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纲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4: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纲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是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各方面全方位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交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1.培训面不够普及

有时候学校会安排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在校老师进行培训,但对于一些普通小学,教师人数不多,想参加培训的往往都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学习的面还不够广,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也不够明显。

2.形式化的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差不多所有的学校都制订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教研学习活动。每周一次的主题活动和教研学习,有时候很多活动会并行,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教学和探讨活动。学校的要求参与成了教师的负担,活动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学校为了追求“每周一次”,而不从实际情况考虑,自然有时沦为了形式主义。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

1.针对现状作出改善

在新课程改革面前,组织老师认真地理解新纲要的内容,学校应考虑给予教师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并且组织实质性的教研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活动主题的开展。

2.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专业学习包括书本上的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及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学习。首先,教育部门或是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学习内容,帮助教师系统性、有目的性地学习,并开展学习交流小组互相研讨。

3.教师的专业角色扮演

教师要做孩子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鼓舞着。希望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学习,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培养,这既是对他们的要求,又是实现他们价值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篇2

1.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小学这个较为特殊的教育时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普遍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语文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堂应当摒弃以往让学生对课文“死记硬背”的方式方法,尽量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培养方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最基本的语文交流能力和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进行一个基本的锻炼。这就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引入一些让学生感到有兴趣的元素。尤其是在平时的课堂提问当中,切忌过分注重课本以及大纲规范的问题。应该跳出课堂、走出课堂,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小学阶段是任何一个小学生个性体现和养成的过程,亦是小学生兴趣最能得到激发的重要时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对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在学习当中尽可能地体现个性和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具备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

2.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当前,新课改在我国不断地推进。新课标背景之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看重学生的成绩。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学习成绩只应当是其学习能力展现的一个部分。小学学习阶段真正重要的应当是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这些刚刚接触语文的学生可以真正爱上这门学科,进而让小学生通过这门学科,了解到除了最基本的识字和朗读,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建立小学语文氛围教学的重点和目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因素是符合现阶段新课改要求的,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要求的。

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课本或者大纲要求开展教学,往往忽略了小学生语文的课外拓展及与生活的联系,使得照本宣科的课程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学内容枯燥

小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形成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主要是缺少教材内容生活化因素,部分教师又缺乏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起来往往缺乏兴趣。

三、改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现状的措施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是比较轻松和愉悦的,它注重培养的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除了要求学生认识字词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良好有趣的情境设置可以帮助教师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吸引到教学当中来。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外提及的一些场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构建,例如让学生在课外感受课文中提及的内容便能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自我展现

篇3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保证,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基础性和独特性,使得它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再加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得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就有效性课堂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质量,进而不断促进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小学语文构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意义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也在目标、内容、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课堂教学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快对有效性课堂的构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课堂的构建,能够通过不同的方面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内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以及外延,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增强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质量和水平,从而进一步的突出课堂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育的效果,凸显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提高整体语文教学的质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课堂的构建,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有效的时间内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语文教学任务,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整体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育新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当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的课堂新模式,使其能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让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接收和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育新模式在新课改体制下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的突显出现,具体问题表现为:

1.没有准确的把握语文教材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在教学上困扰小学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来教”。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到位,没有真正的掌握教材当中隐含的课程。具体体现在:

(1)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准确的掌握较长主体涵义。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一味的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多元理解,但却没有全面、准确的进行引导,有些甚至偏离了教学主旨,都在其同教材隐含的价值内涵相背离。

(2)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主题思路和整体框架的课前预设,过分的偏向于课堂生成,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足,只能凭空进行主观上的想象,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感悟教材内涵。

(3)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过剩,导致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被多媒体播放所占用,从而使得教材真正的语言内涵无法充分的发挥,造成学生不能真正、准确的体会教材内容所体现的语言魅力。

2.没有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且对国家对公民的语文素养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准绳和灵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老师对其要求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具体体现为:

(1)一些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新教材,因此其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唯美唯新,在教学过程中:不对难点课文进行范读和领读;不对生字进行分析和范写;不对学生错误的课堂发言进行批评和指正,导致学生不能客观、准确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行为越位或角色错位的问题。目前,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受原来《教学大纲》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重,总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知识权威地位,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在课堂上把问题讲透、讲深,或着对学生讲解更多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在进行自由、充分的发挥。

三、加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建设的措施

根据新课改的大纲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措施如下:

1.在教学准备阶段要进行充分的课题预设

目前,随着新课改政策的逐步推进,“课堂生成”、“无法预设的精彩”等教学新理念、新方法被许多教师盲目的推崇、拔高,使得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不是专心的致力于课题预设,而是将教学成效更多的依附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效果,从而造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大量时间浪费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要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工作。具体包括:

(1)大力加强课前预习的质量。课前预习一直都是学科学习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中的知识内容。然而,由于这一环节多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因此常常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给予其适当的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并且通过进行课堂反馈来提高学生在预习质量方面的达成度。同时,还可以用家庭作业的形式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课下预习题,例如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片段背诵等等,从而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到学习状态,进而有效的节省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提高课堂整体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2)大力加强程序预设的质量。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感悟和掌握,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主旨涵义,并结合任教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研究。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的对课题进行反复的思考,并及时的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教学资料共享、集体备课等模式,对语文教学中的训练点、重点、难点等进行科学、准确的拟定,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行多元整合化教学

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构建有效性课堂最为主要的关键性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效把控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包括:

(1)教学资源: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应用。其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有:文本资源(即教材资源、阅读扩展资源等)、人员资源(即教师、学生资源)、媒体资源等。

(2)教学目标:任何一科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大纲要求科学、正确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学习发展情况适时的调整和更改预设的教学目标,并对新生成的教学目标规划出相应的侧重方向。此外,语文教师还要主动的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3)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只关注教师教法逐渐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执教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的发挥自身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疑问―探索―领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而在不断的增强学生语文学习领悟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自觉反思加强教学监控的成效

所谓教学监控,主要指的是对课堂教学的活动情况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通过教学监控,能够有效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形成内省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建立自觉反思机制体系(包括自我评价机制、问题反思机制、教学重建机制等),增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监控水平和成效,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预案做出及时、适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是一件循序渐进的长期工作。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教材选择适当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不断的发掘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培养和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了解、认识和掌握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进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雪琼.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

[2]江淑芳.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3)

[3]杨康明.试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J].神州,2012(34)

[4]赵占平.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性课堂[J].学周刊(B),2012(04)

[5]陈敬哲.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施[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4)

[6]朱洪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2(05)

[7]张燕丽,周辉,黄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9)

篇4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24-04

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一直为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人士所重视,也是目前国际学前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上的衔接。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期。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到小学以学习为主,两者存在很大差异。从表面看,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不仅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幼小衔接的目标和任务,而是应该更加关注能促进儿童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思考幼小衔接问题。

为了有效促进幼小衔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国学者提出了“入学准备期”的概念。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2007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入学准备期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无缝衔接和顺利过渡。然而,幼小衔接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小学教师和儿童家长普遍反映儿童入学后在学习上最大的不适应是语文。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儿童大量识字、写字,要求一年级儿童识字400个左右,会写字100个左右,还要学习汉语拼音,导致许多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一、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差异

语言是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工具,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阅读能力既是个体学业成就的主要表现,也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个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岁形成的,刚好跨越了学前语言教育和小学低年级语言教育两个阶段,因此幼小语言教育的衔接问题急需解决。而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差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不同。幼儿园语言活动是指以儿童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儿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同。《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小学语文课程则是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写字、阅读、作文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幼儿园比较注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更加注重儿童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形式和教学方法不同。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注意各领域整合,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开展全语言教育活动,并且重视相关环境的创设。教师注意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听、说、表演、游戏、练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文学欣赏等语言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师则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授语文课程,方法不多,重在练习。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听、说、读、写面面俱到,采取分科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体教学,每节语文课时间为4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些是对刚入小学儿童的极大挑战。

最后,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材料准备不同。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来充实语言活动,常运用教学挂图、图书、头饰、故事录音、动画片、剪刀、美术纸等材料,帮助儿童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为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而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只准备简单的材料,每节课最多只用投影和字卡几样教具,儿童几乎没有操作材料的机会。

在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阶段,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差异。在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儿童,而小学教师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儿童提出强制性要求,儿童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可。总之,对新人小学的儿童来说,与幼儿园迥然不同的语文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说,妥善解决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问题,对儿童的终身教育以及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此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还有助于解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有2100万~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80%的家长反映孩子存在入学适应困难,主要是语文学习困难。笔者认为,目前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衔接任务不明确。据调查,目前承担语言教育幼小衔接主要任务的是幼儿园,小学往往置身事外。缺少小学阶段的配合,幼儿园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真正实现幼小顺利过渡,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文课程学习上的困难重重。

第二,衔接流于形式。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幼儿园语言活动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差异,也没有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如何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往往以为开展几次与上小学有关的主题谈话活动,或者组织儿童去小学感受一下一年级语文课的氛围,或者是按一年级课堂的样子创设活动室环境,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等,就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了。实际上,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有很大差异,流于形式的幼小衔接很难真正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在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方面,小学置身事外还容易导致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因为只能被动迎合小学教育的要求,许多大班幼儿的

家长会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提前学习拼音等知识。迫于家长的压力,有些幼儿园过于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内容提前到大班来传授,不但采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而且采用一年级的授课方式,每天长时间要求大班幼儿读拼音、识字、写字等。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大班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为提前接触了一年级语文课的内容,有许多儿童进入小学后还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三、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建议

许多国家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尤其关注语言教育的衔接。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儿童进入小学前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能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从左向右书写、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等。英国的《基础教育(3~5岁)课程指南》要求儿童入小学前能正确使用钢笔书写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完成简单的造句,有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因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认读和书写文字,所以幼儿园阶段应该加强早期阅读教育,以提高儿童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儿童顺利过渡。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保持认读汉字的热情,而不是认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字。以认读汉字为例。儿童生活的环境是其认读汉字最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儿童多看、多认、多说,使儿童自然接触汉字,认识汉字。教师要始终注意避免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学习性和游戏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既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帮助儿童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先进。其中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理念的提出,满足了当今小学语文生本教育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来,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师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践。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以利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昵?

一、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蕴与析解

新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的自身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自,它颠覆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小组成员合作互学、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达成小组学习目标,提升小组总体成绩的学习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学生学通过互学交流、动手实践、倾听沟通,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人格的养成,使他们感受依靠团体、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利用小组合作、主动研究等方法,对新课程进行小组学习,以期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外知识的丰富、语文教学的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并研究教学内容后,带着问题上课,能在课堂上加强与教师的互动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掌控自己的学习状况,加强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建议

(一)合作学习教学的目的性要强在小学阶段,在进行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时,教学目的性要强,必须严格按照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来设计。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规律,按照教学进度,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来设计。通过合作学习教学,要能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动力,实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二)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及时指导在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准备和开展讨论研究留下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小学教师要深入学生小组,根据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内容要有十足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要注意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可以积极小学生的学习精神,引起他们探索语文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处于一种学习语文的兴奋状态,以促进其语文水平的不断提升。趣味性通过多样的题型、新颖的形式、创新的内容来实现。书面的、口头的、表演的、绘图的等等形式和内容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比如,在“詹天佑”的教学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阅读课文,将詹天佑的故事给小朋友们讲一遍,并谈谈阅读感想,同时找找还有没有像詹天佑一样的人物。

(四)学习内容要注意小组成员人人有话说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普适性和发散性,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要表达的东西,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多多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学习题目,让学生各有理论,各有成绩。比如,在教授学生新字、新词时,可以这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小组讨论:这个字可以组成什么词语?你都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造句?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个词吗?用过这个词吗?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增加学习动力和兴趣,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篇6

(一)基于对小学生语文视觉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小学语文对小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素养”在汉语言语境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具备适应各种社会生活角色的知识性与功能性技能,是人与外界保持合理沟通的基础,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与其相沟通的素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没有先天的素养,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与更新素养。在当前信息社会,学习资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视觉信息,比如地图、海报、交通标志、家电说明书、影视画面切换、电影空镜头、标牌广告等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必须具备视觉识别能力,即视觉素养。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既是对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扩充,也是培养小学生视觉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影视资源蕴含的语文素材支持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影视资源中蕴含的丰富语文素材。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小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即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在影视作品中,诸如主人公的对话、独白、配音、解说词、画外音都是丰富的语言信息所在,与文字语言信息不同的是,影视语言信息是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一些经典影视语言的广为流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意义深远。同时,很多影视作品都来源于文学改编,比如电影《环游世界80天》改编于文学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但在小学课本中,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以节选的形式存在,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可提供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缺失的环境与氛围,影视人物与文字的互补与交融,使其可观可看,且电影电视集声、光、色于一体,相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强烈的视觉、听觉与感觉刺激,不仅能保持教学效果的深刻与持久,画面的生动与感染力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经验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为经验型课程,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与经验型课程相对应,知识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知识,课程是由知识类型构成,而经验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经验,其目标是促使学生某种性质的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影视资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推动语文知识型课程模式向经验型课程模式转变。

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结合,即是将影视资源纳入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体,促使影视资源中蕴含的经验体系与学生已具备的语言文学经验体系进行冲突性的扩张、兼容、扬弃、演绎,共同促使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社会经验知识的交互与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经验课程应遵循儿童经验原则,因为经验课程建立在经验对象的知觉与逻辑基础上,反映的是与经验对象相适应的智力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影视资源的选择,要从儿童的眼光出发,构建儿童经验结构,并通过设计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来提升经验课堂的参与性。相关的影视教学活动比如电影文学知识竞赛、影视片段表演、影视语言口头评述、影视观后作文撰写、影视演讲比赛、校园文学电影节、影视文学展览、影视海报制作等等。

篇7

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及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塑造身心健康和内在涵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生词、一个是语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关系,存在着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等性格特点,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准。课外活动内容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问题,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用课外活动教学手段进行具体探究,提出课外活动的对策建议及重要意义。

一、开展主题活动

课外活动需要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内容,对提高课外活动效果更加有用。教师需要在开展课外活动之前结合大纲要求,设置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得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通过课外活动,也使得学生增加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每年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感恩活动,感恩母亲、父亲,邀请学生的家长也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与母亲、父亲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和家长之间和谐相处。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内在修养,同时也会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开展竞赛活动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推行,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被摒弃。但是,并不是说完全删除掉,因为考试还是可以检验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有些学生可能会对考试没有免疫力,严重的话就会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反感。通过教师开展很多的竞赛活动,不断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地位。然后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逐渐开展良性的、友好的竞赛活动。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与其他人员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处理与解决。所以,教师开展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增加课外写实

小学生普遍都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从而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迎合小学生特殊的性格特点,教师需要更多地探究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自主探索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外活动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引入课外写生内容,带学生走入大自然当中,感受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通过课外写生,不但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从很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尤其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定期对课外阅读量的掌握,使得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能力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保障课外阅读的效果,使得教学内容与阅读内容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生的性格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但是,开展课外活动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篇8

儿童文学有自身的理论言说空间,并与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美学形成交叉。从儿童文学的研究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层探触、融合,对于儿童文学教育而言,是具有实效性的。孙建国作为一个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跨界研究者,以交叉的视域,有机融合了上述学科的理论,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

该论著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时,追本溯源,从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入手,步步展开,直到当代的新课程标准,脉络清晰,渊源尽现。尤其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入手展开“弊病”的分析,是一种本源的探讨。语文教学不同历史时段呈现的现象,各种问题的症结,都源自于此,无论是片面追求工具性还是片面追求人文性,都将为实际语文教学带来偏颇;不能兼顾统一,弊病自然滋生。

心理学的介入给孙建国立论以科学根基。儿童文学是伴随“儿童”这个区别于“成人”的个体而从文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曾经,发生认识论原理为儿童文学找到了接受之维三层次的根源,人类学的知识为儿童文学美学勾勒了儿童原始思维的面貌。论著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天性是快乐、自由、游戏”,语文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要发掘儿童的“灵性”,守护儿童身上“本能的缪斯”;提到儿童阅读接受行为的特殊性――“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情感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价”。当我们对“儿童”这样的个体施以教育影响、文学影响时,心理学理论的介入就显得甚为可贵。

篇9

一、新课标下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要求

新课标在导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均强调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亦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借助汉字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新课标背景下,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一些素养,如熟知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为培养适应新课标的新型语文老师,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如下要求:一是教学对象掌握扎实的现代汉语知识,具有运用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和指导语言实践的能力;二是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多措并举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三是发挥现代汉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四是宣传和践行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

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对象获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应以培养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为中心。但是,目前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所通用的却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教材内容注重汉语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对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需求考虑不多,没能体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切实发挥提高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拼音教学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语文学,采用依托汉字的整体认读法,重视对字词句的掌握。而现行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没有体现这种特点。”[1]再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2]可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内容难于适应教学目标,不足于培养教学对象的职业能力,不足于满足培养新型语文老师的需要,就业时更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现行主要教学内容最大的不足是很少考虑教学对象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即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势必造成现代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脱节的情形。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进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发挥现代汉语基础课程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基于小学教师岗位工作要求,增添教学内容

1.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研读新课标,师生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授课教师来说,在全面、系统介绍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融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目标,使“现代汉语”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教学对象来说,知道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知道自己未来工作所需知识、所需能力,能做到知己知彼,增加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和锻炼技能的针对性,进而提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2.吃透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精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未来的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践行者和传授者。因此,小教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熟知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3]教学中,不仅要向教学对象介绍这部法律,更要要求他们在教学中贯彻这部法律的精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对教育领域语言文字的标准,全体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4]《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亦明确规定: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5]《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则进一步提出:以学校为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培养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广普及规范语规范字,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6]将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融入到“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意义及具体要求,提高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切实发挥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作用;二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小学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从而使“现代汉语”教学和学习有的放矢,能调动教学对象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

根据知识的分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早在中小学阶段就该完成。但事实是目前的中小学并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诸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提笔忘字、乱用词语、语焉不详、词不达意、误用错用汉字、滥用网络语言等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大学阶段很有必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但是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在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学中却又常常被忽视。此外,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综上,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更是要重视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一是增强教学对象“用规范语、写规范字”的意识。向教学对象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法律法规,使教学对象掌握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二是以规范化建设为标准,以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汉语语义语用等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学对象规范用语用字水平,使教学对象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规范语言汉字的教学与训练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一方面,教学对象本身要熟练掌握这些字表中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语义语用等;另一方面,这些汉字、正词法规则教学对象能用合适的方法让小学生准确掌握。2.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身边语言现象中国语言现象热点频发。仅《咬文嚼字》杂志社的2017年的“十大流行语”就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腻”“尬”“怼”“打call”。有些流行语还能体会其意思,而“断舍离”“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等则是语义不明,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这些新锐话语形式,尤其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语言粗鄙化现象和网络不规范语言滥用等现象。3.增加语言实践活动结合最新的语言生活及“现代汉语”课程,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如多彩方言、年度新词新语、社会用字普查、如何取名、笑话中的语言学、短信中的修辞学等等。语言是丰富、复杂的,借助这些专题活动培养教学对象正确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解决教学对象生活中的实际语言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学对象的语言文字能力。除此之外,可要求教学对象订阅杂志《咬文嚼字》,关注微信公众号“汉语堂”“咬文嚼字”“今日语言学”“语言学午餐”,观看视频《汉语桥》《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等,以激发教学对象语言学习的自主热情,扩大学习语言文字的渠道。

(三)根据小学教师职业语言文字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91-01

1 前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其中,语文素养就包含了信息素养,即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习惯与能力。应该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如何走入社会,并如何进行知识更新,是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所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让他们成为充满竞争时代的有用人才与优秀人才。

2 语文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

2.1 语文信息素养就是指传送语文信息的能力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信息就是指音信和消息。素养就是指平日的修养,即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体现。综合起来说,信息素养就是指平常逐步形成的使用一定符号传送一定信息的水平。应该说,这种信息传送水平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含了对消息的获取、评价和运用等几个方面。对于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美国图书馆协会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把它们归纳起来,即信息素养就是指实践性与运用型的能力。那么,具体到语文学科中,语文信息素养就是指为了充实和提高语文素质而具有的获得语文信息、评价并运用语文信息的水平与能力。分解开来说,语文信息素养就是运用书刊、网络等信息工具的能力,展示和讨论语文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语文信息解答或表达的能力。

2.2 语文信息素养就是指面对语文信息的意识

任何一项行动都需要意识来进行支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首次明确提出信息素养这个词汇时,就指出了对于人类的信息要求。事实上,信息素养也有人文层面的含义,它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信息修养和意识。的确,人们面对相同的信息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反应,信息敏锐度高的人,其对信息的把握程度就高,速度也快。反之,则显得较为滞后与缓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素养还包含了信息意识。语文信息素养就是具有这个内涵,即面对语文信息的意识。实际上,这种意识更是语文信息素养的基础所在,比起语文信息素养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3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路径

3.1 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根据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我们知道,信息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后一层次的图式加工往往是前一层次的图式加工作为信息来源的基础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找准信息的第一层次源头,并以此作为信息的源头所在,检查其是否能够顺利生成。这里的信息生成并不是简单的环环相扣的线性教学过程,而是可以从学生已有的信息框架出发,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于信息源的挖掘,进而形成一个多维的教学空间。这里所谓的教学空间,不仅可以协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形式来执行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其融合其他的支点信息来接受不同的信息。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住第一层次的信息源,并以此作为基点来扩展其信息的学习活动,让他们提升自己的语文信息素养。

3.2 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

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该说,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是一个逐步筛选的过程,只有其中那些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信息图式产生有效连接的信息才会被学生提前采纳和吸收。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源,让他们能够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自由且自主的选择,给他们留出更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让他们在把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形成一种知识组块,进而产生由量变到质变。否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新信息无法真正进入到个人信息网络系统中去,进而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对学生的信息刺激工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领会到信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引领学生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某些灵动和个性化的信息,从而产生语文学习中的顿悟,让接受到的信息成为有意义与价值的符号。

3.3 保持信息流的顺畅传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语文课堂上只有拥有了流动着的信息流,才是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要让语文信息的交流成为一种起伏跌宕的流动信息,并让教师本人成为信息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的参与者,帮助并辅助学生做好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各个要素和环节,让学生对语文信息的学习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对信息交流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局,切忌一说到底,或者只写不读。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信息学习与探究的氛围,让他们在一种愉快且合作的环境下进行语文信息的学习与获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感,并基于此开拓自己的语文思维。

(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披霞山小学,河北 唐山 064000)

参考文献:

篇11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天津  苟辛生)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    基础层

    (附图  {图})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篇12

课程代码:033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997年11月,对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展开了全面的批评,指出教材、教法、教师都存在许多问题的报刊是

A. 《中国青年报》 B.《中国教育报》

C.《北京文学》 D.《人民日报》

2.我国分别在1950年、1956年、1963年以及1978年颁发过四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其中1963年颁发的是

A.《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B.《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C.《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D.《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创设了“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了拓展知识的平台的语文教材是由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A.江苏教育出版社 B.人民教育出版社

C.语文出版社 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下列属于识字教学的目标任务的一项是

A.识字能有效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B.识字是学语文的基础

C.识字要求分“认识”和“会写”两类,可以加快学生识字进程

D.识字对儿童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

5.学生在课内读了《草船借箭》和《三顾茅庐》后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这说明

A.探究性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B.探究性阅读既重视阅读的结果,也重视阅读的过程

C.探究性阅读是自主、开放的阅读

D.探究性阅读只能用于课文的局部

6.叶圣陶先生说:“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后却人人需要”,这句话说明了

A.写作是小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B.写作是把小学生培养为小作家的重要手段

C.写作是小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D.作文能力是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下列关于“口语交际能力”新结构的第三层面要素中,属于第二层面的“语言能力”类别的是

A.语法能力 B.口头语篇能力

C.体态语能力 D.策略能力

8.下列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观点?

A.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B.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

C.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

D.语文综合性学习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9.属于常模参照评价的语文教学评价是

A.学科竞赛 B.单元评价

C.期末评价 D.摸底考试

10.把调查研究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其他调查的依据是

A.按调查的功能 B.按调查对象

C.按资料收集的方法 D.按研究的范畴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从过去的强调学科内容,转变为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过去的强调目标、计划,转变为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说明人们对课程的内涵认识发生了重要变化。

12.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非常显眼的特点是既提出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又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要求。

13.语文练习册、写字本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

14.有关研究表明,学习汉字有利于左脑开发,而左脑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15.方素珍的《明天去远足》写的是儿童远足前夜心情的激动,学生在阅读时所产生的主要是移情体验。

16.图画法、音乐法和表演法等都属于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功能性引入。

17.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第一次对口语教学的程序、方法和目标作出了详细规定。

18.多元智力理论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19.摸底测验是一种常模参照评价。

20.“语文实验教材与原有教材的比较分析”属于发展研究。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1949年,“语文”课程正式定名,意为_______________和书面语言的全面训练。

22.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_______________和质量要求。

23.20世纪20-40年代,我国正式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学制,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注意与儿童生活相适应,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有叶圣陶编写的《_______________》。

24.语文课程标准规定,3-4年级需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_______________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初读、_______________和精读。

26.我国传统作文教学采取的是“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老解放区则采取“_______________”的作文训练序列。

27.构建_______________能力结构的两种模式是分析模式和综合模式。

28.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_______________”列入语文课程,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这是建国来第一次。

29.从评价的时间和功能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等。

30.研究报告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的研究报告、关于理论的研究报告以及综合性报告。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语文教学评价

32.课程资源

33.语文综合性学习

34.语文教学实验研究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36.简述阅读教学的任务。

37.简述小学各学段作文训练的要求。

38.简述语文教学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