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应用化学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工程与应用化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工程与应用化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7

1 引言

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以上,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能够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沈阳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48年,当时为表面处理专业。1993年涂装防护工艺专业成为国家教委第一批高等工程专科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6年“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升为本科专业。2001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应用化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并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涂料制造与涂装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工程与工艺设计领域从事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施工、监管及其它与工程相关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围绕这一目标,专业进行了“实际工程为背景,涂料涂装、腐蚀与防护技术为主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类似专业工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价值。

2 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出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基于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素质教育课构成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中实验学时800余学时,增加实践教学专用周达49个,从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所需基本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到培养本科工程人才所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到毕业,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改革工程型人才培养

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都要直接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以“如何教”的思路来安排和完成知识的传播和讲授,还是以“如何学”的视角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问题。改革中,教师需将“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1 利用课程群建设对知识点进行整合

课程群建设可利用相邻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衔接关系压缩重复内容,减少课程学时数,并利用课程内容上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如金属的结构与性质在无机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金属学、金属腐蚀与防护及涂装工艺等多门课程中学到。改革中,要研究这个知识点在哪门课程中讲、哪门课程中不讲或简述,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完整性、关联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3.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成熟的技术,还要及时补充先进的生产设备、仪器、生产技术与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涂料涂装、腐蚀与防护技术为主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鉴国内外改革成果,收集原版外文书籍,搜索最新的文献资料,图片、制作网络电子教材;或者利用作业,论文等方式让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实际工程背景,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科技的进步。

3.3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涂料涂装、腐蚀与防护技术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涂料涂装、腐蚀与防护技术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多门课程中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了解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习应用所学知识、所学技术去解决工程问题,学生了解所学有用,有动力学。

3.4 在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过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环境,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即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倡导尊重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思维和综合能力。为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企业进课堂

专业连续多年实施“企业进课堂”教学改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研究教学内容,并把企业中现存问题在课堂中讲给学生。看到国内产品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责任心;问题的研究解决,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竞赛结课,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做评委,使学生早日面对竞争,面对企业的需求。“企业进课堂”,学校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引入课堂,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生产环境,并将专业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形成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课堂”。

4 结束语

篇2

0引言

近年,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地提升,国家也大力地倡导在社会中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友好型的工艺技术。在这种背景下,绿色的化工技术就被研发出来,其中绿色技术更多的是指在传统的化工产品生产期间,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应用绿色技术来避免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尽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场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原材料运输到工厂,然后再将原材料运输到生产线上,在各作业环节加强控制,使化工产品的生产走向环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全面提高化工企业内部的制造技术水平。在印刷和药物的生产领域中,都会应用一些绿色化工技术,此时该技术就为国内的化工行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2.1合理地选择催化剂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领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剂(如图1所示)会显著地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进而加快化工产品生产的速度,可以明显提高整个化工产品的经济效益。因而,化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化学反应状况,以及根据生产出来的化工产品特性,来选择催化剂。此外,还要避免化工产品所形成的副产物被随意地丢弃、排放,而造成化工产品的副产物危害到外界的环境。此时,要重点去管控好催化剂的使用,应用一些无毒无害催化剂。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对各废弃物排放管控,应该结合实际的要求,来选择催化剂材料,选择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较低的材料,才能够保证化工产品的生产绿色化。

2.2应用没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学地选择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都会认为化学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认为大多数的化合物都有毒性,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随着近年国内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来,有些化工原料是从农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来,它可以替代化学的合成物,来充当化学产品的制剂。因而,选择危害较小、绿色环保材料,从源头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产期间,确保化学制剂使用合规,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较大、污染较大的化学药品。

2.3科学选择化学反应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要求能够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学反应,才能够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通常化学反应都会产生副产物,而对外界环境带来污染破坏。此时,公司要综合考量化学反应经济性和环保性,来实现降低污染的目的,这也是当前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应用的目的。公司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污染问题,应用合理的化学反应方法,来实现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3.1应用清洁的生产技术

化工企业应用比较清洁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例如,通过一定的处理设备,来降低化工产品的粉尘、废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会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够减少固体垃圾的产生。当这些化工的污染物进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会扩大污染的范围。有些工厂内部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的粉尘,这些粉尘就会形成粉尘污染,空气中的固体离子增多,当吸入到人体内部会直接导致心肺病的产生。因而,要科学地处置生产现场的粉尘和废弃物,来实现环保生产的目的。

3.2应用生物技术

将新型生物技术运用到化学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生物体内部所产生的生物酶,来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将生物化工的合成技术作为当前化工产品的一个主流技术,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的目的。生物技术中的膜技术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技术组成,它也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形成化学品。绿色的生物技术需要从动植物内部提取相应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经过数万年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当前的一些化学反应中,会使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显著地要高于化学试剂的效率,这样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可以实现环保生产、无污染生产的目的。并且化学的反应比较温和,形成的副产物对外界环境危害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环保产品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环保产品期间,要尽量地避免使用那些高污染的产品。汽车在行驶中可以燃烧生物柴油、生物汽油,这些生物材料的生产制造不会对外界产生较大的污染。同时,生物酒精汽油燃烧时对外界的环境破坏力度较小,有些化石燃料内部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燃烧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硫,会直接危害到大气的平衡,以及会给国内的大气带来破坏。社会公众平时会使用一些塑料的产品,塑料的包装袋,这些塑料袋的使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当人们使用完了之后,就会将这些塑料袋随意丢弃,塑料袋难以分解,分解时间会长达数百年,会给社会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也会形成大量的固体废弃垃圾。因而,需要对现有的化工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生产一些环保型的乙醇汽油,可降解分解的塑料,供为大众使用。例如,化工产品生产单位将其经营的重心转移到绿色产品生产上,大量的使用农作物植物,作为原料的提取材料。在生产期间,可以使用甘蔗来提取乙醇,作为稀有的原料物质。

3.4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当前国内的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被应用到金属冶炼,海水淡化等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清洁技术生产的有害物质不多,而且清洁技术会直接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保的要求标准内。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应用环保清洁的方法,来在海水中去提纯淡水。淡水是人们基本的生活用品,社会对于淡水需求量较大,然而国内淡水资源却偏少,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生产淡水期间,利用环保型的化学制剂,来提纯淡水、蒸馏淡水,这种化学试剂的危害都较小。

3.5优化改善现有的化工工艺流程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企业要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仅仅依靠一个装置给各个设备供热的模式,可以给厂房的顶层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来利用太阳能为化工生产线提供电力来源。此时,化工产品的生产单位也可以购置余热的收集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以将生产线上的各类热收集。然后,对这些能量进行转化,进一步地转化为电能,来为生产线进行循环的使用。

篇3

虽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支持中职教育,但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变换频率提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仅仅具备一技之长,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就导致职业定向培训与职业变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中职的教学项目化改革正如火如荼,我校也在摸索实施中。笔者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并探索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体会。

1 项目设计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目前,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老师感觉最难的是项目设计,很多时候,项目设计流于形式,或者是不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纯粹地将学科体系中的实验项目变成课程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内容和以前一样,学习兴趣大减。我们在几轮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项目设计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项目的设计一般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通过生活,浓缩兴趣,发出学习的活力和激情,从而得到有效的学习,实施有效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此,项目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生活。比如,在酸碱滴定项目化教学模块中,笔者通常选择“工业硝酸、工业硫酸或工业纯碱”作为项目研究的对象,上述这些产品是学生不能碰,不能摸的物质,学生对它们本已心存畏惧,所以很难对该项目学习产生兴趣。经过探索,笔者结合生活,重新选择项目名称,以“食醋、柠檬、肥皂”为项目研究对象,考察它们的酸碱度,并让学生先品尝,后测定它们的酸碱度,将生活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借由生活因素的激发,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快乐地学会知识、内化知识,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分析的种种能力与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

项目的选择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没有生活作底色的项目是苍白无力的,也是索然无味的。当然,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生活”引进课堂,不能让“生活”成为主角,“知识”成了陪衬或影子。要将知识的学习置于生活或学生的直接经验土壤之中,才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探究,在自主中学会自主。

2 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常常采用“告知”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考试的机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统一,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项目化教学改革,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一卷定成绩的学习模式,也改变了长期重视知识的传承的缺陷,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成系统,学生感受知识零散,还是喜欢以前的服从、接受和不会探究和创造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模式对引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和研究社会很重要,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搭建桥梁。

搭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摈弃以前的满堂灌和写教案或抄教案的方式。上课是有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备课时要设计师生活动,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设计“食醋质量检验”项目的方案时,采用头脑风暴、探究等创新的教学手段贯穿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共鸣的音符。

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允许“另类”的想法,让学生产生质疑,敢质疑,鼓励学生自由舒放的思维和想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允许不同的方案,同时让学生去实践体验,真正让学生感觉课堂是能够相互信赖、能够分享,并能找到知己的舞台。

3 幽默与新鲜的知识伴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不要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作为示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制定食醋质量检验方案”任务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中学曾学过的“教授变换指头品尝食品”的方法,让学生误以为是很好吃的食品,每个人都来品尝,结果显而易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也已经完全放开,非常有利于后面的学习,这时,我再将话题稍微衍生,让学生思考如何科学地“闻、尝、看”。陶行知曾在“创造的教育”演讲中提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要扫除束缚创造力的障碍,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其实,创新离学生很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拥有自我学习的动机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 改革反思

从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常常实践—反思—调整—改进—再实践。对实践的每一步,认真总结,反思,调整,继续前进。课程改革的生成在许多时候是借题发挥,借机发挥。这种发挥不是信马由缰、信口开河,而是有的放矢、有为而作。也许,与预定的内容不相一致,甚至感觉离题万里,但是,从整个改革来看,这样的离题万里反而是“题中应有之义”。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情问题,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一味地按照教学内容等按部就班地执行无疑是一种盲目的行为。

【参考文献】

篇4

《系统工程与评价技术应用》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传统的“章节式”教学,存在知识点繁冗、难以消化理解的弊端。针对安全评价师职业活动领域,按照职业功能模块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充分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块为单元,以项目任务驱动为载体来实施教学,更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明确学习方向性。

一、系统论与教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系统论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各要素相互协调达到最佳状态,保证系统整体功能和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是在总结高职院校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提出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2]。若把课程体系看做是一个系统,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模块、项目和任务,根据教学目的和工作过程需求安排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基于职业岗位群引入项目,项目再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把执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

二、安全评价工作过程

(一)安全评价及分类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活动[3]。安全评价伴随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个生命周期,按照实施阶段不同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现状评价,三者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其关系如图1所示。安全预评价是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业园区规划阶段或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之前进行的,侧重于从源头上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符合性,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进行的,重点在于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安全现状评价则是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工业园区内的事故风险、安全管理等情况,重点辨识与分析生产现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4]。

图1: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现状评价关系图

(二)安全评价程序及内容

在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中给出了安全评价程序框图,如图2所示。安全评价对象遍布煤炭开采、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等50多个行业。而无论哪个行业哪种安全评价都要遵循图2给出的程序和内容要求,即安全评价工作的套路是统一的。在前期准备阶段,要明确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资料;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即从系统的角度辨识和分析危害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变化规律;定性定量评价,是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这部分运用了安全系统工程的“整分合”原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方法选择和后续的定性定量评价构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一部分;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即风险控制,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简要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指出工程、系统应重点防范的危险有害因素,明确生产经营者应重视的安全技术措施;最后是依据安全评价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

图2:安全评价程序框图

(三)对从业人员要求

安全评价师是顺应安全生产发展要求设立的职业岗位,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一级为最高。三级安全评价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安全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风险控制等基础知识,能够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给出评价结论并形成评价报告。二级和一级安全评价师在此基础上增加技术管理和培训指导的要求。

三、课程模块划分

(一)课程模块与章节式教学区别

章节性教学是沿用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体现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注重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过于繁杂和深奥的推理过程容易让其产生畏难情绪,把课程体系分项目教学,知识点分解到具体的项目和任务中,在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同时,更注重教授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做什么和怎么做,把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单进行实现,一是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二是利于学习内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职业模块灵活多变便于及时补充教学资源;三是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扩展模式,使课程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的同时又能够不断更新和发展。

(二)教学模块及其任务系统化构建

教学模块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完成典型任务为驱动,根据教学目的和需求,安排学习单元组合而成[5]。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是贯通运用在安全评价过程中的,这为原本是两门课的《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评价》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条件,《系统工程与评价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具体划分见表1,表中详细给出了6个教学模块及其下设的项目名称。项目再往下细分任务,因各学校行业偏重不同,仅以安全性评价教学模块的项目三定性定量评价单元举例做以说明,结合我校安全专业的矿山安全方向,分为任务一煤矿预评价安全检查表分析法,任务二煤矿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任务三煤矿验收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任务四煤矿现状评价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任务五煤矿现状评价事故树分析法。

表1:《系统工程与评价技术应用》课程模块划分

四、结语

模块化教学是当前职业院校改革的大趋势,基于工作过程对系统工程与评价技术应用课程进行模块划分,有利于体系中各要素的相互配合和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永怀,彭奏平.安全系统工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M],2008:1、5.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S].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88-02

Chemical Experiment Simulation Platform Used in Professional Cours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PENG Fu-nan, SUN Huai-yu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chemical experiment simulation platform, which suit for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safe and stable environment withou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inflammable, and explosion. Chemical simulation platform improved chemic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meet the needs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simulation platform; chemical exper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随着化工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装置的大型化、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从事化工行业的生产操作人员进行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化工实验仿真平台的研究,能适应经济与行业发展需求,为在常伴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不安全因素环境下工作的操作人员和学生等,提供安全、稳定的操作环境;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化工实验仿真平台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团结合作、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职业素质是,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为受训人员提供安全、经济的离线培训条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硬件设备价格的不断降低,化工实验仿真平台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媒体和技术,以其自身强大的教学优势和潜力,将会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最终在科学教育领域中被加以广泛应用。

最初应用于化工专业教学的仿真系统软件主要是化工单元操作的简单模拟,显示画面简单,仅仅是有关教材知识的另一表现形式。[1]近年来,化工专业教学仿真培训软件正由单纯的单元操作向典型工艺流程过渡。[2]

现针对以往的化工仿真平台只搭建静态的化工流程画面,不能动态显示的问题,以及以往的平台只能应用已创建的实验内容进行展示和应用的问题,我们开发了一款针对化工专业课程的化工实验仿真平台。

化工实验仿真平台的研究,得到的是一种可组态的软件系统,可以根据实验需求定义组态多种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单元),在各实验单元中都编有实验说明,主要设备、显示仪表和现场阀说明,开车操作规程,正常操作规程,停车操作规程及事故处理,并配有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趋势图,仪表和设备参数设定,具有考核功能等。化工实验仿真平台的用例图如图1所示。

化工实验仿真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有:

1)系统组态,根据实验需求定义组态多种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单元),对主要设备、显示仪表和现场阀进行参数属性说明,开车操作规程,正常操作规程,停车操作规程及事故处理等说明。

2)启动实验,通过加载已有的实验项目,启动实验项目,开始实验练习。

3)参数配置,在仪表菜单下,可以通过编辑仪表对仪表参数进行设置,同样,对于设备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参数配置。

4)考核评分,根据已经设置的考核点,针对已完成的实验项目给出评分。

5)实验指导,开始实验练习之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以正确安全的完成实验项目。

6)报警列表,在实验项目进行过程中,当设备或仪表的工作状态超出预先设定的上、下限时,系统会自动报警。

7)趋势曲线,根据实验项目的加载运行情况,实时地显示当前实验项目中各个设备及仪表工作的趋势曲线。

8)远程指导,系统提供一个教师端,实现对学生在线的远程指导。

9)系统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监控端,多所有实验客户端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可以收集实验考核成绩。

10)权限管理共有三个级别的操作权限,分别是:工程师、技术员和操作工。在实验的进程中,对参数的操作权限有不同的级别。

该平台为化工原理的实验教学提供经典实验的组态项目。化工过程的开车、停车步骤及设备操作调节控制方法,了解事故产生与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学习排除事故的方法,将完成经典化工实验项目组态的平台应用到化工实验教学中,不断的听取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积极的改进平台,完善平台。

篇6

0 引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应该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特色所在[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践观这一理念,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被认为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基石。“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以餐旅服务类酒店管理或餐饮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基于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融烹饪工艺、餐厅服务、市场营销等知识及技能教学于一体,涉及烹饪工艺、餐饮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课程;面向酒店、餐饮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将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科学地“捆绑”组合,实现学生在同一教学时段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从菜单设计、推广营销到产品制作、销售服务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餐饮经营任务。

专业课作为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课程都有着职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又都有其独特的课程框架,但课程体系的组成又有着共同的内容。本文以职业教育学者雷正光先生(2005)的高职课程体系框架一图(图1,本文略有改动)为线索依据,就“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实践教学做深入地探讨。

现代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以餐旅服务类酒店管理等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中的《餐饮服务》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餐饮服务知识、服务技巧和服务心理三大模块,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实践教学包括基本服务技能的训练和现场餐厅服务实践两个部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中,这一部分的内容以餐厅工作岗位的设置及其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模拟中餐厅或西餐厅的服务,创造实践的情境,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在实践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首先对教学环境和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教学必须的条件

1.1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实施必备的硬件条件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职业情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在教学环节也必须有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职业环境相吻合的硬件条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不同,涉及到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它对实践教学场地、教学工具、设备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从专业技能、需求分析到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必须的教学设备及环境(如专业实训基地或院校实习酒店),而且要求教学设备达到兼具综合性和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教学提供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课实践教学贴近企业经营的实际,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供必要的保证。 转贴于

1.2 “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教学实施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将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是一种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参与的“体验式”学习,即用脑、心、手、眼共同参与到学习的情境之中,培养学生解决现场工作问题的能力及协作、沟通等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从个体学习扩展到团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实施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以“沟通、理解、体验和感悟”为理念的实践教学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但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包括社会能力及人格培养等目标。由于国家高职录取政策等原因,现阶段进入高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与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潜力,获得自信,收获成功?这要求专业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捕捉、挖掘湮没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的“火种”,及时传递一种信息和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思考、表现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及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教师从主要讲授者的角色淡出,扮演着学习情境的设计、组织、引导、监督及挖掘学生潜能的工程师的角色。总之,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教学目的来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2 “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教学更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25-01

化学工程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研究和开发以及过程装置的设计、制造和管理的综合性技术。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于强化化工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新技术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1.新型反应技术的研究

1.1 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超临界液体是指在温度和压力都处于临界点之上时,此时状态处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具有这两种状态的双重性质。这种状态的流体不仅在化学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应用很广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极具发展前景。近年来,化学界将超临界水氧化法应用到保护环境的领域,但是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不成熟。

1.2 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绿色化学简单说就是采取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妨碍社区安全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原料或溶剂等。绿色化学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消除的工程,因此很彻底,这主要包含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生产出对环境有利的材料,并且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1.3 新的分离技术。从广义上看,分离强化首先是对设备的强化,随后对生产工艺进行强化,整体来说就是只要能将设备变小、将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是化工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化工分离技术的重要技术与主要趋势之一。然而,古老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不同的组分从分离塔里分离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内外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新的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在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此项研究对相关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探究比较少,没有在理论上充分说明和指导,对设计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也没有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分离技术也随之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信息技术引入到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例如在研究热力学和传递的性质、多相流等方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生功效的主要分离技术,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对分子的设计加速了可以加速分离,因此对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的分离剂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进对于分离过程的深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2.传热过程中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2.1 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微细尺度是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的探讨和研究传热学规律,现在传热学中已经自成一个分支,发展前景广阔。当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即连续介质时假定依然会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原来的假设的影响因素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流动和传入规律发生着变化。目前,微米、纳米科学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领域都是围绕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研究的。其中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微型热管、多空介质流动传热等多项研究都是微热尺度传热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2 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设备的形式入手,提高传热的效率,并想办法改进设备使其持续对外放热,这种改进包含发明新的传热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优化等方法。

2.3 传热理论研究进展。近年来,传热研究者一直都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但至今仍未能很好的实现,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使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工业上进行传热改造是传播热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沸腾的传热方式不仅在机械、动力和石油化工等传统的工业之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也广泛的应用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对液体发生核态沸腾的主要原因和具有高换热强度的机理进行着深入的探究。由于沸腾的现象是复杂和多变的,这些都导致了我们不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到现在为止,加热器表面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这一问题是最需要得到解决的,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对沸腾传热进行计算大都采取机理模型,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所以目前应用的范围较窄,目前没有能较准确计算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因此我们有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和研究问题,从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或研究出新的模型,将数学与之相结合计算出沸腾所传出的热量,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3.促进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对策

3.1 着眼全局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化学工程科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地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进一步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就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与化学工程交叉的各个领域的情况。要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运用,做好整体的规划,协调各项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统筹现有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促进,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13-03

0引言

一般而言,人才类型主要有两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与紧要。因此,大众化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普通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1],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高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培养目标含糊、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及市场需求有较大出入,大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现行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针对工程性设备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程设计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针对化工厂中一个实际的化工单元操作,完成主体设备的工艺设计,附属设备的选型设计,主体设备总图的绘制。由于化工原理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比较固定。随着化工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环境与认知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化工原理课程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在诸多方面逐渐呈现出许多弊端。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以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打破传统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强化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非常必要与迫切。

基于现代教育学理念和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以化工原理课程三个教学环节为基础,充分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以及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构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化工原理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式学习,以实现化工原理课程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目标全面化,构建化工原理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2,3],实现教与学的立体交融。

1理论课程教学的立体化

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地安排理论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企业实习基地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教学形式。理论课立体化教学体系如下:

1.1 改革教学计划,拓展教学立体空间理论课程教学环节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是决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成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设置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化工原理课程是工科类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涉及的专业非常广,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区别。由于各高校各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学时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因此,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显得十分重要。

化工原理是一门介绍化工过程单元操作的原理以及设备的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互动空间与认知空间,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合理地安排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企业等一系列互动元素[4],以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深入理解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1.1.1 利用微格教学增加互动空间[5,6]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微格教学环节,让学生针对课程中某一概念、原理或某一过程进行深入讨论,然后通过微格教学形式去表达自己的理解、认识与观点,最后由教师点评为结束。

微格教学环节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空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2 利用工厂见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厂企业的设备流程密切相关,因此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实习环节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7,8],而这个主要环节却往往被多数学校所忽视。

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化工原理见习教学环节,请车间的技术人员针对各单元操作介绍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使学生对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流程以及典型设备的结构、性能及操作原理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课程的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建设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同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基础课程,要想《建筑工程制与识图》的教学内容更合理,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做到统筹安排,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条理系统化,将重复内容尽可能的减少扩大学习范围,缩短《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间,提高教学速度和效率,同时在教学质量上也能明显的提高,让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1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传统教学探析

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把《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当成一门非重点的基础课程。值得说明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在不断的快速更新进步,这对老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的提高要求。那么为了适应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的新要求,如何更好更快的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的教学目的和知识技能的传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上课内容如何进行安排,什么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内容的充分剖析,对教学需要和睦充分的解读。

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一般都是先上理论基础课,再进行实际训练,理论和实际没有形成统一的合理,达到对学生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么课程的教学促进作用,反而放学生之前忘后,,教学活动的层次和顺序较为混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学生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培养,浪费了学生学生和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师资。

2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打破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新整、整合、理分了教学资源,这种对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整理是基于教育效率的现状和教学目标科学制定的。重新整合购置的教学资源,有着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本位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好的规避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不科学的教学问题,在增强教学直观性同时,学生以受教育主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对于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主要有以下优势:

(1)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时,能够很好的将测绘制图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让课堂既是理论教室又是实训教室,冲破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论课同实训课之间的教学壁垒,良好的课程流程和教学内容涉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并轨, 大大的减少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时间,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2)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 将枯燥的理论和较为有趣的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知识变成形象实物,让学生可触可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学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3)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快速上岗,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方式中学习,让理论更加扎实,实践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实行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教育方法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让理论知识引导实践,使得实践能力得到理论知识的深化加强。理论和实践技能互相渗透,沟通推进,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3 . 1 制度保障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以符合现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观指作为导向,推进《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学校推行一体化教学为前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达到教学的统一和协调。

3 . 2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和素质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保证,让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际体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操作流程,让教师和企业对接,避免出现教学和实际脱轨,实现学校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水平,理论和实践的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方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双促进。

3 . 3 设备保障

先进的教学设备是确保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建造出《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的专业教室。方能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周斌. 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76-02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职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更是推陈出新,一改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模课程,探索出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典型工作情境是指把工作过程分成一个个工作阶段,每一个工作阶段就是一个工作情境,通过分析工作情境和任务,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统一。在实际课程设计的运作中,目标模式被细化为以下七步,以便于操作,即诊断需要―― 形成具体的目标――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 选择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

1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是航海类院校航海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科目之一。掌握航海英语是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STCW公约(《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和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如何构建合理的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航海英语教学模式尤显重要。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航海专业英语知识及熟练运用的能力,再通过培训、考证、实习,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符合国际公约要求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合格海员。根据调查,职业院校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到各船公司、航道局等单位工作,职务包括三副、舵工、水手长、水手、驾助等,根据这些工作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把这些工作任务归纳为十个情境模块:(1)进出港业务模块;(2)靠离与锚泊业务模块;(3)装卸作业模块;(4)航行模块;(5)修船与船体保养模块;(6)GMDSS通信模块;(7)事故处理模块;(8)消防与船员自救模块;(9)遇险与救助模块;(10)港口国检查模块。按照以上情境模块,以工作过程序化英语内容,以基础英语为依托,以航海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英语知识和专业岗位的统一,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统一。

2 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的联系脱节。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讲授《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的教师基本多是在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结构。近几年高职院校对航海英语教师进行了高职教育理念和有关职业教育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习惯以知识为逻辑主线,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岗位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2)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航海英语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还需要对海航知识有所了解,能熟悉最新的航海变化,因此,要求在没有航海实践经历的情况下,多拓展相关知识,了解不同工作岗位下所必备的英语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弥补个中缺陷,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给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机会。

(3)“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舆论不利于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改革及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建设实验室及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比较拖沓和消极,校内实训条件与生产性实训一体化的差距比较大,实施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尤其是英语课程有一定难度,教学改革的实施难度大。

(4)《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组织中的问题。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不管是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还是教学模式,都是采取“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来组织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合小班化教学和分小组的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是大班教学,甚至合班教学,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而且,学校也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航海英语课程实施的相关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缺乏对课程实施的有效监管,课程目标的实现很难保证。

3 创设航海英语口语与会话典型工作情境的途径

(1)实物演示情境。指以实物为中心,设置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在“消防与船员自救模块”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消防栓、灭火器等实物进行教学并演示救助过程;在“GMDSS通信模块”的教学中,可以利用GMDSS模拟器中的INMARSAT-C站、INMARSAT-F站、VHF设备、NAVITAX与气象传真机等进行实物演示教学,都可通过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图画再现情境。真实、形象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也给学生提供了英语练习的内容和场景,且能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如在“靠离与锚泊业务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或在黑板上绘制船舶靠离码头时的系解缆情形图,绘制各种锚设备及工作过程等;在“航行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绘制船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避让行动的情形图等。

(3)表演体会情境。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表演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语言和肢体表演形式,把内在的语言知识呈现出来,这需要学生坚实的语言基础为后盾,寓学于乐,也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在航海英语口语中,必须具备哪些英语口语知识,为以后的日常工作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比如,在“进出港业务模块”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大副、二副、三副、引航员、舵工等角色,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非常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语言描述情境。在模拟工作情境的航海英语口语练习中,语言描述情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的情感体验,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展示真实的情感色彩,也是整个情境体验的基调所在。同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学生进行英语情境体验的方向,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话练习,并明确会话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的。

(5)声音重现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实况光盘,光盘中的声音模拟真实的海上和船舶各种情境,如“航行模块”中,有船舶机器的轰鸣声,有海上海鸥的鸣叫声,有海浪的拍打声,有VHF的频率干扰声,有各国船员的英语交流和口令声等等,非常逼真的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乐而忘返。

4 实施基于典型工作情境课程教学模式的意义

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模式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还能培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创业能力等其他素质。它把学习性和工作性融为一体,按照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的原则实施教学,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建议,改变以往呆板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观察和反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施和理想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不断发现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性,从而做出教学决策,改进教学,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享受动手和成功的喜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他们体验航海英语学习的乐趣。

因此,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与设施也要进一步改善,只有这样高职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更快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一名适合国际航运发展的具有英语应用能力的合格海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2-44.

[2] 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51-54.

篇11

其实,大学校园本身便是一个合适的综合平台,可以提供开展科学探究所需的各种基本教学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是一个鲜活的实验室。校园实验室(Campus As Laboratory, CAL)这个概念,最初由普林斯顿大学于2011年提出。具体到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特别是区域建筑抗震分析来说,大学校园建筑不仅结构类型多样、跨越年代广泛,提供了丰富全面的研究对象,而且数据资料容易获取,甚至还能获得部分建筑的设计详图,有利于建立结构分析模型。

清华校园建筑震害预测程序就是清华大学校园实验室项目的成果之一。该程序以清华大学校园建筑为研究对象,以身边的科学间题为切入点,较之相对枯燥的书本知识,贴近生活的案例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学生可利用该程序直观地理解、巩固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甚至以此为平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此程序可以用于《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动力学》、《抗震工程概论》、《防灾减灾工程学》等课程的辅助教学。

2清华校园建筑震害预测程序

清华校园建筑震害预测程序(以下简称震害预测程序),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开发完成。通过网络搜索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了清华大学绝大部分校园建筑的坐标、层数、层高、建造及加固年代、结构类型等基本宏观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为各个建筑生成相应的剪切层模型,在用户选定的地震动下,对这些校园建筑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直观地展示整个清华校园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状况。

依据输入文件中提供的结构层数等宏观信息,基于美国Hazus软件的调查统计和该程序开发者的研究工作,计算得到结构的各阶周期、各层层间骨架线和滞回参数以及各个破坏状态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等,建立剪切层模型,从而在指定的地震动作用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的时程响应。

该程序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建筑结构信息的读取与编辑、地震波的可视化选择与反应谱的生成、清华校园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计算、以及结构的响应时程和破坏情况的直观展示等。由于各个模块都具有丰富的表格、曲线甚至是动画功能,能直观、生动地呈现从模型建立到结果显示等整个震害分析过程,加之所选择的分析对象是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建筑,因此该程序可为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等多个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教学提供帮助:不仅能使相关专业知识更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还能为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诸如地震损失评估等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3清华校园建筑震害预测程序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1结构抗震工程

震害预测程序的建筑结构信息读取与编辑模块,包含剪切层模型、结构层间滞回关系、结构破坏状态及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等结构抗震工程专业知识,可用于辅助其教学工作。输入或修改结构的层数、结构类型、建设年代等信息,该程序会白动计算层间滞回参数等的取值。其中,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修正的Clough层间滞回模型进行模拟;对于钢结构,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模拟;而其它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则使用捏拢模型作为滞回规则。同时,也可以手动修改这些取值,程序会实时更新对应的滞回曲线的形状。

以上功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层间滞回参数的概念和意义,探讨不同结构类型的层间滞回特点。结合震害预测程序的分析计算和结构破坏状态展示,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结构类型、滞回性能等因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2结构动力学

震害预测程序提供对剪切层模型的周期和振型计算功能。例如,一个四层结构的频率和一阶振型。调整阻尼比等参数,并重新计算,可以分析各个参数对结构频率和振型的影响,加深认识多白由度体系的白振规律;选择不同的校园建筑,可以对比不同类型建筑的结构动力学性质差异。学生还可利用程序所提供的结果与白己手算的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巩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

3.3地震工程概论

地震动的主要特性可由反应谱和加速度时程曲线等加以刻画。一般的教学通常侧重于讲解反应谱的概念、利用加速度时程计算反应谱的原理、以及根据规范反应谱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步骤等。学生可以根据相关公式和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掌握简单的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但不易直观地认识普通反应谱与规范给出的设计反映谱的区别、基本烈度与超越概率对规范反应谱形状的影响等。

震害预测程序中地震波可视化选择与反应谱生成模块所提供的功能。将其用于地震工程概论的课程教学,可以清晰地展现几个著名地震波的时程曲线,并方便地生成指定峰值加速度(PGA)下这些加速度时程曲线对应的反应谱。将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绘制在同一区域,可以对比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体现规范反应谱的特点:它是为方便工程计算而进行的简化处理方法。此外,8度罕遇地震对应的规范反应谱与PGA为0.4g的加速度时程对应的反应谱相比,其最大反应比较接近,这类对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对应关系。

3.4防震减灾

在给定地震动和PGA的条件下,震害预测程序可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能在分析结束后,直观地呈现校园建筑的楼层位移响应时程、详细信息和最终破坏情况。

在防震减灾教学过程中,震害预测程序可以有以下应用:

1)比较分析不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该程序中建立了清华大学校园中600多栋建筑的模型,不仅包含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等多种结构类型,而且包括不同年代、不同高度的结构。在给定地震动作用下,可以比较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点,使学生加深对地震作用的认识。例如,观察整个校园的破坏和倒塌情况可知,一般砌体结构和建筑年代较早的结构破坏较严重。

2)比较不同地震波对结构的作用。

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并观察汉川波等几条典型地震波对结构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比不同地震波对结构的作用,通过观察这些地震波对应的反应谱的特点,可以体会反应谱的物理意义。例如,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较短的地震波,对低层结构等周期较短的结构破坏性更大;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较长的地震波,则对中高层结构等周期较长的结构破坏性更大。

3)展开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震害预测程序还为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探索提供了平台。例如,可以通过收集校园建筑的财产、人员分布情况等信息,并添加到震害预测程序中,从而探索校园建筑地震损失评估方法;可以将校园道路抽象成无向图等适当拓扑结构,利用图论中的Dijkstra算法考虑人群的疏散交通需求,综合震害预测程序计算得到的建筑破坏与倒塌情况,进行震后应急疏散的研究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熟悉的校园环境,采集所需数据,整合至震害预测程序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探索,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防震减灾知识。

篇12

一、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与“啤酒游戏”

1.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

(1)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供应链战略、供应链运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供应链流程设计、供应链模式构建与实施及绩效评价等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一般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突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模拟实验、网络教学等等。

2.“啤酒游戏”的引入

(1) 啤酒游戏的起源

“啤酒游戏”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Sloan)商学院发明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在模拟中,由于消费者(教师担任)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

(2)啤酒游戏和牛鞭效应

啤酒游戏最初用来验证牛鞭效应的存在。“牛鞭效应”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定货时,定单的变化量更大了。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称为“牛鞭效应”(the Bullwhip Effect)。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李教授(Hau L. Lee)对需求放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4个方面: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二、“啤酒游戏”的操作流程

“啤酒游戏”是在生产与配销单一品牌啤酒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它模拟的是简化后的供应链,选择从库存控制这个特定的功能来说明供应链的复杂性。虽然相对于现实过程大大简化了,但是仍然足以典型而集中地反映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供应链体系的本质特征。

1.游戏的环境约束

模拟的供应链由3个环节构成――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啤酒)和信息流(订单),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下游企业不知道上游企业所面对的需求量。节点企业每周对上游企业下达一次订单,并对下游企业发货一次。每个节点企业订货周期为4周,即下游企业的订单2周后到达上游企业,上游企业发货2周后货物到达下游企业。游戏初始时刻,每个节点企业有4单位的初始库存。游戏一般模拟24 周。

2.分工及规则

(1)供应链成员构成

每条供应链由3个节点企业(啤酒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组成,每个节点企业由3-4名学生组成,消费者由教师扮演;每两个节点企业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订单及运输货物;消费者的订单由教师直接传递给零售商,运输人员由1 名学生组成,每条供应链共需10名左右学生参与。

(2)游戏的目标

游戏在多条供应链之间展开,各小组之间以成本的方式展开竞争,单位库存成本为1元,单位缺货成本为2元,最终根据总成本递减(库存成本+缺货成本)的顺序进行企业和供应链排序。

(3)游戏的操作步骤

扮演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每个小组,在每周运作中要完成以下5个阶段的工作:

①接收啤酒。从上游节点企业接收2周前发出的啤酒,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周到货量和当前库存量,啤酒由运输人员传递。

②订单到达。接收从下游节点企业2周前发出的订单,将收到的订单记录在记录表上。订单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

③用现有库存满足客户需求。如果有足够库存,必须完成所收到的订单以及所有缺货的订单并填写发货单。如果没有足够的库存,则必须尽可能地完成需求(包括收到的订单及缺货的订单),剩下未完成的需求将作为自己当前的缺货量,在库存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补发,同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期的实际发货量和累计缺货量(期末累计缺货量= 期初缺货量+本周收到的订单-本周发货量)。发货由运输人员负责运输。

④下达本周订单。向上游企业下达订单,并记录自己发出的订单。订货单由运输人员传递,保证2周后到达上游。

⑤计算本周各项成本,并核算累计总成本。经过本周运作,每个供应链节点小组计算本周总的缺货量和库存量,计算每个小组的总成本并填入记录表。

三、对啤酒游戏的改进

1.常见操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仅感受到问题,缺乏进一步优化的设计

由于大部分现存的啤酒游戏操作中,仅仅进行一轮的简单模拟。学生仅仅体会到了牛鞭效应的存在,也就是本周的一些微小订单误差,经过提前期的影响将会在未来几周内被放大,许多游戏小组都出现了大范围缺货或大范围库存的情况。然而学生对于提前期缩短给供应链和企业带来的改善程度缺乏认识。

同时,由于缺乏进一步调整的策略设计,学生在模拟时,很容易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游戏来看待。只感受到供应链运作存在的问题,而感受不到改变。这样就看不到游戏所蕴含的本质,也不会认真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2)缺乏对战略联盟关系的认识

由于在游戏中,上下游的信息相互隔绝,能够直接接触到市场需求信息的是零售商,其他上游企业只能根据历史经验与需求方订单的变化来进行预测,从而带来大幅度的订单波动。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战略联盟意味着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高度的信息沟通,共同确保物流供应的同步,会增强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共享,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厂商之间的同步协作程度,共同降低库存和缺货成本。仅仅通过理论讲述学生无法感受到战略联盟能带来的对比,也无法对比不同战略联盟形态对管理造成的改变。同时,对于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缺乏明确的认识。

2.改进后的啤酒游戏

(1)操作的改善

将原有的游戏仅进行1轮改变为游戏进行4轮或者以上,每轮都考虑1个条件的改变,从而渐进的加大难度和逼近现实。同时,增加条件设置,使学生可以对供应链现状进行优化和设计,对比不同策略带来的优势,从而增强供应链设计能力。

第一轮和常见的方式一样,是最简单的情况。

第二轮为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补充了条件设置。在每个企业的运作条件里加上售卖啤酒的利润,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以及对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周期的限制。

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如下设置:固定订货成本每次¥5;对制造商的产量限制为5-10单位,生产周期2周期;同时考虑每个企业卖出单位啤酒的利润为¥5。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将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运用相关的库存控制方式,如何设置安全库存。生产周期和产量限制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提前进行生产计划的安排。

第三轮要求每条供应链针对不良现状,讨论并提出优化策略,然后进行运行,并比较每个供应链的总利润。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示可采用的策略,比如:缩短提前期、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批量订货、回购协议等等。要求每条供应链只能选择某种策略,来比较不同策略的优劣。学生在讨论优化策略的时候能学会如何协调不同企业利益,如何在供应链中分配利润,如何在供应链中形成战略联盟。而对策略的运用则体现了与不同课程的交互,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策略可能会对企业和供应链内部的管理工作带来的要求。如,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就可能会带来上游企业管理工作负担的大大增加。

第四轮设置为信息共享,让学生感受供应链信息共享带来的改善。

(2)组织的改善

①游戏前阅读与准备

在实施综合训练前,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推荐学生阅读系列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也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及阅读相关材料。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摩西的基本内容和带来的预期效果。

②游戏中小结

现场指导每个供应链完成模拟内容,并要求每轮直接对比利润或者成本,每轮每个供应链做一份小结,分析自己工作有什么问题。教师在每个供应链模拟结束后认真指导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总结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总结模拟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各小组学生形成书面的模拟成果报告。

③游戏后考核评分

最终得分分为三个部分。30%来源于所在供应链利润或者成本排名,30%来源于啤酒游戏报告中的互相评分结果,40%来源于所提交报告成绩。这样成绩并不仅仅来源于老师的评分,还需要来源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和采取的策略改进的结果,更加具有激励效果。

四、改进后的效果分析

1.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啤酒游戏”模拟中,学生需要计算指标并且选择优化策略,而这些指标和策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已接触,通过模拟对这些专业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在训练中熟练应用。

2.加强了学生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模拟,扮演不同供应链角色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角色的性质依次进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预测,根据库存状况进行发货、订货或安排生产计划(制造商)决策,从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增强了学生对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前两轮模拟中,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策,所以,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整个“啤酒游戏”的崩溃。而第三轮每个企业和供应链都必须进行合作和充分沟通,以得到共同认可的改进策略。为了避免由于市场需求的较小变动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放大效应,学生需要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够看到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啤酒游戏”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之余,还启发了学生思考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Lee H ,W hang S.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 [J]. S 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谭宏. 从啤酒游戏看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J].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2004, 7.

[3]冯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