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28 09:2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篇1

近年来,体育游戏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水平的提供,而且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增添了一个新的项目,即篮球游戏。具体而言,高校体育游戏(篮球游戏)实际上就是体育老师创造性、有目的性地设计游戏课程,并以此来帮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和战术策略。游戏在篮球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篮球运动量的教学目标制定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老师在教学之前,应当事先明确目标,拥有适当、准确以及正确的目标,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教学质量。在现代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引入篮球游戏,必须明确目标、把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于高校篮球教学而言,其与专业的篮球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高校篮球教学对象主要是普通大学生,无论是运动专长,还是个人的特长,均有自身的特点。高校篮球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比赛、竞争,只要求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篮球技巧、规则等即可。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引入体育游戏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问题。篮球游戏形式选择过程中,应当实现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使他们对篮球形成最基本的意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篮球运动能力。在篮球游戏应用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和篮球的魅力,进而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同时,在篮球教学中的体育游戏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

二、根据大纲优选体育游戏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篮球游戏应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形式。高校体育老师在选择游戏形式时,应基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篮球教学游戏形式,起到的教学目的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实践中,我们应当根据大纲要求,老师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篮球教学和体育游戏形式。比如,罚球、投篮以及三分球比赛过程中,采用篮球游戏能够游戏提高学生的罚球和投篮命中率;连续打板进球等游戏,可以游戏提高学生们的抢篮板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判断和掌握抢篮板时的起跳时机、姿势动作;绕圆运球接力、曲线运球追跑等,均可有效提升学生掌控运球的能力。从上述游戏可以看到,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选择体育游戏,不仅可帮助学生提高篮球技能,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以及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三、针对学生特点优选体育游戏

实践中可以看到,若学生原本对篮球就比较感兴趣或者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则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就会非常的突出。对于高校体育老师而言,我们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应当立足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身心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在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篮球技能的基础上,优选体育游戏。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学生特点进行考察时,可以组织篮球比赛或者让学生拿球投篮,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即可简单地判断该学生的情况,然后记录下来,针对性的选择游戏。一般而言,对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集中安排力量强度相对较大、竞争性较强的体育游戏,来促进篮球教学;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趣味性相对较强、基础要求较低的游戏。高校体育老师在设计和应用体育游戏时,应当进行充分的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并且针对该学习或者该类学生的篮球基础、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

四、利用体育游戏对复杂的篮球教学进行简化

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体育游戏引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和热情。基于对篮球运动的自身特点考虑,不仅篮球运动的规则非常的复杂,而且对篮球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尤其是体力要求非常的高。在该种情况下,虽然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有较强的兴趣,但是考虑自身的条件,也只是望而却步而已。在现代高校篮球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想方设法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对游戏场地、参与人数进行调整,以此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五、体育游戏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篮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动作技能的养成,实际上是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动态过程,学生心理状态、技能状况,是篮球技能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篮球游戏的应用,可以游戏改善课堂教学气氛,使原本比较枯燥、乏味的技能练习更加的生动、形象。比如,篮球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一人运两球、以及绕竿运球接力等游戏;传球练习时,可以应用传球计数以及打龙尾等游戏;投篮练习时,可用活动篮筐以及投篮晋级等篮球游戏。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体育游戏应用,主要是对基本的篮球技术进行游戏化,使教学方法更加的灵活,以此来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技能。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游戏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大学生普遍接受。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体育游戏应用,可以使原本比较枯燥乏味的专项技能练习边等有趣、生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老师讲、示范,然后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然而,虽然体育游戏的应用效果显著,但是在体育游戏应用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海.体育游戏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应用[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4(02).

[2]郭德英.体育游戏在高校女大学生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

篇2

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1.紧扣时展步伐。

在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的商务英语高等教育院校教育从业者应当紧扣时展步伐,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根据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群体的商务英语应用水平。例如,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的实际特点,在校内组织相应的实际的商务英语应用课题。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的扩大化发展,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实践合作关系,给予学生锻炼商务英语的空间和时间;

(2)根据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的实际需要,要求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时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和实际的运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的就是“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和“商务英语口语练习”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地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方法的总结,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3)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和职业应用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由离不开先进的职业观思想。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和商务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常用语法结构和语句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2.以社会实际要求为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学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往往只是重视到对于抽象的商务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安排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知识储备。但是,随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升,这种教学体系的弊端日益呈现。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桎梏,不断优化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提升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1)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商务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对相关的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比如,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一类基本的词汇进行加强记忆,让学生通过对于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将对商务英语的了解运用到商务英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商务英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2)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需求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就需要对大学生群体应用商务英语、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表达方面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练习,让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商务英语的认知,促进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的运用方法的理解,进而有效的完善现有的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3)为了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效果,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商务英语的教学需要结合在一起,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商务英语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保证学生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82―03

1 传播的概念及含义

汉语“传播”这个词最早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但是communication的意义更为丰富,有通信、传达、交流、交往等含义,其外延比“传播”要大,所以汉语的“传播”与英语的communication相似并不相同。但是由于两者间的历史渊源,国内还有些学者认为,“传播学最基本的该你那是传播(communication),其主要内容是精神内容的传播”。由于传播学者所处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传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备了不同的意蕴,在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关于传播的定义有许多版本,大致有140多种,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批判性总结,我们不妨将“传播”的定义概括为:传播者通过传播符号和工具向受众传播信息、知识、思想等行为。

2 武术教学过程是信息传播的过程

传播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和共性的过程、对传播过程中的结构、环节、要素等进行剖析,并加以研究、组合进而获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符号、和传播反馈等基本要素。武术教学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和武术运动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教学活动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人际传播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武术教学过程看作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学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训练传播过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认真研究,掌握一定教学训练传播技能。

3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武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业务水平、教学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是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的态度、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传播过程的质量和效果。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数量和学历构成上存在专业文化程度高低不齐、数量偏少等问题,虽然学历高低并不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但是较高的学历对于教师对武术的理解,对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不像体育专业教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对学生的习练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教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倦怠思想,不能以很高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中去,缺乏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主动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缺乏指导和纠正,只要按时、安全的完成教学任即算圆满。

(2)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受众:现阶段的公共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分析,教学过程的效果较差,缺少有效性。公共体育教学的受众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运动训练的普通同学,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接受能力上都较体育专业的同学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武术这个项目,它要求习练者有一定柔韧性、协调能力和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而且武术套路还具有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的三多特点。然而在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动作的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把教学大纲的内容教授完毕就算完成了教学,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程度和学生个体的差异。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想法、接受程度,造成了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只是在生硬的模仿动作,不能在武术的习练中获得乐趣,进而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和热情。

(3)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改进和创新,脱离了学生的需求。现在大多数高校公共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依然是以教授五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编写的演练套路为主,譬如说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器械等。这些套路虽然可谓经典,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体育赛事的不断兴起使得很多国外的搏击项目进入国人的视野,诸如泰拳比赛、K1、拳击比赛、自由搏击,综合格斗等。这也使得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对泰拳、跆拳道、综合格斗、柔术、空手道等格斗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项目共同的特征便是“体用双修”,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也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因此在大学生眼中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实用性成为他们热爱武术的主要动机。这也就导致了简单的套路教学在学生眼中略显陈旧、呆板,“中看不中用”,缺少武术应有的技击和实用,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套路的学习中来,即便是学会了套路但也“不知所云”,长期以来就失去了对武术课的兴趣,形成了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4)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符号: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仍需进一步提高。符号是用来指代或者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放向对方发出的讯息。武术教学活动中的传播符号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外貌衣着,表情眼神,姿态动作等。优秀的教师能将以上传播符号合理的串联起来,运用到教学过程去,仿佛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共同组成了一首美妙的教学乐章。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注意到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推敲自己的语言,以保证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自己的表述;也很少注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眼神、衣着、仪表和姿态。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课堂气氛沉寂,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情绪。

(5)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反馈:教学过程中缺乏反馈机制。传播与反馈是构成一次完整传播活动的双向行为,反馈作为重要的传播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调节功能,对于传播活动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也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缺乏重视,存在一定的消极心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状况、心理状况,就很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活动。很多公共体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混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有效的关注,破坏了教学活动的双向行为,教学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

3 改善高校武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强责任心

教师要教好学生要首先自己要先学好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个人的教学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采用简单的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教学方法。动作示范要精准到位,保证武术特有的运动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清晰,既要要口齿清晰,吐字准确,根据学生对武术的掌握及了解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的运用学生较易理解语言帮助学生准确清晰的理解动作的要领及线路,又要把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讲清楚,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体会武术运动特有的魅力和奥妙,带着目的性去学习动作,而不是生硬的跟随老师模仿动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弘扬武术文化,增强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要热爱学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主动发现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魅力,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吸引学生学习武术。

3.2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以九零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不满足现状,勇于质疑,自我意识较强,这些心理特征较以前的大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希望教学能与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增强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肤浅认识,而是希望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基于九零后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而注重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整合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挖掘武术特有的项目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厌倦,他们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你讲我听”,而是比较趋向于体现自我的主动性,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要改变过往那些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的弊端。加强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多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3.3 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依据武术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材及大纲的基础上自己创编教材。高校公共武术课程主要以初级套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作为教材。这些套路虽然具有简单易学、群众基础较好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武术课堂的期望和需求等问题。因此武术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依据武术运动的规律科学的来创编教材,从而满足大学生对武术教学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明确武术普及课与武术提高课的区别、任务及教学方法,注重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教学,既要保证对于大多数同学的教学效果,又要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牢牢抓住武术教学的基本环节,满足不同个体对于武术课的需求。

3.4 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

武术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传播的艺术性。首先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武术教学中需要武术教师运用大量的语言来对武术动作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要进行交流就要有共同的语言,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九零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生活的影响巨大,包括学生之间交流的语言,出现了很多在学生中间广为传播的“网络体”,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拉近与学生交流的距离,在适当的时候用学生的交流方式来进行讲解、交流,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还要注意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清晰准确使学生能够较好的通过语言了解动作的含义、线路等。其次,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传播的艺术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姿态、感情、动作等。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项技术水平,以准确、利索、优美、娴熟的技术赢的学生的肯定,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在武术教学中要投入感情,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催化剂,只有投入情感的武术教学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5 增进师生交流,注重教学活动的双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身体状况,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提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的节奏、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同时,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改善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要尊重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耐心教授,避免简单重复的习练,而不顾及学生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任广耀.体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不仅仅面向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会涉及到一定的计算机教学。由于社会各行业发展中对于计算机信息化的以来程度较高,因此,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从目前而言,很多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对对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概括性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实际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人本思想已经较为完善。但是,从目前而言,在教学的目的性、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的理论性偏重

理论性偏重一直是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无法整体提高的重要原因。教学理论性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教材的依赖性较为严重。严重的教材依赖性是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广泛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教材当中,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第二,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但是,在教学中内容和方式的传统化使得这些新技术不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从而缩小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认知,对于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二)以结论性教学为主

与数学、物理等学基础性学科不同,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工具类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各个技术的使用方法、原理等。但是,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通过某一特性的例子,告诉学生经过计算或者编程之后得到的结果,而忽略了为什么会得到这一结果,怎样才能得到这一结果。这种结论性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形成学习的固定思维,导致学生在遇见实际问题时无法更好的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固定的理论思维去判断能或者不能,使得计算机应用的创新能力降低。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单一

通过有效地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基本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的固定模式。理论考试主要包括学生基本计算机理论的知识的考察,上机主要是对特定的教学题目的考察。从教学考察意义上,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生能够反应教学的效果,但是,从计算机学习的目的上,这种方法则不能真正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水平。例如工科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教学,针对特定的模型进行上级考试,考察的仅仅是学生对于固定模型的认知,而不能反映学生综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这种方法仅仅从表面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能从根本上体现教学的价值。

三、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方向

针对上述的三类教学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提高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一)实践性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是计算机教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开展实践型的理论教学。例如,某一特定的实例为主体,从开拓性的角度让学生自我突破去实现实例。从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实例的特点、实现的过程等从理论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时间能力,同时还能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计算机教学的过程性

结论性的教学对于高校人才的创新性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特定的问题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第一,是什么。首先让学生对于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其组成结构、编码的基本意义等,在这一基础上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第二,为什么。这一问题为什么能够通过这样的语句进行实现,它实现的前提、过程是什么,如果改变其中的变量它是否对于结果产生影响;第三,怎么办。怎么办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这是从条件到结果的实现过程,是过程性教学最为核心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过程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计算机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实现计算机教学应用性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

从根本上,评价手段单一并不是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而是评价手段考察的内容对于计算机教学应用价值的体现不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方面要求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中其内容应当是多元化的,不能以固定的内容作为考试的参考标准;第二,考察方式的学生主体作用。在考察过程中,应当不能单一地从教学的层面出发,应当着重从学生群体的期望层面进行考察,使得考察方式能够更多地体现应用能力的考察。

参考文献:

篇5

一、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分析

乒乓球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球技术千变万化,速度快,趣味性强,设备简单,不会受到年龄,性别和身高的限制,运动的量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练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健身价值,在我们生活中很容易普及和开展。经常参加乒乓球训练可以锻炼人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下肢力量,从而有利于勇敢、顽强、沉着、冷静和敢于拼搏的优良精神品质的形成。在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乒乓球项目的训练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体育对全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够深入

现如今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已经从原来旧的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过度到了全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对其改革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不断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开展全国性体育锻炼和运动。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过去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普遍认为身体素质好就是保证身体健康,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们不断的探索已经证明了健康不仅仅只是指身体的健康,同时还要保证心理健康,只有达到这两方面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个指导思想还没有被全面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乒乓球技术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

2.学生学习差异性明显,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是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了不同体育环境、家庭经济背景以及身体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乒乓球在普及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乒乓球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是个体差异性,此外,高校的乒乓球课程教学长期受到竞技体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存在很大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制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全不合理,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有的学生跟吃不消,而有的学生不满足,严重影响了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整体效果。

3.课时有限,学习内容不够深入

在很多大学校园中,大学体育公共课基本上都是一周一节,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授课时间有限,而学生不能学习到很系统和专业的技术。教师在安排课程过程中也会存在示范不全面,不深入的现象,学生练习过程中,对学生指导不充分等问题。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教学手段一定要多样化,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新旧课程搭配一定要科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练习和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采用多层次的教学空间,要不断的对联系方法和联系手段进行更换,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乒乓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分解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进行学习的进度和技术的掌握情况,采用控制训练法、自主训练法以及指导训练法等方法,此外,在学生进行课堂联系过程中,也可以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训练和联系。

2.精炼教学内容

对相关的理论课程应该做到精讲,作为高校乒乓球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首先应该重视乒乓球基础知识的讲解,基础技能的教学,及时的引导学生尽快上手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系统的掌握了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合理的运用这些知识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全面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育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乒乓球基础技术教学之外,还应该重点培养好学生对乒乓球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乒乓球基础理论过程中,可以结合乒乓球练习过程点和优势进行有效的教学。

3.拓展课外体育空间

课外体育运动是体育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在课堂外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乒乓球课堂上学习过程中,未全面掌握的技术可以在课堂下进行联系,这样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在课下进行联系可以对技术动作进行强化,同时也能发挥体育课和终身体育之间的纽带作用,最终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篇6

在高校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理论教学成分大于实践操作教学成分,其中唯一例外的就是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所采取的形式通常为课外教学模式,进行课外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教学的进展课时偏少,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以及学生对于各种锻炼的实际作用以及正确动作的掌握极少,学生对于各种锻炼的进展时间没有确实的把握,其导致的问题就是锻炼的作用无效化,进而导致学生由于长期无法得到身体方面的提升或者提升缓慢而产生体育课没有锻炼作用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体育课的整体教学而言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有发展研究的价值。

1、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其的特点就是几乎涵盖所有基本运动的基本动作教学、技术要点以及比赛规则等,其的内容还包括体育的基本要点的阐释、体育锻炼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不得当的锻炼方式会造成的后果等,其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描述的较为全面有学习的价值以及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参考书籍,是学生进行锻炼的指导书籍,其能够确保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高校体育锻炼的基本作用就是使得体育教学的方式以及体育教学的方向科学化以及全面化,使得学生能够自由的进行锻炼,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自我的体格,逐渐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进展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内容过多以及理论知识涉及的方向过多导致教师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段中无法进行科学的取舍以及无法进行内容轻重的设计,导致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无法体现,导致各高校对于其的重视程度降低。而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其理论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进而得出相应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改进措施对策。

2、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以及问题的确定需要通过对各高校的实际体育理论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同一问题以及影响体育理论教学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和归纳,进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搜寻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为其的教学改进以及教学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根据实际的例子分析得出其存在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就是高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认识不合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不科学,教学形式方法的使用较为单一固定,没有较为系统正式的考核方式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等。

2.1、学校的安排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导致其无法进展顺利以及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校的安排问题,包括对于理论教学的时间上的安排、考核上的安排以及比例占据的安排。具体的体现就是普通高校对于体育理论的教学时间的安排通常安排在期末阶段,进行2-3节课进行所有知识的概述教学,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理论的知识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形成,使得理论教学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阻碍;理论考核一般采取的就是固定题目的考察,其考核的形式一般选取开卷形式,导致其考核的意义完全失去;理论教学以及理论考核在体育教学中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几乎能够忽略不计。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理论教学的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育锻炼的效果无法体现以及体育教学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限制。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各高校对于高中体育理论的重视程度以及认识不足。

2.2、教师的教学问题

教师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其本身对体育理论的学习以及内容的了解不足,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传授,加之其认为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犹如鸡肋,没有教学的必要。其进一步导致的就是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没有投入相应的精力,导致教学的设计缺乏,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于不应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以及不进行课件的准备,导致课堂的教学极为随意。其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于出现各种概念上的错误。

2.3、学生的学习问题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教学态度随意,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兴趣大大降低,甚至于对于教师的上课模式反感,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体育概念就是其只属于课外教学,体育活动是其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认为体育理论教学只是浪费时间的一种体现,其导致的现象就是学生对于体育理论教学出现排斥意识。导致体育理论教学无法继续进展,导致其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降低。

3、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对策

3.1、改变教师的观念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作用认识,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是传授该知识的主体对象,其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其的概念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及相应的例子说明,主要就是由于体育理论知识的储备量不足导致的受伤现象以及无法及时对受伤的情况进行处理导致问题的进一步的严重化,进而使得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认识以及作用具体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重视起来,而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以及投入精力,使得教师的方式以及模式得到确实的改变。

学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认识能够直接影响体育理论知识的发展,因此,对此进行改进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其主要采取对策就是进行宣传,使得学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安排进一步发展,其宣传的主要作用就是体育理论教学的进展能够直接影响体育的教学成效。学校在真正重视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得体育理论的教学进展快速化。

3.3、改善先进的体育理论教学构造

体育理论教学的构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单一固定,导致其的作用以及教学进展无法得到发展。其的具体改进措施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锻炼教学有机的结合,使得其的教学结构合理化,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效果,进而使得体育理论教学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其主要采取的具体对策就是在体育课外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基本热身运动,在进行此节课锻炼的项目的基本说明以及注意事项的说明,进行具体动作的标准化讲解,进而使得学生在实际的锻炼过程将此进行实际的运用,使得锻炼的成效显著,并且使得其对于该运动的认识深刻化。

4、结束语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其能够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以及合理发展体育教学,进一步培养多能型人才。

作者:崔永梅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明智,曾吉,李智伟等.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5).

篇7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为高校的扩招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师生关系僵化成为事实。

1 国内师生关系的研究概况

受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关于师生关系我国学者又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1.1 古代对师生关系的研究

关于师生观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孔子的师生观,孔子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朱熹的师生观,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平等。王守仁的师生观,倡导学生对老师应当直言相谏,主张师生之间应以朋友之谊相待,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

1.2 50年代至90年代:有关教学主客体的研究

50年代末,《文汇报》是研究教学主客体的主导刊物,其中围绕“教师是否应该起主导作用”及“教师能否起主导作用”展开介绍和阐述。70年代末就教学的主体、教学客体以及教学主客体的规定性展开研究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中,李定仁、徐继关于教学主体、客体的相关观点进行了阐述: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等都是教学的客体。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③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观,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④主导和主体观,在该观点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⑤主导、主体和主线观。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主线。⑥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观。该观点承认主客体同时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并且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⑦)复合主客体观。认为主体与客体在教学中交织在一起,具有复合性。⑧过程主客体说。该观点将教学过程分为教与学两个过程,然后在教与学中分别讨论主客体情况。⑨层次主客体说。在该观点中,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论述。在宏观方面,教学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为教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等。在中观方面,教与学是分开的,在教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和教学内容;在学中,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和学习内容。微观层次,教师和学生交替处于主体或客体地位,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客体地位。

1.3 90年代至今

90年代末,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师生关系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1.3.1 高校师生关系内涵的界定

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国内学者专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进而对师生关系内涵的界定有所差别,主要包括: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以及其中两种关系的结合,甚至是多个层面组成的关系体系等。

1.3.2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类型研究

黄健华认为当前高校要建立一个基于4C模式的师生关系;单振生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进行综合,提出了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周相玲通过建立和完善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其内在需要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鲍聪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关注作为人之根本的存在的意义,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学生懂得了存在的意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生活。

1.3.3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研究

唐文跃认为师生关系十分融洽的比例十分低,甚至有少数师生认为师生关系不融洽或很不融洽,进而为了化解师生之间的不融洽关系,通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解决。李院莉认为,我国大学师生关系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和谐的方面,通过研究师生关系的特点,对师生关系进行完善。

1.3.4 高校师生关系重要性的研究

在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江易华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它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为高校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刘岩认为,师生关系是高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人际交往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把教师的管理较快地内化为自己的需求,进而使教师、学生和社会都受益。

徐洁认为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构建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该追求师生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对话。

1.3.5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指出,在高校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学校、教师、学生。

赵立君等认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德建设,通过强化师德建设进而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高校要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同时教师也要认真承担起自身的职责。

田园认为,学生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制约着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甚至影响教学功能的发挥。

赵昆艳认为,学生要凸显主体性,与教师坦诚交流、沟通,同时要对学生的冷漠化、利益化、简单化、自由化进行分析,并在观念、教师、学生、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师生关系的对策。

1.3.6 师生关系模式

姜智为了进一步深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师生关系与师生关系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师生关系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刘铁芳通过对比三种师生关系的模式,认为师生关系模式与人格特征、蕴含教育理念、社会意义保持一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范红霞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阐述师生关系,提出同伴探索的高校师生关系模式,在创新教育中对同伴探索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师生关系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适应性做出了分析。

2 国外师生关系的研究概况

国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偏重于微观方面和实证性。

2.1 教育社会学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2.1.1 交互作用的模式

从交互作用模式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代表人物有:佛朗德斯(Flanders)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李威德(Leavitt)的“小团体沟通模式”、贝尔斯(Bales)的“师生交互作用过程模式”、高门(Gorman)的“师生交互作用过程模式”。

2.1.2 社会体系的模式

在社会体系模式下,代表人物有盖哲尔与谢伦(Getzls&Thelen)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以及艾雪黎(Ashley)等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

2.2 教育心理学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文中,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与勒诺・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指出,通过实验引发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望,其结果与学生真实的学业成就水平有关。

2.3 哲学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在该研究中,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将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听命于教师。

杜威的学生中心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最后导致了极端。

2.4 教学论流派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在德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K・沙勒(K・Schaller)与K-H・舍费尔(K-H・Schafer)提出了师生关系的教学论,并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在师生关系中强调人性的实现、个性的解放等人本主义思想,指出教师施舍给学生的那种自由,并不是学生想要的那种自由。

舍费尔((Shefeier)将交往分为对称的形式和补充的形式。其中,对称的形式指出师生关系的绝对平等,而补充的形式是指参与者中一些人对其他人的不足进行补充。

2.5 从实证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

在西方的理论界,曾经关于师生关系展开过积极的争论,通过整合各种教育哲学流派,专家学者对师生关系中双方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当代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分析,都是基于对师生关系的微观的实证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相互影响的方式与过程,并重构师生关系模式,主要表现为:

2.5.1 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Rosenthal和Jacobso通过研究,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该效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受到教师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影响和制约,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现象的原因,在Rosenthal和Jacobso看来是教师的信念以及由信念所产生的互动。后来Wobbles,Levy和Bemelmans等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近行为”(immediacy behavior)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支配性比较强,这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较优异;如果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比较好,那么在学科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Wobbles,Levy和Bemelmans认为:所谓“好教师”应该是在支配性和师生情感联系方面都比较优秀。

2.5.2 师生关系的结构和测量

Minnesota Teacher Attitude Inveni0ry(MTAl)早在50、60年代就成为比较流行的一种测量工具。教师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的态度能够借助这种测量工具进行问卷式测量。后人通过对测量工具的结构进行因素分析,在测量工具中发现了学生免责倾向、师生兴趣冲突等因子。

Barrett-Lennard结合罗杰斯的来访中心理论发展出Barrett-Lennar Relationship Inventory(BLRIForm05-

64),分别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程度、同感、无条件性和真诚一致等方面进行测量,同时对师生关系进行评估。

3 总结

在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方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导致我国与西方存在一定差异。当前高校师生之间存在的“不和谐”关系,对于高校和社会都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于师生关系,国内外都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关注,然而这些理论都是以主体中心论为基础。为了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追求平等和谐、共生共享、共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译.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曹砚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2,03.

[4]柳丽娜,姚本先.合作型师生关系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1.

篇8

(2)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受众:现阶段的公共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分析,教学过程的效果较差,缺少有效性。公共体育教学的受众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运动训练的普通同学,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接受能力上都较体育专业的同学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武术这个项目,它要求习练者有一定柔韧性、协调能力和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而且武术套路还具有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的三多特点。然而在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动作的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把教学大纲的内容教授完毕就算完成了教学,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程度和学生个体的差异。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想法、接受程度,造成了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只是在生硬的模仿动作,不能在武术的习练中获得乐趣,进而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和热情。

(3)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改进和创新,脱离了学生的需求。现在大多数高校公共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依然是以教授五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编写的演练套路为主,譬如说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器械等。这些套路虽然可谓经典,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体育赛事的不断兴起使得很多国外的搏击项目进入国人的视野,诸如泰拳比赛、K1、拳击比赛、自由搏击,综合格斗等。这也使得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对泰拳、跆拳道、综合格斗、柔术、空手道等格斗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项目共同的特征便是“体用双修”,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也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因此在大学生眼中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实用性成为他们热爱武术的主要动机。这也就导致了简单的套路教学在学生眼中略显陈旧、呆板,“中看不中用”,缺少武术应有的技击和实用,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套路的学习中来,即便是学会了套路但也“不知所云”,长期以来就失去了对武术课的兴趣,形成了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4)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符号: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仍需进一步提高。符号是用来指代或者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放向对方发出的讯息。武术教学活动中的传播符号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外貌衣着,表情眼神,姿态动作等。优秀的教师能将以上传播符号合理的串联起来,运用到教学过程去,仿佛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共同组成了一首美妙的教学乐章。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注意到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推敲自己的语言,以保证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自己的表述;也很少注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眼神、衣着、仪表和姿态。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课堂气氛沉寂,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情绪。

(5)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反馈:教学过程中缺乏反馈机制。传播与反馈是构成一次完整传播活动的双向行为,反馈作为重要的传播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调节功能,对于传播活动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也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缺乏重视,存在一定的消极心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状况、心理状况,就很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活动。很多公共体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混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有效的关注,破坏了教学活动的双向行为,教学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

2改善高校武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强责任心教师要教好学生要首先自己要先学好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个人的教学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采用简单的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教学方法。动作示范要精准到位,保证武术特有的运动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清晰,既要要口齿清晰,吐字准确,根据学生对武术的掌握及了解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的运用学生较易理解语言帮助学生准确清晰的理解动作的要领及线路,又要把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讲清楚,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体会武术运动特有的魅力和奥妙,带着目的性去学习动作,而不是生硬的跟随老师模仿动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弘扬武术文化,增强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要热爱学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主动发现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魅力,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吸引学生学习武术。

2.2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以九零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不满足现状,勇于质疑,自我意识较强,这些心理特征较以前的大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希望教学能与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增强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肤浅认识,而是希望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基于九零后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而注重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整合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挖掘武术特有的项目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厌倦,他们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你讲我听”,而是比较趋向于体现自我的主动性,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要改变过往那些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的弊端。加强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多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2.3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武术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材及大纲的基础上自己创编教材。高校公共武术课程主要以初级套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作为教材。这些套路虽然具有简单易学、群众基础较好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武术课堂的期望和需求等问题。因此武术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依据武术运动的规律科学的来创编教材,从而满足大学生对武术教学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明确武术普及课与武术提高课的区别、任务及教学方法,注重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教学,既要保证对于大多数同学的教学效果,又要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牢牢抓住武术教学的基本环节,满足不同个体对于武术课的需求。

篇9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学校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活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工作,不能像其他学科对知识结构的拓展和精神领域的丰富。而体育教学涉及的面较广,包括日常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体育教学参与的人员较多,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学过程控制起来相对来说较难。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概念、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毕竟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心得与经验的总结,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能够将体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如人(教师、学生)、物(体育器材)、地点(教学场所)、时间(教学的课时、考试等)等有关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更科学的实施管理,这便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次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需要注重细节的,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那整个管理过程就难以继续实施下去。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拥有体育教学管理权限的部门多且分散

我国高校为了加强体育工作,除了设有体育部之外,学校体委、工会、团委、后勤部门以及各二级院(系)等也参与到了学校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之中,这种多头分散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其实并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而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障碍。我国高校体育部一般是以“运动项目+功能”来划分内部管理部门的,这种划分会造成管理职责的不清,导致工作中管理权限交叉混乱,也不利于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二)体育教学制度僵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技能来吸引学生,确保学生掌握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体育教学制度太过单一、僵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感受到了学习的枯燥乏味,学习激情必然逐渐消退,最终将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重视学习。大多数的学生只是要求自己的体育成绩能够及格,不重视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终必将导致教师教学无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三)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教师激励制度

由于思想观念、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由专职体育教师承担,极少或完全不聘任非专职体育教师,这样使得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源受到极大限制,不能灵活地根据学生和体育课程的需要来选择体育教师。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日益丰富,学生兴趣的多向转移,固定的专职体育教师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体育教学的需要,课程与师资、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的改进对策

综合以上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言,我们将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由于人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所以提高管理者的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称之为“最关键的那一笔”,那么我们将如何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呢。首先,我们应当在思想上进行培养,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就是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道德素养等内在条件进行提升。其次,我们应当加强体育教学的外在基础,例如:加大物质上的投入,凝聚更多的力量,一起探讨和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管理,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更加具体、完善。

(二)结合教学实际,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进行管理

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行管理,既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要遵循高校教学管理的原则。对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等,既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展水平、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等特点,又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长、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及当地季节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规范、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和监督的具体标准,建立规范、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以及管理的有效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各大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特点,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教学管理政策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评价机制等内容所作的规定作为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务必做到教学管理制度有具体的制度条文,切实地规范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做出科学、标准的指导作用。

篇10

0.引言

高等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而高校艺术科目具有轻松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通过轻松的学习环境给予自身更强的动力。高等教育的艺术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要正确分析艺术教学的特点之外,还要根据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采取必要的艺术教育措施,保证高等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满足艺术教学实际。高等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学是具有承上启下重要作用,大学生处于接受知识能力很强的阶段,而艺术科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1.高等教育艺术教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1.1高等教育艺术教学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

在艺术教育中,其重点内容就是全面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并实现文化素养和艺术素质的双重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才在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价值体现。高等院校在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调节杠杆,以人才的素质培养为基础节奏。艺术专业教学要体现出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在学生能力上注重基础知识、艺术修养、人文理念等多项能力培养。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我国艺术发展的体现,高等院校将艺术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就是清晰了学校教育的基本定位。在艺术专业教学中,需要突出基础理论、艺术修养、思想道德教育、审美鉴赏等内容。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多个领域的需要,例如艺术科目的专业教师,音乐类制作人员,美术教育工作者等。人才发展是经济运行的指导者,社会进步也是人才发展的大环境。高等院校在艺术专业教学上,需要掌握好与时展并行的重点内容,将艺术专业提升到新的层次,重视艺术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推动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1.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学习在高等院校属于辅科目,每个高校在教学重点上都各有侧重,但是由于艺术专业的类别和内容都是相似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艺术教育教学只有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艺术教学内容,并做到活学活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艺术能力和艺术素质的目的。因此,高校在艺术教学中,应重视实践学科的教学。高等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等,但是,在专业知识的设计中,还需要分出层次。分层次分难度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实际可以发现,高等教育艺术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能够在特殊的事件中发挥优秀的作用。高等院校艺术教学的实践性是教育体制的升级和现实要求。

1.3根据艺术教学需要,积极进行艺术教学的相关改革

结合高校艺术教学需要,艺术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只有对艺术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提高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水平,如何使艺术教育的内容、模式和目标满足实际需要,成为了艺术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要想提高教学实效性,并做到根据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积极进行艺术教学的相关改革。改革是为了突出高等教育的特点。艺术专业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侧重于艺术知识教学和与艺术专业相关知识教育。珍惜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过程,以知识的全面化、科学化开展艺术教学活动,是高校艺术教学能够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在整体教学效果上有所突破,同时,还要根据高校艺术教学的现实需求,对艺术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使高校艺术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能有所创新,为高校艺术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利用教学改革的优势,更新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引进适应时展要求的教学模式。

2.创新高等教育艺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对策

2.1对艺术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有正确认识

在高校教学中,艺术教学多数时候都被认为是副科,尽管艺术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对艺术教学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结合当前高校教学实际,艺术教学不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要进行全面更新之外,还要认识到艺术教学对高校整体教学的影响,使高校艺术教学能够在教学地位上得到提升,从传统的副科教学上升到主科教学的位置,确保艺术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因此,对艺术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有正确的认识,是创新高等教育艺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的实际效果,既包括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教师素质的提升。创新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第一,知识的传授。也就是通过艺术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对知识的掌握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数量。第二,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艺术能力的提高实际就是学生学会了运用艺术思维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生从粗放的感情,到感受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和结果。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本身就具有很强吸引学生的地方,但是,通过对艺术知识的传授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教育中的有趣原理,学生就会充满兴趣,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第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2.2改善高校艺术教学知识结构,完善教学体系

从目前高校艺术教学的开展来看,艺术教学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艺术教学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高校艺术教学的现实需要,高校在艺术教学中应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确保高校艺术教学工作能够找准重点,提高高校艺术教学的实效性。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分为几个重点部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其他学科的难度,用艺术知识作为调剂,创造出艺术课的优越性。例如美术教学对风景的描画,音乐教学中对旋律的感受,能够强化学生的艺术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用艺术思维去理解艺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满足高校的艺术教学需要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中,积极引导,提升多种能力。艺术教学是教与学的连贯动作,教与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再先进的教学手法,都需要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条件,因此,要掌握教与学的节奏,就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同时,采用教学与实践充分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科目的内在联系,艺术的魅力在于反映了自然界的形态和美感,而艺术教学就要从课堂返归到大自然,通过课堂与现实世界的对比,体现艺术知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艺术教学的优势是一旦学生认知到艺术的美感和体验,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艺术教学中,知识原理的讲解和渗透要更加直接,运用最为原始的解释方法,使学生的艺术知识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2.3全面加强高校艺术教学的教师水平和教学资源设置

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概念,并根据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完善的软件和硬件教学基础,是提高高校艺术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这一需要,进一步提高艺术教师素质和完善教学配置是重要手段。同时,也更需要教师具有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就是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直接性的知识传授和艺术思想的传播。为了提高艺术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结合现有的艺术教学资源,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上入手,通过强化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保证艺术教学能够在整体性和全面性上达到预期目标,保证艺术教学取得实效。在课堂上,拓宽教学活动开展的平台,给予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好的养成学生的艺术学习习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把握,既要倡导教师的积极作用,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挥。

2.4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

教育改革的明显标志就是在教学观念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就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合艺术教学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学生作文教学主体,是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艺术教学的重要侧重点。艺术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艺术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很多,专业课程最为基础性的理论。因此,在高校的艺术教学过程中,更加偏重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实际上就是转变教学之间的关系,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更加有利于教师发挥作用,减少负担,鼓励学生的参与作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的心智都处于较为成熟的心理,那么,将学生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就是教师作用发挥的重点。教师要树立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认知程度。

2.5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设计教学过程

艺术教育要实现创新性教学,需要从教学方法上入手。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学的对立面,教师教学是为了提高成绩,学生学习也是为了分数,教学效果用分数和成绩还衡量。在新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学活动已经转变了落后的思维,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就要根据高等教育特点,明确艺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创新方法。例如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努力感知艺术的存在形式。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要以艺术科目的基本性质为基础条件,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从艺术教学的基础层次上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高等阶段艺术教学中,学生具有不同的艺术基础,每个人对艺术科目的理解和感知都是不同的,艺术教学要提高实效性,就要实现每个学生都处于较为均衡的水平。针对这样情况,教学活动就要区分对待,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个类型,不同的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基础条件,采用有针对性教学设计。例如对于基础条件差的学生,教师就要适当的补充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将老知识和新知识有效结合,将知识梳理成有效的延续类型,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感受不到障碍,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是体现教学个性化的表现,能够更好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协同作战,促进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3.结语

艺术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设计中重要科目。艺术课程只有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并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做好特色知识的教学,才能保证高校艺术教学在教学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积极转变艺术教学理念,并结合艺术教学实际,制定特色化的艺术教学策略,对提升艺术教学水平和促进艺术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还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艺术教学变成高等教育阶段有活力的学科。在信息化时代,艺术科目在多个领域的应用都更加具体化,细致培养学生的艺术运用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教育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是实现艺术教学效果提升的必要途径,是艺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成栋.《艺术概论》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8).

[2]张榕庭,段志勇.浅谈艺术教育[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3).

篇11

跆拳道这一运动项目起源于朝鲜半岛,是朝鲜半岛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运用手脚进行搏击和防身自卫的传统体育项目。跆拳道声称“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这种称谓并非指跆拳道这一项目是当前世界上对抗性最强的项目,而是说跆拳道这一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受欢迎,具有非常大的普及性。

二、普通高校跆拳道的技术教学原则

高校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教学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教学对象是普通大学生,他们不是不是专业队队员,也不是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的专项班。由于普通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跆拳道的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状况,要要实事求是,不宜要求过高,例如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根据所在班级跆拳道同学的整体水平,踢腿的高度适当降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讲求实效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除去那些华而不实的技术动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习技术的基础上身体综合能力和自我功放格斗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体育教学尤其是跆拳道技术教学,面对的同学由于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身体素质不同等多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当针对班级不同的同学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四)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动作技术的关联程度。先教简单技术,再教复杂的教技术动作。跆拳道的动作技术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慢慢灌输。如在进行横踢技术时,可以先教较低位的腿法,随着柔韧性的提高和技术的掌握,慢慢特高踢腿难度。

(五)技、战术教学相结合原则

把技术进行综合的归纳并合理的运用与实战当中去即为跆拳道的战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技术教学练习同时配合战术进行,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练习技术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运用跆拳道技术的能力,即学以致用。

(六)德、艺双修原则

跆拳道的精髓在于德艺双修,即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这也是跆拳道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技击项目,能够受到社会高度认同的重要原因。为做到这一点,跆拳道教师首先应先以跆拳道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在技术教学同时,注重跆拳道精神、跆拳道礼仪的规范,注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三、普通跆拳道技术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高校跆拳道教学,由于跆拳道属于对抗性技术体系,学习过程中腿法技术由易到难,变化多端,而且当前高校普通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决定了学习过程中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讲解法、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结合起来共同使用的。一般学习新技术时,教师先示范,示范后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示范的程序进行。讲解法和示范法仍然是跆拳道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想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学效果,要求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语言清晰、主次分明,示范动作准确到位。

(二)分解法,完整法

分解法与完整法同意隶属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往往适用于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或动作技术难度相对于同学的接受能力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时。在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整体示范――后分解动作――再完整动作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的教学,也可以用于整段的品势套路教学中。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或者老师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跆拳道教学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创造一些攻防格斗的场面或者场景,结合跆拳道技术在这一场景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也是近年来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而是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力。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横踢和前踢这类具有鞭打效果的技术时,教师结合生物力学的鞭打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定律进行分析,大腿带动小腿,脚部的速度最快,打击力量最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作技术。

(五)比赛法、游戏法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4011205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当代人们必备的技术和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掌握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其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以教授计算机应用型、基础性知识为主的课程,是在大学生中推广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国家教育部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范围给出了指导意见,提出了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三个教育层次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1]。高质量的计算机公共课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还对学生的专业课构成有益的补充,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对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所以高校对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政策上都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总的说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尽管如此,由于计算机公共课具有知识发展更新速度快、教学对象覆盖范围广等一些特点,现实中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

虽然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更新,但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在相对短期内往往不太可能有太大变化。教学内容的这种特点对于发展更新相对较缓慢的大部分传统学科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2]。从194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问世到现在,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计算机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代的发展,现正在向具有海量存储、高速运算、智能知识处理功能的第五代计算机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从最初每秒完成几千次计算发展到现在的每秒完成近亿亿次运算(国际TOP500组织2011年6月20日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日本超级计算机“京”的实测运算速度为每秒8162万亿次);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发展到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工程、过程控制、人工智能、无人值守、网上购物、网络视频会议、虚拟现实、娱乐等领域。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和其它绝大部分学科相比,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如何使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跟踪和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又能保证其基本教学目标,这对大部分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有待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差异的矛盾

公共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其主体教学对象覆盖面广,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对象既有理科学生,又有文科学生;既有在升入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比较丰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又有在升入大学时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甚至基本不了解的学生。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课程组连续几年对相关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由统计结果可知:虽然大学入学前已经掌握比较丰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入学时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任何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培训。当然,由于学生生源地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高校入学学生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差距,但学生间存在计算机知识差距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兴趣和期望也不同。总的来说,文科的同学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一般;而理科的学生一般来说还能较好地接受程序设计课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普遍不太接受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如何合理设置计算机公共课知识体系,使其教学内容能比较好的适应各类学生,成为当前大部分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很好衔接的矛盾

理论内容的教学和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验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其理论教学部分不仅要讲授必要的学生上机实验所需的基础理论,同时还要讲授一些纯理论性质的内容。学生的上机实验一方面是对理论教学部分所学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深化,同时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一个过程。 通过上机实验这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要验证一些理论教学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深化扩展,实践是理论的实施和具体应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联系非常紧密。但是由于计算机公共课的课时相对较少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课时分配等一些原因,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很好衔接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四)教学内容灌输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矛盾

由于目前很多学生没能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内容设置不太合理、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等一些因素,在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的现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协作、相互反馈的一个过程。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和学双方的积极互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缺失往往也会渐渐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理,使得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当前很多计算机公共课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机械、乏味地完成着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接收和了解着相关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过程显然难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涉及很多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所以应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增加其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失趣味性地同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师资紧张与教学工作量大的矛盾

由于大学扩招等一些原因,现在国内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师资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具体教学管理各个高校会有些差异。有些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是一个教学单位;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部门。但是,无论具体采取何种教学管理模式,在专业课的教学师资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公共课的教学由于其所要覆盖的学生的面更广,人数更多,教学工作量相对更大,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师资相对更加紧张都是不争的事实。另外,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计算机课程的相关老师需要及时补充的新知识、新技能的量比较大,这进一步增加了计算机课任课老师的负担。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挣外快”上,这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所以当前很多国内高校面临着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保质保量完成计算机公共课繁重的教学任务的问题。

二 、提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

几个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除了要进一步从思想上提高对计算机公共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为课程教学内容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

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发展较快的特点,为避免教学内容发展相对滞后可能带来的课程教学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问题,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即不把所有的课时都塞满,而是预留一定比例课时的教学任务留待每学期开课前三四周再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样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每学期都可以适当增加相对较新或较重要的知识,满足了知识及时更新的需要。另外,在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时,应该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使得教学内容既不脱离现实,又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状。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基础差距较大的问题,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计算机公共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设置相应的一些教学内容,以保证各种类型的学生通过计算机公共课的学习既能达增长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的同时了解计算机对学生所在学科的影响。在教学上,采取自主报名或考核筛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对其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可以有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则可以采用老师适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应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首先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学过程则采取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吃不饱”或“跟不上”的情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据专业特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大的问题,可以通过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其学习的计算机公共课方案的方式来进行改进。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融汇一定数量的相应专业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竞赛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其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兴趣和潜能,教育高校相关教指委指导、支持举办了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一些有影响的计算机竞赛,参赛及设奖情况见表2[3]。在计算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适度地结合该类比赛进行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加其参与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减轻教师负担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很大影响。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认知工具的作用,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有信息容量大、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可以起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深化课堂内容,深化知识理解等的作用。另外,通过把教学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作业分析和答案、课件等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学生参考、学习,可以节约老师的大量劳动,对于缓解师资紧张有较好的帮助。

(五)合理处理理论和实践关系,使二者互为所用相互促进

计算机公共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切实确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基础地位,发挥理论课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实践课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要切实发挥实践课的验证功能、创造功能,使得实践课既是理论课的检验,同时更是理论课的深化。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并重,相互促进,互为所用,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的成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通过网络进一步分析社会需求,利用网络公共教学空间为学生开辟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这不仅可以增强计算机公共课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六)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有效促进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国有句俗话:严师出高徒。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中国有相当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师资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缺乏严重;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等等。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高校相关教学管理机构要切实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措施积极引导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人员构成上合理搭配教学人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团队内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集体备课、教学观摩、集体讨论等形式,合理、有序、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这是大学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影响广泛。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既要看到成绩,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和对待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不足,着力解决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促进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