略钢筋结构影响因素,譬如梁柱钢筋笼及双向板等方面,导致计算结果同现实情况存在较大误差,难以有效保障外墙配筋比例的科学合理性。对此,笔者认为在外墙配筋计算方面,设计人员能够先予以构建一套明确统一的配筋计算方法,通常考虑钢筋结构影响因素后,在系统应用底部固结与顶部铰接的计算模型或单向板计算方式,缩小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误差。

(3)房屋的独立基础设计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独立基础多是天然地基椎体独立基础,有着相对明显的基础坡面,以往设计过程中,常出现的明显问题即是以1:3比例作坡度规划。但1:3的比例设计下,受基础坡面坡度过大影响,施工人员实施混凝土捣实时,难度较大,施工设备很难上的去,仅能采取人工捣实从而带来施工效率及捣实治疗影响。为克服此类问题,设计人员设计中可采取两类设计方法展开设计。其一,是依据1:1比例作坡度规划,促使坡度尽可能平缓。其二,则是直接予以废除椎体独立地基的设计方法,而应用阶梯性基础设计方法,有效保证钢混结构房屋独立基础的设计质量。

(二)房屋上部结构设计问题及处理方法

(1)房屋的挑梁设计

钢筋混凝土房屋挑梁部分的设计问题,主要呈现在挑梁变形范畴,此类问题多因房屋结构受力不匀,易出现局部受力过大情况。为切实规避挑梁变形问题,设计人员能够在挑梁端头设计时增设构造柱结构,即是在挑梁附近增筑一条梁柱,把每层挑梁连接在一起,以构造柱将挑梁压力分散至各层结构中,规避局部受力过大所致的上述问题。

(2)房屋的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

目前,钢筋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设计普遍存在取值过小问题,在旧版03G101标准图集中规定:混凝土保护层应是从纵筋最外皮至混凝土边缘的距离,而新版14G910标准图集中则规定了混凝土保护层是自箍筋最外皮至混凝土边缘的距离,因测量具置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保护层的实际数值也应作出对应的调整,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对梁类构件应为-7― +10mm;对板类构件应为-5― +8mm,其中合理误差需控制于(1.00±0.85)之间,以此确保设计的精准度。

(3)房屋的梁柱强度设计

当前,多数设计人员设计钢混结构房屋时多存在着“强柱强梁”问题,也即是立柱及横梁的强度过大,造成房屋整体结构的硬性破坏。为降低此硬性破坏情况,设计人员应践行“强柱弱梁”设计形式,即立柱强度系数略微高出横梁强度系数,根本目的即避免梁柱同时倒塌,切实强化钢混结构房屋抗震性能。

(4)房屋的剪力墙设计

目前,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中剪力墙部分设计常见问题即单肢刚度偏大,且布置常不均匀,从而导致了梁板等构件设计层面的负面影响,剪力墙单肢刚度偏大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易出现应力破坏问题。基于此,设计人员实施第一级别刚度的剪力墙设计时,需要保证剪力墙单肢刚度处于4.5之上,同时总肢数需控制在5以上,遵循整体框架结构,合理予以设计剪力墙,切实保证剪力墙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四、结 语

综述所述,伴随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使用功能也日益向着多元化发展,为以满足越来越多城市主体人群的居住、商用需求,对钢筋混凝土房屋实施设计的过程中,需着重关注地下室底板、外墙配筋、挑梁与墙体等各节点问题,做好设计处理应对,以此切实提高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整体质量,有效延缓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后续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樊文忠.浅议房屋设计安全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7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