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4: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1日
一、学生评教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制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既是学校的办学行为,是学校内部教学工作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赖以依靠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在很多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多种相关制度。比如,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制度。与教学督导和领导听课等制度相比,学生评教是一种覆盖面更广,且由教学主体――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估。随着学生评教越来越常规化,它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二、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学生评教理应在高校教师教学改进和学校有关工作改善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但实际上,学生评教肯定其鉴定功能,注重学生评教结果的排名,忽略学生评教过程中的诊断、反馈、导向功能,不能及时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发现教师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一)学生评教重结果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学生评教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30多年,其实施办法及其效果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教育评价具有鉴定、诊断、导向、调节、反馈、激励等功能,但多数高校运用学生评教结果的过程中,高校大多过于重视评教结果的鉴定功能,对于鉴别的结果往往以奖惩这种外部动机的方式来激励教师,进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鞭策手段,其不符合人情味的鞭策手段势必会造成教师的不满情绪。高校管理者只是把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考核奖惩、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未曾在评教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的不足,未曾给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二)教师扭曲学生评教的目的性。实践中,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是通过学生直接评价教师的努力和能力进行的,然而直接依靠这些评价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会导致激励扭曲现象。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其成绩呈正相关,这使得教师有动机改变学生得高分的难易程度,造成分数虚高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最终会导致教师给学生高分――学生给教师高评价――教师“考试放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必然会使我们对学生评价大学教学质量产生质疑。同时,在具体评教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对自己要求过严、师生关系相处不融洽产生的报复心理导致学生评分偏低,致使部分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甚至对个别学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有近38%的教师认为“学生评教不够理性”,学生在评教中的不够理性,使评教结果偏离了客观实际,其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研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现阶段学生评教主要停留在“总结性评价”的阶段,虽有不少高校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性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但实际操作依然较注重评价的形式和结果,而忽略了评价信息的反馈。针对国内目前的重结果评价轻形成性评教的现状,高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利害关系,必须尽快调整评教的指导思想、明确评教目的,改评教的“鉴定性”为“发展性”,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我国高校确立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并建立相关制度的时间不长,存在问题突出,强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者要重视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教学管理者应当及时对评教结果进行反馈,并提供分析和建议。评教结果要及时向教师、学生、管理者反馈,通过文献阅读,教师不是第一时间得到学生评价的结果,评教结果第一时间被教学管理者所得到,并被作为职称晋升、录用教师的参考依据,这样会降低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重视程度,认为学生评教的数据结果只是学校管理者维持自己工作繁忙的假象而已,这样很难让教师重视学生评教的结果,更难使自己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要将学生评教的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教师,这个通知并不是简单地告诉评价分值及排名,教学管理者在对教师公布评教结果时,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设计的指标维度具体方面给教师予以反馈,除了定量评教的结果外,教学管理者还应当尽可能将定性评教的结果如实地反馈给教师,定性评教的结果往往更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诉求。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代会上的管理作用,增进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沟通。“以教师为本”强调教师的参与管理。构建管理者、教师互动平台,酿造和谐发展的氛围。为了更广泛、有效的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构建名师委员会――教研组长――工会委员的三级干流网络,同时可以定期召开教代会,一方面可以充分地把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传递给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教代会这一平台,可以让广大教师参与到学生评教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同时,学校要重视同行评教,多次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沟通渠道作用,不仅是对教师权利的尊重,也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学生评教的诊断功能――教师档案袋评定方法。传统的学生评教的评教结果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筛选功能,其评价结果被扭曲为打分、排队、甄别与选拔。这种评教结果的利用必然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情绪,当讲师级别的教师因为“一分之差”、“一名之差”被拒之副教授级别的大门之外时,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因此意志消沉,对教学失去兴趣,对未来丧失信心,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结果,使得评价的教育效应大打折扣,这种只重视结果的评价通常把教育过程的评价当成“黑箱”来处理。同时,评教结果只能反映评价目标的主要观测点,仅靠这些观测“点”来反映“面”和“体”的特征,难以全面,必须综合起来,加以理解。因此,在运用学生评教结果中应注意弱化其鉴定功能,强化诊断功能,这里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档案袋评定方法,从而可以全方位地反映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水平,在心理上排除了教师的不公平感,可以更有效地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注重真实性评价――基于课堂观察的评价。真实性评价不再把学生评教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评教结果上,而是更加关注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及其过程,更加关注教师各方面潜能的发挥和发展。作为真实性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基于观察的评价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和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观察情境中记录和收集资料,并在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被观察者做出综合评价。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可以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观察的评价,从而可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观察到教师教学的不足与缺陷,以便教师可以及时改进,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学生评教[EB/OL].Hhttp:///2007/sfx/kyyd/
ShowArticle.asp White,L.J.Efforts by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to assess teaching effectiveness:Results of an informal survey[J].Journal of Education,1995.1.
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中。经过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及我国部分高校的尝试,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模拟实验教学的形式与本质之间关联的相对松散性,使得模拟实验教学有可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发挥质量监控的导向功能,提高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有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模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对劳动力或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己从过去的考试成绩优越型向操作技能优越型、实用型人才转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需要普通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就是高等专业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在这种背景下,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一些大学纷纷把模拟实验教学引入相关课程中。最早的模拟实验教学如会计模拟实验,就是专业或职业教育领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的一种对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模拟,并运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实物资源而展开的一种全真模拟实验,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之后,一些大学财经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在形式和方式上更注重多样性。这种方式既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缩短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期。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实践性”。模拟实验教学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实并实际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大家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更深刻。所以,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是技能型教学。二是“简单性”。运用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得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简单。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是怎么运用的或者软件是怎么操作的。三是使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教学一般上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这种模拟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合起来,更贴近实际生活,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二、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还不够完善,模拟实验教学趋于形式化。首先,软硬件设施不健全。传统教学一般上只需要有授课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而模拟实验教学需要专门的教室,大量的计算机,还有与授课内容配套的专门软件等等一些专业性的设施。这些硬件和软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部分高校受到财力的限制,无法建立模拟实验教学实验室,导致模拟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没有经过必要的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各个高校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许多教师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当老师,虽然说专业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是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模拟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虽然说有的高校已建立了模拟实验教学,但是许多的模拟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也缺乏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模拟实验教学计划。由于学校没有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拟教学体系活动。各门课的模拟安排没有明确地划分主次而且不注意各自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再加上各个任课教师只注重自己任课的教学活动,因此,现在的模拟实验教学的整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各学校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来说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各门课分别进行的,由此造成模拟项目单一,授课内容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表面,不涉及更深层次的操作,实际情况的应对等等。模拟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易懂,课上学生会轻松地完成任务,之后可能会用多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者是干别的事情,或者由于内容简单,不屑于动手完成,积极性不高。
3.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模拟实验教学效果。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课程,但是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少高校对模拟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还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包括课时的设定、场所的提供、学生出勤率、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方面。关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如何评价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最后的期末学习成绩考核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平时上课的实际的简单操作来确定。这中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能对模拟实验教学以后的优化带来一定的误导。
三、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模拟实验教学既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间安排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业的性质,来合理地确定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这样更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长度。传统的教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结束后,要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测试,给出评价。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不用局限于这种形式,根据所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时间的长度,可以半学期完成,也可以一学期深圳两个学期完成。
2.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
提升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密切配合,大力合作。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实验室的顺利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实验室的建立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使得实验室的建立少走一些弯路。另外,任课教师是直接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比较特殊,除了多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外,还应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建立过程中去。总之,学校有关部门、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3.实施监控教学质量。
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若出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具体来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时,可以进行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多少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践操作时,可以只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比较迷茫时,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模拟操作内容较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几次,巩固效果。质量监控体系要实时对模拟教学进行监控,根据教学内容或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模拟实验教学既然是模拟实际情况的,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
4.落实质量评价指标。
模拟实验教学一般上没有具体的书面作业,所以学生的成绩很难确定,更难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有时即使有学生的成绩作为依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模拟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会失真,失去有效性,对以后的教学还可能起到误导作用。因此,针对模拟实验教学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关于外部环境,可以将实验室的设备、环境卫生等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际操作成果等也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例如模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教学质量时有一定的依据,使得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表现出来,明白模拟实验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在哪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J].高教研究,2005,(3).
[2]叶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3]廖宗廷.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妍究,2005,(3).
[4]王晓红.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2,(1).
身体素质包含多个方面,而影响身体素质的因素也比较多,包括遗传因素,营养支持以及周边卫生保健等所造成的影响。体育运动可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较积极的作用,高校必须要在健康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更好发挥体育课堂所呈现的育人作用,在强化整体教学质量基础上合理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说,高校必须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思考,立足教学改革对学生开展更优质的体育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实现身体素质的改善和强化。
1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公共体育课的问题
1.1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差。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体育课成为一项障碍课,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检查而开设的一项课程。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没有关注学生所呈现的心理情绪,也没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开展优质的体育教学,这样就导致学生未能对体育锻炼进行正确的认知,没有通过体育课堂实现身体素质进一步的强化。对新入校的大学生开展身体素质的测试,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低,整体运动技能比较差,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运动标准。1.2未能制定科学的体育观念。结合学术研究可知,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时未能制定科学的体育观念,这样就影响整体的素质培养效果。第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中负面思想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认知,直接参与身体锻炼以及劳动的机会比较少,未能养成吃苦等习惯。第二,受到中小学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课程处于弱势的位置,学生未能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对考试以及自身成长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不喜欢参与到体育学习或者是身体锻炼中,这样就不能让教师以及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第三,课程教育的强制性和人们所追求的自由性起到冲突。受到这些体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程学习以及身体锻炼中。1.3缺失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运动所呈现的内在表现是体育文化,而外在表现则是体育运动。需要在体育课程中继承和传播体育文化,这样才能保持体育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但是,高校在实施公共体育教学时忽视对体育文化的讲解以及传承,在体育教学时理论教学比重比较小,讲解内容主要是集中在技能以及战术方面的教育,很少对学生实施体育文化的教育。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对体育运动进行正确的理解,也容易让学生出现运动观念错位的问题,不能对体育文化实施有效的传播,会让学生出现体育意识认知障碍的问题。1.4质量评价体系不具备较强的科学性。高校对体育教学实施质量评价时呈现出更加重视管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思考,评价指标比较多以及评价主体比较少的特征,但是评价过于理想化而实际操作性比较差。以实际教学为例,对大学生实施课堂评价时主体是体育教师,其整体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而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课堂教学评价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体育教师会将关注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具体的课程教育。所以说,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不具备较强的科学性,这样会影响最终的课程构建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教室;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研究实现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的网络集中控制管理和对多媒体教室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多媒体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新疆大学多媒体教室的现状分析
新疆大学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建设标准
由于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在我校多媒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先进行多媒体教室建设,后制定规章制度的工作思路。[1]
(二)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缺现代化管理的现象
国内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常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多媒体教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倾向于购买“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2]往往忽略了建设后期对多媒体教室的有效管理与维护。导致多媒体教室建设完成后,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可供使用,从而降低了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率。
(三)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严重制约多媒体
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教师岗前培训中未进行系统的信息化教学培训,造成部分任课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不规范或误操作,影响多媒体教室的正常使用及教学进程。
二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的研究思路
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结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及内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验,对新疆大学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全面摸底,最终提出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及现有教学设备的全面升级改造方案。
(二)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的主要内容
构建一个集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等于一体的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问题。
1.确定多媒体教室中硬件设备的建设标准和升级改造方案
首先研究制定符合新疆大学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依据标准对我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改造项目基于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资源有效共享、多系统间设备最大限度复用的思路,[3]遵循安全稳定可靠、可扩展、技术先进性、操作维护简便性和经济实用性原则。
2.探索、引入可视化多媒体教室综合管理平台并开展应用研究
新疆大学拥有三个校区,三个校区共计165间多媒体教室,通过对我校多媒体教室进行调研,对各种规划方案比对、论证,确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符合新疆大学教学实际状况的多媒体教室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并在市场中筛选最符合我校多媒体教室现状的产品,对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3.探索研究符合新疆大学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与使用制度
制定新疆大学多媒体教室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使我校的多媒体教学的硬件配备、软件应用、岗位队伍建设、资源库建设、现代教育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上都有章可循。努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指导今后的多媒体教室信息化建设。
4.建立培训机制,制定培训教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制定多媒体教室使用培训教案,以此规范任课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积极开展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并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标准,将信息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任课教师考核。本研究将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任课教师快速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新疆大学现已成功地全面升级改造了多媒体硬件设备,从技术层面基本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求。具体总结如下:
1.明确符合我校实际多媒体教室建设内容和设备技术标准
通过走访任课教师、教务处及大楼部工作人员,分析总结各部门提出的宝贵意见,并结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最终制定符合新疆大学实际教学状况的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教学设备技术参数。
2.建立新疆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设标准
(1)多媒体网络中央控制器
网络中央控制器具有一键开关机,讲动控制功能;投影机、计算机断电延迟保护;支持投影机的状态检测及用时检测;具有防盗报警功能,可远程锁定,防止非授权用户使用;支持本地电子课表管理。
(2)多媒体中控讲台
中控讲台预留读卡器安装位置,内含电子锁,可通过钥匙、校园卡开启,也可根据需求满足多个逻辑条件下开启。
(3)引入符合新疆大学教学实际的可视化多媒体教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在经过升级改造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基础之上,引入了可视化多媒体教室综合管理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前端多媒体教室和后台主控中心,如图1所示,利用新疆大学校园网络,实现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远程控制管理。该可视化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发挥管理资源再配置功能,加强设备使用过程监督,有效降低多媒体设备故障率,对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4)制订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及使用手册
本研究以新疆大学教育信息化标准为依据,以教务处、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为重要内容,特制定了《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以上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室的利用率,为保障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5)建设可靠的多媒体教室运维保障队伍,完善多培训方案
初步建设了一支可靠的多媒体教室维护队伍,基本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故障,为提高我校多媒体教室的运行和维护做出努力,为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研究制定了新疆大学多媒体设备操作标准和规范,并制成培训教材,配合教务处在教师培训中加入此项内容,不断提高广大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为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展望
今后,要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和保障教学安全;另要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宗旨,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本培养质量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金玉.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2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